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是几年级的课文精辟111条

孟子二章

1、孟子二章翻译

(1)、答:语言含蓄,讽刺深刻尖锐。孟子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不以正义为标准,而是以顺从为原则,是在行“妾妇之道”。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通“直”。汉阴:汉水的南面。

(3)、本期推出的是八年级(人教版)第21课《孟子二章之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连……都…… 损:削减

(5)、(6)人恒过:                恒           过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

(7)、太守是谁?庐陵的欧阳修。《醉翁亭记》鉴赏(节选)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著名散文家和诗人。

(8)、A.首句引用孟子的话,统领全段,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行事准则。

(9)、故不为苟得也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10)、答:排比和对比,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例如第一自然段中的排比,后一自然段中的对比。

(11)、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3)、反问句和陈述句的区别。公孙衍、张仪大丈夫。→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14)、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

(15)、(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来阐述观点,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加以分析。

(16)、B.作者写闲适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讽谕诗是表达“独善之义”。 

(17)、B.文天祥  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18)、惠子相梁;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相:做宰相;国:国都,京城

(19)、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么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20)、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国外患者,国恒亡。 

2、孟子二章是几年级的课文

(1)、(1)“乡”通“向”;从前。(2)“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与”通“欤”;语气词,无实义。

(2)、“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后,勇气就没有了。

(4)、(2分)下面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5)、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6)、(2)请根据材料①,说说君子和小人在用人方面有什么区别?(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7)、(2分)对《与元九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8)、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 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9)、特此声明:本公众账号课文所涉及文字、图片均来自人民出版社

(10)、A.行天下之大道/录毕,走送之                   

(11)、(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  

(12)、C.文章以“妾妇之道”作比,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 

(13)、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14)、(3)请结合材料①②,简述孔子所说的“君子”形象的特征和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15)、(注释):①(仆虽不肖)我虽不贤。②(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所坚守的是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③(陈力)尽全力。④(雾豹)藏在深山的豹,与“冥鸿”均喻指隐退的贤人。⑤(出处)出,出仕;处,退隐。⑥(言而发明)用语言阐发清楚。

(16)、(罗玲老师读课文)八年级(语文版)第17课《诗词五首之过故人庄》

(17)、③      教师的基本功了得,不论是讲、说、写、评,都很到位,很有感染力,能够引领学生进入到学习氛围中来,大家学得很是尽兴。

(18)、比喻论证:“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用“广居”比喻“仁”,“正位”比喻“礼”,“大道”比喻“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先秦君子之风,表达了对“仁”、“礼”、“义”的信仰与追求。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9)、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0)、(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孟子二章其一

(1)、(19)偏私:偏袒,有私心。(20)内外:指宫廷内外。

(2)、所以动心忍性 用来;使……惊动;使……坚韧;

(3)、作者所摆的事实论据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4)、诏 深 痛 极 恨 乃 百 方 缉 盗 九 三 年 尽 擒 之

(5)、(4)你认为乙文中的文天祥符合甲文中“大丈夫”的标准吗?请结合甲乙两文简要分析。

(6)、(乙)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①矣。故士穷②不失义,达③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④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⑤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7)、孟子二章知识点梳理与专项阅读基础知识:作家作品: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

(8)、答:首先,作者列举了历史上六位在逆境中成才的古代圣贤,指出一个人要肩负大任必然要经受种种磨练;接着,运用对比论证,先从正面展开论述,指出即使作为一般人,也需要在困难中经受磨练,方能奋发进取的道理;然后,作者又从个人成长谈到国家治理,从反面论述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敌国外患,国家往往会灭亡;后,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在公共场所指责我的人,传到我的耳中来的,授给下等奖赏。

(10)、     “此”指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1)、在本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怎么理解这一人才观?你的人才观怎样的?

(12)、(注)①其事:治理国家的方法。②惟善是务:凡是好事,就认真去做。③福祚(zuò):福禄,福分。④降年:天赐予的年龄,寿命。⑤桀、纣:桀,夏末代国王。纣,商末代国王。⑥匹夫:平常人。⑦颜、闵:指孔子的弟子颜回、闵损。

(13)、(罗玲老师读课文)八年级(人教版)第8课《美丽的颜色》

(14)、A.舍鱼而取熊掌也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1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

(16)、(2)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17)、(罗玲老师读课文)八年级(语文版)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

(18)、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9)、(罗玲老师读课文)八年级第15课《散文二篇之永久的生命》(人教版)

(20)、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损失不足的而争夺有余的。意思是牺牲百姓的生命去争夺土地。 孟子二章 重点词语解释。

4、孟子二章

(1)、(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2)、答: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候,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3)、(《陈涉世家》)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十则》)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答:顺境中的人如果能不图安逸,立下大志,奋力拼搏,何愁不能成材呢?相反逆境中的人如果经不起磨难,就会消沉下去乃至被吞噬。

(5)、(《卖油翁》)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6)、D.得志,与民由之      (由)缘由,理由。

(7)、   (3)万钟于我何加焉(     )   (4)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8)、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降者富贵  

(9)、4箪:竹筐       5蹴:用脚践踏   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10)、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国外患者,国恒亡。

(11)、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等人只是一味顺从君王,没有独立之人格。

(12)、(1)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13)、《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

(14)、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15)、(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墙,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16)、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象那太阳升起,林中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山中,山谷就昏暗了,暗明交替变化的,是山里的早晨和傍晚。

(17)、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18)、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通“叛”,背叛。

(19)、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0)、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请结合本文中的有关句子,谈谈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5、孟子二章朗读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

(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游人归去,飞鸟就欢乐了。可是飞鸟只知道(生活在)山林里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B.会独担戟行/歌不推车是会为人臣侮/其主为人臣侮/其主其罪何若?

(5)、(《十则》)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6)、    C.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D.无若宋人然

(7)、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8)、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9)、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10)、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是山间的四季变化。

(11)、蔚然:树木茂盛的样子。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C.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3)、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怎么能比得上你呢?

(14)、    刘豫①举济南来寇,大名孤城无援,永②率士昼夜乘城,伺间则出兵狙击。(A)……攻围益急,俘东平、济南人,大呼城下曰:“二郡已降。降者富贵,不降者无噍类③。”益谦④辈相顾色动,永大言曰:“今日正吾侪报国之时。”(B)……良久城陷,永坐城楼上,或掖⑤之以归,诸子环泣请去。(C)……金人遣骑召永,永正衣冠南向再拜讫,易幅巾⑥而入,黏罕⑦曰:“阻降者谁?”永熟视曰:“不降者我。”金人奇永状貌,且素闻其贤,乃自相语,欲以富贵啖⑧永,永嗔目唾曰:“无知犬豕,恨不醢⑨尔以报国家,何说降乎?”怒骂不绝。金人讳其言,麾之使去,永复厉声曰:“胡不速杀我死?当率义鬼灭尔曹。”大名人在系者⑩无不以手加额,为之出涕,金人怒断所举手。乃杀之,一家皆遇害。虽素不与永合者皆面恸,金人去,相与负其尸瘗⑩之。

(15)、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6)、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17)、(注)①弘范:元军元帅。②厓山:地名。③扞(hàn):保卫。④固:坚持。

(18)、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19)、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0)、10辩:通“辨”,辨别。 11义:正义或仁义。 12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3)之:三里之城(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3)、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4)、贫贱不能移“移”的原意为“改变”,在文中的意思为“使……改变”。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积累

(6)、(罗玲老师读课文)八年级(人教版)第10课《短文二篇》

(7)、答:文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观点。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他还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他的妻子也纺线织布。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

(8)、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9)、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10)、(5)然:然而。侍卫之臣:宫廷里守卫的臣子.侍,侍奉。

(11)、孟子并不同意景春的观点,他的反驳分为两个层次: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孟子二章是几年级的课文精辟11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