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的作品有小王子吗精辟130条

叶圣陶先生的作品

1、荷花是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作品

(1)、《藕与莼菜》(短篇小说)(现已收入七年级语文第一册课本第八课)1997

(2)、他的短篇小说以冷静、凝练、真实著称。描写和知识分子的《潘先生在难中》和描写农民生活的《多收了三五斗》都是名篇。在语言上,他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3)、  因为动笔写文章,同开口说话一样,得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和那事件的关系,要骂的时候自然不妨骂,该严谨的时候也不必故意做得不严谨,这都是所谓“求诚”,是写作者的基本品质。

(4)、纪念馆后是一个花园,一角是叶先生在五高时创办的先生农场的旧址。花园另一角是叶圣陶先生的墓地。墓建于宽敞的石台上,墓碑呈石墙形,高耸矗立,碑面镌刻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叶圣陶先生墓”6个鎏金大字。

(5)、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6)、1935 《未厌居习作》 散文

(7)、叶圣陶于1894年10月28日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出生。他的父亲帮当地一个地主做帐房,家境清苦。他六岁(1899年)时,进入当地的私塾就读,其后跟随父亲工作。在工作里,他有机会走遍苏州城,体会到低下阶层的生活。

(8)、在这里,先生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实践。除了自编各种课本、将课堂搬到大自然中,还捐款办了利群书店和阅览室,方便学生学习,同时将一块2亩多的地开辟为“生生农场”……此外,叶老还倡导开设手工课,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

(9)、商务与广告合作请致电丨010-85201320

(10)、叶圣陶撰写过很多关于甪直的回忆文章,值得关注的是《心是分不开的》,文中写到:宾若君在甪直当高小学校校长,先后邀伯祥与我去当教员。本来是同学,犹如亲兄弟一样,复为同事,真个手足似的无分彼此,只觉各是全体的一部分。我因年轻不谙世故,当了几年教师,只感到这一途的滋味是淡的,有时甚至是苦的;但自从到甪直以后,乃恍然有悟,原来这里头也颇有甜津津的味道。

(11)、1922 《月亮姑娘的亲事》 童话

(12)、1922《雪朝》诗、《旅行家》童话、《含羞草》童话、《隔膜》小说集、《玫瑰和金鱼》童话、《月亮姑娘的亲事》童话、《快乐的人》童话

(13)、在板床前面,一条胳臂靠着小桌子坐的,是一个更为年轻的青年。他清湛的眼睛凝视着烛焰,正在想自己的前途。但是与其说想,还不如说朦胧地感觉来得适切。他感觉烦闷的生活完全过去了,眼前闷坐在小舱里,行那逆风的水程,就是完篇的结笔。等候在前头的,是志同道合的伴侣,是称心满意的事业,是理想与事实的一致;这些全是必然的,犹如今夜虽然是风狂云阴的天气,但不是明天,便是后天或大后天,总有个笑颜似的可爱的朝晨。

(14)、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15)、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帐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宛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读者也许不曾到过北方,不知道北方的景物是怎样的。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16)、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17)、  8、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譬如坐得正站得直,从生理学的见地看,是有益于健康的。但是决不能每当要坐要站的时候才想到坐和站的姿势该怎么样。

(18)、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 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记者和读者的阅读。所有的这些贡献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19)、  什么叫当时的感觉呢?无论何时何地,我们的周围总是有许多事物环绕着。这许多事物并不逐件逐件闯进我们的意念,对于我们,大部分是虽有如无。唯有引得我们的注意的几件,我们才感觉到他们的存在。而且同样一件事物,只因环境不同,心情不同,在他感觉它的时候也就见得不同。不问那事物在别的时候怎样,只说这一回感觉它的时候怎样,这就是所谓当时的感觉。

(20)、  在能烘托出郁那(人名)的苦恼的地方,作者都细细地描写。有的地方作者不止白描一些情态,他还写到藏在情态里的意思,教我们跟着想进了一层。

2、叶圣陶先生的作品有小王子吗

(1)、  所以写旅行记和写日记一样,第一得先放弃那完全记录下来的野心,因为这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必需的事情。写旅行记和写日记都不能做全部的记录,只能从一连串的生活中间选择若干部分来写。

(2)、《荷花》是著名作家叶圣陶所作的一篇散文,出自《荷花:叶圣陶专集》,收录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科书中,朗读人是陆洋。

(3)、叶圣陶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在于他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作家的冷隽、客观的风格色彩并不排斥他内在热情和主观见解的表达。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在叶圣陶小说风格的诸因素中为突出。

(4)、《稻草人》这篇童话就通过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的所见所思,真实地描写了二十 年代中国农村风雨飘摇的人间百态。

(5)、叶老的文笔质朴自然,《西川集》亦不例外。头一篇《答复朋友们》,为答谢文艺界为他庆祝五十岁寿辰而作。叶先生自谦是个平庸的人,写不出不平庸的文章,还说自己一生中无非当了两大员:不是当教员,就是当编辑员。说得平直坦白,一如其人。

(6)、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个人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8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7)、《稻草人》是叶圣陶1922年发表的中国现代童话。通过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的所见所思,真实地描写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农村风雨飘摇的人间百态,展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苦难。该作是中国文学史上早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之一。

(8)、我有一个朋友给他的学生选读小说,有一回,选了日本国木田独步的一篇《疲劳》。这篇小说不过两千字光景,大家认为是国木田独步的佳作。它的内容大略如下:

(9)、顾颉刚先生和叶圣陶先生也是同窗好友,在《(隔膜)序》中谈及叶圣陶到甪直后大刀阔斧地实施自己的教育改革:他(叶圣陶)在这几年里,胸中充满着希望,常常很快乐地告诉我他们学校的改革情形。他们学校里,立农场,造戏台,设博览室,有几课不用书本,用语体文教授,……几年内一步步的做去,到如今都告成功了。这固是圣陶的一堂同事都有革新的倾向,所以进步如此其快,但圣陶是思想锐敏的,他常常拿新的意见来提倡讨论,使全校感受到他的影响,这是无可疑的。……从此他做了甪直人。他每天所到的地方,只有家庭和学校,而这两处都充满了爱的精神,把他浸润在爱的空气里。于是,他把民国四年的以前的悲观都丢掉了。于是他做的小说,渐渐把描写黑暗的移到描写光明上来了。

(10)、许多学生读了这篇小说,觉得莫名其妙。大森和田浦要同中西接洽什么事情呢?接洽的结果怎样呢?篇中都没有叙明。像这样近乎无头无尾的小说,作者凭什么意思动笔写作呢?

(11)、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上中学的时候,有一部电影叫《共产d员》,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经济一片凋零,一个共产d员从战场回到乡村,带领着大家脱贫致富,认识了村里的一个女人。这个女人的丈夫对她特别差,老打她,家暴很严重。他们一起工作时,这个共产d员就喜欢上这个女人,女人也对他产生了依恋。有一次共产d员到镇上买东西的时候,顺便买了一个花头巾给她,这女人的丈夫知道以后,把她一顿毒打,把门锁上,用木板把窗户钉上,不许她出去。故事大概是这样,但是我就记住这样一个细节:把门都钉死了以后,这女人想逃出来,但被打得遍体鳞伤,没什么力气,后她把窗户的挡板打开了,好不容易逃出来,但刚从高高的窗户跳到外面,她又爬回去了,干嘛?——把花头巾拿出来。这个细节过去60年了,我的印象还是深刻。真正感动我们的就是生活的细枝末节,而文学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这些细枝末节,把人们内心深处涌动的涟漪描绘出来,勾勒出来。

(12)、批评的文章有各式各样。或者就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加以赞美或指摘;或者写自己被作品引起的感想;或者说明这作品应该怎样看法;或者推论这样的作品对于社会会有什么影响。一个文艺阅读者,这些批评的文章都应该看看。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批评文章都有价值,但是看看它们,就像同许多朋友一起在那里鉴赏文艺一样,比较独个儿去摸索要多得到一点切磋琢磨的益处和触类旁通的机会。

(13)、他带着一双透入的观世的眼,冷静地审视着蜷伏在旧中国暗诹一角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民众。他的内心满蕴着悲悯之情,而在落笔之际却藏而不露、冷隽含蓄,意常见于言外,情不外露于文中。

(14)、E-mail:851123832@qq.com

(15)、在前一场中,侍女阿清拿来客中西的名片进来报告说,遵照大森的嘱咐,帐房已经把人不在馆里的话回复那个来客了。大森和田浦正要同中西接洽事情,听说已经把他回复了,踌躇起来。于是两人商量,想把中西叫来;又谈到对付中西的困难,迁就他不好,对他太像煞有介事也不好。后决定送信到中西的旅馆去,约他明天清早到这里来。大森又准备停会儿先出去会一会与事情有关的骏河台那个角色;当夜还要把叫做泽田的人叫来,教他把“样本的说明顺序”预备妥当,以便对付中西。

(16)、1929年单行本出版。这部小说真实地反映了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由埋头教育改革到参加群众革命运动,由自由主义到集体主义的曲折道路,被誉为“扛鼎”之作,是我国新文学史上较早出现的成功的长篇小说之一。

(17)、在电影场中,往往有人为着电影中生离死别的场面而流泪。但是另外一些人觉得这些场面只是全部情节中的片段,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反而对于某景物的一个特写、某角色的一个动作点头赞赏不已。这两种人中,显然是后一种人的鉴赏程度比较高。前一种人只被动地着眼于故事,看到生离死别,设身处地一想,就禁不住掉下泪来。后一种人却着眼于艺术,他们看出了一个特写、一个动作对于全部电影所加增的效果。

(18)、叶先生说的都是大白话,我重点说说这本书里三篇文章:一篇是《和教师谈写作》,一篇是叫《第一口蜜》,一篇是《文艺作品的鉴赏》。

(19)、《线下》这本集子反映了叶圣陶1923年和1924年的创作风貌。这本小说集的选题,已经从教育及学校生活为主的内容,趋向于小市民心理状态的挖掘,偏重于揭露和批判某些知识分子在新思想掩盖之下的卑劣的个人主义,并把投视的焦点放到了对城市剥削阶级残酷性的抨击上。

(20)、《小小的船》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优美的儿童诗,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描绘出了一幅奇妙的夜景图——月儿是小小的船,“我”正坐在船上看着蓝蓝的夜空和闪闪的星星。

3、叶圣陶先生的作品推荐

(1)、短篇小说集《隔膜》,是叶圣陶先生早年的一本重要著作,初版于十二年(1923年)三月,是“文学研究会丛书”的一种,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笔者收藏的是二十二年(1933年)四月的“国难后第一版”。

(2)、 《旅行家》讲的是一位旅行家到达地球后,教给人类一种机器,乐意满足人的各种愿望。

(3)、  所以抒写感情并不在乎堆砌“快乐”“痛苦”之类的字眼;这些字眼竟可以一个也不用,自由别的办法收到抒写感情的效果。如果你把引起你感情的原油和经过写出来,无论外界的事物或内心的变化,都照当时所感受的写出来,这就抒写了感情了。别人看了你的文章,虽然不曾接触过那些事物,发生那样变化,可使由文章的媒介,却像接触过了,发生过了,结果自然来了感动。

(4)、叶圣陶(1828—1916),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

(5)、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代表作有《隔膜》《线下》《倪焕之》等,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

(6)、古镇甪直造就了叶圣陶的这个“传奇”,叶圣陶为甪直水乡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叶圣陶说甪直是他的“第二个故乡”,说他的教育生涯和文学创作是“从甪直开始的”。《叶圣陶甪直文集》这本书的面世,不仅是叶圣陶对于甪直的记忆,更是甪直人民对“乡贤”叶圣陶的纪念和缅怀。

(7)、同情与讽刺兼备,是叶圣陶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在生活碾盘重压下的知识者,他看不惯他们的怯弱、空虚、玩忽职守、自私自利、因此要刺它一下,期望他们有所改变;但是他也深知他们的甘苦,造成他们这些不良表现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时他们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8)、叶圣陶先生说的这些,对我起码是太有用处了。我联想自己,我在阅读的时候哪些地方被感动了,哪些地方让我有深切的感受,如果让我有深切感受的只有大场面,说明鉴赏力就弱。叶圣陶先生讲了,真正有鉴赏力的人属于前面说的后一种人。

(9)、  然而报告文学却教报告书和文学结了婚。应用文的报告书,一般读者往往懒得看下去,因为不看下去也会知道无非这一套。而报告文学可不然,读者向被吸引住了一般,纵向一直看下去,知道它的究竟。

(10)、  作者的动手写随笔,读者的乐于读随笔,都为着新鲜的意趣。……新鲜的意趣只能以作者自己作准,自己觉得新鲜,同时又料想到必然有一部分人也会觉得新鲜,这一篇随笔就很值得写了。

(11)、童话《稻草人》以稻草人的眼目,观照惨痛的世情:可怜的农妇、可怜的渔妇、可怜的自杀者、可怜的鲫鱼等等。然而对于人世间的悲剧,稻草人什么都挽救不了、改变不了。终,在内疚感与无力感之间纠结的稻草人“倒在田地中间”,与悲剧同眠。鲁迅:“《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

(12)、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字秉臣,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等。江苏苏州人,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及出版人。他是五四运动首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创立人之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其座右铭“文学为人生”甚为有名。

(13)、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后写内洞。是按空间顺序写的。

(14)、叶圣陶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在于他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作家的冷隽、客观的风格色彩并不排斥他内在热情和主观见解的表达。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在叶圣陶小说风格的诸因素中为突出。

(15)、展现了孩子想飞上月亮遨游太空的美好愿望。本文想象奇特,插图生动形象,能引起孩子对夜空无限的遐想,和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全诗韵律和谐,语言通俗易懂,充满了儿童情趣,易于激发儿童朗读的兴趣,驱遣他们的想象。

(16)、《古代英雄的石像》到诉我们无论大石块小石块,彼此集合在一块儿,铺成实实在在的路,让人们在上边走,这才是石块有意义的生活。在铺路以前,大石块被雕成英雄像,小石块垫在石像底下做台基,都没有多大的意义。

(17)、他的创作极为丰富,无论是诗歌、散文、童话,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五卅惨案发生后,写了《五月册一日急雨中》这一名篇。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反映了从五四到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及思想历程,刻划出多种多样的典型,批判了改良主义,讴歌了革命力量。他还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和针砭人情事态的杂文。

(18)、  古今的传记中间,像(《差不多先生传》)这样创造出人物来写成的也有好些篇。作者写这种传记大抵寄托着一种意思,不把意思说破,让读者自己去领会,作用和“寓言”相仿。读了一般的传记,结果是认识了世间实有的某一个或几个人物;读了像《差不多先生传》那样的传记,结果是领会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某种意思。

(19)、同情与讽刺兼备,是叶圣陶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在生活碾盘重压下的知识者,他看不惯他们的怯弱、空虚、玩忽职守、自私自利、因此要刺它一下,期望他们有所改变;但是他也深知他们的甘苦,造成他们这些不良表现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时他们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20)、《记金华的双龙洞》(现已收入六年级下册(苏教版)课文和四年级下册第3课(人教版)课文

4、叶圣陶先生的作品有哪些

(1)、  写文章把自己的见闻告诉人家,能够捕捉当时的感觉,顺次卸下来,就是人家如临其境……至于文艺,注重在叫人家感动,叫人家欣赏,适宜用后一种方法。有修养的作者能够像写出自己当时的感觉那样写出来,使读者随时有如临其境的乐趣。

(2)、《爬山虎的脚》(英文名ThefootoftheBostonivy)是冀教版、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也是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课文。作者叶圣陶。本文章介绍了爬山虎是如何爬墙的。

(3)、篇中的主人公叫做大森。所叙述的时间是五月中旬某一天的午后二时到四时半光景。地点是一家叫做大来馆的旅馆里。譬之于戏剧,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场:前一场是大森和他的客人田浦在房间里谈话;后一场是大森出去了一趟回到房间里之后的情形。

(4)、  7、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识字,都要练习写作,并不是为了给自己捐上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只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

(5)、  作为同作文都一样,不妨从想象中找材料。要紧的事虽属想象,而不违背真实。换句话说,想象必须入情入理,使人觉得确然有此情景,方才可以作为写作的材料。诗中情境并非必须从想象得来,作者自己的情、亲历的境也是作诗的好材料,古今有许多好诗就是用这种材料写成的。

(6)、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7)、同情与讽刺兼备,是叶圣陶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在生活碾盘重压下的知识者,他看不惯他们的怯弱、空虚、玩忽职守、自私自利、因此要刺它一下,期望他们有所改变;但是他也深知他们的甘苦,造成他们这些不良表现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时他们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他在嘲讽的同时又毫不含糊地把笔锋指向其背后的黑暗现实制度,从而使他的批判现实主义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8)、甪直镇是一座与苏州古城同龄,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917年春至1921年夏,叶圣陶在甪直执教并进行文学创作,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诸多作品。晚年他曾称甪直是自己的“第二个故乡”。

(9)、  写什么呢?与其写一些空泛的议论,不如写一些亲身经历。所以,议论怎样推行新生活,怎样使国家强大起来,不如叙述曾经经历过的某一桩事情,不如抒写对于本乡本镇的感情。这些还只是限于个人方面。弱国能够推广开来,把自己所熟悉的社会中某一方面的情形作为写作材料,那就更有意义了。

(10)、  从说明文进一步,也是说明一种道理、原由、关系等等,但是同时伴着一种愿望,必须说服读者,使读者信从。这时候,所说的道理、原由、关系等等就成为作者的主张,从文章体例上说,这篇文章就成为议论文了。

(11)、《倪焕之》是叶圣陶一九二八年写的一部长篇小说,连载于当时的《教育杂志》上。《倪焕之》真实地反映了从辛亥到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历程和精神面貌,反映了“五四”、“五卅”这些规模壮阔的运动曾经给予当时知识青年的巨大影响

(12)、这样的生活节奏与氛围,在叶圣陶先生的文章里可以看出,他是喜欢的。

(13)、《稻草人》:过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的所见所思,真实地描写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农村风雨飘摇的人间百态,展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苦难。该作是中国文学史上早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之一。

(14)、文艺鉴赏不是一桩特别了不起的事,不是只属于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事。

(15)、● 虹口记忆|百老汇大厦——历久弥新的上海标志性建筑

(16)、《未厌居习作》是开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叶圣陶。收集了1923一1935年间的散文36篇,1935年出版,其中有一部分曾收入过《剑鞘》和《脚步集》这些散文内容比较丰富,形式也不拘一格。

(17)、  说明文的好坏在乎所发现、所理解的道理准确不准确。发现的准确,理解的准确,写下来的就是好的说明文,除非文字上有什么毛病。

(18)、  描写不是死板地照抄实际事物。用适当的文字,把事物的外面的和内面的特质表达出来,是人家认识它的整体,这才算描写到了家。

(19)、  2、但是要知道,学校里作文为的是练习写作,练习就不得不找些题目来写,好比算术课为要练习计算,必须做些应用题目一样。并且,善于教导学生的老师无不深知学生的底细,他出题目总越不出学生的经验和意思的范围之外。学生固然不想写什么文章,可使经老师一提醒,却觉得大有可写了。

(20)、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在文学史上和教育史上都有巨大的贡献。叶圣陶代表作品为《隔膜》、《线下》、《倪焕之》、《稻草人》。

5、叶圣陶先生的作品有哪几个灯上的语文教材

(1)、  过分在一两个字眼上推敲,往往会弄成纤巧,不自然。在一段一节上用功夫,正是所谓“大处落墨”的办法。

(2)、《叶圣陶甪直文集》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商金林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共40余万字,汇集了叶圣陶先生在甪直生活、工作时创作的作品。

(3)、  就一个人来说,言语、举动虽然和许多人大体相同,可是总有着“小异”之点,待人接物也有他的态度和方法。把这些综合起来,人家对他就有更深切的认识,不仅是声音,是面貌,凡是一言一动,都觉得印着他的标记:这是这一个人而不是其他的人。

(4)、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5)、教学之余先生创作出近百篇小说、散文、诗歌和杂感。他的《三棵银杏树》,那有着真挚乡情的千年银杏树,描写的就是甪直古镇;他的名篇《多收了三五斗》,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已经半个多世纪了,而叶圣陶在小说中描写的万盛米行原型就在甪直古镇上。

(6)、《西川集》,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叶圣陶先生入川,本书是叶老入川后出版的随笔集,1945年1月重庆文光书店出版。书内收入作者在1944年一年中所写的随笔小品。书名《西川集》,取写作地点而言。

(7)、直到1977年5月,当时叶圣陶先生已经84岁高龄,终于重回甪直了。故地重游,睹物思人,情深情浅,这一行他生出了无限的感慨,便秉夜写下了一首《重游甪直》的诗:“五十五年复此行,淞波卅六一轮轻;应真古塑重经眼,同学诸生尚记名。斗鸭池看残迹在,眠牛泾忆并户行;再来再来沸盈耳,无限殷勤送别情。”

(8)、譬如作者在作品中描写一个人从事劳动,末了说那个人“感到了健康的疲倦”,这是很生动很实感的说法。但是语感欠锐敏的人就不觉得这个说法的有味,他想:“疲倦就疲倦了,为什么加上‘健康的’这个形容词呢?难道疲倦还有健康的和不健康的分别吗?”另外一个读者却不然了,他自己有过劳动的经验,觉得劳动后的疲倦确然和一味懒散所感到的疲倦不同;一是发皇的、兴奋的,一是萎缩的、委靡的,前者虽然疲倦但有快感,后者却使四肢百骸都像销融了那样地不舒服。现在看见作者写着“健康的疲倦”,不由得拍手称赏,以为“健康的”这个形容词真有分寸,真不可少,这当儿的疲倦必须称为“健康的疲倦”,才传达出那个人的实感,才引得起读者经历过的同样的实感。

(9)、同情与讽刺兼备,是叶圣陶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在生活碾盘重压下的知识者,他看不惯他们的怯弱、空虚、玩忽职守、自私自利、因此要刺它一下,期望他们有所改变;但是他也深知他们的甘苦,造成他们这些不良表现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时他们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10)、1918《春宴琐谭》短篇小说、1921《小白船》童话1921《一粒种子》童话

(11)、  作诗的人往往捉住情和境发生关系的那个当儿的一切,作为他的诗的材料。——不但做诗,就是画家画画,雕刻家作雕刻,也是这样。

(12)、1922《雪朝》诗、《旅行家》童话、《含羞草》童话、《隔膜》小说集、《玫瑰和金鱼》童话、《月亮姑娘的亲事》童话、《快乐的人》童话

(13)、法国以前有一个音乐家德彪西,他一辈子除了一部歌剧,写的都是小品,几分钟一段那种。他晚年的时候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大的东西让我恶心。”这个话说得有点极端了,不是大的都不好,大有大的好处,但是大也有大的难处。而文学擅长的,衡量一个作者有没有写作才华和水准的,就是能不能驾驭“小”的东西,能不能观察、捕捉、感受到细小的东西,然后再现到纸面上,这是重要的。如果能做到,那么你的写作才会得心应手。这也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挑能写的写。

(14)、本文的故事情节主要靠对话展开,人物的思想性格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作品的中心思想也主要是通过对话揭示的,双方的对话在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石像的性格就是在与小石块的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他因为自己有“特殊的地位”而大摆其“骄傲的架子”:“我高高在上是应当的,你们在我下面垫底,就你们的身份说也是应当的。”

(15)、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句一字都不肯随便。无非要找到一些语言文字,意义和情味同他的旨趣恰相贴合,使他的作品真能表达他的旨趣。我们固然不能说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能做到这样,可是我们可以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贴合的符号。

(16)、《叶圣陶散文》:“名家经典珍藏”丛书之收录了叶圣陶先生的散文精品数十篇。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文笔精巧、语言幽默、内蕴深厚、风格恬淡,充分显示了叶圣陶先生的文学功底及丰富的人生阅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17)、  写一篇文章,当然期望它能收到大的效果。什么是大的效果呢?就是能使读者看了之后明白到十分,感动到十分。如果仅能使读者明白到三四分,感动到五六分,那就没有收到大的效果。作者现于实际生活的经验,限于写作技能的素养,也许无论如何都不会收到大的效果。可是一个认真写作的人总不肯放弃这个目标,总要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18)、  6、现在我们要相信,不论什么人都能写文章。车间里的工人能写文章,田亩里的农人能写文章,铺子里的电源,码头上的装卸工,都能写文章:因为他们各有各的生活。

(19)、订阅纸质刊物请致电丨010-85201321

(20)、  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而议论文却以“说服他人”为成功。

(1)、叶圣陶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在于他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作家的冷隽、客观的风格色彩并不排斥他内在热情和主观见解的表达。

(2)、  有许多文章,作者几乎完全不拿出自己的意思来,或者只拿出一部分来而留着其他的部分。完全不拿出意思来并不是没有意思,而是把意思隐蔽在文章的背后。那隐藏着的和包含着的意思都有待读者自己去发现。读者自己从文章中发现了意思,其明白和感动的程度,比直接从作者那里接受意思更要深切。所以,有了一个意思,要不要老师拿出来,或者只拿出一部分来而留着其他部分,这又是动笔以前应该斟酌的一件事情。

(3)、  像这种并非勉强拉到笔底下来的材料,里头交织着作者的思想和情绪,写成文章,自然成为出色的一篇,受读者的欣赏了。

(4)、《倪焕之》描写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个年轻人实现教育救国之梦的过程,这部小说当时影响了很多的年轻人。也正是这部书的出版,让叶圣陶与编课本结下了缘。1931年,他进了开明书店编写《中学生杂志》,期间编了一套开明小学生国文课本。而在1949年,叶先生更是首先提出了“语文”这个概念,他称说话就是语,写出来就是文,所以叫它语文。

(5)、叶圣陶先生对甪直的情感很深。这段生涯对叶圣陶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曾深情地说,“我真正意义上的教师生活是从甪直开始的”,“甪直是我的第二故乡”。

(6)、园子内新建有的平房,是叶圣陶生平事迹的展览厅。展厅部分主要以珍贵的实物、照片及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介绍了叶圣陶光辉的一生以及在教育、文学、社会活动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和重大贡献,特别是在甪直期间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实践、文学创作等。

(7)、  说话要没有多余的话,作文要没有多余的文句。既然读者自然能领会到,那么明白写下反而是多余的了。

(8)、  9、临时搬出些知识来,阅读应该怎样,写作应该怎样,岂不是要把饱满的整段兴致割裂得支离破碎?所以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必须化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之间受用它,那才是真正的受用。

(9)、至于大石块被雕成英雄像就骄傲起来,自以为与众不同,瞧不起人,只是我对大石块当时“心理”的揣摩而已。我写小石块看见大石块骄傲以后怎么想,也只是对它们当时的感受所作的随意揣磨。

(10)、驱遣想象就是体会作品的言外之意,这一回不说“言外”而说“言内”。这就是语言文字本身所有的意义和情味。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了,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

(11)、文字鉴赏还得从透切地了解语言文字人手。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从来传为美谈,因而很有效法他的。这究竟是不是胡乱阅读的意思,原来就有问题。至于把不很了了的地方一眼带过,如果成了习惯,将永远不能够从阅读得到多大益处。囫囵吞东西,哪能辨出真滋味来?文艺作品跟寻常读物不同,是非辨出真滋味来不可的。读者必须把捉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有辨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的旨趣的希望。

(12)、他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是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代宗师。20世纪中国社会风云激荡,波澜壮阔。叶圣陶积极投身时代洪流,以深厚的国学根底、广阔的文化视野和现代的教育理念,躬身从事文化教育工作70余载。他深思慎取,博采中外众长,总结、提炼和积淀出丰厚珍贵的教育思想。

(13)、1918《春宴琐谭》短篇小说、1921《小白船》童话1921《一粒种子》童话

(14)、院落中的几幢建筑,都是经过整修后的校舍。一幢黑瓦白墙的两层楼房,上下各4间,是原来五高的“女子部楼”,1919年,叶圣陶夫人胡墨林应邀女子部教师,在此执教三年。园子的中间是轩敞的四面厅,四面环通,是当年“五高”的博览室,叶圣陶常把自己购买的中外进步书籍供学生阅读。四面厅一侧是鸳鸯厅,是当年教师的办公室和集体宿舍。

(15)、 《小白船》,原名《半月》,创作于1924年,这是一首朝鲜民谣,反映了孩子们的天真,以及对新事物的渴望。

(16)、  (报告文学)不是事务上的应付。作者对社会中某一方面的情形熟悉,而这一方面的情形不只是几个人的身边琐事,而是有关于社会全体的大事。一种强烈的欲望激动着他,必须把他所熟悉的一五一十告诉大众才行,不然就像在饥饿的人群中间私自藏下多余的饭,是不可饶恕的自私的行为。于是他提起笔来。他站在大众的客观的立场,视野广大,见得周到,把捉到的都是真实情况。

(17)、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字秉臣,后改字圣陶,江苏苏州人。

(18)、《倪焕之》是2010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叶圣陶。该书是作者惟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在小学教员倪焕之身上,较典型地写出了一部分知识分子从辛亥革命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时期的追求和幻灭。

(19)、《爬山虎的脚》(现已收入语文四年级上册(人教版)课本第六课)

(20)、  说明文说明道理,道理是附着于事物的,它本身不是“视而可见,触而可知”的事物,有时不很容易领会。为了使读者领会起见,说明了道理之后,好指出一些实例来。

(1)、在《第一口蜜》和《文艺作品的鉴赏》当中,叶圣陶先生重点谈了读书、艺术作品鉴赏跟写作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他说,“欣赏力必须养成”,而且像“蜂嘴深入花心一样”,这样第一口蜂蜜才能尝到。你见了花,粘了两滴就走了,酿不成蜜。

(2)、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3)、《稻草人》是第一本为儿童而写的童话集,作者叶圣陶也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茅盾这样评价叶圣陶:你要从他作品中寻找惊人的事,不一定有;然而即在初无惊人处,有他那种净化升华人的品性的力量。

(4)、《倪焕之》是叶圣陶一九二八年写的一部长篇小说,连载于当时的《教育杂志》上。《倪焕之》真实地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历程和精神面貌,反映了“五四”、“五卅”这些规模壮阔的革命运动曾经给予当时知识青年的巨大影响

(5)、  随笔可以说毫无规模,三言两语也成,从一个大范围抽出小小的一片段来写也成,一思想藤蔓一样蔓延开去,直到藤梢和根部都不收拢也成。至于题材,凡是实际生活以内的一切都可以充作随笔的题材。

(6)、  一个意思,可以用来表达它的文章体裁不止一种。可是这许多体裁之中,必然有一种适于意思的本身和当前的读者的。须要选到一种合适的体裁,意思才会恰如原样地表达出来,读者才会深切地明白和感动。

(7)、大家认为佳句。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什么意思呢?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来看——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8)、《倪焕之》:人物形象塑造颇具特色,语言严谨纯朴,在客观描写中蕴含着热情,是五四以来颇有影响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9)、《倪焕之》是叶圣陶在192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的早期白话小说之一。倪焕之即小说的主人公。倪焕之的身上有叶圣陶的影子。主要述说了一个抱有理想青年,在寻求梦想的道路上遇到的许多事情,包括爱情,但后梦想破灭,他也死了。

(10)、水乡甪直成了叶圣陶文学创作的摇篮,给了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叶圣陶在甪直的六年时间里,创作了30篇小说、23篇童话、13篇散文、19篇诗歌,以及4篇戏剧(文艺理论)。离开甪直后,以甪直景观为原型,创作了《没有秋虫的地方》《藕与莼菜》《心是分不开的》《多收了三五斗》《甪直闲吟图》题记等文章。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叶圣陶先生的作品有小王子吗精辟13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