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名句分析精辟114条

论语名句赏析500字

1、论语名句鉴赏

(1)、只补全题目给2分,全抄(仔细核对卷面文本)0分。

(2)、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以古代诗文为例,所选的司马光《颜太初杂文序》一文发表了对读书、立身、为政的认识,李颀的《送王昌龄》书写了盛唐诗人之间美好的友谊,《论语》命题则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德”与“才”的关系。

(4)、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

(5)、梳理选文中“我”对“毛色花白的小猫的情变化过程。(3分)

(6)、(讲解)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全人家恶事。

(7)、解读;一个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高,意志坚,因为责任很重,而奋斗的路很长。

(8)、⑤大家齐兴奋地扎进桑林,一边采摘,一边品尝,专挑那肉厚、个大、色紫的下手,来个先尝为快。

(9)、选文中③段和⑤段都写到了花白猫凝望鸟笼的内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3分)

(10)、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明:明确,坚定。

(11)、⑥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12)、论语经典语录摘抄及赏析,绝大数人都知道《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那么里面经典语录很多,你是否想摘抄下来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论语经典语录摘抄及赏析。

(1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事。屈原《卜居》

(14)、赏析:这句话是要告诉我们,和你同行的人当中,也许就有在某方面强过自己、或者学问大过自己的人,因此要谦虚,虚心学习,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学问和修为,而这一点恰恰是大多数人都难以做到的,可见胸怀是多么重要。

(15)、不知道您需要什么样的话,这里就“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段话说说看法,供您参考。

(16)、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17)、精读的其他方法:圈点勾画,用默读、朗读体会情感,整体把握某一情节内容等,要结合《西游记》具体内容,体现真实读书过程。

(18)、A.学而时习之 非志无以成学      B.意与日去 意暇甚

(19)、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论语·为政》

(20)、孔子说:“周代的礼仪制度是借鉴夏朝和商朝制订的,多么盛大文雅啊!我主张遵循周公制订的礼。”

2、论语名句分析

(1)、孔子刚出生父亲就去世了,他是在单亲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后来母亲又去世了,孔子在十有五而志于学的时候,早已在社会上立足了,是先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才确定要进行学习的。

(2)、说话直,不经过大脑思考的人,这种人不知道好赖话,更不知道自己说的话是伤人的,别人愿不愿意听,一点涵养都没有,后像绳子绞起来一样,乱成了一团麻。也越来越让人烦。

(3)、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孔子《大学》

(4)、良好的精神气质。以下是古今名人总结的读书方法;请你在仔细阅读后,完成(1)-(3)小题。

(5)、(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十二章》(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十二章》名句1分,作者或出处1分,要求书写规范正确。)

(6)、(翻译)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7)、(注释)犯了错误却不改正,那就是大的过错呀。

(8)、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

(9)、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10)、孔子眼中的君子,重德行,轻言语,反对武力,好学。后世儒家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想必从孔子这里。

(11)、赏析:这是孔子关于交朋友的思考,我们交朋友一定要交胸怀坦荡的人,而不能和那些小人来往,时间久了就会生出嫌隙和麻烦来。

(12)、作为圣人的孔子是清楚自己身上的弱点的,并且一直在努力克服。人到了六十岁,经历的东西多了,雄性荷尔蒙的分泌也下降了,心态变得平和,自然开始“而耳顺”了。

(13)、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孟子

(14)、这分明就是施于天下的政治理想啊。君子生于世,“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君子之出仕,并非为自己谋利益,而是实实在在要为了天下人。

(15)、侍奉父母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孔子教育人们,父母在世时,子女轻易不要出门远行,以便守在父母身边,尽孝子之道。如果非要远出,首先要安顿好父母,也一定要告诉父母确切的行踪。

(16)、试卷注重能力立意,以知识为载体,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领会数学本质,并能合理灵活运用,同时丰富而又深刻地考查了数学思想与理性思维。如第8题在同一问题中比较立体几何的三种角,考查了立体几何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本质思维,第22题等都蕴含着等价转化思想。同时,第11题通过数学史揭示知识产生的背景、形成的过程,体现了数学的思想性和数学的文化传承。

(17)、从阅读品质的角度看,本次命题特别注重文本细读与深读。如,现代文阅读《汴京的星河》第11题“文中横波浪线部分连用10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考查考生对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所蕴含的艺术意味的鉴赏和审美分析能力;第13题考查对作品中关键句的把握与分析。文言文第16题的C选项也是如此,学生只有真正读懂这篇文言文并能准确提取其中的重要信息,才能正确答题。

(18)、(讲解)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没有威严,(别人也不会尊重你),学习的知识就不会扎实。做人重要的是讲求忠诚,守信用。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犯了错误,就不要害怕改正。

(19)、(1)生活中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既要善于从正面学习,也要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

(20)、特别是三十而立,我们现在很多人将其理解实在偏颇,有的人认为三十岁的时候要成就自己的事业;有的人认为三十岁要能够在社会上自立;有的人认为三十岁要开始自己的事业;有的人又认为三十岁要离开父母而自己谋生。凡此种种,类似的说法还很多,但都不符合孔子这句话的本义。

3、

(1)、整卷通过知识交汇等方式,呈现自然合理的情境,展示了“平和中见关怀、沉稳中显活力、自然中现宗旨”之意图,给人以自然、流畅,质朴、和谐的深刻印象。如第17题椭圆与向量的综合、第21题椭圆与抛物线的结合,都创设了较好的问题解决情境。试题凸显了新课程对数学核心素养考查的导向,注重抽象、推理、建模等要求,压轴题第22题以函数、不等式等核心知识交汇为背景,蕴含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直观想象等素养的要求。

(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件很高兴的事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就可以当老师了.”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更有危险了.”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地方.”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会有我可以学习知识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对于他们的那些短处就要改正.”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其实把现实中的‘仁’看作是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坚持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秋后落叶的.”子贡问到:“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译语)有德的人不会孤立,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为伴。

(6)、C.天下知其不情也        天下人都知道这不合情理

(7)、然而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被问道为政的办法,孔子每次回答得都不一样。孔子讲仁,兼讲礼,义,孝,忠,德,这些都可以作为为政的手段。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广义的,是指大众,然而《论语》诞生的那个时代“人”的定义通常是指狭义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对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写着的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是在同一句话中叙述的,很明显这里的“民”是指被剥削阶级,劳动人民.用现在的语言来说,狭义的“人”是指奴隶主,即剥削阶级,而“民”是指奴隶,即被剥削阶级,所以这句话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人际关系原则适用于剥削阶级,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却未必如此.这种理解并非无稽之谈,也并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众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处的“人”应当是指广义的.孔子所道出这么一句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若凡事都从这个原则出发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卡在中间,难以前进.倘若两人举枪对峙,生命危在旦夕,甲为正,乙为邪,这时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岂不惨哉!甲当然不会想被杀掉,难道就不杀不想被杀的乙了么?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才适合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方面都应当毫不犹豫地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经久不衰的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性。

(9)、阅读下列语句,给句中粗体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10)、(赏析)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有人说的兴趣是好的老师和心理学中讲的学习的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11)、言必信,行必果。译文:说话一定要讲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断。

(1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3)、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14)、子曰:“其言之不祚,则为之也难。”——《宪问》

(15)、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16)、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7)、(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蕴含哲理的诗句“       ,       。”

(18)、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研究表现出生机勃勃的活力,以丰富的题材和多向度的视角,刷新了史学的风貌,使史书从干燥无味的说教,变为生动具体的叙事。史学开始走向大众,史学著作从少数人阅读变为大众读物。

(19)、从上述古董藏品可知,觚的形态、纹饰和质料在不断的演变中。在孔子生活的东周(春秋)时期,仅仅因为造型与纹饰和西周不同了,质料还没改变呢,孔子就受不了,嚷嚷着要复古。而恢复周礼,正是孔子一生的理想。

(20)、东汉班固为了入仕当官,在撰写《汉书》时,对刘汉政权隐讳真实,肆意溢美。南朝沈约为了跻足政坛,撰《宋书》时,大肆颂扬豪门士族,达官显贵,对被皇帝随意诛戮的文武大臣,均隐去真实死因。史书的失真,带来一系列荒谬。这种荒谬常常作为改头换面的“正史”、“国传”又汇编于新的历史著述中,如此循环往复,欺骗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也有对历史文献表示怀疑者。早以证实精神审度历史文献的史学家是司马迁。他撰述《史记》“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反对“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没其真”。他整理考订原始文献与亲身调查访问史实,具有追根穷源的开拓意义。对于一时难以理清的问题,采取了“疑则传疑”的审慎态度。

4、

(1)、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2)、告子下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5月5日名言)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孟子》

(3)、(18)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4)、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出自春秋孔子《论语·学而篇》

(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8)、解读:人要学会温和、善良、恭谨、简朴、谦让。

(9)、 哦,古树要讲故事了,“传说啊!这北湖是七仙女的彩锦变成的,七仙女下凡游玩,眷恋这人间山水,便将彩锦留了下来,走的时候将《论语》洒在北湖的每个角落。这就变成了如今的北湖。

(10)、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选自《学而第一》)

(11)、可怜、不喜欢、       、       难过、        。

(12)、 (乙)家中来营①者,多称尔②举止大方,余为少慰。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③,此君子也。余服官④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情。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曾高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⑤。

(13)、泓水之战,宋襄公负伤,宋国受到重创,竟然想以“不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拿白发老人”为借口来欺骗各国诸侯。一个人能扭伤他兄弟的手臂夺取食物,却能够对着饭食忍饥挨饿,天下人都知道这不合情理。宋襄公能够忍心杀害鄫子,却不忍心攻击受伤之人和老年人,这难道可以说是合情合理吗?

(14)、(3分)参考答案:图谋成就王业没有成功的,坏的结果也还能成就霸业。(评分说明)词语“王”“弊”各1分,句意1分。

(15)、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

(16)、(翻译)孔子说:“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别人。”

(17)、(赏析)《论语》多次提到如何对待学习的问题。孔子对学习有很高的要求,要求自己不停地学,少说话多做事。他还对自己的弟子颜回身处陋巷、“箪食瓢饮”却追求的精神生活大加赞扬。

(18)、君子待人和顺友善,但不会盲目附和,人云亦云。小人虽常和他人保持一致,却是毫无原则、不辨是非曲直的“苟同”。

(19)、我认为孔子在无意间就对潇洒和幸福作了好的注释,这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20)、下列属于史家议论中的价值判断的一项是(  )

5、

(1)、子曰: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3)、(赏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的人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他广招门徒,不论什么种族、氏族,都可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打破了等级制,强调了教育的社会化、大众化。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开创了中国古代似学的先例,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奠定了基础。

(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译文: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5)、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6)、同情他人的心,是仁的开端;羞恶的心,是义的开端;恭敬的心,是礼的开端;辨别是非的心,是智的开端。——孟子《孟子》

(7)、出自《论语·述而》。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8)、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王风黍离》

(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10)、泓之役,身败国衄⑥,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⑦欺诸侯。人能紾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1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12)、B.范晔对东汉历史走向所作的假设与历史发展规律相符,体现了其见识之高。

(13)、事实判断是史学家针对史实本身所进行的总结和评价,并用以指导时人和后人的社会实践。以有关皇朝得人、用人的评价为例,《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在论及汉顺帝、桓帝二朝形势时,指出由于统治者未能任用贤能,“在朝者以正议婴戮,谢事者以d锢致灾”,导致东汉在这一时期由盛转衰。据此,范晔对东汉的历史走向提出了一种假设,即倘使顺帝、桓帝能够任用贤能,则可延续盛世。史学家运用历史知识对既成事实做出假设,是史学服务于社会的一条重要路径。当然,史家议论是否能够与历史发展规律相符,这还要取决于史家本身见识的高下。

(14)、(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像器物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的用途)。”

(15)、gùniàng稽悴(每空1分,共4分;书写不规范不得分。)

(16)、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7)、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18)、宋襄公不仅仅是行仁义而不能善终的人。他是以不仁的本质窃取“仁者”的美名罢了。齐宣王看见有人牵着牛走过堂下,问:“这牛要(牵)到哪里去啊?”牵牛人回答说:“(杀了以后)准备把它的血涂在钟上行祭。”齐宣王说:“把它放了,我不忍心看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舍弃一头牛,于个人的德行不会有什么影响,而孟子用王道来赞许他。所谓“以仁慈宽厚之心,行仁慈宽厚之政”,正是夏、商、周共有的特点。而宋襄公捉拿鄫国的国君鄫子,并将他杀害用来祭祀睢水的神庙。君子杀一头牛尚且不忍心,而宋襄公杀害一国的君主就像屠杀猪狗一样。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干得出来,天下的事情还有什么不忍心干的呢!

(1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

(20)、(6分)答案示例:第③段把齐宣王不忍杀一牛与宋襄公残忍杀害一国国君进行对比,揭示了宋襄公不仁的本质。第④段通过类比,说明宋襄公忍心杀一国之君,而不忍心攻击受伤之人和老年人,如同一个人能扭伤兄弟的手臂夺取食物,却不忍心对着饭食忍饥挨饿一样地不合情理。第⑤段使用类比,指出宋襄公如王莽一样伪善,欺世盗名。(评分说明)对每段进行分析,2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赏析)这是曾子的话。他告诫人们,使“民德归厚”的做法,要从“慎终追远”做起。注重丧祭,目的是强调仁、孝。仁、孝,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了仁、孝,民间的风习就自会淳厚,而不是刁顽。

(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逝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孔子《中庸》

(5)、示例:在精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情节时,我抓住有关“打”的动词来理解人物性格特点。一打是“劈脸一棒”,二打是“当头一棒”,三打是“抡起一棒”。每“一棒”前修饰语不同,表现孙悟空三次识破白骨精的诡计,机智聪明、嫉恶如仇、坚定不移。(1分)

(6)、第一种:加双引号之后的词义与原来不同(1分)

(7)、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

(8)、出自《论语》:“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解释:取自“其乐融融”、“其乐无穷”、“乐在其中”,一个名字能出自多个成语难得,“其乐无穷”指的是,其中的乐趣没有穷尽。“乐在其中”的含义跟“其乐无穷”类似,指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9)、(译语)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10)、寓意孩子在以后人生旅途中能具有条件优越的优良品质,真正做一个奋发有为的人。

(1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12)、A.“越王台”是后人为缅怀越王勾践所筑的台榭,开头两句记作者登临吊古和因之而引发的“伤心”情感。

(13)、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14)、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论语名句分析精辟11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