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百科
1、农谚大全100条
(1)、明年正月的第一个辰日为“庚辰日”,在正月初所以就是“一龙治水”;
(2)、“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
(3)、因此,趣趣想说:让我们共同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吧!
(4)、归休寒色深。 渔舟上急水,猎火著高林。——《初冬》杜甫
(5)、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6)、立夏45°5月5——7日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7)、这在特定地区特定条件下是不成问题的,可是对于收集、整理、注释者来说,数量一多,常常闹不清楚,或者张冠李戴,这就要我们要有较广泛的生物学的、农业的知识。
(8)、食指的青筋暴露出来,它是表示大肠经不畅顺,当然是排泄有问题,或者就会便秘,或者就会老腹泻。
(9)、农耕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对环境的敬畏和尊重。我们的祖先从反复的实践中认识到对森林及其资源的正确利用,即所谓“用养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先秦古籍中充满了保护山林川泽、“以时禁发”的告诫和法令。如孟子说:“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10)、气象活动对我们的影响可谓细致,所以人们又总结到:
(11)、农耕文化的特点是农民一年四季的春耕、夏锄、秋收、冬藏,不能离开土地。世世代代、子孙繁衍,形成了庞大的聚族而居的宗族。聚族而居的农民,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如果遇到意外的自然灾害,或大规模的战争,像西晋永嘉之乱、匈奴攻陷洛阳、唐朝的安史之乱等,都引起北方人口包括名门望族及普通百姓、特别是大量农民向南方大迁徙的浪潮,农民们每到一个新地方,安顿稳定下来之后,便重新开始农耕,为典型的便是客家人。唐以前的南方远未开发,农业生产落后,北方农民南迁,也带来北方农业的先进农具、技术,迅速促进南方农业发展。唐朝是个很重大的转折点,唐以后,农耕文化从此扩大为全国性的局面,一直延续至今。
(12)、立秋:立秋秋始雨淋淋,及早防治玉米螟,翻深耕土变金,苗圃芽接摘树心。
(13)、儿童单飞合辑丨近期部分周末活动(11-01月)
(14)、翻看日历能够看到,由于2023年闰二月,进入闰二月是阳历3月20日,是春分后的第二天。并且,到了农历的三月十七就立夏了。这样一来,可能明年春天和秋天持续的时间短,也就意味着冬天和夏天持续的时间很长,根据我们老祖宗的说法,春天可能会有“倒春寒”,而秋天会有“秋老虎”,这样一来春天会比较冷(好比冬天一样),秋天会很热(好比夏天一样)。
(15)、气温降低了,北方以下雪为主,不再下雨,因此也见不到彩虹。
(16)、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17)、大雪:大雪腊雪兆丰年,多种经营创高产,时耙耘保好墒,多积肥料找肥源。
(18)、小暑种芝麻,头顶一盆花。霜降不起葱,越长心越空。
(19)、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雷打惊蛰后,低地好种豆。
(20)、初冬时节的山农虽然没有春天的生机与盎然没有夏天的绿意和清爽没有秋天的斑斓和醉人却更能显示出它的厚重和深邃
2、农谚是什么?
(1)、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2)、春分:春分风多雨水少,土地解冻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晒,冬麦返青把水浇。
(3)、春天连阴,起南风现停。(科学道理—春季同安冷暖空气交汇时常下雨,当南风吹来后,将冷空气推向北面,本地回暖,天气常会转晴)
(4)、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低的“三九”。寒冷的冬天来临。
(5)、粮油市场报“粮食志”专栏现面向社会征稿,欢迎撰文或提供线索素材。
(6)、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上半年是甘下半年逢甘三。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清明时放风筝误,谷雨西厢好养蚕。牡丹亭立夏花零落,小簪小满布庭前。隔溪芒种渔家乐,义侠同耘夏至田。小暑白罗衫着体,望江亭大暑对风眠。立秋向日葵花放,处暑西楼听晚蝉。翡翠园中零白露,秋分折桂月华天。烂枯山寒露惊鸿雁,霜降芦花红蓼滩。立冬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幽阖大雪红炉暖,冬至琵琶懒去弹。小寒高卧邯郸梦,一捧雪飘空交大寒。
(7)、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8)、谚语的解释:少年爱美,才春天便急急穿单衣,常被突如其来的寒冷冻坏。
(9)、对于庄稼来说,它的成活、生长和收获,在于浇水的方式方法,而庄稼的收获的多少则在于对它的施肥的时间、方式和施肥量。
(10)、完整的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1)、寒露脚不露寒露十月已秋深,田里种麦要当心九月台,无人知;九月台,惨歪歪过了重阳节,一怕霜来二怕雪(鄂)
(12)、(本文为游修龄教授著作《农耕文化漫谈》一文节选)
(13)、黄河流域种植的黍粟稻菽等作物是从哪里来的?这是个始终困扰着原始农民的一个大问题。想来想去,只能归之于上天和祖先的恩赐。上天是日月星辰,祖先是后稷和神农。后稷是传说中周族发明农业的祖先,稷即是粟(也有主张是黍,但以粟为是),两者都是当时黄河流域的主粮。神农则比较广泛,说他是发明种植五谷(禾、黍、稻、麻、菽)之神,神农的信仰遍及黄河长江流域。
(14)、这句谚语说明:植物生长就需要水和肥(无机盐)。
(15)、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16)、再说,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壤、肥料、水分、温度以至于季节、气象、气候条件,这些方面在农谚中占有大量内容。农业生产又是由人在进行的,因此农谚中还有很多内容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经营管理的经验等。
(17)、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封了地,小雪河封严;
(18)、陕北受特殊地域环境和历史文化等因素的限制,人们主要以农业生产方式为生存基点。陕北具有悠久的农业历史,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和生活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认识,亦不断将经验来验证和提炼,用自己朴实、无华、生动、形象的“受苦汉”的话说出来,便成为“农谚”。陕北农谚富有一定的思想情感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这是劳动人民在生产与生活中有感而产生的、有情而抒发的。农谚的作者是众多的农民们,出自他们的创作、他们的口中,自然而然是通俗易懂的,没有生涩和文质彬彬的感觉。许多农谚又多是朗朗上口的,富有诗意的,易于人们接受。于是能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因此陕北农谚在民间文学中占有很高和很重要的地位,是指导农业生产活动的法宝。
(19)、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
(20)、其次我们再来看一下蚊子。同一种动物,胖的要比瘦的抗冻,这是常识,正是因为这样,要度过寒冷冬天的动物都会贴秋膘,这其实就是抗寒的一种方式,而蚊子的体型要比苍蝇小很多,这使得它对温度的耐受能力要比苍蝇差很多。
3、农谚读音是什么意思
(1)、 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2)、打靛是打草料的意思,以前小农经济,家家户户都养了牲口,牲口是吃草的,到了立秋后,原野上的草都成熟了,这个草料是适合做牲口饲料的,把这些草捆起来贮藏,可以给牲口过冬食用,也就是说,从立秋开始要开始做好过冬准备了。
(3)、农谚,是老百姓从日常生活中总结岀来的朴素的人生道理、处事之道,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4)、人有好多疾病都是由于体内积聚过多毒素而引起的,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就必须排清体内毒素,下面的饮食排毒军团你拥有了吗?看看下面谁牛!专家指出,及时排除体内的有害物质、垃圾及过剩的营养成分,保持五脏和体内清洁,才能使机体保持旺盛的机能。
(5)、广义的农业生产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农之中还包括农作物、果蔬、蚕桑等,这些内容在农谚中都有。
(6)、立冬:立冬地冻白天消,羊只牲畜圈修牢,田整地修渠道,农田建设掀高潮。
(7)、参考书目:清大肠方出自释大愿《药师法门健康养生随许法》
(8)、同样的,当温度下降时,蚊子的活动也受影响,一般情况下从环境温度低于17℃时,蚊子就不太活跃了,当温度持续的低于10℃时,蚊子开始出现死亡的现象,温度越低,死亡率越高,低于0℃时,蚊子很快就会死亡。
(9)、立春阳气转,雨水雁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10)、反了春,是立春之后下雨的意思。立春在阳历二月初,这正是全年冷的时候。冷天下雨,因为潮湿关系,所以觉得格外冷。
(11)、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夏季的开始。
(12)、①"过了清明是谷雨,一年之计在于春"。意思是清明节后,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大自然处处显出勃勃生机;再过一个节气,就是谷雨,也是春季的后一个节气,这时田中秧苗初插、作物新种,雨生百谷由此而来;清明、谷雨勾勒出春景图,一年之际在于春。
(13)、由于癸属水,所以,2023年是水兔年,又因为五行金、木、水、火、土,对应的颜色是:木代表青色;火代表红色;土代表黄色;金代表白色;水代表黑色。因此,2023年又称为“黑兔年”!
(14)、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湿,西风干。(这说明风向对于空气的冷、暖、干、湿的影响)热极生风,闷极生雨。
(15)、版权归属原作者或相关网站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立即删除。
(16)、不过,这没有影响蚊子,蚊子在如今依然猖狂,昨天傍晚我就下楼待了五分钟,腿上6个大包,全是拜蚊子所赐。
(17)、雨水330° 2月18——20日 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
(18)、“说个子来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坟飘子。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阳吃粽子。六月天热买扇子,七月立秋烧袱子。八月过节麻饼子,九月重阳捞糟子。十月天寒穿袄子,冬月数九烘笼子。腊月年关四处去躲帐主子。”
(19)、中医认为绿豆可解百毒,能帮助体内毒物的排泄,促进机体的正常代谢。绿豆可解酒毒、野菌毒、砒霜毒、有机磷农药毒、铅毒、丹石毒、鼠药毒等。绿豆还含有降血压及降血脂的成分。
(20)、大寒见三白,农人衣食足。南风送大寒,正月赶狗不出门。
4、农谚大全1000则
(1)、立春315° 2月3——5日 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
(2)、做法:将鸭剁成小块,海带切成方块,将鸭和海带用开水烧开,捞去浮末,加入葱、姜、料酒、花椒,用中火将鸭炖烂,再加精盐,出锅装盘。
(3)、这些东西与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关系愈来愈疏远了,如果不具备这些常识,遇到这一类农谚就不容易理解。例如“参不落,只管种”,参是古代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之这是以参星不落为标准,来定小麦播种期的农谚。
(4)、(小暑节气如果长江下游出现雷阵雨,那么黄梅天还将继续下去。)
(5)、当人类迈入农耕文明,随着农业知识的不断积累和传授需要,农谚随之产生并“口耳相传”开来,且随着农业文明的不断进步而渐次丰富,一直绵延至今。
(6)、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清明时节雨纷纷。
(7)、清明晴,六畜兴;清明雨,损百果。谷雨有雨兆雨多,谷雨无雨水来迟。
(8)、谚语的解释:春天气温低则多雨,冬天气温低雨反而少。
(9)、简单的方法就是看日历,但是您知道怎么用阳历年转化成干支年吗?今天教给大家一个更简便的方法,一学就会,记得收藏一下!
(10)、谚语的解释:表示节气无误,风调雨顺,稻丰收,米价便宜。当天,如果春雷乍响,这一年收成很好。
(11)、霜降风台跑去藏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无霜,主来岁饥荒
(12)、北闪拿戽斗,南闪赶快走。(境内在夏季当处在副高588线边沿地带时,南面闪电雷雨区常会移来,北面闪电表明副高较强,甚至控制境内中高层天空,常无雨)
(13)、谚语的解释:立春之后万象回春,稻田、池塘等水面开始蒸发,明示世人春天已降临。
(14)、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天日期定,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下半年是八廿三。
(15)、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正割地,秋分无生田;
(16)、地瓜:别名甘薯、红薯、白薯,被认为是祛病延年、减肥保健的食品。其实地瓜也有强大的防癌功能。近科技人员在地瓜中发现了一种去氢表雄酮的物质,它能预防肠癌和乳腺癌的发生。
(17)、蚊子喜欢的温度是25-30℃之间,这是它们活跃的时候,但是当温度持续升高,蚊子的活性就会变差,超过37℃时蚊子就会出现死亡的现象,所以蚊子比苍蝇耐高温的能力还要差。
(18)、即我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又分为三候,即七十二候:
(19)、重视农时的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小满芝麻芒种谷”,不误农时才能农作物正常生产,获得丰收。
(20)、孟冬十月,北方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冬十月》曹操
5、农谚俗语百家号
(1)、功效:降低胆固醇、排除放射性物质海带中含有一种叫硫酸多糖的物质,能清除附着在血管壁上的胆固醇,使胆固醇保持正常含量。海带中的褐藻胶因含水率高,在肠内能形成凝胶状物质,有助于排除毒素物质,阻止人体吸收铅、镉等重金属,排除体内放射性元素,同时有助于调节动脉硬化,并可防止便秘和肠癌的发生。海带中还含有大量的碘,可以刺激垂体,使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卵巢机能恢复正常,消除乳腺增生的隐患。
(2)、投稿邮箱:670161190@qq.com
(3)、小时候冬天捧着香喷喷的烤红薯边暖手边解馋的日子已经淡出不少年轻人的记忆,过去走街串巷的卖烤红薯摊现在几乎无迹可寻,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有调查表明,我国城镇居民不少人已不再食用地瓜。
(4)、谷雨麦挑旗,立夏麦头齐。 冰雹打麦不要怕,一棵麦子扩俩杈;加肥加水勤松土,十八天上就赶母。 谷雨前后栽地瓜,好不要过立夏。 谷锄马耳豆锄瓣,苗未出土就锄棉。 谷雨是旺汛,一刻值千金。
(5)、谚语的解释:春天刮南风,夏天刮北风,可能大旱。
(6)、“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
(7)、用上面这个方法,我们再来转化一下2023年,看看是什么年?
(8)、烧锅下油,注入清汤,调入盐、味精、白糖,用湿生粉勾芡,淋入熟鸡油,浇在蒸好的酿南瓜上即可。
(9)、谚语的解释:立春日如在上年十二月内谓之早春,若播种莫过早也不过迟,按季节行事。
(10)、棕色,形似土豆,其内碧绿如翡翠,甘酸可口,本是南方山区野果,现在已移栽到全国各地。其果实富含糖、蛋白质、类脂、维生素、有机酸及多种矿物质。维生素C含量居水果之冠,每100克果子含200毫克,几乎是柑橘的100倍,西红柿的30倍,是名副其实的“天然维生素C片”,另外还含有丰富的具有保护血管功能的维生素P,其营养价值甚高。
(11)、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黑) 先下大片无大雪,先下小雪有大片(豫) 冬季雪满天,来岁是丰年(粤) 冬在头,冷在节气前;冬在中,冷在节气中;冬在尾,冷在节气尾。(桂) 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在中,单衣过冬;冬至在尾,没有火炉后悔。(甘) 小寒节气谚语 小寒天气热,大寒冷莫说。
(12)、前一段时间,针对全球气象组织说的,“本世纪或将出现三峰拉尼娜现象”,中国气象局回应称:本次拉尼娜现象,或至少持续到年底。看来,今年有可能冬天会偏冷。当然,现在说什么都是早的,天气是多变的,还是要多留意天气预报,提前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
(13)、值得着重指出的是,从宋代开始,又新增了一种通俗形象化的宣传普及农业知识的媒介——《耕织图》。
(14)、立春阳气转,雨水雁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15)、小雪节气后,除了岭南地区和沿海地区,其他城市都开始进入冬季,出现“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初冬景象。
(16)、雨水:雨水春雨贵如油,顶凌耙耘防墒流,多积肥料多打粮,精选良种夺丰收。
(17)、小指走的是心经和小肠经,如果有青筋的话,它反映的是肾的问题,就会容易出现肾虚尿频、腿肿、四肢无力。
(18)、来源:内容来自网络,有删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文章。
(19)、如果你还知道更多有关小满的农谚或是民间俗语速来留言~
(20)、惊蛰这个节气里面的食疗方,可以用柏子仁10克,核桃仁25克,白芝麻25克,这三种打成粉以后,再放一点大米煮粥,将要熟的时候再放一点蜂蜜进去,这样就能够润肠,能够治便秘,能够改良睡眠,能够帮助清理大肠。
(1)、农耕文化除了口头传承的农谚之外,更重要又丰富的当然是历代积累起来的农书。中国的农书从春秋战国时即已出现,但都失传了,留传下来集大成的是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反映了黄河流域到5世纪时期的北方农牧业生产技术的杰出成就。那时南方还是地广人稀,未曾充分开发。
(2)、谚语的解释:春天人们要早起准备播种,过了播种季节就无法有好收成。
(3)、夏至90°6月21——22日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4)、意思是说,牛年马年里风调雨顺,庄稼都会有好收成,不愁不丰收,而鸡年和猴年的收成一般都不好,或旱或涝,往往歉收闹饥荒。
(5)、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
(6)、 吃糍粑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美食。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7)、完整的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8)、吃南瓜可以有效地防治高血压、胆结石、糖尿病以及其它肝肾病变,帮助肝、肾功能减弱患者提高细胞再生能力。
(9)、如预测大好晴天的农谚:天上有瓦瓦云,地上热死人;早烧不出门,晚烧晒死人;天旱不望疙瘩云,女穷不望娘家人。
(10)、(注)立秋不下雨说明整个秋天都少雨,白露不下雨,说明三个月里都不下霜。
(11)、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秋分天晴必久旱秋分日晴,万物不生秋分有雨来年丰
(12)、因此,要正确理解农谚,必须具备这方面的一些知识,包括常见的星宿,计算年月日时辰的天干地支以及“九九”、“三伏”、春社、秋社之类。
(13)、大蒜中含有的辣素,其杀菌能力可达到青霉素的1/可以起到预防流感、防止伤口感染、调节感染性疾病和驱虫的作用。
(14)、 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大部分地区仍会有霜冻出现,少数年份还会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
(15)、立冬晴,柴米堆得满地剩;立冬落,柴米贵似灵丹药。
(16)、大暑:大暑大热暴雨增,复种秋菜紧防洪,测预报稻瘟病,深水护秧防低温。
(17)、此外,木耳、猪血因具有很强的滑肠作用,经常食用可将肠道内的大部分毒素带出体外。绿豆味甘性寒,有清热解毒、利尿和消暑止渴的作用。蜂蜜生食性凉能清热,熟食性温可补中气,味道甜柔且具润肠、解毒、止痛等功能。印度民间把蜂蜜看成“使人愉快和保持青春的良药”。
(18)、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
(19)、立冬225°11月7——8日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20)、不难看出,上述引谚有的反映气候变化,有的描绘出因气候的变化自然现象亦发生变化,有的告诫人们在农事活动中遵从节气时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的推算出各个节气中的日期等。
(1)、农谚流传相当久远,不少古书上已有记载。农谚讲的是农业生产。广义的农业生产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农之中还包括农作物、果蔬、蚕桑等,这些内容在农谚中都有。
(2)、农谚是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间文学谚语的大宗,更是中国谚学的中坚。
(3)、这是一条气象谚语,是说云在山头上,盖住了山顶,像戴了一顶帽子一样,就要下雨;云在山的中间,看不见了山腰,就是晴天。指山与云的位置关系。要下雨了,山顶有云,如“戴帽”;当云横山腰的时候,就不会下雨。
(4)、十牛耕田:十牛耕田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大家都知道,在古代农耕时代,人少地多,牛是农民的主要劳动力,每家农户一般都养一两头耕牛,所以普遍地多耕牛少,十个牛,说明耕种的牛相对比较多,耕种的地随着增加,相应产的粮食也多,由此可见,十牛耕田,预兆此年粮食充足,是好年景。
(5)、古代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四时二十四气七十二候。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农谚是什么?精辟12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