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故事四颗糖
1、陶行知的故事四颗糖启示
(1)、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2)、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3)、1909年,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读大学期间,受辛亥革命影响,在校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主编《金陵光》学报中文版,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在《金陵光出版之宣言》一文中,他号召全校同学,努力学习和工作,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报效祖国,"使中华放大光明于世界"。辛亥革命爆发时,他曾回乡投身革命运动。
(4)、第充分看到男孩的犯错理由。男孩拿砖头砸人,是因为被砸的那个男孩欺女生。这样看,砸人完全是为了主持正义,只不过行为过当而已。理解对方,支持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和分析问题,才能够说服对方。
(5)、记得一位名人曾说: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这说明积极的教育态度对孩子影响很大,就像植物需要阳光一样,每个孩子都需要鼓励,鼓励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有效方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每个孩子都有其闪光的一面,就看你有没有发现。我教的孩子中有一个很自由,屁股老坐不住,上课爱插嘴,画画乱涂一气。可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对她有了新的发现。一次活动时,她第一个做好。我及时表扬了她:“真能干啊!第一名哦,厉害!”老师的赞美和同伴的掌声给了她莫大的鼓励,渐渐的,我发现她上课爱举手了,各方面进步很大。
(6)、叛逆期的孩子讨厌说教,特别是男孩,表现的更加突出,父母要学会站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交谈,避免孩子情绪波动太大,要注意技巧,学会察言观色。当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时,更不要粗暴的拳打脚踢,以为打了就会改正,其实只会增加孩子的仇恨,男孩尤其是吃软不吃硬,人的本性就是越禁止的事情越想去尝试。如果我们表现出理解和认可,叛逆的问题就可能因此解决了。
(7)、中小学生心理帮助(厌学、辍学、网瘾、早恋、拖拉)
(8)、我想,这种故事,哪怕是放到世界教育史上,也都是经典和丰碑。
(9)、1939年7月,在四川重庆创办育才学校,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合川县古圣寺创办了主要招收难童入学的育才学校。
(10)、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个男生用砖头扔另一个男生,十分危险。陶校长便将其制止,并叫他下午三点到校长办公室。没到三点,男孩就到校长室门口等候,内心比较复杂:没发泄完的愤怒、错误行为的自责、面对校长责问的恐惧、同学们即将看笑话的羞愧、还有可能找家长的担忧......,他低着头等着挨训。
(11)、1932年,他又创建了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将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进行军事训练、生产训练、民权训练、生育训练等,还开展小先生运动。
(12)、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创办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8)
(13)、 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句话: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走路。每一个成年人都明白信任对自己的重要,有人甚至把信任看得比生命都来得可贵,可实际上,孩子对于信任的企盼不会比成年人少,甚至有时他们比你更渴望得到大人尤其是老师对于他们的信任。
(14)、格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15)、 第一颗糖:尊重和理解。第二颗糖:信任和支持。第三颗糖:赏识和鼓励。第四颗糖:宽容和体贴。没有一个孩子是不想得到周围人的肯定的,特别是父母的欣赏。如果孩子能受到亲近的人的鼓励,他便有了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与勇气!所以,当我们在面对孩子问题的时候,不要因为孩子的错误而淹没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更不要用粗暴与野蛮的态度急于去批判、惩罚,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冷静地对待,用爱心与智慧给孩子一个走出错误与尴尬的台阶,呵护他的自尊,让他感受到教育的宽容与善良。很多时候,和风细雨的教育反而比雷霆万钧的方式更有力量。我们常说好的教育“润物细无声”,也许说的就是陶行知先生这样的吧。
(16)、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情景堪比宇宙大爆炸!但是,这引力波发出的信号,被远隔千米的陶校长测量到了,他去小卖铺买了一包糖果,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即将发生。陶校长准时回到办公室,发现男孩已经等在那里。笑着掏出一颗糖说:“这颗糖是给你的,因为你很守信,没迟到还提前到。”眼前的这颗糖像一颗炮弹把男孩打晕了,完全没明白啥回事。
(17)、1930年4月遭国民d通缉被迫流亡日本,崇尚科教救国的思想。
(18)、这时先生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男生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
(19)、陶先生以出其不意的奖励感化教育,轻而易举的功破了学生的心理,圆满的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20)、王老师心理咨询热线:0318-2105115
2、陶行知的故事四颗糖与教室里的正面管教
(1)、在这个顾世忠陶行知先生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巧妙激励,用四颗糖化解了孩子心中的愤怒、自责、恐惧和羞愧,如同一道光照亮了孩子。这普普通通的四颗糖,在陶行知的手中似乎有了生命:第一颗糖:尊重和理解;第二颗糖:信任和支持;第三颗糖:赏识和鼓励;第四颗糖:宽容和体贴。
(2)、其次,应该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艺术。对打人的王友,不是斥责,而是表扬;不是处罚,而是奖励。他没有简单地对待打人的学生,不是简单地从大人的角度,严厉地指责了事,而是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与孩子达成共识,然后再契入教育。陶行知先生能够科学地对待打人的同学。面对犯错的学生,我们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不用粗暴与野蛮的态度急于去批判、挞伐、惩处,而冷静地对待,用爱心与智慧给学生一个走出错误与尴尬的台阶,呵护他的自尊,让他感受到教育的宽容与善良。须知,班主任能育出一棵参天大树,也能毁掉一棵幼苗。当孩子们犯了错误,有一丝的希望,也要尽万分的努力,要千方百计去教育、去拯救;要从孩子们的一生前途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千万不能图一时的痛快、一时的意气用事。须知,毁掉一棵幼苗,容易;把幼苗、尤其是病残的幼苗培植成参天大树,难。正因为难,更能显示一名班主任的职业道德与工作水平。
(3)、由这则经典案例,我们可以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要爱护犯错误的孩子:青少年思想幼稚,往往会因为一时是非不分、认识糊涂而干了错事,这在所难免,做师长的此时应该以宽大为怀,容许他们犯错误,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引导他们以此为戒,心灵。为师者切忌只图一时痛快、一时轻巧,对其一棍子打死。这一推或一拉,也许就让人下地狱或是上天堂。
(4)、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5)、曾经遇到过一个英语老师上课买两筐橘子进教室的,学生回答一个问题,老师扔一个橘子。而且不问回答质量的。因为流行鼓励教育赏识教育嘛。结果可想而知:一节课就大家一起吃橘子了。上的什么内容已经被覆盖掉了。
(6)、见到男孩后,陶校长掏出一块糖递给男孩说:“这块糖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守时”。没等男孩从惊异中反应过来,他又掏出了一块糖说:“这块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刻就住了手,这说明你很尊重老师”。男孩刚想开口,校长又掏出一块糖说“据我了解,你打那个同学的原因是因为那个同学欺负其他同学,你打抱不平,这说明你有正义感,所以这一块也给你”。这时候,男孩感动的掉下了悔过的眼泪,哭着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用石头去打他”。陶校长微微的笑了,然后又拿出第四块糖说:“应该再奖励你一块,因为你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敢于承认”。在以后的学业中,这个男孩表现的特别优秀。
(7)、那是陶行知先生创办了乡村学校并当校长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有一天,他在校园里看到一个男孩正用石头砸另一个同学,急忙上前制止,并要求这个男孩去他的办公室。当陶校长处理完其他事情回到办公室的时候,那个男孩已经在那里等他了。
(8)、教师在处理学生矛盾时,往往不追根究底,结果违反学生双方的意愿,甚至把矛盾进一步激化,受处理的同学会因此记恨同学或老师,埋下报复的祸根。教师处理学生问题重在让学生从情、理、法的角度认识行为过程中自己的对与错,引导学生从问题中提高思想认识,而不仅仅用“罚”。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如果能以朋友的姿态出现,就可以缩短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
(9)、陶行知不愧为著名教育家,他的“发糖教育法”,也成为中外教育史上的经典范例。一个男孩在校园里拿砖头砸人,无论其有什么理由,也属严重的违纪行为。但陶行知却“发糖”以奖励,而且不是一块,是四块。而仔细读过这个故事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两点奥秘。
(10)、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 在外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 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先生以出其不意的奖励感化教育,轻而易举的功破了学生的心理,圆满的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11)、陶行知在育才小学当校长的时候,一次,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制止了他,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12)、陶行知在担任某小学的校长时,看到一名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学生,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放学后王友已经等候在校长室准备挨训,陶行知先生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将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异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在他手上,说:“这块糖果也是将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入时,你停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更惊异了,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感动极了,他留着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说:“你能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再奖励给你一块糖,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没有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怀揣着糖果的王友离开校长办公室。此刻的心情不难想象。
(13)、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
(14)、1945年1月,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并任校长,李公朴任副校长兼教务长。社会大学的宗旨是“人民创造大社会,社会变成大学堂”、“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有力地推动了民主教育的进程。
(15)、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被批评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奇怪地接过糖果。
(16)、做为父母,我们要认识到叛逆心理是孩子正常的心理特征,不要认为孩子的叛逆就是故意跟你过不去或品行有问题,要学会尊重和理解,我们也曾经年轻过,曾经叛逆过,孩子与你对着干,你就不接招,孩子故意搞怪,你不为所动,只要去尊重、认可他,孩子慢慢就会自醒,感受到父母的爱,自然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
(17)、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1917年回国后推行平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并把毕生精力投入到了教育中。
(18)、然而,陶校长早洞察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他去小卖铺买了一包糖果,一场伟大的教育即将发生。
(19)、第充分看到男孩的悔改之意。既然人家及时住手、及时到办公室、及时承认了错误,还有什么理由抓住不放?任何一个人犯了错误之后,都会有一个后悔期。这是他们痛苦的时候,也是需要别人理解、同情和安慰的时候。如果批评过当,甚至讽刺挖苦,伤其自尊,就很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或者当场顶撞,或者自暴自弃。
(20)、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第二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
3、陶行知的四颗糖的故事
(1)、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2)、婚姻家庭问题咨询(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
(3)、陶行知先生连续掏出了四块糖给了那位男生,但是,陶校长先生掏出的不是区区一块糖,而是四块糖。原因是第一块糖是那位男孩比陶行知先生先到办公室,第二块糖是陶行知先生令他不要打同学,他立即住了手,第三块糖是因为他打同学是因为那个男孩欺负女生,第四块糖是因为那个男孩已经认错了,奖励给他的糖。
(4)、陶校长又从口袋掏出一块糖笑容绽放地对孩子说:“我知道你打那个同学是因为他老欺负女同学,你看不管他,因为你的正义感,所以我还要奖励你。”孩子接过第三块糖,流着满怀感动的眼泪对陶校长说:“校长,我错了,我再也不跟同学打架了,一定听老师的话。”
(5)、这普普通通的四颗糖,在陶行知的手中似乎有了生命:
(6)、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7)、四颗糖的故事,之所以在教育界传为佳话,并被后来的教育工作者们所推崇,在于它蕴含着一种难能可贵的教育理念与精神,折射出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
(8)、男生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高兴地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惊讶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9)、昨晚陪儿子看动漫时,看到了大教育家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深有感触。不禁感慨:教育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而更在于呼唤和鼓舞。教师应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扶值学生可贵的探索精神,真诚的赞扬学生,这无疑能产生像磁场一样地吸引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10)、我想,未必,因为这对发糖人的各项修为、认知、心量、与情绪控制的要求高,还真不是谁都能学得来的,盲目的模仿所发出去的糖,不甜,甚至有些酸,有的还会很苦,因为,本质根本没有变。
(11)、建设新型的师生关系。俗话说:“师徒如父子”,这是旧社会里师生之间的关系。既然老师和学生是父子关系,那老子打儿子,岂不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现在是新社会,新时代,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老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不同的是老师的年龄比孩子大几岁。孩子和老师都享有相同的权利,孩子的权利不受侵犯。孩子不会背书,老师要找到其原因:是孩子的基础问题,还是孩子的智力问题,或者是孩子不用功造成的。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不能体罚孩子。毕竟孩子年龄还小,爱贪玩,要和孩子谈心,给孩子讲道理。如果孩子想通了,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背书就快了。即使他背书慢一点,那又有什么关系,不要着急,慢慢来,性急吃不了热豆腐。对孩子多一点耐心,他今天不会背,明天不会背,后天可能就会背了。对孩子的要求,不能千篇一律,搞一刀切。
(1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尊重信任,严格要求;
(13)、他看到这个学生跟同学打架,手上拿一块砖头,这还得了,这会出人命!被他看到了,立刻制止,告诉这个学生,半个钟点之后到校长室来见他。这个学生离开了,校长再问别人,他们为什么打架?是为了对方这个学生欺负一个女同学,他打抱不平。这么个原因他知道了,这个人很有义气。半小时之后他回到校长室,看到学生站在外面门口,掏一块糖给他吃,也没有骂他,学生感到很惊讶。他说这块糖奖励你,我叫你半个小时来,你准时来了,你很守时,这应当要奖励你。然后再说,我去调查,知道你这个事情做错,你还很有义气,打抱不平,这是很好的行为,再赏一块糖给你吃。学生就感动了,立刻就承认错误,受感动。校长又掏一块糖给他,奖励他,你能够忏悔,你知过能改,这很难得,这很不容易。没有责备一句话,没有任何处罚。学生感动的跟校长说,以后决定不会再犯这个过失。校长第四块糖给他,勉励他。再问,没事了,你回去。这是中国爱的教育,神圣的教育,没有一句责备的话,没有一句批评的话。
(14)、男孩儿惭愧地拿着那四颗糖走出了办公室,从此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和别人打过架。相反还经常帮同学的忙,学习成绩也慢慢好起来,以优异成绩毕了业,后来还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
(15)、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马上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你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16)、老师体罚学生是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有很多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流毒很深。从孔夫子办私学,教学生开始,公开允许体罚学生。孔老夫子还发明了戒尺,孩子调皮捣蛋,学习不认真的可以打手心,打屁股。这种做法沿袭了两千多年,没有异议。就连家长也认为,老师打孩子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没有什么地方可质疑的。有些老师受到这种封建思想的影响,认为孩子犯错误,教师打孩子是应该的,是合法的。岂不知我国已经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封建思想要肃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孩子的合法权益,孩子的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17)、陶行知先生连续掏出了四块糖给了那位男生,但是,陶校长先生掏出的不是区区一块糖,而是四块糖。原因是第一块糖是那位男孩比陶行知先生先到办公室,第二块糖是陶行知先生令他不要打同学,他立即住了手,第三块糖是因为他打同学是因为那个男孩欺负女生,第四块糖是因为那个男孩已经认错了,奖励给他的糖。
(18)、1934年,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本名为陶行知。虽然王阳明学说含有主观唯心主义的成分,陶行知却从中悟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且终生以此自勉。
(19)、这是一个将聋哑女儿培养成留美博士的伟大父亲周弘讲的陶行知的故事,很感动,很感谢,感谢周弘讲了一个这样好的故事,更感谢周弘提出了“赏识教育”的理念,他说,他不讲方法,他讲“方法它妈”,“方法它妈”是谁?是态度,家长首先要改变态度,要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用赏识的方法去鼓励孩子,如果教育孩子的方向错了,方法再多也没有用,方法多而方向错只能离目标越来越远。
(20)、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你已经认错了,再奖励你一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4、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在哪本书上出现过
(1)、陶校长又掏出第四块糖抱着孩子的肩膀说:“我知道你是一个好孩子,是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我为有你这样的好学生感到自豪,再把这块糖拿上,回去吧!”
(2)、1936年5月,他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委和常委。与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等联名发表《团结御侮》的宣言,主张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复信表示支持。
(3)、正如陶先生所说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深处。”对于在教育第一线的我,陶先生教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相信陶先生的博爱精神将激励我们在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4)、正如陶先生所说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深处。”对于在教育第一线的我,陶先生教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相信陶先生的博爱精神将激励我们在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5)、陶校长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拿砖头扔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善良,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男孩被陶校长的尊重、信任、肯定和鼓勵深深感動,良知慢慢被點亮,男孩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6)、 俄罗斯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布达林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认为可以往一个盖着盖子的瓶子里灌水吗?”的确,训斥、向家长告状这类粗暴的举动都不是拨动孩子心扉的办法,只有想办法如何旋开“瓶盖”,将关爱、宽容的清泉注入孩子的心田,才能收获孩子良好的行为,才能使这些所谓的问题孩子成为一个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心中的好伙伴,父母口中的好孩子。
(7)、我让你住手,你立马停止了,你尊重我,那么我也理应尊重你,因为,人和人是要相互尊重的,所以我感谢你!又把尊重亲自演示了一遍。
(8)、第充分看到男孩的犯错理由。男孩拿砖头砸人,是因为被砸的那个男生欺负女生。这样看,砸人完全是为了主持正义,只不过行为过当而已。理解对方,支持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和分析问题,才能够说服对方。
(9)、这则故事被教科书奉为圭臬,让每一位教师沐浴在教育先贤的光辉里,用“糖衣炮弹”去温柔地“打倒”每一位学生。这一则故事适合学生家长们的胃口: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润物细无声”地教育呢?每一位学生家长常梦常想的都是:老师应该对自己的还是视若亲生骨肉。
(10)、一九运动后,在中国共产d的帮助和影响下,积极宣传抗日,参加民主运动,进一步认识到教育应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服务。
(11)、只要发现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一个好的老师,一个好的家长,必须要有一双捕捉孩子身上闪光点的火眼金睛,对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断的赞赏,反复激励,使孩子有一种被认可,被发现的感觉。
(12)、男生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高兴地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惊讶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13)、从第三颗糖开始,就真正进入了教育家的境界,开始在“教育”了;因为据我了解,你并不是纯粹的在斗殴,而是那孩子欺负女生,你叫不停他,所以才出手了,所以这颗糖还是要奖励给你,不是奖励这个行为,而是奖励给你心中的那份正义感。又把理解演示了一遍。
(14)、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有个“四颗糖”的故事:有一天当校长的陶行知看到一个同学正在打另一个同学,他对那个打人的同学说:“下午三点,到我办公室去一趟。”当这个孩子心惊肉跳地敲开校长的大门的时候,想象不到的一幕发生了,孩子惊讶地看到陶校长笑眯眯地看着他,从口袋掏出一块糖,对他说:“我要奖励一块糖给你。”孩子很不解地看着陶校长,陶校长说:“孩子,为什么要奖给你一块糖呢?你看我让你三点到,你就三点到了,很准时,所以要奖励你。”孩子拿着糖块很感动,不知说什么好。
(15)、有一天,正要赶去开会的陶行知在路上看到一个男同学在欺打另一个同学,陶行知赶紧走过去将其制止。陶行知认识这个打人的男同学,他父母早亡,只跟着奶奶生活,奶奶也管不了他,所以就养成了打架斗殴的坏习惯。陶行知问了问事情经过后才知道,原来是另一个同学欺负女生,他看不过去才出面来“教训教训他”。看着这个男孩儿一脸的桀骜不驯,陶行知并没有立即批评他,只是说了一句“去校长办公室等我”就离开了。
(16)、英才小学校长陶行知在校园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斥责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
(17)、6月25日,陶行知在国际饭店代表54个人民团体举行外国记者招待会上,要求美军立即撤退。6月29日,陶行知与郭沫若、沈钧儒等发起《致美国人民书》。7月,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先后遭国民d特务暗杀,陶行知亦被列为黑名单的第三名。陶行知一面作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牺牲准备,一面继续坚持斗争,视死如归,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前列。他写信激励育才师生为民主斗争“再接再厉,前仆后继,屡败屡战,以底于成。
(18)、学生做错事情,为什么做错?把这原因找出来。
(19)、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句话: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走路。每一个成年人都明白信任对自己的重要,有人甚至把信任看得比生命都来得可贵,可实际上,孩子对于信任的企盼不会比成年人少,甚至有时他们比你更渴望得到大人尤其是老师对于他们的信任。信任的魅力,没有尝试就千万不要放弃,就像在黎明前的黑夜,不要随便舍弃一枚你自己心目中的石子,光明来临时,它也许是你梦寐以求的珍宝。
(20)、其陶行知善于实事求是,把握事情的真相,做到有礼有节。“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土块砸那个同学是因为他不遵守游戏规则,他欺负女生,你砸他说明你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看似一件普通的小事,陶行知却能认真地深入到学生中,仔细了解事情的真相,如实地掌握第一手资料,让学生由衷地感悟到作为教师的公正、公平、公开,更让学生激起对教师的敬畏,使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节,凸显了爱的分寸,彰显了爱的魅力。而当前许多教师推脱忙碌缺少深入学生中的时间,缺乏对学生课余生活的把握,一旦遇到事情就妄加指责,往往会冤屈学生,甚至给学生的心理造成教师不公正的阴影。长此以往教师的威信就大加折扣,教育的效果也就甚微了。
5、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出自什么书
(1)、 但是,这引力波发出的信号,被远隔千米的陶校长测量到了,他去小卖铺买了一包糖果,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即将发生。
(2)、格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3)、陶校长的那“四块糖”,虽然很渺小,也很微不足道,但是,让那位男孩吃在了嘴里,更甜在他的心里。
(4)、没到3点,男孩就到校长室门口等候,眼神迷离无光,情绪起伏不定,内心有能量在暗暗涌动。没发泄完的愤怒,错误行为的自责,面对校长责问的恐惧,同学们即将看笑话的羞愧,还有可能找家长的担忧,这些能量包围着男孩,不停旋转,形成强大黑洞般的引力波。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情景堪比宇宙大爆炸!
(5)、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1932年创办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设想以教育为主要手段来改良人民的生活。(7)
(6)、接着校长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让你住手,你就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校长,尊重别人是重要的品质啊。”
(7)、国内各大优秀少儿报刊社对一三作文课堂高度关注,将有资深主编亲自参与每日一句评选,不定期选登优秀作品。
(8)、孩子的大特点,就是可以改变。无知可以变成有知,单纯可以变成复杂,莽撞可以变成老到,粗鲁可以变成细腻,怯懦可以变成勇敢,小气可以变成大度,蛮横可以变成理智。变与不变,大变与小变,既取决于自己,也取决于家庭和学校。一个充满爱心的老师,会创造无数的奇迹。因为宽容是一服灵丹妙药,能够在关键时刻矫正学生们的人生之舵。
(9)、手里握着三块方糖,男孩感动了,流下泪来。陶行知见状掏出第四颗方糖:“你已经认识到了错误,知道武力不能解决问题,我的兜里也没有糖果了,我想我们的谈话应该到此为止了。”
(10)、我叫周汉卿,我的家乡在安徽。安徽出过好多名人,这里,我跟大家讲一讲“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四颗糖果的故事”。
(11)、1897年,曾在邻居家厅堂玩耍,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坐在地上临摹起来,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免费为其开蒙。后入家乡蒙童馆吴尔宽处就读。
(12)、陶行知先生不愧是大师,处理打同学的王友也不同凡响,别出心裁。至今“四块糖”的故事已经成为教育经典,启发着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
(13)、日常生活中,老师也是这样,我们做错事,不但不批评我们,而且想一些办法告诉我们事情的严重性,使得我们以后不会再去做那些事。
(14)、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15)、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16)、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爱孩子,关爱每一个孩子。短短一句不足十个字的话,做起来却远远比说难多了。每个来自不同的家庭,有幸福快乐的,有缺少温暖的,有父母离异的……不同的家庭环境,培养出来的孩子也是个性迥异。每一个孩子就像是一本书,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在读懂它的同时,还要学会如何去珍视它。就像一位名人所说的:“要学会俯下身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加强与孩子情感的双向交流,架起通向孩子心灵的桥梁。”
(17)、如果我们的情绪被激发了,我们所作的一切,就是扛着“教育的大旗”在发泄情绪,本质上也无非就是“条件反射”,根本谈不上是教育。
(18)、“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啊,陶校长正是用他的名言与他的“四块糖”去“教人求真”,教人去“学做真人”。
(19)、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20)、陶行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之一。下面,我为您带来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欢迎浏览!
(1)、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王友,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
(2)、用平常心看待个别老师体罚学生。全体教师通过学习《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大多数的老师都知道了要保护儿童,热爱孩子,爱护自己,都不去触碰体罚学生的这一条红线。但仍有个别老师,还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把体罚孩子不当一回事,也许他的心情是好的,为孩子好,为了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意无意地就体罚了孩子。俗话说:“久站河沿没有不湿脚的”,把孩子身上打淤青了,甚至把孩子打伤了。这样的老师不仅要受到学校的处罚,严重的要扣发绩效工资,甚至开除公职。还要给孩子的家长道歉,还要给孩子包骨养伤。也不知道,这些老师图个啥?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还有个别媒体人,如果采访到老师体罚孩子的,像捞到了狗头金,如获至宝,大肆宣传,教师本来就是一个弱势群体,结果把全国的老师都弄得抬不起头来,好像自己做错了什么事似的。家长更是起来,群起而攻之,恨不得把老师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现在,老师对待犯错误的孩子,不敢问,不敢管。长此下去,势必毁了教育,害了孩子。老师体罚学生,只是个别现象,不必刻意放大。
(3)、人生的诀窍就在于经营自己的长处,教师的长处就应该是拥有教育智慧。
(4)、教育学生或者孩子时不应用训斥、苛责、打骂等伤人自尊的方式,而应平心静气,换位思考,旁敲侧击,对比设喻,导化对方心理。
(5)、1946年4月,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在他生命的后100天,他在工厂、学校、、广场发表演讲100余次。
(6)、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7)、可是先生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我却迟到了,我要向你道歉。”
(8)、陶校长真不愧为著名教育家,从“四块糖”使男生认识到错误,使男生以后遇到事情的时候,想想对不对得起陶校长的那“四块糖”啊!
(9)、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看得起,是在人格上尊重我们的孩子。教育的基础,是尊重,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著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有说过这样一句话——应当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我们的孩子,不管我们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设身处地的,以心换心,以情动情的让教育的过程变得很轻松,很愉快。
(10)、 陶先生在孩子开口前就收到了新的引力波信号,心花怒放的又掏出一颗糖:“你知错认错,实在难得,不得不再奖励你一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回去吧!”男孩手握四颗糖,眼神里充满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光。这光芒,一直延伸,照耀到很远很远的宇宙边缘。陶行知先生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巧妙激励,用四颗糖化解了孩子心中的愤怒、自责、恐惧和羞愧,如同一道光照亮了孩子。这普普通通的四颗糖,在陶行知的手中似乎有了生命
(11)、周宏说:“我们现在的孩子都是伟大的伤病员,他们做什么,家长都看不惯,孩子们在家长和老师的训斥和抱怨声中成长,根本感受不到爱,家长总以为给孩子买好看的衣服,给他们做好吃的饭菜就是爱他们,其实现在的孩子需要的是‘精神的爱’而不是‘物质的爱’,一旦孩子真正感受到了父母的爱,泪流滚滚,一定会成为好的孩子。”
(12)、很多时候,和风细雨的教育反而比雷霆万钧的方式更有力量。我们常说好的教育“润物细无声”,也许说的就是陶行知先生这样的教育吧。
(13)、陶校长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对孩子说:“我还要奖励你一块糖,因为今天我不让你打那个同学,你马上就住手了,显然你是很尊重我的,我很需要你们的尊重,所以谢谢你啊”。孩子手里捧着第二块糖,早已感动不己,泪流满面。
(14)、陶行知先生当小学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室去。
(15)、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也并不是什么极度高深的大学问,把它理清楚很容易,我们也都能理解,也赞同,当然也可以背下故事讲给别人,我们也可以从今往后在兜里时常备着几块糖。
(16)、 接着校长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让你住手,你就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校长,尊重别人是重要的品质啊。”男孩被这第二颗糖彻底击晕了,随着那个卑微的自我的倒下,之前的那些情绪能量失去了中心点,四处飞散。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拿砖头扔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这时,几股奇妙的新的能量开始围绕着男孩旋转,越来越靠近中心点,良知之光越来越亮。男孩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17)、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发现有犯错的孩子。是啊,哪个孩子不犯错?只要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人,由于心理、个性、家庭条件、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原因,总会犯一些这样那样的错误。记得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要用放大镜把别人的优点争取来,不要用显微镜去观察别人的缺点。”诚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善于发掘孩子的长处,不要斤斤计较于他们所犯的错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即使再调皮的孩子,在他们内心深处,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学习好、行为好、受老师喜欢的学生。只是他们缺少了一份自制力和恒心,经常受批评,使得他们对自己彻底失去了信心。所以,负有教书育人责任的我们,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而应该和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去爱护,去关心,去帮助他们,让他们找回信心,重新认识自我,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这个集体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其实,对他们一味的打压更会加剧孩子的抵触情绪,使他们顽固的坚持错误,不愿改正。所以,我认为对经常犯错的孩子,我们要多一份耐心,少一份急躁,多一点宽容,少一份斥责。
(18)、前几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陶行知的“四块糖”》,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19)、陶行知先生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巧妙激励,用四颗糖化解了孩子心中的愤怒、自责、恐惧和羞愧,如同一道光照亮了孩子。
(20)、陶行知认为,教育孩子应平心静气,换位思考,旁敲侧击,对比设喻,导化对方心理。很多时候,微笑比严酷更有力量,赏识比批评更具激励。滴水穿石,胜过暴雨,和言良意,默化潜移。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陶行知的故事四颗糖与教室里的正面管教精辟12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