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黄连两味药,帮你调理糖尿病!生地、黄连这个药对,来源于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生地具有滋肾养阴的作用,而黄连具有清火的作用。这两种药在一起,清热的作用更强!关键在于黄连是燥,生地是润,一润一燥,一补一泻,结合起来适合于邪热伤阴的这种病机。而消渴病经常有口渴多饮、烦躁不安、舌红苔黄这些症状,而生地+黄连这个药对,正好紧扣着糖尿病热伤阴的这种病机,所以临床上阴虚火旺、阴虚热盛我们都可以用生地+黄连这个药对。#药王孙思邈的简介#
2、药王孙思邈的故事简介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逝,108岁的孙思邈被关押。他在粪桶边练功,犯人们竟纷纷凑上去,要拜他为师。公元649年,征战半生的唐太宗李世民病危。太子李治为救父亲,四处寻找名医,后请来了108岁高龄的药王孙思邈。但李世民身体已如枯木朽珠,精气损耗严重。孙思邈行针施救,也于事无补。李世民自知命不久矣,因为敬重孙思邈精湛的医术,在临终前嘱托李治不要为难他。皇帝驾崩后李治即位,还是将孙思邈收监了,看在他年事已高的份上,如果不小心死在了牢里就违背了先帝的嘱咐,所以打算关押一月,施以小惩。那时的监牢环境恶劣,十几个人住在一个号子里,吃喝拉撒全在一起。尤其搁置在角落里的粪桶,脏乱差不说,蛆虫争先恐后的往外爬。还有那味,闻之令人作呕。犯人们除了入恭,都不肯靠近它半步。孙思邈初来乍到,离粪桶远的好位置都被人占了,他只有默默地坐在粪桶旁边。一旁的犯人们相互挤眉弄眼,等着看他出丑。谁知,孙思邈就像失去了味觉,一点都没受气味的影响。还盘腿打坐,练起了气功。犯人们觉得这老头奇怪极了,于是不顾恶臭难当,纷纷凑上前去,询问他的来历。孙思邈虽然被收监,但李治叮嘱他不可泄露身份。因此,犯人们只打听到他活了108岁,却不知道他姓甚名谁。犯人们见孙思邈年纪虽大,但精神矍铄,十分羡慕,都争着抢着要拜他为师,学那延年益寿之法。孙思邈趁机劝戒大家与他一起调息纳气,强身健体。做为医者和百岁老人,孙思邈深知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他本人在童年时,就倍受疾病的困扰,花费了不少钱来医治。长大后,孙思邈立志从医,为天底下饱受疾病痛苦的人,寻找医治良方。他用几十年的时间,在民间行医积累调节经验。遇到疑难杂症,他更是悉心研究,将调节经过记录下来。行医时日渐长,孙思邈名气越来越大。李世民屡次邀请他入朝为官,均被他以心不在朝堂,而在朝野为由拒绝。几十年如一日的记录,孙思邈完成了中国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千金要方》,为许多病患带去了曙光。相传,悬丝诊脉之术就是孙思邈发明的。封建社会,女子不能与男子有肢体接触。可作为医者,不摸脉如何治病。孙思邈就想出将丝线缠在女子脉博上诊脉的方法。此举,既保全了女子名节,也创造了新的医治手段。孙思邈对医学极富钻研精神,对前来治病的患者更是一视同仁,从不因贫富贵践而怠慢任何病患。而且,他视动物之命和人命等同,从不用动物入药。因此,孙思邈在民间,威望极高,被人称之为药王。有关他治病的传说,也流传甚广,引为一时佳话。有一次,孙思邈与一户送葬的人家擦身而过。他发现地面上有几滴血液,仔细观察后,他追上送葬的队伍,询问死者原因。死者亲友告诉他,棺内是难产而去世的女子。孙思邈闻言,又趴在地上去嗅那血液。众人不解,孙思邈起身解释,他说,如果同意开棺,人一定能救活。原本死者已逝,不便开棺打扰,但耐不住孙思邈的恳求,亲人便打开棺木。开棺后,孙思邈立即取出银针,找准穴位扎下去。半炷香之后,女子苏醒过来,在孙思邈的施救之下,她还生了个健康的男婴。亲友见了,无不出声欢呼,称赞孙思邈为“神医”,一举救了两个人的性命。这种治病救人的例子,在长寿药王孙思邈身上,简直多不胜数。他的足迹遍布整个中华大地,被他救治过的患者,有如繁星分布在祖国的各个角落。百病由心起,治病先治人。孙思邈的行医宗旨,以养身为主。比如说,心情要保持平和,不能兴奋过度,也不能抑郁暴怒;饮食要有规律,注重营养,荤素搭配;适当锻炼身体,劳逸结合。我们现下的一些养身方法,正是按照孙思邈的想法制定的。在唐朝的大狱里,孙思邈将犯人视为普通百姓。通过养生之道,让他们意识到所犯的罪行,从而积极改正。这些犯人犯的不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在孙思邈的帮助下,他们学着孙思邈的样子与人为善。孙思邈究竟活了多少岁,在史书上有多个版本,每一个版本都颇具说服力。但无论真假,都记载他活了100多岁,实实在在的长寿老人。古代生活条件差,医疗水平落后。在这种情况下,孙思邈能活100岁多岁,恐怕与他注重养生的观念有关。常言道:性格决定命运。悲观的人吃着山珍海味,穿着绫罗绸缎,都觉得生活了无生趣;乐观的人哪怕身在沼泽,衣食无忧,也会对明天充满期待。所以,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才是健康长寿的不二法宝。作者:梨谱参考资料:《大医精诚·孙思邈传》
3、电视剧药王孙思邈野史:一次,孙思邈入宫,给未出阁的公主诊病,一番悬丝把脉后,竟然回禀道:“公主有孕,且腹中婴儿是死胎。”唐太宗顿时大怒,喝斥道:“拖出去,斩了!”孙思邈出生在541年的陕西铜川,他的家庭环境不是很好,算是寒门仕子,但他从小就特别聪明,也喜欢学习,对道家学说有一定的钻研,这也奠定了他“不以物喜”和“低调做事”的行事风格。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孙思邈见天下动荡,遂隐居于终南山,钻研医术,不问世事。可即便是这样,他仍然拥有了一定知名度,这源于他医术高超,以治病救人为自己的目标,故虽隐居,但仍然有很多人知道他,就连唐太宗也听说过他的故事。六世纪初,唐太宗已经坐稳江山。一日唐太宗的一个公主突发恶疾,面色不好,还经常伴随呕吐的症状,很多御医前去诊病,但都不知道公主生的是什么病。实在没办法,为了救女儿的性命,唐太宗只能请专人到终南山请精通妇科的孙思邈出山为其诊病。听到是皇上召见,孙思邈收拾好行囊就来到了长安,但没想到他一到皇宫,就被人刁难了。接待他的是一个太监,有些瞧不上衣衫褴褛的孙思邈,觉得他可能就是一个招摇撞骗的江湖郎中,遂用傲慢的口气说道:“咱家带你去给公主瞧病,若是治好了公主,皇上重重有赏,若是治不好,哼!”孙思邈向来性格温和,即便被皇帝召见也没有过多的殷勤,心中只有即将问诊的病人,所以他没有说什么。“公主千金之体,你这等下人碰不得,她叫你不用去房间里面,只在外面诊病。”太监说道。如果是一般的医生,可能就被难住了,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连病人都看不到,如何诊病?这可难不住孙思邈,只见他从自己的行李中拿出细红线,叫太监把红线的一端送进殿内,绑在公主的手腕上,以十字交叉紧贴公主手腕内侧。小太监心中有些不满,心想:问问就行了,还做这么麻烦的事情,御医都不会的悬丝诊脉,一个“邋遢”的民间大夫能会么?于是他悻悻离开,进入大殿。没多久,小太监出来:“好了!”只见孙思邈把红线提起来,按了两下之后说道:“拿笔墨纸砚。”小太监以为他这么快就“诊”出了公主的疾病,倒要看看他有什么本事,遂把笔纸交给他。孙思邈提笔,写下的不是药方,而是一句话:线系枯木,脉不自通,误了公主,尔等小心。原来,小太监故意耍了个小聪明,故意刁难孙思邈,把红线系在了殿内的一个凳子腿上,如果他没发现,就说明孙思邈没有传说那般厉害。见到孙思邈识破,又怕真的耽误公主的病情,小太监赶紧进殿把红线按照孙思邈所说系在公主的手腕上。孙思邈闭眼诊脉,表情越来越复杂,过了半晌他着急地说:“事关重大,我要面见皇上!”一听这话,周围的下人都惊出了冷汗,有了刚才的事情,他们都纷纷相信了孙思邈,怕是公主有什么重大疾病,不敢怠慢,赶紧安排人带孙思邈见皇上。唐太宗看到孙思邈,一时间竟然有些恍惚,按理说孙思邈已经有70多岁,但仍然很有精神,鹤发童颜,丝毫不像一个古稀之人。“你说吧!”唐太宗心里也很是着急。“皇上,公主有孕,且腹中婴儿是死胎。”孙思邈行礼后说道。一听这话,唐太宗瞪大了眼睛说:“你果真是庸医,公主还没有出阁嫁人,如何怀孕?拖出去,斩了!”已经皇上下令,侍卫来到孙思邈身边就要带他离开,但孙思邈并没有急切之色:“皇上,我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您先让我给公主治病,治好了你再杀我不迟!”这话让唐太宗有些吃惊,一般这种情况,很多大夫都求饶推脱,根本不在乎病人如何,再仔细一想,公主近呕吐严重,太医都没办法,姑且让他试一试。一摆手遣散下人,“朕就给你个机会。”孙思邈行礼谢恩,当场就写好了助公主打胎的药方,并嘱咐下人如何照顾公主。果然,公主喝下汤药没多久,就从体内排出了一个死胎,唐太宗这才知道原来公主早就怀有身孕,这可是天大的丑闻,他只能让人把死胎处理掉。随后,唐太宗召见了孙思邈,夸他医术高超,并询问:“这也不是难事,为何那么多太医都没能诊断出来呢?”孙思邈说:“这种事情说出来,恐会被杀头。”唐太宗开始敬佩起了孙思邈的医术和人品,想让他留在宫中,孙思邈婉言谢绝。见其什么都不要,唐太宗后封他为“药王”以褒奖。从宫中出来,孙思邈继续隐居,行医救人,钻研医学,写下医书,倍泽后世。关于“悬丝诊脉”的真实性,后世一直有争议,有人专门采访过曾给清廷皇室内眷看病的先生,他表示悬丝诊脉确有其事,但只是当时社会制度下的一种形式,实际上在给内眷看病时,会有贴身太监介绍病情,听完介绍医生也就诊断得八九不离十了。不管“悬丝诊脉”是否真的有那么神奇,从后世流传的故事来看,孙思邈医术高明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史书记载,682年,孙思邈去世,在临走的时候,他留下遗嘱:“我死后,一切从简,不要烧纸,也不要杀牛羊祭祀。”这在当时十分少见,可见孙思邈的心性之高。
4、孙思邈简介药王是名医吗一次,有位老婆婆来找药王孙思邈要毒药。药王问她:“你要毒药做什么用?”婆婆说:“养个忤逆不孝的儿子,打骂老人,要这种畜生何用?索性把他毒死算了。”说到唐朝时期的医药奇才孙思邈,很多人熟悉这个历史人物,但没有多少人知道,因为他自幼体弱多病,家境本就不算富裕,为了给他治病,父母四处求医,几乎花光了所有的钱财,所以他从小就有了长大成人后从医的理想。一部讲述大唐盛世的历史剧《长歌行》当中的孙真人角色让人印象深刻,他为老百姓做义诊、熏艾草对抗瘟疫,用紫草汤药救了军营将士们的性命等故事情节令人赞叹不已……而这个角色原型就是被誉为“药王”的孙思邈。孙思邈一生执着于医学研究,是历史上将妇科和儿科单独设科的第一人,他还在古代就提出了当代流行的一个概念:治未病。而且他还淡泊名利,终身不仕,三次推辞隋文帝、唐太宗和唐高宗的御请。作为唐朝的名医,孙思邈不但在行医过程中研究新药材,制作新药方,还把自己治病救人的经验总结成一本书《千金药方》。这本书对后世的医学研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是中西医的重要参考资料。历史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古至今的医学发展同样如此,像孙思邈和其他一些古代医生学者从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了后人踩在前人肩膀上的经验,才有了后世更发达的医学成就。那么,咱们今天就来讲一讲和孙思邈有关的几个小故事。孙思邈一直是个有医德和同情心的人,因为在当地小有名气,所以常有人前来找他看病。可是有一天来了一位怒气冲冲的老婆婆,年事已高的她拄着拐杖,对孙思邈说:“医生,你给我开一副毒药。”孙思邈很纳闷,肯定不能随便给人开毒药,就问老婆婆:“您要拿毒药干什么呀?”。“唉,我生了一个不孝子,对我不管不顾,只会在家好吃懒做,不如让他死了算了!”老婆婆说出心中的想法。孙思邈听明白了,知道老婆婆只是对儿子恨铁不成钢,所以随手抓了几把甘草给她,让她拿回去泡水喝。老婆婆不知其中蹊跷,回去就用甘草煮了一锅汤,刚煮开,就看到不孝儿子从外面回来,手里还提着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儿子高兴地把鲤鱼收拾干净,啥也没问就扔进了沸腾的甘草水。老婆婆傻眼了,看着儿子美滋滋地吃完鱼肉、喝完鱼汤,心满意足地睡着了。果然到了第二天,儿子就再也没起来,一命呜呼了。明明只是一些普通的甘草,怎么就能要了一个人的性命呢?孙思邈百思不得其解,经过仔细分析和研究,才发现甘草和鲤鱼是两种相克的食材,一起食用可以致人于死地。大家知道,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病时用得多的方法之一。针灸用的是消毒的银针去刺激穴位,再用热敷的手段来刺激穴位,其中的奥妙无穷,堪称中医的精华。话说,孙思邈有一位附近的邻居陈大叔,家中贫寒,所以生病多日也未去找医生问诊,导致后昏迷在家。热心的孙思邈听说了此事,赶去陈大叔的家为他免费看病,经过一番急救,陈大叔终于醒了过来,但身体虚弱,身体上有几处疼痛无比。孙思邈一边安慰陈大叔,一边取出银针,给他疼痛的几个穴位上刺针。当银针刺进穴位时,陈大叔感觉还不错,可等银针一拔出,剧痛感又有了。孙思邈边试边想,止痛穴位明明都试了一遍,效果却不太好。看来要换一个思路来扎针才行,于是他把手放在陈大叔身上,在疼痛的部位附近这里按按、那里按按,每按一下就问他疼不疼?当孙思邈按到某一个地方时,陈大叔突然大叫:“啊?是!就是这里。这里很疼。”孙思邈马上按住这个穴位,将银针扎进去。随着银针刺入,陈大叔痛苦的表情渐渐舒展,他动了动身子,高兴地说:“嘿,不疼了,真的不疼了,孙大夫,您的这个针法也太神了!”孙思邈反而是有点懵圈了的,他自己都不知道究竟扎了一个什么穴位,毕竟医书上记载的止痛穴位可没有这个。于是,他灵光一闪,不如就给这个穴位取名叫阿氏穴,灵感就是来源于患者陈大叔当时的叫喊声:啊?是!后来,孙思邈还把阿氏穴写进了《千金药方》这本书,记载了阿氏穴可以用来止痛。同时他还告诉人们,针灸针时不一定要扎在有病理显现的穴位上,可以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和症状,找到合适位置,就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调节效果。因为孙思邈在治病救人时,懂得运用自身经验来对症下药,积极寻求解决病症的方法,所以,老百姓敬重他,后世人更是尊称他为“一代药王”。参考资料[1]王汶怡,叶清澜.“药王”孙思邈[J].小猕猴智力画刊,2021(Z2):74-77.#把地球的故事讲给宇宙##分享历史五千年#
5、药王孙思邈的生平简历孙思邈在一次外出行医时,碰到一行出殡队伍。他发现棺中竟有鲜血往下滴,就赶忙上前叫住他们,说里面的人还没死。大家以为他是个疯子,赶他走,但孙思邈还是让人打开了棺盖进行查看。“药王”孙思邈生于贫困人家,但渴求知识,于是广泛的阅读书籍,学习知识。恰好他又是天资聪颖,七岁便可识出一千多字,每天都能背下上千字的文章。有年,他身患疾病,四处请名医来调节,又不停地吃药,花掉了大量的钱财,让本就不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少年孙思邈自此立志学医,专为穷苦大众看病医疾。一次,孙思邈在路上偶遇一支送葬队伍,看到棺材角落仍有血液滴下,心下觉得不对,连忙拦下队伍。孙思邈急忙询问周围送葬的人们,这人是什么情况?是什么时候离世的,又是因为什么?看他这么详细的问,又不知是何目的,人们不耐烦的挥挥手,让他不要多管闲事。孙思邈急了,大声说道:“倘若我没估计错,棺材中的人应该尚有活路,先不要急着下葬!”这下大家都听到了,纷纷停下脚步看向他,听他又要出何惊人之言。孙思邈见队伍停下了,连忙问主事人棺中之人的详细情况,这才得知这是一位因难产而刚刚离世的妇人。孙思邈劝说主人打开棺盖,承诺自己或许有办法救活她。主人半信半疑的解开盖板,孙思邈俯身观察血迹,又仔细嗅了一番,断定尚可挽救。于是掏出银针,根据经络脉象捻下。少顷,只见妇人再度恢复了呼吸,浑身抽动,竟诞下一名男婴,自己也慢慢苏醒。人们大惊,眼前这位竟是一名神医。孙思邈一直坚守本心,无论是大病小疾,为人们治病从来都不趁机要价。前来找他看病的人中有心中过意不去的,他觉得神医奇妙的技术将自己医好,又不愿收取金银财宝。突然,他看到自己家门口的杏树,灵机一动,准备将它为孙思邈移植到门前。意欲为孙思邈和他的弟子,还有闻名前来医病的患者们提供赏景驻足之处,也算对名医的回报。这棵杏树在孙思邈门前可供观赏驻足,又能长出杏果供给食用,人们看到后纷纷效仿来感谢孙思邈对自己的。久而久之,他门前已然成了一片杏林。却说这天,孙思邈像往常一样回到住处,准备开始继续研究药理。路上,眼前突然现出一大一小两只猛兽身影。他突然想起之前有人传言这杏林附近有猛虎寄居,常常出没伤人。孙思邈心悸不止,正转身欲逃跑。只见一大一小两只老虎缓缓走来,并没有任何恶意,反倒是大老虎哼唧不止,看起来十分痛苦。一旁的小老虎则是眉目低垂,向孙思邈投来求助的目光。他这才察觉,这兽怕不是有求于己。孙思邈缓缓接近它们,发现大虎咽喉肿胀,倘若不以援手,恐怕已经命不久矣。稍加思考,孙思邈试图掰开虎口,大虎困难的张开嘴,隐约露出咽喉中卡着的一枚骨刺。他想要伸手取出,却无奈大虎受伤本身已经疼痛难忍,无法长时间张嘴,倘若这样贸然伸手进去反倒有被咬断臂膀的危险。孙思邈突然想到自己随身携带有一枚铜环,此时拿来利用刚好合适。随即摘下铜环,小心地置入虎口。安置好后,刚好固定住大虎的口腔,他便将自己的胳膊穿过铜环伸入大虎口中,取出了那枚危及性命的骨刺。自此以后,二虎便感念孙思邈的救治恩情,大方的游荡在杏林中,却再不主动伤人。若看到有人摘取毁坏杏树,或是有野兽前来取食糟践杏果,就低吼驱赶。孙思邈出门,二虎就远远跟在他身后,时刻守护他。孙思邈一直坚持不用动物入药,他认为用生命来拯救生命,这将离生命的意义更远。后来,人们把孙思邈灵机一动采用的铜环称作虎撑,四处游荡给人治病的游医纷纷学他随身携带一枚铜环,希望能为自己挡灾消祸。参考文献:[1]宋珍民,王妮.孙思邈医虎故事初探[J].中医药文化,2023,18(02):162-172.DOI:10.16307/j.1673-6281.2023.02.006.
6、孙思邈被尊称为药王简短的资料药王孙思邈活跃于唐朝,他自幼便有“圣童”的头衔,后来更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不朽传世,至今影响深远。孙思邈一生不仅医术非凡,且备受历朝皇帝青睐官运亨通,但他这个世外高人总是拒帝皇于千里之外,屡次不受官位,只愿独自闲云野鹤的济世救人。孙思邈出生于陕西耀县。据史料记载,他天资聪颖,在七岁那年就已经基本完成国学经典的系统性诵读,出口成章,七步成诗。当他年满十五岁时,诸子百家的理论已然烂熟于胸,尤以老庄思想为精,同时还兼修佛学,在今人看来,这无法想象,十五的花季雨季谁会开始修佛。孙思邈自幼广泛的理论涉猎为其后来医学上的突破打下坚持基础。用天资纵横来形容孙思邈毫不为过。常理讲,经史子集的知识可从典籍中修炼获取,那他高明医术哪里修来的?据传是自习得来。隋初时期,年纪轻轻孙思邈就已经看透俗世的名利纷争,对入仕取富贵的做法很不感冒,常常感慨世道混乱,民众有病不得医,于是他避世隐居至太白山中,潜心学医,后竟大成。孙思邈久居山中,然而民间早就盛传他有手到病除的手段。至于他是如何学得,研究了那些书籍,师承哪派,已不可考。当时还没当皇帝的杨坚,一早就听闻了孙思邈此人,以国子监博士的头衔为诱饵,一心想把他招罗进宫,孙思邈的回复杨坚,还不到时候出山,五十年后,世有圣人出,到那时我自然会入世济人。五十年后的圣人是谁,正是唐太宗指点江山的时候。受唐太宗诏见,五十年后的孙思邈真没食言推辞,出山去了长安。他出山是出山了,虽然愿意接受李世民给的待遇,但孙思邈还是再次拒绝了皇帝给的官位,从此他开始了世以医济人的生涯。第三个召见孙思邈的皇帝是唐高宗,开出的价码同样诱人,谏议大夫。不出意外,此时已年迈的孙思邈第三次拒绝了官职,只要求返回太白山继续深修。唐高宗终妥协,无奈赐他一匹良马与一座公主旧宅,放他而去。孙思邈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自由身。历经三代皇帝,拒绝三代皇帝的孙思邈至今仍以医术精湛名耀古今。同时,他还给后世留下了《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等中医药学巨著。除了中医方面的论著,他收集整理了民间秘方和针灸秘术,科目品类繁多,为中医国药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后人因此尊称他为“药王”。#唐朝# #历史人物# #历史#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药王孙思邈的故事简介(禹州药王孙思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