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46岁去世是太可惜了,连带上商鞅,不然秦国发展更快更好。
2、秦孝公的历史地位历史上结局悲惨的忠臣良将你知道有哪些吗?一、商鞅,秦孝公通过变法使秦国的国力跃于诸国之首,商鞅功不可没,但他执法太严厉,得罪了不少人,秦孝公死后,曾被商鞅割去鼻子的公子虔告发他想造反,秦惠王于是下令逮捕商鞅,施以五马分尸。二、袁崇焕,袁崇焕是明朝著名的军事将领,他戎马一生,为守卫明朝东北边疆,抵御清军进攻,立下了汗马功劳,却被奸佞小人陷害,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离间计,错杀袁崇焕,将袁崇焕凌迟处死,ge了三千多刀,肉被百姓fen食。三、晁错,汉景帝利用晁错削藩的建议打击了七国的势力,可各地诸侯也不是吃素的,扬言要诛晁错,清君侧,汉景帝一看没法控制局面了,于是选择牺牲晁错,那天晁错在上朝的路上,就稀里糊涂的被yao斩了,还累及他左右的亲族,皆被处si弃市。四、岳飞,岳飞的死是注定的,因为宋高宗想让他死,如果仗打赢了,迎回被金人俘虏的皇帝,那他这个皇帝就当不成了,秦桧也想让岳飞死,因为若是岳家军凯旋归来,他这个投降派的宰相乌纱帽肯定也是保不住的,两个掌权的狼狈为奸,以“莫须有”的罪名用残忍的拉肋之刑害死了岳飞。五、方孝孺,方孝孺是明代有名的散文家,才华横溢,朱棣夺得皇位后要他投降并命他起草诏书,他却写了“燕贼篡位”朱棣大怒要灭其九族,他破口大骂说:灭我十族又如何,于是,朱棣把方孝孺的朋友门生也列作一族,连同宗族合为十族,全部凌迟处si.
3、秦孝公求贤商鞅被虔诬谋反遭车裂。商鞅,一个名字,一个传奇。他用自己的改革让秦国成为了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然而这位政治家的结局却是悲惨的。商鞅辅佐秦孝公,改革了户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等政策,还制定了严酷的法律。他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然而,公元前338年,他被公子虔评为谋反,遭到车裂全家被杀。商鞅变法的影响至今仍在,但是他的结局却让人唏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改革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你对商鞅有什么看法?
4、秦孝公简介资料秦孝公十九年,“天子致伯”,诸侯皆来道贺,第二年秦派太子驷率戎狄九十二国朝见周显王。秦国成为名义上的霸主,国际地位提高。到了秦惠文王四年(公元前334),齐威王与魏惠王会徐州相王,同年,天子致秦国文、武胙。此时秦国不可能满足于霸主之位,九年后,秦惠文王僭周称王。但是秦国对东周国比较友好,因为张仪相秦前受过东周昭文君恩惠,所以“张仪相秦十九年(公元前328年-前310年),秦惠王连伐魏、韩、赵、齐、楚列强,未曾一伐二周,更未再索九鼎”。其他国家对待东周则正如昭文君所说“是列县畜我也”。武王即位后,张仪失势,秦不再采取亲周政策。武王三年,武王谓甘茂:“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毫不掩饰取代周室的野心。秦拔宜阳后,武王派樗里疾率车百乘入周,周君恭敬地派士卒迎接,武王还亲至洛阳与孟说举周鼎。此时周赧王应仍寄居于东周,周君当指东周之君。也是在同年,秦第一次“借道两周之间”以伐韩,可见秦国已经不把两周放在眼里。周天子原本寄居于东周,赧王时“徙都西周”,可能也与秦武王有关。周赧王又从洛阳徙至王城,依附于西周之君,即《周本纪》所谓王赧迁都西周。据《偙王世纪》(《孟子·告子下·正义》所引),秦武王至洛阳举鼎绝膑而死,事在周赧王八年。我怀疑这种说法,我认为是秦武王太张狂了,得罪了人,被人害了。《东周策》第三章称东周与西周战,韩救西周。或谓东周说韩王曰:‘西周故天子之国,多名器重宝。’《周本纪》系于周赧王八年之后,可知周赧王徙居王城,当在八年以后。到了昭王时期,秦开始全面进攻东方各国,各国之间的斗争更加激烈。两周在军事外交上更加被动,受制于人。比如,昭王九年,孟尝君以齐为韩、魏攻楚后,又因怨秦而与韩、魏攻秦,打算借兵乞食于西周,西周派人游说后才放弃。昭王十一年,齐、韩、魏三国攻秦而返,“西周恐魏之藉道也”,派人谓魏王秦将攻打魏国的聚,魏王令军速往,西周才解危。《田世家》则称灭宋时期的齐国“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各国对两周的威胁可见一斑。因为两周正处于秦国东进中原的豫西通道上,秦国对两周的觊觎与其他国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时人所言:“秦之欲伐韩以东窥周室甚,唯寐忘之”,苏秦也说秦:“欲以亡韩、吞两周,故以齐饵天下”。秦国对周有不少军事进攻,比如伊阙之战后,秦进兵西周,周不得不求救于魏,才使魏派兵戍周。但是秦并非盲目地想要吞并两周,而是对西周和东周国采取了不同的战略。昭王十七年,秦对韩、魏攻势正猛,魏河东要地屡屡失守,韩武遂也割与秦,东周君在这一年入朝于秦。《秦本纪》言秦昭王二十九年“周君来”,此处周君当指已经朝秦的东周君。因此,秦国几乎没有攻打入朝的东周,两国关系比较稳定。但是对于西周,秦却很难使之服从。
5、秦孝公和秦始皇的关系#影视杂谈#《大秦帝国之裂变》中秦孝公是大秦帝国的奠基人。公元前381年秦孝公出生 。公元前362年,其父秦献公去世后,秦孝公继位。秦孝公继位时年仅21岁。在秦孝公出生前,秦国经历了几代君位动荡,国力大为削弱。魏国趁秦国政局不稳之机夺取了河西地区。秦孝公之父秦献公继位后,割地,与魏国讲和,安定边境,迁都栎阳,数次东征,想要收复河西失地,无奈愿望没有实现便去世。秦孝公继位后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通过4方面为大秦帝国奠定了基础。1、颁布求贤令秦孝公继位后广施恩德,招募战士,并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2、实施变法卫国人商鞅在听闻秦孝公的求贤令后,投奔秦国。后通过实施商鞅变法,通过两次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3、迁都咸阳商鞅在秦国大刀阔斧的变法,秦国综合实力迈了一层大台阶,商鞅看到了栎阳发展的局限性,于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决定兴建一座更能适合秦国发展的大都城。这座城就是咸阳城。公元前350年,秦国迁都咸阳。4、收复河西失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力强盛。公元前354年,秦国趁魏军主力攻赵之时,派兵收复了河西元里城,歼灭河西军七千余人。公元前352年,秦国趁魏军与齐楚赵三国大战之时,卫鞅领兵攻占魏国旧都安邑,次年又攻占魏国边境城市固阳。公元前341年,魏军主力败于桂陵之战,秦国大良造卫鞅联合齐、赵两国攻打魏国,秦军击败魏军,魏惠王割让部分河西之地给秦国求和。公元前338年,卫鞅再次领兵伐魏,在岸门击败魏军,俘其主将魏错,同时秦军联合大荔戎击魏,收复河西之地的郃阳城。
6、秦孝公嬴渠梁简介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在国内颁布求贤令,商鞅投奔秦国,在商鞅的劝说下,秦孝公决定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虽然遭到守旧派的反对,秦孝公还是决定变法。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经过第一次变法后,秦国国力开始强大。公元前358年,秦国在西山击败韩国。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会盟,结束了秦国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局面。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经过两次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强大,百姓家家富裕充足,秦国人路不拾遗,山中没有盗贼,周显王派使臣赐予秦孝公霸主的称号。诸侯各国都派使者前来祝贺,商鞅变法为秦国将来的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342年,秦孝公派太子驷率领西戎92国朝见周显王,显示了秦国西方霸主恩地位,秦国顺利搭上战国七雄末班车。公元前341年,魏国在马陵之战遭受齐国重创,秦国联合齐、赵两国攻打魏国,魏军大败,魏惠王被迫割让河西部分土地求和。公元前338年,秦再次攻魏,在岸门击败魏军,俘虏魏国主将魏错,同年,秦国联合大荔戎,包围了魏国的郃阳,同年,秦孝公病危,据说,秦孝公想传位于商鞅,商鞅没有接受。其子赢驷即位,是为秦惠文王,秦惠文王即位后,逮捕商鞅,并将商鞅车裂。公元前330年,秦国将领公孙衍在雕阴击败魏军,魏国割让河西之地。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由其子赢荡即位,是为秦武王,秦武王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锋锐的君王,重武好战,有问鼎中原之志。公元前308年,甘茂出使魏国,魏国被迫与秦国达成同盟,同年,秦军打败韩国,攻下了韩国的宜阳,秦国的疆域此时已经扩展到中原。公元前307年,秦国夺取了函谷关。公元前306年,秦武王去世,其下无子,其弟赢稷回国即位,是为秦昭襄王。公元前304年,秦昭襄王赢稷与楚怀王熊槐在黄棘结盟,同时,秦国把上庸(湖北十堰竹山)给了楚国。公元前303年,齐、魏、韩三国联军攻打楚国,秦国发兵救楚,攻占了蒲阪(山西运城永济市西),阳春(山西运城永济市西南),封陵(山西运城芮城风陵渡),武遂(山西运城垣曲)。公元前302年,秦国把攻取的蒲阪归还给魏国,合纵攻秦又被瓦解。公元前301年,秦、韩、魏、齐四国联合攻打楚国,楚国在重丘大败,楚国大将唐昧被杀,同年,秦国继续攻打韩国,占领了穰城(今河南南阳邓州市)。公元前329年,秦军攻魏,攻下汾阳(今山西万荣县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县),焦(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曲沃(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公元前328年,秦军乘胜攻魏,攻取蒲阳,魏国在秦军数次强大攻势之下,又被迫割让上郡15县(今陕西东北部)给秦。从此,秦国不仅把魏国黄河以西的地盘全部吞并,而且在黄河的东岸建立了东进的前进基地。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秦惠文王派樗(chu)里疾在修鱼大破魏、赵、韩三国联军,斩首八万,同时,西方的义渠又发兵袭击秦军,秦国被东西夹攻。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听从司马错的建议攻蜀,仅用了十个月就攻克全境,吞并蜀国。公元前312年,秦军在丹阳大败楚军,八万甲士被杀,秦军攻得楚地汉中,同年,楚王又征发国内全部兵力,再次袭击秦国,在蓝田决战,楚军再次大败,楚国割让两座城向秦国求和,自此,秦国的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片,秦国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公元前300年,秦军攻打楚国,楚军大败,斩首了三万人,杀了楚国的大将景缺,攻占了襄城(河南许昌襄城)。
7、商鞅三见秦孝公简介公元前224年,王翦亲率60万大军灭楚,出征之前,王翦命人认真估算了一下,每个士兵拉一次大便,就有2000石之多(相当于现在的140吨之多),如果处理不好,真是个大麻烦!秦奋六世之余烈,先后在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庄襄王异人,五代明君的治理下积累丰厚的财富,在秦始皇嬴政时期实现了统一。秦始皇采用近攻远交的策略先后对韩、赵、魏、楚、燕、齐发动战争,仅有10年就完成了统一大业,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局面,成功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中央集权国家,被后世人称为“千古一帝”。可是在秦始皇在攻打到楚国的时候曾经出现过一次危机,当时秦始皇已经打下了韩、赵、魏,过程相当的顺利,可以说几乎都是碾压式的胜利。秦始皇也因此产生了轻敌的心态,觉得6国在纠纠老秦人的百万雄狮之下简直不堪一击。在攻打楚国的时候只动用了20w的兵力,起初还算顺利,在李信,与蒙恬的左右夹击之下顺利的打到了楚国的国都郢都。可是谁知道楚国的有志之士在即将灭国的时候却被昌平君联合了起来,一致对外,发起绝地反击,把李信,与蒙恬打了个措手不及,只能落荒而逃。直接导致秦国损失了6名中层军事将领,和数以万计的秦军。那么为什么秦国在攻打实力在当时还算雄厚的楚国时只派出20万兵力呢?原来,在始皇嬴政欲要挥兵伐楚的时候曾经开过一次军事会议,会议的过程被完整的记录下来,所以我们现在才能得知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寡人欲要挥兵伐楚,众将军可有愿意自荐领兵南下帮寡人讨伐楚地的。”始皇帝穿着一身黑衣,站在高台上声音振聋发聩,尽显一代帝王之相。“臣愿意为君上分担,”台下一位一身铠甲,带着配剑头顶几丝青丝的魁梧老者回应道,“请君上给臣60万精兵,臣必定不辱使命,替君上踏平楚国。”说出此话的正是秦国名将王翦,此人打仗一向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他还没等到始皇帝的回复,公堂上就突然出了另一个声音。“君上,攻打楚国何须动用全部兵力,微臣只需要20万兵力,必将扫平楚国,为君上统一大业出力。”“李信将军何出此言,楚国地大,乃是统一之路上最难打的一丈,必将动用全国之力才能一举拿下,也能借此威慑其余诸国,将军有何高见敢以20万兵力攻之。”“王翦将军年事已高,如今我军连破三国,士气高涨,若以20w兵力快速进攻,一定能打的楚国措手不及,一举拿下。若动用60w大军,行军缓慢粮草辎重需必定需要消耗大量国力,还可能遇到楚军固收城池久攻不下的情况,到那时候60w大军势必拖垮秦国财政,得不偿失。”李信是秦国末期的一员大将,也是始皇帝当时最信任的年轻将领,于蒙恬是知音好友,战功显赫,曾在讨伐赵国的时候与老将王翦分兵出击,一举击破赵国。不过有趣的是,李信与王翦虽有过合作,但是由于两人年纪差距较大,领兵思想也有所不同,所以导致王翦并不服比自己资历老王翦,所以这才有了他们对簿公堂的一幕,不过李信也很快为自己年轻的行为付出了代价。始皇帝听了二人的谏言后,决定让李信统军20万讨伐楚国,并称王翦将军年事已高再上战场恐有不利。气的王翦将军直接弃官回家颐养天年。后来就发生了上述的一幕,李信挥兵20万遇到了在鄢郢一呼百应的昌平君,最后败在了楚国名将项燕的手上。当战败的消息传回秦国后,秦王大怒,但是因为李信是少有的军事人才,而且战时不易斩杀将领,所以没有大动干戈只是将李信降官罚俸。同时,始皇帝也意识的自己当初应该按照老将王翦的计划,出兵60万稳扎稳打的打攻楚国,可是这时王老将军已经回乡养老,不愿再领军打仗。始皇帝无奈为了重新扭转战局决定放下身段去亲自去请王老将军出山,并且给王老将军加官进爵,最终在始皇帝的请求下,王翦重新回到军营统令全军。就这样秦军在王翦将军的统领下再次出兵,挥兵60万攻打楚国,而李信则作为王将军的副将协助王将军伐楚。可是让李信意想不到的是,王翦给自己的一差事竟然是让自己核算全军60万每个士兵拉一次大便一共的重量,气的李信就要学王翦辞官回家,可当他听了王翦的解释后竟然主动配合起了这项工作。原来王翦称60万大军每天的排泄物如果不及时处理必将引得兵营臭气熏天,影响整军士气,若是污染了河水还可能造成瘟疫,使得秦国内部出现危机,所以应该算清楚然后再将这些废物统一运输给农民施肥种地是最好的帮办法。李信听后心服口服,他也在此事之中看到了自己与王翦将军的差距,王翦将军步步为营,心思缜密,总是能想到自己没能想到的事情。后来王翦将军率领这60万楚军打败项燕,大胜而归,为秦始皇统一奠定了基础。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下期故事更精彩!??#秦孝公简介#
8、秦惠文王简介秦太子征粮杀人,商鞅下令割掉秦军统帅-长公子嬴虔的鼻子,以平民愤!终被冤谋反五马分尸。秦孝公重用商鞅,力求变法图治。硬扛住了世族群臣重压,推行新法。还为了平民愤,不惜准许商鞅割去亲哥哥,也是秦国当时军中统帅公子赢虔的鼻子!原因何在?商鞅姬姓,公孙氏,卫国人,人称卫鞅、公孙鞅。得秦王封商地而称商鞅,又尊称为商君!感激秦孝公的赏识和重用,为秦国的发展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但最后却落得谋反罪名,五马分尸的下场!2000多年前,历史上秦国的强大无敌!是经过历代秦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结果。秦孝公时期,秦国积贫积弱,国土贫瘠,版图窄小,人丁稀少贫弱!秦孝公继位后,胸怀天下!决心改变国运!便举倾国之力招纳天下雄才。商鞅乘势而上,通过重重考验,获得秦孝公赏识重用。同心携手变法图治!但当时世族老臣权倾朝野,陋习颇多!不得百姓信任,商鞅“徙木为信”,于城南门立三丈高木柱,广而告之,谁能扛到北城门的得重赏50金,无人应,加赏100金,无人信,再加重赏至千金!终于有人尝试,成功后真的得到了千金重赏!以此获得老百姓对中央集权的信任!自商鞅新法设立,执法必严,秦国自上而下,法度严谨。灌溉通渠,农耕丰收。国家财力渐升,军力日盛。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秦国由弱转强,一派欣欣向荣!商鞅新法受国人拥护,秦孝公王位逐渐稳固!氏族大臣心有不甘,暗中阻挠破坏。一日太子嬴驷监督上缴税粮,发现白氏族人上缴粮食中掺有大量砂石,依照商君之法必严惩。太子大怒在争执中杀死了交粮的白氏族人,当场激起了民愤后,太子恐慌之下,下令随行军团灭村,一个不留。犯下大错,白氏族人心有不甘,自己精心准备的税粮,遭奸人陷害,冤杀白氏族人30余口。所以带动大批民众愤而欲攻击王城。民情势如水火!商鞅主持国政,定要处置妥当,否则将激起民变!但太子为秦国未来君王,不可伏罪,否则未来将影响登上王位统领秦国!于是,商鞅以太子师公孙贾管理不善,处以黥刑(就是在脸上刻字),以太子傅公子赢虔教道不严,处以劓刑(割掉鼻子)!这虽伤害性不大,却侮辱性极强!公孙贾和公子赢虔二人,是当朝一文一武的领军人物。受此酷刑之后,便隐于家中,不再问朝政。如此严重后果,秦孝公为什么会准许呢?其实公孙贾位高权重,秦孝公一直都很敬畏他。而公子赢虔是秦孝公的亲哥哥,秦国统军猛将。他本来有争夺做秦王的机会,但因他是庶出,而且是能武不能文。便并未与秦孝公赢渠梁相争,因此,秦王非常尊重他,秦王登基不久,国家大小事务都是兄弟俩商量去办,由此二人配合,氏族再不敢乱政,王室稳定,秦国走向正轨。而且秦王重用商鞅,公子虔也竭力维护新法!但当时秦孝公极度信任商鞅,让他主持国政,相当于托付了社稷。我想他并不是没有私心,太子师和太子傅二人,实际上是氏族的核心人物,拥护新法则,商鞅变法可顺利推行,如若不然,随时可以反复!况且,当时秦孝公已积劳成疾,假若商鞅之新法不稳,则太子登基之后,秦国必乱!也因处置二人以酷刑后以获得民愤平!王室根基稳固。商鞅之法顺利推行,秦国迅速强大!商鞅变法为大秦帝国从弱转强带来了一个伟大的转折。但是秦孝公去世后,太子继位,受到世族的压力和挑拨,还是要治商鞅于死地,宣称商鞅要谋反。商鞅逃无可逃,因为按照他的法律,被人认出则必将其扭送伏法,想不被人认出,就不能出示身份牌,但没有身份牌则无容身之处。秦国待不下去,跑到魏国,但商鞅之前得罪过魏国的太子,被魏国逐出后,商鞅无奈,只得逃回秦王赐封给自己的商地。最终被公子虔抓获,处以车裂之刑也就是现在说的五马分尸!秦孝公和商鞅都是伟大的,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变法图治,使秦国逐渐富强,为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幸的是,商鞅虽死,但商鞅之法,在秦国一直沿用并未更改!使得秦国在七国之中实力不断强大,终统一六国。#秦孝公简介#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秦孝公的历史地位(秦孝公之后历代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