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著名的代表作有哪些精辟101条

杜甫著名的代表作

1、杜甫巅峰的一首诗

(1)、作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杜甫可以说在诗歌创作上极有天赋,几乎各种体制的诗歌他都比较擅长,都有经典作品流传后世。可是,相对而言,杜甫在律诗,尤其是在七言律诗的创作上取得的成就大。他的七律被视为古典诗歌中的巅峰之作。

(2)、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3)、古代的读书人以“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为人生大理想,拍官员马屁是少不了的。即使豪放如李白,吹牛什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拍起官员马屁来也很能恶心人。在《与韩荆州书》中讨好荆州长史(五品官)韩朝宗说,“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夸他“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肉麻得令人掉一地鸡皮。韩荆州顶多有个好秘书,哪有什么狗屁的“笔参造化,学究天人”的才能呢?

(4)、上元二年(761)春,杜甫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春夜喜雨》。此诗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5)、在纪录片中,主持人通过走访留下过杜甫足迹的城市、地点、山川河流,还原了杜甫坎坷的一生与唐朝的盛衰起伏。BBC用“伟大”来形容杜甫,不仅是对中国而言,更是放在了全世界的范围内,将他与但丁、莎士比亚相比肩,对中国诗歌悠久的诗歌传统给予了大的赞誉。

(6)、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

(7)、诗人对诸葛亮评价,就是这首古诗的千古佳句“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8)、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春望》。

(9)、杜甫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出生在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他自幼好学,七岁能作诗。他在《壮游》一诗中写道:“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10)、Thestateisdestroyed,butthecountryremains.Inthecityinspring,grassandweedsgroweverywhere.

(11)、这首詩主要是写了山东的泰山,其中的"岱宗"是指五岳之首的泰山,夫如何?怎么样了的泰山,"齐鲁青未了",当时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跨着两个国界看泰山,烘托出泰山的遥远和泰山的高峻。"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形容大自然的造化,使泰山这样的雄伟壮丽鬼斧神工。自然也是很钟情秀美的,山南为阳坡,山北面为阴坡,一山都能"割"昏晓,可见詩人的炼字用词的功夫很是了得,一个"割"字如同神来之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体现了杜甫的艺术造诣之深,字字珠玑的功夫。"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是詩人还在细看泰山,不断的缭绕的雾烟,激荡着胸怀开阔的视野,老是瞪着眼不停的看着,眼眶都要决裂了,看到了暮色中的归鸟,詩人对大好的景色观赏一天,可见詩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情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后的结尾,通过描写了泰山,带出了富含哲理的思考,一定要登上顶峰,不怕任何困难,你就会知道周围的群山都那样的矮小,会领略着成功后无限的风光,体现了詩人的豪迈和坚定的信心。

(12)、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13)、Eachgenerationproducesitsownfruits.

(14)、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1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16)、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17)、天宝十四载(755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今陕西省蒲城县)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8)、自己屋子烂了,想到的是“天下寒士”,此心真是可比日月昭昭。

(19)、李白“干谒”还算有成,好歹当了个供奉翰林,一度为皇帝所宠爱。杜甫所献的《三大雕赋》虽然也曾令玄宗眼前一亮,却什么都没有捞到,大半生碌碌无为,实在不甘心就此埋没于尘土啊。

(20)、杜甫少年时期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这对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例如他五六岁时在河南郾yǎn城看过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后在洛阳尚善坊的岐王李范宅里,遵化里玄宗宠臣崔涤堂前,听过李龟年的歌声;在洛阳北邙máng山顶玄元皇帝庙里欣赏过画圣吴道子画的五圣尊容、千官行列,这在他以后的诗歌创作中都有所反映。当时社会名流崔尚、魏启心看到他习作的词赋,夸奖他有班固、扬雄之风。还有李邕yōng、王翰hàn这样的长辈也屈尊来访问他。

2、杜甫著名的代表作有哪些

(1)、游子在岁暮子夜出发了,百草凋零,阴云密布,凛冽的寒风似乎要把山冈都吹裂。如此险恶,前途可想而知。

(2)、这里虽然知道征兵很惨,但还是有些积极的心态在里面的。可到了石壕就不一样了。

(3)、濩(huò)落,同“瓠落”,一种很大的葫芦样的东西,大而无用。契阔,辛勤劳苦。杜甫读了那么多的书,写得那么好的诗,锲而不舍追求了大半辈子,事实证明是百无一用。但他依然没有绝望,他不到黄河心不死,除非躺到棺材里,才会停下追求的脚步。这也是死不改悔“老大意转拙”的表现。

(4)、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5)、上面的句子都是在怀旧,从这一句开始,诗人的视线开始关注到现实。在这一句里,诗人半是感慨半是喟叹——谁知道一眨眼,时间就过去了20年,我们竟然能重新相聚呢。

(6)、杜甫在后一句重新把自己带回了第一句的境界,这就是郁——诗人的心情是一个闭环,在聚的时候想到散,但重点并不是悲观失望,而是对面前旧人的珍重。尽管这些没有人能够控制住的元素在干预着我们的离分,但是情分在这里,在你我相见的灯下,在酒里。

(7)、而从格律上来讲,此诗为古今七律第一(《黄鹤楼》为半律体)。

(8)、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9)、中年时期,他流寓都城谋求功名未果,但是眼界逐渐转入对社会现象的审视和批判,代表作便是古体诗《丽人行》:

(10)、青年时,作为官三代的杜甫并不缺钱,四处游历,与李白、高适唱和、仙游,成为佳话。这个时期杜甫的作品热血豪迈,气势蓬勃。代表作首推《望岳》:

(11)、《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挟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是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

(12)、Behindtheredlacqueredgates,wineislefttosour,meattorot.

(13)、(公元760年至770年,49岁至59岁)晚年流离

(14)、作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很多诗作都表达了自己渴望报效国家却壮志未酬的悲愤。这首诗就是代表。这首诗作于公元1186年春,即宋孝宗淳熙6年。此时,陆游退居山阴已经6年了。因为边关战事突起,朝廷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重新起用陆游。

(15)、昨晚新婚燕尔,今早就要出征了。这是以新婚女子的口气写的一首诗,虽然极尽哀怨,恨不得生死相随,但在后面几句就提到女子去军中多有不便,她一定在家中不再收拾打扮,安心等着夫君回来的心思。这是一个深明大义的女子形象。

(16)、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17)、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18)、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19)、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写下《秋兴八首》,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在寂寞抑郁的心境下创作了这组诗。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20)、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3、杜甫的代表作有哪些

(1)、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2)、从不为自己着想,一年到头担忧着老百姓,为“同学翁”们所嘲笑,但杜甫并不妥协后悔,他的肠更热,歌更烈。这样的句子直抒胸臆,一点也不诗意,一点也不美丽,但可以使人感到力量,使人为之感动。就像郭靖一点也不潇洒英俊,却因“为国为民”而被称之为“侠之大者”,金庸人物,无人能比。

(3)、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4)、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5)、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是为唐肃宗。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757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7)、这使我联想到春上村树的一段话:“我这半辈子,没有什么优越感。光是让自己活下去,做一个正常的人,不趋炎,不附势,不蝇营苟且,就竭尽全力了!”这不是没有优越感,而是骨子里的优越感。这段话可以做“老大意转拙”的注解。

(8)、杜甫在长安落第,后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期间写有《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9)、Lateroneshaveenrichedtheirworks.

(10)、不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是成于这段时间,算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歌行体,不能证明他在格律上的成就,只能说明即使在这段相对轻松的人生里,杜甫的日子依旧不好过而且还是“忧国忧民”的:

(11)、安史之乱,杜甫去投奔朝廷被叛军困于长安。幸亏名声小,没人对他看管。郭子仪大军压城,他找准机会跑到了唐肃宗身边,面色如菜、衣衫褴褛却忠心耿耿,唐肃宗让他当了左拾遗。后来因言获罪,流贬出京。

(12)、这对陆游来说本是一个好消息,终于可以再次有机会实现它报效国家的心愿了。无奈,此时的陆游已经62岁,尽管他心中的爱国热情依然没有熄灭,但岁月无情,盛年不再,他心中难免有失时之悲。他毕竟已经不再年轻了。

(13)、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juan)

(14)、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15)、主要经历:1995-2012年开办建材商贸公司、同时2007-2012年经营酒店和土特产批发、2000-2012年连任江苏省丰县工商业联合会北京商会秘书长及两届商会会长、2012年转型从事专业企业管理(包括教育、酒店、餐饮、美容美发行业),1995年-至今坚持参与公益事业活动23年,曾参加过北京广播电台《人生热线》栏目制作;北京《城乡同行》电视制作;北京电视台《经济栏目》创业制作等,与十几家媒体合作过。2007年开始自学国学、文史、哲学知识,古诗词、作大量笔记和心得感悟1350篇。

(16)、746年,杜甫先在长安应试,由于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野无遗贤”,使应试者全部落选。杜甫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的生活。直到755年,杜甫才得到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 这一时期,杜甫的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等。

(17)、一直到四十多岁,连养家糊口安身立命都没有做到。杜甫感到羞耻的是,为了谋求禄位而向上流人物溜须拍马。他是做过这样的事的。长安西漂十年中,他“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干谒”这样毫无尊严的事他做过还不少。

(18)、我参考多家书籍、资料整理了杜甫优秀的35首代表作,40句千古名句,四个时代的生活背景,以及各个背景下的代表作,总14839字,与您分享,只是业余爱好,喜欢杜甫诗词的朋友请收藏,丰富业余生活,陶冶情操,由于水平有限,不足之处请老师给予指点。

(19)、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20)、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李白骂人狠的一首诗

(1)、杜甫代表作:《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2)、然而诗人并没有泄气,他在诗作后通过标榜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杜甫称赞诸葛亮是偏重于他的谋略,而陆游称赞诸葛亮则偏重于他的献身精神。诗中并没有直抒个人怀抱,但读者早已经心领神会了。

(3)、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4)、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荅乃未已,儿女罗酒浆。

(5)、至德二载(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城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疏救房琯这件事,杜甫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放。但“帝自是不甚省录”,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这年九月,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6)、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说:“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狂夫》)“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他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说他的孩子那种还没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对父亲很尊重,不知夫子礼,饿了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礼,饿了就吵着要饭吃,在东门外号哭,到了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三吏三别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人的身份,对诗人在乱世中的见闻进行了仔细的记录,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表达了诗人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

(8)、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国家陷入混乱,百姓流离失所。杜甫也是自身难保,他在北上逃离战乱的过程中被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9)、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10)、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1)、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12)、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13)、天宝十四载(755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今陕西省蒲城县)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4)、纵观杜甫的这首诗,前两联写草堂周边静谧之景,后两联写待客的细节。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结束。这首诗层次分明,诗人寥寥数笔就写出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句句之间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从格律来看,这首诗对仗工整、流畅,是七律中少有的佳作。

(1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6)、小孩子们的新鲜感过一阵儿就散了,饭局又恢复了安静,卫八感慨:我们见一次面真的太难了,我可给你准备了好东西吃,这次咱们一定得好好喝几杯。

(17)、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18)、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9)、天宝三载(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会见了诗人高适,这是第三次漫游。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

(20)、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5、杜甫著名的代表作

(1)、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

(2)、“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庭院中那条长满花草的小路没有因为迎客而打扫过,今日因为崔县令的到来,杜甫家的草门打开。通过“不曾”和“今始”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间草堂平日是很少有客人到访的,这也充分说明晚年杜甫的孤苦伶仃。他的朋友并不多,仕途混得也并不怎么好,不然门前应该是另外一番热闹景象了。

(3)、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

(4)、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5)、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6)、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7)、761年春暖花开时节,杜甫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表现了杜甫对花的惜爱、在美好生活中的留连和对美好事物常在的希望。

(8)、这种夸张可能隐喻着时代的动荡乱危,杜甫对时代是极其敏感的。

(9)、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0)、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1)、这首诗一向被认为是杜甫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是年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永泰四月,友人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杜甫于秋天抵达忠州后创作了这首诗。但是,这一说法存在一些疑点,首先,诗中“星垂平野阔”句所描画的图景,与忠州一带的峡谷地貌不合。其次,“细草”本是象征春天的景物,也与秋天不符。

(12)、第二句便点出“望京华”,借典故说明返朝愿望如何落空,然后回到夔府眼下处境。

(13)、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

(14)、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15)、杜甫也并非没有退隐江湖,潇洒度日的念头。在他早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时候,他也曾和李白高适等诗坛大V们到处访仙学道,诗酒风流。但是,生逢圣明的君王、厉害的时代,总是不忍心舍弃他们不管啊。这是读书人无可救药的自恋,其实,哪里就缺了你。

(16)、这种独特诗歌风貌的形成,让杜甫的诗作在情感动人的基础上,有了更加别样的光彩。

(17)、“每逢佳节倍思亲”,可诗人重阳节登高,不仅思念亲友,而且将自身忧愁、困境,与忧国情怀都融于一诗,导致诗歌主题更加深刻,极具感染力。因而被人称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每一句都是千古佳句。

(18)、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19)、这个大唐为忧国忧民的诗人,一生颠沛流离,饱受战乱的疾苦。又因为自己性格的耿直,使杜甫一生郁郁不得志,到了晚年混得是一无所有,连基本的温饱都不能解决。晚年的杜甫终在成都定居,在亲朋好友的赞助下在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虽说这间草堂简陋无比,但起码杜甫算是有了一个稳定的住所。

(20)、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1)、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杜甫著名的代表作有哪些精辟10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