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雪冰城起家时有多惨?老板连200块钱的招牌都换不起!而现在,人家靠着2块的冰淇淋、4块的柠檬水,一年捞金200多亿,一根吸管就卖了3个亿,碾压喜茶奈雪成了行业大哥!蜜雪冰城的致富经很简单,就是马云和马化腾都很看好的S2B2C模式。C端生意越来越难做,B端才是蓝海,才是未来。那蜜雪冰城到底怎么做的呢?首先靠两块的冰淇淋、五六块的奶茶吸引了海量消费者。简单来说,喝得起蜜雪冰城的人,肯定比喝得起喜茶星巴克的人多得多,所以在三四线城市乃至乡镇市场,蜜雪根本没有对手。其次,就是降低加盟门槛,吸引海量加盟商,蜜雪的加盟费在整个行业来说都是比较低的。所以人家22000多家店,只有47家直营,其他全是加盟店。那问题就来了,产品价格低,加盟费用低,蜜雪冰城靠啥赚钱呢?两条路!一是赚供应链的利润。2万多加盟店的食品原料、包装都得从总部进货,去年蜜雪茶叶卖了8500吨,水果卖了5万多吨,杯子卖了35亿个,连吸管都卖了30多亿支。而且它现在还成立了农业公司,大部分食材、包装都实现了自主生产,供应成本再次压低,利润自然就更多了。二就是赚系统的钱,蜜雪冰城除了收加盟费,对加盟商的服务也很到位。它甚至成立了蜜雪商学院,为加盟商做经营赋能。不管是产品制作、活动策划还是经营管理,都给你培训到位。最夸张的时候,一个月就有5万多人参与培训,这都是交了钱的啊!所以总结一下蜜雪冰城的赚钱模式,就是在前端打造爆品、降低门槛,吸引海量消费者和加盟商,快速扩张占领市场。等流量和规模都拉大了,就能去后端赚供应链、系统的大钱了。对比一下我们很多传统老板做生意,没有爆品客流萎缩,店铺投资全靠自己,上游欠账下游没人,生意越来越难做。而蜜雪冰城的S2B2C模式,则是把自己变成一个S端平台,赋能B端加盟商,再去服务C端消费者。只需掌握产品研发和经营赋能,就能让数万同行帮他拓展市场、吸引客户、创造利润!所有传统中小企业,都能通过这套模式,让同行帮你赚钱,分全行业的蛋糕!我在这套《互联式盈利思维》里,就结合30多个行业、108大实际案例,为你详细讲解了如何打造爆品海量引流、如何设计分配机制吸引同行、如何激发员工潜力、如何转型S端平台等等,从案例到方法,手把手帮你升级产业格局!总共88节视频课程、5小时直播答疑、1本配套教材,还有专业咨询顾问,为你解决痛点!戳开小黄车,立即开始学
2、三农致富经某TV出品的《致富经》节目里,也是各种神奇发家致富故事,但是模仿它创业的很多亏到破产,上网发文控诉。最近他们又在努力讲好中国故事,想模仿的得小心。
3、养殖致富经卖吸管年入2.6亿,义乌穷小子逆袭致富经。义乌穷小子逆袭。一根小小的塑料吸管每支利润只有0.008元,没人愿意做但有人能把吸管企业做到年产一万多吨,占据全球1/4以上的市场份额,这个人就是全球最大的吸管生产供应商,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创始人楼仲平。大家好,我是阿邦。今天和大家聊聊8毫钱的利润是怎样成就这个"吸管大王"的。前几年有个叫《鸡毛飞上天》的电视剧非常火,讲的是义乌商人荡气回肠的创业史。楼仲平就是主角陈江河的人物原型之一。他本人的从商经历与陈江河非常相似,初中就辍学了。从金毛同窗的小生意开始倒卖过瓜子、香烟、服装、牙刷,换过二十多个行当。鸡毛创业的经历让楼仲平意识到一件事,那就是一些利润相当微薄的项目。因为竞争太少很容易就能做到垄断,反而能够赚钱。这种想法伴随了楼仲平的整个创业生涯,也是他日后能够成为吸管大王的契机。吸管门槛低、单价低、利润低,是典型的边缘产业,被称为是"世界上最难做的产品"。但楼仲平发现虽然单根吸管的利润低,但整个行业的综合利润率能达到30%,这比当时不少小商品企业都赚钱。1993年底楼仲平开始行动起来。收了套旧的吸管设备租两间民房,一个家庭式吸管小作坊就此诞生。90年代的吸管生产毫无技术含量,有流水线就行。就这样靠着庞大且稳定的订单,楼仲平得以迅速垄断市场。2000年楼仲平告别小作坊搬到2000平方米的大厂房,但他很快发现整个中国每年也就需要那么多吸管,他扩大产能也没有意义。为了争取更大的市场,更多的利润空间,楼仲平用了两招。·首先是走出去,再就是首创小客户模式。当互联网在国内还是新生事物的时候,楼仲平就开始在互联网上寻找国际客户,发展出沃尔玛等一众欧美客户,这也让双童挺过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国外客户多了但楼仲平发现整个工厂的产能被境外大客户垄断,利润却越来越薄。于是在2003年底,他痛下决心放弃了低利润率的大客户,首创"小客户模式",把双童的市场重心转回了国内。这个决定不仅让双童的净利润回升到20%左右,还挺过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楼仲平的成功虽然看起来没什么难度,但需要非常强的耐心。总结下来,他的创业过程中有很多思路值得借鉴。·第一是抓小放大敢于在边角料里做第一,这也是大部分义乌商人的精明所在,以令人难以置信的低价抢占市场,他创造的"小客户模式"也遵循了这个思路。·第二是拥抱互联网和数字化。吸管这类产品制造时不可避免地会有废品,从订单到吸管型号再到包装方式全是非标准化,在这个过程中数字化成为了双童走向标准化的利刃。·最后是积极创新参与行业标准制定。难以想象的是双童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吸管企业拥有全世界塑料吸管行业2/3的专利,还投入上千万人民币参与了行业标准制定。楼仲平在简介里这样写道:承诺有生之年培育100位创业者成为行业隐形冠军。希望已经成为行业冠军的楼仲平能够如他所言,帮助中国更多的中小企业转变思想,抓住数字化时代的机遇,提高商业效率。
4、种养致富经还是太年轻了,央视的致富经看过没?里面的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人人都是百万千万富翁!
5、致富经最新一期您没看懂致富经,几乎所有主人翁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所以亏只是《致富经》故事的第一步,下一步就成了[捂脸]
6、致富经详细讲解以前某电视台有个叫《致富经》的节目,里面讲的都是一些特种养殖、种植的内容。既然叫《致富经》,这里面讲的东西肯定是能挣钱的,而且还不少挣钱。于是,也有一群人跟着电视。里教的东西,自己去进了种苗来种或者养。然后,等到自己真把东西种出来、养出来,就发现了一个最大的问题:卖给谁?很多地方之所以能形成一些农业特色产业,是因为规模化的种植、养殖不仅可以降低成本,拓展销路也比较方便。譬如说,某地有1万户农民种植哈密瓜,年产量50万吨,那么对于水果收购商来说,就值得专门的在这里建个业务点,然后找车来把哈密瓜拉走。之后,再通过自己的分销渠道送到超市、水果商店、农贸市场等地方。而假如说某地只有10户农民种植哈密瓜,总产量20吨,而前几天我家附近的超市里,哈密瓜的价格也还不到2块钱一斤。就算这10户农民能按照2块钱一斤的价格把哈密瓜卖出去,也不过是8万块钱,户均8000块钱而已。为了这8000块钱,农民需要自己对接超市、对接批发商以及各种渠道--且不说他们有没有这个能力,就算他们有,这个对接的成本也是非常之高。而这个产量,指望批发商专门的派几辆车过来拉货,也不现实,要是选择自己找车过去,成本又不是农民能负担起的。如果说农民选择自己卖怎么样呢?看似可以,但水果的储存需要专门的条件,普通农民肯定没这个条件。要是摘下来十天半个月卖不出去,那这些瓜也就砸在手里了。所以,种植户宁愿按三毛、五毛的价格卖给批发商。何况,就算是真的销售渠道问题解决了,种植高价值作物,就真的成了?也不一定。我有一个大学同学,自媒体做的非常好。前两年,她在自己的自媒体号上发过一篇文章,是说自己的亲戚比较悲惨,家里种了十几亩苹果卖不出去,想借着公众号卖一卖。她老家的苹果,我是吃过的,味道的确不错,而且看着他公众号上卖的苹果,价格也挺合适,于是就下单买了两箱。结果,苹果收到了之后,我发现这个苹果的质量其实并不算好 --苹果的口感倒没有问题,只是估计缺多种植经验或者是一些技术跟不上,苹果的外形并不匀称,也能看到各种疤痕。这样的苹果就算再好吃,一般。也很难出现在大超市这些渠道里,这个卖相实在是不怎么好。实际上,“苹果”、“哈密瓜”这些东西只不过是一类水果的统称,就如同“汽车”是一类出行工具的统称一样。但是,在市场中,“汽车”行业存在着成百上千个大大小小的品牌,在产品分类上又可以分为两箱车、三厢车、跑车等等,某一年A品牌的 SUV卖的好,不代表乙品牌的SUV也能卖的好。放到这些农作物上,任何一种普通的水果都可能存在几十个、上百个成熟的商业品种,而不同的品种的水果,大小、颜色、甜度、耐储存性等等都各不相同。你觉得种葡萄挣钱,然后种了巨峰,结果发现。今年阳光玫瑰卖的更好,那你有什么办法?在很多主要的水果、蔬菜、肉类等的产区,批发商是可以直接对农民提要求的,比如我要采购什么品种、什么规格的东西,然后农民按照批发商的要求进行生产。如果当地从事这个产业的人非常多,很容易形成规模效应,质量也相对容易把控。但假如说一个地方就那么一小部分人干这个,作为农民来说,他生产出来的东西,就很容易像我那个朋友亲戚种的苹果一样,在外观、大小等方面出现各种问题。我小的时候,我生活的那个小镇,特色农产品是大蒜和蒜薹,全镇差不多有一小半人,大概一两万户家庭都靠这个挣钱。指望农民自己卖蒜薹根本不可能--在全镇一小半人都种蒜薹的情况下,本地根本不缺蒜薹吃,很多时候甚至是白送都没多少人要,真的是吃恶心了。那时候,每到蒜薹上市的季节,我亲戚作为政府机关人员,就会被安排到几个村子里,帮着组织村里的人收蒜薹、联系销路。蒜薹这东西,常规种植的上市时间是5~7月份,正是天气逐渐升温的时候,只要几天之内运不出去,一多半的蒜薹就蔫掉了,没法再卖了。最后,这个问题得以解决,是镇政府联系了大企业,在本地建了多个大型冷库,蒜薹采摘后直接入库,然后再慢慢销售。但话又说回来,值得经销商建冷库的前提,是你这地方的产业得成规模,就那么几个村的人种植,加起来也卖不出几百万,也就不值当的花这个钱了。所以,这事说到底,农产品本身就是非标品,在工业化社会想要卖得好,唯一的办法就是尽量标准化 --你也不想你在楼下水果店买的水果,今天的味道跟昨天的味道不一样吧?而想要标准化,也就只能规模化或者大农场化,几万亩、几十万亩地种植同样的品种、使用同样分量的化肥、农药等等,这样“高价值”才能最终变现,否则单纯把东西种出来,意义不大的。#致富经简介#
7、汴梁致富经都说产业升级,那为什么农民不种植价值高的作物?以前某电视台有个叫《致富经》的节目,里面讲的都是一些特种养殖、种植的内容。既然叫《致富经》,这里面讲的东西肯定是能挣钱的,而且还不少挣钱。于是,也有一群人跟着电视里教的东西,自己去进了种苗来种或者养。然后,等到自己真把东西种出来、养出来,就发现了一个最大的问题:卖给谁?很多地方之所以能形成一些农业特色产业,是因为规模化的种植、养殖不仅可以降低成本,拓展销路也比较方便。譬如说,某地有1万户农民种植哈密瓜,年产量50万吨,那么对于水果收购商来说,就值得专门的在这里建个业务点,然后找车来把哈密瓜拉走。之后,再通过自己的分销渠道送到超市、水果商店、农贸市场等地方。而假如说某地只有10户农民种植哈密瓜,总产量20吨,而前几天我家附近的超市里,哈密瓜的价格也还不到2块钱一斤。就算这10户农民能按照2块钱一斤的价格把哈密瓜卖出去,也不过是8万块钱,户均8000块钱而已。为了这8000块钱,农民需要自己对接超市、对接批发商以及各种渠道——且不说他们有没有这个能力,就算他们有,这个对接的成本也是非常之高。而这个产量,指望批发商专门的派几辆车过来拉货,也不现实,要是选择自己找车过去,成本又不是农民能负担起的。如果说农民选择自己卖怎么样呢?看似可以,但水果的储存需要专门的条件,普通农民肯定没这个条件。要是摘下来十天半个月卖不出去,那这些瓜也就砸在手里了。所以,种植户宁愿按三毛、五毛的价格卖给批发商。何况,就算是真的销售渠道问题解决了,种植高价值作物,就真的成了?也不一定。实际上,市场上比如“苹果”、“哈密瓜”等这些东西只不过是一类水果的统称,就如同“汽车”是一类出行工具的统称一样。但是,在市场中,“汽车”行业存在着成百上千个大大小小的品牌,在产品分类上又可以分为两箱车、三厢车、跑车等等,某一年A品牌的SUV卖的好,不代表乙品牌的SUV也能卖的好。放到这些农作物上,任何一种普通的水果都可能存在几十个、上百个成熟的商业品种,而不同的品种的水果,大小、颜色、甜度、耐储存性等等都各不相同。你觉得种葡萄挣钱,然后种了巨峰,结果发现今年阳光玫瑰卖的更好,那你有什么办法?在很多主要的水果、蔬菜、肉类等的产区,批发商是可以直接对农民提要求的,比如我要采购什么品种、什么规格的东西,然后农民按照批发商的要求进行生产。如果当地从事这个产业的人非常多,很容易形成规模效应,质量也相对容易把控。但假如说一个地方就那么一小部分人干这个,作为农民来说,他生产出来的东西,就很容易在外观、大小等方面出现各种问题。所以,这事说到底,农产品本身就是非标品,在工业化社会想要卖得好,唯一的办法就是尽量标准化。你也不想你在楼下水果店买的水果,今天的味道跟昨天的味道不一样吧?而想要标准化,也就只能规模化或者大农场化,几万亩、几十万亩地种植同样的品种、使用同样分量的化肥、农药等等,这样“高价值”才能最终变现,否则单纯把东西种出来,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8、最新致富经央视七套的《致富经》,堪称是标题d的鼻祖,主人公都是这个套路,开始都是赔得倾家荡产、众叛亲离,后来偶然发现一个商机,不顾众人的反对,大胆的投入,最终赚到亿万身家。据说某国的间谍每天收看七套,最后间谍都不当了,回家按《致富经》那套去搞养殖,果然赚大发了,比当心惊胆战的间谍要赚得多还很安全。《致富经》的编导可能都是搞传销岀身,编这么离奇的假故事,也堂而皇之的在央视播放。这样的案例会误导很多人,很多人都是对央视的信任,头脑发热生搬硬套的去学那一套,自己干了之后才发现,现实中远没有电视上说的那么轻巧。种殖养殖的活不仅风险极大,而且又累又见不到钱。养个几头猪几头牛,一年能赚个几万块钱就烧高香了。如果没有家底贸然贷款借钱入行,那赔本的可能性差不多是铁定的。就拿创业资金来说,《致富经》中的主人公,赔得只剩内裤了,拿着一个所谓的商机,马上就能说动某个老板,给你拿几百万眼睛都不眨一下。生活中的你,如果赔得底掉,别人躲还来不及,谁会钱多得要拿给你打水漂。而且如果你是普通老百姓,基本上赔光一次家底,这辈子都别想着再翻身了。少喝点鸡汤,穷人还是老老实实的上班,少去听那些激动人心的演讲,谨慎入行创业。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三农致富经(致富经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