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卡夫卡想表达什么
1、海边的卡夫卡经典句子
(1)、我相信所谓的命运不过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情感,性格等等因素所造成的一个人行动的终结果。我也始终相信这些因素都是人为可以改变的。
(2)、人不是因其缺点,而是因其优点被拖入更大的悲剧之中的。
(3)、开篇即点题。“某种情况下,命运这东西类似不断改变前进方向的局部沙尘暴。你变换脚步力图避开它,不料沙尘暴就像配合你似的同样变换脚步。你再次变换脚步,沙尘暴也变换脚步——如此无数次周而复始,恰如黎明前同死神一起跳的不吉利的舞。这是因为,沙尘暴不是来自远处什么地方的两不相关的什么。就是说,那家伙是你本身,是你本身中的什么。所以你能做的,不外乎乖乖地径直跨入那片沙尘暴之中,紧紧捂住眼睛耳朵以免沙尘进入,一步一步从中穿过。那里面大概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没有方向,有时甚至没有时间,唯有碎骨一样细细白白的沙尘在高空盘旋——就想象那样的沙尘暴。
(4)、结尾卡夫卡决定回去对警察说清楚离家出走或者父亲被杀案的始末,因为父亲不是卡夫卡杀的,所以交代清楚后就不会有任何麻烦了。然后完成义务教育,如果把整本书缩句,就是:卡夫卡从约束中走向自己决定的自由,然后从自由中走回约束。书到这就完了。只是谁都明白,卡夫卡回到约束中与警察交代完,完成剩下的义务教育,他又自由了。更重要的是,大岛说过随时欢迎他回图书馆,还有那通电话,樱花说:你随时可以打电话给我,并且几个月后她也会回到东京。
(5)、短篇小说:《神的孩子全跳舞》。理由:经典短篇小说集
(6)、希望你下辈子不要改名,这样我会好点找你一点。有时失去不是忧伤,而是一种美丽。
(7)、村上春树,1949年1月12日出生于日本京都市伏见区,日本当代作家。1975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戏剧专业。1979年,凭借小说处女作《且听风吟》获得第23届群像新人文学奖。1980年,发表长篇小说《1973年的弹子球》,后入围第83届芥川奖。1982年,长篇小说《寻羊冒险记》出版单行本,并获第4届野间文艺新人奖。1985年,凭借长篇小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获得第21届谷崎润一郎奖。1987年,出版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至2009年发行逾1000万册,该书打破了日本文坛的沉寂,出现了所谓的“村上春树现象”。
(8)、征集原创稿件。以简述方式向听众介绍一本书的内容(PS: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名人著作或热门IP小说,非言情小说)
(9)、在海边住着的两个月,不下雨的每日傍晚,我都要去海边散步,说是我过去几年在海边散步时数的总和也不为过。我看了许多次无聊的日落,也有让我惊喜的退潮和雨过天晴天空出现的奇异景色;我路过了许多人,耳闻很多谈话,蹲在沙滩看姑娘们举着自拍杠拍了又拍;我也坐在木栈道上听流浪歌手歇斯底里的弹唱,也细听海浪声,也会突然踢起一脚的沙,或者把拖鞋踢飞。
(10)、《海边的卡夫卡》的主角也是在旅途中邂逅的各种人的帮助下完成了自己的救赎,所以村上的主角不是真空中的个体,相反,是在人际中参与、探索才实现自我的个体。但是,因为寓言式故事的抽象性,编织在其中的社会、历史因素容易被人忽略,变成抽象于时代背景的环境下的故事,阅读这样的故事不需要特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也才容易被不同社会背景的读者所接受。
(11)、我在自己周围筑起高墙,没有那个人能够入内,也尽量不放自己出去。——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12)、 此时距离2003年《海边的卡夫卡》中文简体初版上市已过去了16年。当初那名15岁少年,现如今已是31岁的中年男子,或许会像村上笔下的其他中年男子一样,在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的地方生活。然而少年在逃离预言时,却是抱着即将融入剧烈争斗的大人世界,要在那里边孤军奋战,必须变得比任何人都坚不可摧的心情,在所谓大人的世界里横冲直撞。
(13)、我的人生可以有把玩单调的时间,但没有忍受厌倦的余地
(14)、没想到还真给闲下来了。那又何妨,寻觅的动作没有停止,我扛着相机坐车到无人的海滩拍照,背着电脑各处去见人,听他们的故事,萌萌哒写了一些故事,其中所受评价,褒贬不一。
(15)、昨晚把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读完了,本来预计要花一个月时间,结果速度超出我预料,10天便看完了,之前从来没有写过看书的读后感,这是第一次,希望献给和我有一样困惑的年轻人。
(16)、有比重的时间如多义的古梦压在你身上。为了从那时间里钻出,你不断地移动。纵然去到世界边缘,你恐怕也逃不出那时间。但你还是非去世界边缘不可,因为不去世界边缘就办不成的事也是有的。
(17)、“假如第一次读村上春树,你觉得从哪部作品开始合适?”
(18)、对这部小说的源起,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自序中写到:
(19)、如此无数次周而复始,恰如黎明前同死神一起跳的不吉利的舞。这是因为,沙尘暴不是来自远处什么地方的两不相关的什么。就是说,那家伙是你本身,是你本身中的什么。所以你能做的,不外乎乖乖地径直跨入那片沙尘暴之中,紧紧捂住眼睛耳朵以免沙尘进入,一步一步从中穿过。那里面大概没有太陽,没有月亮,没有方向,有时甚至没有时间,唯有碎骨一样细细白白的沙尘在高空盘旋。
(20)、我的人生可以有把玩单调的时间,但没有忍受厌倦的余地——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2、海边的卡夫卡的隐喻
(1)、这也在村上作品在国内上架的时候被冠以“疗愈小说”。
(2)、好的证明,便是书中所引的另一作品,夏目漱石的小说《矿工》。它讲述了一个富家公子,由于闹出爱情风波而离家出走,结果在漫无目的的游荡之后,居然到某个铜矿当了一段时间的矿工。经过极可怕的劳动之后,那个公子还是离开了,“至于主人公从那场体验中得到了什么教训,生活态度是否因此改变,对人生是否有了深入思考……凡此种种作品都没有写”。村上将D.850与《矿工》联系在一起,真是极为精湛之笔,因为末了,田村卡夫卡君离开时大抵也是如此。《海边的卡夫卡》的世界充满意想不到的枝杈,每每总是充满了隐喻,然而《D大调奏鸣曲》所隐喻之集中者,恐怕仍旧是少年整体的命运。
(3)、这篇读后感主要思想并不是针对书本身的,主要还是借书的内容来解剖一下自身的一些困惑和想法,买这本书看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之前并不知道《海边的卡夫卡》是写什么的,只是十天之前下班在家看《青年文摘》其中有篇文章中提到了这本书,借书中的隐喻来说明他的文章中关于自由与约束的关系,当看到自由这个字眼时我就触电了,因为近心中正好是被这个问题所困惑的,所以就坚决的一定要看这本书,立刻马上!然后就上网在网上买了这本书。
(4)、1喂,这种童话似的爱情故事你不感到无聊?"我摇头:“我觉得往下肯定急转直下。”“不错。”大岛说“此乃故事这种东西的发展规律-一急转直下,别开生面。幸福只有一种,不幸千差万别,正如托尔斯泰所指出的。幸福是寓言,不幸是故事。」
(5)、宿舍的窗外有特别强的绿色霓虹灯,光芒穿过窗户便能浸满整个房间。虽然是绿色,但基本上还是能看个清楚。除此之外,匆忙结束午餐、舍弃午睡,大概也能读四十分钟。杭州当时是梅雨季节,餐厅旁边的小白楼,楼梯是露天式的,拿一张纸板垫在楼梯上,边听音乐边看书的感觉十分舒适。现在想来那是我十分快乐的时光。
(6)、或许我骨子里就是个悲观主义者,连续一周发不出声音,就猜测自己会不会要失声。毋庸置疑我是个渴望关注和爱护的缺爱狂魔,以至于当学姐和表哥送来关心,我内心冉冉升起了温热的感激和欣喜。
(7)、较之把自由本身搞到手,把自由的象征搞到手恐怕更为幸福。或许世上几乎所有人都不追求什么自由,不过自以为追求罢了。一切都是幻想。假如真给予自由,人们十有八九不知所措。这点记住好了:人们实际上喜欢不自由。
(8)、“投光角度的不同造成了影子的善恶不同”,村上春树通过一个比喻表达了自己对善恶的认识—“善恶仅来自观察视角”。善恶仅来自视角变化为村上春树在写作中以“与‘恶’共生”为名解构行恶者的责任提供了条件。如本文主要分析的文本《海边的卡夫卡》,《海边的卡夫卡》被认为是系文学的代表作,其效果实际上正来源于中田和田夫卡杀人罪责的解构,这种写作方式背后的逻辑正是“与‘恶’共生”。中田和田村卡夫卡的罪责通过失忆、将梦和想象力进行区别等方式被解构了,二者甚至成为了读者同情的对象,这意味着杀人不再是被禁止的邪恶之举。而中田和田村卡夫卡罪责被解构的前提是琼尼?沃克弱于山德士上校因此死有余辜,这意味着强壮取代道德,善恶的区别被力量的高下取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与‘恶’共生”的深层次含义,是“与‘恶’共生”真正想要表达的。“与‘恶’共生”这种提法,看似充满人性关怀,实则将善恶地相对化了,完全取消了人判断善恶的合理性,解构了行恶者的责任,的确不可取。
(9)、纵使那样,也就是说纵使你的选择和努力注定徒劳无益,你也仍然是你,不是你以外的什么。你正在作为你自己而向前迈进,毫无疑问,不必担心。
(10)、在某种情况下,一个人的存在本身就要伤害另一个人。
(11)、从某个角度来看,这种“个性签名般”的才华,由此带来的片刻之间的引人入胜,或许才是这位作家同某些音乐家为契合之处。然而,单纯地浏览村上在故事中选择的音乐,仍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一方面,我们确实很少见到其他小说家(这里只谈小说的部分)如此执着地提到音乐;另一方面,他有意或无意,目的明确或令人费解地运用,呈现出万花筒般的缤纷与芜杂,也总是如此耐人寻味。就记忆所及,在村上的小说中,论世界观之奇诡与穿插音乐的手法之精湛,二者兼顾的话,《海边的卡夫卡》可称为首席代表。这本书所呈现的世界,用来描绘这一世界的篇章结构,真是既不能完全解释得通,又每每那样富有魅力,让人手不释卷。
(12)、而当你极力回避它的时候,它却自然找到头上。
(13)、我在自己周围筑起高墙,没有那个人能够入内,也尽量不放自己出去。
(14)、所以有时候,有些回忆式不能轻易有的,有些回忆既能从内侧温暖你的身体,也能从内侧剧烈切割你的身体。
(15)、这不仅仅是卡夫卡的成长,也是我们每一个看似平凡的普通人的蜕变。
(16)、在目言,阅读是一种综合的体验。目言说就是这一综合的具体表现,每周一本书或一部电影、一首歌,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更加清晰、清醒的认识世界和生活。
(17)、我想可能因为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刚刚完成了我的成长,所以很有共鸣。他让我发现原来有过如此经历的不只是我一个人,卡夫卡君就像我的伙伴一样,甚至村上春树也像我一样,我们都经历了一些事情,并且选择坚强的生活下去。所以就让我用这种方式理解这个故事,从而喜欢这个故事。
(18)、不少村上迷津津乐道于这一场景,或许因为这样的好运虽有点儿不真实,描写却精彩生动,将人物命运带入类似幻境中之和平的美好意境。然而,村上在此尤为集中要表现的,恰恰是这首奏鸣曲成为现实世界的某种投影:
(19)、我闭目合眼,释放身体的力气,缓松紧张的肌肉,倾听列车单调的声响。一行泪水几乎毫无先兆地流淌下来,给脸颊以温暖的接触。
(20)、如果我捉不住他,留不住他,我会让他飞。因为他有自己的翅膀,有选择属于自己的天空的权利。
3、海边的卡夫卡内涵
(1)、窗外的风景有成片的绿油油的梯田,小池塘养着好几百只白色的鸭子,一座一座的小土丘,一栋一栋的小楼房,一个个或长或短黑乎乎的隧道。时间不凝结,因为一切皆在明显的移动中,我还是会因为提速耳鸣,突然出现光亮而眼睛不适,喝点水就要去尿尿,吃点东西就饱,过一阵子就饿,有点声响就醒,随便一点坏消息就难过,任何一件好事就欢喜,敏感而脆弱。
(2)、我们每个人在十几二十岁的时候都会经历一些刻骨铭心的事情来让自己一夜长大。卡夫卡君所经历的一切看上去更加极端,但实质上跟我们都是一样的。
(3)、“问得好……某种具有不性的作品因其不而强有力地吸引人们的心——至少强有力地吸引某种人的心。
(4)、我顶着月经前胀痛的胸部到处穿梭找事,其中问候了几次因为紧张而不断冒虚汗的小雨,给感冒的司仪四维止咳糖浆喝,卡卡淡定地当了一天的拍照布景,我们一起拍了很多“小时代剧照”,然后拉个群分享图片,这件fashion的事儿我还是第一次参与。
(5)、村上书中惊人之笔甚多,各类头绪、抢眼的细节也多;并且让人颇费思量,难以找到准确之解答,完全合理之解释的大小情节不胜枚举。这看似很自然,既是带有魔幻色彩,又何必一一探求其合理性?可毕竟,真正出色的作品在难以捉摸的外表下,还是要有一套内在的规律,这方面应当是古今、中西的作品皆同。
(6)、希望你下辈子不要改名,这样我会好找你一点。有时失去不是忧伤,而是一种美丽。
(7)、村上在书中穿插的点评未必总是可靠,究竟如何,需要我们自己积累经验去判断。毕竟,哪怕是托马斯·曼在《浮士德博士》中,对于贝多芬后一首奏鸣曲的分析已被奉为经典,难道我们就一定要照单全收吗?村上很可能是有意为之,或者并没有想那么多,仅是从作品给人强烈的印象出发——两种难以调和、激烈冲突的因素彼此交织,终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迎来终曲。然而,仿佛依旧是既没有调和,也没有解决,这同古典作品所追求的不同素材、各个乐章由冲突、对抗走向凝聚统一的精神好像并不一致。书中人所谓,舒伯特的音乐由于自身的独特性而特别难于演奏云云,确实没有说错。但这样的独特,并非以牺牲整体的作为前提,至少在D.850中不是这样。
(8)、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舞!舞!舞!》
(9)、此前,除去《挪威的森林》,我几乎对村上一无所知。
(10)、这种“均质性”可以用音乐中的一种作曲方式去理解,叫做“双十二平均律”,就是彼此之前互有交流,却又彼此影响,用一个好理解的方式,就是我们熟知的《黄河大合唱》中的一个唱段,其中“风在吼”与“马在叫”就是为典型的方式,旋律彼此独立却又相互影响。
(11)、如果不了解而过得去,那再好不过了。《失落的弹珠玩具》
(12)、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中,后的三首D.958-960构成了自成一体的世界,而这里所提到的D.8就属于作曲家进入这个世界重要的关口。但这并不意味着《D大调奏鸣曲》是相对不那么重要的作品。正相反,同钢琴奏鸣曲文献中的任何一首作品相比,舒伯特的D.850恐怕都不至于失色。确实,相对于莫扎特、贝多芬笔下接近于的作品,舒伯特的某些创作恰恰表现出“不之美”的精粹。而这首奏鸣曲是否真如《海边的卡夫卡》中所说,“因其不而强有力地吸引人们的心”?恐怕完全不是这样,《D大调奏鸣曲》是舒伯特具雄心,且无可挑剔的杰作之一。
(13)、四月下旬我重感冒昏睡了一周,似乎就把厦门潮湿难熬的天气睡过了了。犹记得那时每晚带着滚烫的身体入睡,第二天一早醒来掀开汗渍渍的被子,几欲开口说话,却发现发不出声音;也不洗脸,吃了点泡饭就继续躺着睡觉。我佩服自己就算在病殃殃的时候也会想着起来吃点东西,睡觉也耗费体力,何况我喝点水都要去排泄。
(14)、次日,卡夫卡与佐伯讨论她是他的母亲的假想,两人在现实中两次交合。
(15)、纵令听其自然,世事的长河也还是要流往其应流的方向,而即使再竭尽人力,该受伤害的人也无由幸免。
(16)、山川寂寥,街市井然,居民相安无事。可惜人无身影,无记忆,无心。男女可以相亲却不能相爱。爱须有心,而心已被嵌入无数的独角兽头盖骨化为“古老的梦”
(17)、愿每个阅读村上的你终得自由,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推荐给你们。
(18)、由于村上在魔幻与隐喻中渐行渐远,我们终失去了彻底明白一切的来龙去脉之可能。但作者牵引我们游弋在两条线索之间,感受二者交织形成那个奇诡世界的魅力,也足以让我们忽视这些。其间,音乐的运用不仅是村上浓墨重彩的手笔,更可说是某种“点睛之笔”。如前所述,它们引起了原本不了解古典音乐的读者的普遍关注。这是很不寻常的,绝非单纯采用二古典音乐之“概念”、“元素”作为装点能够取得的效果。在第一条线索的发展中,作者将关键的“配乐”交给了舒伯特的《D大调钢琴奏鸣曲》(D.850)。这个作品本身符合他整体性的隐喻构思,它的结构,它的性格等等,能够找到这样一首作品为配乐,真是可遇不可求。但或许正是由于这种宝贵,村上已不满足于单纯将它放在隐喻的层面,而是安排一个人(也就是播放音乐之人)详细解释它所隐喻的东西。
(19)、小说的另一条线讲的是一次意外中,丢失了从前的智障中田。他不认识字,不理解周遭的一切,可以和猫说话。以空空的躯壳过着简单的生活。二条线的在中田代替卡夫卡杀了父亲处交融。宿命中中田担负起扭转乾坤的使命,并终安静的在睡眠中死去,做回他向往的普通的田中。
(20)、于是我们领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顽,同时又得知世界也可以变得温存和美好。
4、海边的卡夫卡没看懂
(1)、车过名古屋时下起了雨。我看着在发暗的玻璃窗上划线的雨珠。如此说来,出东京时也好像下雨来着。我想着在各种地方下的雨:下在森林中的雨,下在海面上的雨,下在高速公路上的雨,下在图书馆上的雨,下在世界边缘的雨。
(2)、那日与卡卡表达了自己近期因无所事事而产生的恐慌,却不想她也会有这样的感觉:每到工作日就焦虑得很,总觉得没工作没做事,会被各种骂,之前在大理的时候就不会这样,大概不能再做小孩子了吧。
(3)、网无所不在,网外有网,无出可去。若扔石块,免不了转弯落回自家头上……时代如流沙,一般流动不止,我们所站立的位置又不是我们站立的位置
(4)、《海边的卡夫卡》文本,延续了村上春树一贯的虚构的故事设定,却又深刻地投射出现实社会的影子。《海边的卡夫卡》的故事情节分两条线索展开,讲述了少年卡夫卡和老人中田隔空杀人后,不但没有得到惩戒,犯了故意杀人罪、乱伦罪、强奸罪的卡夫卡反而成为“世界上顽强的少年”,中田也宁静地得到了解脱。
(5)、这是我众多虚度时光中很特别的一段日子,3月回国,激情澎湃地想要做点什么,以便能自己攒点学费,四月底开始却莫名其妙地把自己置于一个无所事事的状态。
(6)、2018年参与中央电视台专题片《遇见美丽的博尔塔拉》等多部专题片拍摄。
(7)、刚刚好,看到你幸福的样子,于是幸福着你的幸福。
(8)、我闭目合眼,释放身体的力气,缓松紧张的肌肉,倾听列车单调的声响。一行泪水几乎毫无先兆地流淌下来,给脸颊以温暖的接触。
(9)、 无论你是少年还是中年,是第一次翻开这本书还是多年之后重读,相信都能在村上的笔下找到一点顽强的信念,用以抵御成人世界的凶流,也用以忍耐站在鸡蛋那一边的孤独。
(10)、大概真的是成年了吧,忽觉责任来了,青春不再,虽然我们心里还觉得自己是小孩子,可年龄和经历带来的心理变化,终无法回避。
(11)、我认为海边的卡夫卡是一本讲“长大成人”的小说。主人公像是被诅咒一般恋母弑父,这些都是“生活的无奈、艰辛、黑暗”的极端具象化。我们每个人在十几二十岁的时候都会经历一些刻骨铭心的事情来让自己一夜长大。
(12)、世上有可以挽回的和不可挽回的事,而时间经过就是一种不可挽回的事。
(13)、仿佛是命运在冥冥之中引导,卡夫卡第一次见到图书馆长佐伯女士时,便想:“此人若是自己的母亲该有多好。”再往后,卡夫卡越发将佐伯想象成自己的母亲。
(14)、“问得好……某种具有不性的作品因其不而强有力地吸引人们的心——至少强有力地吸引某种人的心。
(15)、在佐伯的亡命生涯中,她有过很多男人,也曾经结婚,渴望开始一段新的生活。但是,她内心灵魂的损毁却无法弥补。她有了孩子,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她惊恐地发现,那个少年越来越像自己年轻时的爱人,她害怕自己终将铸下大错,便和养女一同离开选择继续流浪。
(16)、第一本:《洗耳恭听---村上春树的世界》。理由:目前研究村上的著作。
(17)、村上这部作品发表于是2002年,距离上一部小说《奇鸟行状录》(1995)已经有7年,中间发表了采访奥姆真理教事件相关人员的两部纪实作品《地下》、《地下2——在约定的场所》,这两部作品一改村上之前的青春故事,表现出一种介入的姿态。这种转变让一些原本不太关注他的人产生了兴趣,的作家。
(18)、就像开篇的时候曾经有这样一段话,大概是说“一个人走在沙漠中,莫名其妙的刮来一阵旋风,将人笼罩进去,遍体鳞伤。而忍受过去之后,沙漠一片寂静,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可只有这个人自己知道,他已经变得不一样了。”
(19)、我渐渐能意会到,深刻并不等于接近事实。——《挪威的森林》
(20)、某种情况下,命运这东西类似不断改变前进方向的局部沙尘暴,你变换脚步力图避开提前,不料沙尘暴就像配合你似的同样变换脚步————如此无数次周而复始,恰如黎明前同死神一起跳不吉利的舞。
5、海边的卡夫卡 经典
(1)、1944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尾声,是日本军国主义垂死挣扎的疯狂时期,全世界处在非理性的战争年代。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先后扔下了两颗“蘑菇云”的原子弹。1944年11月7日,日本山梨县的孩子们在山上采“蘑菇”时发生原因不明的“集体昏睡事件”和美国在日本投下的“蘑菇云”的原子弹事件有关。
(2)、当我们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放弃”时,我们将拥有“成长”这笔巨大的财富。
(3)、托尔斯泰指出,“幸福只有一种,不幸千差万别”,《海边的卡夫卡》中,每一个主要登场人物,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暴力的损害。小说的第十章,雌猫“咪咪”忠告中田说:“这里是暴力世界,残暴的暴力。任何人都无可回避。这点您千万别忘记。再加小心也不至于小心过分,无论对猫还是对人。”村上借猫之口,说出了他对当今日本现实社会、乃至人类处境的基本看法。
(4)、回厦门的动车上,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她只有几个月大的孩子,她在辛苦地哄孩子睡觉,后撩起衣服给孩子喂奶,孩子才慢慢睡着。她问我,你还是学生吗,我说,是啊,她说,读高中还是大学,我说大学。她看起来比我小几岁,长得像我堂妹,瘦瘦小小,拉着一个大行李箱,背一只大背包,前面挂着她的孩子。
(5)、鱼说,你看不到我眼中的泪,因为我在水中。水说,我能感觉到你的泪,因为你在我心中。
(6)、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自称名叫田村卡夫卡——作者始终未交代其真名——的少年。他在十五岁生日前夜独自离家出走,乘坐夜行长途巴士远赴四国。出走的原因是为了逃避父亲所作的比俄底浦斯王还要可怕的预言:尔将弑父,将与尔母、尔姐交合。
(7)、某种情况下,命运这东西类似不断改变前进方向的局部沙尘暴。
(8)、关于Linmin一个不严格的素食者,热爱旅行与写作二十郎当岁,还在全世界到处蹦跶希望趁着年轻,高高兴兴地做一些有意思的事关于“让我们在全世界重逢”记录Linmin的旅途故事和生活感悟与你分享我眼中一些有意思的人和故事
(9)、《海边的卡夫卡》由两个人物彼此平行,又相互渗透的故事组成,其中每一条线索都有村上精心安排的音乐。在他的书中,这应该是用心的安排之效果也是好的。书中的主人公,我们甚至从未能知道他真正的名字,田村卡夫卡是他为自己取的假名。这个15岁的少年从小遭受父亲的精神虐待。其父是著名的雕塑家,极有才华。但用少年的话说,在他提炼自己的才华,完成那些杰作之后,所留下的只有大量污秽。“玷污和损毁他身边每一个人”。少年之母也离家而去,出于不可知的原因,并未带着亲生儿子,而是带走了其实是养女的姐姐。留下的少年从小学时就被父亲施以俄狄浦斯式的诅咒:他将来要杀掉父亲,再同母亲与姐姐交合。雕塑家甚至特别带儿子去做了亲子鉴定,以证明将来要杀掉的就是自己无疑。少年决定在15岁时离家出走,因为感到继续在那里待下去,自己势必要被彻底摧毁。
(10)、对于父亲的死,卡夫卡看上去不感到悲伤,也不为之遗憾,“就真实心情来说,遗憾的莫如说是他没有更早死去。”卡夫卡在缺少爱的环境里长大,面对死亡的时候会显得麻木不仁,而这种对于至亲离去的病态的漠视感,是人类罪恶的源泉之一。
(11)、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理由:村上春树思想转型的代表作。
(12)、“希望你记住我。”佐伯说,“只要有你记住我,被其他所有人忘掉都无所谓。”
(13)、离家出走后的卡夫卡是悲惨的也是幸运的。悲惨的是他终究难逃诅咒的枷锁。他在路上认识了樱花,他觉得她像他的姐姐,之后在卡夫卡遇到困难的时候,樱花给予他温暖,在梦里他经常她当做性欲的对象和她发生关系;他父亲被别人所杀,但他正好在那段时间晕了过去,T恤上还沾有血,他醒来时完全失去了那段记忆,他怀疑是自己杀了他的父亲;他在图书馆遇到了40岁的佐伯,佐伯的身事让他觉得她就是他母亲,佐伯又把他当做小时候死去的恋人,在一个晚上佐伯梦游去和他交合。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他的大恩人—大岛。大岛不但给予了他生活上的帮助,他恰到好处的回答给卡夫卡许多人生思考。
(14)、当然,实际上你会从中穿过,穿过猛烈的沙尘暴,穿过形而上的、象征性的沙尘暴。但是,它既是形而上的、象征性的,同时又将如千万把剃须刀锋利地割裂你的血肉之躯。不知有多少人曾在那里流血,你本身也会流血。温暖的鲜红的血。你将双手接血。那既是你的血,又是别人的血。
(15)、尽管不是米兰·昆德拉笔下那种能够被奉为经典的解读,一部小说中如此分析古典音乐也是精彩的异数了。相对于惊鸿一瞥的D.8村上在另一条线索中安排了一部循环出现的作品,贝多芬的《“大公”三重奏》。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这一杰作始终伴随其间,但与其说它成为某种隐喻,不如说该作反复提示了人的某些基本需要。而这样的需要,恰恰是同那个充满隐喻的奇诡世界相矛盾的。
(16)、这是故事的大概。但是诸君,故事远比简介有趣且复杂得多。简介不过是浮在海边上的冰山一角,相信我,这本书值得一读。《海边的卡夫卡》中有这么一番话,出自文章第一章,也是我在朗读者活动上所诵读的内容
(17)、六月初,去广州面签,还是同一个大使,门口还是挂在同一张国王和王后的照片,大使问的问题更刁钻了,我紧张得满脸通红。
(18)、如果你年纪还小是看不懂的.而且里面有一些性爱描写(在文学作品当中性爱描写很正常)村上春树的小说当中我喜欢的是海边的卡夫卡.舞舞舞寻羊冒险记
(19)、百年之后,置身此处的人们(也包括我)应该从地上荡然无存,化为尘埃化为灰烬。如此一想,我产生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心情。这里所有的人或物都显得虚无缥缈,仿佛即将被风吹散消失。我伸开自己双手定定地细看。我到底为了什么如此东奔西窜呢?何苦这么苦苦挣扎求生呢?
(20)、“我的人生可以有把玩单调的时间,但没有忍受厌倦的余地。”十五岁的少年如是说。少年是轻狂的,也是浪荡的。其实当人看破了红尘,看破了一切,其实一切都是空和寂。少年亦识愁滋味,但少年所愁的,不是“莫使金樽空对月”,也不是“为伊消得人憔悴”。少年所愁是孤独,是看破一切和亲人散尽的孤独。如果把一点孤独比作一颗水滴,那么少年所在的,正是无垠的孤独之洋,而少年则只能在洋面上孤独求存。千里以内,绝无人烟。那不远处的远方有一座灯塔,灯塔兀自在洋面上散发自己永不消退的光芒。那座灯塔就是亲人——父亲、母亲和姐姐。他孤独的兀自向灯塔游去,灯塔还在那里,但却渐行渐远。
(1)、村上在书中穿插的点评未必总是可靠,究竟如何,需要我们自己积累经验去判断。毕竟,哪怕是托马斯·曼在《浮士德博士》中,对于贝多芬后一首奏鸣曲的分析已被奉为经典,难道我们就一定要照单全收吗?村上很可能是有意为之,或者并没有想那么多,仅是从作品给人强烈的印象出发——两种难以调和、激烈冲突的因素彼此交织,终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迎来终曲。然而,仿佛依旧是既没有调和,也没有解决,这同古典作品所追求的不同素材、各个乐章由冲突、对抗走向凝聚统一的精神好像并不一致。书中人所谓,舒伯特的音乐由于自身的独特性而特别难于演奏云云,确实没有说错。但这样的独特,并非以牺牲整体的作为前提,至少在D.850中不是这样。
(2)、正如村上春树在书的序言中所说的“田村卡夫卡君以孤立无援的状态离开家门,投入到波涛汹涌的成年人世界中。哪里有企图伤害他的力量。那种力量有的时候就在现实之中,有的时候则来自现实之外。而与此同时,又有许多人愿意拯救他的灵魂。他被冲往世界的尽头,又以自身力量返回。返回之际他已不再是他,他已进入下一阶段。”
(3)、我出生于离这里很近的地方,深深爱着在这座房子里生活的一个男孩儿,爱得无以复加。他也同样爱着我。我们活在一个无缺的圆圈中,一切在圈内自成一体。当然不可能长此以往。我们长大成人,时代即将变迁,圆圈到处破损,外面的东西闯进乐园内侧,内侧的东西想跑去外面。
(4)、由于村上在魔幻与隐喻中渐行渐远,我们终失去了彻底明白一切的来龙去脉之可能。但作者牵引我们游弋在两条线索之间,感受二者交织形成那个奇诡世界的魅力,也足以让我们忽视这些。其间,音乐的运用不仅是村上浓墨重彩的手笔,更可说是某种“点睛之笔”。如前所述,它们引起了原本不了解古典音乐的读者的普遍关注。这是很不寻常的,绝非单纯采用二古典音乐之“概念”、“元素”作为装点能够取得的效果。在第一条线索的发展中,作者将关键的“配乐”交给了舒伯特的《D大调钢琴奏鸣曲》(D.850)。这个作品本身符合他整体性的隐喻构思,它的结构,它的性格等等,能够找到这样一首作品为配乐,真是可遇不可求。但或许正是由于这种宝贵,村上已不满足于单纯将它放在隐喻的层面,而是安排一个人(也就是播放音乐之人)详细解释它所隐喻的东西。
(5)、佐伯与田村家的长子是青梅竹马的恋人,15岁那年,恋人的离世促使她打开了入口石,试图以此让时光停滞不前,从而保持她与恋人的幸福。
(6)、中田在二战期间读小学时,经历过一次神秘的昏迷事件,不仅丧失了记忆,而且失去了全部的读写能力,在东京依靠救济勉强生活着。60多岁的中田独自一人住在东京中野区,经常帮助邻居寻找丢失的猫。一天他被一个自称琼尼的人叫去,此人说要收集猫的灵魂做一支宇宙般大的笛子,并当着中田的面肢解猫,受到刺激的中田杀死了琼尼。
(7)、我想一本书值不值得读,到底多让人喜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跟这本书能否产生共鸣。而共鸣,又取决于你的人生经历,口味等等,所以是一件事。再加上小说这种文体本身就没有太强的目的性,只是把一个故事呈献给观众,所以解读就更加因人而异了。
(8)、他想把胸中的感念告诉对方:我们的心不是石头。石头也迟早会粉身碎骨,面目全非。但心不会崩毁。对于那种无形的东西——无论善还是恶——我们完全可以互相传达。——《神的孩子全跳舞》
(9)、就经验性来说,人强烈追求什么的时候,那东西基本上是不来的,而当你极力回避它的时候,它却自然找到头上。——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10)、一个被父亲诅咒——“你迟早要用双手杀死父亲,迟早要同母亲交合”,这个立志成为世界上顽强的十五岁少年——田村卡夫卡为了摆脱这荒谬可怕的诅咒离家出走,走向他自我的救赎之路。在途中遇上了代表“善”的樱花姐姐,和身体残缺却精神独立的图书管理员大岛,开始在这座图书馆的角落里求生。在不可阻挡的抗力之下,少年在梦中与自己的“十五岁时的母亲”——佐伯交合了。“不是人选择命运,而是命运选择人”,这是多数希腊悲剧的主题,人往往不是因为其缺点,而是因为其优点而被拖入更大的悲剧之中的,这个十五岁的少年感觉自己无法摆脱命运,陷入了黑暗。
(11)、 作为村上春树笔法成熟之作,《海边的卡夫卡》布局巧妙,结构机巧,意象稠密,隐喻丰富,情节离奇,命运莫测。双线叙事让故事的内容和层次更加丰富,足以比肩《挪威的森林》。
(12)、“希望你记住我。”佐伯说,“只要有你记住我,被其他所有人忘掉都无所谓。”——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13)、 书中在构建魔幻现实世界、编织精巧复杂情节的同时,也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表达了忧虑,对日本的文化传统作出了反思。译者林少华教授对译文作了修订,纠正了部分误译、漏译。并新写了译序,对作品的含义进行了深入的解析。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海边的卡夫卡的隐喻精辟11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