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的绝命诗原文【文案99句】

谭嗣同的绝命诗原文

1、

(1)、本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

(2)、谭嗣同在临死前夕,于囚狱里用炭渣在墙上题过一首七绝诗,这就是脍炙人口、传颂不绝的《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首诗借讽喻东汉d锢之祸,谴责顽固派罗织成罪的卑鄙行为,在表现自己视死如归的无畏精神时,寄莫大希望于来者。

(3)、谭继洵虽然是清朝的高官,但是没有慈禧的命令,他能调动一兵一将吗?再者说了,他的儿子成了囚犯,慈禧能不对他进行监视吗?谭继洵稍有反常举动就会被拿下,这毋庸置疑。

(4)、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5)、后说一个谭嗣同被后世诟病的奇葩言论,他的这一言论掩映在他光环的身后,绝少为人所之;但随着现在资讯的发达,很多黑谭嗣同之人都是将他这一言论作为重要的把柄而大加挞伐,甚至直接斥之为卖国贼,这就是他意图出卖国土。

(6)、清末封疆大吏张之洞,因不满监国摄政王载沣之弊政,忿懑成疾而死,临终有绝命诗云:“天感人心心乃归,君民末世自乖离。岂知人感天方感,泪洒香山讽喻诗”。诗中隐喻清朝危亡已近在眉睫,读来令人感慨。又如清末着名词人和遗老朱孝臧,临死前于病中写了一首《鹧鸪天》词:“忠孝何曾尽一分,年来姜被减奇温。眼中犀角非耶是,身后牛衣怨抑恩。泡影事,水云生,枉抛心力作词人。可哀是人间世,不结他生未了因。”词中“姜被”指其胞弟先死,“犀角”指养子学业无成,“牛衣”指夫妻不和。全词活生生地道出了这位遗老悲凉哀怨的苦闷心情。再如明末清初大诗人吴伟业,崇祯亡国后本想自杀殉节,被母亲劝阻作罢。后来不得已做了清朝短期的史官和国子监祭酒,从此抱恨终生。他在诗中常常流露出悔恨和痛苦的心情。如“误尽平生是一官,弃家容易变名难”、“浮生所欠只一死,尘世无由识九边。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读来很为感人。他临死前也曾各赋绝命诗词一首。诗曰:“忍死偷生廿载余,而今罪孽怎消除?受恩欠债须填补,纵比鸿毛也不如。”词云:“……吾病难将医药治,耿耿心中血,待洒向西风残月。剖却心肝今置地,问华佗解我肠千结。追往恨,倍凄咽!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沉吟不断,草间偷活。艾炙眉头瓜喷鼻,今日须难绝……脱屣妻孥非易事,竟一钱不值何须说!人世事,几圆缺?”吴伟业与无耻之徒钱谦益之类不同,但毕竟失节,总是有愧于心。

(7)、而谭嗣同明明可以逃走,他偏偏不逃,静等被抓,他的妻子李闰也买通了狱卒,跑到狱中跟谭嗣同见了后一面。

(8)、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9)、*许昌他的红颜知己是孙中山、鲁迅的战友!‖贾凤翔

(10)、*“从流浪者到国君”系列之8:背后一刀:大家都认为不会发生的事情发生了‖贾凤翔

(11)、很多人的理解,包括赵金九先生,恰恰是把它当作空间意义上“去”。而我们所流行的各种解释,都是这样思维定势。我想,那时的官话或北方话也应有这种用法吧?“去”字的这种重要语义,《现代汉语词典》、《辞海》都有记载。

(12)、*灞陵桥,除了许昌,这里还有一座,今儿就跟您侃侃!‖贾凤翔

(13)、谭嗣同(1810—1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14)、“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15)、结缡十五年,原约相守以死,我今背盟矣!手写此信,我尚为世间一人;君看此信,我已成阴曹一鬼,死生契阔,亦复何言。惟念此身虽去、此情不渝,小我虽灭、大我常存。生生世世,同住莲花,如比迎陵毗迦同命鸟,比翼双飞,亦可互嘲。愿君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无喜无悲,听其自然。我与殇儿,同在西方极乐世界相偕待君,他年重逢,再聚团圆。殇儿与我,灵魂不远、与君魂梦相依,望君遣怀。

(16)、说实话,别说谭继洵救儿子,他就是儿子被杀后夹着尾巴做官都不能,大家想一想,慈禧怎么会让一个钦犯的父亲朝中为官呢?

(17)、诗的后两句,则意为: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扬;仰笑苍天,凛然刑场!而留下的,将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去留”的“去”字,这里是指一种行为趋向,意为“去留下”,“去留得”,没有很实在的意义。

(18)、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19)、*历史上主动跟皇帝“离婚”的女人!‖贾凤翔

(20)、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

(1)、他是湖南人,妥妥地官二代,父亲是清廷的封疆大吏,时任湖北巡抚;他出生在北京,五岁时得重病,昏死三日,竟又奇迹般复活,故名取字“复生”。

(2)、后来他跟大刀王五的关系如此之好,甚至结拜成异性兄弟,也恰恰是谭嗣同特别重视兄弟情的原因所在!

(3)、当康梁逃亡时他曾表示:“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并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在菜市口被砍头时,高呼,死何所惧!

(4)、张俭在东汉时代不满宦官专权上书抗议,因此遭到通缉,他逃亡期间许多人家都愿意着全家死光光的风险收留他,后来因此有数十个家族被波及。

(5)、李闰在以后的日子里,每逢谭嗣同的生辰、忌日都会焚香燃烛、祭奠亡人。而且常常写悼亡诗,据统计从谭嗣同离世到李闰离世,这30年间,一共作了200多首诗。

(6)、当时的杜甫因为好友严武的去世,离开草堂,四处漂泊,心中的孤苦难以自抑。

(7)、变法的过程很是复杂,可谓惊心动魄,号称“百日维新”,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为曲折之事件,说法之多,认证之繁,资料庞芜,让人有无所适从之感;这其中与谭嗣同为相关的便是所谓“围园杀后”一说。

(8)、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谭嗣同狱中绝笔,“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七言绝句,无量热血。

(9)、他师从大名士欧阳中鹄,这欧阳先生可是个有大学问之人,其后人也多为大文人,如欧阳予倩和欧阳山尊等;他教授谭嗣同和唐才常,俱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影响之人物。

(10)、这场改革必须有人活下来,才能继续推动,但也要有人掉脑袋,才能回报那因支持我们而被囚禁的光绪皇帝。

(11)、王五只好含泪而去,谭嗣同挥笔在狱中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

(12)、*“许”这个地名的由来,可能跟高士许由没关系!‖贾凤翔

(13)、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金冬心这一句“夕阳返照桃花渡”,实在是提纲挈领,点石成金的一笔。

(14)、*许昌的她,为何辣么喜欢到六一路吃饭?‖高爱许

(15)、但是,等母亲真的走了,小小年纪的谭嗣同因为太过思念母亲,接连生了好几场大病。等到第二年母亲回来,问起生病的事,是不是因为思念母亲导致?

(16)、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施公曾引吕岩此诗写龙虎天师,遂不及杜牧名句,但贵在诗意清新。小小牧童,吃的饱饱。黄昏之后,瞌睡来找。连蓑衣也懒得脱去,便躺在月夜的草地上酣然入梦了。

(17)、这些诗连同谭嗣同的遗物都放在楼上,并封住门,30年间不为人知。直到李闰去世后,人们才发现了这些东西,时过境迁,多年过去后,我们能找到现存的李闰悼亡诗也就只剩几首了……

(18)、但谭嗣同的母亲徐五缘却不一样,她对谭嗣同的教育问题很是看重,平时也不苟言笑。他在《先妣徐夫人逸事状》里面,曾详细记载了幼时的他跟母亲的关系,以及母亲的性情等内容:

(19)、后来陆游仕途坎坷,漂泊天涯,又被迫与妻子唐琬离婚,人生和仕途的失意令他尝遍人间辛酸,深谙百姓疾苦,锻造了他忧国忧民的诗人情怀。嘉定二年,85岁的陆游一病不起,临终前写下这首诗。

(20)、曾经沧海,又来沙漠,四千里外关河。骨相空谈,肠轮自转,回头十八年过。春梦醒来么?对春帆细雨,独自吟哦。惟有瓶花,数枝相伴不须多。寒江才脱渔蓑。剩风尘面貌,自看如何?鉴不因人,形还问影,岂缘醉后颜酡?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忽说此人是我,睁眼细瞧科。

3、

(1)、慈禧老佛爷一发怒了不得,光绪帝被软禁,下面跟着变法的人们遭了殃。唐朝的二王八司马无处可逃,都被贬谪治罪。到了清朝,世道不同了,康梁一溜烟跑到了日本。康有为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在日本组织保皇会,募集了好多钱财,后半辈子过得还挺幸福美满。

(2)、只是,杜根死里逃生,而谭嗣同却在也没有机会了。

(3)、*喜闻乐见的西厢故事,1200多年来是怎样演变的?‖贾凤翔

(4)、谭嗣同的思想虽然是荒诞不经,但他的目的是筹措变法经费,并借此要求列强保护中国,而中国借机富国强兵。其前提是依当时清政府的实力,根本无法保住这些地方,还不如早点处理,借机借势借钱来变法强国。

(5)、谭嗣同是湖南浏阳人,出生于豪门世家,他的父亲谭继洵是清朝高官,官至光禄大夫、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

(6)、而令人钦佩的是他无论怎样困难,他的悲悯之心却从未磨灭。

(7)、杜根:东汉安帝时郎中,因上书要求临朝听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触怒太后,被害险些至死。

(8)、*“从流浪者到国君”系列之13:原谅一个仇人,却救了自己‖贾凤翔

(9)、从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孤身一人,天涯漂泊,他拄着一根拐杖从北到南,又从南到北。

(10)、谭继洵当然知道儿子是为了大清为了光绪而死。在当时慈禧的政治高压下,他也不敢出面救儿子,只是在家里写了一副挽联。

(11)、就这样,谭嗣同与其他五位维新志士,在北京菜市口被斩首,史称“戊戌六君子”,那年他才33岁。

(12)、不过,谭嗣同对当时现状及慈禧为何要杀他,心中是十分的清楚。我们现在熟悉的那绝命诗其实是被梁启超整过容的,原诗为:“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何为“公罪”?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一书中有说明,“谋反,公罪也”。

(13)、经历了母亲和长兄去世之后,谭嗣同开始崇尚武学,在十三岁的时候甚至写下这么一副相当中二的对联:

(14)、戊戌政变后,光绪被幽禁,慈禧太后重新垂帘听政。清兵开始满街搜捕维新派人士,大刀王五想保护谭嗣同杀出京城,谭嗣同却要他先救出皇上,王五告诉他力量微小,难以成事,谭嗣同长叹一声表示放弃逃出,要取义成仁,梁启超也劝谭嗣同随他出走日本,亦为其拒绝。

(15)、就像杜甫,他的茅屋被秋风所破,而他想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6)、他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后在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

(17)、而诗丐这里的“水上鸥”也是如此,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孤独苦闷之态。

(18)、*听许昌这位70多岁的老人,讲讲他交往过的校花!‖贾凤翔

(19)、谭嗣同把自己比作留下的杜根,据说谭嗣同不肯作“张俭”,原因是他认为:

(20)、作为高干子弟,谭嗣同犯事后,其父亲又缘何不施以援手呢?其实这个很好理解,谭嗣同犯的是“泼天大罪”,想营救是根本不可能的;何况他自己也受连累被撤职,自身难保,他只是在谭嗣同就义后,写了一幅挽联,内中也道出了自己满满地无奈之情:

4、

(1)、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2)、在变法失败后,他知道主事者梁启超正在受到日本人庇护,于是就前往拜会。梁启超看见谭嗣同来了很开开心,劝说一起前往日本避难,但是他拒绝了,并留下了这句话。

(3)、若没有那场变法,那么谭嗣同出现在历史课本中的形象,或许是佛学家、是侠客、是诗人、是艺术家。

(4)、一碗洗心茗,一瓣劫前香。——姬翼荒烟废垒寻常事,不抵一杯茶,一瓣香。

(5)、从这点来看,谭嗣同与康梁是有着本质地不同,他是承认自己有谋反之大罪,且并不认为这有何不对。但康梁出于自己集团的利益,努力地将谭嗣同包装为同其思想基础一致的保皇d。这使素来认为应该冲决君权之网罗,救光绪只是为公心而死义的谭嗣同不得不戴着一张保皇派的脸谱立于后世,不得不说是很可惜。

(6)、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大家好,我是杠精黄景仁。别拦着,让我杠死颜鲁公。

(7)、这不也一样表达了诗人的视死如归、浩气凛然和慷慨悲壮吗?正是那种强烈的崇高感和悲壮感,激励着诗人不畏一死、凛然刑场。而这句所表达的,正是那种震撼人心灵的、自赴一死的强烈崇高感和强烈悲壮感。

(8)、*咱许昌的“许”字古时是怎样写的,你知道吗?‖贾凤翔

(9)、这之后就是谭家二姨太太当家了,谭嗣同在家中更是没有安全感,这种不安直到成家后都没有消散。他也多次跟妻子李闰写信,担心二妈(二婆婆)刁难,强调要节俭:

(10)、他姓甚名谁,来自何方,去往何处,没有人知道,但是他在临终前发出的呐喊,却足以令人肃然起敬。

(11)、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2)、曾创作过《潘金莲》、《忠王李秀成》、《关不住的春光》等剧本的剧作家欧阳予倩,他祖父曾教过谭嗣同文学,他评价谭嗣同:

(13)、这个也是可以理解的,否则,仅凭康有为这种野狐禅氏的改革派,以及梁启超这样握有如椽大笔的辩论先锋,戊戌变法是很难和谭嗣同以热血唤醒民众来救亡图存的作法联系到一起的。

(14)、*许昌“卧龙岗”,神奇的故事岗中藏!‖贾凤翔

(15)、谭嗣同被杀后,父亲谭继洵被连坐被革职,令回原籍,交地方官管束,没过多久,谭继洵忧惧而死。

(16)、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是主动求死的节奏。而当时,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同仁和友人都苦劝谭嗣同逃走,被他拒绝了。于是,他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了这首诗。

(17)、如今“问鼎”一词的含义已被引申,常用于各类比赛和竞争中参与者争夺第一名的想法。在各类竞争或比赛中,凡用“问鼎”一词时都是用在结果明确之前。

(18)、他对这个黑暗的世界充满的怨恨,渴望踢翻它;而对于和他一样身处困顿的人,他又有一颗慈悲之心,他甚至希望以一己之力担起那古今的愁恨。

(19)、还有清末维新人士谭嗣同的《狱中题壁》,后两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百年来感动无数人。

(20)、*许昌潘窑社区五里岗的古石碑,藏着一段惊心传说!‖贾凤翔

5、

(1)、*赵匡胤为何不接受大美女京娘的爱?‖贾凤翔

(2)、总的来说,谭继洵没有能力救儿子,我觉得他也没有这个胆量,那时候的文人都讲究忠君爱国,当时人们也不认为戊戌六君子是为国捐躯,六君子被杀后,京城的老百姓还对他们吐唾沫,说他们是大逆不道的奸臣。

(3)、*“从流浪者到国君”系列之2:美女骊姬的毒计‖贾凤翔

(4)、考科举是下层民众地入仕之路,一旦废除后,使得全国数十万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断绝了希望,那么官僚集团也就断了来源,只能用那不靠谱举荐方式来进行补救,一般平常地小民百姓何以此等机会。

(5)、清朝末年,光绪皇帝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先进人物共同发动戊戌变法,不久,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大肆屠杀维新派人物。康有为逃往香港,梁启超逃往日本,谭嗣同拒绝逃走,他决心一死来唤醒国人。后被捕入狱,临死前写下这首绝命诗。

(6)、这首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7)、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8)、*“从流浪者到国君”系列之11:识人:难到极点都不爱财,日后必然发迹‖贾凤翔

(9)、而“去留肝胆两昆仑”则是直接做出了判断,去的人和留的人肝胆相照,都是仁人志士,不分高下。

(10)、谭嗣同是第五个被斩首的,行刑之前,谭嗣同情绪激昂,对着监斩官军机大臣刚毅大声喊道:“大人请上前一步,嗣同有话要说。”但刚毅却是充耳不闻,立即走开。他便昂首阔步走到已经被鲜血浸红的木墩,仰天大笑。

(11)、接下来颈联两句是为人所称道的两句,一语双关,既是他自身的写照,也表现了他对世人的怜悯。

(12)、*天下第一行书是真是假?听许昌的他聊聊!‖贾凤翔

(13)、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14)、王五力劝谭嗣同逃离京城,但被谭嗣同谢绝了。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下定死的决心,以期唤醒后来有志图强的人。

(15)、无力回天:形容事态的发展,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或者比喻局势或病情严重,已无法挽救。

(16)、谭嗣同知道自己已经时日无多,希望在外逃亡的伙伴们,能有和张俭、杜根一样的待遇,逃过死劫继续改革。而自己,就笑着慷慨赴义吧!我们肝胆相照的精神,将会像昆仑山一样又高又雄。

(17)、唐寅晚年多病,不能经常作画。加之他不擅持家,生活穷困,常向朋友借钱度日。54岁时,朋友拿出一幅苏东坡的书法真迹请他鉴赏。当他看到“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一句,触动心怀,一病不起,临终前写下这首绝笔诗。

(18)、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王士祯提在寒山寺寺门的两句诗,也为姑苏传世的钟声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谭嗣同的绝命诗原文【文案99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