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构造或各部分的作用【长城的构造】

一、长城的基本结构

1、长城的基本结构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组成的。

2、城墙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据地形及防御功能的需要修建,平均高度为8米,是联系雄关、隘口、敌台等的纽带。

3、长城的基本结构长城沿线的关城数量较多,是长城防线为集中的防御据点。

4、关城的位置均在利于防守的地形之处。

5、烽火台是利用烽火、烟气以传递军情的建筑。

6、烽火台布置在高山险处的地方,并且临近的三个烽火台必须在彼此的视野范围内。

二、长城的结构

1、“长城”的结构、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

2、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为8米,有些地段高达14米。

3、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

4、紧要的地方比较高,一般的地方比较低。

5、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其总厚度较宽,基础宽度均有5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也有8米,两辆辎重马车并行。

6、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内填泥土碎石。

三、长城由哪几大部分组成?其作用是什么?

1、绵延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

2、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

3、以明长城为例,在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7000多千米的长城,称作“九边重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

4、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

5、总兵官平时驻守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官员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

6、编辑本段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2000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7、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经验。

8、2000多年一直遵循这一原则,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

9、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

10、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合等结构。

11、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可称得上是“巧夺天工”的创造,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城的遗迹。

12、●长城的城墙  是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

13、它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而在高山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以节约人力和费用,甚至一些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取了“山险墙”和“劈山墙”的办法,在居庸关、八达岭和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长城城墙,一般平均高约七八米,底部厚约六七米,墙顶宽约四五米。

14、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高一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

15、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

16、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以住宿巡逻士兵和储存武器粮袜,使长城的防御功能极大的加强。

17、●关城  是长城防线上为集中的防御据点。

18、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

19、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数量很多。

20、就以明长城的关城来说,大大小小有近千处之多,著名的如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平型关、雁门关、偏关、嘉峪关以及汉代的阳关、玉门关等。

21、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带有许多小关,如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系统。

22、有些重要的关城,本身就有几重防线,如居庸关除本关外,尚有南口、北口、上关三道关防。

23、北口即八达岭,是居庸关重要的前哨防线。

24、●烽火台  是长城防御工程中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25、它的作用是作为传递军情的设施。

26、烽火台这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长城一开始修筑的时候就很好地利用了它而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传递军情的一种好的方法。

27、传递的方法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因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见到,夜间火光很远就能看见。

28、这是一传递信息很科学又很迅速的方法。

29、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采用了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来加以区别。

30、到了明朝还在燃烟、举火数目的同时加放炮声,以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情传递顷刻千里。

31、在古代没有电话、无线电通讯的情况下,这种传递军情信息的办法可以说十分迅速了。

32、关于烽火台的布局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紧的是要把它布置在高山险处或是峰回路转的地方,而且必须是要三个台都能相互望见,以便于看见和传递。

33、烽火台在汉代曾经称过亭、亭隧、烽燧等名称,明代称作烟墩。

34、它除了传递军情之外,还为来往使节保护安全,提供食宿、供应马匹粮秣等服务。

35、还有些地段的长城只设烽台、亭燧而不筑墙的,可见烽火台在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性。

四、长城的结构

1、亲您好,长城的结构是防御工程,主要由关隘、城墙、烽火台3部分组成。关隘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

2、亲您好,以下补充。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工程,内外檐墙多用巨砖、条石等包砌,内填黄土、碎石,高度一般在10米左右。顶宽4~5米,还有上、下城墙的马道和梯道。在城墙的外檐上筑有供瞭望和射击的垛口,在内檐墙上筑有高约1米多的宇墙(或叫女墙)。。

五、长城的基本结构

1、长城的基本结构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组成的。

2、城墙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据地形及防御功能的需要修建,平均高度为8米,是联系雄关、隘口、敌台等的纽带。

3、长城的基本结构长城沿线的关城数量较多,是长城防线为集中的防御据点。

4、关城的位置均在利于防守的地形之处。

5、烽火台是利用烽火、烟气以传递军情的建筑。

6、烽火台布置在高山险处的地方,并且临近的三个烽火台必须在彼此的视野范围内。

六、长城主要结构

1、长城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

2、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为8米,有些地段高达14米。。

3、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紧要的地方比较高,一般的地方比较低。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其总厚度较宽,基础宽度均有5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也有8米,两辆辎重马车并行。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内填泥土碎石。。

4、扩展资料:。

5、八达岭是长城之首。是明长城的精华,其地势险要,构筑雄伟,自古以来便是“拱卫陵京”的军事战略要地。距八达岭西南10华里处,就是八达岭长城防御体系的西大门—即八达岭的古长城风景区。。

6、这里是崇山峻岭、深沟险壑,长城城关项链,墩堡相望,由于保存原始,虽然残缺、雄风犹在,那断壁残垣,在斗转星移,晨昏更替之间,默默地讲述着历史的沧桑,古战场的昨天……。

7、八达岭古长城是历史的见证。它不仅见证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也见证了人类历史上规模为浩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修建,据考证,在八达岭古长城发现了两处具有考古价值的遗址。一是当年修建长城的石料场,被劈开的巨岩清晰可见,尚未加工完毕的石料凿痕历历。。

8、另一处是当年烧砖的砖窑群,缭绕的烟雾似乎似乎永久拂弄不去,孔孔在目,如历史的嘴巴,是在倾诉劳工们背井离乡,终日苦役的哀愁,还是在讴歌长城的伟大功绩。。

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城。

七、长城有哪几大部分构成?各部分作用是什么?结合资料发挥想象简述古代人民是如何建造长城的?

1、长城作为伟大的防御工事,基本由关隘、城墙与楼台、烽火台三部分组成。

2、关隘、整个关隘构造,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

3、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

4、城墙、城墙是长城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特别坚固。

5、城墙顶上一般都有四马并骑的宽度,即有五米宽,以便作战时部队机动和运送粮秣、兵器等。

6、在城墙的外檐上筑有提供了望和射击的垛口。

7、城台、在长城城墙上每隔三百米就构筑有一座高出城墙顶面一米左右的台子。

8、外墙上砌有垛口。

9、城台又根据用途、构筑情况分三种、墙台,敌台(敌楼)和战台。

10、烽火台、烽火台的形式是一个独立的高台子,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面有士卒居住守卫的房屋和羊马圈、仓库等建筑。

11、烽火台之间距离约为十里,通常选择易于相互了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

12、作用是,一种防御体系,利用城墙和垛,烽火台建立起来的完成的防御体系,主要作用是低于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掠夺!过去长城是防御作用,而现在长城是旅游业的热门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古代人民是如何建造长城的建造长城所使用的材料有多种多样,如古代人民是如何建造长城的岩石、砖、树枝加砂土,等等。

13、有一部分秦长城则是用“版筑法”建造的,筑城的民夫将一份石灰与两份砂子、碎石充分混合后,倒入两块木板中间,再用大木槌将木板中夹着的石灰、砂石混合物夯得结结实实,然后浇上水。

14、不久以后拆除木板,里面就形成坚固的墙体了。

15、r下面让我们来模拟古代工匠,试验长城的建筑过程。

16、r先准备一些石灰,某些休闲食品(如海苔等)的包装袋内有小包石灰防潮剂,可以利用。

17、先将石灰放在瓷碗里,加水,这时石灰会剧烈发热,而且石灰水有腐蚀性,要注意安全,别沾在皮肤上。

18、r再找一些砂子和碎石(约如黄豆大小),混合后,从中取出大约为石灰两倍体积,与石灰浆搀在一起,用细棍拌和。

19、再把混合物装进一只牛奶盒或其他饮料包装盒里,用木块压实。

20、r把盛有石灰砂石混合物的硬纸盒在室外荫凉处放置几天,等干燥后撕去纸盒,就得到一块坚硬的“混凝土”。

21、r石灰是用富含碳酸钙的石灰岩高温烧成的,刚烧制成的叫“生石灰”,主要成分是氧化钙。

22、氧化钙遇到水会剧烈反应,变成氢氧化钙(熟石灰),同时产生高热。

23、氢氧化钙能吸收空气里的二氧化碳,重新生成坚硬的碳酸钙。

八、长城由哪几大部分组成?其作用是什么?

1、绵延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

2、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

3、以明长城为例,在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7000多千米的长城,称作“九边重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

4、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

5、总兵官平时驻守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官员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

6、x0dx0a编辑本段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x0dx0a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2000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7、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经验。

8、2000多年一直遵循这一原则,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

9、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

10、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合等结构。

11、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可称得上是“巧夺天工”的创造,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城的遗迹。

12、x0dx0a●长城的城墙x0dx0a是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

13、它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而在高山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以节约人力和费用,甚至一些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取了“山险墙”和“劈山墙”的办法,在居庸关、八达岭和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长城城墙,一般平均高约七八米,底部厚约六七米,墙顶宽约四五米。

14、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高一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

15、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

16、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以住宿巡逻士兵和储存武器粮袜,使长城的防御功能极大的加强。

17、x0dx0a●关城x0dx0a是长城防线上为集中的防御据点。

18、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

19、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数量很多。

20、就以明长城的关城来说,大大小小有近千处之多,著名的如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平型关、雁门关、偏关、嘉峪关以及汉代的阳关、玉门关等。

21、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带有许多小关,如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系统。

22、有些重要的关城,本身就有几重防线,如居庸关除本关外,尚有南口、北口、上关三道关防。

23、北口即八达岭,是居庸关重要的前哨防线。

24、x0dx0a●烽火台x0dx0a是长城防御工程中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25、它的作用是作为传递军情的设施。

26、烽火台这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长城一开始修筑的时候就很好地利用了它而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传递军情的一种好的方法。

27、传递的方法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因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见到,夜间火光很远就能看见。

28、这是一传递信息很科学又很迅速的方法。

29、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采用了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来加以区别。

30、到了明朝还在燃烟、举火数目的同时加放炮声,以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情传递顷刻千里。

31、在古代没有电话、无线电通讯的情况下,这种传递军情信息的办法可以说十分迅速了。

32、关于烽火台的布局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紧的是要把它布置在高山险处或是峰回路转的地方,而且必须是要三个台都能相互望见,以便于看见和传递。

33、烽火台在汉代曾经称过亭、亭隧、烽燧等名称,明代称作烟墩。

34、它除了传递军情之外,还为来往使节保护安全,提供食宿、供应马匹粮秣等服务。

35、还有些地段的长城只设烽台、亭燧而不筑墙的,可见烽火台在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性。

九、长城的构造特点?

1、从现存于莱芜、泰山等地的遗迹来看,齐长城的结构,主要有土筑和石砌两种。

2、凡高崖陡壁难以攀登处,仅用石块砌筑起宽2米左右的矮石墙或干脆借助山势不设城,每遇沟壑,则用巨石构筑,宽近7米,石块多系毛石,未加工成条石或方石,未用灰浆凝固,但结构十分讲究。

3、一般地段,则为土石结合。

4、其基础由粗加工的大小石块砌成,宽达8米至12米。

5、上面夯土起筑,每层厚约10至15厘米,整齐划层次分明,夯窝均匀,清晰可辨。

6、土里曾掺有盐水。

7、有些地段的城墙,有腐朽木头痕迹,可能当年在墙中间有圆木以加大拉力,保持平衡。

8、整个齐长城,南面陡峭,北面平缓。

9、北坡每隔5米到10米置乱石一堆,大者如磨盘,小者若米碓,是当年为守城御敌所备之擂石。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长城的构造或各部分的作用【长城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