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分类(篆书的特点)

1、篆书的特点

#绵阳头条#李白之谜(215-3)|| 唐人对李白的神采有哪些有影响的评价?八、殷璠。唐代文学家、诗选家,丹阳人。曾编《河岳英灵集》,选录了唐开元二年至天宝十二载(714-753年)间常建、李白、王维、高适、岑参、孟浩然、王昌龄等二十四人的二百三十四首诗,今本实存二百二十八首,每人各有评语。殷璠对李白的评语为: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常林栖十数载,故其为文章,率皆纵逸,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短短数语,交代了李白的生活习性、性格特点、生活常态和文章特色。特别强调了诸如《蜀道难》等篇什,不仅“奇”,还特别强调“又奇”。为什么呢?自有诗歌以来,此前罕有“此调”——独立风骚,空前卓绝。后人评价《蜀道难》时常引用此语,殊不知,“奇之又奇”并不专属于《蜀道难》一诗,而是言其大多数诗。仅以《蜀道难》为例,这个“奇”当指李白诗歌的语言、句式、诗思、联想、夸张、情感等诸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后人亦难望其项背,更不用说超越了——这也是一“奇”。后人故生出李白诗“不可学”之叹。九、李阳冰。李白称其为从叔,约生于开元年间。唐代文学家、书法家。善词章,工书法,尤精小篆。曾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也”。其篆书,“劲利豪爽,风行而集,识者谓之苍颉后身”。762年,受李白临终前所托,为李白编诗集《草堂集》,并作序。序文如下: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不读非圣之书,耻为郑、卫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凡所著称,言多讽兴。自三代已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宋、鞭挞扬、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故王公趋风,列岳结轨;群贤翕习,如鸟归凤。卢黄门云:“陈拾遗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并尽。”今古文集,遏而不行。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这是继魏颢《李翰林集序》的又一篇李白诗文集序文。这篇序,除叙述李白的家世、出身、彼此间的交谊外,重点论述了两点:一是李白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巨大贡献、作用和影响。二是李白受召在长安被谗谤的经过和怀才不遇的悲剧。最后交代了李白诗集的结集过程。此篇序世称“李序”,魏颢的被称着“魏序”。因两篇序写作背景的特殊性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十、刘全白。生卒年不详。幼能诗,为李白所知。贞元六年(790年)为池州刺史,途经当涂龙山凭吊李白,见其坟墓将毁,就请当涂县令顾游秦修坟立碑,刘全白撰《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全文如下:“碑记”的第一段就“全方位”地介绍了李白的性格、爱好、诗才、任侠、影响等信息,特别是“少任侠,不事产业,名闻京师”为后世熟知。再就是第二段的“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误导”了很多后世之人。其时,李白因家无“谱牒”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实际上断了正常的仕进之路。唐玄宗多次征召民间奇才到朝廷直接任用,李白才有了“一步登天”之想。后世之人不据实情而妄下定论,说李白好高骛远,理想设置不切实际,这是对李白的最大冤枉。即便李白想从“小吏”一步步做到“帝王师”,唐朝又没有那样的规矩。再就是“文集亦无定卷,家家有之”,可见李白之诗在当时的影响之普遍、老百姓之喜爱。这与任华之语“新诗传在宫人口,佳句不离明主心”前后互证,极言李白之诗在当时风靡了整个大唐社会的各阶层——上至皇帝皇妃,下至平头百姓,无不被李白之诗征服,出现魏颢跑三千多里路“追星”那样的事自在情理之中。另外,不能忽视“全白幼则以诗为君所知”一语,看似刘全白在自我表扬他幼年时即能作诗,实则在说他对李白的敬仰、崇拜。既证实了他为什么要写这篇“碑记”,又强调了该“碑记”的史学意义。

2、篆书分类

法式善篆书八言联“东观校书文多炳朗,西台宣命言备典章”(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藏),目前正在故宫展出。法式善(1753-1813 ),姓伍尧氏,原名运昌,字开文,别号时帆、梧门、陶庐、小西崖居士,“法式善”之名为乾隆皇帝所赐,满语意思是“奋勉有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祭酒等。法式善是乾嘉时期著名的蒙古族学者、诗人,著有《存素堂诗初集》《续集》《清秘述闻》等,确实是一位“奋勉有为”的学者。法式善平生交游广泛,与满洲才子铁保相交甚密。下条将介绍铁保及作品。故宫的杏花开了,这个展览却要结束了。#历史开讲##篆书的简介#

3、李阳冰三坟记篆书简介

奇迹采樵卖饼没上学的邓石如书法载入史册邓石如(1743年—1805年)出生于寒门,九岁时读过一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其祖、父虽为穷庐布衣,然均酷爱书画,邓石如耳濡目染,17岁时不再采樵,转靠写字、刻印谋生,一生社会地位低下。其书法成就却载人史册,这是不是奇迹呀?20多岁时,走出山乡,浪迹江湖,到处寻师访友,开始游历生涯。32岁时,遇到大贵人安徽寿县循理书院的主讲梁巘,经梁巘介绍成为江宁举人梅镠的座上客。在大收藏家梅镠处8年,期间得到曹文埴、金辅之等人的推赞,书名初振。邓石如第二个贵人是户部尚书曹文植,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皇帝80寿辰。曹文植邀其同往京都,邓石如书法得以有机会在文武百官面前展示,遂享誉书坛。在封建社会,阶层观念严重,百官中不乏有嘲讽挖苦之言:“泥腿”之人岂能登大雅之堂乎?乾隆帝文功武治,重视人才,这也成就了邓石如。乾隆五十六年(1791),邓在两湖总督毕沅处做了3年幕僚。60岁时,他结识包世臣并授书三年,成为名臣包世臣的老师。授其书法要诀示曰:“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63岁临终这一年,泾县邀其书写八块碑,需以大篆、小篆、分书、行楷各体书写,邓慨然应邀,仅篆书《张子西铭》一碑因病而归,阴历10月卒于家。呜呼哀哉!概括介绍邓石如的一生,看似简单,其实他创造性的隶书与篆书,在当时已经非常有名,至今追随者众。历代给与邓石如很高的评价:《艺舟双楫》:邓石如书法,神品第一。《近三百年的书学》:“清代书人,公推为卓然大家的,不是东阁学士刘墉,也不是内阁学士翁方纲,偏偏是那位藤杖芒鞋的邓石如。”刘墉:“千数百年无此作矣。”曹文埴:“江南高士邓先生也,其四体书皆为国朝第一。”赵之谦:“国朝人书以山人为第一,山人以隶书为第一;山人篆书笔笔从隶书出,其自谓不及少温当在此,然此正自越少温,善易者不言易,作诗必是诗,定知非诗人,皆一理。”邓石如 的子孙后代,一代比一代有出息。大家熟知的邓稼先先生是邓石如六代孙。邓石如之子邓传密 是清代著名书法家,毕生极力搜集邓石如遗墨、金石,并以唐人双钩之法摹之。晚年主讲于石鼓书院。重孙邓绳侯 书画家,诗文书画清雅绝俗。曾任安徽都督府教育司司长。著有<毛诗讲义》、<离骚解诗》等。四世孙邓艺孙 邓稼先的祖父亲,1912 年任安徽教育司长,在安徽学界是颇有名气的人物。五世孙邓以蛰 ,邓稼先的父,教育家邓艺孙的第三子,现代美学家、美术史家、教育家。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元勋”、两弹之父、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为邓石如的六世孙。

4、篆书的介绍

书法经典一〇〇名帖:从溯源到赏析,从临摹到创作。本书选取历代书法名帖100篇,作者以自己的临摹和再创作深入解读各帖,功底非凡,创意新颖。本书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5个章节,共计短文100篇,作者手书作品200幅,着重于引导学书者找到自己的“方法论”。每章以导论开篇,介绍书体的源流、地位、定义、特征及临习要点,并详细给出学习步骤、工具材料、选帖及技法,结合这些导论框架,读者对书体展开具体的赏析和临习时能更好地将知识点有序串联起来,形成自身的认知链条。

5、篆书的由来简介

篆书(大篆,小篆,铁线篆)专用毛笔,此套毛笔有大小号,可以满足书友书写不同大小的篆书,好笔不用多介绍,书友们看图片就懂了。#篆书的简介#

6、篆书资料

【墨之摄影】镜头下的古镇|篆书唐昌古镇始建于唐仪风二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位于成都市郫都区。朋友们,知道图片里的篆书是什么字吗?其实,我也是看了简介才知道的,是“巷”字。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做为文字符号,本身就是一个优美的艺术,朋友们赞同我的观点吗……**********************************♦️相机:佳能5D3+70-200mm♦️地点:四川·成都♦️日期:2023年2月24日**********************************#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我的宝藏兴趣# #我们的日子#

7、篆书种类

中国书画传统款式淺解(四),条屏条屏,也叫扇屏,是中国书画传统款式之一。它端庄、肃穆、大气,多悬挂于厅堂、书斋。条屏创作幅式是4以上的偶数竖式,一般用的是四尺宣竖式对裁纸形。以四条屏多見,六条屏也很不少,八条屏以上的就很少见了。张永明老师创作的有小篆十条屏。据电视介绍,清代书法大师邓石如创作有十二条屏作品。为庆祝d的一百周年华诞,本人以"刘凤禧小篆"创作了一幅四条屏,题材是毛泽东主席词《沁园春》二首,即《沁园春一一长沙》和《沁园春一一雪》。纸形比较大,竖长约二百一十厘米,宽五十厘米。这样大的条屏作品只能悬挂在比较高大宽敞的厅堂里。书法条屏创作空间较大,选择题材一般是字数较多的诗词曲赋文,也可以数首诗词曲组成条屏。有的书家擅写榜书,一条写一个大字,如春夏秋冬四条屏,或仁义礼智忠信六条屏。但在章法布局上,往往仍要配写一些小字。也有数位书家合作共创,字体或书体有所不同,章法上也需别出心裁。这里展示的是"刘凤禧小篆"四条屏毛泽东词《沁园春一一長沙》,“刘凤禧小篆"六条屏李白七言乐府诗《長相思》二首。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篆书分类(篆书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