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担惊受怕,吃饭、睡觉也要戴钢盔、铁脖套,生怕不知何时被他们砍了武器装备严重不足,没有重武器,老旧步枪也是两三人才能共用一把。面对这种窘迫情况,29军没有气馁,杀敌报国的热情,更是越来越炽热。1933年3月9日,没有装备的29军,独辟蹊径,挑选出500名有武术根基之人,组成大刀队,夜袭喜峰口。当鬼子还沉浸在占领喜峰口的美梦中时,大刀队一拥而上,砍瓜切菜,1000多鬼子脑袋搬家。鬼子后怕不已,为防止被大刀队偷袭,连夜赶制铁脖套,吃饭、睡觉都戴着,生怕一不小心被大刀队斩首。29军大刀队的威名,从此天下传扬,声名远播,鬼子也是望风而逃。只可惜,由于“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束缚,蒋某人对西北军的压制,声威显赫的大刀队,后连番号都没留下。大刀队的抗战意志彻底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激情,使命所在,没有枪,没有炮,我们就用扁担、用锄头也要将侵略者赶出中国。
2、莆田29军2007年卢沟桥事变70周年,9名幸存的29军老兵在卢沟桥上进行了“后一次集结”,其中就有我的菏泽老乡刘思远。刘思远十六岁离乡参军,被编入29军37师220团,军长宋哲元、副军长佟麟阁、师长冯治安、团长戴守一,都是赫赫有名。29军的大刀名震中外,生长在武术之乡菏泽的刘思远更是把个大刀舞动得风雨不透。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喜峰口一战杀得日寇真是鬼哭狼嚎!1937年上半年的北平形势异常严峻,日寇已经对北平虎视眈眈。29军也有所察觉。于是,当时作为侦查员的刘思远和战友不断地侦察敌情,结果在一次行动中被日军发现抓住了。日军把两人五花大绑关在了一个大宅子当中,准备回头再审问折磨。当天晚上,正值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刘思远一瞅,鬼子哨兵在外边栽嘴磕头,防范松懈,正是逃跑的好时机,于是给战友一使眼色,俩人背对背,互相蹭绳子,把手上的皮都给蹭破了,忍着疼,后终于蹭断了绳子,俩人悄悄溜到墙根儿,翻身上墙,一口气儿跑回了连队。连长一见大喜,每人奖励了三块大洋!1937年7月7日晚,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向宛平城开枪射击,炮轰卢沟桥。刘思远所在220团当时没在宛平城,而在颐和园附近呢,听到炮声,赶紧联系卢沟桥守军。但是日寇早已将宛平城四周电线割断,通讯中断,联系不上了,怎么办? 220团立刻派人前去打探,一看,四处交通要口都被敌人的铁丝网给封上了,而且日寇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戒备森严!得打开一个口子啊!于是,师部从全师各团选拔精壮士兵组成200多人的“奋勇队”前往保卫卢沟桥。刘思远标准山东大汉,身高体壮、勇猛善战,自然成为了二百奋勇队队员!为了在黑夜中分辨出是自己人,他们一个个上身穿着白背心,胳膊捆上白布巾,每人带短刀一把、手榴弹四颗。还带着胶把钳子、斧子、剪子,干嘛?见网拆网,见丝绞丝啊。趁着夜色一路突袭,剪破铁丝网,把手中的手榴弹往鬼子窝直招呼。这下鬼子窝炸开花了,敌人受惊倾巢而出,呜哇怪叫,亮出刺刀。奋勇队也都拽出钢刀,与鬼子进行了白刃搏斗。打着打着,突然由旁边猛窜过一个鬼子,手端刺刀,欻!奔刘思远就扎过来了。刘思远一瞅这架势,就知道鬼子兵这一招是“先刺后挑、开膛豁腹”的狠招啊。他赶紧用手中的短刀,照准鬼子的刺刀刀尖儿,欻!猛地朝下一压!给挡开了。鬼子一看,嗯!顺势,刺刀往下扎,奔刘思远的小肚子扎来。那真是来如风、疾似电,刘思远猛地往左一闪,可是这些鬼子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刺刀太快了,刘思远躲得稍微慢了一点儿,“噗”一下子被鬼子的刺刀刺伤了右腿股部,顿时血就出来了。“啊!”刘思远一咬牙,忍住伤痛,身形一转,转到鬼子旁边,“唰!”一刀就劈下去了。鬼子大惊,没想到中国人这样坚强,腿都往外喷血了,还跟我打,赶紧收回刺刀进行抵抗。就这样,刘思远咬着牙继续跟鬼子殊死搏斗,几个回合,猛地一刀,“噗!”把鬼子的脑袋砍落。奋勇队勇士奋力拼搏,狠狠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鬼子不得已,只得败逃。卢沟桥尚得防守。37师增援部队进城与守城部队会合,留部分兵力防守,其余人员回驻西苑。就这样,刘思远所在的29军在卢沟桥一代与日寇进行了二十多天激战。后由于日寇飞机、大炮、坦克等精良武器狂轰滥炸,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也壮烈殉国,北平、天津相继失守,刘思远所在部队退守河北保定,驻防河南清化一带构筑防御工事。在一次战斗中,日寇用机枪向刘思远所在阵地疯狂扫射,刘思远全身五处负伤,血流不止,晕倒在地。战友王斋柱冒着枪林弹雨,背起刘思远就往救护地跑去。不料没跑几步,王斋柱被流弹击中身亡。刘思远后来被救护队员发现,得到了救助,养了将近两年的伤这才保住了性命。1939年刘思远伤癒出院,客居千阳,在这里打工生活,结婚成家。2010年1月8日,91岁的刘思远弥留之际,老人拉住儿子刘继红的手说:“我这一辈子大的荣光就是参加抗战保家卫国,我这一辈子大的遗憾就是一直没有找到救命恩人王斋柱的亲人。你一定要替我找到他们,感谢他们……”这位老兵就这样带着荣耀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回到了29军战友身边,他终于“归队”了!刘继红带着父亲的遗愿,这些年来,一直在陕西、河南、河北、北京等多地奔波、查证,寻找父亲的救命恩人也是战友王斋柱的亲人,可是一直没有找到。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每每提起此事都是泪流满面说:“我心里真的很难过。我也当过兵,也是从部队退下来的,我理解我父亲的心……”刘思远老兵生前得到过老兵关怀计划的关怀,刘思远老兵的遗愿也在老兵关怀计划的关怀下进行着。“老兵关怀计划”项目,累计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发现到11858名抗战老兵。为他们所有人提供全方位的关怀,改良抗战老兵的日常生活,提供日常陪护和医疗救助,实现老兵心愿,让老人安度晚年。“老兵关怀计划”公益卡片就在这篇微头条下方。希望我们一起支持这个计划,关怀为国为民的老兵们!#开心做好事# #老兵关怀计划#
3、29军历史简介1933年,三名女子手持大刀。这是在展示29军在长城喜峰口砍杀日本鬼子的大刀。是自9.18中国军队自以为傲的胜利。29军大刀队,砍杀日本鬼子,砍出了势气和精神。对日本鬼子的侵略做出了有力的回应。向抗日英雄致敬!
4、29军大刀二战知识——七七事变发生时,29军有着压倒性的兵力优势,为何到后不敌日军?七七事变时驻守平津一带的中国驻军为国民革命军第29路军,在1933年的长城抗战中29军在喜峰口战役中一战成名,到了七七事变发生时,29路军已经发展到了将近10万人,不仅兵力雄厚,而且部队一半以上的士兵都是年轻的血液。要知道国军一个军的配置也就3~5万人,有的甚至才1~2万人,而七七事变时的来犯日军仅有不足6000人,29军有着的兵力优势。1937年7月7日,驻扎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的日本军队,“以失踪一名日本士兵”为由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被中国守军严厉拒绝。随后日军开始对宛平城发起炮击,其中第一炮就落在了宛平城的专员公署。很显然日军早已暗中测量过炮击目标的精准位置,可见日军发动战争已是蓄谋已久。面对日军的炮击和疯狂地进攻,宛平城守军冒着炮火死守东门,在日军发起多次进攻下依然无法攻入城内。日军见数次冲击均无果,随后立即集中兵力转变了进攻方向,向着驻守卢沟桥和龙王庙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当时29军的主力均在宛平城作战,驻守卢沟桥的仅有70多人,面对日军近500人的进攻依然全力反抗,终驻守卢沟桥的中国守军全部阵亡,但是也给日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卢沟桥的战略意义相当重要,是连接京汉铁路的重要桥梁,而且日军在战斗中没有破坏桥梁本体,而是采取尽量桥梁完好的方式争夺。可以说拿下卢沟桥才是日军发动这场战争的核心。同时中国守军没有把握好战争先机,也开始失去战场的主动权。日军擅长的还是拿着谈判当幌子来拖延时间,实则为了等待增援暗中部署。到了7月11日,日军已决定从朝鲜和伪满洲国调兵增援平津,期间还装作和谈和交涉的样子来迷惑29军军长宋哲元。日军在发动进攻之前其实也自知兵力相差悬殊,如果当时29军趁此机会集中兵力主动向日军出击,是有机会击溃日军防线的,再不济也可以打乱日军部署。然而当时的29军高层出兵意图并不强烈,还抱有希望能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冲突,错失了先发制人的好时机。在此期间南京方面也提出了打掉北平东交民巷的日本大使馆指挥部的方案,但终也未能实施。随着时间的推移,29军处境越来越危险,7月17日日军的后续增援部队已经抵达平津,27日,日军终完成了对北平的合围。眼看着日军援军逐渐陆续到达,宋哲元才意识到事情不对,但却为时晚矣。不久后日军以优势兵力对北平发起了进攻,中国军队虽临危不惧依然奋起抵抗,但在巨大的实力悬殊之下平津失守终还是失守了,29军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等先后殉国。如今七七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85年,虽硝烟已散去,但先辈牺牲不可忘,吾辈自强!#抗日战争##真知新坐标##人人能科普,处处有新知#
5、西北29军主要的是二十九军移防是关键,一个军部有多少人可想而知,所以别的在哪里没什么意义了#29军简介#
6、29军名将抗日战争中,除了“破锋八刀”之外,中国军队还有哪些白刃战术?1933年3月11日夜,29军109旅的赵登禹旅长,率领2个团夜袭喜峰口,一战斩杀日军数百人,大大振奋了国人的抗日热情。喜峰口大捷后,西北军的破锋八刀,就与29军大刀队的威名一起传遍全国,成为了抗战历史中的传奇。甚至到了几十年后的今天,在抗战影视剧中,只要一表现大刀拼杀,主人公都会摆出破锋八刀的标准姿势:刀刃向外,刀背对敌,准备磕开日军刺刀,再顺势一刀解决对手。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中,破锋八刀实际上是有许多限制条件的——作为一种典型的短兵器,中国大刀的刀刃长度普遍在60厘米左右,相比加装枪刺后,总长度近1.7米的“三八大盖”,在攻击距离上有着天然的不足。为了弥补这一差距,持刀进攻的一方必须在身高、力量、速度等各个方面能够压制对手,才能将大刀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这也是以西北汉子为主的29军,得以击败日军的重要原因。即便如此,29军大刀队突袭日军时,主要使用的也是手枪和手榴弹,后才用大刀上去收割了一波人头。正因为破锋八刀不是人人都玩得了,在其他的中国军队中,也摸索出了许多各具特色的白刃战术——作为与西北军穷困程度相当的“难兄难弟”,大刀也是川军的主要装备之一。由于四川兵普遍身材矮小,在力量上不占优势,他们便琢磨出了一套把灵活性发挥到的大刀术。根据史料记载,川军当面对敌人枪刺时,经常会顺势向后倒,同时抡起大刀,挥斩敌人握枪的前臂,只要一击得手,敌人当场就会丧失战斗力。靠着这一招,川军在淞沪会战当中,与日军多次爆发白刃战,都不落下风,砍落日军手臂无数。为此,川军20军军长杨森还专门为麾下的大刀队赋诗一首:“满天烽火遥相望,切齿倭奴势正张。指点三军杀敌处,刀光如雪月如霜。”除了西北军、川军等地方军队之外,白刃战也是八路军、新四军的重要战术手段。由于八路军中有许多出身于西北军的将士,因此,在抗战初期,八路军在白刃战中,往往沿袭了西北军的战术,以大刀与日军对抗。然而,由于八路军战士长期营养不良,身体普遍瘦弱,在白刃战中经常吃亏,甚至出现过砍中日军步枪,却把自己虎口撕裂的情况。正因如此,从1939年开始,八路军大大加强了刺杀训练的比例,结合八路军集中优势兵力的原则,着重强调战术配合,进行2对1、3对1甚至多对1的刺杀训练。在八路军的刺杀战术中,正面的战士负责吸引敌人注意,与之配合的战士则伺机刺向敌人的腰、胯、腿等部位,务求一击制胜,在短时间内给敌人造成大杀伤。到了抗战中后期,这种“群狼”战术,甚至成为了八路军训练新兵的重要手段——根据许多老战士回忆,在与日军进行白刃战时,往往由排长和老兵在正面掩护,新兵则在侧面进行突刺。几仗打下来,新兵的胆子大了,手也不抖了,很快就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战士。由此可见,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并不是热血上头、狠打硬拼的“莽夫”,而是能够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自身优势,取长补短的智慧之师。朋友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抗战中的白刃战术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莆田29军(29军郑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