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词
1、古语词举例
(1)、(1)复合式合成词,多数是双音节的,其结构主要可以分为四类:
(2)、这是在南唐某次庆典宴席上,冯延巳写呈李璟的一首词。以夫妇喻君臣关系,表达美好的祝愿。言浅情深,含蓄淳朴,是一首永流传的经典佳作。
(3)、 指时间之早晚。《仪礼·士相见礼》:“凡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问日之早晏,以餐具告,改居,则请退可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榆》:“随节早晏,勿失其适。”唐韦应物《野居》:“栖止且偏僻,嬉游无早晏。”《汉语大词典》失收“早晏”一词。鄱阳方言今仍沿袭这一古老说法,犹言时间早晚为“早晏”,如:早点回来,别太晏了。
(4)、(8)刘百顺.关中方言词语考(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
(5)、(5)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Z).北京:中华书局,2000.
(6)、D. “切了货”其意为“没用了、坏了或糟糕了”,如:切了货,我的钥匙不见了。
(7)、《说文》:“苫,盖也。从艹,占声。”《左传·昭公二十七年》:“或取一编菅焉,或取一秉秆焉,国人投之,遂弗爇也。”杜预注:“编菅,苫也。”孔颖达疏:“李巡曰:‘编菅以覆屋曰苫。’郭璞曰:‘白茅苫也,是编菅为苦也。’”《战国策·赵策一》:“臣闻董子之治晋阳也,公宫之垣,皆以狄蒿苫楚廧之,其高至丈余,君发而用之。”鲍彪注:“苫,盖也。”《慧琳音义》卷六十三“草苫”注引《考声》:“苫,盖也,编草为之也。”《广韵·盐韵》:“苫,草覆屋。”对于柳宗元《寿州安丰县孝门铭》中的“蒙以苫茨”,蒋之翘辑注:“苫茨,谓以草覆屋也。”综合以上材料可知,“苫”在古代常指用编好的茅草来覆盖屋顶。到了近现代,由于建筑材料的改进,用茅草作屋顶已经不多见,表达这一意义的“苫”也就逐渐淡出通用语的领域,仅留存在一些方言土语当中,泾川方言就是一例。不过,在泾川方言中,“苫”的意义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主要指用席、布等遮盖,重在遮盖的动词意义,至于遮盖的材料也不再仅限于茅草,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8)、《说文·手部》:“捋,取易也。从手,寽声。”《诗·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捋之。”毛传:“捋,取也。”《豳风·鸱鸮》:“予手拮据,予所捋荼。”朱熹集传:“捋,取也。”《文选·嵇康》:“或搂批栎捋,缥缭潎冽。”李善注引《毛诗传》:“捋,取也。”《文选·刘琨诗》:“朝采尔食,夕捋尔竿。”“采”“捋”互为对文,其义相近。吕延济注:“采、捋皆取也。”《集韵·薛韵》:“捋,采也。”以上注疏明确记载“捋”有“摘取”义,但“捋”具体是怎样的一种摘取方法,各本均未作详细说明。现代汉语中,表示此义的“捋”已经很少使用,古籍上的注解又很简略,给人们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障碍。泾川方言中“捋”的这种存古用法,可以帮助人们准确理解“捋”的具体内容。
(9)、中国共产d的领导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d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切实地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不懈奋斗、共同努力,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为国家谋发展,为人民谋福祉。
(10)、(7)雒鹏.甘肃方言本字考例释(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
(11)、古语词是现代汉语中仍使用的那部分古代汉语词语,是现代汉语的组成部分。古语词包括一般所说的文言词和历史词,它们来源于古代汉语。
(12)、《五子之歌》记载的是太康的故事。大禹平定天下水患,受禅封王,禹之子启终结禅让制,开启了“父传子,家天下”的世袭制。启之子太康在位二十九年,昏聩无道,在洛水田猎,百日不回,有穷氏的首领后羿因民怨在黄河处阻止太康返城。昆弟五人在洛水流注黄河的弯曲处作《五子之歌》,吟诵大禹之戒。第一句便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说的是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国家才能安宁。
(13)、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14)、C. “差火”,意为“不怎么样”,如:你真差火,写的作文错漏百出。
(15)、霸王之业,始于以人民为本,根本治理得好则国家得到巩固,根本乱了则国家面临危亡。
(16)、然则(rán zé )释义:连词,用在句子开头,表示“既然这样,那么…”或“虽然如此,那么…”。例句: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17)、“深入浅出”,实际上也是文风问题。这种文风要求写文章不故作高深,不矫揉造作,使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杭师大把此书列为学生必读书目,此书也将在文风上起到示范作用。
(18)、 在赣语区,人们口语中经常使用一批具有活的古语“化石”性质的词语,由于人们日常生活中须臾离不开它们,以至完全淡漠了其古老的色彩。例如“话”这个词,在鄱阳方言中用为动词比用作名词的概率要大得多,有“说”或“告诉”的意思,是一个极具典型地方特征的词语,其构词能力极强,由它构成的词语如:“话事(说话)”、“话法(说法)”、“话不定(说不定;也许)”、“话老婆(娶妻)”、“话正了(说妥了)”、“话梦话(说梦话)”、“话不正(不会说;没法说或谈不成)”,等等。其实,“话”作动词,用来表示“说”或“告诉”等意义由来已久,如《尚书·盘庚》:“盘庚,惟涉河以民迁。乃话民之弗率,诞告用。”此处的“话”就有“说”或“告诉”的意思。而“话语”、“话题”、“说唱的故事”等意义均为动词“说”或“告诉”之义引申衍化出来的。
(19)、王宁先生曾经指出,有些问题说不清楚,是因为自己不清楚,自己清楚了,没有说不清楚的。祝先生的深入浅出,实际上是王宁先生所说之事的另一面,即怎么说清楚的问题。他说,有的文章深则深矣,只是读来艰涩,这是深入深出。有的甚至浅入深出,有的问题本来很简单,但是一论述,绕来绕去,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读者一头雾水,这可以说是浅入深出。这两种情况是不少文章的通病。所以他重视深入浅出。
(20)、古汉语字典:以解释古代文字为主。比如一个字的读音变化,字形结构等,但它也解释一个字的意义。
2、古语词名词解释
(1)、 备: 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如果把著作比作子女,那么知子莫若父。著者祝鸿熹先生在自序里说:“……熔学术性、通俗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炉,这是本书的宗旨,也是本书的特色。”此言不虚。
(3)、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4)、事实,就是实际用例。用事实说话,实际上就是用归纳法。
(5)、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6)、现代方言对训释诗词曲语辞的价值,李行健先生作过科学的评价:“从方法论上说,过去解释诗词曲中的疑难词语,在没有别的材料情况下,大家十分推崇以词释词、以曲释曲的排他归纳方法,认为这种方法是可靠的、科学的。应该说,这种方法有科学的一面,但也有不足的一面,因为用这种办法能找出来的也仅仅是‘一般历史性的公分线',只是一种可能存在的古代意义,并没有活的语言材料作为这种意义的确证,有可能产生望文生训的毛病,如果参照一些活的方言材料,其归纳解释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就会高些。
(7)、方言词,指流行在方言地区而没有在普通话里普遍通行的词。比如瘪是上海人对城市中无正当职业而以乞讨或偷窃为生的游民称呼。
(8)、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国不可得而亡,是之谓国民。
(9)、上天化生万民,不是为了满足君主的欲望,上天设立君主,是为了满足百姓的利益。所以古人设立国家,排列官职,不是为了彰显诸侯与大夫的尊贵。
(10)、鄱阳方言中还存在相当数量的单音词,例如:颈(脖子)、迹(痕迹)、掐(节省)、谷(水稻)等等。
(11)、本书语词意义解释方面的内容近半,大多如《疑“疑”》,援例丰富,不烦一一举例。
(12)、——苏轼· 《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
(13)、 “不晓得几”+形容词:形容到了极点,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夸张、感叹、强调。“几”,副词,相当于北京话的“多、多么”,说地方普通话时很常用。“一日到夜不晓得几啰嗦。”
(14)、在古代农业社会,土地和五谷是国家的根基,所以后来“社稷”也用来代指国家。朱熹作注,说的是在建立国家时,要修建社稷坛来祭祀社稷之神。国家以百姓为根本,建立社稷的祭坛也是为了百姓,君主的尊贵与否,全在百姓与社稷的存亡。因此,孟子才说百姓重要,社稷次之,君主轻。
(15)、古汉语字典:主要以查阅古代汉语中的字的注音、释义、用法等为主。
(16)、结构助词附着在词、词组的前面或后面,用以表示句子的结构关系。文言中常见的有“之、者、所、然、夫、所以、乎、焉、等、且”等等。
(17)、张永言先生也指出:“在可能的情况下,用现代方言词语来对诗词曲语辞做补充的解释,是很有必要的。
(18)、二是偏正结构,两个语素之间有修饰和被修饰关系。
(19)、(6)宗福邦等.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
(20)、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3、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的规范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这段话传递了两点信息:“株”作量词,是由名词发展而来的;“株”作量词,类似于现代汉语的量词“棵”。这就把古今联系起来了。再如《以音别义的同形词》篇,在讨论了《史记》“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等语词后,特别指出:
(2)、语词意义的解释,大体属于训诂。《古语词新解100篇》继承了朴学的优良传统,援引了许多古书用例来证明观点,这比演绎申说的方法更有说服力。
(3)、庾肩吾《奉和春夜应令》:“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
(4)、跟在人家后面走,比喻追随模仿,缺乏创造(贬义!)
(5)、王力先生一再指出,文章的语言应该使用标准的现代汉语,说的也是这个意思。这本书讨论的问题,有不少挖掘得比较深入,学术性较强,但是读起来明白易懂,亲切,堪称深入浅出的佳作。
(6)、碧绿的春水,比天空还要明净,躺在游船画舫之中,和着雨声入睡,又是何等之美,何等空灵。
(7)、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8)、(11)你给咱两个把这个苹果亭分成两半截。
(9)、摘 要:方言是一块极具研究价值的活化石,它是由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积累而成的。考释方言古语词,既可以增
(10)、秦少游小令的压卷之作,全词犹如晶莹剔透的美玉,令人欣赏把玩,爱不释手。
(11)、王勃《郊园即事》:“断山疑画障,悬溜泻鸣琴。”
(12)、助词通常分为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和语气助词三种。白话文中常见的助词包括:的、了、著、吧、啊等等;文言文中则有:之、乎、者、也、矣等。
(13)、师生d员在学习过程中分工协作,互学互通。文字文献研究生d支部的同学们利用自身的专业特长,对古语词进行文献检索和原典溯源;古代文学中国史研究生d支部的同学们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角度对古语词的内涵进行了深层次的解读;教师d员们则对同学们进行了针对性的指导,既为学生专业能力提升提供了帮助,也强化了自身对二十大报告的学习理解。
(14)、泾川方言把平均、适中、调节称为“亭”。例如:
(15)、文言文中的助词主要有:耳、矣、以、焉、之、乎、者、也、夫;
(16)、“天下为主,君为客”出自《原君》,意思是对于天下而言,民众是主要的,君主是次要的。“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出自《原臣》,意思是天下安定或动乱,不取决于某一王朝兴盛或衰亡,而取决于百姓安乐或忧愁。
(17)、F.“恰符”(ka hu)意思是刚刚好,恰好。如:这双鞋子不大不小,恰符个。
(18)、A. “跌鼓”,形容丢脸,据说是明清时期流行说书和鼓词,说书人的鼓从架上跌落下地,很失面子。鄱阳方言里常用“跌鼓”表示丢了面子、失了身份或栽了跟头。如:今天真跌鼓,学生请教了个题目我居然答不上来。
(19)、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20)、语言除了交际是其主要功能之外,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方言作为语言的地方变体,也是民族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具有地域特征的非物质性历史文化遗产。地方戏曲、曲艺等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都必须依赖方言,方言的衰败、萎缩乃至消亡,必然会导致地方文化的萎缩、衰败甚至消亡。其实就是一种古老文明的消亡,也是一方乡土的沦陷。方言不仅是语言,也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总体文明的土壤。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就是我们文明长盛不衰的内在机制。方言背后,蕴含着这种文化多样性的精髓,所以,我们应该提倡保护方言文化。
4、古组词一年级
(1)、我们认为,这本书还有一些方法上的特点,那就是“事实说话”“古今联系”和“深入浅出”。
(2)、我们认为,适当的古今联系是必要的。毫无疑问,汉语古今有别,但是又都是汉语而不是外族语言,所以又是一脉相承、古今联系的。王宁先生指出,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现代汉语的学习,正是从这个角度说的。
(3)、加我们对方言词汇史的认识,又可以加深对古语词的理解。本文结合古籍考释了泾川方言中的几例古语词。
(4)、 鄱阳方言目前的状况大体上则是单音词和多音词并用。单音词基本上都是鄱阳方言早已故有的,多音词则大多是借用于现代汉语。 对于某些和普通话意义相类同的复音词,词素的位置却与其相反,例如:欢喜(喜欢)、牢监(监牢)、口胃(胃口)、机司(司机)、紧要(要紧)、闹热(热闹)、面前(前面)等等。
(5)、古代汉语词汇中的合成词,是含有两个及其以上语素的词,分为复合式合成词、派生式(附加式)合成词两种。
(6)、简介:语气助词是助词的一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和句末强调语气的虚词。在句子中读作时不译舒缓停顿,在句末强调语气或通过排比句重复时增强气势;常见的语气词有以下这些分类: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肯定语气和停顿语气。
(7)、建设中国特色世界语言大学的“小联合国”
(8)、再拿鄱阳方言和普通话相比较,在一些字词的定义上亦有不同,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9)、 西汉文学家扬雄作《蜀都赋》,描述成都物产时说:“盛冬育笋,旧菜增伽”。“伽”,便是茄子。伽乃梵文的译音字,这说明茄子是来自印度,据考证有3000年的栽培史。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说:“今呼伽,未知所自。食伽子数蒂,偶问工部员外郎张周封伽子故事。张云:伽,一名落苏。”可见“落苏”之名始于唐或唐以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说:“茄,一名落苏”。
(10)、“东司”,指禅林东序之僧所用之厕所,至后世,成为厕所之通称。盖东序之僧所用之厕所,称为东司、东厮。龙潜庵《宋元语言词典》以为:“寺院子堂东建厕,故称。”民居也可能在东面建厕,故有此称。
(11)、张孝祥,他很多景句,可称得上是词中。
(12)、杨永红一行检查指导冶力关、八角镇近期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13)、苏轼这种将诗情、画意、音乐美融为一体的艺术匠心,怕是王维也自叹弗如。
(14)、《尔雅》是辞书之祖。《尔雅》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书中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汉语词汇。它不仅是辞书之祖,还是典籍——经,《十三经》的一种,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15)、早在唐代就有将厕所称为东司的,到了宋代的时候,厕所称东司变得甚为流行。
(16)、时态助词,时态助词也称动态助词,通常接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动作或变化的状态,可与时间副词连用。
(17)、B. “吃价”,其意为“吃得开”,如讲某商品紧俏,可说:“这个东西蛮吃价的”。原来是讲商品经得起价格的考验,能卖个好价钱。鄱阳方言里“吃价”表示某个人很厉害,了不起。如:他真吃价,能抗起那么重的石头。
(18)、C. 某些词语的高频率使用。以“打”为例,鄱阳方言中的“打”的搭配范围比共同语更广泛。如:打(踢)足球、打烟(指递烟给客人)、打××腔(指讲某地方言)、打乱话(指胡说)、打单身(指过单身生活)、打个转身,打抖索、打商量、打平伙(大家拿出各自吃的喝的一起聚餐)等等。
(19)、《说文》:“嫽,女字也。”“嫽”谓女子美好早见于《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传:“嫽,好貌。”陆德明释文:“僚,本亦作嫽,同音了。”扬雄《方言》卷二:“颖、嫽,好也。青徐海岱之间曰颖,或谓之嫽。”《文选·傅毅》:“貌嫽妙以妖蛊兮。”李善注引《诗》传曰:“嫽:好貌。”《广雅·释诂一》:“嫽,好也。”《古文苑·宋玉》:“貌嫽妙以妖冶。”章樵注曰:“嫽,好也。”《玉篇·女部》:“青徐海岱之间谓好为嫽。”由此可知,“嫽”初主要用来形容女子面容姣好,但它一直是一个方言词,泾川方言中的“嫽”应该是其遗存。至今,“嫽”的基本用法得以保留,不过使用的范围有所扩大,除形容女子美貌以外,还发展出“事情圆满、妥帖”义。
(20)、卢照邻《相如琴台》:“云疑作赋客,月似听琴人。”
5、古语词是什么意思
(1)、助词,也称语助词,是语法上的术语之一。是指一种独立性差、无实义的特殊虚词。
(2)、子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3)、民者邦之本,邦本一摇,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思邦本之当固,虑祸变之可忧。
(4)、临潭方言之韵母:[i支、∫吃、ə耳、a打、Y歌、εi太、ei伯、au高、au斗、ae甘、aη汤、əg争;i敌、ia加、iε姐、iau小、iəu流、iæ边、iaη亮、iη平、u呼、ua瓜,uy卧、uεi拐、uei岁、uæ管、ugη光、uη翁;y徐、ye缺、yæ宣、yη兄],共32个。
(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6)、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7)、庾信《舟中望月》:“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
(8)、《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惟”意为“乃,是”,后来写作“为”。“民为邦本”即民众是国家的根本,这一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护与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对中国古代政治有深远的影响。杜甫也曾在《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一诗中写道:“邦以民为本,鱼饥费香饵。”
(9)、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0)、古语词全新解析妙趣横生,古汉语知识传授精彩纷呈。它是学习文言文的良师益友,也是了解传统文化的入门向导。全书共100篇,每篇千字左右,深入浅出对众多古代汉语常用词和词语进行解释,纠正了《现代汉语词典》中很多错误的解释。
(11)、现代汉语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现代汉语就是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
(12)、在2018年6月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总书记指出:“‘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加强d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要站稳人民立场,贯彻d的群众路线,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坚决反对“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始终保持d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对我们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满意不满意,不仅要看我们是怎么说的,更要看我们是怎么做的。实干方能兴邦、实干方能强国、实干方能富民。中国共产d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13)、而作为一种地方文化的承载,方言则是一种很珍贵的语言资源,各种方言的汇集融合,形成了民族共同语,并不断发展和丰富着民族共同语,借此承载着民族文化、心理内涵,乃至承载着民族本身。方言不只是民族共同语这棵树的分枝,还是涵养这棵树的营养和根系。同时方言也是语言发展史上的一面镜子,今天现代汉语中的方言,正是昨天古代汉语中所固有的成分,利用方言材料印证古语词是训释古代词语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对古代汉语词语的训释十分重要。因此,现代汉语方言中保留的古代汉语的词语越多,作为训释词语的佐证越易得到;另外,现代汉语方言与古代汉语的联系越是紧密,那么作为训释词语的佐证就越可靠。
(14)、虽(suī )释义:虽然。例句: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战国策·燕策》
(15)、(4)罗竹风.汉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
(16)、读书|一部优秀的文字学教材:《当代汉字学》
(17)、读书心得|我们一起读了《语法调查研究手册》
(18)、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古语词名词解释精辟9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