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生死感悟的句子精辟132条

佛家对生死的感悟名言

1、佛家对生死的感悟名言有哪些

(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果然,在网络上搜索看到常见的释义就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

(3)、   佛家认为包括“时空”在内一切的“名相”皆为“虚幻”,“产生”这些“名相”的“根源”在于“一念”,“我”因“念”而“进入”“时间”“轮回”,“执著”于“我-念”,则“必定”“进入”“轮回”,“时间”就是(即)“轮回”。

(4)、身体不胖不瘦,不高不矮,不强不弱时身体好;保持良好的情绪,喜不大笑,怒不暴跳,哀不号陶,乐不轻佻。因为多喜伤心,多怒伤肝,多悲伤肺,多恐伤肾,多思伤脾胃。只有在身心良好的状态下,人才能有更冷静的思维,更敏捷的决策。情绪上的波动会让一个人很难静下心来思考,而情绪中做出的决定和反应往往不正确,影响别人对你的印象,进而失去机会。

(5)、还有“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宝钗引“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讨烟蓑雨粒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曲词婉妙,铿锵有力,不仅道出了英雄末路的苍凉,尤其表现出洒脱自在,超然物外的情怀。而后宝玉感怀,有“斯可云证,是立足境”之说,黛玉说其未能尽善,并改之曰:“无立足境,方是干净”,颇似慧能在五祖寺的故事,难怪宝钗以慧能说偈的故事附和,充分看出庄、禅思想召感人心的魅力以及对思维方式的渗透。

(6)、章太炎评论说:“齐物者,一往平等之谈,详其实义,非独等视有情,无所有劣。盖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乃合齐物之义。”也就是说,庄子说的平等,非世俗的平等,要求破除名相的执着,便可与天地、万物平等。其义有三:

(7)、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从修身和健康领域来应用这句话,可以获得明确的指导。

(8)、打开你的心胸,放开你的心量,就会变得越来越圆融,越来越豁达。

(9)、二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10)、道家“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儒家“吾道一以贯之”;佛家“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11)、立正信,就能够意正心善而纯净,如同佛一般的仁慈大爱品质就会在我们的生命中生成。这一番既简单又深奥的道理就浓缩在“立地”两个字上。

(12)、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13)、在生命的精神领域原理也是相同的,信德同样是做人之本、立命之本、行事之本。

(14)、一个人越是善良,待人的底线应该越高一些。这样才能避免纵容他人,也能保护自己。

(15)、你的善心,就是佛力的加持,就是上师三宝的加持,上师三宝不在别处,就在心中。你的恭敬心,你的诚心,你的信心,就是上师三宝的加持。心不善,心不诚,怎么求,怎么拜都没有用。

(16)、总而言之,无论是庄子,还是禅宗,都要求以一种超越的意识,直面人生,少一点怨艾,少一点背叛,少一点怨天尤人,如此社会就会多一点爱,多一点关怀,不仅能使天下怀安、社会和谐,尤其能够使自己游行自在,健康向上。正像那个改变了思维和行为的孩子一样,用爱去拥抱世界,用美来装点社会!

(17)、西北道教论坛精彩回顾|《西北道教与一带一路的历史担当》

(18)、虽然我也很怕死,但是我还是第一次听见有死亡恐惧症这个病的人,我记得在汶川地震的时候,我去了北川,不怕大家笑话,我几乎已经不能正常走路了,很多崎岖的地方都是小徒弟或者其他工作人员搀扶着才能走路,但是我心里已经坚强了,死是早晚的,不怕了,努力活着。努力工作。作者:延参法师

(19)、自私的人只看见自己的痛,却看不见别人的苦。

(20)、你再聪明,也不可能事事都能看透;你再智慧,也不可能人人都能看懂;你再豁达,也不可能没有生活烦恼;你再淡泊,也不可能没有人生欲望。人生,哪能事事如意,生活,哪能样样顺心,很多人,都不被我们认同;很多事,都不由我们做主。

2、佛家生死感悟的句子

(1)、五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2)、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是不的,是孤独的,是无味的,是缺乏激情的。唯有挫折可以磨炼你的意志,提升你的境界,充实你的人生!

(3)、纵观古今中外社会现象,无论个人、集体乃至国家,的确是如此啊!信德决定着一切发展的基础。

(4)、守中启示之二:始终保持企业的生命力现在企业都追求做大做强,但《道德经》认为“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两次提到“物壮则老”。事物强壮马上就意味着衰老,所以《道德经》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5)、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6)、沙门问佛:世间为何多苦恼?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7)、清明-落叶归根聚散无常,落叶安知花开日;生死有命,荣枯终归根先知。关于生死的经典句子(热门篇)既然你们生死不相离,那我就成全你们做亡命鸳鸯。

(8)、释义及解析:如果一个人想要真正明白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佛法要义,应该观察世间诸法的真实本性,一切都是自心造成的。

(9)、你的善心,就是佛力的加持,就是上师三宝的加持,上师三宝不在别处,就在心中。你的恭敬心,你的诚心,你的信心,就是上师三宝的加持。心不善,心不诚,怎么求,怎么拜都没有用。

(10)、   于是,也许我们可以说,在佛家眼里,既然没有“物自体”,也就没有“我自体”,没有一个在“原则-原理”上“不同于”“万物”的“独立自我”之存在。佛家反对一切之“执”,包括“我执”在内。

(11)、五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12)、佛经是佛的言论,禅是佛的心性,二者宗旨是一致的,如果执著于文字,寻言逐句,不知道自心便是佛性,终究不能悟道。

(13)、例如经络,因为土载四方,所以我们将脾经把握住了,体内其他经络就容易通畅,能量就容易传输。

(14)、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15)、怎么才能得到快乐?只要放弃满腹的牢骚,摒弃虚伪的乔装,放弃对金钱的渴望,放弃对权势的窥探,你会发现快乐随之而来,懂得放弃才能收获快乐!

(16)、茶杯虽然不能复原,但生命之水却一滴也不会少。

(17)、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18)、五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

(19)、四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20)、八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3、佛对生死的经典语录

(1)、《道德经》云:“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德隆和巨人失败的根本原因都是在不具备快速扩张的基础时而快速扩张。所以,企业不可盲目追求快速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科学的发展观必然是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一”又是事物的细节、细微,汪中求先生的一部《细节决定成败》,让多少企业觉醒,让多少人觉悟啊!

(2)、能常省察,则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纵将一大藏经用完也无用处。

(3)、饮食方面,麦当劳、肯德基洋两个洋快餐的营业额占整个中国快餐的三分之一。但洋快餐为了更好的适应中国人的口味,常推出象“老北京鸡卷”之类的中式内容,洋装打扮的东西。

(4)、禅宗还有许多故事采用浅近的方式阐释对待生活的态度。比如“蛤蟆与老茄”,说的是一个僧人夜里踩到一物,以为蛤蟆,终夜不眠,翌晨出视,见为茄子,始放下心来。还说一个老奶奶有两个女儿,长女卖鞋,小女卖伞,终日心焦如焚,担心晴日伞不能卖,雨天鞋无销路,一旦改换了思维,雨天可卖伞,晴天能售鞋,便觉得心境开朗起来。告诉人们破除我执,改变思维方式,不要自寻烦恼,便可勘破利害,也才能像曾经充满恨的孩子对着大山,高喊“我恨你”,改变为高喊“我爱你”,而得到爱的回报。也就是说,要用爱去拥抱世界,社会才能得到和谐的发展。

(5)、贫穷不怕,只要心情舒畅;苦累不怕,只要身体健康;风雨不怕,只要充满希望;死亡不怕,只要无上荣光。

(6)、得到的越多,烦恼越多,压力越大,有得必有失,有利就有弊,有爱就有恨,有因必有果。

(7)、物理学家看道,道中有辩证观、发展观、对立观、统一观。政治家看道,道中有治国论、和谐论、德治论、法治论、民治论。军事家读道,道中有奇正术、邦交术、生死术、无为术。

(8)、福报不是求来的,是修来的。痛苦烦恼不是别人给你的,是你自己找来的。

(9)、有和就有安乐,就有幸福,一个家庭和睦,这个家庭就幸福美满,一个单位和谐,这个单位就稳定发展,一个国家和谐,这个民族就强大昌盛,整个宇宙和谐,就会充满和平、安乐、祥和。

(10)、大多数人的认识都停留在人生和事物的现象层面,认识不到被表面现象掩盖的真相。所以,能有几人看透人生的真相,不被眼花缭乱的现象所迷惑呢?

(11)、弄明白自己的心叫明心,见到了自己的本性叫见性。

(12)、有人帮你,是你的幸运,无人帮你,是公正的命运,没有人该为你做什么,因为生命是你自己的,你得为自己负责。

(13)、   或许,原始佛教曾有过这样的简单的“物质主义”思想,小乘佛教或许有这种思想的痕迹,但早于佛教的吠陀系统就已经把“我”作为“梵”理解为“高实体”,佛教强调“破解”“我执”当有自己的理路。

(14)、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盘。

(15)、君等不负我,我亦不会负君等,我们生死相依!

(16)、修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定要坚持,尤其是在面临诸多障碍和干扰时,更要坚持。

(17)、四季佛曰: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

(18)、生是漫长的死之链条的一部分。然而逝者已逝,我只期盼生者平静平安。

(19)、无量善事,菩提道业,因一事增,谓不放逸。佛教语录

(20)、鸡汤 | 感悟 | 古风 | 心情 | 情感

4、佛家对生死的禅语

(1)、熊先生告诉我们,“立地”这两个字才是真正的奥秘所在。

(2)、六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3)、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

(4)、次于自身善起防护,不应放逸,于刹那中有少动念,应当观察,以正智钩制令正住。

(5)、真正想修行,在家修,在社会上修,修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怎样对境。想逃避现实是不可能的,智慧是历炼出来的。

(6)、   如果说,在阐明一切“感觉经验”之“虚幻”的意义上,佛教思想尚可与欧洲古典哲学有“沟通”之处,而它之反对“我执”,则似乎容易被看做一种简单的“物质主义”,佛经中也常说“我执”之所以“幻”,乃因为“我”也是“微尘”“因缘和合”的“产物”,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当然佛家思想,并不是这种简单的“物质主义”。

(7)、生死契阔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笑已似冰。

(8)、趁现在年少,珍惜所有能够珍惜的,别等到来不及了又怨念,。

(9)、也许有些人很可恶,有些人很卑鄙。而当我设身为他想的时候,我才知道:他比我还可怜。所以,请原谅所有你见过的人,好人或者坏人。

(10)、成功需要八个从不:从不放弃梦想,从不懈怠努力,从不遗忘友情,从不疏忽联系,从不错过信息,从不松开坚持,从不迷茫目标,从不三心二意。

(11)、你真正从内心发出慈悲心、菩提心,才能改变命运,冤亲债主不会再找你,他知道你在修行,能度化他,他不会找麻烦,会喜欢你、保护你、帮助你,成为你的护法,这就是改变命运的方法。

(12)、心若简单,生活就简单;心若复杂,生活就充满痛苦。

(13)、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14)、生命那就是一种缘,你刻意的去追求的东西也许终生得不到,而你不曾期待的灿烂反而会在你的淡泊从容中不期而至。

(15)、这个解释应该是大家所普遍认同、理解的观点吧!

(16)、有翅膀就该去飞翔,有梦想就要去追逐。一个人可以一无所有,却不能没有梦;可以一次次跌倒,却不能一蹶不振。能够傲视风雨的人,必是生命的强者。

(17)、人生四季,寒暑交替,静心体味生活的悲与喜,笑看起起落落。

(18)、这个身,是性和命的复合体;这个德,是道的外显,是具有能量性和品格性的不同属性。

(19)、佛法就是解脱的方法。佛法是和生活融合在一起的,在哪都能修,行、住、坐、卧都是修行,工作、学习都是修行,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的心,老老实实地认真修。

(20)、录音:陆艳荣 审听:杨菲菲 复审:龚雪辉 

5、佛家对待生死

(1)、人不应当害怕死亡,他所应害怕的是未曾真正地生活。 ——奥里利厄斯

(2)、首映礼上桃姐大开眼界,更是有机会见到电影明星,桃姐感叹自己有生之年已然无憾,也就在这样后的体面和尊严中,桃姐离开了人世……

(3)、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生死相依偎,日日与君好那一世,你为古刹,我为青灯。

(4)、唯美 | 励志 | 伤感 | 爱情 | 搞笑

(5)、所有大乘佛法,其心要即为菩提心,无论修何种法,没有菩提心,无法获得解脱,根本没有成就的可能,若发此心,一切皆能具足,一定能够成佛。

(6)、问:是否佛教一切人都出家?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是教一切众生明白本有佛性,不受生死回的痛苦,不是教一切人都出家。

(7)、进化论强调物竞天择、弱肉强食,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人类社会的和平、进步靠的还是爱、互助,否则就会导致以己之自由奴役他人之自由,以己之权利剥夺别人的权利,如是相斗,天下则永无宁日。所谓一个篱笆三个桩。即使做不到公,起码要做到爱。所以老子讲,“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当今西方文化也一变对个体(self,person)的尊重,而以Identity突出人际关系的一致性,即我们说的“和而不同”。

(8)、一是顺应自然。如庖丁解牛,以“无厚入于有间”,就能够做到游刃有余。

(9)、《道德经》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是说,道使事物生存生长,德使事物涵养发展;有形的物使之形成,无形的势使之成就。所以万事万物都要尊尚“道”,贵重“德”。

(10)、九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11)、有些事沉淀后成为回忆,有些人过路后成为背影。

(12)、那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什么新的现实意义呢?

(13)、佛家经典的六句名言,读后让你醍醐灌顶,人生豁然开朗。

(14)、静心佛曰。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15)、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16)、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17)、“地”这个信土所对应的是身体后天之本的脾胃,《五养秘诀》中指出:“可知与地合其德,自与地同其悠久。此脾经握御诸经,一治而无不治者也。”

(18)、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感悟呢?    

(19)、面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境,不起烦恼,这叫看破。你要知道,没有恒常,没有长久。顺境,要安心,逆境还是要安心。

(20)、在很多影视作品中,生死也是一个经常被表现的命题。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光影世界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发。

(1)、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2)、四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3)、性格的转变才会带来命运的改变。这种认知和修为对一个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来说格外重要。如果没有沉稳、冷静、决断、直觉、敏锐……等特质,怎能冷静从容地面对激烈的竞争?

(4)、万物均有定数,凡事不可强求而行,只要尽力而为,方可随缘自在。如善,你所有失去的,上天都会加倍还你;如恶,你所有得到的,上天都会让你加倍偿还。

(5)、   也许在古代印度,佛教面对着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加之炎热的天气,产生一种“脱离-摆脱”“一切实际”的“思想”,也许这种思想受到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入侵带来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原子论”思想影响,这种说法,固然被许多学者否定,但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佛教《南传弥南王问经》也似乎留有一些可循的痕迹。

(6)、禅师讲经:大鸟怕小鸟从窝里掉下来,每天都把窝移低一点,灾难也因此发生,人们把小鸟都捉走了。过度的溺爱是害不是爱

(7)、《道德经》是一本哲学书,以研究“入世”,适应、应对、对策为主的哲学书。把先贤的智慧变为我们的智慧,把沉淀已久的智慧应用到现实世界中来,用圆融的文化指导发展的文化,这就是我们研究它的目的。

(8)、老子思想是要求人们内修于身来参悟大道,把握正善治而明德进道,这也是中华传统修身文化的重要特点。

(9)、释义:如果不了解某个人,只要看看他所结交的朋友便可知一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朋友是一面镜子,反映了交友者的思想品德以及为人处世准则。

(10)、有病不要怕,机会来了。有病是消业的机会,还债的机会,修慈悲心,菩提心的机会。有病时发大愿,发大心,观想和我一样的众生,他们的痛苦由我一人承担,很快就会好的。什么病都能好。

(11)、他们说除了生死离别其他的离开都算是背叛,可生死离别往往要比背叛更让人痛彻心扉。

(12)、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东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

(13)、   这就意味着,“大千世界”之所以“虚幻”,根源在于“产生”它们的“念”,这个“念”或非“接受器”而是“发射器”,“发射”出“虚幻”的“感性世界”。也许在“唯识宗”里这个“念”“藏”着“阿赖耶”“识”,这种“意识”又“藏”着“大千世界”的“种子”,“随时”有可能“生”出种种“虚幻”的“境界”,如“镜花水月”那样虽“鲜艳可爱”,但“虚幻不实”。

(14)、一直以来,虽然大多数人难以清晰地表述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准确内涵,但是心中对于其中的道理却总是有所感悟。

(15)、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16)、第二部分“守中抱一”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启迪 

(17)、释义及解析:出自《六祖坛经》,是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惠能大师主要是针对“身是菩提树,心似明境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说的。意思是: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而心如明镜台其实也只是个比喻,不是真的有个明镜台。既然本来就什么都没有,又哪里来的尘埃呢?

(18)、人生中,感动是一时的,感恩是一世的;荣耀是一时的,影响是一世的;委曲是一时的,成就是一世的。

(19)、庄子的齐物论讲有始无始,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无穷,彼亦一无穷,故从根本上看,凡物无成与毁,道通为生死一如。

(20)、一切随缘就叫解脱。不执着、不攀缘,苦乐完全取决于自己。

(1)、凡圣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2)、七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3)、生而为人,活着,活出风度,风采,风格。这些皆为外表,而气度则是内涵,是质地,是根本。

(4)、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一一爱因斯坦(美国)

(5)、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与德是《道德经》的两个核心。前37篇为上篇,论道;后44篇为下篇,论德。在《道德经》中,共提到道74次,德41次,可见重视程度。

(6)、我们现在还没有认识到自己就是佛,不相信自己是佛。认识不到,就是迷,就是凡夫。当你相信了自己是佛,承认了自己是佛,没有丝毫的怀疑,你就成佛了。

(7)、   “无自体”则“无需”欧洲哲学之“理性”,因为这个“理性”自古代希腊以来,就是为了“理解-把握”“物自体-事物自己-自体”“设定”的;如今佛家已将一切“自体”否定,则无需这个“理性”的“施设”。

(8)、一切境都是由内心呈现的,不要跟着跑,跟着境转就是奴才,没有自由,把握住自己的心,让一切境随心转,这叫大自在。

(9)、当人之生,弄璋弄瓦,皆在庆贺之内;一旦撒手人寰,即呼天喊地,万分地感伤悲泣。

(10)、六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11)、相传南宋有一书生行至焦山风月亭,月光中风摇青松,有感而有诗曰:

(12)、所以,修身文化的根本宗旨,就是指引每个人真正地提升自己生命的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佛家生死感悟的句子精辟13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