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日本的“王羲之”,将中国书法的精髓学去了!白居易和他是至交,日本把他的作品当作国宝!2017年,陈凯歌有一部电影《妖猫传》火遍全国,男主角的扮演者是一位日本演员染谷将太,由黄轩扮演的白居易和他是至交。虽然剧情奇幻是虚构,但在历史上,有一位日本人确实和大唐诗人白居易至交,他在书法和佛法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尤其是书法,被称为“日本王羲之”,此人便是空海。空海生于日本宝龟五年(774年),于唐延历二十三年(804年)随最澄法师来唐,是一名日本“留学生”。唐代是中日交流最为频繁的时期,这位空海来到中国后除了学习中国的文字,据说日本的平假名就是空海发明的,更是把中国的书法精髓也学到了!空海被称作是日本书法的“祖先”,更是与嵯峨、橘逸势并称为日本书法的“三笔”。他广学二王、智永、虞世南、贺知章、颜真卿等人笔法,深有“晋唐风韵”。最能体现其作品风神,被日本奉为国宝的是他的《风信帖》。《风信帖》是空海回到日本后最重要的作品,全卷分成三部分,由《风信帖》《忽披帖》《忽惠帖》构成,是他与最澄之间的通信集,据说原有书札5件,单独成卷,除现存此三帖以外,另外两帖一帖献给了关白丰臣,另一帖失窃。此帖约810年至813年间,以行书写成,风格宛如王羲之再世。《风信帖》得名于卷首"风信云书"四字。第一帖《风信帖》是空海回复最澄的信件,内容主要是讨论佛法、共建法钟之事。此一帖用笔洒脱不羁,墨色枯润相交,“雾”“妙”等字枯笔灵动,点画自然:“顶”“惠”“及”等字纯然王羲之之风,浑朴率意,结体自然且富于变化。第二帖《忽披帖》内容为“谨空:忽披枉书,已销陶尔。御香雨裹,及左卫士。督尊书状,并谨领讫。迫以法仪。暂阙谈披。过此法期披云。因还信奉此。不具释遍照状上。九月十三日”此帖用笔雄健庄重、墨色更为浓重生拙。因字赋形,变化万千,“不具”二字神形俱连,秀逸雅致;第三帖《忽惠帖》气韵潇洒朗逸,与前二帖又有所不同的。有“飘逸清澄,有白云飘浮秋空之感”。这三帖在笔法、结体、气韵上都与《圣教序》极为相似,在空海娴熟纯正的笔法下,晋唐风韵扑面而来。著名书法家沈鹏曾说:“以汉字为基础的书法,是一门地域性很强的艺术,目前世界上真正具有全民性的发展活力的,除了中国以外就是日本。”日本在学习中国晋唐书法后,还能自出机杼,发展出“和风”书法,空海是做了极大贡献的!《风信帖》即使放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是经典之作,空海是晋王羲之与唐代诸家书风的继承者,此帖是我们书宗晋唐的绝佳范本。现在,我们将收藏于日本京都东寺的《风信帖》原作进行了博物馆级别的超高清1:1复制,点画笔触纤毫毕现,装帧精美,特向您推荐,期待您的喜欢!
2、白居易表现愁的作品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的诗作大家,影响海内外,是中国诗史上的难得的诗人。本书是其诗作的精品选粹,收入诗近200首,都是流传久远的佳篇、代表其创作成就的力作。作品所依版本可靠;注释准确简要,必要处作串讲;所设“解读”一项概括全篇要旨和赏析诗作的艺术特点,分析细腻独到,语言流畅清新。该书由此可使读者在精悍的篇幅之中欣赏到白居易创作的精华,洵为善本。
3、白居易十大经典作品欢迎关注“梧叶秋声333”,很高兴与你一起走入诗词美丽的世界,感受至美意境,体验诗情人生!【原文】《长恨歌》唐·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作品摘要】《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创作背景】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诗。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诗词# #天天古诗词# #白居易# #在头条看见彼此#【译文】篇幅太长,见下期。【赏析】内容太多,见下期。【注释】见下期。免责声明:以上部分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4、白居易的作品有什么【唐诗诵读】:杨柳枝词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年)山西太原人,贞元年进士及第,唐代著名诗人,授秘书省校书郎。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复出后官至刑部尚书。传世作品有《白氏长庆集》《唐诗纪事》等。诗赏:这首诗大约创作于会昌三年(843)间。据说:白居易有个小妾,姿态妖娆丰艳,能歌善舞。一个春日餐后,小妾歌舞,为他助兴,受歌舞启发,白居易提笔写了这首诗。前两句以人比柳,写柳的风姿可爱,后两句抒发感慨。诗中写的是春日的垂柳,最能表现垂柳特色的,是它的枝条。首句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春风千万枝”,是说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树之繁茂。次句说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扬,比丝缕还要柔软。这两句把人与垂柳之生机横溢,轻盈袅娜,秀色照人,写的极为生动含情。三、四句交待垂柳的生长之地,有意转移读者的感觉视线,以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赞美,为人爱惜。在这里,作者自与柳比,感到身在官场起落上下,还不如一棵垂柳呢,年年岁岁枝嫩芽发,随风荡漾。这首诗即赞美小妾的丰艳妖娆和垂柳的枝繁叶茂;又揭露了当时政治腐败,人才被埋没、自己受排挤的感受。此诗读来有无限低回之感,足见诗人其艺术力量感人之深。
5、白居易简介及代表作“白居易生平与作品导读”结课
6、白居易的生平及主要作品【白居易与元稹倡导新乐府运动,有哪些突出贡献?他缘何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哪些代表作?】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他们力图改变传统乐府文学的风格,兼收并蓄,取其精华。他们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倡了文学的现实主义取向,反对空泛虚构。他们在真实的生活中汲取题材,致力于描绘现实中的人物和事物。2. 推崇了情感真挚的艺术风格,强调诗歌的感染力。他们要求作品要表现真情实感,让读者在共鸣中寻找共同的情感。3. 倡导了文学的群体创作,鼓励普通百姓创作。他们把乐府诗的创作大众化,使文学风气更加开放自由。白居易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其中“诗魔”是指他诗歌创作的大量和广泛,他的诗集共有近三万首;“诗王”则是指他在唐代的诗歌创作界的地位和影响力,白居易的诗歌成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之一。白居易的代表作品有《琵琶行》、《长恨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他的作品大多写实、真情实感,充满了激情和生命力。他的诗歌深受后人喜爱,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恨歌》主要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以及唐朝的兴盛和衰败。整首诗用较多的叙事手法,情感饱满,语言优美动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卖炭翁》则是白居易一首富有感人力量的民间小调,描写了一个卖炭老人的艰辛生活和内心世界,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它体现了白居易非常关注人民生活的思想和创作特点,语言简练、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浅谈历史文化名人# #白居易# #唐朝诗人##白居易简介及代表作品#
7、白居易简介与作品赏析白居易是胡人吗?提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家喻户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他的长篇作品如《长恨歌》、《琵琶行》等,千百年来也一直广泛地流传着。对白居易的出身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他究竟是胡人,还是汉人?很多人认为,白居易是西域胡人,而不是人们比较愿意接受的汉族人。持这样看法的人的理由主要是这样的:宋朝人孙光宪的《北梦琐言》记载说,白居易的从弟白敏中曾经与曹确、罗劭权等共同执掌宰相大权,崔慎猷叹息说:“可以回家了!现在中书(省)到处都是番人。”所谓的“番人”自然是指胡人这样的少数民族。既然崔慎猷说白敏中是胡人,那么可以断定白居易也是胡人。白居易曾经给从侄僧人白寂然撰写过《沃洲山禅院记》,文中说:“厥初有罗汉僧西天竺人白道猷居焉。……大和二年春,有头陀僧白寂然来游兹山。……六年夏,寂然遣门徒僧常贽自剡抵洛,持书与图,诣从叔乐天乞为禅院记云:昔道猷肇开兹山,后寂然嗣兴兹山,今日乐天又垂文兹山。异乎哉!沃洲山与白氏其世有缘乎?”由这段话可以了解到,白道猷是“罗汉僧西天竺人”,白居易自己说“沃洲山与白氏其世有缘”,即是自认白寂然是他的本家,据此可以推断白居易本身也是胡人。有人否定了白居易是胡人这种看法,他们认为白居易是汉族人。在白居易的《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一文中,白提及自己的族系时曾经说:“白氏是华姓,是楚国的公族。当年楚熊居太子建出奔到郑国,建的儿子胜居住在吴楚一带,号白公,并以此为姓氏。楚国杀死了白公,他的儿子出奔到秦国,代为名将。其后裔孙名为起,对秦国有大功,因此被封为武安君,后来又因为坐罪而被赐死杜邮。……到秦始皇的时候,始皇怀念武安君的大功,所以把武安君的儿子仲封在了太原,其子孙后代便世代以此为家,故现在为太原人。从武安君以下凡二十七代,至府君高祖,北齐王兵尚书,赠司空。曾祖名讳士通,为皇朝利州都督。祖名讳志善,朝散大夫,尚衣奉御。父名讳温,朝请大夫,检小都官郎中。公名讳鍠,字上钟,都官郎中第六子。……公有子五人:长子名讳季庚,襄州别驾。……次名讳季般,为徐州沛县令。次名讳季轸,为许州许昌县令。次名讳季宁,为河南府参军。次名讳季平,为乡贡进士。”白居易的父亲就是襄州别驾白季庚,而白季庚的族系所属是清楚的,因而白居易自称汉人,应当可以相信。如果白居易是汉族人,后世居住洛阳的白氏出自哪一支呢?我们知道,白居易没有儿子,晚年退职后居住在洛阳履道里,修香山寺,以醉酒吟诗为消遣,死后葬于香山如满师塔之侧。根据现存的洛阳白书斋处的《白氏谱系序》稿本记载:“幼文(白居易兄)有三个儿子:景回,景受,景衍,将景受过继给白居易,因此洛阳白氏,都是景受之后裔。白居易为始祖,传至今已经有五十余代了。”这样看来,白居易兄长的儿子景受过继给他,洛阳白氏都是白景受的后裔,而奉白居易为始祖,因此洛阳白氏也应当出自汉族。尽管有白居易自撰的《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族属问题,并可以由此确证白居易是汉族人,但是现世仍然有许多人坚持认为白居易为胡人。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评论丛刊》曾发表过顾学颉的《白居易世系家族考》,在这篇文章中,顾学颉认为,白居易的“祖先并不是汉族,而是西域龟兹国的王族;曾经役属西突厥,为西突厥统治下的十部落之一的鼠尼族部。因龟兹国境内有白山,故汉朝赠其王姓白,一直到唐代未变”。顾学颉提出这种看法的主要依据是《后汉书·班超传》。在《后汉书·班超传》记载道:“今宜拜龟兹侍子白霸为其国王。……明年(永元三年)……以超为都护……拜白霸为龟兹王,遣司马姚光送之。”为什么白居易说自己是汉族人?实际上,白居易是知道自己的胡姓血统的,他之所以要假冒汉族人,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价,不被人轻视为寒族。但是还有人提出疑问:白居易时已经是中唐时代,唐朝对于寒族的轻视已经不像从前那样严重,尤其是经过武则天时期的武周革命后,门户观念也已经在唐人心中变得淡薄;同时,唐朝政治的大一统宏阔局面,少数民族在当时是受到尊重的,因此,白居易没有必要刻意地掩饰自己的胡人身份。争论仍然在继续着,白居易到底是胡人还是汉人,这个问题看来是需要费一番考证的。如果白居易真是胡人,那么中国文学史上又将多了一位大名鼎鼎的少数民族作家。#白居易简介及代表作品#
8、白居易的古诗代表作品公元846年 白居易逝世会昌六年(846),晚唐著名诗人白居易病逝,享年75岁。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白家世代倡儒,白居易年轻时苦读诗书,中进士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因不惧权贵,直言上疏而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杭州刺史,会昌初任刑部尚书,太和三年(829)称病东归。作为唐代杰出文学家,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应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他的文学主张也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尤其是他的“讽喻诗”,反映了广泛的生活画面,表现出统治阶级残酷压迫劳动人民的普遍状况。他的诗现存3千多首,质朴通俗,优美流畅。前期许多优秀作品,如《新乐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不仅当时广为传诵,更是千古不朽的名作。他的作品集有《白氏长庆集》50卷传世,还编有类书《白氏六帖》。白居易,字乐天,祖籍太原,后卜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中唐新乐府诗歌运动的倡导者。新乐府是与汉代古题乐府相对而言,是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到白居易时形成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运动。白居易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他的优秀作品大多反映现实的讽喻诗,其中包括《新乐府》50首。其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流畅自然,在民间流传很广。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白居易表现愁的作品(白居易油画作品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