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诗有哪些短的三首
1、屈原5字4句诗
(1)、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2)、驾乘赤豹后面跟着花狸,辛夷木车桂花扎起彩旗。
(3)、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 沧狼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渔父)
(4)、储光羲 (玉真公主山居) 山北天泉苑,山西凤女家。不言沁园好,独隐武陵花。
(5)、《风》是各地的民歌,《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正声雅乐,《颂》是宗庙祭祀的诗歌。诗与寺庙关系密切,特别在唐代,诗人用诗描绘佛教寺院的多彩世界。诗人与禅僧交往是一件很时髦的事,像唐代的王维、韦应物、刘禹锡、颜真卿、权德舆,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等人,都与禅僧过从甚密,他们都是禅的爱好者,有的甚至是忠实信奉者,所写的诗染着浓厚的禅味。杜甫是一饭未曾忘君恩”的典型儒家诗人,但他也说过:“余亦师梁可,身犹缚禅寂。”韩愈曾是个排佛很激烈的人,但他后来也和大颠和尚交往,可见禅宗对当时诗人的吸引力。
(6)、这组诗,时代不确定,作者不确定,题目相当于没有,但是后来,几乎所有写作五言诗的人,都把这一组诗奉为祖师爷。为什么说起汉代五言古诗,都说古诗十九首?其实不止这个数。但因为《文选》的影响特别大,大家说习惯了。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高峰,唐代人,可是把《文选》看得很重的。唐代传说“文选烂,秀才半”,说是你要是把《文选》读得滚瓜烂熟,那你一只脚就踏进秀才的门了。
(7)、 “三”并非“三”,即“三”不是确定的而是一个虚数。“三”与万物其实是一个同构的关系。“三”就是万物。我曾经写过一首截句诗,只有两行:
(8)、王维 (别辋川别业) 依迟动车马,惆怅出松萝。忍别青山去,其如绿水何。
(9)、今天没有时间了,讲得很不充分,就当作一个粗浅的导读。古诗十九首,有兴趣大家自己去读,也欢迎跟我交流。该吃饭了,大家“努力加餐饭”去吧!
(10)、诗,从言,言什么呢?《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诗乃文学之祖,艺术之根。“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诗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在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广义的诗,是自然美、艺术美和人生美的代名词,是人类观照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人的灵魂逃逸现实后的栖息之所。
(11)、施肩吾 (效古词) 姊妹无多兄弟少,举家钟爱年小。有时绕树山鹊飞,贪看不待画眉了。
(12)、(声明)本期所发作品为作者原创文学作品,由作者授权本刊发布,并对文中所涉内容负责。为尊重作者,维护原创,其他媒介转载或使用,须注明转自本刊。本期配图选自网络。
(13)、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14)、廖晨星注译.楚辞.武汉:崇文书局,2017:64-67
(15)、屈原是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为了纪念屈原,他投江而亡的那天,成为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端午。图为明代《三才图会》中的屈原。
(16)、突然一下,我能想起那么多想起某日滞留在西宁在清真饭店听人讲解回族女人的头饰天黑的厉害,羊肉味盖住了孜然味
(17)、唐代是历史上诗歌繁荣的时代,在大量涌现新体诗歌的同时,也有不少人沿用骚体创作:如卢照邻的《狱中学骚体》,王维的《双鸿鹄歌送别》,李白的《代寄情楚辞体》,韦应物《萼绿华歌》,元结的《怀潜君》,韩愈的《拘幽操》,元稹的《有酒十章》,等等。甚至有人专工骚体,如卢鸿《全唐诗》所收其作品全部都是骚体。
(18)、他到了湘南以后,经常在汨罗江(在今湖南省东北部,汨音mì)一带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诗歌。
(19)、渔父不以为然地说:“既然您觉得别人都是肮脏的,就不该自鸣清高;既然别人喝醉了,那么您何必独自清醒呢!”屈原反对说:“我听人说过,刚洗头的总要把帽子弹弹,刚洗澡的人总是喜欢掸掸衣上的灰尘。我宁愿跳进江心,埋在鱼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净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脏。”
(20)、世界等于零,也就是说世界重新敞开,并获得了零一样的无穷的生命原力。
2、屈原写的诗有哪些短的诗
(1)、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姱女倡兮容与。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2)、⑴九歌:《楚辞》篇名。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国殇:指为国捐躯的人。殇,指未成年而死,也指死难的人。戴震《屈原赋注》:“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男二十岁)笄(女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
(3)、旁若无人地在岸上走着?莫非我真的进入了角色?
(4)、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5)、诗言如寺,寺以寸土记时,寸土寸金,诗以分寸从言,形有格律,音有韵律。这就是说,诗是一种遵守一定章法和规矩,有固定格式的语言。诗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
(6)、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
(7)、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四季更相代谢变化有常。
(8)、王维 (阙题二首)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9)、兰汤:兰草沁入其中而带有香味的热水。此下四句为祭巫所唱。
(10)、盛唐时代李白、王维、王昌龄等诗人的七言绝句,有些是律体,有些则是“乐府”体。这种七言“乐府”,对于此前500年来占据统治地位的五言诗而言,是自由的、非正统的,而其艺术表现力则往往超过五言诗,其节奏、韵律、平仄变化,也逐步向规律化方向发展。
(11)、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垓下歌》
(12)、《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13)、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离骚)
(14)、⑰晏:晚。华予:让我像花一样美丽。华,花。
(15)、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
(16)、四言诗是古代产生早的一种诗体,《诗经》以四言诗为基本体裁。春秋以后,四言诗逐渐衰落,但仍有不少诗人写作,三国时的曹操即是大家,其《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至今吟诵不绝。
(17)、清代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旧解徒知以受命不迁明忠臣不事二君之义,而不知以深固难徙,示其不能变心从俗,尤为自命之本。盖不迁难徙,义各不同,故特著之曰“更壹志”也。作文之时不可考,然玩卒章之语,愀然有不终永年之意焉,殆亦近死之音矣。(6)
(18)、(河北诗歌)杨立元‖张学梦:时代精神的歌者(评论)
(19)、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图为四川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匾额。
(20)、不在后宫,不叫佳丽,叫一面镜子,是镜子中被损坏的一块
3、屈原的诗短诗
(1)、祭祀礼已完毕紧紧敲起大鼓,传递手中花更相交替而舞;
(2)、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九歌)
(3)、这正是一个祭众神已毕时简短而又热烈的娱神场面。而春天供以兰,秋天供以菊,人们多么希望美好的生活能月月如此,岁岁如此。于是,大家从春供到秋,以时令之花把美好的愿望总告于众神灵,并许以长此不绝以至终古的供奉之愿,表达人们敬神事神的虔诚之心。
(4)、⑸曾枝:繁枝。剡(yǎn)棘:尖利的刺。抟(tuán):通“团”,圆圆的;一说同“圜”,环绕,楚地方言。
(5)、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九歌)
(6)、乘驾龙车上插五方之帝的旌旗,姑且在人间遨游观览四方。辉煌的云神已经降临,突然间像旋风样升向云中。俯览中原我目光及于九州之外,横行四海我的踪迹无尽无穷。思念你云神啊我只有叹息,无比的愁思真让人忧心忡忡!
(7)、过和平桥,经友谊路,由文明大道向东拐,再拐,稍一偏南
(8)、从零开始,又不断归零。中国的古代哲学,“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道是什么?道就是零。在阿拉伯和古希腊的哲学和数学传统中,零是一个更重要的概念,零既是开始,又是倍加,又是无限地大——乃至于无穷。零不是无,零是无限的可能,在某一个看似“无”的地方滋生出无穷尽的可能,这个可能里包括自我、世界、色相和观念。我个人的看法,文学和诗歌,是在原始巫术仪式丧失后,现代社会中的一个“零”。或者说,当“零”被具体化为一个阿拉伯数字序号,而丧失了其哲学内涵后,“零”的重新仪式化被落实到了诗歌里面。所有的诗歌写作都可以说是“从零到零”。从零起始,意思是指诗歌的起源不可确定,到零结束,意思是指诗歌的意义永远无法穷尽。真正的诗歌就在这两个零之间划出一道无法测量的曲线,这个曲线的长度与诗歌的生命力成正比。一个判断是“两点之间直线短”,另外一个判断是“两点之间曲线长”,把这两者综合起来还可以做出一个新的判断:“两点之间诗歌长”——这并非是要矫情地夸大诗歌的作用,实际上从功利主义的角度看,诗歌没有任何作用。借用尼采在《看哪,这个人》里面的说法,任何对“用”的讨论都是一种现代性的鄙陋,而事实是,我们正生活在这种鄙陋中。诗歌越是被征用,它的曲线就越短,它的光焰就越暗淡。“两点之间诗歌长”,它仅仅强调其不可测量性和不可衡量性,它甚至是——“非在”。就像全能者是“非在”但又经常显现一样,诗歌也是这样的,它偶尔显现于一首具体的诗歌或者一个具体的诗人,但从不会因此而失去其根本的不可知性。这是诗歌对日益流行的社会学和历史学的反对,社会学和历史学厘定对象,并采用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生理学的剖析,社会学的威权者如布迪厄曾断言“一切都是社会的”,并认为“没有任何一种事物不可以进行分析”。这傲慢的启蒙主义式的自信已经被证明不过是一种人类的虚妄,一首具体的诗歌当然可以被分析、讨论和教学,但是作为“曲线”的诗歌却不能,它逃避一切的阐释,因此也拥有无穷的阐释。
(9)、“一”是什么?我们每天都在说“一”,都在使用“一”。中国伟大的诗人屈原有一首著名的诗歌《东皇太一》,写的是祭祀东皇太一神的场景。这个东皇太根据学者的考证,应该就是中国星象崇拜中的北极星。屈原的诗歌是这么写的:
(10)、此诗在《九歌》在短,几乎接近诗里的“风”诗,但寥寥数语,却把一个盛大集会的场面描写得如此激越和恢宏。随着激烈的鼓点和舞步,传递香草做着游戏上神灵快乐(这就达到了祁神许愿的目的)。
(11)、我不太清楚其他国家的情况,至少在中国现代汉语诗歌的写作中,来自欧洲的文化、观念和诗人诗歌一直构成巨大的影响焦虑。现代汉诗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这种焦虑好像并没有减少多少。在这种情况下,现代汉诗“习得”的气质一直明显,几乎在每一个诗人的背后,都或多或少有着一位或者几位西方诗人的阴影,我想要强调的是,之所以说是“阴影”,恰好就是为了说明这些阴影是“习得”的,而并没有成为前文提及的那个“完整”的自我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这些“阴影”不是一种自我内中生成的产物,而是一个客观的面具化的存在,它外在于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心灵。个中的缘由,大概有二点,第一是中国的诗人还活在一种进化论的世界观中,将欧洲文化和相关的写作视为更高的等级,以“习得”的心态和姿态去创作,并没有真正理解欧洲的文化;第二点是,中国的诗人对自己本土的传统和文化同样了解得不够深入和全面,同时又受制于分裂的现实语境,因此无法在内中构建起有效的文化有机体,去与欧洲文化进行平等对话,以及在此基础上互通有无。荣格曾经指出,如果要摆脱欧洲观念的痼疾,必须借助东方文化,但前提是必须深入理解欧洲观念和文化。同理,任何一个诗人,都必须深入理解本土文化,才有可能平等地接受他者文化,并真正生活在一个“三”的世界中。
(12)、古诗十九首,不是说一个作者,写一组诗,写十九首。不是这样。十九首的排列本来是随机的。汉代的古诗,到了南朝时期其实已经有很多散落了,在南朝梁——就是宋齐梁陈那个梁,梁太子萧统,梁武帝的儿子,编了一部《文选》,才把这十九首诗凑到一起。萧统这个人很有才华,可惜死得比较早,没有做上皇帝,他的谥号是昭明太子。他编的这书,本来就叫《文选》,后来各种各样的“文选”多了,后来的人才管这部书叫《昭明文选》,以示区别。可以认为《昭明文选》是各种“文选”的老祖宗。古诗为什么是十九首,其实很偶然,就是因为昭明太子选了十九首。
(13)、烂:分散的光。昭昭:小光(闻一多《九歌解诂》)。烂昭昭:光明灿烂的样子。
(14)、王勃 (夜兴) 野烟含夕渚,山月照秋林。还将中散兴,来偶步兵琴。
(15)、我愿在众卉俱谢的岁寒,与你长作坚贞的友人。
(16)、裴迪 (辋川集二十首·宫槐陌) 门前宫槐陌,是向欹湖道。秋来山雨多,落叶无人扫。
(17)、蕙草包祭肉兰叶做衬垫,献上桂椒酿制的美酒浆。
(18)、我们回过头来,讲《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讲的是别离,而且既然这个“君”出来了,那就是有明确对象的。一般认为,这首诗是写一个女子对于远游的爱人的想念。但是,也不尽然。要下结论很容易,说这首是游子思妇诗就完了。但是,古人的诗歌,尤其年代比较早的,带有象征意味的,常常可以有多种解读。《诗经》,历来的解读就多,这里暂且先不说。
(19)、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20)、兵车两轮深陷绊住四马,主帅举起鼓槌猛击战鼓。
4、屈原的短三首经典古诗
(1)、裴迪 (辋川集二十首·北垞) 南山北垞下,结宇临欹湖。每欲采樵去,扁舟出菰蒲。
(2)、夏征农等.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298
(3)、第二种理解就好玩了。“浮云蔽白日”,在过去又经常被人比喻为小人当道,蒙蔽了君主的双眼。君主是太阳么,所以这样讲也是通的。于是整首诗的主题就变了,就成了一首借游子思妇来寄托自己对于君王的怨恨。你们不要觉得这个不靠谱。我仔细琢磨过,其实有道理。屈原就是这样,他对君王的爱和怨是确定的,对吧?但他写的很多是香草美人。也正因为他开了这个头,所以后来,不管说游子思妇也好,香草美人也好,都可能有政治隐喻。比兴的传统,从《诗经》下来,到楚辞,到古诗十九首,到后来的唐诗宋词,一直很顽强地出现在各个时代的诗歌中。
(4)、《东城高且长》,有“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就是提醒你节序的变化和人生的联系。我们今天是因为空调,因为各种各样现代生活的优越条件,忘记了这种情绪的变化。古人在这方面比较敏感,像今天这种天气,突然冷下来,秋风萧瑟,你要莫名其妙地感到很悲伤才对。你的悲伤,对应到什么事情,那是各自有境遇不同,但因季节变化而来的触发,是相同的。南朝钟嵘写《诗品》,上来就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时节变化,就有“气”,它引起物的变化,也引起人情绪的变化。我们要读古人的诗歌,你得知道有这种感通。
(5)、第一种理解。看太阳这个事情啊,一个人思念远方的人,这是直接的反应。我看不到你,但是我可以看见太阳啊!太阳照着你,也照着我。苏轼写“明月几时有”,写月亮,用意是相通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是因为月亮照着你也照着我,这是普遍的,而且是轻松就可以获得的一种安慰。我看它一下,想象它也照耀着你,心里就会好受一些,这一点古今相通。所以说日和月,作为重要的大天体,向来是诗歌里面特别容易写到的。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也一样。我小时候听过一首《城里的月光》,许美静唱的歌,“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请守护他身旁”,还是这个意思。思念一个人的时候,却见不着,见不着,那就看太阳月亮,作为替代和安慰。所以,“浮云蔽白日”就有趣了。太阳被遮住了,连这一点安慰都得不到!那游子的那颗心,是不是也被什么东西遮住了,不再想念我了呢?心里面的纠缠、悲伤,就这样写出来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屈原写的诗有哪些短的诗精辟6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