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讲解(赵括纸上谈兵)

1、赵括纸上谈兵

公元前260年,孝成王执意让赵括顶替廉颇出战。赵括母亲连夜哭诉阻拦未果:“大王,你能不能答应我,他战败后不要牵连我。”不久后,赵括率领的45万赵军全部被白起坑杀,举国震惊,赵王懊悔不已。在早期我们谈嬴政实行“一统天下”的时候,提到过赵国,战国七雄里虽然赵国不是熊的,但是他是让秦国感情复杂的一个地方,大概就是双向奔赴的“死仇”。如果不是因为“长平之战”大伤元气,赵国不会亡的这么速度。四十万是什么概念?可以说白起这么一下子,给人口不足300万的赵国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那么长平之战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公元前262年,秦国出兵攻伐韩国的野王(古地名),韩恒惠王害怕啊,就想主动把一个郡献给秦国,但是朝堂里有个叫冯亭的人他就死活不同意。冯亭这个人在史记里没啥建树,人这辈子不用做多少大事,有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就足够了。冯亭出色的战绩就是引发了长平之战。冯亭认为与其将土地拱手让给秦国,不如来了借刀杀人,咱把城池献给隔壁的赵国。赵秦关系破裂,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韩赵联盟阻挡秦军还是有胜算的!这个想法就好,但凡赵国的君王长个脑子也不至于被这么拙劣的离间计挑唆了。但是,赵国是怎么耻辱亡国的,大家应该还记得吧?嬴政用了一招反间计,让宠臣郭开告诉赵迁李牧要反,于是能抗秦的李牧留下一句“李牧死、赵国亡”后就领了盒饭。赵迁的这个脑子就是的,他的祖宗当时是赵孝成王。冯亭说:“韩国守不住我们这个郡,但是那里的官吏百姓都不愿意臣服秦国,愿意归降赵国,请大王裁决!”孝成王一听,这白捡得便宜啊。于是他就把平阳君赵豹叫到身边一起商量:“冯亭献十七城邑,接受它怎么样?”赵豹连连摆手表示这个提议不怎么样:“圣人把无缘无故的利益看做大的祸害。”孝成王咦了一声皱着眉头表示不敢苟同:“这怎么算无缘无故,分明是我的人格魅力吸引来的。”赵豹一眼就识破了冯亭的诡计,但是大王已经沉迷在自己的个人魅力中,死活听不进去。赵豹退出去后,孝称王说:“我就是出动百万大军,一年半载也得不到一座城,如今人家十七座城拱手让给我,这大便宜不捡是傻子!”公元前261年4月,秦国派王龁领兵进攻,赵秦大战一触即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王龁当时把廉颇打的节节后退,赵国意识到秦军的战斗力非同小可,于是廉颇果断换了战术——消耗战。廉颇带着几十万赵军在长平这个地方盖起了防御塔,就是不出兵,秦军攻战数月毫无进展,因补给线漫长后勤压力太大,但是廉颇这个战术有bug,因为很快赵军也耗不下去了。中间的小插曲是赵王求和,秦军趁机粉饰秦赵关系,阻挡其他国对赵国的援助,将赵军彻底孤立。秦军也意识到这名老将实在难对付,为扭转局势,谣言制造机秦国又使出了杀手锏,在邯郸散布谣言:“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这事得从十年以前说起,当时赵国有个人才叫赵奢,战国时代东方六国八名将之一。在秦军不可一世的时候给了他们沉重一击,“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台词出自赵奢之口,很是勇猛。他的儿子就是赵括,自幼饱读兵法,就连老爹都甘拜下风,于是赵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大意就是用兵生死一线之隔,赵括说的轻而易举,将来不做将军还行,但凡他领兵,就完蛋了。虎父有犬子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孝成王本来就对廉颇的战术很不满,如今又听到传言,立刻将廉颇免职把赵括换了上去。赵括母亲听说后立刻跑去阻止:“始妾事其父,他爹当将军的时候,王所赐金帛,都赏给士兵,赵括就归藏于家;父子异志,愿王勿遣。”简单来讲,就是我儿子不像我老公,你别用他。孝成王一意孤行,赵母只好退而求其次:“你坚持用也行,你答应我,他兵败,你别牵连我!”赵王答应了。听说赵括走马上任后,杀神白起登场,迎来了他这一生波澜壮阔的一战。白起打败赵括只用两步“三段论,八字形。”第一步,迷惑赵括让对方放松警惕。秦军不断后退让地,让赵括感觉自己勇猛。于是,赵括一声令下,全部精锐都用来追“穷寇”上,一路跟到了秦军大本营。第二步,白起派出两只骑兵,一只两万五千人绕到百里长城后,突袭,攻下了长平关。另外一只5000人,切断了赵括的补给线。(如图)白起这一招有多绝?《孙子兵法》说必须要十倍于敌军才能包围成功,但是白起的兵力和赵括是不相上下的,想要鲸吞赵军,必须要十分精准地切割才行。秦军包围赵军四十六天,终赵括在后一次突围中战死沙场。白起说:“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再生事端。”于是白起用将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后,其他降兵全部坑杀,四十多万人殒命长平。听到这一噩耗,赵王懊悔不已,不该不听赵豹之劝引火烧身,也万万不该弃廉颇而用赵括,但是他还是遵守诺言,没有迁怒赵括一家。而实际上,长平之战也不能全怪赵括,只能说白起太强了。

2、赵括讲解

网庙十哲之一的赵括,充其量就是一勇将,不是统兵帅才。当时秦国倾国出动,派王龁率五十万大军进攻。老将廉颇以二十万大军坚守长平,之后双方对峙形势维持了三年,秦国消耗不起,于是施反间计,说秦国不怕廉颇只怕赵括,赵王中计,派赵括率二十万军队去长平接替廉颇。赵括到了长平,改变了廉颇的战略防守布防。秦王却悄悄派白起为将,并下令不许泄露。白起设下了埋伏,让军队诈败。赵括犯下了第一个错误,作为年轻将领,渴望与秦军一决高下,但没有经验,对方一个小小的伎俩便上当了。赵括轻易地率大军杀出,立刻陷入秦军的包围。此时白起派两万五千名奇兵与五千名骑兵杀出,将赵军截为两段。赵括犯下了第二个错误,没有在后军派一名将领指挥,导致首尾不能相顾。之后赵括得知是白起领军,吓破了胆,没有立即组织突围,犯下了第三个错误。他指望外边的援军,但秦国早已展开外交攻势,诸国没有出兵相救。而秦王亲自到邻近的河内郡,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为兵,阻击赵国援军、切断赵国粮道。赵军被围四十六天粮食断绝人相食,此时赵括才想起突围,然而赵军饿着肚子,不能突破秦军包围。后赵括亲自带领精兵冲锋,却被秦军射死,四十万大军也全军覆没。赵括熟读兵法,不是完全无能,但没有经验,一到实战便只想着死打硬拼,实在不是统兵之才。只因对上了强的白起,才有了后人洗白的依据,但其也造成为惨重的损失,实在是没有什么吹嘘的资本。#赵括简介#

3、战国赵括生平简介

赵括真的是无能之辈吗?赵括的军事理论知识没问题,也能统帅军队,至于具体军事能力到底行不行就不好说了,因为面对战神白起加上秦军昭襄王范睢这种组合,换谁上都会被轻松带走。45万赵军是包括辅兵和民夫的,不全是战兵,按一般比例,估计有30万民夫,15万军队。15万军队里,辅兵5万,战兵10万。

4、赵括长平之战

赵括纸上谈兵,赵括是国,赵括是赵国将军,赵括的儿子,他从小就喜欢学习兵法,谈战略。有一次他和父亲赵括讨论如何不断发表发表,连射也难不倒他,但照射并不并不不认为儿子,懂得兵法。他对妻子说战争是生死,存亡的大事怎么能像库里说的那样轻松呢?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如果将他照顾,将来赵国用他为将并必定会令赵国惨败。公元前二六零年,秦国和赵军来和平对峙,赵赵军吃了几次败仗:大将廉颇率领,赵军坚守营,赵括不不再出战,任凭秦军如何挑衅,廉颇都置之,秦秦军与失战,秦军与与失世世派人,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军怕的是马夫,君赵括的儿子,赵括想做赵吴军的帅,不对,照相赵军的什么赵王的将帅照相。照相成王本来就对廉颇部出战的做法不满,听了这种这种传言,马上撤了廉颇,改改派,赵括为将召扩到了长平,马上更改更改办法,调整调动官吏,秦将白起得知,赵括来了便假装败退,迷惑着赵军。赵括不知是计下令,追赶一部分,一部分秦军偷偷绕起赵军背后袭击赵军的粮,草何不补迹,补给路,前进了军队,前进成两部粉赵军,顿时乱大乱。军队移动被秦军围困了四十几天之后赵军战士登基,饥饿难忍赵,赵阔清率精兵,上级与秦军营亲迎亲不对,应聘被秦军杀死,随后赵军大败,四十万大军都被秦军俘虏,被布被之后全部被活埋了,赵国元气大伤差,差点被秦国灭亡。

5、赵括简介50字

纸上的赵括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聪明好学。他看了很多美术书,能倒背如流。每当他谈到军事战略战术时,也能引经据典,滔滔不绝。许多人称赞他,钦佩他的才华。赵括得意忘形,忍不住说:“打架很简单,没什么。”几年后,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赵括为大将抵抗秦军,赵括威风凛凛来到前线,根据兵法规定,调兵遣将,改变了廉颇的整个做法。结果很快陷入被动,很快被秦军围困,后弹药耗尽,被迫突围。赵括被乱箭射死,四十万赵国军队全部覆灭。人生哲学盲目自大的人注定要失败。自大是前进道路上的一块暗石,所以一定要对自己的实力有清醒的认识,对客观条件的优劣有中肯的评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并终取得成功。#情感#

6、赵括简介拼音

此人是现代赵括,只是纸上谈兵也不像一个兵,将军衔是怎么弄来的?#赵括简介#

7、简介赵括

“赵括不可重用,重用必然亡国!”蔺相如直言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赵母亲也说儿子贪恋财物,不得人心,赵奢临终的遗言,同样是不可重用儿子赵括。为何赵王仍要任用赵括为主帅,进攻秦国呢?赵奢一战成名,成为赵国有名的将领。赵括一败涂地,成为历史上有名的败将。都说虎父无犬子,赵括从小饱读兵书,谈兵论战,头头是道,就连父亲赵奢,与他探讨起作战谋略布局来,都常常被说得无言以对,为何赵奢临终前,却对妻子说:“赵括不可重用,重用必然亡国?”知子莫如父,和儿子朝夕相伴,自然懂得赵括的能耐,可赵奢虽一心栽培儿子,但是却没能给儿子创造实践的机会,所以,赵括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残酷洗礼,自然就不懂得谨慎用兵。但能不能说是赵括亡了赵国呢?这样说,就真的有点言过其实了。《三国演义》中也说道:“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们中华大地经历了春秋战国的混战,也是到了统一的时刻了,就连这老将廉颇遇见秦军都是连吃败仗,难以抵挡,只能采用防守战,用拖延战术消耗秦军的精力。可这消耗战打的是国家实力,没有坚强的后盾,谁能扛得住45万大军的消耗呢?何况秦国经历了变法的助推,已经有能力征服周边的小国家了。所以,秦军比赵军有资本耗,但秦军也不想死耗着,就想方设法让赵军出城迎战。于是乎,一条布满陷阱的战前道就设计好了,专等着赵军跳进陷阱了。赵王倚仗蔺相如和廉颇,奈何秦军太狡猾,一方面大搞社会舆论,在邯郸散布谣言,说秦军怕“马服子”赵括,让赵王怀疑廉颇胆小,不敢进攻;另一方面,赵国财力有限,经不起耗着,赵王也想速战速决,让赵括早日解除秦军的威胁。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不管是不是赵括,只要是赵王任命的将军,都要改变战术,想方设法终结这场战争。而赵括恰巧成了秦军盯紧的猎物,只要一个诱饵,就坐上了将军的宝座,可见离间计的作用之大。可惜赵括胸怀大志,却不知道自己从一开始就被当成了诱饵。当秦军前来挑衅时,赵括轻敌,带兵主动迎战,在追击秦军时,被带进了埋伏圈,久攻不下秦军堡垒,然后撤退时,被两路秦军夹击,只得退守一隅,等待救援。可是赵军的粮草和援军已经被秦军给堵截了,所以赵括带着40几万人马坚守了46天,其悲壮程度可以任凭你发挥想象了。在这场较量中,赵括并不是颓废傻等,看到将士们没有粮食充饥,他下令杀了战马解决困难,甚至军中出现了吃人现象,场景凄惨折磨着他的神经。被迫无奈,赵括派人刺杀秦将白起,但没成功;赵括又组织人手,分批攻打秦军堡垒,仍是久攻不下;他假降,带人突围。在这场战斗中,赵括也是用尽毕生所学,可惜仍被乱箭射中身亡。赵括一死,赵军失去斗志,全部缴械投降,可是,白起竟然下令,除了两百多名孩子,40多万赵军全部被杀死。40万赵军失去了生命,成就了白起的一世英名,让他成为常胜将军,但白起对赵括也是相当认可的,因为这场战争打得身心疲惫,秦军也损失了近30万人马。赵括的死亡是历史的悲剧,是他初上战场的实战考验,也是棋逢对手的无奈。赵王本不想打仗,在两国交战前就妥协了,派人去秦国求和,可他低估了秦王的野心,秦王想要的是吞并整个六国,而不仅仅是一些财物。狡猾的秦军散布赵国求和的信息,让其他国家看到赵国如此态度,也就懒得搭理秦赵战争了,再说了,谁也不敢得罪强大的秦军。即便是在赵国生死存亡之际,周天子让齐国前去救援,就连“唇亡齿寒”的道理都讲了,可就是没有人去救援赵国。这说明了秦军外在的威慑力强大,其他国家不敢轻举妄动。同时也说明了秦军的计谋高明,达到了离间的目的。弱肉强食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人类的互相厮杀也是一种挑选和淘汰的过程。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能不能扭转历史,取决于智慧,也取决于天时地利与人和。只是可惜了赵括,虽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可还是成了赵军灭亡的冤大头和背锅侠。各位看官对此有何看法呢?作者:广君子编辑:南    柯#历史开讲##人物##故事#

8、赵括简介南宋

赵国9大名将,赵括上榜:1、李牧,2、廉颇,3、赵奢,4、司马尚,5、庞煖,6、扈辄,7赵括8赵葱9查看图片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赵括讲解(赵括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