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典名句
1、必读的大乘经典
(1)、全世界的佛教徒,只有中国内地的和尚是吃素的,其他所有地方的和尚都是吃肉的!
(2)、一切诸相都是虚妄不实的,不要执著于任何形象和境界,一切都会随顺而变。如果能够照见各种现象的空性,便是真正的悟到了佛性。六祖惠能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是契合了这个道理。
(3)、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布施要无相,度生要无我。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我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筏喻者,法尚舍,何况非法。
(4)、唯有身心放空,方能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佛说:这世间,人皆有欲,有欲故有求,求不得故生诸多烦恼,烦恼无以排遣故有心结,人就陷入“无明”状态中,从而造下种种惑业。
(5)、大意: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6)、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8)、大意: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9)、通常发生下列这种情形:当一个人经历过坏医生的诊疗后,他连好医生也不信任了。
(10)、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
(11)、大意: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12)、侯景攻陷台城后,带五百甲士去见梁武帝,两人发生了一段对话。
(13)、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六祖坛经》
(14)、她摇摇头说到:这个事情难就难在大部分人都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而复杂的事情,却喜欢偷懒简单做,全部颠倒了。
(15)、陶渊明——字元亮,后改为潜,自称“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死后由朋友私下起的,并非朝廷颁布,故称私谥)。他是位田园诗人。后世称靖节先生,田园诗派第一人。有《陶渊明集》。
(16)、译:一切烦恼就是道场,因为烦恼也是实相本质的展现;众生就是道场,因为藉由众生,便能了解无我的道理。
(17)、大意: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脸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18)、欲为第一火,痴为第一暗,瞋为第一怨,此三在世间。——《正法念处经》
(19)、大意: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20)、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2、大乘经典名句大全
(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爱情是什么?让人无所适从,让人神魂颠倒,面对爱情的时候,勇敢一点,大胆说出自己的爱,有花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总会生老病死,怎么过都是一生,错过了爱情就错过了生命的精彩。
(3)、每一项罪恶,对犯罪者本身的损害比受害者大多了。
(4)、《周礼、汉书、后汉书、晋书》里面都有“国学”概念。“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文化、学术体系。
(5)、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6)、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7)、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8)、南怀瑾:凡是你有什么境界,都是假的;凡是你修得出来的,不修就没有了。若见诸相非相,你就见到佛了,见到佛的法身了。
(9)、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庄子·知北游》
(10)、不贞洁是妇人的污垢,吝啬是施舍的污垢。所有坏的言行和意念都成为今生和后世的污垢。
(11)、大意: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
(12)、南怀瑾:世间法不空,与般若有挂碍,等于眼中有沙,认生死轮回为实有;出世间法不空,与般若亦有挂碍,等于肉中有刺,认化城为宝所;故有凡夫生死、二乘涅盘的颠倒梦想。
(13)、当知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14)、列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寒山吾心诗)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刘长卿送上人诗)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
(1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16)、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全经260字,短小精悍博大精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里的“色”和大家平常想的是两个概念,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大概就是指物质的表象!拥有美丽的容颜的女人,总是会获得众多的青睐!可是再美丽的女人,依然会有苍老的一天!当你老去以后,曾经的一切是否依然?原来当美丽凋谢的时候,一切才回归本来面目!一切的风光与繁华,甜言与蜜语也只是过眼云烟。女人,找个真正爱你的人,拥被入眠吧!
(17)、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18)、南怀瑾: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他说真正的修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19)、解析:念念流动即是道,而不是一念不生。不拒迎,念即流动。
(20)、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德经》
3、大乘名言
(1)、佛曰,世间大地成为重,父母恩重过于彼,世间须弥成为高,父母恩高过于彼。
(2)、大意: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语,四时有分明的规律却不议论,万物有生成的条理却不说话。
(3)、付出真心,才会得到真心,却也可能伤iba的彻底。保持距离,就能保护自己,却注定永远寂寞.
(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5)、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6)、2:李白写下了《行路难》,一般认为这首诗是李白豁达的写照。是困苦中的自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意逐白云飞,心随流水宁。心无牵挂起,开阔空净明。
(8)、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金刚经》
(9)、(虚舟普度墨梅诗)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草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悉。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11)、大意:美玉不雕琢,不能成为好的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12)、大意: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13)、不嫉妒、不贪婪、没有私欲,在所有情况下,内心都持有那份宁静,这就是高尚!
(14)、悟:道法自然,自然即真。直心的反面是谄曲之心,自以为聪明,其实愈加悖道。世间事尽可权宜,但必须以不失本心为基础与根本。世人醉心处世之法,往往失了本而不自知,只能越陷越深。
(15)、一切因缘聚合的现象、事物,都不是永恒的,就像梦幻泡,露水闪电一样,随瞬即逝,无常变化的。
(16)、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17)、释迦牟尼佛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18)、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是名知足。----《佛遗教经》
(19)、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
(20)、大意:之人的内心就像一面明镜,对于外物来之即照、去之不留,如实映照而不私藏,所以能摆脱外物牵累而不损心劳神。
4、大乘经典是不是佛说
(1)、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金刚经》
(2)、别总想着要入定,要神通。要成佛做祖。这样搞下去会走火入魔的。
(3)、当一个人品赏到孤独与恬静的美味时,便不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和犯罪的行为。
(4)、译:生起和灭亡是但万法本就不生,更没有灭,能在不生不灭里安住于空寂,就是不二法门。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
(6)、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养生主》
(8)、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本寂诗)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9)、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10)、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大乘经典名句大全精辟7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