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贫乐道
1、安贫乐道的意思
(1)、要是不知道,还怒气冲冲抨击女性这样现实,那样现实,我看也没有什么女性会理会你的声音,因为你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只会发牢骚,说空话的人。
(2)、但,更难的,则是乐道。有追求的人,承接了天命,会有看不到头的考验,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一路都是艰难困苦,很难乐在其中,甚至呼天抢地,怨天尤人。能如颜回者,寥寥无几。
(3)、安贫乐道是一种崇高的生活方式,它让我们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受外界的干扰。
(4)、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原本看起来很有理想,从贫穷暴富后,整个人变的贪婪而卑鄙。
(5)、孔子十分赞赏颜回的这种品德。然而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品德呢?孔安国说,这是“安于贫而乐于道”。
(6)、《文子·上仁》:“圣人安贫乐道,不以欲伤生,不以利累己。”
(7)、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甘于贫困恶劣的环境
(8)、《后汉书·韦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
(9)、一种是学者的乐道:教人对于职业要发生兴趣。一有兴趣,就无论什末事,都乐此不倦了,大学生们怎能无业可就?!
(10)、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
(11)、Photoby PeterHershey on Unsplash
(12)、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13)、不可以富裕乐道吗?乐道的人,应该是贫也乐,负也乐。
(14)、人生在世可能体会到两种境界。大多开始不免平常低俗,随着人生进步,人们会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可以由自己到家人到朋友到社会群众,认识逐渐放大。可以由今天再到过去到明天到未来,眼界不断放远。可有的人无论条件多么好,就是不见长进,不脱俗套,心胸狭窄,专以小人之心度人。而有的人尽管境遇不佳,条件恶劣,但难失大雅,超凡脱俗。
(15)、颜回的一举一动,在孔子看来,都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颜回的事例来教育其他学生。
(16)、他向来安贫乐道,虽然过着箪食瓢饮的生活,仍然很悠哉。
(17)、这种“向内转”的思想态度,给了孔夫子及后来的儒者不可言喻的精神慰藉。看看《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汉学师承记》等著作,就会感觉到中国的国学师傅们的“拾垃圾”精神是多么可歌可泣了。中国的大文化传统正是靠着这种精神不灭不绝地传承下来的。这也是孔夫子作为道统祖师的无量功德。
(18)、就像前面所说,「安贫」和「乐道」不是同一回事。
(19)、顺势是好事,可以乘势而上,掀起高潮,取得成功。这种时候,高朋满座,歌舞升平,享受欢喜。但也正是此时,容易过高估计自己,过低估价别人,容易居功自傲,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轻视环境条件等客观因素。也正是在此情况下,易感情至上,理性不足,失去理智,甚至仗势骄横。如果不能正确对待顺势,就会很快走向反面。
(20)、以人为本、以工农大众的利益为根本,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再没有比这更为清楚的了。
2、安贫乐道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1)、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2)、比喻:比喻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坚持和奉行自己的道德准则或理想信念,并感到快乐。
(3)、撇开性别,有些人在外地读书,读到三十好几还在花家里的钱,当个啃老族,看见身边朋友经济独立,或许也会自责、萌生愧疚感。
(4)、曾点也许只是口头三昧,夫子却“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毫无浮泛光景,当中见出孔子之“性地风光”。
(5)、安贫难,因为富贵是人们所追求的,贫贱是人们想去除的,人的感官不断地追求新鲜、刺激,却又会审美疲劳,所以总有个无穷的追求欲望在。因而,有怨气的,往往是身处贫困之人,与人攀比,处处不如。
(6)、这也是一张少见的富有诗趣的药方,不过也有煞风景在后面。快要秋凉了,一早到马路上去走走,看见手捧肚子、口吐黄水的,就是那些“席卷天下”的前任活神仙。
(7)、圣人了不起学以为己,可止则止。我离圣人那么遥远,力量更加微薄。更何况我不是社工,也不是你父母,我不操这个心。
(8)、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9)、同理,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便被孔子归入不足取的层次(《论语·里仁》)。他认为“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他想搬到九夷去住。有人说:“那地方简陋,怎么好住?”孔夫子的回答成了一则著名的格言:“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只有这种人生态度,才能实践:
(10)、传说,孔子有学生3000余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而颜回又是孔子得意的门生之一。
(11)、我以为,要求每个人都要安贫乐道,或是把「女性要求男性买房」当成坏事,我想更不现实,也过于激进。
(12)、拿安贫乐道安慰自己,抗拒社会主流价值。不是不可以,但这代价你内心真的承受得起?
(13)、假使你不能,我也不怎么在意,毕竟我不是圣人。
(14)、「安贫」和「乐道」是两回事,谁说乐道就要安贫?
(15)、Photoby TravisEssinger on Unsplash
(16)、有些人用贫来沽名钓誉,跟拉着全家人在路边乞讨的乞丐差不多。
(17)、其实,据我的愚见,是大可以不必再玩“之乎者也”了。依靠资本家依靠大地主,维持中国社会的统治,终究是长不了的,横竖是没有用的。
(18)、精神超越实有世界是人性的一个特征,也是人文学说的一个潜在的支点。孔夫子又是一个专门探究“智者乐”“仁者不忧”法门的精神现象学专家。譬如“君子求诸己”“游于艺”等都是步入“乐感文化”殿堂的要道。而“超越”是快乐的根本保障,不超越就难做到“人不知而不愠”,而没有精神生活也很难做“贫而乐”。
(19)、儒家从孔子开始,有着君子理当出仕,以利于百姓的思想。
(20)、「古之圣人,学以为己。可进则进,可止则止。」
3、安贫乐道的意思和典故
(1)、还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在你3千多学生中,谁好学?”孔子说;“只有颜回好学。他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意指,颜回爱学习。他遇着发怒的时候,能做到随发随化,从不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有了错误就改,决不重犯。
(2)、本来,“从吾所好”(《论语·速而》),有点自以为是,是孔子反对的那种封闭性作风(“毋必毋我”),但惟“从吾所好”,才能“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时,它又变成了“君子儒”、“小人儒”的分界线。
(3)、刘禹锡与王欢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4)、上海中学会考的优良成绩发表了,有一篇《衣取蔽寒、食取充腹论》,其中一段:“……若德业已立,则虽食飨不继,捉襟肘见,而其名德足传于后,精神生活将充分发展,有何患物质生活之不足也?人生真谛,故在彼而不在此也。……”
(5)、《后汉书·韦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
(6)、子曰:“饭疏食(粗粮)饮水(冷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7)、安贫的不一定真贫,乐道的不见得不会大逆不道。人终究是追求生存保障,追求生活满足的,这是人之为人的本能。我们需要精神上的鼓舞,但这不意味着我们放弃物质上进步。
(8)、基本释义:安:感到满足;安贫:安于贫困;道:思想、道德、学说、主张;乐道:以守道为乐趣。安于清贫的生活,乐于自己的信仰。形容为了自己的信仰和实现理想,甘愿处于贫困恶劣的环境。
(9)、著有《烦恼心理学》、《别害怕当个流泪的大人》等书
(10)、当然,言之成理的。但到底须是轻松一点的职业。且不说掘煤、挑粪那些事,就是上海工厂里做工至少每天十个钟点的工人,到末,快下班的时候就一定筋疲力倦,受伤的事情是大抵出在那时候的。
(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想公平,打个颠倒。这可是小民们的道德品质啊!
(12)、颜回29岁头发尽白,40岁就死去了。孔子为他的短命感到悲痛。
(13)、这是更进了一步的说辞。说是连不能“充腹”也不要紧了。但中学生开的良方,对于大学生就不使用,同时还是出现了要求职业的一大群。
(14)、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15)、中国自唐太宗时开始设馆修史;修成六部正史;《晋书》便是其中的第一部。
(16)、能在这个处境下,还坚持自己的事业,无论是读书还是工作,真的不容易。
(17)、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样子。怡:愉快。
(18)、所以有些读书人,读圣贤书,却天天想着要当官,没当到官就很郁闷,甚至觉得自己这一生都浪费了。
(19)、谈到这个问题,不同人可以讲出不同道理。读金融的可能想到货币,读心理学的可能想到行为经济学,读哲学的可能想起马克思……
(20)、比如在某些地方,男女双方谈婚论嫁之际,女性开口要未来老公买房是普遍现象。
4、安贫乐道下一句什么意思
(1)、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世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别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2)、传说,孔子有学生3000余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而颜回又是孔子得意的门生之一。
(3)、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4)、无论自己荷包处在哪种情况,都能不骄傲、不自卑,我以为某种程度就达到陆游说的境界。
(5)、 洵栖堂手陶/姜志平
(6)、《文子·上仁》:“圣人安贫乐道,不以欲伤生,不以利累己。”
(7)、说穿了,这个人根本没有真正安贫过,更谈不上乐道。真正有「安己」修养的人,贫或富都改变不了他的心志。
(8)、就算减除一些欲望,勉强算是安贫。但内心看见别人生活独立,各种自由,内心就惶惶不安。无论你怎么贫,与乐道八竿子打不着。
(9)、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韦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
(10)、作者系:现代阳明书院创始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孔学儒术》《王阳明传》《儒林外史与中国士文化》《影视艺术哲学》《水浒智局》等。
(11)、劝人安贫乐道的说教,是古今治国平天下、维持社会统治的大经络。开过的方子也很多,但都没有十全十补的功效。新近就见了两种,但我想:恐怕都不大妥当。
(12)、孔夫子的一生尝尽失败、挫折,但他并未悲愤交加而英年早逝或精神幻灭而自绝于世。孔子是个有经纶、有斟酌的人,在摆布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时,仁智并用,“极高明而道中庸”。还有,孔子竟出人意外地赞同潇洒派曾点的志向。曾点运用的是意象表达法,用一种生活场面体现出一种精神境界、生命风格:
(13)、七十二贤人,有富二代子贡,也有奉养父母都有问题的子路。难道后者就肯定比前者好?
(14)、颜回的一举一动,在孔子看来,都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颜回的事例来教育其他学生。
(15)、不过,如果你内心早就坚持不住,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麻。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16)、百度汉语给“安贫乐道”的解释是:安于贫穷的境遇,乐于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准则。物质上缺少,却能甘于现状,还要用一道准则捆扎起来。这到底是一种精神,还是一种神经?
(17)、大约眼前有福,偏不去享的大愚人,世上究竟是不多的。如果精穷真是这末有趣,现在的阔人们一定首先躺在马路上了;而现在的穷人们的席子,也没有地方铺开来了。
(18)、“证道”,当然可以登泰山而小天下了。孔夫子也就是这样把原先“柔顺取容”的儒改造成了至大至刚的弘道之儒。
(19)、谷老师安贫乐道,以培育人才为己任,所以受同学敬佩。
(20)、教授捐献了自己的所有财产,尽避一贫如洗,他还是安贫乐道,乐善好施。
5、安贫乐道的人及其事迹
(1)、还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在你三千多学生中,谁好学?孔子说;只有颜回好学。他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意指,颜回爱学习。他遇着发怒的时候,能做到随发随化,从不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有了错误就改,决不重犯。
(2)、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3)、知足不贪,安贫乐道,力行趣善,不失其常,举动适时,自得其所者,所适皆安,可以长久。
(4)、结交那些快乐的,能够享受生命的,安贫乐道的朋友。
(5)、有一次,孔子对学生们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指: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6)、人们曾以为孔子是宣扬“学而优则仕”的祸首,其实这句话是子夏说的,而且它的本意是必须将德行、学问敦实(优)后才能去做官,否则是可耻的。子张问孔子求官职得俸禄的办法,孔子答复得居然这般理想化:“方寡尤(说话错误少),行寡悔(做事懊悔少),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道德至上是孔子的一项坚持。他说颜回死后弟子中无人称得上好学的,而颜回之好学的主要表现就是“不迁怒,不二过”而已。
(7)、孔子十分赞赏颜回的这种品德。然而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品德呢?这是安于贫而乐于道。
(8)、出社会,社会就是好的导师,也是残酷的考试。
(9)、认清自己,如果你既不是安贫,也不是乐道。是不得不贫,也不「知」道。
(10)、这个片段隐喻了多层意蕴。从社会内容角度看过去,像是尧舜治世,天下归仁,邦家无怨,大同乐园。从哲学层面看过去,则是一种“基于礼的超越意识”(今道友信语),是一种天人合德的逍遥气象。作为一种人生态度,则是一种“引而不发”,“无可无不可”的状态,显示着“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两种可能性,是独善与兼济和谐统一的情态。孙奇逢说:淡薄宁静是尼父真血脉,肯定没说错。若无这份淡薄宁静的情志,难免降志辱身、枉道求容,成为汉代之儒,而非至圣先师了。但孔子绝非隐怪一类,不走高蹈一途,他明确地说:我既不降志辱身,也不隐居放言,我“无可无不可”(《谕语·微子》)。孔子走着一条中庸求正之路,“遥而不逍”(王夫之说,这是游于大者;游于小者,则是逍而不遥。见《荘子解·逍遥游章》),从客中道,不做道家那种无待的极端要求,而是将有待的状态相对无待化。
(11)、有些人早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读书,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混吃等死,拿父母的钱还不手软。
(12)、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13)、“健全的精神,宿于健全的身体之中”,如果连自己的身体也顾不转了,怎末还会对职业有兴趣?除非他爱兴趣比性命还厉害。倘若这是学者们自己的工作机制,倘若这是学者们自己的孩子,倘若我们问问学者们自己罢,我想,他一定说是减少工作的时间,一定说是做足了安全劳保,还要谋个白领什末的…..,做梦也不会再去想发生兴趣的课题了。
(14)、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shěn)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选自《晋书》)
(15)、有机会做官,那就好好当官,造福黎民百姓。要是没机会当官,那就算了,好好读书、做学问。不勉强自己,放下争权夺利的心。
(16)、有一次,孔子对学生们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指: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17)、有些人特别讲求这四个字,奉为圭臬。像是想点醒所有人,爱把安贫乐道放在嘴边。
(18)、要想有“乐”,要有颗“于我如浮云”的心。并非是过着如颜回般的极简生活,而是把自身的物欲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不让物欲牵着自己。子贡问:“贫困却不谄媚,富贵却不骄纵,怎样?”孔子说:“这也不错。但不如贫困时却能觉得快乐,富贵时仍然喜好礼乐。”《中庸》说:“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乐道,并非与贫贱捆绑,无论富贵或是贫贱,只要有着求道之心,无处不是修身之所。身处富贵,就在富贵中行道;身处贫贱,就在贫贱中行道;身处不开化之地,就在不开化之地行道;身处患难之中,就在患难之中行道。换句话说,无处不是行道之所,无时不是行道之地,这才能乐在其中。
(19)、处在那个地方的男性,如果达不成女性的期望,他们大多把矛头指向自己,责怪自己能力不足。而不是去想这件事合不合理、公不公平。
(20)、朱买臣:西汉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家境贫苦而读书不懈。其妻嫌其贫穷落魄,离他改嫁。后朱买臣为会稽太守时曾归故乡,路上见前妻和后夫,接至官署住,给食一月。前妻不久惭而自缢。
(1)、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他安于贫困的现状,以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快乐。精神专一地沉迷于学业之中,不谋求家业。常常边乞讨食物边诵读《诗经》。虽然家中没有一斗粮食的储蓄,内心还是安适愉快。、他的妻子为这件事感到忧心,有时焚烧他的书而要求改嫁,王欢笑着对他的妻子说:“你没有听说过朱买臣的妻子吗?"当时听到这话的人大多嘲笑他。王欢却更加坚守他的志向,终成为一位博学的人。
(2)、出处:南宋范晔《后汉书·韦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白话译文:安于贫穷的境遇,乐于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准则。不在乎追求,三朝天子的重臣,没有不敬仰的。
(3)、这样一条人生道路。而“游于艺”是修养功夫的,也被视为古典美学的巅峯境界。这里只想说,没有游于艺的情智满足,很难在嚣嚣攘攘的尘寰中独立不移地坚持下来。志道据德、依仁游艺,自孔子后成为中国文教传统的“范式”,看看康有为以这四句话为纲确定的“学规”(《长兴学记》),就能感受到它巨大的生命力了。
(4)、还有一种纯粹是拿了银子的说客,表达的极其彻底:说是大热天气,阔人们还忙于应酬,汗流浃背。你穷人们却挟了一条破席,铺在路上,脱衣服、浴凉风,其乐无穷,这叫“席卷天下”。
(5)、俗情浓艳处淡得下,俗情苦恼处耐得下,俗情劳扰处闲得下,俗情牵绊处斩得下,斯为学问真得力处。(张岱《四书遇·怀居章》引)
(6)、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偶尔有人会跟我谈这个道理,就是「安贫乐道」。
(7)、《晋书·安贫乐道》出自《晋书》。《晋书》是中国的二十四史之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8)、这样反而能以天下为己任,以仁为己任,拥有曾子所说的“弘毅”精神(《论语·泰伯》)。“游于艺”是一种超功利状态,超越了功利才能“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如能“闻道”、
(9)、陆游的意思难道是说古代的圣人,他们学习是为了自己!这听起来好像跟我们对儒家圣人的理解不同。
(10)、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11)、所谓「相对」,也就是程度上的差别,而不是完全相反。更何况你会遇到什么样的人,这很难说。
(12)、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13)、在校园中,大家不习惯谈钱。可是自己真的不需要?内心真的不想要吗?
(14)、 洵栖堂手陶/姜志平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安贫乐道文言文翻译及注释精辟11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