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巴金的简介50字精辟93条

作者巴金的资料20字

1、巴金作者资料100字

(1)、(8)参见巴金:《探索之三》,《巴金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550页。

(2)、几年前在网上搜索一本孙惠芬的小说《吉宽的马车》,看到一篇棒的评论,署名周立民。这就是大连日报周刊部的周立民吗?得到的答案是:是。

(3)、替我问候北京的朋友们——巴金与朋友书札中的北京记忆

(4)、我还记得冰心曾幽默地说:“我和巴金——恕我不称他为‘巴老’,因为他比我还小几岁,我一直拿他当弟弟看待……”①有时候,老大姐还会给巴金下“命令”:

(5)、找到“自己”固然不易,突破“自己”,发展“自己”更见困难。然而一个真正的大家决不可以墨守成规,他必须不断地寻求发展、完善和突破。做到“正而能变,变而能化,化而不失本调,不失本调而兼得众调”巴金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自己的艺术个性,体现在创作风格中,便是风格的表现特色在前后期创作中呈现出一定的发展变化。前期作品主旨是呐喊反抗,热情鼓吹幼稚的社会理想。主人公们时时处在不安定的兴奋状态,内心激情往往催迫他们去完成英雄的壮举;后期作品意在提出控诉,更多地流露出朴素的向善愿望,获得表现描写的多属“小人小事”。前期偏重于直抒胸臆,主观色彩鲜明地显露于炽烈的激情宣泄中,热烈有余,回味不足;后期偏重于冷酷地写实,感情炽火蕴藏在凝重的笔锋之下,深沉隽永中见出力度。前期作品的悲愤格调,时现淡淡的忧郁,后期渐趋沉郁深峻。前期的行文畅达,笔调热烈而奔放,文字不够简约;后期文笔较为洗练含蓄,于自然素朴中见出遒劲。

(6)、1938年,2月,写完《春》。3月,参加文协,被选为理事。

(7)、官网|www.jstu.sdnu.edu.cn

(8)、2003年11月,中国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

(9)、热烈的诉说和自由则使人们互相接近。要做一个在寒天送炭,在痛苦中安慰的人。

(10)、 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年度考核成绩优良者可续签。

(11)、我们并不是知己朋友,但是在外国,人多么重视友情。

(12)、“一切梦都消失了”之后——郑振铎、巴金及其他

(13)、由于距离太近,失去了神秘感,大连的媒体并没有给予周立民太多的关注。翻开百度搜索,你会发现,这个从大连走出的70后年轻人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巴金研究专家,他是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著有《另一个巴金》、《巴金手册》、《精神探索与文学叙述新世纪文学论稿》、《五四之子的世纪之旅巴金评传》、《巴金随想录论稿》、《世俗生活与精神超越》等专著,谈话录《冯骥才周立民对谈录》。主编有“老上海期刊经典系列”《漫画生活》、《文学季刊》、《文学月刊》等文献资料,以及《月月小说》、《大家文选》等当代文学选本多种。

(14)、小说写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写了他们不同的遭遇;写了学生请愿,觉慧被关禁闭,兵变惊乱,鸣凤、梅芬、瑞珏相继惨死,觉民逃婚,觉慧出走……

(15)、另一方面,又往往在描写中流露出对于建立健康正常、温情脉脉的家庭伦理关系的希望。我们民族向来注重讲究伦理道德和血缘关系,对于家庭伦理关系的密切关注,是我们民族传统的心理特点之一(历代文章缺乏对父慈子孝、其乐融融的家庭伦理道德的颂赞,《金瓶梅》《红楼梦》等作品某种程度上也寄寓着这种理想)。《激流三部曲》《憩园》等作品中涉及的父与子冲突的问题,似乎可以寻见西方文学中父子冲突主题的影响(如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屠格涅夫的《父与子》),但巴金笔下的父子冲突,不管觉慧对祖父命令的违抗,觉民对叔父们的指斥,还是大儿子对其父杨梦痴的责骂,其重点和中心都集中在一点:做长辈当父亲的冷酷、自私、愚顽、堕落,根本不值得子女们尊重和孝敬。这里道德成分显然远远大于金钱成分(如巴尔扎克笔下金钱战胜血缘关系的描写),也远远大于心理成分(如20世纪30年代风靡欧洲的弗洛伊德心理学说对西方文学的影响)。它表明巴金用来评价父子冲突的是父慈子孝的伦理道德观念。因此,在写到高老太爷临终前后悔对孙儿的专制压迫时,巴金让觉慧流露出希望祖孙之间能在感情上沟通,对祖父带着隔膜死去感到悲痛的脉脉温情;写到杨梦痴堕落后对自己的荒唐感到悔恨时,又让寒儿从感情上给他安慰,让万昭华和黎先生给他同情。

(16)、(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d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17)、年龄原则在18岁以上(2004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45岁以下(1977年1月1日后出生),特别优秀者可适当放宽。

(18)、作品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用作家自己的话说:他“所要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间的一幅图画”。

(19)、90年代后出版随笔集《再思录》,编辑出版了《巴金全集》(二十六卷)等。

(20)、半个世纪以来,巴金以自己的言论和艺术创作热情地参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在“文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变得更好”的思想指导下,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叛逆性格和奴性人格的艺术典型以“立人”,

2、作者巴金的简介50字

(1)、他所提供的带有强烈主观性、抒情性的中、长篇小说,与茅盾、老舍的客观性、写实性的中、长篇小说一起,构成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峰,而巴金小说所创造的“青年世界”是30年代艺术画廊中具有吸引力的一部分,巴金也因此为扩大现代文学的影响,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

(2)、1977年,任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3)、我是春蚕,吃了桑叶就要吐丝,哪怕放在锅里煮,死了丝还不断,为了给人间添一点温暖。

(4)、(2)巴金:《探索之三》,《巴金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550页。

(5)、巴公精神甚好,斗志如昔日——黄裳书信中的巴金

(6)、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版了《随想录》之《病中集》、《无题集》等作品。

(7)、巴金虽闻名海内外,但“巴金”两字的由来却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而且经常被人误解来源,猜测这两个字来自于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其实不然。巴金在1957年9月27日致前苏联作家彼得罗夫的信中对自己的名字作了注解:“一九二八年八月我写好《灭亡》要在原稿上署名,我想找两个笔画较少的字。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我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写下来。在这时候我得到了一个朋友自杀的消息,这个朋友姓巴,我和他在法国Cha-teau-Thierry同住了一个不长的时期。他就是我在《死去的太阳》序文中所说的‘我的一个朋友又在项热投水自杀’的那个中国留学生。我们并不是知己朋友,但是在外国,人多么重视友情。我当时想到他,我就在‘金’字上面加了一个‘巴’字。从此‘巴金’就成了我的名字。”

(8)、“性情所铄”仅仅是一方面,是形成和决定创作风格的一个直接因素。“陶染所凝”作为另一方面,是客观因素对风格的制约和影响。其主要是指时代思潮、民族风习和中外文学艺术传统的熏陶,它对巴金风格的影响同样不应忽视。巴金生活和创作的时代,是中华民族承受着大灾大难,而又在这灾难中顽强挺进的血与火交织的岁月。地火在运行,岩浆渴求着喷涌,整个时代气氛骚乱激荡,处处酝酿着巨大的变动。历史是在迂回曲折中缓慢而坚定地前行。作为一个意识到并渴望着这种大变动的进步作家,巴金敏感地捕捉和搜集一切能显示变动的信息,并由此确定自己的文学创作基调,他始终把反帝反封建作为自己的创作宗旨,以呐喊反抗斗争呼应着时代对革命对变动的呼唤。作为一个热烈而悲愤的歌者,巴金呻吟、痛哭、狂歌,呐喊在自己的激情旋律中。只有我们对于巴金生活在其中的那个时代精神有着较为准确的把握,并真正认识了巴金坦诚热情的个性气质,我们才能深切地理解:为什么巴金的笔底汹涌着那般炽烈的激情;为什么他往往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显示出强烈的主观性、抒情性、诗性;为什么他的作品形象间满孕着动势,而格调总是悲愤;为什么他不拘泥于炼词造句,不求精约严谨,力主酣畅明快;为什么他不注重精雕细刻,而公开标举无技巧的旗帜,讲求自然。巴金小说创作的热烈、悲愤、明快、朴素的风格,在客观上正是风雷激荡的时代精神所哺育的结果。

(9)、(10)巴金:《致马德兰·桑契(1926)》,罗炯光编选:《现代作家书信》,文心出版社1993年版,第582页。

(10)、回复“签到”,可查看往期“古代文学”复习签到内容;

(11)、自然,是巴金几十年来坚持不懈的艺术追求。早在20世纪30年代与沈从文先生的一次关于创作的讨论中,巴金便提出:作品不能靠外加的装饰和技巧取胜,“技巧是为内容服务的”事隔五十年,巴金回顾自己走过的文学道路时又再三地说明:“我不追求技巧”,“艺术的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我们当然不会把巴金的“无技巧”领会成不要技巧。因为文学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作家运用一定的艺术技巧,把自己对于社会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与感受体现在作品中的过程。卢那察尔斯基说得好:“全部艺术就是一大‘花招’,艺术并不是什么天然无饰的东西,所谓‘天然无饰’的艺术可能只是技巧圆熟的艺术。”巴金所反对的是过分雕琢致使作品斧凿痕迹过重,显得虚假。他反对作家故意贴花样,用华丽的盛装掩盖空泛苍白的内容。他强调形式服从于内容的需要,追求自然无技巧的艺术美。由这种审美倾向所制约,巴金在创作中无论是选择题材、塑造人物形象,还是安排情节结构、运用语言都十分注意与现实生活和人们的审美习惯相协调一致,力求做到朴素自然,浑然天成。他的作品,大都直接取材于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生活,色调自然而朴素,连带着令人压抑的黯淡和给人温暖的美好情愫,真切动人。他的人物,有的是直接提取生活中的原型,有的是把生活中的几个人的特点复合在一起杂取合成,有的甚至融注着作者自己的某一生活经历和思想特征。因此他的人物形象大都真实丰满,栩栩如生。在安排情节结构时,巴金不追求离奇曲折。他作品的情节没有荒诞的惊人之笔,也很少大起大落的跌宕跳跃,显示着单纯的特点。他不肯违背生活逻辑,唯心地在结构上另添一段“光明尾巴”以示理想。这固然与其坦诚忠实的个性气质相通,也与其力求自然反对雕饰的艺术观紧紧相连。在运用语言时,巴金不追求华丽堂皇,行文落笔轻松流畅,质朴自然。这些因素合成在一起,充分显示着其创作风格朴素的特点。

(12)、周立民从对巴金、沈从文、李健吾等文化大家的研究中,吸收了无限的精神营养,“他们那种自由、独立的精神气质深深地吸引了我。”周立民说,其实自己从少年开始一直崇尚文学创作,“直到今天,我依然有小说创作的冲动,但是这些研究也让我着迷。”是那些故去的作家的精神内核净化了研究者的灵魂。

(13)、这种真诚直率的情感抒发与对现实的真实描写紧密结合在一起,互为映照。描写的真靠了情感的真相辅佐,显得“生气灌注”,富有艺术真实的感染力,避免了自然主义呆滞刻板的临摹;而情感的真则正是借助了描写的真,获得了积极的社会意义和较大的思想容量。这使得巴金小说既是反映着中国社会生活某一现实本质的镜子,又是“一道宣泄他亲身感受的火热的河流”显示着热烈、真诚的风格特征。

(14)、点滴阅读|朱银宇:寻访巴金在松江的足迹(节选)

(15)、作者逄金一供职于济南日报社,多年来保存下很多名作家的来信。在《书信里的文章大家》中,作者整理了20世纪90年代40位文化名家上百封来信,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作者还为每一位名家都建了一个“人物档案”,介绍其身世著述,后附“信札故事”,交代他与对方交往的情形,以及每封信的由来和所涉及稿件的内容等。

(16)、我爱人生,所以我愿像一个狂信者那样投身到生命的海里。

(17)、巴金是一个具有深厚艺术根底、才华横溢的作家,祖国古典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异域文学的丰富营养深刻地影响和滋养了他。因此把巴金的小说放到古今中外有关的文学艺术领域中去研究对比,对弄清楚其风格形成的基本外在原因是很有必要的。

(18)、1994年,周立民读大“李辉等人在北京组织召开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了我,那是我与他第一次见面。”周立民当时是与会的一位大学生。就是在那次会上,周立民第一次见到了通信几年的陈思和教授。

(19)、巴公精神甚好,斗志如昔日——黄裳书信中的巴金

(20)、《郭沫若书信中的当代中国》以郭沫若57岁至86岁(1949—1978)之间的友朋信札为基本材料和线索,主要讨论了五个问题:郭沫若对旧作《历史人物》《地下的笑声》《洪波曲》以及古文字类著作的整理、修改和再版;《武则天》《蔡文姬》《管子集校》等重要著作的写作过程;郭沫若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权与责;作为著名诗人和中国文联主席的郭沫若如何在文坛发言;作为具代表性的中国当代文人和学者,郭沫若在新中国的对外交往中扮演何种角色。

3、巴金的资料20字又简单又具体

(1)、(9)巴金:《探索之三》,《巴金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550页。

(2)、这位从庄河青堆子走出的“农家少年”,由于离我们太近,我们常常忘记了对他的关注。

(3)、巴金的创作,真实地反映了我国新民主主义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几十部中长篇小说,如果按作品内容反映的时间编排起来,有对五四运动在社会上家庭中引起的巨大反响的反映 (《激流三部曲》),有五卅时期反帝斗争和社会生活的记录(《灭亡》《新生》《死去的太阳》),有对大革命失败后工人农民的反抗的描写(《砂丁》《雪》),有反映抗战的(《火》),也有对国统区黑暗统治的批判揭露(《寒夜》《第四病室》)。从这些艺术描写中,我们获得了对于中国社会生活从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的纵的剖面和社会各阶层横的断面的综合了解。同时,也获得了对于巴金精神个性的认识。也就是说,巴金在向中国现代文学提供着社会生活真实而深刻的艺术再现的同时,也向人民和文学史提供了他自己——一个充分和完整意义上的“自己”。说它充分,是因为它所提供的深沉的爱和强烈的恨、沉重的思想痛苦和复杂的精神矛盾足以昭示作者的气质和品行;说它完整,是因为它的包容巨大而复杂,其中正确和偏颇紧紧地扭结在一起,是一个瑕瑜互见的统一体。巴金决不夸饰正确的情感,也无意掩蔽思想的局限,而是忠实地把自己的爱憎情感和思想矛盾在作品中表现出来,使他的作品(尤其是前期的作品)染上了较浓的主观色彩。

(4)、这不是邵洵美的普通藏书,他还为它写过书评。劳伦斯,是邵洵美颇为关注的一个作家,1934年,他撰文《读劳伦斯小说——复郁达夫先生》,文中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他“前后曾读过五次”,并藏有劳伦斯私印初版本和后来出版的廉价普及本。他还透露:“我在前年的秋天,曾译了他的一部中篇故事《逃走了的雄鸡》……”(《读劳伦斯小说——复郁达夫先生》,陈子善编《洵美文存》第222页,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版),它正是这本《死去的人》。1931年10月,邵洵美在《新月》第3卷第10号上发表书评,认为劳伦斯要表达的是:“耶稣不应当为了想贯彻自己的思想而便要他的肉体牺牲了应有的享受以经历不应有的痛苦。”(《〈逃走了的雄鸡〉》,《洵美文存》第215页)从相关文字看,邵洵美在1932年已经译完这部小说。1934年《美术》杂志第1卷第1期还曾刊出过画家张光宇为此书设计的封面,画面上是一个像邵洵美模样的人,赤着脚,捧着一只公鸡。不知道什么原因,此书当时没有出版单行本,直到1938年才在《纯文艺》杂志上发表,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也仅仅是刊出的两期,不过六七千字篇幅。但愿有一天,我们能够有幸欣赏到邵氏译文的全篇。我还注意:在《新月》月刊上写书评,邵洵美依据的并非是后来巴金藏的这本书,而是题为TheEscaped Cock这个本子,是巴黎BlackSunPress出版的,也就是说,此书,他至少有两个版本。一本喜爱的书拥有多个版本,这也是巴金的习惯。

(5)、20多年后,周立民进驻到巴金的家,成为巴金故居的负责人,并在巴金的家中,找到了自己当年写给巴金的信和贺卡。

(6)、追求真实,在《随想录》中一遍遍地虔诚而痛苦地忏悔,剖析自己的灵魂,猛烈地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深挖国人灵魂中的奴性,以人格的魅力参与现代伦理文化的建设。

(7)、1922年冬,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预科和本科班(英文)肄业。

(8)、 签约作家在签约期间的待遇,按照《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管理办法》、《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作品扶持办法》执行。

(9)、我常常为这些美丽的风景而吸引,也常常迷失方向。当然,偶尔也会停下脚步梳理思绪,随手写一点札记,表达一些感想。感谢《万象》的主持者王瑞智先生在杂志上为它们提供了相当篇幅。如今重读,我还不由自主地想起写下这些文字的日子,那时,我住在复旦附近租来的房子中。狭小的房间中堆满了书写累了,去逛书店;间或有同学光临寒舍(真正的“寒”),谈的也是书里书外事。在一个崇尚实利的时代中,这无疑是几位书生给自己制造的梦境。写这些文字,于我而言,同样是寻梦的旅程,我不知道在什么“攻略”“大全”“秘籍”之外,究竟还有谁关注这些于实利毫无关系的文字。蒙祝勇兄错爱,将它收入所策划的丛书中,让我有机会保留对那段时光的一个纪念。尝读卞之琳的诗:“像一个中年人/回头看过去的足迹/一步一沙漠/从乱梦中醒来/听半天晚鸦。”(《秋窗》)我好像也有了诗中的心境,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些文字更是万无一用的东西,但对于自己倒有一份情感的系念。从乱梦中醒来,还有一种不能释怀的情感......

(10)、希望是人生之需要,人如没有希望,何异江河干涸了流水。

(11)、风格的独特性和丰富性的辩证统一告诉我们,任何完善和突破都不是对固有风格的简单抛弃。巴金创作风格尽管在前后期有发展变化,表现出一定的突破和创新,但始终没有迷失“自己”。呐喊反抗,鼓吹社会理想也好,提出控诉,表达向善愿望也好,巴金总是一片真挚诚恳,“用手抓开自己的胸膛,拿出自己的心来,高高地举在头上”风格是真诚的;不论侧重于主观抒发,还是侧重于客观描写,总有炽烈深沉的激情流贯在其中,风格是热烈明快的。或愤懑中时显忧郁,或沉郁里见出深峻,悲愤总为其根本,风格是悲壮雄沉的;热烈流畅与洗练遒劲的文笔,都呈现出自然、朴实的特点,风格是朴素的。这就是巴金之为巴金。

(12)、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这两点之间,“真”是巴金文学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学思想的基点,是价值。巴金文学思想中的善是人的自由追求的价值观,这主要得益于他早期所接触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无政府主义思想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而巴金处女作的《灭亡》则把他反专制的憎和对人类的爱的这两面作了青春激情的表述,而后的《家》则更为直接的体现了他对限制个人自由的封建的主义的无情的控诉。后期,《火》三部曲、《第四病室》、《憩园》、《寒夜》,都体现了对40年代中国社会黑暗的揭露与批判。《火》对抗战的直接描写,《第四病室》对社会底层黑暗的揭露,《憩园》对不平等社会的反思,《寒夜》对社会黑暗的控诉。到了晚期的巴金对于“善”的思考则更加带有更明确的社会内涵,这个内涵,主要是通过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来体现,即反对文化专制、反对长官意志、反对粉饰现实、忏悔自己精神上的软弱,认为整个民族都应该忏悔和反思。于是他也响亮地提出,要建立文革博物馆。

(13)、《死去的人》一九三一年版英文本扉页上的巴金签名(上)和环衬上邵洵美的签名

(14)、这份资料全国通用,帮助很多考研学子成功通关!

(15)、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中国,开始写作《灭亡》。

(16)、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17)、1979年12月,杂文集《随想录》(第一集)出版。

(18)、与“五四”时期大量采用第一人称形式写作小说的作家有所不同,巴金的“第一人称”小说更多地采用了西方框形小说(也叫“回忆小说”)的结构。由“我”引出小说的主人公第二个“我”的讲述,或者由开始叙述的“我”引出另一个故事叙述者的“我”,复又出现作为故事主人公的“我”。这种辗转重叠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屠格涅夫、莫泊桑、斯托姆都经常采用。这种对于西方文学第一人称表现形式和西方文学大量运用的心理分析、意识流、幻觉等艺术手法的取法借鉴,反映在创作风格中,巴金特别注重主观抒发,以宣泄求平静,刻意追求酣畅、热烈、明快的美学意境。抒情现实主义大师屠格涅夫和德国浪漫主义作家斯托姆的清新细腻的词采,卢梭、雨果、赫尔岑奔放畅达的语言,更从多方面浸淫了巴金的文笔,使他努力探索自然朴素与清新优美、悲愤遒劲与热烈明快相融相成的语言风格。

(19)、张光宇为邵洵美译作《逃走了的雄鸡》设计的封面图

(20)、一方面,他把受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的青年知识者作为歌颂的正面主人公,在作品中极力描绘他们的反抗斗争,强调他们敢于牺牲的献身精神,行文落笔带着诗意的赞美,显示着热烈明快的特色。另一方面,他又如实地写出了这些青年的斗争在严酷现实面前的惨重失败,字里行间流露着烦闷和哀愁,给作品悲愤的格调添加了阴郁的因素。这种矛盾现象不可避免地削弱和限制了巴金作品的思想深度。

4、作者巴金相关资料

(1)、户籍所在地为四川或在四川生活工作5年以上。 

(2)、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3)、光辉的理想像明净的水一样洗去我心灵上的尘垢。

(4)、1960年4月,散文集《赞歌集》出版;同年,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

(5)、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

(6)、“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之是指用朴实明快的线条勾勒画面,画幅中除却线条本身的墨色,别无彩饰。用于文学,则是讲求文字的简练朴素,在平易中见奇崛,于质朴中显功力。其要领即如鲁迅所说:“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11)巴金的小说,追求朴素自然的美学境界。在语言上,他始终坚持用汉语白话写作,在朴素晓畅的白话语言根基上,适当地嫁接某些外来词、语法结构和修辞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热烈明快,灵活爽健,清新自然,富有跳跃性和旋律节奏感。下笔神行意驰轻松自如,文字淡而笔意不淡,熔叙事、描写、议论为一炉,显示出对我国古典散文章法技法的融会贯通,继承发展。这几方面的因素交汇在作品中,有力地证明着巴金风格可贵的独创性。

(7)、1990年,获得苏联人民友谊勋章;同年获第一届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

(8)、“与陈老师的结识得感谢另外一位老师:李辉人民日报社文艺部编辑,作家、学者,著有《巴金论稿》等。”周立民说,那时他刚刚参加完中考,没有了考试的压力,他兴冲冲地到镇文化站借书,意外地看到一本《胡风集团冤案始末》。上高中后,周立民始终想得到这本书,他决定给作者李辉写信,希望能让他帮助买到这本书。李辉将这封信在单位传阅,同事们不相信这是一个高二的学生写的,李辉认真地给周立民回了信,以后不断帮他买书。

(9)、同时巴金还贡献了以“两个一致”的典型化方法和“比较象活人”的性格真实的现实主义美学理论;追求真实,在《随想录》中一遍遍地虔诚而痛苦地忏悔,剖析自己的灵魂,猛烈地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深挖国人灵魂中的奴性,以人格的魅力参与现代伦理文化的建设。

(10)、李宗刚.高明玉||山师现当代文学学科资料汇编的历史回溯之一

(11)、①冰心:《贺叶巴两位》,《文汇报》1984年2月29日。

(12)、熔铸风格的作家“性情”,除具有先天因素的气质、个性外,还有在生活实践中确立的政治观、历史观、艺术观等,而且这对风格的制约是更重要的。回避创作必须受世界观的制约不是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巴金的政治观是极为复杂的,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无政府主义交错融合在一起。作为一个坚强的民主主义战士,巴金用自己的创作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没有作过片刻的妥协”始终同我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目标保持一致,作为一个胸怀博大的人道主义者,巴金深挚的热爱和同情始终在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大众一边,并为人民的幸福和自由热诚地呐喊、奋斗;作为一个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信仰者,巴金迷恋于无政府主义鼓吹的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乌托邦式社会理想,把缺乏组织纪律、具有空想社会主义性质的无政府主义革命者,视为推动历史前进的社会中坚力量,认识不清中国革命的正确出路。但是社会实践却无情宣布了无政府主义革命在中国根本行不通,他由此感到了深重的矛盾和苦恼。而坦诚的气质又使他不愿(或者说不能)掩饰这种苦恼,所以便如实地反映在作品(尤其是早期作品)之中。

(13)、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的光彩。

(14)、巴金对这本书并不满意。很重要的原因是书名由《断片的回忆》被改成《巴金自传》。估计编者是为了统一丛书中各本的书名,也是为了招徕读者才这么做的。偏偏巴金他向来不喜欢做名人,更不大喜欢名人的做派。还有些细微的原因,“我不满意它,因为除了错字多、售价贵以外,它还比我的原稿少一章,那是被审查会删去了的。”(《〈忆〉后记》,《巴金全集》第12卷第44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此书售价是大洋六角,我查了一下后来出版的《忆》,内容比此书几乎多一倍,平装三角,精装四角五分,虽然《巴金自传》纸张要好一些,相比之下还是贵了些。删去的文章是《信仰与活动》,也是书中意义非凡的一篇,作者都不高兴自己的书残缺不全。1936年,改名《忆》,增补了几篇文章,巴金在自己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了此书的新版,这也是以后通行的版本。而以《巴金自传》为名的这本,仅印一版,倒成了稀罕版本。

(15)、北京166中的前身是我母校贝满女子中学,现在是男女合校,高考成绩是北京中学上等(我是名誉校长)。九四年是他们一百三十周年,要你题词,托我转上,请你无论如何说一句话,寄我转就可以。我近来身体不太好。吴青明年七月才回来,寄爱!

(16)、郭沫若是有着广泛影响力的、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知识分子,是公认的当代中国文化界的一面旗帜,他的内在关切、文学创作、学术研究和活动方式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风尚。本文从此前学界所鲜见的大量的档案资料、未刊手稿、未刊信札的角度切入,研究触角涉及当代中国文化的诸多层面。

(17)、1949年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文联委员。

(18)、邮箱:3078407186@qq.com;

(19)、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巴金受到残酷的迫害,萧珊也因为与巴金的关系受到非人的待遇。1972年7月萧珊因患癌症住院,而巴金在干校劳动不被允许探望,于是萧珊只得独自在医院接受调节,半个月后含冤长辞人世。在萧珊去世的3年之后,巴金才获许把萧珊的骨灰捧回,巴金将妻子的骨灰放在自己的枕边,每夜与之共眠,一直到2005年,巴金去世。

(20)、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任《救亡日报》编委,与茅盾共同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杂志。

5、巴金的资料简介20字,用自己的话说

(1)、可是,在所谓的学术界之外,我倒看到了不少人对于作家日记、书信、笔记等资料的整理和出版的热情,比如李辉自2003年以来所主编的“大象人物书简”“大象人物日记文丛”(大象出版社)等丛书,至今已推出多种,远远比某些大学所谓重点学科所生产的学术产品更坚实。一些收藏者和读书人以书话、札记等形式所写的文字也比学术论文更有生命力。对作家书信日记及其他文献资料的整理、解读和应用,会使文学史立体起来;对于作家心态的把握,作品产生的背景和传播过程的梳理,乃至于时代氛围的认识等都有重要意义,而这些不仅是文学史研究的基础工作,还应当成为文学史研究的本体。

(2)、(6)[苏联]卢那察尔斯基:《卢那察尔斯基论文学》,蒋路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213页。

(3)、(13)巴金:《探索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43页。

(4)、巴金文学院组织专家对申请人创作成绩和写作计划进行评估,确定拟签约人选,向社会公示。

(5)、版权声明: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及时删除。

(6)、巴金的真实观则更为直白的体现于他的作品之中。因为巴金不同于茅盾等作家完成作品时所具有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故而他的作品唯求“真”,以“真”动人,以“真”取胜。在巴金前期的创作中,他致力于青年对家长的对抗情绪的感受,作家的真实就在于对这种感受的发掘和提炼,正如他在《激流·总序》中所说的,我有了生命以来,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仅仅二十几个寒署。”“这其间我也曾看见了不少的东西,知道了不少的事情。我的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但是我并不孤独,并不绝望。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乱石碎山中间。”作家以其二十多岁的青年的眼睛所看到的生活的激流,所感觉到的爱恨痛苦,通过巴金式的真实的感受体现在里面,这就是青年的真实感受。在这里,违反这生活的激流的就是假的,适应这生活的激流的就是真的,就会被巴金体现在《激流》三部曲中。巴金后期创作,这种真实观发生了一个变化,这个变化在于其理性选择的加入,即对40年代中国社会的思索及对这种思索的感受。《寒夜》是其中的一个典范。《寒夜》的深刻性在于其真实性,这种真实可以说是残酷的真实,即以好人对好人的残忍来体现出生活的真实,制造了好人与好人之间的悲剧。

(7)、1945年,于重庆作《第四病室》。11月返回上海。

(8)、1984年10月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9)、书名:《“信”者“信史”也——茅盾书信研究》

(10)、新书|巴金:《新生》(红色经典初版本影印文库)

(11)、说真话不应当是艰难的事情。我所谓真话不是指真理,也不是指正确的话。自己想什么就讲什么;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这就是说真话。

(12)、签约作家确定后,巴金文学院按相关程序履行手续。

(13)、1993年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资深作家敬慰奖”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作者巴金的简介50字精辟9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