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和舜简介(尧舜怎么读)

1、尧舜怎么读

尧舜禅让尧舜禅让是我国古代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四五千年以前,我国处在原始社会的末期,还存在许多部落联盟。在黄河流域这块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有一个大的部落联盟的领袖,就是黄帝,他提供种五谷、善禽兽,对黄河流域经济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汉族公认的始祖之一。在黄帝之后,又先后出现了唐尧、虞舜和夏禹 3 位有名的部落联盟长。当时的部落联盟长就是这一地区各部落共同推举的领袖。领袖的继承采取禅让的办法。据说在尧年老的时候,提出辞职,让各部落首领推举继承人,大家都拥戴舜。经过一段时间考察以后,尧看到舜深受大家的信赖,就把联盟首领的位置交给了他。舜在位之时,黄河水患成灾,舜让鲧治水,鲧用堵塞的办法,但无法堵住汹涌的大水。后舜流放了鲧,又让鲧的儿子禹治水,禹一改其父所为,采用疏通河道的办法,终于治服了洪水。他治水 13 年,三过家门而不进。在治服水患后,他又带领人民修沟渠,发展农业生产。由于禹治水有功,深得各部落人民的拥戴,所以当舜年老以后,就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交给了禹。禹是夏后氏部落的首领,他执政以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到了夏禹年老的时候,也提出了继位人选问题让各部落讨论。各部落先是提出皋陶,不料皋陶很快死去,随后大家又提出伯益,禹虽然不反对伯益,但是更希望自己的儿子启能继任自己的职务,于是暗中扶植启的d羽,加强启的势力。禹刚死,启就宣布继任父亲的职务。伯益起而反对,启竟派人将伯益杀死。一个叫有扈氏的部落,看到启公然破坏禅让制,为伯益鸣不平,起兵反对启,但很快被启率兵打败,并把这个部落的成员罚为奴隶,在启的高压政策下,别的部落不再反对,都表示拥护启,启才坐稳了夏王朝统治者的交椅。禹传子,宣布了禅让制的结束,成为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王位的开始。从此以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这种王位相传成为制度。夏禹传子,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在当时是一种进步。夏朝是我国奴隶制度奠基时期。

2、尧和舜简介

禅让制的事不过三,禅让到禹继任,便结束。进入王制分封地方诸侯的三代时代,为什么?尧舜是理想君王,物质生产力条件的极端落后,社会心性的物欲需求几乎等于零!作为君王的尧舜,只有辛苦治理国民的命,没有丝毫的君王特权享受的富贵条件,这就是时代环境造就的理想君王。禅让制走到禹时代,物质生产力改良,有了物质财富积累。禹不似尧舜两帝,有了物欲需求的君王特权,于是有王权传位的一家之私,这就是物质经济发展的双刃剑,“君师者,治之本”的一物两体,民所共由理道所存在“天地者,生之本”,与“先祖者,类之本”的心性内外,事物矛盾基础理论的对立统一。“君师者,治之本”,从孔儒仁礼德政,到船山神導德政,都在探究矛盾相资相成的对立统一规律,即理势言天,两体理一的贞一之理。#尧舜的简介#

3、尧舜的真实历史面目

从今天开始,每天给诸位介绍一点甲骨文。我的体会是,甲骨文象一部X光机和时光穿越机,弄懂甲骨文,就能让我们看穿汉字和中国文化的表层,直达其深层的义理内核,就能将我们拉回到几千年前,乃至上万年前的中国历史场景中去,身临其境体验上古中国,体验文明之初的“结绳而治”时代。现在对汉字大的误解是,说汉字是象形文字,和什么古两河、古埃及的文字一样,但是通过研究甲骨文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固然的确有一些字例是象形的,但是这些字例不仅数量少,而且比较边缘,而更多的、更核心的字例则不是象形的,而是“象德”、“象义”的,根据人的品德和义理来造字,而品德和义理不仅是抽象的,而且是人类文明中高级别的抽象。因此,甲骨文根本上来说,是“文以载道”的义理文字、“象义”文字。这些看法都是我研究甲骨文的独创性的体会和收获,在其他地方看不到,所以很难理解。下面我就以貌似很简单的甲骨文“大”,以及以大为结构的其他甲骨文字例来说明这一点。甲骨文大的字形和现代字形差不多,只是更生动地象一个站立的人形。如果甲骨文是象形的,那么“大”应该是“人”而非大。象人形而是大,说明甲骨文“大”的造字原理不是象形。大小的大,是一个抽象概念,没有直接的形象与其对应。要表现大,就必须用某一种具备大的属性的东西来表示。显然,甲骨文大字选择了人之大,人具备大的属性。不过在传统的中国文化看来,人重要的大,不在其外形,而在其品德,是德之大,大德。因此,象人形的大,是取自人的德性之大。也就是说,大的原始含义是德之大、大德。何谓大德?其实就是指达到和实现心性的成熟,具备成熟而独立的心性能力。何谓独立成熟的心性能力,就是独立成熟的思考能力,包括判断选择能力,以及基于这种判断和选择的行动能力。何谓独立成熟的思考能力?就是能够合乎义理地去判断选择,就是合理地思考,合理地判断和选择。而义理又是人所生而有之的,是孟子说的“不学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也是“义内”的。“义内”是说义理天然存在于人心之内,是人心的固有属性。到了宋明理学时期,直接将义理和人心、心性等价,“心即理”、“性即理”。因此,合乎义理地思考,就是合乎固有本心本性的思考。德、心性的本质就是思考能力。大德的大,就是让自身所固有的思考能力达到和实现独立和成熟。实际上,在中国古人看来,真正的人就是实现心性独立和成熟的人,具体就是懂义、懂礼的人,达不到这一点,就不是真正的人。也就是说,人之为人,不在其形,而在其德。单有人之形,并不足以称之为人,还要有人之德才行。甲骨文大本身就包含这一层含义。“大”是人形,但却实为德之大。这意味着在甲骨文的造字者看来,只有具备大德的,只有拥有独立成熟的心性能力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所以,《诗经·鄘风·相鼠》说:“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这里的“仪”就是礼、义之义,人不知礼义,其实就是无德,就是缺失独立成熟的心性能力,这样的人不是真正的人,还不如去死。因此,中国古代也把人分为君子、大人和小人。君子就是大人,与小人相对。君子大人就是独立成熟心性能力、思考能力的人,也是有德之人、德大之人,而小人则是不具备独立成熟的心性能力的人,也是德小、无德之人。大人、君子和小人,在外形上都是人,但是小人心性不成熟、无德无义,不是真正的人,唯有君子、大人才是真正的人。人应该以成德为目标,以让自己的心性能力实现成熟和独立为目标,即以成为君子、大人为目标。这个目标是通过学习而实现,学习的目的就是达到心性成熟,成为君子、大人,乃至圣人。孟子说,人人皆可为尧舜。甲骨文大的原始含义是人的德性之大,是大人之大,也可指大人。再次强调一下,甲骨文大象人形,取的是德之大,可以指人,但并非指所有的具备人形的人,而是具备大德的大人、君子。遗憾的是,现代的文字学家,包块甲骨文专家却对此一无所知,因为甲骨文大象人形,就认为可以指代所有具备人形的人,这样就无法准确理解那些以大为基本结构的其他甲骨文字例。大不仅是一个独立的甲骨文,还是一个重要的基本结构,形成其他很多甲骨文字例。在这些字例中,大字结构的含义或者指大人,或者指由大人所承载的义理本身。在古代,大人、君子的很重要的一个社会功能就是有资格为其他人评理,包括解决契约纠纷,充当契约中介,因为他们是大德之人,义理水平很高的人。大为结构的甲骨文中,大的含义一般是充当评理人、契约中介的大人。譬如法的甲骨文就是大下一个口,即大人的话。其含义是,纠纷的双方找大人去评理,而大人的话就是评理结果,双方愿意遵守和执行。这样大人的话就是法。逆的甲骨文就是走之加一个倒过来的大,意思不遵从大人或大人所代表的义理,是反大人、反义理。因此,甲骨文不是具象的象形文字,而是抽象的“象德文字”,文以载道的“义理文字”。#尧舜的简介#

4、尧舜二帝简介

2023晋豫行(40)——临汾洪洞唐尧故园​山西南部,自远古以来,便一直都是我们民族梦里古老的家园。众多诸如“尧舜禅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动人的传说,亦都是自很古的时候,便开始从这片人文积淀如黄土般深厚的黄土高原上汩汩流出……山西大地,就是一个中国历史和神话故事的巨大博物馆。而今时今日,“尧都平阳”,基本已是史学界不争的事实。​这几天我一直都在晋南游览,今天,我来到了洪洞县羊獬村的“唐尧故园”。走进“唐尧故园”,只见眼前是一个空荡荡的大院落。据园内的资料介绍:古时候,这个小村子是上古传说中那个著名的“陶唐氏”部落的聚居地。而这个荒凉破败的大院落,就是传说中的尧帝和他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长期居住和生活的地方,也是尧帝作为华夏部落联盟公推的首领,经常召集“四岳五渎”(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元老)等四海群贤来议事论政、治理天下的一个“聚贤庐”。在四千多年以前,中国历史上有个著名的“尧舜禅让”的故事——尧在执政七十多年之后,主动把首领的位置让给了由“四岳”推选出来的、有德的舜,并把自己的两个女儿许配给他的千秋佳话,就是发生在这个芳草萋萋的大院子里。舜继尧位之后,推行法治,任命了皋陶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大法官。上天为了“天佑我民”,便降生了一只独角的神兽在这片河滩上,让它来帮助皋陶公正执法。因此,自很古的时候起,这片风景如画的金沙滩,就已被人们称为“生獬滩”,而这个作为独角神兽降生之地的小村庄,亦由此而得名曰“羊獬村”。​在人们心中,帝尧除了是神龙化生、是圣贤君王之外,还有一个屹立不倒的形象——祖先神。在上古尧都周边的许多地方,民众都将帝尧看做是当地人共同的祖先,坚定地相信自己就是帝尧的后代。如帝尧在临汾洪洞发现神兽羊獬后迁居此地,就将此地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当地的人们便都认为自己就是帝尧的后人,把帝尧称作是“爷爷”,就像供奉祖先般将帝尧供奉起来,当地还形成了“接姑姑,迎娘娘”为帝尧祝寿的习俗。​现在这个唐尧故园,就是这一带的尧帝后裔们重建起来的,因为这里人有“接姑姑,迎娘娘”的习俗,这个唐尧故园就是娥皇和女英的娘家,当地人俗称“姑姑庙”。所以,唐尧故园就是按照寺庙的规制重建的。​今天游览唐尧故园,让我了解了中华始祖尧舜帝的故事,知晓了当地“接姑姑,迎娘娘”习俗的来历,也清楚了獬豸的来由以及它的特殊功能。本人书读的少,现在就靠“行路”来增长知识了。

5、尧舜时代简介

尧让舜,舜让禹?真实历史上的尧舜真是心甘情愿,将王位禅让给一个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吗?古代王朝,尤其封建制度统治下的王朝,对于继承皇位的人选,大抵遵循嫡长子继承制而不是禅让制。即使皇帝不选择嫡长子继承皇位,也会在众多跟自己血脉关系的亲缘中选择,而不是选择将皇位传给一个外姓。拥有王位成为王,就能坐拥天下,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难掩心中的欲望,所以,要说尧舜禹是和平禅让继承王位的吧,未免有些牵强,不符合人性。禅让制度就是统治者将王位让给一个德行能力兼具的人,不考虑血缘关系,只要这个人能服众就能坐上王的宝座,这可能吗?尧其实是有一个儿子,尧在位这七十年的时间里面,也是有考虑将王位传给儿子。尧的女儿嫁给一个很有能力的人,这个人就是舜,也就是尧的女婿。舜很得民心,并且手中掌握很多权力,不过他的表现很谦卑。舜推荐尧的儿子去地方治理水患,可惜这八年时间尧毫无作为。而得民心的舜则受到人们的推举成为下一任王,尧后也只能将王位禅位给舜了。但是,在尧禅位之前,舜的所作所为在《荀子》和《竹书纪年》中可见,这些书籍主要记载着先秦之前的历史,里面揭露了尧舜之间禅让的真相。书籍中记载,尧是被女婿舜逼着禅让,晚年年近100岁的尧被舜囚禁在平阳地区,给出的理由是尧没有服众的德行。舜不仅囚禁流放了尧,甚至还早早将尧的儿子杀害,斩草除根以绝后患,想着后面只要逼迫尧禅位就行了。尧死后,舜也顺利拿到这个王位,然后就开始针对那些曾经效忠于尧的臣子,一个个将他们都免职。不过舜怎么也没想到,尧的下场就是自己晚年的下场。大禹治水的故事很多人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就是为了国家和百姓治理水患。大禹的父亲是一个水患专家,但是大禹的父亲治理水患九年都没有好的效果,尧在位的时候没有为难。但是,这舜上位之后就将其杀死,这多少在大禹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大禹长大之后,成为一名有名气的部落首领,此时的他继续父亲的事业,不断寻求治理水患的良方,终于取得一定成就,也受到很多人的拥护和支持。《竹书纪年》记载大禹逼迫晚年上了年纪的舜去南方巡查,巡查途中舜病逝在路上,自然而然,名声很旺的大禹获得了王位。舜死之前的想法跟尧一样,也是想将王位给儿子,但是无奈儿子的德行不够,并没有很多民众支持。大禹实力强,又能获得这么多人的支持,所以后来大禹治理水患成功掌握一定权势之后,便将舜曾经用的法子运用到已经100多岁的舜身上了。只能说王位的禅让并没有表面看上去那般祥和,我们都被美好的传说骗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尧和舜简介(尧舜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