赵鞅简历(赵鞅世系表)

1、赵鞅世系表

赵襄子,赢姓,赵氏,名毋恤(亦作无恤),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卒谥襄,故史称赵襄子。出生于五霸称雄的春秋末代,卒于诸侯兼并的战国早期,在位33年“公元前457年-公元前425年”。赵襄子为赵鞅(即赵简子)之子,因母是从妾,又是翟人之女,所以,他在诸子中名分最低,处于庶子的地位。在他小时候,甚至连赵鞅也看不上他。但是,毋恤从小就敏而好学,胆识过人,不似诸兄纨绔,久而久之,引起赵氏家臣姑布子卿的注意。子卿素以善相取信于赵鞅。有一天,赵鞅召诸子前来,请子卿看相,子卿趁机举荐了毋恤。赵鞅注重对儿子们的教育和培养。他曾将训诫之辞,书于若干竹板上,分授诸子,要求他们认真习读,领悟其要旨,并告诉他们三年之后要逐一考查。结果只有毋恤对竹板上的训诫背诵如流,而且始终将竹板携藏于身,经常检点自己。于是,赵鞅始信子卿所荐,认为毋恤为贤。有一天,他对儿子们说:我将一宝符藏于常山(今北岳恒山,在山西浑源县境内)之上,你们去寻找吧,先得者有赏。于是,诸子乘骑前往常山寻找宝符。然而,他们谁也没有找到宝符,只得空手而归。只有毋恤说:我得到了宝符。赵鞅闻听便让他将情况道来。毋恤说:凭常山之险攻代,代国即可归赵所有。赵鞅听罢高兴异常,顿觉只有毋恤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是赵氏大业难得的继承人。遂废掉太子赵伯鲁,破例立毋恤为太子。晋定公十七年(公元前458年),简子卒,毋恤承袭简子晋卿之职,史称赵襄子。上位后,他利用赵国与代国的姻亲关系,在酒宴上安排人趁机刺杀代王及其从官。随即一举占领代国,将其领土并入赵氏版图,显示了其勃勃雄心。他力挽狂澜,消灭了必欲灭己的智伯,壮大了自家的势力,为后来的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智伯兵败被杀后,他的门客豫让欲为主报仇,意图刺杀赵毋恤被发现,赵毋恤宽宏大量放过了他。豫让又以漆涂身、吞炭为哑,趁赵毋恤过桥时欲刺杀他,赵毋恤马惊,豫让又被发现。赵毋恤被豫让的忠君之心深深感动,豫让请求赵毋恤把衣服送给他,他三次跳起刺之,随后自杀。这就是“豫让刺襄”典故的由来。赵襄子一生共有五个儿子,他晚年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却欲传位于其兄伯鲁的后代。因伯鲁和其子赵周都去世较早,遂立伯鲁之孙赵浣为太子。襄子在位33年无病而终,赵浣继承了赵氏之尊位,史称赵献侯。太子井位于河北省邢台县太子井村。据《邢台县志》记载:世传赵襄子为太子时,猎于此,掘井得水。太子井村的河滩上,有一眼石井,青石铺的井台,条石砌的井帮,井深五丈有余。民间传说,这就是赵襄子当时留下的井。赵襄子是晋国正卿赵简子的太子,封地在邢。一年夏天,他带人马来此处打猎,人困马乏,但这里荒山秃岭,异常干旱,到处找不到一点水,赵襄子只好对天长叹。正好这时西北天空乌云滚滚而来,电闪雷鸣下了一阵暴雨。人马饱饮一番,齐颂太子有灵。这时有人祈求太子为民赐水,他便向河滩射了一箭,说箭落处即有水。当地民众集资挖井,耗粮数千担,历时几年,经过千辛万苦,才掘成这眼“淋漓日夜,获水数十担”的“太子井”。转载自 襄垣 襄垣#赵鞅简介#

2、赵鞅简历

军卿制度与三家分晋。晋阳之战。二十五、晋阳之战,赵氏庶子的逆袭人生。公元前476年,担任正卿兼中军将,长达十七年的赵鞅去世,继任赵氏宗主的是他的庶幼子赵无恤,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赵襄子。赵无恤的生母是狄人,出身低微,连父亲赵鞅都很少关注他。公元前500年,著名相术姑布子卿拜见赵鞅。认为只有不起眼的赵无恤,才有能力继承赵氏家业。从此赵鞅才留心这个身份低微的庶幼子。赵氏对子弟的要求很高,赵鞅给他们分发家训,要求背诵。等到考核的时候,只有赵无恤不但能够熟练背诵,而且把家训随身携带,时刻自我检讨。后来赵鞅又进一步测试宗族子弟,说在常山藏有宝物,也就是现在的河北阜平大茂山。看谁能够找到只有赵无恤领会到父亲的意图。说宝物就是常山,凭此山之险可攻取代国。赵无恤继承赵氏宗主后,以小舅子的身份诓骗代国国君赴宴,在酒席上刺杀代侯,趁乱攻取代国,获得大量战马和牧场,使得赵氏实力大增。纪录片《风云战国》之列国。公元前457年,智瑶以匡扶公室的名义,提仪四个家族捐献城邑给晋公室。但实际上,当时的晋公室在智氏的掌控下,所谓的向公室捐赠,等同于智氏向另外三家勒索。电视剧《东周列国志》,强硬的赵无恤拒绝这一要求。智氏裹挟韩氏和魏氏围攻晋阳,有了上一次被围城的教训。晋阳的城防和粮食储备非常充足,联军围攻三年不下,智瑶打算掘汾水灌城。此时,赵无恤派家臣,说服韩魏两家临阵倒戈,掘汾水反淹智氏大营。韩赵魏灭智氏,赵氏趁机反击。屠灭智氏。此战之后军政大权彻底被韩赵魏瓜分,奠定了三家分晋的格局。赵无恤晚年打算把宗主还给嫡长支,但此时嫡长兄赵伯鲁和他的儿子都已去世,只能传位给嫡长孙赵。但赵无恤的儿子赵嘉强占宗主,不过一年就去世了。赵氏族人和家臣杀掉赵嘉的后代,仍然拥立赵浣为宗主。下期为大家讲述晋公室的终结。点赞评论加关注,有您互动更精彩!

3、赵鞅怎么发家的

蘧伯玉担任卫国的丞相,孔子弟子子贡前去拜访,问道:“先生是用什么办法来治理国家的?”蘧伯玉回答说:“靠不治来治理。”赵简子准备讨伐卫国,派史黯先去察看情势。史黯回来报告说:“蘧伯玉担当卫国的丞相,所以不可以出兵。”坚固的要塞和险峻的关隘怎么能起到这种作用!皋陶尽管聋哑,但做上了舜帝的司法官,天下没有出现暴虐的刑法,所以哑巴比多言更有珍贵的地方;乐师师旷双目失明而担任太师之职,晋国没有出现乱政,所以瞎子比那些视力好的人有可贵之处。因此不动嘴就能实行政令、不眼观就能明察秋毫,这就是伏羲和神农能成为后人师表的原因。民众受感化,不是根据国君的言传,而是根据国君的身教。——《淮南子全鉴(典藏诵读版)》

4、赵鞅在哪起家

赵鞅这性格,是又硬又急,不过他身边的司马寅还是挺沉得住气。司马寅跟赵鞅讲,您想不要着急,等我先去观察一下吴国人的情况,估计一下对方的底线,再决定我们该如何操作。一会的功夫,司马寅回来了,只见他面露喜色,跟赵鞅说了这么一番话。一般来说,作国君的人,面貌气色都非常好,可我看吴王的气色十分的黯淡,可能是吴国有难,又或者吴国太子遭遇了不测。那些偏远地方的人,性格都比较直,心里有事是瞒不了太久的,我们再坚持一下看看吧。果然不出司马寅所料,夫差本来心里就有事,国家遭遇越国的进攻,太子遇难,他这心里也实在踏实不起来,眼瞅着晋国人不慌不忙,就是不在歃血的事情上让步,夫差也只好做出低姿态,让晋国先歃血,完成了这次盟会。我们的故事讲到这里,可能有的人会问了,你写春秋的这一段,前面很大部分都是以晋国为主线的,可自从讲到楚灵王开始,就没怎么提过晋国了,那这么多年来,晋国又发生了哪些事情哪?现在晋国的这个执政大夫赵鞅是怎么回事,他跟赵武又是什么关系?您别着急,我这就做一个回顾,回顾一下这些年晋国发生的故事。我们上次着重讲晋国的,还是在公元前541年,那会楚国同晋国举行会盟,令尹公子围代表楚国,晋国这头的代表是执政大夫赵武。在那场盟会之上,公子围是大出风头,回国之后没过多久,就杀死了生病的楚王侄子,自己继位就是楚灵王。晋国这头的赵武,就明显状态没有那么好了,在盟会之后,赵武同鲁国的叔孙豹、还有曹国的大夫拜访了郑国。郑简公热情款待大家,还把赵武当做最尊贵的客人来对待,那一次,大家是把酒言欢,喝的非常尽兴。可宴会结束以后,赵武却感慨道,我再也看不到今天这样的快乐了。赵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想,咱们不得而知,按照推测,赵武这一年也只有五十岁上下,还不到身体衰败的年纪。从后来的历史进程来看,这一次盟会之后,楚国同晋国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改变,从两国分庭抗礼,渐渐变成了楚国压制晋国一头了,可能这种晋国被压制的原因,作为执政大夫的赵武是心知肚明的,也因此对未来心灰意冷吧!不管赵武怎么想,其他人是看不出来的。作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晋国,作为晋国的执政大臣,赵武还是深受大家尊敬的。当时的天子周景王就派刘定公到颍地慰劳赵武,让赵武住在洛水边上。这个洛水,应该是跟当年大禹治水有些关系。刘定公望着洛水,深情的对赵武讲,大禹真的了不起,他的功劳实在太大了,要是没有他,恐怕我们都要变成鱼生活在水里了。我和您之所以能穿着得体的治理人民,这都是要托大禹的福了。您处于这么高的地位,也要向大禹学习,造福人民啊!没想到,听完刘定公这么热情澎湃的赞扬,赵武居然一点波澜都没有感受到,他淡淡的回答,我只希望不要犯下太多的过错罢了,想不了那么多的事情,我们每天苟且度日,早晨算不到晚上的事情,哪里会考虑那么长远啊!刘定公回去以后,就告诉周景王。俗话说的好,人老了会增加智慧,可也会变的糊涂起来,说的恐怕就是赵武这样的人吧!他作为晋国的执政大臣,天下诸侯都要被他领导,他却把自己等同于一般人,说早晨考虑不到晚上的事情,这既辜负了老天的厚待,也辜负了人民的期盼,恐怕他是活不过今年了。这一年,还发生了一年事情,跟晋国和秦国都有关系。当年秦桓公在世的时候,虽然立了太子,可他十分宠爱小儿子后子,秦桓公去世以后,太子继位就是秦景公。可因为秦后子的势力比较大,所以在秦国内部,秦景公跟秦后子就好像两个国君并立一样的存在。秦后子的母亲,是个有智慧的女人,她告诉儿子,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国君存在,你现在的处境有点危险了,要是不离开秦国,早晚会惹上麻烦被流放他国的,还不如主动出走的好。就这样,秦后子带着自己的财产离开秦国,去了晋国。

5、赵鞅的人物解析

在历史上,史学家一直把韩、赵、魏“三家分晋”作为我国古代“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分水岭,也就是界线。公元前476年,晋国六卿之一赵简子去世,其子赵襄子继位,而他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赵无恤。也是他成为了后来“三家分晋”的关键性人物。同样,也是在公元前476年,“春秋五霸”的最后一个霸主越王勾践最后一次起兵伐吴,三年后,既公元前473年,吴国都城被攻破,吴国灭亡。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公元前476年定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年,把公元前475年定为“战国时期”的开端。实际上,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于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在晋阳(今山西太原晋源区)打败智氏,逐步将晋国瓜分,晋国公室智氏名存实亡。部分史学家把公元前453年定为“战国时期”的开端。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完全瓜分了晋国领土,东周共主之周威烈王册命了韩、赵、魏三家列位诸侯。由此韩、赵、魏三家正式从实际上和名义上都成为了诸侯国。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时则把“战国时期”的开始时间定为公元前403年。而东周则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亡于公元前256年,西周国为秦国所灭,同年周赧王病死,周亡。在东周期间,周王室又分裂成了一个东周国和西周国。七年后东周国也被秦国灭亡。所以,从时间线上来说,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这段时间,同时也是我国“春秋时期”过度到“战国时期”一部分的并列时期,而从公元前256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这35年,只能算做战国末期。#我要上微头条# #春秋战国# #历史#

6、赵鞅的简历

三家分晋是指晋国被赵、韩、魏三卿瓜分的事件,被视为进入战国争雄时代的重要标志点。春秋末年,称霸近百年的晋国君权也日渐式微,实权由六卿(韩、赵、魏、智、范、中行)掌握,当时位列正卿的是被称为“最大的阴谋家”士鞅(范氏),其余五卿中行氏世代与范氏交好,实力最弱的智氏与中行氏同宗依附于其,赵、韩、魏资历最老能力最强后期崛起的赵鞅也不过才出道十余载,可以说是士鞅独揽大权一言九鼎。士鞅执政八年间,赵鞅韬光养晦终于熬死了士鞅,士鞅去世之后,正卿由当时担任其副手的中军佐荀跞担任,智氏终于结束了软弱的世代,赵鞅也成为中军佐,至此赵鞅终于从士鞅的强大阴影中走出,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光芒。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赵鞅简历(赵鞅世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