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精髓6个字
1、道家《正气歌》
(1)、世上再难做的事情,也有它好做的时候,人之所以成功大事就是从这件事情还是很简单的时候就开始去做了,做天下大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做成了,所谓大事也是从小事开始做起的,所以做大事、难事,成就大业都是从简单的时机,从小事做起来的。
(2)、可是,老子以更简洁的,更直接的阐述。将大道衍生万物的情况说的明明白白。
(3)、其实,老子《道德经》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讲的也是儒家思想的左中右“执两用中”的“中”!
(4)、这种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自然力量,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拥有的。
(5)、如同释迦牟尼佛悟道之后的讲课一般,它来自于那个道心,一字一句都是遵循道心的,所以你找不出他的毛病。
(6)、而且针对什么事情来解释,他也都有不同的答案,所以这就是道德经的奥妙之处。
(7)、于是老子把水看成高的道德典范,并为之写下了深情的文字:“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8)、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每一件事情,来来去去,都有自己的运行轨迹,强求都是自寻烦恼。
(9)、《道德经》的精髓尽在9个字:致虚极、守静笃、顺自然,悟到的人,自然懂老子。
(10)、少华山的后山,比起南方的山,一点不差绿意,却还多了很多雄浑。
(1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2)、这一点和论语有点像。是很简洁。直截了当的东西。
(13)、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14)、王石在创办万科之前,人生的第一桶金,是在危机中找到商机。
(15)、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6)、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又是相互转化的。万事万物的对立,是发展的起点,万事万物的发展的过程。万事万物相互转化,是发展的终结果。世界之所以不断变化发展,就是万事万物在不断的相互转化。
(17)、不要说你不行。每个人都可以很强大,每个人都可以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每个人都可以做成自己想做的事,只是自己有没有足够的耐心坚持。
(18)、“顺自然”——这个词比前两个要容易理解,顺其自然,很多人遇到一点挫折就很烦躁,觉得老天不公,只会抱怨,但是要学会顺其自然,用快的速度调整心态,整理好自己的心情,继续前进,或者再努力一次,善于发现美,任何地方只要你发现,都会觉得美妙,即使在这凌乱不堪的世界,只要你感受到世界的美丽,顺应逆境,便能一直往前进。
(19)、而老子将这些东西全部明确指出。你要是明白了道德经说的东西就不会盲修瞎练,
(20)、所以,如果让我说道德经中为重要为核心的一句话,我将会说:道法自然。
2、道德经核心的一句话
(1)、不管用什么方式,因人而异,都是去掉浮躁,停顿头脑中喋喋不休的声音。当你专注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头脑安静了,心中自然平静,这时,意识的频率才能匹配到“虚无”,感受到“虚极”,感受到气。
(2)、《道德经》中老子说的东西,都是规律,规律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事事都可以套用的,关键看自己活学活用。
(3)、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4)、他这一本道德经。相当于佛经。能跟佛经相提并论,不相上下。
(5)、做事难,是因为缺乏持久力。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曰:话说多了,就会一再遇到无言以对的尴尬,倒不如信守中道而寻找中和的办法。也因此老子 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 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并无所谓“仁爱”,而是把万物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 其自然。圣人也无所谓“仁爱”,而把百姓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他顺从于道自然发 展。认为“希言自然”,少说空话是本 应如此的事。重要的是“从事于道者,同于道”,能够得当地把握住中正之道,“允执其中”,顺从于道,才 能成大事。所以认为以其多说空话而一再穷尽困窘,还不如信守切中于道的原则而能够真正办实事。
(7)、他从各个方面,比如社会治理。人际交往,为人处事,内心修为等等,各方各面来阐述怎么修道。
(8)、因为他整部道德经书的主要就是这4个字,无为和自然。
(9)、这个高指引当得住太上两个字。这就是鼻祖的作用。《道德经》的伟大之第在于老子用简洁的语言详细叙述了道的特性。老子的道德经的第三个伟大在于他用简洁的通俗的语言详细叙述了大道的特性和修道的方法。
(10)、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1)、没有老子的道家思想,中国文化将会黯然失色。所以,道家哲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大厦的根基。
(12)、归葬卦所产生的年代,大洪水已经退却,人们沿着洪水退却的痕迹,一步步来到山脚下,来到水边、平原,过着安逸幸福的渔猎采摘生活。
(13)、所以从老子往下走整个道家的修行都奠定了这种清虚无为的核心。
(14)、 —《END》—
(15)、他以后的几千年来,道家许许多多的祖师都将道德经的内容加以阐发,演化出更多更丰富的道家修行的内容来。
(16)、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7)、这就是无为法。也就是自然之道。自然而然,道法自然,说的就是本来如此。
(18)、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 能蔽而新成。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没有达到满盈的 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 候浴火重生。老子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渐走 向衰老死亡,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 道了,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走向死亡。反而应当注 意发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 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 展空间的新状态,因而能够继续发展。
(19)、关中的道教始于老子入关在终南山传经设教,今周至县东南15公里的终南山西段的楼观台,就是老子传经说道之处。
(20)、老子的无为,用今天我们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凡事恰到好处”、“凡事无过不及”、“凡事适当、适度、适中”,就是俗话所说的“八九不离十”、“差不离儿”、“还可以”、“正好”、“凑付”云云。
3、道家四字真言
(1)、你看他写的,道可道道名可名名。12个字把道的特性。说的差不多了。
(2)、很多远古时代,先秦以前的修道者。都没有出过什么书,即使有出书,也可能遗失了或焚毁了。
(3)、我们认为他是个哲学名著,其实哲学只不过是附属的东西,只是因为他这些话看起来具有哲学意味,
(4)、这样的“合抱之木”,在它生命的初,只是一棵幼小的树苗,“生于毫末”。
(5)、在道德经中,道的内涵是多样的。好玩的国学认为,起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6)、你看他写: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多么清晰明白。相当于白话了。
(7)、“守静笃”——守住静的状态保持笃定。与“致虚极”现在引申为“虚极静笃”一个成语。其实和“致虚极”意思相近,当你达到静的状态时,不要觉得就成功了,要保持住,守住这份心里的宁静,才算达到目的,要用坚定的信念支撑着这份静,有的人打坐心里却乱成一团,有的人忙忙碌碌,心里却静成一片,所以要注重内在静,这才是根本。
(8)、可以认为,老子无为之外的“为”,说来说去就是孔子特指的过分、过度而不“中”的“偏倚”与“过不及”!
(9)、正所谓“上善若水”,老子将世间的水比作接近道的一种物体。
(10)、为什么他有这样的妙处呢?因为它的来源,这个来源很重要。
(11)、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2)、《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 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 “有、无相生”,而“无”为基 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 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13)、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五岳归来不看岳,黄山归来不看山。
(14)、这些内容很多都会有一点涉及,比如黄帝内经,但专门有一本书来讲修道讲天地大道,讲宇宙万有的根本,是没有的,只有老子是第1人,他做了这件事。
(15)、比如《道德经》的“不欲见贤”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大自然的法则不就如同拉弓射箭吗?高了压低它,低了抬高它,有余的就减少,不足的就加以补足。所以大自然的法则是减少有余而补充不足,人间的法则则不同,常常是剥夺不足的而供奉有余的。
(16)、《道德经》的经典,在于道,像一面镜子,不同的人读,就映射出不同的样子。
(17)、很多修行人常常被自己的执着耽误了。他们都要苦苦的求索,要疯狂的追求。
(18)、而坚定一个方向,每天做一点点,坚持一点点的人,不用费很大力气,自然做出了成绩。
(19)、第道是柔软的。而柔软的东西可以战胜一切。老子说上善若水,就是说我们要学习水的精神,谦虚、清澈,能有包容人的宽阔的胸怀,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反映在人生智慧上,我们要以柔克刚,要不争,要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自己的座右铭就是充满了无为和不争的精神。老子说,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我们要注意,不敢为天下先,并不是一种消极的退缩的人生精神,相反,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积极的人生精神。老子所说的不敢为天下先的真正意思是,你只有不争,那么世上就没有人和你争,这样你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20)、管理学也可以说是统筹学,也可以说是谋术,老子是讲究谋的,要深谋远虑,谋术还要分阴谋阳谋。用管理学的话说,管理需要从长计议,必须有明文的政策,和暗中的人心。
4、道德经感悟100字
(1)、他没有洋洋洒洒唠里唠叨说大一大堆,没有不停的上课。他只用了5000字左右,就把所有的事情说的明明白白。
(2)、他告诉我们,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样的话无异于是一种极其细腻的修道指南。
(3)、那么由于人性之中趋利避害的思想,会让自己过度排斥于坏,过度趋向也好,但是万物之中的规律又是物极必反,当我们过度趋向于一面时,必然会造成偏颇和失衡,人生的祸患也是因为没有达到平衡而造成的。
(4)、这种语言既美丽又简单。全部不是来自于思维思索而刻意技巧设计,而都是来自于老子的智慧自然流露。
(5)、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又是相互依存的。事物的对立是的,同时,事物的相互依存也是客观的,也是的。《道德经》第二章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不立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立了一物,必有另一物与之对应存在。
(6)、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7)、很多人修行也好探寻也好,都对生命的真谛,大道的根本,宇宙万有的来源和发生,没有一个认知,除非你悟道了。
(8)、古人寻访仙道,常常跑空,你看那个贾岛,去找山里的朋友,骑着毛驴走到半夜走过去,
(9)、治人事天莫若啬。 老子曰:管理治理众人并有事于天地,好的办法莫如农耕那样。也就是说应当顺着作物生长的规律,不要强制它,顺从它发展的需要而照顾 它、灌溉它、扶助它,这样作物必然成长得很好,能够获得丰收。因此,管理者带领众人去完成事业,同样也要遵循这个原则,才能够获得丰硕的成果。
(10)、这次是因为我恰好去陕西出差,到了少华山下,心想,这也是个关中名山啊,关中是道教的发祥地,
(11)、也正是如此,这些东西能够鼓舞无数的修行人,因为老子告诉你们,
(12)、可以说,道家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
(13)、于是我一路游走,果然,听到一阵歌声传来,那歌词唱道:
(14)、老子在出关之前著作的道德经,他的核心思想是道,那么道如何为人类社会、为人类自身发展起作用呢?这是道的体用一体的问题。道为体是说道的意义,它是宇宙万物的生成者、支配者,是万物的总根源,它超越万物而独立存在,但它又体现在世界的任何方面。人既然是大自然的一员,人的发展当然就应该遵守道的自然法则,在道的规律的支配下发展,这种哲学原则叫道法自然。
(15)、有的人,通过徒步,静坐,茶道,书法,画画,跳舞等等,不同的方式,去感受“虚极”。
(16)、在道家思想中的“无为”,“上善若水”“善居人下”等等,都是从“道”的根源衍生的智慧。从自然的角度看道《道德经》之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世俗之人有主观的意识和情感,世人会以自己的情感将事物定论为好和坏之间的区别,当自己有好恶之心时,外界的好与坏,美与丑的概念也就形成了。
(17)、少华山,也是道教名山。据传是玉皇大帝修身悟道之处。
(18)、放下自己的执着,顺应事情的来去,就是道法自然。
(19)、在人格上,人人平等。而在意识层面,有三六九等。
(20)、显然,“中”对整个人类、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乃至对任何一个国家的“启迪、哲理、富国、强民”的意义,是毫无疑问、显而易见的:在横跨大江大河的高桥上,或者在看似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在左中右的理想鉴别上,除了“中”,我们几乎别无选择!
5、道家一句禅语道尽人生
(1)、我心十分向往,于是决定攀登而上,去此山碰碰运气。
(2)、治人事天莫若啬治人事天莫若啬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大国若烹小鲜。
(3)、实际上他比哲学要高出很多层次,他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而这些真相是他通过自身证悟得来的。
(4)、他又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是明确犹如教科书般的明典。
(5)、佛陀在悟道之后感叹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6)、老子在《道德经》开篇提出,道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7)、我们做事,讲究时机,那么,佳的时机在哪里?就隐藏在势能的变化里,找到切入点,顺势而为,就是好时机。
(8)、世界运转的本质,是阴阳两股势能的来去交替,此起彼伏。
(9)、大道至简,《道德经》的精髓,提炼出来只有6个字:顺势、微著、自然。
(10)、通俗地说,我们喜欢生,害怕死,须不知,对自然规律而言,生和死,是平等的。谁能逃脱?害怕它,不如改变心态,客观看待它。
(11)、而“道”则是处在自然的角度,道生出万物,养育万物,却没有以自身的意识去主导万物,更没有对于万物区别好坏之分,这就是道家思想中的“无为”。
(1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3)、悟性好的人,读《道德经》,醍醐灌顶,然后在生活中勤加实践;悟性中等的人,读《道德经》,好像读懂了,好像又读不懂,似懂非懂;悟性差的人,读《道德经》,完全悟不到其中的奥妙,反而会嘲讽,指责和批判。
(14)、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5)、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 事取天下。 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还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 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是以无为遵道为正,以智谋为奇。“归根曰静”,回归到遵道之正,“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遵道是成大事的根本,奇谋只是辅助性的手段。
(16)、他将几句话能说明白的事情呢,阐释开来,用几千字来说。
(17)、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8)、第道中包含了矛盾对立和互相转化的思想。老子认为道是无,而世界是有,有是从无中产生的。事物之间是矛盾对立的,比如有和无、曲和直、喜与悲、美和丑、上和下等,在矛盾对立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事物将向他的对立面发展。这种矛盾对立的理论,老子叫做”反者道之动“。这种思想对我们的人生来说,是一种大智慧。老子告诉我们,当你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也一定要想到,也许你就有喝凉水都塞牙的时候,相反,当你的事业失败彻底陷入低谷的时候,也许你很快就能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刻。只要你坚持住,会有改变的一天。这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
(19)、不以主观意识妄为,去除的是妄心妄念和所有背离客观的思维。
(20)、“致虚极”——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就像如今还有人在家静坐等,这就是一种将身体放松、心灵放松的状态,把心灵的浮躁全部祛除,脑子里想的事情都驱赶,让心灵放空,感受静的声音,心中平静了,就保持下去,这就是这三个字的含义。也告诉人们在生活中要用心灵感受万物,感受别人的情绪,感受他人的感受,有利于我们为人处世。
(1)、你也可以像我一样,通过修行,通过内证,通过修心,而到达道的层面。
(2)、比如说,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3)、社会上有许多的老师都在解释道德经,包括官方的非官方的,这些人的解释都挺好的,
(4)、包括道的高境界是什么样特性的?我们怎么去认识它?我们怎么通过修行方法达到它,修道的时候那种心境应该如何调整?
(5)、你本来就是佛。所以你只需要去发现自己的佛性。而不必去执着什么。
(6)、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老朋友都知道我有个癖好,就是去各大名山寻访高人,尤其我爱在后山寻觅。
(7)、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 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 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 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 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8)、曾国藩说得好:“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9)、阳势能代表生发、壮大、成果,阴势能代表隐去、衰退、消散。这两股势能,是对立的,也是平等的,顺应规律而变化,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10)、我问:太好了,我近常常研读《道德经》,可是一点也读不懂,我就想道长您给我说说,为什么道德经这么伟大?
(11)、这个道的含义丰富,既包括自然之道,也包括社会之道,更重要的是,它是指导我们做人处事的为人之道。
(12)、他告诉我们,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这一段尤其关键。看懂了一辈子拿来修道绰绰有余。
(13)、道没有主观偏颇,所以有着巨大的魅力和力量。所以说: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万物顺应自然的产生,而不人为创造,任其自然发展而不强加自己意志,功业已成,而不具为己有,所以也不会失去。
(1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5)、阳势能代表生发、壮大、成果,阴势能代表隐去、衰退、消散。这两股势能,是对立的,也是平等的,顺应规律而变化,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16)、很多时候,自我干扰,是成事的障碍,比如说:恐惧和担忧,让我们不敢行动;狂妄和自傲,又让我们冲动鲁莽。
(17)、随着少华山地位的不断攀升,此后近千年间,少华山道教日益繁荣兴旺。
(18)、通俗地说,我们喜欢生,害怕死,须不知,对自然规律而言,生和死,是平等的。谁能逃脱?害怕它,不如改变心态,客观看待它。
(19)、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 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 使然。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 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 境的本性。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 满。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20)、意思是如果不能够守虚处静而以多闻博识自诩,就会导致穷败。而应该无为不言,清静守住中道。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 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能胜任的称得上是 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 大。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 外,务在自知。……败莫大于不自 知。”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2)、虽然人们对于大洪水的记忆犹未忘怀,但人们对水的认识日益深刻。水的个性是柔弱的、温顺的,同时又是暴烈地,桀骜不驯的。这个世界上难以战胜的就是水,无私伟大博爱的也是水。
(3)、故所为三界三花一果,所指三佛一指观。明心见性,正遍行觉!无碍方圆。是为无教辨解,
(4)、山上山下留有众多历史遗迹,如陈抟老祖的“少华石室”,华阳真人和张三丰居住过的“华阳楼仙人洞”,在少华山土生土长并修道成仙的神女玉娥娘娘的娘娘庙,张三丰女弟子孙碧云的碧云庵等等。
(5)、道德经流传下来。这是我们的珍贵财宝宝藏。是中华民族子孙的福祉。《道德经》的伟大之第在于老子把修道悟道的要旨——无为自然,明确指出来。第2个伟大之处呢,就在于老子把修道悟道的这个要旨,这个核心的关键部分,
(6)、轻和重,躁和静,是一对矛盾,不可同时两得。你心烦意乱,躁动不安的时候,自然就失去了清静。而你心平气和,安安静静的时候,躁动自然会平息下去。
(7)、我虽然听不懂,但是觉得这歌词很有道妙,我赶紧循声看去,只见一个独臂老道士,背着一个药篓子,在山中采药。
(8)、对人而言,就是不刻意。只要你不刻意,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就是顺其自然。
(9)、管理好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有利因素怎么处理,不利因素怎么处理,处理好了,都有用,处理不好,都没用。“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处理好了,坏事变好事处理不好,好事变坏事。
(10)、万事万物在没有形成之时就是“无”,自从能叫得出名时,也就是“有”时,则是世界万物形成的本源才开始命名,这是老子揭示宇宙的来源论。
(11)、很大的狂风暴雨,往往是半天,一天就过去了,而微风连绵细雨,则能持续好几天。
(12)、我自己是文科生,不懂技术,发誓要进深圳高科技互联网公司做事,后来我真的做到了。没有技巧的,就是学习。我从不知道什么是“PC”,到做技术领域的专利工作,中间用了5年的时间自学、实践和不耻下问。
(13)、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14)、我上前行礼道:老神仙,你刚才所唱的歌词,这么奥妙,一定有深奥道理。给我解释解释吧。
(15)、道可道,道。名可名,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6)、任何强大的东西,皆是从小积累而来,称之为:聚沙成塔,积微成著。
(17)、这句话意思是说,原来一切众生也就是人人都可以成佛,只不过是因为妄想和执着,所以才未能证得。
(18)、人文始祖黄帝的故里就在关中;老子受经说经也在关中;道教的重要派别全真派创立于关中。
(19)、世界运转的本质,是阴阳两股势能的来去交替,此起彼伏。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道德经核心的一句话精辟13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