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的哲学观点是什么思想精辟77条

黑格尔的哲学观点

1、黑格尔的哲学观点的局限性

(1)、(2)这种不需要时间的位置变化有无限大的速度,即∆S/∆t=∆S/0=∞。

(2)、黑格尔认为,从意识到理性的发展阶段是个体意识的发展全过程,理性结束了个体意识,还要继续发展为精神。精神是主观精神外在为社会组织和历史进程的结果,它是客观的,因此精神环节就是客观精神环节。它包含的主要发展环节是历史的发展阶段,分别是“伦理”、“教化”、“道德”。高阶段就达到了知识。

(3)、黑格尔的《逻辑学》三大理论: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三个辩证法规律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恩格斯则将它从《逻辑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从而使辩证法的规律变得更加清晰了。辩证法规律揭示的全是极限本质之间的联系,是抽象程度高的产物。

(4)、黑格尔认为纯粹概念是经过漫长的过程才产生和形成起来的,而这个过程是同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即人类“克服”自然界的过程交织在一起的。

(5)、黑格尔认为感性确定性是个人意识的初形式,它的对象是个别事物的存在。它的特点是表面上看它好像是丰富的知识,但实际上是抽象、贫乏的知识。

(6)、《姜人生哲学到底——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

(7)、为了比较充分地说明这一点,黑格尔列举了两个典型的例证,一是在柏拉图那里找不到“关于自由的性质、罪恶的起源、神的意旨”等问题的答案;二是找不到“自我本身的独立性或自为性”的观念。(参见同上,第51页)特别是有关现代人所需要的“自由”的观念,黑格尔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他说:

(8)、(2)黑格尔肯定谢林把费希特的“正题、反题、合题”的辩证法形式用于自然和精神是一个功绩,但是,他尖锐地批判谢林把辩证法的形式当作“无生命的图式”外加于事物的形式主义倾向。

(9)、德国古典哲学,也就是德国“经典哲学”,在西方哲学界的“经典”意义,是指它有一种定型的模式,其思路、传承都是主流的。但正因为如此,所以它达到顶峰以后必然走向衰落。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而费尔巴哈标志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黑格尔的地位经常被人们比作亚里士多德。反过来,当人们推崇亚里士多德时,就把他称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康德更多地被比作柏拉图,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关系就有点类似于康德与黑格尔的关系。从思想的层面来说,黑格尔可以说是后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也是百科全书式的,他毕生所有的著作,包括他自己写的和学生整理的,据说有400多部,也有人说有1000多部,当然有的并不是他自己写的,但归于他名下。总而言之,黑格尔像亚里士多德一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的代表作就是《哲学百科全书》,包括三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古今中外、天上地下,历史、社会、自然界,人类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无所不包。就连自然哲学,黑格尔虽然在这方面没有什么新的发现,不像康德提出过星云假说,但是黑格尔也是站在当时时代的高峰,他的眼界是可以概括当时各个学科领域的。黑格尔以后就再也没有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了。因为现代的知识爆炸,一个人的脑袋里不可能容纳下这么多的东西。但是黑格尔可以担当得起。尽管你可以指责他的理论,嘲笑他的错误——他的自然哲学里面就有很多谬误,比如在颜色理论上,你可以证明他是错的,牛顿才是对的——但是他毕竟在那个时代,熟悉了解那些的理论、科学问题,这很了不起。他对后世级的哲学家都有很深刻的影响。

(10)、其黑格尔用一个生动的教堂之喻,说明了哲学在一个时代的根本作用。他说“一个民族的这种丰富的精神是一个有机的结构——一个大教堂,这教堂有它的拱门、走道、多排圆柱我多间厅房以及许多部门,这一切都出于一个整体、一个目的。在这多方面中,哲学是这样一个形式:什么样的形式呢?它是盛开的花朵。它是精神的整个形态的概念,它是整个客观环境的自觉和精神本质,它是时代的精神、作为自己正在思维的精神。这多方面的全体都反映在哲学里面,以哲学作为它们单一的焦点,并作为这全体认知其自身的概念。”(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56页)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个民族的精神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它由许多的要素构成,这就好比一座宏伟的教堂,它有许多部分组成一样。但教堂不是砖头的堆积,其各个部分都服从一个整体和一个目的,这就是为其信众提供一个宽敞明亮、庄严肃穆、空灵神圣的礼拜场所,其他的附属建筑必须服从这个总的目的。同样,一个民族的精神也不是各种特殊观念的机械叠加,而是由一个作为其内在灵魂的精神原则作为联结各种精神要素的基础和中心线索,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本质,就是这种体现了有机整体和精神本质的总体概念,因而它才能成为一个时代的“盛开的花朵”和“整个形态的概念”。

(11)、《精神现象学》(1807年)(马克思称此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逻辑学》(大逻辑)(1812—1816年)(列宁对此书的评价是:“在黑格尔的这部唯心的著作中,唯心主义少,唯物主义多。‘矛盾’,然而是事实!”)《哲学全书》(1817年)《法哲学原理》(1821年)《历史哲学讲演录》、《美学或艺术哲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宗教哲学讲演录》、《书信集》(均为在死后被整理出版)。

(12)、“运动就是物体在某一瞬间在一个地方,在接着而来的另一瞬间则在另一个地方,——这就是切尔诺夫附和着反对黑格尔的一切‘形而上学者’而重复的反驳(参看他的《哲学论文集》)。

(13)、(2)认为“实践理念”是实践的或意志的活动,是广义的认识活动的组成部分,它是主观性进一步否定客观性的片面性的活动,力图把主观性内部的合理的必然性或规定性,输入到客观世界的偶然性现象中去,以消除客观性的片面性。

(14)、黑格尔矛盾辩证法有两个论题:(1)运动的本质就是矛盾,“某物之所以运动是因为它在同一个‘此刻’在这里,又不在这里。”(2)存在的本质就是“某物”(Something)与“他物”(Others)的对立统一。因此Something和Others可以归纳入对立统一的概念中,从而使对立统一成为哲学本体论的基础或普遍规律。从逻辑和科学哲学的的观点看,第一个论题完全违反数学哲学的公认的点、线、面等理性抽象原则,并导致任何命题都是真的那种诡辩论。第二个论题混淆“差异”与“对立”的概念,陷入亨普尔归纳悖论,顾德曼蓝-绿悖论不能自拔。这两论题是黑格尔的致命伤。由于许多年轻教师同时教授科学哲学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将这两门学科结合起来,分析清楚这两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15)、这样看来,有大多数的相互差异的事物,作为实例对于对立统一规律中的谓词是“不可被投射的”。不能成为对立统一的例证。某物与他物,是一个差异的概念,它组成了全世界的所有事物,某物不是他物,他物不是某物,这个“不是”指的是他的“补”,世界的一切等于某物与他的补组成的全集。某物的他物有无限之多,它大多数不组成某物的对立面,不组成两极。且看一根数轴,有无限多个实数,只有在某种划分上才将它分成整数、分数;正数、负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对称性的两极。但整数中有……这些无限的数目,绝大多数都是从数值的差别来看它们的。某物与他物的关系,从逻辑上看是一个元素(或一个元素集的类)与它的补集的关系问题。这正如奎因所指出的,一个可投射谓词的补(complement)与该可投射谓词相比,是不可投射的。正电子的补是世界上除了正电子之外的所有的基本粒子。正负电子对的补可以定义为除了正电子和负电子之外的所有基本粒子,它不能作为实例来确证正负电子对的对立同一以及它们的两极性。因此,某物与他物是差异互补关系而不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对于两极对立是不可投射的。(见图图2)同样肯定与否定,对于客观辩证法来说,和某物与他物一样,也是一个差异互补关系而不是对立统一关系。(见图3)

(16)、1770年出生在德国斯图加特城的一个政府公务员家庭。

(17)、精神及精神发展的过程,是历史哲学的实在对象。把精神和它的对立物即物质加以比较,便可以理解精神的本性。物质的实质是重量;精神的实质是自由。物质在自己以外,而精神在自身以内具有中心。“精神是自足的存在。”这话如果不清楚,下面的定义或许比较能说明问题:“可是精神是什么呢?它便是“一”,是自身均一的无限,是纯粹的同一性,这同一性其次把自己同自己分离开,作为自己的另一个东西,作为和共相对立的‘向自有’及‘内自有’。”

(18)、《黑格尔全集第17卷:讲演手稿I(1816-1831)》

(19)、(1)他对真理的规定,包含着真理是全面的思想。

(20)、资产阶级的形式论理学上有三条根本规律,第一条叫做同一律(同一律说:在思想过程中,概念是始终不变化的,他永远等于自己);第二条叫做矛盾律(矛盾律说:概念自身不能同时包含二个或二个以上相互矛盾的意义,假如某一概念中包含了二个矛盾的意义,就算是论理的错误);第三条叫做排中律(排中律说:在概念之相反的意义中,正确不是这个就是那个,决不会两个都不正确,而跑出第三个倒是正确的东西来)”。“由此看来,整个形式论理学的规律,都是反对矛盾性,主张同一性,反对概念及事物的发展变化,主张概念及事物的凝固静止,是同辩证法互相反对的东西”(P47-48)“全部形式论理学只有一个中心,就是反动的同一律、全部辩证法只有一个中心,就是革命的矛盾性”(P.49)(7)

2、黑格尔的哲学观点是什么思想

(1)、列宁跟随黑格尔,在这里不但说明运动的本质就是在某一瞬间在一个地方同时又不在一个地方。而且用反证法说明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如果不是这样,那就不是描述运动,而只是描述了静止。在某一瞬间(moment,时点)在一个地方,就是静止,在各个不同的时点,在各个不同的地方,所以是静止的总和,因而这种描述没有指出运动自身和运动的可能。黑格尔和列宁这个反证,我认为是不对的。因为:

(2)、(1)假定P&非P这是前提,对(1)进行合取除去得出:

(3)、(1)他们对于什么叫做静止没有做出概念的分析,就使用它来做出种种推论。其实,所谓静止,指的是无论怎样短的时间间隔里物体质点只在一个地方。所以,说“某一个时刻在某一个地点”不能说它是静止,而在“另一个时刻它又在另一个地点”不能说这表达的是静止的总和。在黑格尔的时代,微积分还没有建立在极限论和实数连续统的基础上,至少对于黑格尔来说,情况是这样;他不知道无穷数列可以收敛到一个极限点,他才犯了这个错误,至少在科学上是这样。

(4)、由上述四条原则出发,黑格尔对哲学的发展历史也有如下三点结论:第一个结论是:“初期的哲学是贫乏抽象的哲学。在这些哲学里面,理念得着少的规定,它们只停滞在一般的看法上,没有充实起来。”(同上,第44页)而由此结论似乎可以推导出更进一步的规定:“晚出的、年轻的、新近的哲学就是发展、丰富、深刻的哲学。”(同上,第45页)对于第一条结论,黑格尔还进一步严肃认真地告诫我们,“必须认清这点,才可不至于在古代哲学里面去寻找较多于应找得到的东西”。(同上,第44页)这就是说,在从事哲学史研究的时候,不要把后来人,或者今人的一些观念放到古人的思想当中。

(5)、这门哲学课程将围绕人生中有关孤独、爱恨、生死、迷惘、欲望等20个“大问题”展开,每个“大问题”分为5讲,为你讲述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叔本华、尼采、加缪、柏拉图、萨特等20位古今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从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策略。

(6)、关于差异哲学将差异与矛盾的地位反转问题:这就是哥白尼式的革命

(7)、以上的议论黑格尔并没有明白叙述,而是隐含在他的体系之中,同样也隐含在其他许多形而上学家的体系中。

(8)、(2)由于真理是全面的,因而它就是具体的,是“对立面的具体的同一”。因此真理本身就包含矛盾,理念本身即辩证法。

(9)、有机性阶段是机械性阶段和物理性阶段的统一的统在这个阶段上研究的对象是作为有生命的个体出现的理念了。它大的发展环节有:

(10)、这个实例或许也可以用来说明辩证法,辩证法是由正题、反题与合题组成的。首先我们说:“实在是舅舅”。这是“正题”。但是存在舅舅就暗含着存在外甥。既然除 “”而外任何东西都不真存在,而我们现在又存在外甥,所以我们不得不断言 “是外甥”。这是“反题”。但是这和“”是舅舅的看法有同样的缺陷;于是我们被迫采取这个看法:“”是舅舅和外甥构成的全体。这是“合题”。但是这个合题仍旧不圆满,因为一个人必须有个姊妹作外甥的母亲,他才能当舅舅。因此,我们被迫扩大我们的宇宙,把姊妹连姊夫或妹夫都包括进去。据主张,照这种方式,仅凭逻辑力量就能不停地驱使我们从有关“”提出的任何谓语达到辩证法的后结论,那叫作“理念”。在整个这过程当中,有一个基础假定,即任何事物若不是关于整体 “实在”的,就不可能实际真确。

(11)、(3)黑格尔肯定康德关于运用“知性”范畴去认识“物自体”时所引起的矛盾是必然的这种思想,应当看作是近代哲学界一个重要的和深刻的进步,但是,黑格尔认为,康德的这一见解虽然“如此深远”,而他对问题的解决却又是“如此肤浅”。

(12)、虽然黑格尔认为“客观精神”在外化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形式之前是纯概念或范畴的发展形式,它的辩证运动构成哲学本体论的内容,但是,在黑格尔看来,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不管是个人意识,还是人类精神,都有自己的历史,而所有的历史都是辩证发展的过程,辩证法是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历史是辩证法的具体应用。从原则上说,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与辩证法的某一个环节相对应;按照辩证法螺旋上升的方向,历史发展的方向是进步,达到了辩证法规定的后目标,历史也就终结了。因此,本体论、辩证法和历史是统一的。

(13)、黑格尔认为对自然界作哲学的考察,其任务就是指出自然界是精神的生成过程,是精神扬弃其异化的过程,自然界本身的发展阶段则是精神力图超出其异在的意图的结果。它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即“机械性”、“物理性”、“有机性”。与之相对应,自然哲学也就由“机械论”、“物理论”、“有机论”三个部分构成。

(14)、关于差异哲学的运用问题:差异的创造性之源。一切系统工程要问的问题:解决问题有哪一些不同的相互差异的方案,然后才能问那种方案好。

(15)、要而言之,上述三条黑格尔关于哲学史与哲学关系的表述,并没有“哲学史是哲学”或“哲学是哲学史”的意思,而只是从他自己所理解的“哲学”性质的角度来阐述哲学史研究的任务与性质,并将哲学史研究的任务与性质规定为是哲学研究本身,而不是其他。换句话说,如果哲学史的研究不是在从事哲学本身的研究,那他就不配享有哲学史研究或哲学史的称号。实际上,从黑格尔对当时流行的一些哲学史研究方式的蔑视与颇有点刻薄的批评中,也可以佐证上面的说法。他说:“我们并不缺乏卷帙繁多、甚至学问广博的哲学史,在这些哲学史里,他们所费力寻求的关于哲学实质的知识反而没有。这样的哲学史家有点像某些动物,它们听见了音乐中一切的音调,但这些音调的一致性与和谐性,却没有透进它们的头脑。”(同上,第5页)当然,我们完全可以有理由不认同,甚至批评黑格尔关于哲学史研究任务与目标的规定,因为,“哲学史”作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另一个任务是还原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的面貌。这一类型的研究对于哲学创造而言也许没有多少必要性,但对于思想史追求历史真相而言则是必需的(不管这一真相是否能真的完全达到)。黑格尔虽然强调了哲学史研究的科学性,但在他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辨哲学体系里,“科学性”一词似乎还缺乏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体系里所包含的对经验历史真相的把握这一思想内涵。

(16)、黑格尔同历来其他曾抱有稍类似的形而上学观点的人有两点区别。一点是强调逻辑:黑格尔认为,“实在”的本性从它必须不自相矛盾这个的考虑就能推演出来。另一个(与第一点密切相关的)区别特征是称作“辩证法”的三元运动。他的重要的著作是两部《逻辑学》(Logic),要想正确理解他对其它问题的见解的依据,这两部书不可不懂。

(17)、因而,在他来讲,“自由”所指的可说无非是服从法律的权利。

(18)、(3)认为认识过程是“理论理念”和“实践理念”双重运动的统一过程,而“实践理念”比“理论理念”更高,“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的资格,而且具有现实的资格。”黑格尔在这里讲的“实践”虽然是精神性的活动,当时他对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论述,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对哲学科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19)、第二个主要特点就是彻底的理性主义和逻辑主义。

(20)、为了更完整、更深入地理解黑格尔本人对于“哲学史与哲学”关系的认识,有必要对于黑格尔提出的哲学史研究的四条原则进行简明扼要地再叙述。

3、黑格尔的哲学观点是什么

(1)、黑格尔认为,费希特这样做势必陷入一切事物、对象都说成只是我们主观意识建立的主观唯心主义,而这就“会引起朴素意识的抗议”,并且这也是“朴素意识有权加以抗议的”。

(2)、这是“一个恰巧为•我所知的结果,因为我已经详细考察了全领域。”所有以上引文都摘自《历史哲学》的绪论。

(3)、据黑格尔说,时间历程按伦理和逻辑双方面的意义来讲,都是从较不完善到较完善。确实,这两种意义在他看来并不是真正区别得开的,因为逻辑的完善性就在于是一个密致的全体,不带高低不平的边缘、没有独立的部分,而是像人体一样,或者说更像有理性的精神一样,结成一个各部分互相依存、都一同趋向单一目标的有机体;这也就构成伦理的完善性。引几段原文可以说明黑格尔的理论: “理念正如同灵魂向导默久里神,真正是各民族和世界的领袖;而精神,即这位向导的理性的、必然的意志,是世界历史的种种事件的指导者,而且一向就是。按精神的这种指导职能来认识精神,便是我们当前的工作的目的。”

(4)、(3)奴隶意识也是一种自主意识,奴隶因此也是主人。

(5)、(1)哲学的性质规定了哲学史研究的任务。哲学是关于真理的科学。因此哲学史就不能以客观的描述方式铺陈历史上具体哲学家们的意见。“在哲学史里我们所研究的就是哲学本身。”引申一点说,哲学史是研究具体历史过程中的“真理”或曰真理性的认识,以此作为人类进一步认识的台阶或阶梯。

(6)、有限长的直线有无限相互差异的点,只是从某个角度加以选择才有两个端点的对立。所以德勒兹说:“存在着关于差异的一个关键性的经验以及其相对应的实验:在所有的时间里,我们发现自己面临或被约束于界限与对立中,我们要追问这种情况预设了什么?它预设了一大群差异,一种自由的多元论,狂野或不可抑制的差异”对立是“从上而下地、粗糙地切割出来的”。“无论在那里,成对与极性预设了复杂的网络,有组织的对立预设了在所有方向的放射。立体像不过是眼睛看到的两个平面造成,它预设了整个立体布局的存在。”(DR,p.50-51)在本体论上矛盾是差异的

(7)、第艺术美与自然美。黑格尔没有忽视自然美,黑格尔所了解的艺术必然要有自然为理念的对立面,才能造成统一体。黑格尔对于自然美的轻视是从“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美的定义所产生出来的。黑格尔也并非完全否认自然美。只有在有机物的阶段,自然才现出灌注生气于全体各部分的“观念性统一”,因此才可以有美。黑格尔采取了美是“寓杂多于整一”的看法。由于自然美有这种缺陷,艺术美才有必要。

(8)、在谢林那里,“精神”是本身静止不动的,至少在它由于无意识的欲望活动而越出“同一”的范围以前,它是静止不动的;而在黑格尔那里,“精神”本身就是永恒地运动变化发展着的,这是因为它本身内部就包含着矛盾,或者说它按本性来说就是矛盾的,而它自身的矛盾就推动它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

(9)、关于“本质论”的大的“三段式”是“本质(正)——现象(反)——现实(合)”的思想。

(10)、(x)(Bx→Rx)………………………………………………………(2)

(11)、普通人学习哲学,并不是要做学问,而是想从哲学中获得启示,再匹配到自己的人生经验上,不断地思索、怀疑、反思······从而组织成自己的哲学,找到应对各种问题的方法。

(12)、自然界是精神的异己的存在,是与精神对立的东西。

(13)、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的环节是在现代世界中形成的社会,实际上他是指资本主义社会。因此在他对“市民社会”的分析中,包含了许多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辩证分析。

(14)、或者,我们来举另一个更粗浅的实例——过于粗浅了,远不是黑格尔会使用的。你可以说甲君是一个舅舅,这没有明显矛盾;但是假使你要讲宇宙是舅舅,你就会陷入难局。所谓舅舅就是一个有外甥的人,而外甥是与舅舅分立的人;因此舅舅不会是“实在”全体。

(15)、“知性和自觉意志作用的世界,并没有委给偶然,而是必定表现为自知的理念的样子。”

(16)、辩证法的基本定律,一向被认为是对立统一规律,本文依据这种看法的源头,黑格尔的两个命题,提出不同的看法。

(17)、他声称,宇宙是一个演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目标或目的,即宇宙理性的目的。而在这个过程中,矛盾是一切生命和运动的根源。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矛盾的原则统治世界——这就是黑格尔由低到高、不断发展、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

(18)、(3)在哲学史研究中,黑格尔还提出了历史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统一的原则。他认为,因为哲学发展的过程和逻辑理念的推演过程都是同一个“精神”的自身发展过程,因此,两者必然是同一的。

(19)、让我们来阅读在《辩证唯物论讲授提纲》中的一段话,他说:“上面说了形而上学的发展观与辩证法的发展观,这两种对于世界观上面的斗争,就形成了思想方法上面形式论理与辩证论理的斗争。(注:logics一词原来翻译为‘论理学’现在翻译为‘逻辑学’)

(20)、在黑格尔看来,逻辑学说描述的是“精神”在还没有体现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以前的、丝毫没有物质性的所谓“纯粹概念”运动的规律和法则。

4、黑格尔的哲学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

(1)、因此,如果将差异与两极对立混同起来,就可能硬将一些基本上是差异性的事物看作对立面来看。在我国曾经发生过的激烈的阶级斗争中,常常发生人为的“设置对立面”(27)以作为发展的动力来推动某种政治运动,使它搞得轰轰烈烈。例如,在反右斗争中,就人为地设置,例如与知识分子比例5%的对立面,造成一些可怕的结果,全国知识分子中,有几十万人被打成右派,成为“人民的敌人”,许多人仅仅向d的提了一点意见就落得这样的结果,谁人还敢提意见?这给d的正常生活带来很不良的风气。至于文化大革命,人为“设置对立面”设置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真是天下本无事,“设置对立面”自扰之。

(2)、关于“理念”是主观概念和客观概念的统一的思想。

(3)、(2)斯多亚派的自由观是自由意识的第一个形态,它仅仅是观念上的自由。

(4)、围绕这一基本观点,黑格尔从这样几个方面作了具体论证。

(5)、关于前面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运动就是物体在这里同时又不在这里对于逻辑意味着什么?它要求将“在这里”的命题P=S(t),与“不在这里”的命题

(6)、我们怎样能够做到同一瞬间既在“这里”又在“另一个地方”呢?从前面所说的“运动意味着什么”来说,除非有一个从这里到不在这里的距离是不需要时间来完成的。这就是一个神秘的奇迹,正如哲学家罗素所说的“如果不在任何时间上运动,就必以某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发生位置的变化。”(6)(①)而不需要时间就能显示运动是不可能的。因此黑格尔所主张的运动在一点同时又不在一点这种观点至少有下列两个问题不能解决:

(7)、黑格尔认为“理念”即真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真理”应当是“客观性和概念的同一”或“客观性跟概念的符合”。这虽然是唯心主义的真理观,但是由于他是从辩证法来解释这种“符合”的,所以在这里包含了他关于逻辑学、认识论、辩证法三者一致的“合理内核”。

(8)、黑格尔哲学是辩证法、历史和认识论的统一体系

(9)、1816年—1817年任海德堡大学教授,1817年出版了《哲学全书》(逻辑学部分称“小逻辑”)。

(10)、黑格尔在“存在论”里着重考察了由质到量和由量到质的互相转化,他在这里批判了形而上学的质量观合发展观,阐发了质与量、质变与量变的辩证法,这是“存在论”中重大的“合理内核”。

(11)、西方哲学都有这个传统,喜欢用火、光明、太阳来打比喻。火的哲学体现一种自我燃烧,自由的自我否定,同时烧向外部世界,灵魂的自由像燃烧的火焰。这就是能动性的特点,主要就是突出能动性的作用。

(12)、第一条原则:“全部哲学史是一有必然性的、有次序的进程。这进程本身是合理性的,为理念所规定的。偶然性必须于进入哲学领域时立即排除掉。概念的发展在哲学里是必然的,同样概念发展的历史也是必然的。这种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各种多样性的形态之内在的辩证法则。”(同上,第40页)

(13)、就黑格尔本人的观点看来,“哲学是关于真理的客观科学,是对于真理之必然性的科学,是概念式的认识;它不是意见,也不是意见的产物。”(黑格尔,第17-18页)正因为“哲学的目的即在于用思维和概念去把握真理”,因此,“在哲学史里我们所研究的就是哲学本身”。(同上,第24页)在这句话里,黑格尔强调的是哲学史研究的任务不是个别哲学家的个人意见,而是在哲学家的著作中研究那种属于哲学,即是真理的内容。这一有关哲学史研究的任务与目标的观点,他还有另外的表达式:“哲学是理性的知识,它的发展史本身应当是合理的,哲学史本身就应当是哲学的。”(同上,第12-13页)就“哲学史本身应当是哲学的”这句话来看,如果哲学史本身不是哲学的,那哲学史本身也不成为哲学史了。可见,黑格尔并没有用“哲学史”来规定“哲学”,相反,是用“哲学”来规定“哲学史”的。但这种规定并不是分析哲学研究者所认为的那样是逻辑上的先后关系,而是就哲学史研究的任务与目标而言。我们可以不同意黑格尔的“哲学”观,但不能把他有关哲学史与哲学的关系化约为“哲学是哲学史”,或“哲学史是哲学”这样形式化的哲学命题。

(14)、(2)和他的真理观一样,黑格尔也把哲学史看作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由贫乏到丰富的过程。在他看来,在哲学史上初出现的哲学系统,其内容总是比较抽象、比较贫乏的。后起的哲学系统一方面是对它以前的哲学系统的否定,同时也是对以往哲学思想的继承和提高,包括了以前一切哲学系统的根本原则,因此,在内容上必定是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

(15)、(1)是矛盾预设了差异而不是差异预设了矛盾。

(16)、第三条原则:“我们特别限制于对原则的讨论。每一原则在一定时间内都曾经是主导原则。当整个世界观皆据此原则来解释时——这就叫做哲学系统。”在讨论到这些更具体的哲学系统时,“我们又必须注意到这些原则的主要发展和应用。那些从低级原则出发的哲学每每是不联贯的;它们虽不无深刻的识见,但这些深刻的识见每每超出所据以出发的原则之外。”(同上,第41-42页)

(17)、《逻辑学》末尾讲的“理念”,是一种像亚里士多德的“神”似的东西。理念是思维着自身的思想。很明显,“”除思维自身而外什么也不能思维,因为除对我们理解“实在”的偏狭错误的方式而言外,不再有任何旁的东西。据他说,“精神”是的实在,它的思想借自意识向自身中映现。定义“理念”的实际原话晦涩。瓦勒斯译之如的理念的统一言,就是理念的概念,这概念以理念的本身作为对象,而且从这一概念看来,客观世界即是一理念——在这客观世界里一切规定均统一起来了。)德文原文更难懂。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黑格尔的哲学观点是什么思想精辟7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