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的弟子
1、孔夫子的弟子下一句话
(1)、颛孙师 字子张,陈国人。 小孔子四十八岁。为人有容貌姿质,宽冲博接,从容自务,居处不刻意立于仁义之行,门人友之而不敬。
(2)、仲由 国藉不详,字子路,小孔子九岁。性鄙,好勇力,性伉直,曾陵暴孔子。
(3)、颜路,名无繇(由),字路,春秋末年鲁国人。颜路生于公元前545年,卒年不详。
(4)、《先进》:“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子,而独许颜回为好学。好学有二个含义,一是勤奋,如此所言;二是学得好,如下所言。
(5)、我是仲由,大家都叫我子路,是夫子的大弟子。我是所有弟子中一个敢批评夫子的人,而且不是一两次。我还是所有弟子中武力值高的。夫子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6)、”孔子死后,于西河行教。治学严谨,敢于怀疑经史之谬误。曾听人说史志曰:“晋师伐秦,三豕渡河。”子夏说:“‘三豕’应该是‘己亥’之笔误。”读史志者问诸晋史,果然是“己亥”之误。于是名重天下,卫人以之为圣。
(7)、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口才同样极好,可是孔子却对他青眼有加。齐相田常伐鲁,鲁子命之出使救鲁。子贡去齐国,吴国,越国和晋国转了一圈,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竟做下了桩天大的事业,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一使而动五国之政。
(8)、再比如很受孔子抬举,将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的子容,在《论语》叫南宫适,在《史记》叫南宫括,在《家语》里,又叫南宫韬了。等等等等,参差处极多。这些一人多名现象,差不多都是拜传刻错误所赐。
(9)、因为这个过节,司马牛每觉不安。孔子安慰他说,只要平素所为无愧于心,"内省不疚",则就不必优惧。子牛为人性燥,多言语。
(10)、孔夫子面前讲《孝经》————假斯文;冒充斯文
(11)、颛孙师(子张) 施之常(子恒) 颜之仆(叔) 奚容点(子晢)
(12)、我是端木赐,大家都叫我子贡。我应该是夫子弟子中富有的那一个,因为我不仅能言善辩,还善于经商之道,儒商始祖说的就是我。夫子说我是“瑚琏之器”。
(13)、孔夫子搬唱—全是书;全是输;独是输;独是书;尽是输;尽是书————
(14)、——他是一位被记录其死及详细情况的弟子。孔子之死,在《论语》里都没有记录;而颜回却被记录。他英年早卒,《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回年发早白,早死。”(颜回具体享年尚有其它说法)《论语》里专门有四节记录颜回死之相关情况,令人难以想象。《论语》另外记录孔子学生之死,只有曾参临终前言语一节(还不是曾参之卒),而且是他学生记录下来的。
(15)、第二批是孔子45岁以后至60岁左右,由出仕鲁国到周游列国期间收的弟子。这批学生年龄大多少孔子30岁左右,以鲁地、和卫国年青人为主,孔子游历外国,停留长时间在卫国。孔子说:“鲁卫之政,兄弟也。”此段期间,孔子开始在政治上(51岁为鲁中都宰,54 岁为鲁大司寇,摄行相事)和学术上都有成就,有声望,因此得以举荐不少他的生出仕於多国,荐冉求、冉雍为季氏宰,荐子路为季氏宰及卫国大夫孔悝为邑宰,荐子贡代表鲁国出使齐、吴、越、晋等国。这批学生有:
(16)、 子贡回答说:“君子说话要十分谨慎,因为一句话可能表现他很有智慧,也可能会表现出他很愚蠢。我说那些话都是十分负责任的。我的老师的境界不是普通人能赶上的,就像登天不可能用梯子一级一级爬上去!”
(17)、第三批是孔子晚年在60-70岁之间收的弟子,孔子游历多国,68岁返鲁定居,专心整理六经。所收弟子有来自多国,而以文学、言语见长。大多是学问型弟子,得传孔子诗书六艺之学。这批学生有:
(18)、 高柴 ( 子羔) 漆雕开 ( 子开)
(19)、言偃 字子游,吴国人。小孔子四十五岁。以文学著名。做过武城宰的官,管理得不错。
(20)、综上所述,颜回主要是以仁贤、智慧、谦逊、安贫乐道、勤奋好学、注重实行而著称;而这些正是作为孔子接班人所必不可少的素质。仁、智、勇,近乎圣。仁与智,孔子已亲口许之;而勇,亦不必再多语。颜回追随老师周游列国,困于陈、蔡,从容与师共论“夫子之道”(《史记?孔子世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继承宣扬老师思想;无一不是大勇者方可为之,诚乃师之风矣。以孔子之圣,选中颜回作为自己衣钵传人确实是顺理成章之事;遍观众弟子,亦无第二人可选;无怪乎颜回卒而夫子恸。
2、孔夫子的弟子闲人
(1)、春秋末年齐国人,姓梁名鳣,字叔鱼。小孔子二十九岁。汉追子京侯。唐代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梁伯”宋代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千乘侯”明嘉靖九年改称为“先贤梁子”。
(2)、商瞿 字子木,鲁国人。小孔子二十九岁。 对《易》极有兴趣,得孔子真传。
(3)、书院位于山东安丘柘山镇的摘月山上,是公冶长读书的地方。
(4)、有次孔子外出,即将下雨,没带雨具,有人提议向子夏借,子夏家中有把新伞。
(5)、乐咳(《家语》作乐欣,应为错误) 字子声。
(6)、公西赤 字子华,鲁国人。小孔子四十二岁。束带立朝,娴宾主之仪。
(7)、 饭煮好后,颜回请孔子进食,孔子假装若有所思地说:“我刚才梦到祖先来找我,我想把干净还没人吃过的米饭,先拿来祭祖先吧!”
(8)、当时好像没有学藉管理制度,这三千弟子各自姓什名谁早不可考,至于配享了孔庙的这七十二个高徒,也鲜有人能说得详尽。 今日得个空闲,将他们开列造册,整理出来,以飨诸友。浪费时间心力做这件事,无益时用,迹近无聊,只图能博一二朋友一观一笑。
(9)、从这一点看,子路确实牛逼,可以管住自己的老师。
(10)、——他是孔子一位亦弟子亦志同道合之友者;同时颜回以父事孔子。
(11)、《卫灵公》:“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困于陈蔡,外有兵难,内无食粮,实乃危急之时。连子路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也没有办法,反而埋怨起老师来。孔子抓住机会,又给他上了一课。
(12)、《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富而无骄易,贫而无怨难;贫而乐道,更罕矣。
(13)、《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这是对这位仅仅少自己九岁弟子的忠诚之大信任。
(14)、《仲尼弟子列传》:“孔子说:“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15)、以后其他人赎回同胞,也不好意思再去政府领钱了。这么一来,就没人愿意赎回同胞了。”
(16)、曾言其志说:"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 为小相焉"。 孔子认为他很谦虚。
(17)、公冶长安心读书,突然有一天听到一群小鸟在叫唤,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顶上有只羊,你吃肉我吃肠。”
(18)、孔子死后,子夏为孔子守孝三年,三年之后,孔子们的弟子们就要各自去开启自己的人生了。
(19)、叔仲会(子期) 颜无繇(路) 公哲哀(季次) 任不齐(送)
(20)、孔夫子教《三字经》————大才小用;大材小用
3、孔夫子的弟子闲人谐音
(1)、《子路》:“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这次他说老师迂腐,而孔子则反击说他是“野哉,由也”。
(2)、——他是一位被记录其死及详细情况的弟子。孔子之死,在《论语》里都没有记录;而颜回却被记录。他英年早卒,《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回年发早白,早死。”(颜回具体享年尚有其它说法)《论语》里专门有四节记录颜回死之相关情况,令人难以想象。《论语》另外记录孔子学生之死,只有曾参临终前言语一节(还不是曾参之卒),而且是他学生记录下来的。
(3)、倘竟能为有心于孔学者进行考证研究添毫发之助,则就喜出望外了。
(4)、春秋末年鲁国人。冉氏名孺字子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少孔子五十岁。生于鲁定公九年(前501),卒年不详。
(5)、 “那太好了,你一定懂得很多,我可以请教你一个问题么?”绿衣人问道。
(6)、在《山海经》中记载了许多部落以鸟为图腾,也有许多神话故事。
(7)、——他是孔子称誉为智慧之弟子。孔门四科没有“智慧”(“知”)科,但并不是说智慧不重要,而是智慧必须通过其它方式体现出来,比如在四科中表现。孔子学生中,宰我、子贡、冉有等都是以智慧著称的。
(8)、子贡头脑灵活,不仅有安邦定国之才,还擅长经商,富致千金,是孔子有钱的学生。
(9)、言偃 字子游,吴国人。小孔子四十五岁。以文学著名。做过武城宰的官,管理得不错。
(10)、——他治政出色。孔门四科之“政事”科里,他在二人中居第二。《先进》:“政事:冉有,季路。”
(11)、第一批是孔子30岁以后到45岁之间收的早年学生,这批学生比孔子大概年轻8岁到15岁之间。大都是在鲁国出生的青年。这批学生有:
(12)、子路沉默不语,也许他认为,学生不该评论老师。
(13)、子贡又精通经济,善做生意,银子挣得哗哗的。 每次出使,车仆之盛,拟于王侯,又仗着孔门高徒的名份,与诸侯相抗礼。儒学之昌盛,子贡大声势大排场的宣传功不可没。孔子没有白喜欢他。
(14)、公冶长自幼聪颖,家乡附近的书籍都读完了,听说曲阜的孔子学问很高,就千里迢迢去求师。孔子得知来意,就给了他两筐书籍,让他回去读书。读完了以后再回来见他。
(15)、《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曰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6)、颜回早卒,没有任过一官半职;因此也没有具体其它事迹记载下来。《论语》中记录他相关章节共19处,仅仅少于子贡与子路二人。子路“少孔子九岁”,早事孔子,相关章节多自是正常;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与颜回是同龄人;但因其年寿长,记录亦略多。
(17)、孔夫子念书————咬文嚼字(比喻过分地斟酌词句。)
(18)、公冶长就挑着这些书回家走,快到家乡时,发现了一个地方很清幽,于是决定在此读书,这就是今天公冶长书院所在地。镇驻地原来叫老子,有大老子、小老子两个村庄,据说也与老子有关系,这个暂且不说。
(19)、综上所述,颜回主要是以仁贤、智慧、谦逊、安贫乐道、勤奋好学、注重实行而著称;而这些正是作为孔子接班人所必不可少的素质。仁、智、勇,近乎圣。仁与智,孔子已亲口许之;而勇,亦不必再多语。颜回追随老师周游列国,困于陈、蔡,从容与师共论“夫子之道”(《史记?孔子世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继承宣扬老师思想;无一不是大勇者方可为之,诚乃师之风矣。以孔子之圣,选中颜回作为自己衣钵传人确实是顺理成章之事;遍观众弟子,亦无第二人可选;无怪乎颜回卒而夫子恸。
(20)、——他是一个敢于抱怨,乃至指责孔子的学生。虽然孔子基本上确实无可指责之处;但从互相监督和师生互动互学角度来看,我们完全可以把子路对孔子的不满、生气乃至批责等等主要视作其优点(孔子自己亦不以为忤)。至少这种对老师的批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只可惜有时他未及深思,就直言不讳;这亦是他的性格及求道“未入室”使然。
4、孔夫子的弟子一一歇后语
(1)、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2)、哈哈哈,这个孔老头子真像小孩一样天真有趣。
(3)、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夏禹王的后代,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父亲曾点(曾皙),母亲上官氏。生于公元前505年十月十二日,死于公元前435年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4)、罕父黑 字子索(《家语》作宰父黑,字子黑)。
(5)、姓宓,名不齐,字子贱。春秋末年鲁国人。少孔子三十岁。做过单父宰的官,有才智,仁爱,孔子赞他是君子。
(6)、《公冶长》:“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7)、 子服景伯听了之后,觉得子贡的比喻十分贴切,让人十分信服。
(8)、《雍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9)、孔夫子穿西装————不中不西;不新不旧;土不土来洋不洋;又土又洋;不土不洋;不中不洋
(10)、《仲尼弟子列传》:“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他不仅仅是“尚勇”,而且确实强于膂力。孔子周游列国,屡遇危险,曾经得到随同子路之全力保护。
(11)、《先进》:“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记载孔子之哭只有这一次,信史上记载孔子之哭也只有这一次。
(12)、孔夫子的烟荷包————斯文袋袋;斯文呆呆;文呆呆;文袋袋
(13)、子贡,生于公元前520年,卫国人,后来成为卫国和鲁国的首相。
(14)、只有曾点说:“我想暮春时节,穿上春衫,与三二好友,去河中洗澡,吹着煦暖的春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15)、我们都知道孔丘先生弟子三千,身通六艺登堂入室者七十有二人。
(16)、孔子以是薄之。子迟曾问"仁"。孔子答:"爱人"。问智。孔子答:"知人"。
(17)、子路入卫都,“造蒉聩”,要求新君杀反复无常之奸臣孔悝(蒉聩本是卫灵公之太子,卫出公之父;因私过南子,惧诛出奔。灵公亡而出公立,因此蒉聩,即庄公之立,还是有很大正统性,子路亦意不在反庄公。)蒉聩不从,又惧子路之勇力,乃登台避之。子路欲纵火燔台,蒉聩惧而下勇士击子路,戈断其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仲尼弟子列传》)
(18)、我们都知道孔丘先生弟子三千,身通六艺登堂入室者七十有二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孔夫子的弟子闲人精辟7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