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的内容
1、二十四孝篇
(1)、 涤亲溺器
(2)、 哭竹生笋
(3)、怀橘遗亲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4)、答:作者认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换言之,不愿装假,这违背了儿童的心理。
(5)、陈莲河是《琐记》中的人物。(×)《父亲的病》
(6)、答:父亲是一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
(7)、《朝花夕拾》中刻画的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妇女形象有:阿长衍太太。
(8)、[5]罗国杰著.罗国杰文集下(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9)、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曰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10)、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这军政府也到底不长久,几个少年一嚷,王金发带兵从杭州进来了,但即使不嚷或者也会来。他进来以后,也就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革命d所包围,大做王都督。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11)、《琐记》中有“肚子疼”绰号的是衍太太。(×)沈四太太
(12)、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13)、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14)、“二十四孝”背后的推动者中有国民d的影子。《二十四孝暨女子二十四孝图编》的卖点之是“d国先进吴稚晖先生题签”。
(15)、以“我”为线索,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看到封建社会、封建教育制度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摧残,使他们受到极大的伤害,表现作者强烈的反封建的战斗精神。作者无情地批判封建孝道的愚昧和残忍,揭露其虚伪性和欺骗性。
(16)、答: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不拘小节,没有民族歧视,关爱年轻人,为人正直的人。
(17)、哭竹生笋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18)、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针对“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19)、照片上还有一张纸条,上面的字很小,我又看清楚了,而且又我只能看到一栏字,“子可再有,母不复得”,但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埋葬儿子。
(20)、答: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2、二十四孝资料
(1)、 卖身葬父
(2)、然而,对于阴间,我终于已经颂扬过了,无法追改;虽有“言行不符”之嫌,但确没有受过阎王或小鬼的半文津贴,则差可以自解。总而言之,还是仍然写下去罢:
(3)、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4)、(2)作者在文中写“虫蛆、鸷禽猛兽”的目的是什么?
(5)、照片中的孩子仍然微笑着,在妈妈的怀里玩耍,而她的爸爸想要把孩子抱过来。孩子的母亲似乎有些不放弃,有些我不记得了,如果,婆媳之间的关系将来不好,那么孩子就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一点也不反对他的父母!
(6)、鲁迅寓居的东墙上,一直挂着的照片他的老师藤野先生。
(7)、因为年近七十的老莱学儿童啼哭以讨父母的欢心,却用“诈跌”的手段,让人觉得虚伪,同时鲁迅认为欺诈手段也不符合儿童的心理,老莱这样的行为只会让人觉得做作。
(8)、《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鉴略》,让我感到痛苦。
(9)、我被摆在师范学校校长的饭碗旁边,王都督给了我校款200元。爱农做监学,还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谈闲天。他办事,兼教学,实在勤快得可以。
(10)、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11)、写出《朝花夕拾》中你喜欢的篇目名称(两个)
(12)、《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13)、邵仲友于是跪地祷天,愿以身代母受病。邵仲友读过些古书,想到古有割股疗亲之事,决心效仿。他偷偷割掉左肱肌肉一块,煎汤奉母。没想到母亲病重,竟难以将肉汤灌入咽喉。邵仲友既悲且痛,晕了过去。他的姐姐看见他血流满襟,才知弟弟割股了。
(14)、《阿长与》中提到,“阿长”这个称呼体现其人的特点是沿用其前对一个女工的称呼
(15)、 芦衣顺母
(16)、《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的几个片段,并说明了在仙台医专时弃医从文的一生中重要的经历。
(17)、在暑假,阅读鲁迅的《朝花夕拾》之前,我和要好的朋友去参观北京的孔庙,在许多展品中,我不知道为什么一眼就看到很小的角落里,甚至字都看不清的二十四孝图,其中一个“郭巨埋儿”。
(18)、《五猖会》中回忆童年往事,含蓄地表达了对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的无奈与厌烦,这件事是:当作者兴高采烈地计划前往看五猖会时,却突然被父亲叫住要求他背书。
(19)、(6)“言者心声也”语出汉代扬雄《法言·问神》:“故言,心声也。”意思是说,语言和文章是人的思想的表现。
(20)、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3、二十四孝的简介
(1)、下面这副挽联是国际友人斯诺悼念鲁迅先生而写的,请将上联补充完整。泽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2)、 3居住环境,温馨明亮 4满足需求,尽心赡养
(3)、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香”。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4)、赏析——文章对自己从“笑着跳着”到感觉一切“都没有什么大意思”的心情变化写的很细致,蕴含着对封建教育不动声色的批判。我们也从文中看到,作者对其父亲没有一句谴责之词,只是流露出对长辈不能理解一位儿童真实心情的伤感于困惑。
(5)、鲁迅先生对二十四孝图所列举的孝子们的做法持什么态度?
(6)、到初冬,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7)、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8)、后汉江革,少失父,独与母居。遭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或欲劫将去,革辄泣告有老母在,贼不忍杀。转客下邳,贫穷裸跣,行佣供母。母便身之物,莫不毕给。
(9)、《父亲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10)、《猫•狗•鼠》中有关猫的故事有? 答:德国童话猫狗成仇、爱伦•坡短篇小说《黑猫》、日本“猫婆”的故事、中国古代“猫鬼”的故事(出自《北史•杜孤信传》)、猫教老虎本领的故事。
(11)、(9)《儿童世界》一种供高小程度儿童阅读的周刊(后改半月刊)。内容分诗歌、童话、故事、谜语、笑话和儿童创作等,上海商务印书馆编印,1922年1月创刊,1937年8月停刊。
(12)、鲁迅在《琐记》中记叙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又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
(13)、13破除迷信,净化思想 14新式养老,解放思想
(14)、1-7篇作品记述鲁迅儿童时期在故乡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当时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是了解少年鲁迅的可贵篇章。后面的8-10篇作品,记述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留下了青年鲁迅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沉重的脚印。
(15)、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16)、《二十四孝图》中,子路负米、敦巨埋儿、老菜娱亲等都是孝道故事的名称。
(17)、舍侧甘泉出,一朝双鲤鱼。子能事其母,妇更孝于姑。
(18)、郭居敬,字仪祖,元尤溪县广平村(今大田县广平镇)人。博学好吟咏,不尚富丽,与仲凡、仲实俱以诗名。性至孝,事亲左右承顺,备得其欢心,居丧哀毁尽礼。尝集虞舜以下二十四人孝行,序而赓之以诗,用训童蒙。时虞集、欧阳玄荐之,固辞不起。著有《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百香诗集》。
(19)、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20)、那时的《二十四孝图》,早已不知去向了,目下所有的只是一本日本小田海僊(xiān)(26)所画的本子,叙老莱子事云,“行年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常取水上堂,诈跌仆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大约旧本也差不多,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诈跌”。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4、二十四孝简介
(1)、古语有云:“百行孝为先”,可见“孝”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虽然是古代封建帝王社会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二十四孝”的初目的也是维护礼教,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孝,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的。其中虽不乏过时的、落后的、乃至不合情理(愚孝)的东西,但作为孝亲的精神还是可借鉴的。
(2)、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香”。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3)、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儿童知子职,知古一黄香。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5)、藤野先生向鲁迅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是对中国人的轻视。(×)
(6)、而参与了孝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年轻人却有另一番感受,他们觉得行孝可以充满创意,其中一位常年到社区照料老人的外地大学生志愿者表示:“和老人相处,渐渐摸清楚他们的脾气,很自然想到家乡的姥爷姥姥还有父母,放假的时候,我就会变着法子陪伴、照料他们。”
(7)、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8)、自从所谓“文学革命”(2)以来,供给孩子的书籍,和欧,美,日本的一比较,虽然很可怜,但总算有图有说,只要能读下去,就可以懂得的了。可是一班别有心肠的人们,便竭力来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北京现在常用“马虎子”这一句话来恐吓孩子们。或者说,那就是《开河记》(3)上所载的,给隋炀帝开河,蒸死小儿的麻叔谋;正确地写起来,须是“麻胡子”。那么,这麻叔谋乃是胡人(4)了。但无论他是甚么人,他的吃小孩究竟也还有限,不过尽他的一生。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却甚于洪水猛兽,广大,也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
(9)、宋黄庭坚,元符中为太史,性至孝。身虽贵显,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母洗涤溺器,未尝一刻不供子职。
(10)、答: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11)、孔圣儒学是国学的根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目前少年儿童的国学启蒙教育活动正蓬勃兴起,而诵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孝经》等,这些堪称“蒙学之冠”的读物,长期的耳濡目染,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精髓,将会在少年儿童的心灵深处根植下来,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养分”。为方便孩子们自主阅读,本书特别加注精准的汉语拼音,并将传统蒙学中不符合现代观念的部分做出特别提示,使孩子们接受正确的教育。另外还有超值赠送的描红本和诵读本,使学习更加深入。关注教育的家长们,快快让您的孩子加入到读经的行列中吧,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向真、向善,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12)、《郭巨埋儿》中的郭巨实在太残忍了,我想不明白,他是怎样冒出这个空洞的“想法”的?如果将孩子埋下,那就连基本的人性都没有了,何谈“孝道”?这种愚蠢至极的做法令人唏嘘不已,也淡化了“孝”在现实中存在的真正意义。这个孩子,就是迷信的受害者,封建社会的祭品,而他的父亲便是虚伪“孝道”的“典范”。
(13)、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14)、社会风气也会逐渐扭转了,和谐社会指日可待。倘社会已经父慈子孝,人世间的真情必然感天动地。天地神灵必加持世人以更大的福报、消除他们的灾祸。和谐社会,指日可待。
(15)、在《琐记》一文中鲁迅先生曾描述了新学堂与旧学堂的区别。
(16)、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17)、作者虚拟自己仿效陆绩怀橘、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8)、崔山南,名琯,字从律,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19)、 拾葚异器
(20)、陈少梅先生(1909-1954)名云彰,又名云鹑,号升湖,字少梅,以字行。
5、二十四孝主要讲了什么
(1)、“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门良将怯如鸡。”
(2)、答:“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3)、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4)、“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这句话出自哪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这篇文章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
(5)、晋吴猛,年八岁,事亲至孝。家贫,榻无帷帐,每夏夜,蚊多攒肤。恣渠膏血之饱,虽多,不驱之,恐去己而噬其亲也。爱亲之心至矣。
(6)、答: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踩死了。
(7)、其中,我印象深的是对《郭巨埋儿》的描述。这一段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会的腐朽。鲁迅先生在《旧事重提》中说:“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其中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鲁迅先生还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个性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状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不是让谁照著学,而是一点,让大家明白,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们就应去爱自己的的父母,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对的,但要学习这种文化,而非是模仿是透过故事告诉大家孝敬父母。
(8)、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9)、②动动手指滑倒底部,还可以点击题目,阅读往期内容。
(10)、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11)、然而,以“二十四孝”为基础的传统孝道进入20世纪后开始不断受到抨击。鲁迅作为抨击的主力,撰文《二十四孝图》并将其收录于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文。鲁迅在他的《二十四孝图》中,表达了他对其中一些故事情节的反感,以及对其自身起到的反面作用,达到“反儒教”与提倡新文化、白话文的目的。至于尽孝之事,鲁迅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时人和空谈的无奈,“这是因为人们已经知道了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
(12)、另有,鲁迅认为二十四孝图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他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他本人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
(13)、④(收藏备用)7-9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复习汇总
(14)、鲁迅认为孝道是恰当的,迂腐是愚蠢的,盲目的服从是悲伤的,而守护者是可恨的。对于现在的中国人来说,如何促进孝道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和讨论的问题。那些精心“装饰”并让人们崇拜和欣赏的图像不容小觑。真正触动我们普通人的是那些普通的英雄。
(15)、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6)、(2)“文学革命”“五四”时期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运动。文学革命问题的讨论,1917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初步展开。该刊第二卷第六期(1917年2月)发表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五四运动爆发以后,它成为新文化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7)、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孝敬父母,尊君爱国的动人事迹,仍为人们津津乐道、传颂不休,成为培育中华传统美德的母本。但是,从封建社会一路走来的孝文化,毫无疑问夹杂着封建的糟粕性,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也该是选择性的。 所以,和对待所有传统文化一样,对传统的孝文化,我们应该辨其真伪,学会扬弃。
(18)、帝尧听说舜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19)、(15)大谈“言行一致”陈西滢在《现代评论》第三卷第五十九期(1926年1月23日)《闲话》中曾说:“言行不相顾本没有多大稀罕,世界上多的是这样的人。讲革命的做官僚,讲言论自由的烧报馆”。这里说的“做官僚”,是指鲁迅在教育部任职;“烧报馆”,指1925年11月29日,北京群众在反对段祺瑞的示威中烧毁晨报(研究系的报纸)馆的事件。
(20)、《朝花夕拾》结集出版前,曾在何处连载:《莽原》
(1)、答:烘托父亲让我背书给我带来的痛苦感受,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2)、听父母讲旧时经历、给父母做饭、支持和参与父母参加的社会活动……“新二十四孝”出炉,你能做到几多条呢?广州市孝文化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已全面铺开,今年6月,全国首个孝文化基金将在广州启动,专门帮助贫困老人和留守儿童。
(3)、 刻木事亲
(4)、 百里负米
(5)、《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鉴略》,让我感到痛苦。
(6)、书名。元人郭居敬集。先后有人为之序诗、作图,刊行多种版本。该书为民间流传甚广的童蒙读物。内容为自上古至唐宋二十四个孝亲故事。
(7)、鲁迅为什么对范爱农是失足落水还是投水自杀表示怀疑?
(8)、本报就“新二十四孝”的内容做了一个微调查,200位受访市民中,对照“新二十四孝”倡导的24件为父母或者陪父母做的事,有91名市民表示自己:“几乎不及格。”该部分受访者认为,没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孝顺父母,他们大多数是在这座城市打拼的异乡人。有57人则表示,“一直尝试相似做法,但效果不理想。”譬如,想带父母去旅行,但父母怕浪费钱,不愿意去。其余的则指出:“‘新二十四孝’给出指引很有用,今后会尽力尝试。”
(9)、丁页则针对这新出炉二十四孝的具体内容展开批评:“新编的女子二十四孝,其中大部份是承制前二十四孝的寓意……后有一篇‘臂血和丸’还得说一说,这件事是从‘割股疗亲’蜕变而来,然而这流毒至今还有,不必编者再来提倡。”
(10)、当孝子就能当官?于是大家就纷纷“施展才华”。亲人去世,便在坟墓边儿上结庐,守孝三年,结果是一年生一个孩子......在这一风气下,大家比拼的是演技和想象力,而不是孝心,像埋儿奉母、卧冰求鲤这样的故事就相继涌现出来了,明明一把斧子就能凿开冰的,偏不,非要把身子贴在冰面上。通过这种途径选出来的,自然都是满口仁义道德的“真”官迷,“伪”孝子。
(11)、夫孝,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国家每惟志士,未尝不及革。(《后汉书·江革传》)
(12)、七岁生离母,参商五十年。一朝相见面,喜气动皇天。
(13)、答:子路贡米、董香扇枕、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卧冰求鲤
(14)、[6]杨志刚,于军.中国古代“孝”文化述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4):241-2
(15)、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16)、这卷陈少梅的巨作《二十四孝图卷》即将上拍,我们借着欣赏陈少梅先生画作的同时,先来了解下传统“二十四孝”所包含的内容。
(17)、答: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营人命的实质。
(18)、二十四孝的故事早见于西汉时期的《孝子传》。后来不断有新的增添和续补,也屡经删改修饰,终由元朝的郭守正完成了这部《二十四孝》的编撰结集。
(19)、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20)、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途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令织缣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归至槐阴会所,遂辞永而去。
(1)、 闻雷泣墓
(2)、行佣供母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3)、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4)、《二十四孝图》出自鲁迅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5)、拾葚异器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6)、作者回忆少年读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后,觉得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故事”,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橘”之类。而“哭竹生笋”的故事则有些可疑,还有“卧冰求鲤”的故事,如模仿则有性命之忧了。
(7)、唐崔山南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每日栉洗,升堂乳其姑,姑不粒食,数年而康。一日病,长幼咸集,乃宣言曰:“无以报新妇恩,愿子孙妇如新妇孝敬足矣。”
(8)、丁页在表达对新二十四孝的不满时,提到当时杭州某中学女生赵秀英“割股疗亲,当场昏厥”的新闻,并质问《《二十四孝暨女子二十四孝图编》的编者先生:你们觉得这“于世道人心,有所裨益”?你们的用心是够伟大了!
(9)、23移风易俗,厚养薄葬 24政府关怀,社会提倡
(10)、魏王裒,事亲至孝。母存日,性怕雷,既卒,殡葬于山林。每遇风雨,闻阿香响震之声,即奔至墓所,拜跪泣告曰:“裒在此,母亲勿俱。”
(11)、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二十四孝资料精辟13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