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船的介绍(楼舱式陶船介绍)

1、楼舱式陶船介绍

1954年,广州考古专家在挖掘一座汉墓时,捧着一艘陶船爱不释手的说:这才是国宝啊!众人很奇怪,古墓没有简牍和金银玉器,为何不起眼的陶船会成为国宝?1954年,广州一路段道路进行翻修,工人一锄头挖出了大坑,坑里冒出了一阵寒气和腐朽的味道。当时的领队有经验,看着大坑中的青砖上有漂亮的纹理,他断定是发现了古墓。立刻通知了当时的文物部门,很快考古专家到场,根据墓葬的方式,断定是一座东汉平民墓葬,墓中出土一些陶器和铜钱。正当人们认为古墓不会有重大发现时。一位考古专家在整理陶器时,捧着一艘陶船反复观看,陶船陶质较硬,出土时表面呈灰白色,长大约54厘米,高约有16厘米,陶船上有六个人,看上去很平凡。不过他却感觉这艘陶船特别之处,但一时半会又说不出原因,恰好身边有一个工人经过,作为疍家人(珠江的水上人家)的他,对船的熟悉,就指着陶船的尾部说,这船做的够精致的,你看船尾还有舵。专家才如梦初醒,惊喜不已的说,国宝啊!这可是国宝!将其命名为“东汉陶船”。后来,东汉陶船真的被国博收藏,成为了文物。人们不解古墓发现陶器那么多,为何这艘陶船,会成为国宝?它珍贵之处在哪里?众所周知广州水陆交通发达,但古代的广州,却是江河密闭,因此从古到今“舟船”在当地人们的生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过往专家认为,中国古代水上运输工具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舟筏时期、帆船时期和舵船时期。舟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在众多的考古发现中,考古专家发现,在数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懂得将一些竹木等捆扎在一起,做成筏在水中前行。一些南方经常和水打交道的部落,更研究出把树干掏空,人坐在船中的独木舟。如果说筏是早的水上交通工具,那么独木舟可说是现代船只的远祖。在殷墟的甲骨文中,考古专家也发现了舟的甲骨文,殷商时期,是中国青铜器一个高峰,殷商遗址出土的青铜锯,可见当时已经能够加工木材和木板,造船的技术也不断提高。随着科技的发展,聪明的古代工匠,又研究能借助风力的木帆船,三国时期,著名的甘宁,就经常驾驶锦绣做的风帆船,纵横在长江之上所向披靡,三国著名的赤壁之战,能看出风力是当时船只动力的一种。发展到了唐宋时期,船舵和指南针被应用远航船只上,这个时候中国进入了舵船的时代。清明上河图能发现宋朝时期的古船结构上已经和现代很接近。之前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的船舵出现在宋代,很有可能是阿拉伯传入的,但广州这艘陶船,令人惊奇的地方,就是尾部有一个船舵。何陶船出现舵,让专家感到如此惊奇?在古代文献中,舵又称为柁,具体它问世时间还没有定论,独木舟和帆船时期,水手们为了控制舟船前进,逐渐发现侧桨控制方向,在把握航向上有效。由于它一般安装在船尾,又被称为“船尾舵”。后来风帆的出现,船舵更成为了船只一个重要的定向设备,根据近代的资料,唐朝时期之前,汉朝时期,中国已经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甚至一些人已经远航到达中亚地区甚至更远。这都和船舵的使用,有很大的关系。舵的发明是中国人对世界航运史的杰出贡献。而有舵就必须有舵手,这是关系船舶安全的关键位置。东汉陶船的后部,一名男子左手握着舵,右手向侧面伸出,可见他应该是这艘船的舵手,整艘船的“灵魂”人物,同时也证明东汉时期,已经出现了专职的舵手。除了船舵,考古学家在研究陶船时,还惊叹东汉古代船只的结构和工匠高超的陶器技艺。原来,东汉时期的瓷船船头两边窄,而船的中间却很宽,整艘船并非只有一个舱,而是分成不同功能的三个舱室。前舱相对较低,作用因是一个货舱。中间的隔间宽敞,人们可以在那里进出。应该是船夫的住所。后舱是一间小空间,舱门是开着的,应该是厕所。陶船合计有6个人,科学家根据他们身高,在对应东汉尺度的比例推算,它应该是根据真实船只的结构和形状按比例缩小。古代这艘船长原貌应该为20米,高起码在5米,根据推测大的运载量为10000公斤。而这艘还只是江河上的货船,如果是远航船只,估计会更大,同时船舵的安装也是科学合理。舵面就是一面船桨,为不规则的长方形,舵杆用十字结构固定,舵杆顶部有一个孔,用于安装舵把。掌舵的人利用杠杆原理通过转动舵来偏转,以调整和控制船舶的方向和路线。至今这艘东汉陶船,成为研究中国造船史的重要标本。专家推测在中国发明和应用尾舵几百年后,舵于10世纪传到阿拉伯,12世纪又传到了欧洲,可见中国船舵的发明对世界航海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证明中国是船舵的早发明者,同时它也是迄今世界上考古发现早的船尾舵文物。它的考古发现,证明了中华古人很早走向大海,它还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千年历史的见证。如今这件文物被收藏在国博中,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看一看,感受一下这件国宝的独有的魅力。

2、陶船的介绍

《书法家诗传•三九五•张问陶》诗/卢秀辉为张问陶船山歌家山离天远,诗笔涕零尊。得妻貌如玉,惟才飞誉存。闺房对文妙,族氏瘦句论。无话不称意,有题尝灌园。际涯欢觅驾,四海尽摇鲲。随韵羽觞遁,九霄叹息奔。案灯常置驿,翰墨旅情门。霞暮听蟾晚,长歌看月屯。性灵寻胜雅,精魄入肠昏。北地叶初舞,南翔雨虹掀。此君伤逝泪,湿润一员魂。疑是云端曲,进阶恨难言。

3、槽船和陶船的区别

【长沙博物馆举办“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国内完备的“丝缕玉衣”文物来长沙展出】今天(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帝国南疆——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在长沙博物馆开幕。目前国内一套形制完备的“丝缕玉衣”等250件套广州地区出土的秦汉文物,大规模在长沙集中亮相,展览将持续到11月12日。开幕式上,一段优美的汉代歌舞将观众带到了秦末汉初,讲述了南越王赵佗建立南越国、成为汉朝藩属国的历史故事。在歌舞声中,走进长沙博物馆特展二厅,出土于南越文王赵眜墓葬的“丝缕玉衣”、“文帝行玺”龙钮金印、印花大方砖、“万岁”瓦当等代表性文物,展示了南越国宫殿建筑和贵族生活的真实面貌。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长李灶新介绍:出土于南越文王赵眜墓葬的“丝缕玉衣”是目前全国一件丝缕玉衣展品,“文帝行玺”龙钮金印则见证了南越王身份,是一件罕见的帝王级别金印。此外,干栏式陶屋、陶船、陶提筒、玻璃串饰、陶俑灯座等文物,则再现了秦汉时期岭南先民的生活风貌、饮食习惯,以及当时位于广州地区的南越国开展的海外贸易活动。而早在秦汉时期,南越国和长沙国就有了贸易往来,楚文化对于岭南文化也有着显著影响。长沙博物馆展览部主任、执行策展人董远成表示:“长沙国漆墨器的生产、铜镜的生产,影响了南越国的文化审美。通过考古成果的展示,能够反映出2000多年前,广州跟长沙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一直持续到现在。”本次“帝国南疆——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将在长沙博物馆展出到今年11月,期间还将设置专家讲座、自助导览、主题活动等,帮助观众深入了解此次展览中的文物。感兴趣的观众可以提前在“长沙博物馆”微信公众号预约入馆参观、参加馆内活动。来源:湖南电台《全省新闻联播》记者:张冠通讯员:邓晓丽、万国珍编审:孙勇、于红臣、楚雄

4、陶船怎么画

高21厘米,长54厘米,宽18.5厘米,1980年德庆高良官村汉墓出土。陶船分为头舱、楼舱、舵舱三部分。拱形篷顶,两侧开对称的窗户,墙壁用复线纹分开五格,以示梁柱结构。楼壁与两边船舷想结合处有三小孔。头舱与楼舱下各有一块活动的底板,上塑一站立人物;舱楼下二人弯腰弓背两手向前。船头尾翘起,平底。船尾后墙有一圆孔。结构写实合理,应是当时内河船的再现。

5、陶船

2006年,中国驻丹麦大使馆得到消息,哥本哈斯市警方查扣一批中国文物。按照国际惯例,中国有权力将其索回。2006年2月,丹麦首都哥本哈斯市,警方查获一批非法盗运入境的中国文物,立刻通知了中国驻丹麦大使馆。国家文物局根据照片做出判断,这批中国文物属于出土文物。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我国于1989年加入这一公约。根据相关规定,2007年八月,中国政府向丹麦警方提出归还文物的要求,并派工作小组前往丹麦,对这批文物进行评估和鉴定。然而,索回流失文物是一个十分艰辛的过程。当时面临的大难题有两个,首先要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批文物是属于我国的,其次要尽快查明这批文物的来源和流失途径。赴丹麦工作小组的专家们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对这批珍贵的文物进行了仔细的研究鉴定,书写了大量的调研报告,为文物的归属问题提供了有力的书面证据。同时,国家文物局配合公安部,紧锣紧锣密鼓地展开调查工作。原来这批文物来源于陕西、山西和河南,其中以陕西陶俑居多,属于非法盗掘所得,非法偷运到德国,之后又倒卖至丹麦。此时新的难题出现了。丹麦政府以年代久远和自己属于第三方买家为由,拒绝归还。谈判陷入僵局。关键时刻,丹麦的爱国华侨们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中就有丹麦大龙公司的总裁,范汉民先生。范汉民先生多方奔走,积极斡旋,向文物持有商反复陈说利害关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坚持不懈地为文物回归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功夫不负苦心人,2008年2月,丹麦地方法院宣判将这批文物无偿归还中国。4月11日,这批饱经风霜的珍贵文物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收藏于西安博物馆。2012年,国家博物馆举行了“国门法眼”文物展览,其中展出的就有回归自丹麦的珍贵文物。这批文物共有156件,有夏商的玉钺,有东汉的陶船抚琴佣、彩色驾车佣,歌唱佣、杂技倒立陶俑,有陶猪、陶羊、陶鸡、陶牛,还有唐代的十二生肖俑、明代的黄绿釉陶俑、黄绿釉拔步床等等。跨越夏商、西汉直到明朝,历经数千年岁月。其中以陶俑居多,尤其是不同朝代和风格的人物俑,具有很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2008年6月,中国政府为范汉民先生颁发了表彰证书,以表彰其在追回文物过程中作出的巨大贡献。#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头条创作挑战赛#

6、陶船是哪个时期的

世界上历史久的方向舵,中国港口博物馆04建立中国自信,恰好去溜达中国港口博物馆,发现在航海这个事情上,我们国家做出了很多的,其中方向舵的发明对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光是航海,近代的航空尾翼的方向舵也是借鉴这个技术。我国的船尾舵,发明时间迟不晚于东汉。1955年,在广州近郊的一座东汉墓中出土的陶船明器,船尾有舵,比近代的舵稍长些,呈不规则四方形,舵杆用十字结构固定,顶端有孔,是安装舵把的。这是我国已知早的船尾舵。我国的船尾舵,通过航行实践而不断得到改进。早期的舵,伸出船尾,行成一个较长的凸出。为了弥补这一点,人们将舵改为垂直插入水中,称为垂直舵。由于航道深浅不一,又改进为升降舵,船驶入浅滩或靠岸时,把舵吊起。宋代创制了平衡舵,即把一部分舵面分布在舵柱的前方,这样减少了转舵力矩,操纵更为轻便。大约公元11~12世纪,我国劳动人民发明了开孔舵,舵上穿有许多孔,减少在水中的阻力,使转舵更为省力。公元10世纪左右,舵传人阿拉伯地区。欧洲的舵,大概是在12世纪十字军第二次远征时才引进的。宋代的平衡舵,欧洲直到18世纪才开始使用,至于开孔舵,则到1901年才传到西方。#宁波头条# #博物馆# #航海# #舵手# #发明##陶船简介#

7、陶船是什么

1954年,广东一工人在道路上施工,突然,他脚下出现了奇怪的沙土,扒拉了几下后,那沙土里还往外渗出红色的液体,看起来很是渗人,工人被吓得脸色大变,慌乱地拔腿就跑。时值夏季,天气闷热,一队施工队工人正大汗淋漓地在道路上施工,小陈是这个施工队中的其中一员,加入这个工程队已经有几个月了,他是这个队中年龄小的,但却的吃苦耐劳。小陈出身在一个很贫苦的家庭,他的父亲也是个工人,在他幼年的时候,由于一次意外砸断了腿,就一直没振作起来,后来他的母亲受不了这样的生活,就跟着人跑了。就这样,年幼的小陈就跟着自己的父亲和奶奶相依为命,小小年纪的他,就学会了干很多的农活、家务活,同时,也因家里太穷,小陈小学没上完就辍学了。这之后,小陈为了生计,就到处去给人帮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这个施工队的队长老杨,而老杨心疼小陈的经历,加上小陈的吃苦耐劳,老杨就将他带入了这个道路施工队。这天,小陈跟着施工队来到广州的先烈路进行道路翻修,天气闷热,工人们还没怎么干活,就已经大汗淋漓了,但是为了快点完工,大家都闷声不吭地卖力干活。小陈就更不用说了,他特别珍惜老杨给他的这个机会,所以从来都是不留余力的干活,而就在他跟在工人们身后挖着道路时,突然,他脚下出现了奇怪的沙土,在扒拉了几下后,那沙土里还往外渗出红色的液体,看起来很是渗人,小陈被吓得脸色大变,慌乱地拔腿就跑。队长老杨和其他的工人见到小陈这样的举动后,马上问小陈道:“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小陈惊魂未定,缓了好半天才指着那路坑说道:“土..土里有红色的液体冒出来,好像...好像是血。”老杨一听,没有一丝犹豫地就马上过去查看,修路这么多年,对于老杨来说,什么古怪的事情他都遇到过,已经没什么能让他惧怕的了。老杨过去那路坑看后,发现那坑里果然冒着红色的液体,于是就用铁锹再往下挖了挖,没想到红色液体冒出来更多了。围观的工人们看到这里,议论纷纷起来,有工人说道:“这土下面该不会有谁埋在里边吧?”“刘大哥,你...你是说这土下面有死人吗?可这路...路下面怎么会有死人呢?”一边的小陈听到这话后,惊恐地说道。其他工人听了小陈的话,却都笑了起来,小陈感到疑惑,不明白他们都在笑什么,在道路上挖到死人难道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吗?怎么还能笑得出来?在土坑里的老杨大概看出了小陈的疑惑,就笑着道:“小陈啊,你不用害怕,这个土层下面确实是埋有人,但应该是离我们很久的古人了,而且这红色的液体也不是血,依我经验来看,就是一些什么化学液体。”“你怎么会知道?”“经验啊,这样的泥土出现,一般都是挖到古墓了。”“那现在怎么办?”“还能怎么办,当然是通知考古部门来调查啊,傻小子!”工人们哈哈大笑调侃小陈道。在工人们调侃完小陈之后,队长老杨就将此事上报到当地的文管所了,到了下午时,文管所就派人来了。通过发掘考察,在道路土层下的古墓竟是来自东汉时期的古墓,让专家们兴奋的还是古墓中出土的一件陶船模型。这个陶船模型被专家命名为“东汉陶船”,它的出现,除了印证了汉朝时期制陶业的强大工艺,陶船上的舵还有力地证明了,我国是使用船舵早的国家,起码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东汉陶船”的泥质为灰陶,陶质坚硬,陶船在出土时,灰绿色釉几乎全部脱落,它的全长有54厘米,高有16厘米,整个船体为长条形,首尾窄,中间比较宽。陶船的做工的精细,在船首处的两边各安插有船桨架三根,船仓横架有梁檐一根,这种装置能让船体更加坚固,在海上行驶时,遇到大风浪也不容易倾覆。这个构造,也就是造船史上“水密隔舱”技术的前身,放在千年前的世界,可以说是“独一号”了。陶船设有前中后三个仓,分别是货仓,住房仓以及厕所,在陶船上还有六个陶俑,每个俑的姿态各异。除此之外,也就是这艘陶船有吸引力的地方,它的船前有垂锚,船尾有舵,正是这个设计,让专家们都惊叹不已。在当代,我们都知道,船舵在一艘船中,是重要的构件,它是用来控制船的行驶方向的,又被称为“船尾舵”。它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独木舟和帆船由于力量不均,导致难以控制船体行驶正确方向的问题。因此,“东汉陶船”模型上的舵的设计,直接就验证了我国在汉朝时期就已经发明了“船舵”,也证实了我国是世界上早使用船舵的国家。#历史##考古#一件小小的陶船模型背后,见证的不仅是汉朝强大的造船技术,还是中国人生生不息传承的乘风破浪的拓展精神。如今,“东汉陶船”的模型收藏在我国的中国国家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陶船的介绍(楼舱式陶船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