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经典的十句话
1、论语必背50句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3)、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之民之父母
(4)、君子的过错,就像是日食、月食。有了过错,大家都看得见;改正了,大家都仰望他。这是孔子学生子贡的话,是颂扬君子知过能改、光明磊落的态度。
(5)、(宪问)10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6)、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7)、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8)、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译文:多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人们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找他人的缺点,爱拿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的短处相比。在与人相处中,要看到别人的优点,学习之,看到别人的缺点,要加以改进。
(9)、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0)、(卫灵公)40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11)、(译文)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12)、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论语》中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别。
(13)、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14)、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15)、出自《论语·学而》。并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是担心自己不能够了解别人。
(16)、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17)、钱穆的《论语新解》,功底扎实,内容丰富。略为遗憾的是主观性较强。
(18)、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春秋战国孔子弟子《论语·里仁篇》。
(19)、已经做过的事就不用再提了,已经做了的事就不要再劝谏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得失与责任。
(20)、不担心贫穷,而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
2、论语经典名句100句
(1)、(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只有那些具有仁德之心的人,才能够公正的爱护好人,憎恶坏人。
(5)、后世被用来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6)、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7)、这是孔子在考察宇宙,体触万物时生发出的精粹思想,有更为普遍的意义,那就是要我们珍惜时光。
(8)、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篇第二》。
(9)、哀公问有若:“荒年收成不好,国库里钱不够,应该怎么办?”
(10)、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1)、出自《论语·子罕篇第九》。君子善于寻寻渐进的教导学生,广泛的博学,来丰富弟子的知识,用礼仪来约束自我,我想要去终止学习,这也是无法做到的。
(12)、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和谐为可贵。)
(13)、(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14)、(译文)先做好你想说的,之后再把它说出来。
(15)、(译文)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16)、人啊!高尚的品德修养助你挥洒人生。《诗》曰:"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也就是说:每天有所成就,每月有所收获,日积月累地学习,就会达到光明的境界。伟大其实是具体而平凡的,其事迹业绩更是琐碎的,是岁月的积累,并不总是突然地表现为惊天动地的事迹。立业德为主,修身德为先。引用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正在人生路上拼博的人优为重要。
(17)、生活中很容易遇到这样的人,说话很好听,很讨人喜欢,对谁都是满脸堆笑,但是很虚伪、很假,不是发自真心的,这样的人很少是为人厚道的,要敬而远之。
(18)、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什么样的朋友,很有可能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可以相互提携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反之,择友不善终究会累及自身。
(19)、聪明而又爱好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20)、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后世被用来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3、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
(1)、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春秋战国孔子弟子《论语·里仁篇》。
(2)、不担心贫穷,而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
(3)、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春秋战国孔子弟子《论语·里仁篇》。
(4)、注释:夫子说,“我十五岁立志潜心做学问,三十岁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自立于社会,立身处世有了自己的思想,四十岁明达世道人情而不至于被外物迷惑心性,五十岁参悟命运,顺应天道因循之理,六十岁对于听到的人和事都能平静地容纳,明辨其旨意真伪,七十岁顺乎本心天性,不勉而中,合乎法度,自成规矩。
(5)、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春秋战国孔子弟子《论语·里仁篇》。
(6)、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7)、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将学习作为乐趣的人。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春秋孔子《论语·为政篇》
(9)、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别人身上总有自己学习地方,对于他人好的地方,不妨加以学习和利用,而对于不好的地方则想办法改进。不盲目排斥他人,随时随地的学习,不成功也难。
(10)、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1)、“士”就是读书人,在今天就是知识分子,这些人应该目标远大,性格坚毅。原因是他们肩上的担子很重,道路又很漫长。他们要以“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不但自己砥砺修行使自己达到“仁”的高度,更重要的是,他们要肩负起教育引导民众,让整个社会达到“天下归人”的局面,如此就到了大同世界,天下就和乐太平了。实现大同世界,这个道路很曲折漫长,也不是一个人,一时间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一代一代的读书人为之奋斗终生。
(12)、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出自先秦孔子《论语·子路》
(13)、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14)、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15)、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16)、“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反映了孔子一生对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执著追求。孔子把“仁”看作高的道德修养,且高置于生死之上。
(17)、(为政)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18)、(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19)、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译文: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逻辑上是,人之所以有今日之忧,是因为以前没有考虑得长远。
(20)、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4、道德经经典的一句话是什么
(1)、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4)、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5)、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逻辑上是,人之所以有今日之忧,是因为以前没有考虑得长远。
(6)、出自先秦·孔子《论语·阳货》。色厉内荏是指外表很严厉,但是内心却是十分的空虚。
(7)、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8)、(译文)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9)、人们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找他人的缺点,爱拿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的短处相比。在与人相处中,要看到别人的优点,学习之,看到别人的缺点,要加以改进。
(10)、(君子讲究协调而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不讲究协调。)
(11)、白话文释义: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12)、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论语》中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别。
(13)、后世被用来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14)、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如果一个人立志修道做学问,却厌恶穿不好的衣服,吃不好的饭菜,贪图享受,那么这个人就没什么可谈的了。
(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春秋·孔丘《论语·公冶长》
(16)、“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反映了孔子一生对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执著追求。孔子把“仁”看作高的道德修养,且高置于生死之上。
(17)、(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
(18)、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经典的一句话呀,让人受益终身,一个人尽管有周公的才能和美德,如果没有宽阔的胸怀,骄傲并且为人吝啬,那这个人也没什么值得看的了。
(19)、出自《论语·学而》。君子应当能够致力于根本的事情,国家确立了治国做人的根本,国家的制度便会应运而生。能够孝敬父母,尊爱兄长,这便是仁字的表现。
(20)、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5、孔子经典的十句话
(1)、出自《论语·述而篇》。不到其努力到了尽头,变不去开导它。不到其心里明白,却无法表达的时候,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够做到举一反便不再反复的讲速。
(2)、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3)、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4)、(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5)、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6)、不担心贫穷,而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
(7)、人们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找他人的缺点,爱拿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的短处相比。在与人相处中,要看到别人的优点,学习之,看到别人的缺点,要加以改进。
(8)、(学而)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9)、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学而》
(12)、(译文)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
(13)、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篇》。读书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所谓“读万卷书行路”。为了书读而读书,读得越多越容易变成书呆子。
(14)、白话文释义: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15)、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极大地吸收了汉魏唐宋论语学的研究成果,尤其是该书阐发义理为精要。初读《论语》者在研习完这本书后,可以很快的对《论语》的思想有一个整体上的、相对精确的掌握,这可以说是这本书大的优点了。同时,《四书章句集注》篇幅适中,对于阅读者来讲比较好上手。当然,这部书中多少掺杂了朱熹自己的思想,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16)、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17)、君子有九件要反思的事:思考眼睛是否看明白,思考耳朵是否听懂,待人是否温和,举止是否恭敬,谈吐是否真心,处事是否谨慎,有疑问是否得到解答,发怒是否有严重后果,得到东西思考是否理所应得。
(18)、对一个人,喜爱他的时候,就希望他能够永远的生存,厌恶他的时候,就恨不得他立马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
(19)、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20)、(译文)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2)、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3)、不担心贫穷,而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
(4)、君子的道德就像是风,小人的道德就像是草。风从草上刮过,草必然倒下。这是孔子在回答鲁国大夫季康子如何治民治国问题时所发表的导作用。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6)、(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7)、(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8)、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译文: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9)、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0)、杨树达《论语疏证》比较特别,该书以《论语》前后文互证,用先秦秦汉古书相关内容与《论语》各章互证,读后会别有收获。但是相对于初学者难度很大,待有一定基础后,不妨一试。
(11)、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逻辑上是,人之所以有今日之忧,是因为以前没有考虑得长远。
(12)、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13)、(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14)、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15)、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
(16)、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17)、069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8)、(用不仁义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就像浮云一样。)
(1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20)、(知识分子不可以不志向弘大而意志坚毅,因为他责任重大而路途遥远。如若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不也算得上责任重大吗?如若死而然后停止,不也算得上路途遥远吗?)
(1)、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2)、(已经过去的已无法挽回,正在到来的还可以补救。)
(3)、推荐何晏的《论语集解》、皇侃的《论语义疏》、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刘宝楠的《论语正义》、黄式三的《论语后案》。
(4)、(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5)、(温习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得到新的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6)、人能做到贫穷而不谄媚,富贵却不骄傲,已经是难能可贵了,但孔子认为这样还不够。安贫乐道,知足常乐;富贵却谦逊好礼,这样才是人生的高境界。
(7)、0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8)、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9)、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论语》中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别。
(10)、047 犁牛之子,驿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11)、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12)、(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13)、 微丽人生. . .. . .
(14)、0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译文: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反映了孔子一生对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执著追求。孔子把“仁”看作高的道德修养,且高置于生死之上。
(15)、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16)、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17)、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18)、三军中重要的统帅是可以换人的,但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以改变。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论语经典名句100句精辟13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