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桥的雅称
1、古代对桥的雅称有哪些
(1)、(1)高大的房屋,特指帝王所居和朝会的地方,或供奉神佛的地方。
(2)、(赋得浦外虹送人)陈润桥寒金雁落,林曙碧鸡飞。(送赵司马赴蜀州)宋之问云气横开八阵形,桥形遥分七星势。
(3)、来往见愁人,清风柳阴好。(板桥)司空曙几处白烟断,一川红树时。
(4)、按桥梁活动与否分类,又可分为固定桥和活动桥(升降桥、旋转桥)。
(5)、(还京赠别)卢照邻雨霁虹桥晚,花落凤台春。(安德山池宴集)上官仪汉家伊洛九重城,御路浮桥平。
(6)、为报空潭橘,无媒寄洛桥。(江南旅情)祖咏九十九冈遥,天寒雪未消。
(7)、按结构分为梁式桥,拱桥,钢架桥,缆索承重桥(斜拉桥和悬索桥)四种基本体系,此外还有组合体系桥。
(8)、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天教称放翁。侧船篷。使江风。蟹舍参差渔市东。到时闻暮锺
(9)、关于桥的古诗4首(要完整的诗、名字、作者)
(10)、可供徒步行走的小桥。《孟子·离娄下》:“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朱熹集注:“杠,方桥也。徒杠,可通徒行者。”宋 周行己《坡南塘》:“徒杠未成天欲寒,风吹溱洧波漫漫。”宋 洪适《次韵赵州石桥》:“济远徒杠小,凭虚乱石牢。”元 张仲深《宿广寿方丈》:“澄州涨春涛,徒杠晚先登。”清 翁方钢《隘口》:“片石柴桑字,徒杠粟里寻。”明 朱朴《谷芳上人创二石桥谢以画并题》:“村径两徒杠,津岐赖相接。”
(11)、石桥和砖桥。一般是指桥面结构也是用石或砖料来做的桥,但纯砖构造的桥极少见,一般是砖木或砖石混合构建,而石桥则较多见。
(12)、拱桥。后蜀 何光远《鉴诫录·高僧谕》:“双飞碧水头,对语虹梁畔。”宋 周邦彦《绕佛阁》:“还似汴堤,虹梁横水面。”另,高架而拱曲的屋梁。汉 班固《西都赋》:“因瑰材而究奇,抗应龙之虹梁。”李善注:“应龙虹梁,梁形如龙,而曲如虹也。”
(13)、安平桥是中国现存古代长的石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安海镇和泉州市南安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安海镇古称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桥长约5华里,俗称五里桥。
(14)、第三阶段是以唐宋为主的,包括两晋、南北朝和隋、五代时期,这是古代桥梁发展的鼎盛时期。隋唐国力较之秦汉更为强盛,唐宋两代又取得了较长时间的安定统工商业、运输交通业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等十分发达,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国家。
(15)、按材质分:木质桥石桥砖桥混凝土桥钢筋混凝土桥按外观分:梁桥拱桥斜拉桥悬索桥高架桥组合体系桥按用途分:铁路桥、公路桥、管道桥、多用桥(立交桥属于公路桥)按跨越对象分:跨越河流的跨河桥跨越山谷的跨谷桥跨越铁路或公路的跨线桥(又称立交桥)跨越城区、工业区或农作物区的高架桥(又称栈桥)按桥身能否活动分:固定桥开启桥浮桥按桥梁总长度或跨度可分:大桥大桥中桥小桥国的桥梁,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6)、纵得跨蓬莱,群仙亦飞去。(续古二十九首)陈陶遇圣人知幸,承恩物自欢。
(17)、不得同携手,空成意有馀。(赠别)皇甫冉翠色晴来近,长亭路去遥。
(18)、松木搭的桥。南朝 萧统《开善寺法会》:“牵萝下石磴,攀桂陟松梁。涧斜日欲隐,烟生楼半藏。”南朝 郑道昭《于莱城东十里与诸门徒登青阳岭太基山上四面及中嵿扫石置仙坛诗》:“冷冷□虚唱,郁郁绕松梁。”明 梁有誉《同傅木虚黎惟敬游白云寺》:“拂驾凌松梁,扪萝依化城。”
(19)、指拱形桥。北周 庾信《忝在司水看治渭桥》:“跨虹连绝岸,浮鼋续断航。”宋 刘黻《西湖》:“列岫疑奔马,新桥学跨虹。”宋 王奕《贽见五峰燕先生》:“黄金为佩白玉琐,跨虹飞上燕台穹。”明 杨元儒《题周溪状元桥》:“千里跨虹连断岸,一川绾缆系浮艖。”
(20)、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2、古代对桥的雅称直桥
(1)、(4) 殿试 (final imperial examination)。如:殿元(状元的别称);殿榜;殿罚(亦称殿举。因科举考试成绩很差而被取消应试资格)。
(2)、(3) 帝王宸居 (palace)。如:殿省(宫廷与台省。亦指朝廷上下。殿指皇帝的居所);殿院(宫内的殿和院);殿舍(皇宫;佛殿)。
(3)、桥又称做水梁, 文言版《说文解字》: 桥,水梁也。从木,乔声。(桥,跨河的大梁。字形采用“木”作边旁,采用“乔”作声旁)
(4)、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因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当地称做“大石桥”。建于隋朝年间公元595年-605年,由着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第二早(还有一座小商桥)、保存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赵州桥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结晶,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
(5)、(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房屋形。在穴居野处时代也就是洞窟。外围象洞门,里面的小框框象彼此连通的小窟,即人们居住的地方。本义:古代对房屋、居室的通称(秦、汉以后才特指帝王之宫)。
(6)、谓高架于山谷间的桥。唐 元稹《酬乐天雨后见忆》:“雨滑危梁性命愁,差池一步一生休。”唐 武元衡《同幕中诸公送李侍御归朝》:“巴江暮雨连三峡,剑壁危梁上九霄。”唐 戴叔伦《送张评事》:“城郭喧喧争送远,危梁袅袅渡东津。”唐 皇甫曾《遇风雨作》:“危梁虑足跌,峻坂忧车覆。”唐 罗隐《升仙桥》:“危梁枕路歧,驻马问前时。”唐 孙棨《北里志·郑合敬先辈》:“呜呼,有危梁峻谷之虞,则回车返策者众矣。”清 吴伟业《闻台州警》:“天门中断接危梁,玉馆金亭迹渺茫。”
(7)、野水平桥路,春沙映竹村。风轻粉蝶喜,花暖蜜蜂喧。
(8)、东晋以后,由于大量汉人贵族官宦南迁,经济中心自黄河流域移往长江流域,使东南水网地区的经济得到大发展,经济和技术的大发展,又反过来刺激桥梁的大发展。因此,这时创造出许多举世瞩目的桥梁,如隋代石匠李春的敞肩式石拱桥--赵州桥,北宋废卒发明的叠梁式木拱桥--虹桥,背诵创建的用筏形基础、植蛎固墩的泉州万安桥,南宋的石梁桥与开合式浮桥相结合的广东潮州的湘子桥等。
(9)、(相和歌辞·相逢行)崔颢画桥飞渡水,仙阁涌临虚。(侍宴长宁公主东庄)刘宪明日长桥上,倾城看斩蛟。
(10)、望云空得暂时闲。谁言有策堪经世,自是无钱可买山。
(11)、桥梁是与河流、山川、海峡、湖泊沼泽或交通线(公路、铁路和运河)等横交,并在其下方留出空间而建造的实用通道,以及支撑此通道的结构物的总称。桥梁不仅是人类征服自然、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杰作,也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更是人类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写照。从第一座铸铁桥的建成(1779年)到今天,近代世界桥梁的建设已有227年的历史。
(12)、用船架设的浮桥。《国语·周语中》:“泽不陂障,川无舟梁,是废先王之教也。”韦昭注:“舟梁,以舟为梁也。”另,船和桥。《庄子·马蹄》:“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宋 苏舜钦《扬子江观风浪》:“济川作舟梁,铸鼎穷神奸。”又,济渡;拯济。东魏《敬史君碑》:“亦既芟夷世难,功济生民;复惟舟梁苦海,运兹迷溺。”《北齐书·宣帝纪》:“王神祇协德,舟梁一世,体文昭武,追变穷微。”
(13)、根据相关资料,很早以前,越族人居住在泉州一带。唐初,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不少中原人南迁。在河南、河、洛等地,人口多迁往泉州、闽南等地,这些南迁的人们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民发展生产。到了泉州,见这里山川地形似古都洛阳,便又将此地命名为“洛阳”。
(14)、桥峻斑骓疾,川长白鸟高。烟轻惟润柳,风滥欲吹桃。
(15)、小木桥。《汉书·武帝纪》“初榷酒酤”唐 颜师古注:“榷者,步渡桥,《尔雅》谓之石杠,今之略彴是也。”《旧五代史·周德威传》:“去贼咫尺,限此一渠水,彼若早夜以略彴渡之,吾族其为俘矣。”宋 姜夔《夜行船》:“略彴横溪人不度。听流澌、佩环无数。”宋 陆游《闭门》:“独木架成新略彴,一峰买得小嶙峋。”清 史震林《西青散记》:“至小桥,山人呼之曰略彴。”清 钱谦益《众香庵赠自休长老》:“略彴缘溪一径分,千山香雪照斜醺。”
(16)、神户大桥、港大桥下津井濑户大桥、明石海峡大桥。
(17)、第四阶段为元、明、清三朝,这是桥梁发展的饱和期,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创造和技术突破。这时的主要成就是对一些古桥进行了修缮和改造,并留下了许多修建桥梁的施工说明文献,为后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资料。
(18)、凝霜的小桥。唐 皮日休《奉和鲁望寒夜访寂上人次韵》:“院寒青霭正沉沉,霜栈干鸣入古林。”宋 陆游《南歌子》:“瘦马行霜栈,轻舟下雪滩。”
(19)、明清时代,每逢农历初当地僧人都要在桥顶隆重举行仪式,将活鱼投入河中放生,以此彰显对生命的尊重。“放生桥”之名即由此而来
(20)、卢沟桥是北京地区现存早的多孔联拱大石桥,已有800多年的历史。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六月建卢沟桥,明昌三年(1192)三月建卢沟桥。初的名字是广济桥,后来改为卢沟桥。卢沟桥又名“芦沟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与永定河相交,因旧时称“永定河”而得名。
3、桥在古代的文雅说法
(1)、徙倚三层阁,摩挲七宝刀。庾郎年少,青草妒春袍。
(2)、广济和尚听了不耐烦,说:“既然是你家的羊,就到你地里去吧!”地主把羊群一齐赶到自己的地里,结果成了一座乌石山,压垮了地主的良田。传说中,这就是浮阳山的起源。
(3)、有人说,韩愈刺潮之后,常到东山门(即今笔架山)游玩。但是,深觉过江之苦,便请他的侄孙韩湘子与广济和尚一起建桥。
(4)、东边有韩湘子造的一段桥,请八仙来帮忙。韩湘子亲自到凤凰山去取石,把石头都变成了黑猪,一路赶来,可是后一群猪刚到凤南,却被一位孕妇识破,怪叫:石头怎么会走!一言不发,破天荒,石块再也赶不动了,所以韩湘子负责的东边后几个墩台都没修好。
(5)、在北边的桥。古多指送别之地。汉 王褒《九怀·陶壅》:“济江海兮蝉蜕,绝北梁兮永辞。”南朝 谢朓《鼓吹曲·送远曲》:“北梁辞欢宴,南浦送佳人。”南朝 谢朓《临溪送别诗》:“怅望南浦诗,徙倚北梁步。”北周 庾信《任洛州酬薛文学见赠别诗》:“青林隐士松,北梁送孙楚。”唐 张九龄《饯宋司马序》:“既而出宿南浦,及鸿雁以同归;追饯北梁,对邱山而不乐。”明 何景明《乐陵令行》:“北梁白马终日行,济上黄旗错相映。”
(6)、安平桥属于中国古代连梁式石板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历时十四年告成。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该桥是中古时代世界长的梁式石桥,也是中国现存长的海港大石桥,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
(7)、冯延已《鹊踏枝》: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8)、因此,秦汉建筑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术的出现,实际上是桥梁建筑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从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约莫在东汉时,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大基本桥型已全部形成。
(9)、又称平桥、跨空梁桥,是以桥墩做水平距离承托,然后架梁并。
(10)、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它被形容为一座巨丽的石桥,后来外国人都称它为“马可波罗桥”。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洛阳桥开创了在海港建设大石桥的先河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东北郊10公里的洛阳桥,也被称为“万安桥”。泉州太守蔡襄在北宋皇佑年间主持修建桥梁,嘉佑四年(1059年)建成,历时近4年,是我国著名的巨型港口梁式多孔大石桥,开创了港口大石桥的先河。
(11)、断桥残雪作为老西湖十景,在众多文艺作品中源远流长,著名的当属《白蛇传》。但断桥本名并不是断桥,据说唐初时此桥已经建成,在宋代断桥名曰保佑桥,又名段家桥。
(12)、即浮桥。《方言》第九:“造舟谓之浮梁。”郭璞注:“即今浮桥。”晋 潘岳《闲居赋》:“浮梁黝以径度,灵台杰其高峙。”李善注引郭璞曰:“即今浮桥。”《旧唐书·哀帝纪》:“杨师厚于襄州西六十里阴谷江口伐竹木以为浮梁。”清 顾炎武《蒲州西门外铁牛唐时所造以系浮桥在今河西徙十余里矣》:“唐代浮梁处,遗牛制尚新。”
(13)、前者属于索桥类,较多见,约在唐代便出现;后者属于梁桥类,实为木铁混合桥,极少见,在江西见一例。盐桥和冰桥。
(14)、关于桥的命名、故事、诗句、成语、种类(形式、功能、材料)
(15)、按用途分类可分为公路桥、铁路桥、渡槽桥和管道桥等。
(16)、该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广济桥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是我国古桥的孤例,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早的启闭式桥梁"。
(17)、长虹:指的是长拱桥。宋代叶梦得就在《定风波》里写道“千步长虹跨碧流,两山浮影转螭头”。
(18)、竹桥和藤桥。主要见于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
(19)、青丝娇落日,缃绮弄春风。(采桑)刘希夷横遮野水石,前带荒村道。
(20)、桃花嘶别路,竹叶泻离樽。(送吴七游蜀)骆宾王秦作东海桥,中州鬼辛苦。
4、古代对桥的别称
(1)、宝马金为络,香车玉作轮。(上元夜效小庾体)陈嘉言春来无处不春风,偏在湖桥柳色中。
(2)、桥梁。《列子·说符》:“孔子自卫反鲁,息驾乎河梁而观焉。”汉 李陵《与苏武》:“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后因以“河梁”借指送别之地。晋 陆云《答兄平原》:“南津有绝济,北渚无河梁。”南朝 王融《别萧谘议》:“徘徊将所爱,惜别在河梁。”宋 叶适《送宋知录》:“与子比邻计未疎,河梁新驾月明初。”清 唐孙华《偕同年吴元朗游西泾次友人韵》:“送别临河梁,暮凉怯绡縠。”
(3)、(阙题)杨师道乘星开鹤禁,带月下虹桥。(和銮舆顿戏下)虞世南北去横桥道,西分清渭流。
(4)、赵州桥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结晶,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约1397年(也有些资料为大约700年)后,欧洲才建成类似的石拱桥。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石拱桥,在漫长的岁月中,虽然经过无数次洪水冲击、风吹雨打、冰雪风霜的侵蚀和8次地震的考验,却安然无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
(5)、第二年,田氏生了一个儿子,儿子10岁了,每天都要打田氏三口,不让打就一直哭,田氏气愤,向老和尚求教。老僧对田氏说,你儿子是被杀的卢氏转世而来,要和你算账。听到这番话,田氏惊恐万分,他求老和尚开恩救命,老和尚说:“救你并不难,只要你把劫来的钱拿出来修座桥,让过路的行人不再受你们这些人的坑害。”听了老和尚的话,田氏请了不少工匠,修了一座桥,桥修好了,田氏又问了老和尚桥的名字,老和尚笑道:“你这是还卢氏帐,我看叫卢沟桥吧。卢沟桥的传说就这样流传到现在。
(6)、相传隋炀帝巡游江都时,乘龙舟,选美女一千人牵彩缆挽龙舟,号为“殿脚女”);殿兵(后军)。
(7)、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不衰。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
(8)、(留别)杨凝径转危峰逼,桥回缺岸妨。(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其二)杜审言回首渭桥东,遥怜春色同。
(9)、惨日映峰沉,愁云随盖转。(感怀)董思恭凄清回泊夜,沦波激石响。
(10)、(长相思)苏颋桥通小市家林近,山带平湖野寺连。(送冷朝阳还上元)韩翃春楼不闭葳蕤锁,绿水回通宛转桥。
(11)、陆游《五云桥》:若耶北与镜湖通,缥缈飞桥跨半空。陵谷双迁谁复识?我来徙倚暮烟中。
(12)、按跨径大小和多跨总长分为小桥、中桥、大桥、特大桥。
(13)、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卢沟桥始建于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完工。卢沟桥于金世宗统治的大定二十八年筹划修建,彼时永定河名曰卢沟河,完工后名曰广利桥,因其横跨当时的卢沟河,故亦名卢沟桥,而卢沟河直至清康熙年间,当时的康熙皇帝为其重新赐了一个吉利的名字,也就是今天北京丰台的永定河。而在近代,1937年7月7日发生的“七七事变”也称卢沟桥事变,是当年日本借由在卢沟桥附近失踪一名士兵,进而全面入侵中国,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而卢沟桥也因这一历史机缘,成为了国耻日的见证者。
(14)、而因何改名为断桥,历史上也是众说纷纭,一说为取段家桥的谐音为断桥。
(15)、在经过800多年,尤其是近几年来一连串的重建之后,广济桥的适用性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作为潮州的主要景点之整条桥的所有建筑小屋都有了不同的风格,其特点就是行船的地方就是由船桨组成的浮桥,每天规定时间连接在一起,其余时间则断开,方便船只通行。
(16)、到春秋战国之际便出现了石墩木梁跨空式桥,西汉进一步发展为石柱式石梁桥,东汉则又出现了单跨石拱桥,隋代创造出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式单孔弧形石拱桥,唐代李昭得造出了船形墩多孔石梁桥。宋代是大型石桥蓬勃发展的时期,创造出像泉州洛阳桥和平安桥那样的长达数里横跨江海交汇处的石梁桥,以及像北京芦沟桥和苏州宝带桥那样的大型石拱桥。
(17)、(游石淙山)张昌宗杨柳萦桥绿,玫瑰拂地红。(舞曲歌辞·屈柘词)温庭筠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18)、花深桥转水潺潺,角里先生自闭关。看竹已知行处好,
(19)、饰有浮雕、彩绘的梁;装饰华美的梁。南朝 萧统《锦带书十二月启·姑洗三月》:“燕语雕梁,状对幽闺之语。”宋 王安石《诉衷情》:“营巢燕子逞翱翔,微志在雕梁。”清 纳兰性德《采桑子》:“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梁,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辨香。”另,借指豪华的建筑物。唐 杜甫《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沲江图》:“白波吹粉壁,青嶂插雕梁。”清 杜岕《过林修朗轩》:“雕梁寓耳目,所患唯固陋。”又,雕梁,刻绘文采的屋梁。唐 杨巨源《上刘侍中》:“舞腰凝绮榭,歌响拂雕梁。”宋 张元干《风流子》:“飞观插雕梁。凭虚起,缥缈五云乡。”
(20)、桥梁。唐 柳宗元《兴州江运记》:“传馆是饰,旅忘其归;杠梁已成,人不履危。”宋 京镗《水调歌头》:“杠梁济涉,浑似溪涧饮长虹。”宋 陆文圭《已卯题吴江长桥二首》:“乘兴足受两三人,独当杠梁涉溱洧。”明 文征明《玉女潭山居记》:“其中台榭、楼阁、祠宇、杠梁,凡三十有一。”
5、古时候桥怎么表达
(1)、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独木桥。《景德传灯录·从谂禅师》:“僧问:久向赵州石桥,到来只见掠彴。’师云:汝只见掠彴,不见赵州桥’……僧云:如何是掠彴?’师云:个个度人。’”
(3)、所以,后一批黑猪、乌羊没有及时赶到,中间一段桥就修不成了。怎么样?天亮的时候又来了。八仙女何仙姑将莲叶从手中抛向江心,化成十八条梭船;广济和尚一见,立刻抛下禅杖,化成一根大藤,系上十八条大船,变成浮桥。这样,人们为纪念仙佛合力造桥的功绩,便把此桥既称为“湘子桥”,又叫“广济桥”。华北四宝—河北赵县的赵州桥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北宋皇帝赐名),位于河北赵县的南面,因其得名赵州而得名赵州桥。一孔石桥飞越皎河,因因古代赵县称赵洲故通称赵洲桥,有史记载:“赵郡皎河石桥匠李春工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赵州桥别称“安济桥”之名是宋哲宗所赐名,意为“安渡济民”。
(4)、这些桥在世界桥梁史上都享有盛誉,尤其是赵州桥,类似的桥在世界别的国家中,晚了七个世纪方才出现。纵观中国桥梁史,几乎所有的重大发明和成就,以及能争世界第一的桥梁,都是此时创建的。
(5)、桥因倒树架,栅值垂藤缚。(燕子龛禅师)王维欲上祝融峰,先登古石桥。
(6)、(1)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如:桥梁、桥墩、桥涵、桥头堡、吊桥、栈桥、引桥、天桥、立交桥、浮桥、铁索桥。(2)形状如桥梁的。如:心脏搭桥手术。
(7)、鸥和湖雁下,雪隔岭梅飘。(杂题九首)司空图还乡不见家,年老眼多泪。
(8)、亦作“石杠”。石桥。一说为置于水中供人渡涉的踏脚石。《尔雅·释宫》:“石杠谓之徛。”郭璞注:“聚石水中,以为步渡彴也。《孟子》曰:岁十月徒杠成。’或曰今之石桥。”晋 左思《魏都赋》:“石杠飞梁,出控漳渠。”唐 皮日休《忆洞庭观步十韵》:“上戍看绵蕝,登村度石矼。”清 曹寅《雨夕送令彰还广陵》:“陂荡水连江,泥涂聚石矼。”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古代对桥的雅称直桥精辟8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