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诗歌
1、王安石的诗歌有哪些
(1)、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
(2)、柴门照水见青苔,春绕花枝漫漫开。路远游人行不到,日长啼鸟去还来。
(3)、(2017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3题。(8分)
(4)、A.首联以开创基业的历代君王与其子孙不同情况的对比,指出了建都金陵诸国兴亡盛衰相继的历史现象。
(5)、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 一作: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高层。(只缘 一作...
(6)、C.颈联写柳色嫩黄,阳光染就,田间新绿雨水催成,生动地裁就一幅田园图画,清新明丽。
(7)、B(B项“都直接地表达了对惠崇画作的赞许”错。黄诗前三句描写诗人被画作带入画境之中,第四句写诗人听得友人说这是丹青才恍然省悟,原来自己错把画境当作真境,这是从侧面赞美画作之妙。)
(8)、译文:围绕着杏花的是满塘的春水,岸上的花,水中的花影,都是那么地鲜艳动人。
(9)、A.“别馆寒砧”一句,羁身异乡的人听到捣衣之声,意识到天时渐寒,心中抑郁难当。
(10)、释义:夜已经深了,香炉里的香早已经燃尽,漏壶里的水也快漏完了。后半夜的春风给人带来阵阵的寒意。然而春天的景色却使人心烦意乱,只看见随着月亮的移动,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栏杆。
(11)、我本汉家子,早入深宫里。远嫁单于国,惟悴无复理。穹庐为室旃为墙,胡尘暗天道路长。去住彼此无消息,明明...
(12)、C.颈联用“便疑”“终欲”两词,诗人想象大雪包裹整个世界,终将带来美好的春天。
(13)、(注)①此诗作于1066年(治平三年)春,闲居江宁已三年的王安石聊发游兴,骑马东行游丹阳,沿途访友寻古。②化用古人诗句。李白《金陵》诗:“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古殿吴花草,深官晋绮罗。”刘长卿的诗:“金陵已芜没,函谷复烟尘。”③东汉末刘繇曾将扬州治所设在曲阿(丹阳)。④《建康图经》言:“鸡鸣埭在青溪西南潮沟上,过沟有埭,名鸡鸣。齐武帝早游钟山射雉,至此,鸡始鸣。”⑤场:射雉场。《南齐书·东昏侯纪》:“置射雉场二百九十六处,翳中帷帐及步障,皆袷以绿红锦。”⑥《元和郡县图志》载:丹阳有齐高帝的泰安陵,武帝的景安陵,明帝的兴安陵,梁武帝的修陵,文帝的建陵,简文帝的庄陵等多座。
(14)、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15)、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高层。
(16)、千年之后,是非功过,任人评说。风消云散,惟文字不朽。行文至此,用王安石的《题何氏宅园亭》诗作结:
(17)、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18)、C.颔联写了野草的花开花落,鸣鸠的相乳相酬,句句是景语,句句亦是理语,景理结合,颇具深意。
(19)、嗟见世间人。但有纤毫即是尘。不住旧时无相貌,沈沦。只为从来认识神。 作麽有疏亲。我自降魔转法轮...
(20)、C(C项,“百钱才够买酒”理解错误,此句是说花上百十个小钱就能沽到斗酒,表现的是因年丰酒价低,百姓生活富足的。)
2、王安石的诗
(1)、熙宁九年,王安石被罢相,心灰意冷地他,退居钟山。当他看到梅花傲雪而开时,像极了孤独自持的自己。
(2)、被称为“拗相公”的王安石,或许有人会不满他的变法,或许有人会不满他的为人(例如,邵博在其《邵氏闻见后录》中曾说苏洵作《辨奸论》以讥刺王安石),但从不会有人不满王安石的诗文,相反,还不得不承认王安石的诗文极妙。在后世的评价中,其诗甚至能独成一体。若举出他那些为人熟诵的诗作,如《书湖阴先生壁》《泊船瓜洲》等诗,不能说是妇孺皆知,也可以说是学诗必闻。
(3)、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
(4)、诗句出自王安石的古诗作品《登飞来峰》,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5)、C(“昔日的黄金散尽,充满了人财两空的哀伤”错,正确的理解应是“这些陵墓常有人盗掘,常有金玉见于市朝”。)
(6)、D.尾联写寒乡人不感念带来丰年的瑞雪,含蓄表达了百姓对王安石推行新法的不理解。
(7)、③“直以文章供润色”表达了对自己只能写写文章而不能报效国家的遗憾之情;
(8)、不过,在学杜的同时,王安石或多或少对韩愈诗歌也有取法。相较于杜甫诗的“醇正”,韩愈的诗或多或少显得奇峭,比如他的《桃源图》,不愿意着笔去写桃源的人间烟火之感,而要写得近乎诡怪:“月明伴宿玉堂空,骨冷魂清无梦寐。夜半金鸡啁哳鸣,火轮飞出客心惊。”这绝非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的景象,但韩愈却能够想象出来,而且写得怪峭。不客气地说,在这里,韩愈的诗甚至有些“鬼气”。王安石学韩愈,正是学这样的怪峭。试看他写的《梦中作》一诗:
(9)、晴朗的天气和暖暖的微风催生了麦子,麦子的气息随风而来。碧绿的树荫,青幽的绿草远胜春天百花烂漫的时节。
(10)、小学王安石的诗有:《元日》《登飞来峰》《泊船瓜洲》《梅》人教版教材只有这几首。
(11)、(注)①熙宁七年(1074年),大旱。此时新法功效业已呈现,王安石仍六次上书,自请罢相,以礼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进京为相。本篇系他回到江宁后得雨而作。②常然:雨量充足貌。③岁功:一年的收成。
(12)、诗句出自宋代王安石《北山》。细数:细细品玩。芳草:香草。意思是:我看见花枝上的残花一瓣瓣凋落,便仔细数着落花,一片、两片,不知不觉就坐得久了;等疲倦了站起来缓缓向家中走去,观察着地上的青草又茂盛了,这样走走停停的,到家时已经很晚了。
(13)、这首诗也是写得的直白,朗朗上口,人们一读便是能够明白其中意思,那么诗的头两句大致的意思是,墙角边的几枝梅花,正在冒着严寒独自在开放。在这两句中,诗人重点描写了梅花的品格,无论是多么的寒冷,那么梅花都是能够开出艳丽的花朵来,而且是越寒冷,它开得更加艳丽。
(14)、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15)、“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这开篇的第一二句写得极为抒情,也很是有气势,这个时期诗人可谓是春风得意,自然内心也就有了无限的喜悦之情,从而在这开篇的两句中,诗人把内心那份喜悦,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描绘的淋漓尽致,从而也让我们感受到那诗人那份远大的人生理想。那这两句诗也是比较好理解,而诗人也仅仅只是使用了“飞来山”、“千寻塔”、“鸡鸣”、“日升”,这种看似很普通的事物,通过那么一组合却是充满了诗意。
(16)、A.首联“甘”“洗”“共”三字生动地写出雨降临及时,雨势酣畅,人们欢欣鼓舞的反应。
(17)、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18)、云垂平野。掩映竹篱茅舍。阒寂幽居实潇洒。是处绿娇红冶。丈夫运用堂堂。且莫五角六张。若有一卮芳酒,逍遥...
(19)、此诗就很有学杜的倾向。这首诗中的颔联,甚至是直接从杜甫《北征》诗里化出的。
(20)、(图片来源:https://image.so.com)
3、王安石的诗歌风格特点概括
(1)、《杏花》宋·王安石垂杨一径紫苔封,人语萧萧院落中。独有杏花如唤客,倚墙斜日数枝红。
(2)、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边景色,皎洁的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呢?
(3)、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4)、D(D项,“抨击了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错误,这句暗示世间人事的不断变化和富贵荣利的不足慕。故选D。)
(5)、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高层。——《登飞来峰》
(6)、C.第五句“分”字准确写出雨后云雾散去,星斗渐现,且以“风雷静”突出了雨后的宁静。
(7)、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8)、(解析)①“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写峰峦叠嶂,环抱着小桥流水;河水青碧,萦绕着繁花翠草。竹林幽深秀美,几间茅舍静立其中,“柔蓝一水萦花草”让画面呈现出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窈窕”写出竹林的深窈秀美,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表达出对闲适恬淡生活的喜爱之情。②“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午睡醒来,满耳都是婉转的鸟鸣,斜倚枕头,想起当年做官时,听早朝的鸡鸣,此情景已恍如隔世,从睡醒闻鸟声,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骑马听朝鸡”,“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如今我贪恋闲适,已忘却了从政建功的美梦,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③“忽忆故人今总老”,忽然想起故人都已老,自己当然也不例外,抒发了诗人对年华易逝的伤感和无奈。
(9)、释义: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高层。
(10)、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一种)
(11)、《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高层。
(12)、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
(13)、B(B项,“颔联写诗人登高赏菊的场景”不正确。“应须绿酒酬,何必红裙弄紫箫”意思是本来应该你我手执绿酒共赏黄色的菊花,又何必有穿着红色裙子的女子吹紫箫相伴。是诗人在登高中想象的与妹夫一起赏菊的场景,既表达了对妹夫的思念,也表达了对高洁志趣的追求。)
(14)、荆公问山谷云:“作小词曾看李后主词否?”云:“曾看。”荆公云:“何处好?”山谷以“一江春水向东流”为对。荆公云:“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又‘细雨湿流光’好。”
(15)、王安石的诗歌创作当然也不是处处都高人一等的,作品也并非一切皆佳。他晚年的精益求精是一面,而过分讲究技巧又会走上“老去渐于诗律细”的路子,也有弊端。且议论偏多,时押险韵,不免“瘦硬”;至谈禅悦、说佛理,则又晦涩干枯。但综合他的散文和诗歌来看,皆成就非凡,如高峰巍然耸立,至不可攀。质言之,他的文学地位差不多和他的政治地位相埒,在文学史和政治史上的光辉都足以照耀千古。
(16)、在口耳相传中,“春风自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是作诗家张口即来的“炼字”典范,“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是批评家青眼有加的“用事”佳例。如果现在有哪一位要学诗,王安石的诗应会在他比拟和仿效过程里被反复琢磨——作为一个宋代诗人,在“炼字”和“用事”两项上被后人引作楷模,这不得不说是王安石能够独步诗坛的地方。
(17)、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荒”“暗”二字营造了一片昏暗、衰败的意境。
(18)、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19)、B.颔联,当年的苑方秦地般的美景已消失了,一度为扬州治所的丹阳繁华也已寂寥不见了。
(20)、(解析)本诗为托物言志诗。前两联借写雪的色彩、功用来表达诗人自己也要为国为民平治险秽的理想。颔联的意思是大雪清除世界的污秽,功德圆满;大雪滋润焦枯的万物,普济众生。写雪能够“平治险秽”“润泽焦枯”,表明诗人有改革现实和惠济苍生的才能。颈联的意思是整个世界成了白皑皑的一片,春天终会来到,一切都将变得美好。表达了乐观的心态,对未来功业有成的信心。尾联的意思是贫穷的地方不会想冬季的瑞雪,只有在那晴空时,才会忆及。此联写寒乡人不感念带来丰年的瑞雪,含蓄表达了百姓对王安石推行新法的不理解。诗人借此批评那些目光短浅、不理解新法的保守者。而王安石的这首七律写于变法之前,在这首诗的颔联里,诗人通过对“雪”的赞咏,寄托了自己治理积弊、改良民生、润泽苍生的伟大抱负。
4、王安石的诗歌创作
(1)、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泊船瓜洲》
(2)、③用典。化用齐武帝鸡鸣埭打猎的事,这里借齐朝帝王荒于畋猎,终至亡国的故事,批评了历史上许多皇帝耽子犬马声色,不理朝政导致国势衰落之事实。从一个角度总结了历史兴亡的原因。(每点2分)
(3)、(图片来源:https://.polayoutu.com)
(4)、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6分)
(5)、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6)、A.首联写身在北首之燕地,春天与旧日国中无异,但心中的熟悉感和温暖感却不同于以前。
(7)、(注)①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②吹箫:《列仙传》记载,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凤楼,教弄玉吹箫,感凤来集,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夫妇同仙去。
(8)、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9)、②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自嘲。将“鸟鸣”当作“朝鸡”,午睡醒来而不愿起床,“忘了邯郸道”。
(10)、王安石无疑是北宋时期了不起的一位人物,他不仅诗写得好,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始终心系天下,把天下的民众放在心底,引发他深深的爱意,所以王安石也不愧是为君子,无论是从他的言行,还是他的政治主张,他都是希望自己的国家好。
(11)、王安石在21岁的时候就进士及第,从此步入仕途。他的政治生涯,可以说是大起大落,有封坛拜相的时候,也有遭到贬谪的时候。
(12)、C.诗歌用明妃所弹的琵琶音调感动得“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来衬托弹奏者内心痛苦之深。
(13)、王安石一生主要的是政治功绩,但他也是一位文采飞扬的大文豪,“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些都是王安石留给世人的经典诗句。王安石退居钟山期间心灰意冷,这时他看到了墙角的梅花,创作了一首短小精悍,却意蕴深远的诗。
(14)、王安石的咏史诗皆独具见解,而为出新的莫如是他的《明妃曲》二首:
(15)、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16)、即使被无情的东风吹落,飘飘似雪,也应飞入清澈的水中,胜过那路旁的花,落了,还被车马碾作灰尘。
(17)、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因为主持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18)、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19)、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
(20)、那么纵观王安石的这首《梅花》,可谓是写得的唯美,也的有意境,尽管只有四句,短短的二十个字,可是却把梅花这一植物描写的传神,这也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小处见真情,才能够写得这么好的原因。
5、王安石的诗歌特点有哪些
(1)、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2)、B.诗歌前两句中的“毡车百辆”“皆胡姬”分别与下文的“汉恩自浅胡自深”“含情欲语独无处”形成对比。
(3)、其语如信手拈来,而新颖别致,妥帖自然。又如《书湖阴先生壁》:
(4)、王安石的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多取法孟子、韩愈,“唯陈言之务去”,笔力雄健,文辞高简,奇崛中有质朴,峻峭中显平易,精诚坦率,法度谨严,特以品格取胜,不自张扬而自处地位尽高。曾巩又曾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王安石的《答龚深父书》也称道“扬雄者,自孟轲以来未有及之者”,其《扬子二首》又谓“儒者陵夷此道穷,千秋止有一扬雄”,别有《扬子》诗谓之“千古雄文造圣真,眇然幽息入无伦”,则王安石的文学也曾受到扬雄的影响。他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是平生政事治平的大作,恢弘开阔而本于经术,清人曾谓之“秦汉而下未有及此者”,后来变法虽败,“而斯文之在天壤间,终不失为悬诸日月不刊也”。他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尖锐揭示本朝因循之弊,彰显社会危机,尤以坦诚凌厉助成其文势。他的《答司马谏议书》短小精悍,言简意赅而措词得体,显示的刚毅精神和逻辑力量却不可摇动。论政治文章的气势和规模,王安石在古代所有政治家中也少堪其比。
(5)、王安石的《梅花》表达了作者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的态度。
(6)、D.这首以神宗年号为题的诗,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又富于理想色彩。
(7)、D.惠崇所画山水风景,被后代文人墨客收藏题咏,可见其画艺的高超与精湛。
(8)、D.这首诗,诗人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描摹雨态、雨势及其影响,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9)、分析塑造老翁形象的用意,主要结合时代的背景以及诗歌的主旨。开头两句为作品第一部分,歌颂元丰年间风调雨顺的喜人气象。下六句为第二部分,歌颂元丰年间五谷丰登,物产精美的盛况。后八句为第三部分,歌颂元丰年间人民的幸福生活。根据注释“这首诗是王安石推行新法十年后农业取得较好收成时写的”可知,本诗是北宋中叶变法改革的颂歌,也是作者心系天下,希望国泰民安的政治理想的直接展露。
(10)、B.上阕“茅屋数间窗窈窕”交代了词人住所环境,“茅屋”“窗窈窕”暗示了词人晚年生活的窘迫潦倒。
(11)、本书是《国学新读本》第三辑之一种。《王安石集》是河南大学出版社“国学新读本”系列的一种,它的体例遵从“国学新读本”丛书的规制,分为两部分:通说与注说。
(12)、①表现了对恬淡闲适生活的喜爱(对山间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前两句通过“柔蓝”,“萦花草”描绘了山间清幽美丽的图景。
(13)、三界里,有取总灾危。普愿从生同我愿,能于空有善思惟。三宝共住持。
(14)、或说此诗是讴歌熙宁变法后的新气象的,其实诗面不过是中国除夕文化的一种写真而已,深厚的文化积淀蕴涵在通俗的语言中,欢快而明亮,令人耳目一新。宋人称王安石的绝句诗为“王荆公体”,其原因大体如《石林诗话》所说:“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率排比处。”这主要是就王安石后期诗歌的艺术特征而言的,如构思之巧妙、用字之工稳、用典之贴切、对仗之整饬之类;然关键在诗的意境与感染力,不落俗套,若不经意而常出人意表,此又非仅是苦吟艰索所能至。
(15)、(图片来源:https://image.so.com)
(16)、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17)、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初夏即事》
(18)、前期诗作,主要有针砭现实、抒发政见、言情抒怀的政治诗、咏史诗、寓言诗等。
(19)、译文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梅》
(20)、C.燕东归,雁南飞,让作者生发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自然过渡到下文的忆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2)、B(B项,“‘窗窈窕’暗示了词人晚年生活的窘迫潦倒”分析错误,“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反应出茅屋周围竹林的深窈秀美。)
(3)、(202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4)、B(B项“描绘了自然的秋声“错误,画角是古代军中的乐器,其音哀厉清越,高亢动人,这里是以城头角声来状秋声萧条,不是自然的秋声)
(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6)、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7)、④“超然便欲遗荣去,却恐元龙会见侵”表达对忧国报国的坚定信念。
(8)、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9)、王安石文学的一大侧面是他的诗歌创作。现存他的诗作还有一千五六百首,在他的文集中占有相当大的篇幅。他早年的诗作关注社会现实,每有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如他的《感事》、《兼并》、《河北民》、《收盐》等诗,皆明白如话,直斥吏治的腐败、官府的榨取和豪强兼并的横行,为经常遭受天灾人祸之苦的百姓鸣不平。王安石的变法理念和具体举措,时亦反映到他的诗作中。如《省兵》诗即反映出他后来在军事方面推行将兵法的基本思路,《发廪》诗则反映他推行青苗法、方田均税法等措施的思想背景。这一类现实主义的作品,可以作为研究王安石早期政治思想的辅助材料使用。
(10)、有人对本诗刻画人物的特点赞赏,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11)、后人评价王安石“冷峻严苛,诗如其人”,请结合本诗简要赏析。(6分)
(12)、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分析作者“清游”“静处”的情绪状态即可。
(13)、译文:石桥和茅草屋绕在曲岸旁,溅溅的流水流入西边的池塘。
(14)、王安石的散文以议论性的居多,而说理不拘一格,䌷绎别出心裁。如他的《再答龚深父书》论道德性命问题,有正题,有反题,然后衡之以理,以证正反相成,其主旨是阐释道德性命之说有经有权,而总归于君子行事之“惟义所在”。其文多抽象概念,而概括力、逻辑性极强,思想深刻,理据分明,用语简净,丝丝入扣,连环而下,一气呵成,很有孟子善辩的风格,可称是一篇不同凡响的说理文。其文集中的《论议》部分多可作如是观。他的一些小品文,如《鲧说》、《读孟尝君传》、《书刺客传后》、《伤仲永》等,往往只取人物事迹的一个侧面作评述,特重立意,感情色彩浓厚,或仅三言五语,即使人倍觉新鲜。
(15)、李玉诚,博士,现任教于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16)、王安石现存的诗,大体上可以分为为官与隐居两个时期。
(17)、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8)、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今江西人。
(19)、本是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20)、古人说文章作得好,总愿意归于“天成”,而为作者“妙手偶得”。然而,王安石这样出彩的诗作,却是在自己的苦心经营里锤炼出来的,并不是“天成”之句“妙手偶得”。类比武侠小说,他是勤学苦练臻入化境,但一读之下,却令人感觉像是位“先天高手”。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2)、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3)、这一段是王安石、黄庭坚关于写词的讨论,但从词为诗馀的角度看,讨论词,亦可以视作对于作诗的讨论。《观林日记》曾记载黄庭坚说:“余从半山老人得古诗句法”,这恐怕就是王、黄交游经历中所存不多的“鳞爪”。日本学者内山精也氏综合比较现存的王、黄之诗,又对王、黄关系加以考证,以为王安石是“黄庭坚心中另一个师承关系”,此说确然。
(4)、绿色的海棠花蕾在树叶中隐隐约约漏出来,像佳人轻轻施妆的眉毛。已经盛开的红色海棠花朵妖娆美丽,和佳人画的淡淡的粉妆一样。
(5)、北宋文坛盟主欧阳修曾高度赞美王安石的文学造诣说:
(6)、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7)、李白诗:表现了对权贵的不满、抗争和自己怀才不遇的心声。
(8)、次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9)、D.“梦阑时,酒醒后”可指实在的梦和酒,亦可视为作者历尽任途沧桑后的自知和独醒。
(10)、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王安石关于春天的诗句
(11)、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人。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
(1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3)、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14)、简要概括诗中老翁的形象特点,并分析诗人塑造这一形象的用意。(6分)
(15)、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从关键词(名词:日、断桥、人、水、幽树、鸟)入手分析即可。
(16)、释义:几间茅草屋悠闲地面临着水面,我穿着窄小的衣衫戴着短小的帽子徜徉在那垂杨的树丛里边。要说花朵还是去年开得鲜红,那可是一夜之间春风把它吹开了,它怎能不红艳艳。可是今夜的新月在那树梢上仰卧着,我中午喝酒一喝也就醉倒了,直到醒来便是这夜晚。什么东西关系到人的感情,想去想来还是那深藏在那树丛里面的黄鹂鸟叫唤的两三声。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18)、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度两陂 一作:度西陂)
(19)、然而春天的景色却使人心烦意乱,只看见随着月亮的移动,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栏杆。
(20)、D.全诗描写了北国风光和作者感触,写景细腻感情真挚,字字句句洋溢着对祖国的热爱。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从王安石的交游上看,欧阳修、梅尧臣属于王安石的长辈,曾巩、苏轼属于王安石的朋辈,而黄庭坚、陈师道则属于王安石的晚辈。在长辈、朋辈与晚辈之间,王安石的诗可以说是常常处于焦点:嘉祐四年(1059年),王安石曾作《明妃曲》一诗,其中有“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曾几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的名句,此诗也引得欧阳修、梅尧臣为之纷纷作和诗。此事正是“焦点”的佳注脚。在晚辈黄庭坚眼里,王安石的诗更是可以被模仿的对象。例如黄庭坚《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东园二首》里的“小立近幽香”,其实就是从王安石的《岁晚》的“小立伫幽香”化出来的,王直方说是“暗合”,未免太过“谨慎”。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王安石的诗精辟14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