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古诗少一点的
1、端午节的古诗10首简单
(1)、当我们面对别人的灾难,日渐麻木时;当我们遇到挫折,愤世嫉俗时,不要让敌意遮住了双眼。去相信世界还有爱。也许曾经被伤害,曾经被欺骗,可是为什么要宁可相信让人痛苦的东西,而拒绝去接受美好呢。
(2)、端午,遐想文/兰茹五月,一首诗站在门外取出《离骚》的厚重昂首,深藏的注脚层层叠叠一个伟岸的身影一个永恒的主题几千年打捞几千年沉醉汨罗江畔,谁的记忆被粒粒浸透夜半时分,谁的歌声被顽石洞穿掬一捧经年的泪藏诺衣襟在失衡的西风处用一枚叶子,带进尘世的杯盏雄黄酒饮尽,千年悲欢粽香,艾草,门楣上的记忆深深浅浅。萺蒲花行走五彩丝线,挂在旧时的明月。往事如烟一条止于湘南的河流流经,每一个人的心灵回到原始,《天问》——问天几何远?我自乘风,一路向南上下而求索。《怀沙》里泅渡人间
(3)、龙舟竞赛是为了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是忠烈之魂一去不返。
(4)、端午节是我喜欢的节日之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有许多的活动,如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熏苍术、喝雄黄酒……据说是为了辟邪。至今,端午节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我觉得有意思的是赛龙舟。
(5)、诗人感叹世道的不公平,如此大的江水却洗不清爱国忠臣的冤情。
(6)、张孝祥笔下的端午节是色彩缤纷,热闹欢快的,把端午当天的景色,饮食和宴会都描写的无比美好。
(7)、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它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8)、这首诗记录了作者在端午时节包粽子和编织五彩丝线小习俗,而所编织的彩线的来历是古代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所以在端午节佩戴五色丝线以辟邪。门口挂菖蒲也是古代端午小习俗,因为菖蒲作为“天中五端”之首,它的叶子形状像是古代的宝剑,所以在民间过去也称它为“水剑”,说它能“斩千邪”。端午节期间把菖蒲悬挂在家门口,既能驱邪避害。
(9)、盛开如火的石榴花好像也在笑话我,陶渊明即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
(10)、农历五月初是家乡有特色的日子----端午节。虽然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无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但我感觉,南方的端午节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气氛更浓郁,更能表现端午节特色。
(11)、 端午节马上就要来临了,而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习俗来庆祝,众所周知的就是吃粽子的习俗,就像逢年过节一样,吃粽子的习俗还得追溯到南北朝以后,话说当年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叹哀伤,空有抱负的屈子就这样离开了楚国,实乃国家损失。所以百姓为免让鱼虾侵蚀屈子,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子肉身。
(12)、宋代诗人苏轼的《六幺令·天中节》中,则是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
(13)、老舍是个大才子,小说散文戏剧评论诗词样样拿得起。这首端午诗即写得清楚明白、通俗易懂,满纸亲切泥土气息,旧社会文人在端午节的窘迫和苦况隐约浮现纸上,耐人寻味。
(14)、临近端午节,人们开始忙着采摘新鲜的芦叶,他们在芦苇丛中边采芦叶边唱歌。清清的河水缓缓地流着,欢快的歌声在河面上荡漾。
(15)、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趣腊酒深斟,菖蒲细糁,围坐从儿女。还同子美,江村长夏,闲对燕飞鸥舞。——宋·晁补之《永遇乐端午》
(16)、端午节快到了,甬城街头小巷,到处飘散着粽子的馨香,也随处可看到手拿艾蒿菖蒲的人们,脸上充满节日的喜气。人家的门楣上柱子旁早挂上了一把新鲜的菖蒲艾蒿,它们为主人把持着门槛,散发出淡淡的清香,驱除着邪气,守护着安宁。
(17)、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18)、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19)、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唐·杜甫·《端午日赐衣》
(20)、端午是传统节日,在莆田就有这么一首不和谐的童谣,五月初一便拉开了端午节的序幕。从初一开始,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准备端午节的用品,虽然不是很多,其中让人眼馋的自然要属端午中的美食了。
2、端午节的一些古诗
(1)、家乡端午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哪家有出生后过第一个端午节的孩子,村里人特别重视,无论是不是自家的亲戚,人们都会买上两尺红布头或是一条红红的蛤蟆裤兜老虎兜,里面包上几十粒糖果,送过去给那家孩子,说这样孩子会旺旺相相地生长,孩子将来生活会红红火火甜甜蜜蜜。
(2)、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3)、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4)、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5)、著名作家老舍抗战初期居重庆,在友人家过端午节时写下这样一首《七律·端午》:
(6)、新愁不障西山雨。问楼头、登临倦客,有谁怀古。回首独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与。漾不到、潇湘江渚。我又相将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渔父。君有语,但分付。
(7)、新愁不障西山雨。问楼头、登临倦客,有谁怀古。回首独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与。漾不到、潇湘江渚。我又相将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渔父。君有语,但分付。
(8)、今天我和奶奶、二娘、妈妈一起包粽子。包粽子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很难。先用一片粽叶卷成桶状,放上米、大枣或者花生,再像折五星一样包起来,但还要不让它漏米,不紧不松刚刚好,那才叫。包完了,那一个个可爱的小粽子像小礼炮一样,为我们庆祝得到了“劳动成果”,虽然我已经累得满头大汗,但我依然很开心,再看看那些可爱的粽子,我忍不住地流出了口水,说:“妈妈,我饿了”!
(9)、浣江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扬枹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刺史临流搴翠帏,揭竿命爵分雌雄。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唐·刘禹锡《竞渡曲》
(10)、吃完粽子,大人们忙着杀鸡、杀鱼,准备一顿丰盛的午饭。我喜欢看划龙舟,河岸边,站着围观的人。开心的是孩子们,桃子、杏子都成熟了,他们从这棵树上摘桃子,又爬到那棵树上摘杏子,实在饿了,把摘下来的桃子、杏子拿到河边去洗,吃上几个,那淘气的样子,另大人哭笑不得。
(11)、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12)、 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凝聚诗界精英。寻找大家公认的好诗与好诗人。是《华语诗典藏》办刊的主旨。欢迎越来越多的诗人朋友加入到我们的大家庭里来。分享喜悦,迈向成功。
(13)、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说到底,端午的鸭蛋其实是一个载体,承载着先生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14)、这首诗的意思是旧时人们用绫罗布帛等制成小虎形,缝缀儿童臂上,认为可以避恶消灾。将青翠的艾叶悬于堂中,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以辟邪驱瘴,有驱魔祛鬼之。天上的纸鸢在飞舞,粽叶香飘十里,用樽装酒水吃着肉。江面上龙舟竞发,彼此呐喊助威,还有一些人在江边悲壮地大声吟诵屈原的《离骚》!
(15)、4首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词,情浓粽飘香,端午节安康!
(16)、一到这一天,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挂着孩子们从天更上,水沟里扯回来的菖蒲、艾草,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淡淡的粽子的幽香里。
(17)、苏轼在这首端午的诗中,描绘端午的习俗:童之臂、门之艾、菖蒲之剑、风筝漫舞、对酒当歌、龙舟竞发、诵君之赋,哪个不是美轮美奂的图画?
(18)、关于端午节的七言律诗,描写了端午节赛龙舟的场景,流露出诗人对爱国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是对自己在仕途道路上的一种忧虑。这首诗从端午节期间戏水,赛龙舟的风俗开始写起,触景生情,表明了对屈原的思念,对异乡的端午风俗的赞同,在闲暇的日子里总会有一丝丝闲愁。
(19)、“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极其隆重的节日,她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而诞生的。可以说,在人类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像我们中华民族一样二千多年来,每年都以一个隆重的节日来纪念一个诗人的逝世。
(20)、翻译: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薄绸,明日端午节一定要浴兰汤。
3、端午节的古诗大全简单
(1)、解开扎藤,剥开粽子叶,甜粽子里藏着红红的粽肉,咸粽子里白白的粽肉都升腾着蒸汽,散发着一种特有的蒸棕香。两粽子用盘子放在一起,活塞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下晶莹透亮散发着撩人扑鼻的浓郁糯米香,是帮极了!令爱吃甜食的我深爱的还是枣红般的甜粽子。端午时节,家里包了一大把粽子,总要送亲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粽子作为谢意送给我们。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总有从姨妈,外婆家带来的吃不完的粽子。
(2)、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搜集图片、资料,了解端午节的风俗,购买材料开展了“与妈妈共同包粽子”或“与家长一起编制五彩绳”活动,在亲自参与端午民俗活动中学会了包粽子、编戴五彩绳,学会了生活、生存的本领,,体验到父母持家的辛劳,也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
(3)、唐代诗人陈义在《菩萨蛮·包中香黍分边角》中描述了包粽子,佩戴五色丝线,挂菖蒲的小习俗:
(4)、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
(5)、亦有鱼龙戏舞,艳晴川,绮罗歌鼓。乡情节意;尊前同是,天涯羁旅。涨绿池塘,翠阴庭院,归期无据。问明年此夜,眉新月,照人何处?——宋·卢祖皋《小龙吟淮西重午》下阕
(6)、每年的五月初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据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每逢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手上、脚上还要戴漂亮的五丝绳。门窗上还会挂着味道奇怪的艾草,这种味道,会把淘气的小虫子赶走呢!前几天爸爸妈妈还一起包粽子,小粽子肥胖的身体,方方的脑袋,远远的就能闻到一股诱人的粽香味,口水都流出来了……想吃吗?想吃就来我家吃粽子吧!
(7)、第3首,《端午日》: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8)、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华民族盛行的传统节日。我从爸爸妈妈口中得知,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因而有着许多不同的神话传说,也产生了不尽相同的习俗。在节日期间,我细心学习了包粽子、编五彩绳、插艾草,了解了许多关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这让我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多了一分钦佩与敬爱。
(9)、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耳不听、湖边鼍鼓。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时展卷,诵骚语。
(10)、今天过得真快,让我明白了很多知识,也知道了许多民间风俗,让我感到很开心很快乐地过完这个端午节。
(11)、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源于古时候,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去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12)、包粽子也是端午的保留节目之一。妈妈和阿姨总会买了好多的粽叶,用水少泡着,洗干净码好。粽子的馅一般是糯米,配上绿豆、红枣等,煮熟。然后在妈妈和阿姨的一阵灵巧的忙碌之后,我们小孩便馋猫般围着蒸笼转,等待粽子出笼的时刻的到来……
(13)、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14)、这首诗的写的是萱草满地,榴花红艳,敞亮的庭院房间,白天绿荫满院,风消暑气。甜美的汤圆粉团,青绿可口的粽子,还有解渴解暑的菖蒲酒。身上挂着香囊神符,臂上戴着五彩丝缕,大家欢聚一起,互相祝福健康美好盛大的宴席上,有歌舞助兴,年年好个端午佳节。
(15)、《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16)、 过去对这些传说一直不以为然,现在不知何故,觉得越来越有意思了,原来它是热爱祖国,崇尚文化,团结奋进的一个纪念日。不管三岁孩子现在懂不懂这个节日的意义,我想,他们这一辈将来会比我们理解的更透彻,传承的更好。
(17)、故乡的端午节,浸透着一种浓浓的乡亲、亲情。
(18)、在汪曾祺先生笔下,鸭蛋成了端午节的主角,在《端午的鸭蛋》里先生对家乡鸭蛋的喜爱溢满了字里行间,“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特别是用北京的咸鸭蛋和故乡的咸鸭蛋对比,先生用了句“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直白而朴素的话语,将先生对家乡鸭蛋藏在心底的自豪和喜悦跃然纸上。故乡的鸭蛋还勾起了先生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
(19)、诗人借端午节来咏古抒怀,表达了对屈原一片忠心却悲剧下场的愤慨,表达了对屈原的崇高敬意,更表达了一种观点:“历史就是历史,一旦发生,就无可更改,无可挽回。”
(20)、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夏重五等。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是古代百越地区。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挂蒿草、挂艾叶和薰苍术、白芷以及喝雄黄酒等习俗。孩子专门为端午节创作了手抄报,并抄写了与端午相关的古诗两首。
4、关于端午节的诗怎么写,少一点的
(1)、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唐代杜甫《端午日赐衣》
(2)、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3)、梅夏暗丝雨,春秋扇浪风。香芦结黍趁天中。日凄凉千古、与谁同?——宋·万俟咏《南歌子端午》
(4)、时花竞巧,子粽争新。——唐·李隆基《端午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5)、诗的意思是很明白的:“端午节是从什么时候起源的呢?现在大家都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也许吧,有点搞笑的是,楚地的江河千百年流动不息,居然还无法洗清屈原的冤屈。”
(6)、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7)、端午节早晨,起床后,母亲在我们的手腕和脚踝上缠上五彩的丝线,今后一直带着,据说可以去病除邪。其实在我心里,这些五彩的丝线在我心里是那些精美手镯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会花些钱给自己的小孩买香荷包带在身上,我的母亲是自己亲手用些小布头做的,里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这样我们也很高兴。
(8)、译文:我刚刚从莲城踏青回来,只在家置备了菖蒲、竹叶青酒,我觉得这样就可以过端午了。我明知屈原不是沉溺在我们的瓯江,何必要劳民伤财以如此豪华的龙舟竞渡来凭吊屈原呢。
(9)、 而后,据古书记载,是屈原托梦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 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今天呢我们艾堡的宝贝们也来感知包粽子的过程啦~跟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10)、五月初泪罗江边,你——屈原,内心充满矛盾,充满无奈,你是多么希望能够报效国家,为国捐躯,可是天妒英才,不识人才得大王不给你机会,他昏庸无能,把大好江山毁于一旦,你被眼睁睁地看着国土被一次次侵蚀,直到再无楚国存在。大江彭湃,汹涌着向东流去,你的心随着这江水那样起伏不定,江水流逝了多少沧桑,楚国已不复存在,而你更感到前路茫茫。
(11)、包粽子也是端午的保留节目之一。妈妈和阿姨总会买了好多的粽叶,用水少泡着,洗干净码好。粽子的馅一般是糯米,配上绿豆、红枣等,煮熟。然后在妈妈和阿姨的一阵灵巧的忙碌之后,我们小孩便馋猫般围着蒸笼转,等待粽子出笼的时刻的到来。
(12)、这首诗歌的意思是在石溪住久了开始思念端午时节的场景,在驿馆楼前观看开始行动的时机。鼙鼓初击时似雷声,兽头吐威,万人冲破齐声呼喊,跳跃着的浪花与飞鸟争先恐后。多条船像龙一样的向前冲去,果然获得了锦标归来。
(13)、红藕丝,白藕丝,艾虎衫裁金缕衣。钗头双荔枝。鬓符儿,背符儿,“鬼”在心头符怎知?相思时。——宋·李石《长相思重午》
(14)、除了赛船,还有其他娱乐项目。沈从文笔下是这样描写的:“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女主人公翠翠,就是在端午节赛龙舟与水中抢鸭子时,无意邂逅了勇敢英俊的心上人。
(15)、端午是个美好的节日,在这并不美好的现实中可以寄寓一些幽思,让凡尘蒙蔽的心,在青色的古意间得到片刻的回归,认取生命中的真意,可以让生命更加真实一些。
(16)、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17)、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宋·欧阳修《鱼家傲》——月榴花妖艳烘)
(18)、端午线,顾名思义,一种与端午节有关系的线。一般是指在端午节这一天戴在儿童四肢之上的一种五彩棉线,故又称“五彩线”。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端午节初是给女孩子过的节日,是中国的女儿节。明人余有丁《帝京五日歌》所云“系出五丝命可续”,指的就是这种习俗。汉·应劭《风俗通》载:“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名长命缕。”后人也称“续命缕”。据此,即此俗直承汉代,至今已两千年矣。
(19)、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杜甫《惜别行》
(20)、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
5、端午节少的古诗
(1)、粽子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一个民族难以割舍的温馨。
(2)、小时候,虽然知道有端午节,却不知道它的来历,也不知道忠烈的屈原,只是知道可以见到平时不常见的粽子,糯米颗颗饱满,白得像珍珠似的,用竹叶包裹着,不等将它展开,就已清香四溢,柔滑透亮的粽子,沁人的香味,每年虽然只会在特定的节日里吃,但那浓郁的粽香却能在心底回甘一年。
(3)、译文:我刚刚从莲城踏青回来,只在家置备了菖蒲、竹叶青酒,我觉得这样就可以过端午了。我明知屈原不是沉溺在我们的瓯江,何必要劳民伤财以如此豪华的龙舟竞渡来凭吊屈原呢。
(4)、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诗》
(5)、《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首诗的意思是,端午节日从何而来?前人传说是为了楚国大夫屈原。可笑,汨罗空自浩浩荡荡,竟不能洗去忠直之士的冤屈。
(6)、五月初五的端午,只是说着,都会觉得空气中弥漫着红枣、糯米和粽叶的清香。
(7)、月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唐·张建封·《竞渡歌》
(8)、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9)、初读来,感到诗中充满为屈原含悲抱屈的心情以及沧海桑田、世事变幻的感慨;但细细品味,这后一句“只留离骚在世间”却大有深意:它是对屈原的赞叹与肯定,漫漫历史长卷中,能够留下轻轻一点痕迹的已人,而屈原却留下了一长篇《离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大手笔;它更是对那腔爱国热血、那份高尚情怀的肯定,人的肉体很容易毁灭,千年历史中更不知道灭亡了多少个国家,只有那种精神,不因时间的流逝而黯淡,不管多少岁月,始终被记住,被敬仰,被继承。或许,这才是端午真正的意义所在吧。
(10)、小孩子见了很高兴又很惊讶,却问哪个方向是故乡?
(11)、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屈原。这种说法流传的广。楚王在宠信奸臣,排斥忠良,屈原屡劝不改,反被流放。在放逐途中,屈原听到秦国连败楚国,国家命运危在旦夕,于是在五月五日投河,就有了现在的端午节。
(12)、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
(1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忧国忧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史官,信念坚强。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勇士,斗志昂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不畏强暴。
(14)、在每一年的农历五月五日是我们家乡的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插艾叶,包粽子。
(15)、农历五月五日是一年一次的端午节,又称重五节,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快乐的节日。你看,我和妈妈又开始忙活着包粽子了。先准备材料,有红豆、有蜜枣、还有一些江米和粽叶。开始包粽子了,其实包粽子很简单,先把粽叶窝成一个漏斗形状,放一些江米,再放一层红豆和一个蜜枣,顶上再放一些米,然后浇些水,妈妈说这样棕子可以更实在一些,水漏完之后就可以包起来了。我们包了很多粽子。粽子熟了,开吃。吃着自己包的粽子心里美滋滋的,真开心呀。
(16)、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17)、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节日里我们有佩戴五彩绳的习俗,这个习俗起源于汉代,据说会把身上不好的东西都带走,带来一年的好运。节日当天,我和妈妈一起制作五彩绳。用自己准备的材料,亲手制作的五彩绳,让我们对民族节日印象更加深刻。
(18)、日长蛟虚问祭,关雕虎枉招魂。——宋·宋祁《屈原祠》
(19)、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
(20)、正是浴兰时节动。——欧阳修《渔家傲月榴花妖艳烘》
(1)、显然,这个端午节,杨巨源过得很开心。小小粽子,也代表了他在平凡生活里的小感动。
(2)、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传说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蛟龙,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以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据说这就是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至今,我国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黄酒的习惯。今天呢我们的宝贝们也把雄黄酒拿到了教室里一起来探讨其中的味道...
(3)、关于端午节第一个就会想到肯定是爱国诗人屈原,而古代在端午诗歌也会缅怀屈原。
(4)、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5)、每到端午节,秭归人都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纪念屈原,端午诗会吟屈原、赛龙舟纪念屈原、举行仪式公祭屈原,此外还有挂艾蒿、插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等。
(6)、这首诗歌的意思是作者从前总很湘江太远,无法亲自祭拜屈原,但是我在漂泊之中,看到了端午节和楚国一样的风俗。人们也在水边祭祀屈原,在国家败落的时候,也涌现了很多铁骨英雄。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端午节的一些古诗精辟10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