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精辟60条

歌德是哪个国家的诗人

1、歌德著名的一句话

(1)、席勒的抒情诗追求一种起源于古希腊文化的人道主义,围绕着艺术与生活、理想与现实、神秘世界和无神论世界等主题。他的有关历史、诗歌理论或美学等内容的文稿,强调以文学和艺术为媒介的审美教育具有高的价值。

(2)、1775年11月,歌德来到魏玛,次年进入魏玛公国宫廷参政,开始了他近10年的官宦生涯,曾任枢密顾问官、军事长官,主持过税务署,等等。1786年9月,他开始为期数年的意大利之游,这为他日后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3)、哥德出生在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市的名门。父亲家资殷厚,作过皇家顾问。母亲是法兰克福终身市长的女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歌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从16岁起,他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法律。可是他对法律没有兴趣,在文学、绘画和自然科学的学习上倒是花费了更多的精力。他早期的创作尝试,明显地受到了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的影响。但就在他走进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时候,一个决定性的转折出现在他的面前。

(4)、我站在巴塞尔的莱茵河旁,一阵忧郁悲伤袭来,想起了做梦的荣格

(5)、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获和平奖提名。

(6)、不久前在纪念二战结束60周年的那些日子里,德国举国上下举行了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声势浩大。施罗德在凭吊魏玛集中营时说:“虽然历史无法挽回,但我们能够从德国羞愧的历史一页中学得许多东西……这是德国的道义与政治责任。”这些话代表了德国人民的社会共识。告别了那些长期的良知蒙尘、理性受压的岁月,德意志民族优秀的一面彰显出来了,二战结束以来形成的持续不断的反思文化使德国人民时刻保持着对任何新纳粹苗头的警惕。

(7)、2017年新版10英镑纸币,她取代达尔文,

(8)、年,歌德获得斯特拉斯堡大学法学博士的学位,结束了自己的学业。但是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学创作上,写出了一批体现”狂飙突进“精神的优秀作品,成为他青年时期的创作高潮。几年里他除写了《普罗米修斯》等许多诗篇外,还创作了剧本《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等。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很大程度上是根据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写成。这部小说发表后引起青年人的强烈共鸣,立即风靡欧洲,奠定了歌德在国际文坛的地位。

(9)、知识的充裕让博士觉得能战胜一切愚昧,但课本里的黑白很难追上社会生活的斑斓五彩。

(10)、康德的学生费希特对法国革命的热情立刻化为对拿破仑的抗议,他连续发表了13篇《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为“复兴德意志”而呐喊。他呼吁德国人要做“当之无愧的德意志人”,要“自强”,负起“民族责任”,他说德意志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优秀的民族,它的文化是出类拔萃的,就连它的语言,尽管有人讥讽它“奇特古怪”,也是杰出的人类语言,他提出要把德意志的精神传播到其他地方……费希特是哲学家,而这些演讲却俨然是富有激情的民族主义宣言,用人人能懂的语言反映了、也符合了当时德意志的民族心声。

(11)、反对半瓶子醋艺术。费希特被驱逐出耶拿。席勒迁居魏玛。

(12)、Whatathingitistoseetheorderwhichprevailsthroughouthis business!

(13)、浮士德饮下变年轻的酒,开启自己的第二段人生。

(14)、他听见魔鬼在用铁锹,以为在开辟新天地,哪里想到魔鬼是在为掩埋浮士德做后的准备。

(15)、斯特拉斯堡地处德法边境,对于接受法国革命思想来说有近水楼台之便。70年代,这里成为启蒙运动的德国支流———“狂飙突进”运动的策源地。在这里,歌德受到了卢梭、斯宾诺莎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良师———“狂飙突进”运动的领袖赫尔德尔,是他把歌德引导到荷马与莎士比亚的艺术世界之中,引导到对民间歌谣的收集和学习之中,使这位正在觉醒的天才摆脱了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的束缚,写下了诸如《欢会与离别》、《五月之歌》、《野玫瑰》等至今仍脍炙人口的名篇。

(16)、他意识到,眼前的荣华富贵只是南柯一梦一场空。

(17)、青年时期歌德1749年出生于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市一个富裕市民的家庭,其祖父本是一位工业者,经商致富,他的父亲是法学博士,得到皇家参议的头衔,母亲是市议会会长的女儿。少年时期的歌德曾得到良好的文化教养,爱好文艺。

(18)、“《浮士德》撩人心弦,以只能理解为个人的方式方法直抵人心,尤其是善恶、精神与物质、明暗对立问题对我触动至深。百无一用、不明就里的哲人浮士德与其阴暗面——阴森莫名的阴影摩菲斯特冲突,相较于槁木死灰般与自杀擦肩而过的学者,摩菲斯特虽然天性消极否定,却意味着本真的活力。我内心的矛盾在这点上显得很夸张。歌德某种程度上打了底稿,框定了我自己的纠结与解决之道。我觉得浮士德、摩菲斯特可以缩为一人,而这个人就是我。”

(19)、抛却以上客观、外在的因素,实际上,浮士德不知疲倦的追逐放到今天依旧有着复杂内涵。

(20)、1794年夏天的会晤。席勒祝贺生日的长信。

2、莎士比亚

(1)、于我们所有人而言,理想与现实相互交织又相互矛盾。

(2)、少年维特的烦恼歌德的晚年,欧洲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发过革命掀起了全欧洲性的革命高潮,先进国家的工业革命突飞猛进,工人运动已经兴起,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广泛流传,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遍及全欧。这些情况促使歌德的眼光突破德国的狭隘世界,更多地注意到全欧洲、甚至世界的变化,更多地接受社会新思潮。这些都有助于他克服前一时期思想上的狭隘性。大约从40岁起,歌德的身体就变得僵硬和难以行动。他受到严重的椎间盘损伤和多根胸椎变形之苦。

(3)、歌德不要席勒离开魏玛。后的作品。表现骗子的题材。

(4)、在开始,所有人都是理想主义者,只是后来时间变了,人们都妥协了。

(5)、歌德旅行前焚烧书信。关于感知象征性的通信交流。

(6)、1784年歌德在人类的颅骨旁发现了颚间骨。虽然法国科学家魏克·达苏在此之前四年就已经发现,但歌德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的。

(7)、《亲和力》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长篇小说,出版于1809年。小说围绕着爱德华和夏洛特夫妇以及他们的情人展开。《亲和力》是歌德晚年之作,却有着某种常见于其早期作品的浪漫色彩。爱德华的感情冲动,半科学的主题,以及诗一般和谐的(即使是不现实的)死亡,即是其浪漫因素中的几例。

(8)、关于艺术家与时代的关系,歌德指出每个人,包括伟大的天才在内,既因他所处时代的短处而受损,也会因所处时代的长处而受益。艺术家的思想受制于所处的时代,他所做的一切都在时代允许的范围内。

(9)、席勒、《哀格蒙特》和残酷。1797年叙事歌谣之夏。

(10)、感谢大家收听阅读,一期一会,我们下一期再见。

(11)、两个人都经历了逃离和变化。席勒逃脱公爵的统治,

(12)、德国人看待马克思,依然根据个人的喜好以及信仰。但凡信仰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一定推崇马克思,甚至将其奉若神明。而不信马克思主义的则相反。然而,在德国广大民众参与评选的“德国历史上十大杰出人物”,马克思却位列其中。以此可见他的分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德国人崇尚自由、民主、科学、法治的精神,以及追求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有一致的地方。

(13)、和狂飙突进时期相比,他这时期的诗歌趋于平稳,对自然和人生由热情的歌颂转变为深入的观察和探索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歌德的《漫游者夜歌》、《致月亮》等诗歌以及《魔王》、《渔夫》等叙事谣曲均作于这一时期。

(14)、回望各自人生,我们确实在主动被动的追求一些事情。

(15)、在本书中,萨弗兰斯基以歌德和席勒的大量日记、通信、文章和相关作品为基础,按照时间顺序,为读者展现了两位文学大师动人友谊的始末。读者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到歌德与席勒诸多作品的创作细节,也会看到赫尔德、费希特、洪堡、荷尔德林等人物陆续登场——那真是一个德国人文精神的黄金时代。 

(16)、因为,“仍然拥有的彷佛从眼前远遁,已经逝去的又变得栩栩如生。”

(17)、敏说,每个领域都可能出现精英类人物,但不一定是人们心目中的伟人。在德国,人们是不会崇拜政治人物的。例如总统、总理一类。民众认为他们坐上这个位置后的责任是在法律的框架下搞好经济,让民众能更好的生活。记得几年前德国人(尤其是妇女)对现任总统施泰因迈尔的好感有提升,是因为他为多年患有肾病的妻子捐出一个肾脏,以挽救其生命,而不是因为他是总统。他曾被德国民众称为“受欢迎的政治家”。但并不是人们心中的伟人或偶像。

(18)、意大利诗人但丁(公元1265年-公元1321年)生活在教权高于一切的中世纪。当时的文学作品都是宣教的。惟一传世的作品就是《神曲》。这首14000余行的长诗 ,第一次表达了带有新时代特征的世界观。因此,但丁被认为是文艺复兴的先驱。

(19)、德·史达尔夫人在魏玛。柏林向席勒提供高薪酬职位。

(20)、《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中篇小说。该书于1774年秋天在莱比锡书籍展览会上面世,并在那里成了畅销书。小说描写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

3、歌德是哪个国家的诗人啊

(1)、《季节女神》的头几期就体现了这一宗旨,刊载了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和歌德的《德国逃难者闲聊记》,虽然说都与政治有关,因为这两部作品实际上都在回答法国大革命提出来的问题,但是它们不涉及具体事件,而是探讨有关社会发展的原则性问题。开宗明义提出要与现实政治保持距离,也是要应对官方的检查。然而这也不仅仅是个策略问题,至少席勒不这样认为。他,还有歌德,对普遍的政治化倾向感到忧虑。他担心这样会使思想狭隘,会破坏审美趣味。政治观点的争论,他写道,会赶走艺术和科学女神,这种情况已屡见不鲜。谁想要保持深思熟虑的判断力,就要小心“批评国家”这个什么都不放过的妖魔。在这政治动荡时期,更加需要,通过对超出一切时代影响的、纯粹人性的事物普遍的、更高的兴趣,让你的判断力重新释放,将政治上分裂的世界在真与美的旗帜下重新联合起来。

(2)、1779年他被提升为枢密顾问。他接受比他年轻8岁的大公卡尔·奥古斯特的让他在微型小国魏玛任职的建议是为了进行政治上的改革。在议会中歌德的职权越来越大。政治——即使在他不再担任公务之后——一直是他关注的领域。

(3)、书斋的悲剧是闭门造车脱离现实,爱情的悲剧可能要责怪社会,政治愿望的落空源自权利的永不满足,古典美的失落是时代浪潮的更迭,而后想要非人道的征服大自然则象征着自我毁灭。

(4)、德国人能这样做,国际条件是不能忽视的。二战后的形势与两次大战之间的形势大大不同了。重要的是两条,第开始一段的“占领时期”和相关的国际条约从外部了联邦德国实行市场经济和立宪民主体制;第欧洲联合的趋势反映了包括新生的德国在内的西欧国家和人民的愿望,以和解和合作代替对抗,成为主流的政治思潮。作为战败国的德国急于摆脱“孤立”状态,融入欧洲的呼声十分普遍。阿登纳顺应了新时代的潮流,接受了法国倡议的“煤钢共管”的计划,从此开启了从“欧洲共同体”到今天的“欧洲联盟”的道路。

(5)、《浮士德(Faust)》是德国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创作的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

(6)、《季节女神》出现危机。《罗马哀歌》作为救命稻草。

(7)、2005年5月,德国民众举着反对纳粹的标语牌参加纪念德国解放60周年集会。

(8)、在德国精神史上极其著名的经典主义,有着两个不同的历史前提:狂飙突进运动和重新唤醒的对古希腊艺术与文学的赞赏。受卢梭思想的激励,当时一群年轻剧作家为争取个人独立和情感自由,反对文化僵化的社会环境,发起了一场名为“狂飙突进”的文化运动。一些涉及小市民阶层和由社会压制而引发心理冲突的社会主题,被编写成剧本,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9)、真正的艺术家应当引导时代的潮流,而不应尾随时代的潮流、追随时潮,不能也不会附和读者或观众的要求,其使命是通过作品使读者或观众提高到他们已达到的思想水平。

(10)、这里,必须谈一谈德意志(或日耳曼)民族主义的特殊性。从上面所说的来看,有一点十分明显,就是德意志民族的民族主义是弥漫于各邦国的社会上的,几乎遍及上中下各阶层。

(11)、邀请信函中说,这本新期刊,将传播一切富有审美价值和哲学思考的作品,既发表哲学和历史方面的研究成果,也登载文学方面的佳作。总而言之,它构想建立的是高雅的文学天地,这里将克服人文领域里常见的那种专业分工和部门分割。但是这份期刊要远离政治动荡中那种非纯正的d派精神。在政治方面的这种节制的规定,只限于那些与现实紧密相连的观点论争,并不妨碍对于一些根本性问题的研究。通过禁止与当前的世界形势,以及人们迫切要实现的期望发生关联,这本杂志要从历史学那里了解过去的世界,与哲学探讨未来,要为了崇高的人类理想……表现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案,聚精会神地尽其所能去构建更好的概念、更纯粹的原则和更高尚的道德,归根到底社会状况的一切真正改良,都取决于这一构建。

(12)、魏玛之行年11月,歌德生活史上发生了一件具有转折意义的事情。他接受卡尔?奥古斯都公爵的邀请,来到了魏玛,后来就定居在这里。不久他便在魏玛的朝廷中做官,他先任枢密顾问、枢密大臣,后升任内阁大臣,主持魏玛公国的政务。整整十年时问里,歌德很少进行文学创作而一直忙于行政事务。他热心地实行社会改良,如整顿财政、精简军队、恢复矿山、修筑公路、减轻农民赋税、发展文化教育等等,有时还要侍奉公爵出游狩猎,写应制作品。

(13)、歌德明白,这期间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学市场。纯文学膨胀起来,正在成为商品成批地生产。文学的这种商业化,使其传统的价值构成发生动摇。之前,人们写作几乎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仅仅为得到公众的承认。在《拖夸多·塔索》中,歌德让这位诗人主人公登场,他就是为了荣誉而写作的,没有经济方面的担忧,因为他由一位艺术赞助者供养。荣誉就是对诗人好的酬报。现在的情形变了,人们看重的是销售成果,作家面临的问题是,他是否愿意承认这样的价值衡量标准,并且以此来指导其写作。

(14)、比赛开始了,十几个骑士拉着马绳,磨磨蹭蹭一点一点向前挪动,有的干脆原地踏步,骑士们谁都不希望自己的马比别人的马跑得快,因此,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比赛的进度仍很缓慢,一时半会儿肯定是结束不了,比赛的发起人、铁木真的父亲心里有些不耐烦,他下令:准能想办法尽快结束比赛,便给谁重奖,但是前提条件是不能改变原定的比赛规则,即跑得慢的为胜者并获得奖赏。

(15)、在价值观日益多元的世界,能够被印在钞票上的人物,往往表达一国民众对其人的高认可和由衷喜爱。从这个意义上说,钞票上的人物,基本能说明一国的价值取向与精神内核。这些每天过手无数,司空见惯的纸片,看来都是价值观的代码。

(16)、这是一本向普通读者系统介绍德国文化史的书,作者深入浅出,从古希腊罗马、基督教、日耳曼三大文化起源出发,系统梳理了德意志两千余年的文化发展脉络,对人文主义、宗教改革、启蒙主义、狂飙突进运动、浪漫主义等思潮进行了重点剖析。

(17)、从1919年到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间的德国魏玛共和国,是个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孱弱气力的“共和国”。当时十分沉重的战争赔款等条款使已然筋疲力尽的德国人民不堪重负,也加重了他们的民族情绪。以致民族主义由失望转向了渴望出现“救星”式的极权人物以解危困的情绪,加上朦胧而又原始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上无控制无引导的漫游浮动,于是就为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即“纳粹”)提供了可以滋生的土壤。

(18)、歌德,德国戏剧家、诗人,代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拜伦,英国诗人,代表作《唐璜》《恰尔德·哈罗德游记》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代表作《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19)、启蒙运动的生活方式持续了一个多世纪;但在文学领域,启蒙思想却被经典主义(Klassizismus,也译为古典主义)所超越、取代。尽管启蒙思想和虔信主义仍影响着民众,但是德国的文人却聚集在魏玛,结成了一个经典主义的小型文化圈。

(20)、在有关法国大革命思想的论辩中,席勒主要关注的是如何界定公民和国家内部自由的界限。这也是早期剧作《强盗》(DieRuber)和《阴谋与爱情》(KabaleundLiebe)的主题。稍后的悲剧《唐·卡洛斯》(DonCarlos)、《华伦斯坦》(Wallenstein)和《德米特里乌斯》(Demetrius)则侧重于描写人类内部、人际以及政治等各种不同的冲突形式。在《玛利亚·斯图亚特》(MariaStuart)、《奥里昂的姑娘》(DieJungfrauvonOrleans)和《威廉·退尔》(WilhelmTell)等有着典型的经典主义特征的剧作中,展现了隐藏在一切人类问题背后具有整体意义的世界性事件:世界史就是世界法庭。也就是说,只要出现政治或精神压迫,席勒就会一如既往担当起德国历史代言人的职责。19世纪,德国追求民族统人们就曾在他的作品中寻找精神支持: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莎士比亚精辟6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