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学上来看黑格尔的辩证法给后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精辟88条

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

1、黑格尔辩证哲学思想

(1)、(a)扬弃是使外化返回到自身的、对象性的运动。——这是在异化的范围内表现出来的关于通过扬弃对象性本质的异化来占有对象性本质的见解;这是异化的见解,它主张人的现实的对象化,主张人通过消灭对象世界的异化的规定、通过在对象世界的异化存在中扬弃对象世界而现实地占有自己的对象性本质,正象无神论作为神的扬弃就是理论的人道主义的生成,而共产主义作为私有财产的扬弃就是对真正人的生活这种人的不可剥夺的财产的要求,就是实践的人道主义的生成一样;或者说,无神论是以扬弃宗教作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则是以扬弃私有财产作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义。只有通过扬弃这种中介,——但这种中介是一个必要的前提,——积极地从自身开始的积极的人道主义才能产生。

(2)、叔本华哲学同样渊源于康德哲学。叔本华公开声明他的哲学“是从康德哲学出发的”。但是,他对于康德物自体学说的态度却不同于黑格尔。他称赞“康德的大功绩是划清现象与自在之物(两者之间)的区别”。他接受了康德把世界二分化为现象与物自体的观点,承认在现象之外存在着理性认识所不可及的物自体,并将这一观点作为自己哲学的出发点。

(3)、被抽象化和固定化的自我,就是作为抽象的利己主义者的人,就是在自己的纯粹抽象中被提升到思维的利己主义(下文还要谈到这一点)。

(4)、黑格尔的辩证法并没有从变的概念开始,或从时间的概念开始,而选择了从空间的概念开始。而《道德经》开篇其实就导入了变的概念——“非”。“非”,就是“变”,就是“化”,都是“道”之“名”(认知)。

(5)、关键词:黑格尔,《逻辑学》,辩证法,《道德经》,时空观

(6)、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批判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概论部分,马克思列举了《精神现象学》的目录并概述了黑格尔“哲学科学全书”(包括《小逻辑》《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的内容,然后做了总的评价。二是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后一章“知识”进行了详细的批判。

(7)、“人”是一个普遍性概念,黑格尔说:“人之所以为人,正因为他是人的缘故,而并不因为他是犹太人、天主教徒、基督徒、德国人、意大利人等等不一。重视思想的这种意识是无限重要的。”(第217页)黑格尔还指出:犹太人首先是人,而人不是仅仅表面的、抽象的质,人是下列所述的基础,“即通过所赋予的民事权利,他产生了一种在市民社会中以法律上人格出现的自尊感,以及从这个无限的、自由而不受一切拘束的根源,产生了所要求的思想方法和情绪上的平等化。”(第274页注释)

(8)、第他扬弃了无限的东西,设定了现实的、感性的、实在的、有限的、特殊的东西(哲学,宗教和神学的扬弃)。

(9)、(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卷第319—320页。

(10)、主要之点就在于:意识的对象无非就是自我意识;或者说,对象不过是对象化的自我意识、作为对象的自我意识(把人和自我意识等同起来)。

(11)、从诸多错中复杂的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纲举目张”,一刃而解。这是的独到之处,无人能比。

(12)、让我们先指出一点: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他只看到劳动的积极的方面,而没有看到它的消极的方面。劳动是人在外化范围内或者作为外化的人的自为的生成。黑格尔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因此,黑格尔把一般说来构成哲学的本质的那个东西,即知道自身的人的外化或者思考自身的、外化的科学看成劳动的本质;因此,同以往的哲学相反,他能把哲学的各个环节总括起来,并且把自己的哲学说成就是这个哲学。其他哲学家做过的事情——把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各个环节看作自我意识的以至抽象的自我意识的环节,黑格尔则认为是哲学本身所做的事情。因此,他的科学是的。

(13)、尼·拉宾注意到,马克思的笔记后半部分没有顺序:在似乎结束了对第303节的详细分析之后,摘录了第304-307节,但几乎没作评论,而是对过去的评论作了大量补充,又回到第303节的研究,然后再摘录第306-306节,对每句都作了详尽的分析。拉宾对此的解释是:“马克思不满意自己上述的分析”,马克思要“以经验材料的更为广泛的知识为依据”,“对市民社会及其内部越来越注意”。(参见拉宾,第168-169页)确实,第303-307节在黑格尔著作中只有两页(中译本第323-325页),马克思的摘评和中间插人的补充和评论却用了50页(中译本第88-138页),占全部手稿三分之一篇幅。马克思似乎“杀鸡用牛刀”,实际上他的批判围绕对第303节的解读,在矛盾中蹄珊回旋。

(14)、另一方面,用黑格尔的话来说,这里同时还包含着另一个环节,即自我意识既扬弃这种外化和对象性,也同样地返回到自身,因而,它在自己的异在本身中也就是在自己身边。

(15)、第这里包含着:因为有自我意识的人认为精神世界——或人的世界在精神上的普遍存在——是自我外化并加以扬弃,所以他又重新通过这个外化的形态确证精神世界,把这个世界冒充为自己的真实的存在,恢复这个世界,硬说他在自己的异在本身中也就是在自己身边。因此,在扬弃例如宗教之后,在承认宗教是自我外化的产物之后,他又在作为宗教的宗教中找到自身的确证。黑格尔的虚假的实证主义即他那只是徒有其表的批判主义的根源就在于此,这也就是费尔巴哈所说的宗教或神学的设定、否定和恢复,然而这应当以更一般的形式来加以考察。因此,理性在作为非理性的非理性中也就是在自己身边。一个认识到自己在法、政治等等中过着外化生活的人,就是在这种外化生活本身中过着自己的真正的、人的生活。因此,与自身相矛盾的,既与知识又与对象的本质相矛盾的自我肯定、自我确证,是真正的知识和真正的生活。

(16)、黑格尔将劳动规定为“受到限制的欲望”:它使自我意志的瞬间冲动和根据客观规律的构造活动保持一段距离。如果你同意这个观点,那么可见奴隶是真正的主人,因为他的对象是“自我满足的纯粹知觉”:也就是说,他是他的欲望的奴隶,而他的满足“仅仅是短暂的”,缺乏永恒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奴隶在他创造的劳动中实现了对他的工艺的支配权,正是奴隶提升了人类普遍理性的水平。然而,黑格尔引入了“恐惧和服务”这一对概念,这对促进欲望的限制以及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目的之上产生来自于人类创造性活动的“普遍能力”的意识的自由来说是必要的。显然,黑格尔认为,在具有理性自由的能力之前,每个人都必须通过被异化的力量征服而遭受自我意志的断裂,这个论断是相当随意的。(5)

(17)、第这里包含着:因为有自我意识的人认为精神世界——或人的世界在精神上的普遍存在——是自我外化并加以扬弃,所以他又重新通过这个外化的形态确证精神世界,把这个世界冒充为自己的真实的存在,恢复这个世界,硬说他在自己的异在本身中也就是在自己身边。因此,在扬弃例如宗教之后,在承认宗教是自我外化的产物之后,他又在作为宗教的宗教中找到自身的确证。黑格尔的虚假的实证主义即他那只是徒有其表的批判主义的根源就在于此,这也就是费尔巴哈所说的宗教或神学的设定、否定和恢复,然而这应当以更一般的形式来加以考察。因此,理性在作为非理性的非理性中也就是在自己身边。一个认识到自己在法、政治等等中过着外化生活的人,就是在这种外化生活本身中过着自己的真正的、人的生活。因此,与自身相矛盾的,既与知识又与对象的本质相矛盾的自我肯定、自我确证,是真正的知识和真正的生活。

(18)、在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上,辩证唯物论批判了唯心论和唯物论抽象的、僵死的形而上学的认识观点和方法,以辩证的理论思维方式发展了唯物论,既承认了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也承认了意识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论科学的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人们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19)、黑格尔著作的标题是《法权哲学原理或自然法和政治科学纲要》。“自然法”属于政治思想史领域,而当时政治科学主要是对政治思想史的解释,黑格尔的法权哲学涉及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到霍布斯、斯宾诺莎、孟德斯鸡、卢梭、莱布尼兹、康德、费希特等经典政治哲学家的思想,乃至同时代的政治思想,他把这些内容与辩证法的形式结合起来,建构了法权哲学体系。黑格尔说:“本书涉及的是科学,而在科学中内容和形式在本质上是结合着的。”(黑格尔,第2页。下引此书仅注页码)从结构上看,黑格尔把自然法学说和政治科学讨论的主题与逻辑范畴相对应,即“所有权”(抽象性)—“道德”(主观性)—“伦理生活”(现实性);伦理生活的现实性又分为“家庭”(直接个别性)—“市民社会”(形式普遍性)—“国家”(有机整体);而国家制度的整体性在于立法权(普遍性)、行政权(特殊性)和王权(单一性)的统一。

(20)、首先是关于哲学全书的总体,马克思认为,一方面,它不过是哲学精神的自我展开或自我对象化,用我们的话说,是“自我生成”;另一方面,它又是哲学精神的自我认识,但是,是在它的对象化即异化过程中的自我认识。注意“即通过抽象方式来理解自身的、异化的世界精神”并不是黑格尔的观点,而是马克思的评价。这里的“抽象”下文一再出现,表明马克思受到费尔巴哈的影响。

2、在哲学上来看黑格尔的辩证法给后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1)、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学术关系是国外马克思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两者关系的突出之处在于,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论述的(主奴)辩证法。本文分析了萨特、科耶夫、伊波利特、马尔库塞、乔纳森等西方马克思学家关于这个问题的著述,以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精神现象学》的评述,深入解读了黑格尔对"主人和奴隶"的论述。作者认为,必须分辨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受到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影响,领会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本意所在,把握异化、外化和对象化的异同,找到马克思理解问题的文本语境,从而解构马克思学的主奴辩证法神话。

(2)、当然,如果你自己去读中文版的《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出版),你会发现目录的内容一样,编排略有不同。中文版除“序言”和“导论”外,以下分别是:甲、意识;乙、自我意识;丙(甲)、理性;丙(乙)、精神;丙(丙)、宗教;丙(丁)、知识。英文版(参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的版本)大致也是这样,但在丙部分前面有一个总标题:“自由的具体的精神”。

(3)、总体上看,马克思是从费尔巴哈的角度理解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全部哲学的,即:黑格尔认为是具体的地方,费尔巴哈则认为是“抽象”;但与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在批评黑格尔的异化学说和异化扬弃学说时,不仅指出了黑格尔的“抽象”理解,而且点明了其中的积极因素,即否定的辩证法。

(4)、然而情况可能是这样的,当萨特和伊波利特论述黑格尔和马克思之间的关系时,科耶夫的重要文本已经存在于公共领域。科耶夫在1939年1月14日发表了《精神现象学》中题为《自我意识的独立与依赖:主人与奴隶》这一节的意译,添加了很多注解。对我们的意图而言,更为有趣的是,科耶夫还以马克思下面的这句话作为题词:“黑格尔……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尽管没有给出参考文献,但事实上这句话引自20世纪30年代才发表的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因此,科耶夫是第一个将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著名论断与《精神现象学》中的主奴辩证法直接联系起来的人。

(5)、首先,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看法是片面的。我们知道,尽管黑格尔哲学是一种错误的唯心主义哲学,但它内部包含着巨大的精神财富。恩格斯在评价黑格尔哲学时正确地指出,“……这一切并没有妨碍黑格尔的体系包括了以前任何体系所不可比拟的巨大领域,而且没有妨碍它在这一领域中发展了现在还令人惊奇的丰富思想。”“……他不仅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天才,而且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物,所以他在每一个领域中都起了划时代的作用。”如果人们不是停留在黑格尔哲学体系的脚手架前,“而是深入到大厦里面去,那就会发现无数的珍宝,这些珍宝就是在今天也还具有充分的价值”。在这些珍宝中具有价值的就是它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中所包含的“合理内核”,即“黑格尔在概念的辩证法中天才地猜测到了事物(现象、世界、自然界)的辩证法”。这是黑格尔对人类思想史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6)、费尔巴哈这样解释了黑格尔辩证法(从而论证了要从肯定的东西即从感觉确定的东西出发):

(7)、感受永远冷峻幽深与澄明(Lichtung)的

(8)、与上述习俗相适应的社会制度赋予市民充分的私人自由,这是建立在人的需要和满足基础上的自由。黑格尔说,英国政治经济学是“现代世界基础上产生的一门科学”,斯密、塞伊、李嘉图“从需要和劳动的观点出发”,“替一大堆的偶然性找出了规律”。(第20205页)黑格尔在政治经济学首先读出“需要”和“劳动”的社会化。他说:“需要并不是直接从具有需要的人那里产生出来的,它倒是那些企图从中获得利润的人所制造出来的。”(第206-207页)又说:“我既从别人那里取得满足的手段的劳动,我就得接受别人的意见,而同时我也不得不生产满足别人的手段。”(第207页)消费别人的生产和为别人的需要而生产的体系是市民社会的生产方式。黑格尔言简意赅地概括了这种生产方式的六个特点:

(9)、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只是为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这正是我们经常说的“历史与逻辑的一致”。请注意,这里的“逻辑”并不是形式逻辑,不是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那一套,而是思辨的逻辑,按照黑格尔的看法,它包括了知性的逻辑、辩证的逻辑和思辨的逻辑三个环节,而一般人所说的逻辑,只相当于黑格尔所谓“知性的逻辑”。

(10)、因为黑格尔的《哲学全书》以逻辑学,以纯粹的思辨的思想开始,而以知识,以自我意识的、理解自身的哲学的或的即超人的抽象精神结束,所以整整一部《哲学全书》不过是哲学精神的展开的本质,是哲学精神的自我对象化;而哲学精神不过是在它的自我异化内部通过思考理解即抽象地理解自身的、异化的世界精神。逻辑学是精神的货币,是人和自然界的思辨的思想的价值——人和自然界的同一切现实的规定性毫不相干的、因而是非现实的本质,——是外化的因而从自然界和现实的人抽象出来的思维,即抽象思维。——这种抽象思维的外在性就是……自然界,就象自然界对这种抽象思维所表现的那样。自然界对抽象思维说来是外在的,是抽象思维的自我丧失;而抽象思维也是外在地把自然界作为抽象的思想来理解,然而是作为外化的、抽象的思维来理解。——后,精神,这个回到自己的诞生地的思维,这种思维在它终于发现自己和肯定自己就是知识因而就是的即抽象的精神之前,在它获得自己的自觉的、与自身相符合的存在之前,它作为人类学的、现象学的、心理学的、伦理的、艺术的、宗教的精神,总还不是自身。因为它的现实存在就是抽象。

(11)、因此,把否定和保存即肯定结合起来的扬弃起着一种独特的作用。

(12)、在生活中了解了各种事物中的矛盾的特殊性,用哲学的眼光对待生活,我们会少走弯路。如我们去旅游,不同的城市、乡村、民俗、地域,了解它们的特点,入乡随俗,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职场,了解职场上下一切特点,根据特点别定自己的工作规划、处事原则等等。.……

(13)、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14)、另一方面,信奉宗教等等的人可以在黑格尔那里找到自己的后的确证。

(15)、现在应该考察一下——在异化这个规定之内——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的环节。

(16)、对于第一点,在前文关于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及其扬弃的论述中已经表现出来。很多人之所以读不懂马克思的话,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不懂辩证法。比如有人认为“异化”概念表明了马克思的乌托邦等等,就是这种无知的表现。

(17)、概括起来就是:黑格尔从宗教和神学出发,经过哲学的否定,然后回到宗教的神学;或者:对宗教和神学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18)、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存在很多缺陷、错误,有些甚至是很严重的错误。

(19)、Ⅲ.理性。理性的确定性和真理。(a)观察的理性;对自然界和自我意识的观察。(b)理性的自我意识通过自身来实现。快乐和必然性。心的规律和自大狂。德行和世道。(c)自在和自为地实在的个性。精神的动物界和欺骗,或事情本身。立法的理性。审核法律的理性。

(20)、根据上述情况,我们有理由认为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实际是“一箭双雕”:既射中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又射中唯物主义。而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建立他自己的、其错误荒谬不下于黑格尔哲学的非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哲学扫清道路。

3、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清晰

(1)、再次,下面的话是在以上评价的基础上对黑格尔的介绍:“这种抽象思维的外在性就是……自然界,就像自然界对这种抽象思维所表现的那样。自然界对抽象思维来说是外在的,是抽象思维的自我丧失;而抽象思维也是外在地把自然界作为抽象的思想来理解,然而是作为外化的抽象思维来理解。”

(2)、设计与哲学ID:PhilosophyDesign

(3)、规律;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4)、意识的存在方式,以及对意识说来某个东西的存在方式,这就是知识。知识是意识的的行动。因此,只要意识知道某个东西,那么这个东西就成为意识的对象了。知识是意识的的、对象性的关系。——意识所以知道对象的虚无性,就是说知道对象同它没有区别,对象对它说来是非存在,因为意识知道对象是它的自我外化,也就是说,意识所以知道自己(作为对象的知识),是因为对象只是对象的外观、障眼的烟云,而就它的本质说来不过是知识本身,这种知识把自己同自身对立起来,并因而把某种虚无性、即在知识之外没有任何对象性的某种东西同自己对立起来;或者说,知识知道,当它接触某个对象时,它只是在自己之外,使自己外化;它知道它本身只表现为对象,也就是说,对它说来表现为对象的那个东西仅仅是它本身。

(5)、后,需要指出的是叔本华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护唯物主义。在叔本华看来,唯物主义也是一种错误的哲学,唯物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犯了同样的错误,它也不懂得主客体二者是互相联系、互为存在前提的,主体既不能独立于客体并产生客体,客体也不能独立于主体并产生主体。“须知‘没有一个客体无主体’就是使一切唯物论永不可能的一条定律。”由于唯物主义与理性主义唯心主义犯了同样的错误,因此叔本华认为黑格尔哲学的流行也助长了唯物主义的传播:“当今一代学者的头脑被黑格尔的胡说搅乱了:他们不会反思,既粗俗又胡涂,完全沦为一种从蛇妖的蛋里爬出来的浅薄的唯物主义的牺牲品。”“……早就埋伏在那里的唯物主义便昂起头来,与它的伙伴、有时也称作人道主义的兽道主义手挽着手大出风头。”叔本华在这里所说的人道主义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他对于这一哲学特别痛恨,他在写给弗劳恩施塔的信中表示了对这个“被人们供上神几的复活了的德谟克里特”的忿恨之情。

(6)、(2)实践本质原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主体能动性等特点)。

(7)、(3)他把基于自身并且积极地以自身为基础的肯定的东西同自称是的肯定的东西的那个否定的否定对立起来。

(8)、应当说叔本华对黑格尔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的分析,以及对其宗教唯心主义本质的揭露,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要害,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叔本华的批判与后来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有某些相似之处,尽管两人批判的立场并不一样。费尔巴哈在分析黑格尔哲学的错误时也曾指出:“思辨哲学的或无限,……不过是不加规定的、不确定的东西——抽去一切规定的抽象”。“思辨哲学一向从抽象到具体、从理想到实在的进程,是一种颠倒的进程,这样的道路永远不能达到真实的、客观的实在”他还揭露,“黑格尔关于自然、实在为理念所建立的学说,只是用理性的说法来表达自然为上帝所创造、物质实体为非物质的、亦即抽象的实体所创造的神学学说”等等。但须指出的是,叔本华提出类似于上述的判断却要早于费尔巴哈数十年。

(9)、让我们先指出一点: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他只看到劳动的积极的方面,而没有看到它的消极的方面。劳动是人在外化范围内或者作为外化的人的自为的生成。黑格尔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因此,黑格尔把一般说来构成哲学的本质的那个东西,即知道自身的人的外化或者思考自身的、外化的科学看成劳动的本质;因此,同以往的哲学相反,他能把哲学的各个环节总括起来,并且把自己的哲学说成就是这个哲学。其他哲学家做过的事情——把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各个环节看作自我意识的以至抽象的自我意识的环节,黑格尔则认为是哲学本身所做的事情。因此,他的科学是的。

(10)、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是和自我意识等同的。因此,人的本质的一切异化都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自我意识的异化没有被看作人的本质的现实异化的表现,即在知识和思维中反映出来的这种异化的表现。相反地,现实的即真实地出现的异化,就其潜藏在内部深处的——并且只有哲学才能揭示出来的——本质说来,不过是真正的、人的本质即自我意识的异化的现象。因此,掌握了这一点的科学就叫作现象学。因此,对异化的、对象性的本质的任何重新占有,都表现为把这种本质合并于自我意识:掌握了自己本质的人,仅仅是掌握了对象性本质的自我意识。因此,对象之返回到自我就是对象的重新占有。

(11)、虽然黑格尔强调“整体以及它各部分的形成都是依存于逻辑精神的,此亦不言而喻”(同上)但对黑格尔不言而喻的前提,并不等于现代政治哲学阐述自由、实践、法权关系和社会制度等现实主题所必需的方法,也未必是达到他预期的合理性与现实性相一致目标的方法。布罗德说:“理解黑格尔,特别是在黑格尔传统中继续做哲学的,不是一个简单应用被描述为辩证的或现象学的方法,而是让方法本身在对所处时代的分析的基础上、在看待这个时代深刻经验到的精神需要的观点映照下构成。”(Brod,p.33)纽豪斯尔(FrederickNeuhouser)也说:“在令人想不到的大范围,黑格尔对使理性社会秩序得以理性所作的说明及其说服力,即使从更为根本的学说抽象出来,也能得到理解。”(ibid)

(12)、下面是黑格尔的第二个错误(极长的一段,这里不插图了)。马克思指出:由于异化被当作精神外化为物质(在黑格尔看来物质不过是虚假的精神),因此扬弃异化也就是扬弃物质、扬弃肉体。在黑格尔看来,占有对象并不是通过肉体的方式占有物质对象,而是“在意识中、在纯思维中”即在马克思所说的“抽象”中实现的占有,“是对作为思想和思想运动的对象的占有”。这样一来,第《精神现象学》尽管有一个完全否定的和批判的外表,因为一切概念都被澄清了界限、划定了范围,安置在自己的位置上;但实际上,黑格尔的批判只是思想批判(理论的批判),而不是物质批判(武器的批判)。就是说,当黑格尔批判“现实”时,他批判的其实是“现实”的概念,即理性的现实或现实的理性。他不敢把矛头指向真正的现实、感性的现实(否则早像费尔巴哈那样被解雇了)。当然,马克思也肯定,黑格尔在保守的外表下,也偷偷地塞进了批判的火种。第对于“要求把对象世界归还给人……这种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占有或对这一过程的理解”,黑格尔把它理解把感性、宗教、国家权力中的精神归还给(或“返回到”)。因为在我们看来的“自然界的人性和历史所创造的自然界”(参见“社会主义的人”部分),对于黑格尔来说,不过是精神的自我生成中的产品。当然,马克思也肯定,黑格尔以“隐蔽的、自身还不清楚的、神秘化的”方式,紧紧抓住人的异化不放,所以“它潜在地包含着批判的一切要素,而且这些要素往往已经在远远超过黑格尔观点的方式准备好和加过工了”。马克思还列举了《精神现象学》中的一些章节作为例子证明这一点。

(13)、关于——所谓对象本身对意识说来是正在消逝的东西,就是上面提到的对象之返回到自我。

(14)、叔本华的批判不仅是粗暴的,而且有些批判是“无中生有”,硬将原不是黑格尔的、甚至是他所反对的观点加到他头上。例如,叔本华批评黑格尔所以主张取消不可知的自在之物,是因为他虚构了理性有一种神秘的认识形而上学本体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天生地存在于我们之中”,它是“一种‘超感觉的’能力,或者说一种‘理念’的能力”,是“对于的直接的直觉”,并指出黑格尔的这一观点来自耶可比。这是对黑格尔哲学的“诬陷”。黑格尔从未赞成过耶可比的直觉理论,而是一贯反对。黑格尔认为,一切认识都是直接的、又是间接的,纯粹的、无需中介的直接认识(即直觉)不可能获得真理。

(15)、第因为这种观点是形式的和抽象的,所以外化的扬弃成为外化的确证,或者说,在黑格尔看来,自我产生、自我对象化的运动,作为自我外化和自我异化的运动,是的因而也是后的、以自身为目的的、安于自身的、达到自己本质的、人的生命表现。

(16)、黑格尔反对选举制,既反对选举君主,也反对选举等级议会代表,因而招致“反对民主制”的垢病。其实,选举和民意代表在黑格尔时代只是一种非主流的政治诉求,还谈不上是现实的制度。黑格尔反对的理由是“人民”与“公民”的概念区分。黑格尔并不否定人民的权利,但强调它只能在合理的国家制度中才能具体地实现为公民的权利。他说:“专制国家只有君主和人民”,如果没有合理的国家制度作为中介,“那么群众的呼声总是粗暴的。因此,专制国家的暴君总是姑息人民而拿他周围的人来出气。同样,专制国家的人民只缴纳少数捐税,而在一个宪政国家,由于人民自己的意识,捐税反而增多了。没有一个国家,其人民应缴纳的捐税有像英国那样多的”。(第322页)在英国,自由主义者约翰·密尔近30年后才认识到在人民的名义下可以施行“多数人暴虐”。(参见密尔,第4-14页)

(17)、(a)扬弃是使外化返回到自身的、对象性的运动。——这是在异化的范围内表现出来的关于通过扬弃对象性本质的异化来占有对象性本质的见解;这是异化的见解,它主张人的现实的对象化,主张人通过消灭对象世界的异化的规定、通过在对象世界的异化存在中扬弃对象世界而现实地占有自己的对象性本质,正象无神论作为神的扬弃就是理论的人道主义的生成,而共产主义作为私有财产的扬弃就是对真正人的生活这种人的不可剥夺的财产的要求,就是实践的人道主义的生成一样;或者说,无神论是以扬弃宗教作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则是以扬弃私有财产作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义。只有通过扬弃这种中介,——但这种中介是一个必要的前提,——积极地从自身开始的积极的人道主义才能产生。

(18)、现在看一看黑格尔的体系。必须从黑格尔的《现象学》即从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开始。

(19)、(3)事实上,马尔库塞已经在他1932年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评论中指出,马克思的重要概念回到了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发展了的“劳动”和“统治与奴役”的本体论范畴(FromLuthertoPopper,London1983,p.13,p.39)。皮埃尔·纳维尔强调黑格尔的论述,但他还指出,认为这就是马克思思想的来源未免过于简单。

(20)、“存在”是“道理”的外在感知,“道理”是“存在”的内在驱动。这样的含义在以上的形式语言中是没有表达的。而《道德经》是通过“妙”与“徼”来表达“存在”与“道理”的这种内外关系的。“妙”与“徼”的内外同一谓之“玄”。从我们今后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是个看重“道理”的社会,而西方社会则是个看重“存在”的社会。虽然“存在=道理”,但,其形式内容却是不同的。看重“存在”的社会,就是看重“外在感知”的社会,但这并不是说这样的社会不讲“道理”;看重“道理”的社会,就是看重“内在感受”的社会,但这也并不是说这样的社会不需要“外在感知”。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一个“唯物”社会;一个“唯心”社会。或者也可以讲:一个更注重外在的物质生活;一个更注重内在的精神生活。当然,实际的社会则是混杂的。而,不是这种纯理论或历史的分析。这是个相对的“真理”。

4、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思想

(1)、马克思把第261节讨论公民权利和义务关系抽象为辩证法的推理:“无限的现实的精神”把自己分为有限的领域,是“为了返回自身,成为自为的”。马克思评论说:“逻辑的、泛神论的神秘主义在这里已经很清楚地显露出来”,随后认定说:“这一节集法哲学和黑格尔整个哲学的神秘主义之大成”。(同上,第10,12页)“逻辑的、泛神论的神秘主义”的基调在对各节的评论中处处可见。其之所以“逻辑”,因为“整个法哲学只不过是逻辑学的补充”,是“逻辑学中的一章,’;其之所以是“泛神论”,因为“各种不同的权力的命运是由‘概念的本性’预先规定并封存在圣宫(逻辑学)的神圣记录中”;其之所以是“神秘主义”,因为“在一切阶段上都遇到上帝人化,这种说法又造成了一种深奥的、神秘的印象”。(参见同上,第23,19,51页)   马克思批判说:“黑格尔的主要错误在于,他把现象的矛盾理解为观念中、本质中的统一。”(同上,第114页)比如,在评论第269节时,马克思虽然表扬黑格尔把政治国家看作机体“这是前进了一大步”,但接着批判黑格尔仅在观念中表述这一发现。马克思指出,由于在黑格尔逻辑学中,动物有机体和政治机体都是地道的“逻辑观念”,而现实的主体即政治制度“则变成它们的简单名称”。(参见同上,第15-16页)因此,“从机体的一般观念通向国家机体或政治制度的特定观念的桥梁并没有架设起来,而且这座桥梁永远也架设不起来。”(同上,第18页)

(2)、这些说法连语言上都和黑格尔的观点毫无区别,而且无宁说是在逐字逐句重述黑格尔的观点。

(3)、在自我意识的精神发展视野中确定“主人和奴隶”是必要的。正如我们已经指出而现在正要强调的,这是精神回到自身的早期阶段。用黑格尔的术语来说,这比诸如法律、艺术、宗教和哲学等文化成果更为“具体”。然而,它定位在某些重要的转折点上,因为黑格尔所面对的问题是如何从外部事物的纯粹意识中辩证地发展自我意识。意识不能在事物中把握自身。它必然通过彻底的否定而使自身从中完全区分出来。对欲望的对象的消费以转瞬即逝的方式实现了这一点。意识在对另一个意识施加压力的过程中挑战自己的生命,假定一种认识代表了一个更有希望的中介。但主人发现他自己在减轻对奴隶——他的所有物——的征服的过程中陷入了困顿。只有通过互相尊重,比如黑格尔所说的个人构成与黑格尔后来在其中发展的伦理关系相符合,自我意识才能获得恰当的承认。在这个阶段,辩证法通过被轻视的奴隶而得到发展。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他通过在劳动中的否定性活动而“发现自身”。然而,必须强调指出的是,自我意识在这个方面也得到了发展。

(4)、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人的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主张是唯我论,认为感觉是宇宙的本原。

(5)、黑格尔在这里、在他的思辨的逻辑学里所完成的积极的东西在于:独立于自然界和精神的特定概念、普遍的固定的思维形式,是人的本质普遍异化的必然结果,因而也是人的思维的必然结果;因此,黑格尔把它们描绘成抽象过程的各个环节,把它们联贯起来了。例如,扬弃了的存在是本质,扬弃了的本质是概念,扬弃了的概念……是观念。然而,观念究竟是什么呢?如果观念不愿意再去从头经历全部抽象活动并满足于充当种种抽象的总体或自我理解的抽象,那么,观念也要再一次扬弃自身。但是,自我理解为抽象的抽象,知道自己是无;它必须放弃自身即抽象,从而达到了恰恰是它的对立面的本质,达到了自然界。因此,全部逻辑学都证明,抽象思维本身是无,观念本身是无,只有自然界才是某物。

(6)、Ⅰ.真的精神;伦理。Ⅱ.自我异化的精神,教养。Ⅲ.确定自身的精神,道德。

(7)、我们既要说明这一运动在黑格尔那里所采取的抽象形式,也要说明这一和现代的批判相反的运动同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所描述的同一过程的区别;或者更正确些说,要说明这一在黑格尔那里还是非批判的运动所具有的批判形式。

(8)、(1)物质存在形式原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9)、关于第——(3)意识的这种异化不仅有否定的意义,而且也有肯定的意义;(4)它不仅对我们或者对自身有意义,而且对它本身即对意识也有意义。(5)对象的否定,或对象的自我扬弃,对意识所以有肯定的意义(或者说,它所以知道对象的这种虚无性),是由于意识把自身外化了,因为意识在这种外化中知道自己就是对象,或者说,由于自为的存在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性而知道对象就是它自身。(6)另一方面,这里还同时包含着另一个环节,即意识既扬弃这种外化和对象性,也同样地返回到自身,因而,它在自己的异在本身中也就是在自己身边。

(10)、这里不去追究哪种排序更加优越。对于理解“1844年手稿”来说,重要的是知道,马克思之所以把“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单独作为一部分,是因为它们都相当于黑格尔《精神哲学》中的主观精神部分;“精神”部分相当于客观精神部分;“宗教”和“知识”相当于精神部分(不过,在“精神哲学”中,精神包括“艺术”“宗教”和“知识”,也就是说,多了“艺术”部分)。而这样的结构使得《精神现象学》可以作为黑格尔全部哲学体系的导言部分来读(黑格尔在出版《精神现象学》时,也确实把它当作导言部分,以后成为“哲学全书”的三个部分则分别作为第四部分,但后来改变了计划,四部分以《哲学全书》的面目出现),所以马克思把它称为“黑格尔哲学的诞生地和秘密”。

(11)、Ⅱ.自我意识。自身确定性的真理。(a)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和非独立性,主人和奴隶。(b)自我意识的自由。斯多葛主义,怀疑主义,苦恼的意识。

(12)、问题不在于“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在于如何理解“现实性”:是像黑格尔那样把它理解为理性(合理性),还是像费尔巴哈那样把它理解为“感性”,或者像马克思那样把它理解为实践?

(13)、关于——自我意识的外化设定物性。因为人等于自我意识,所以人的外化的、对象性的本质即物性(即对他说来是对象的那个东西,而只有对他说来是本质的对象并因而是他的对象性的本质的那个东西,才是他的真正的对象。既然被当作主体的不是现实的人本身,因而也不是自然界——因为人是人的自然界,——而只是人的抽象,即自我意识,所以,物性只能是外化的自我意识),等于外化的自我意识,而物性是由这种外化设定的。一个有生命的、自然的、具备并赋有对象性的即物质的本质力量的存在物,既拥有他的本质的现实的、自然的对象,他的自我外化又设定一个现实的、但以外在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而不从属于他的本质并且凌驾其上的对象世界,这是十分自然的。这里并没有什么不可捉摸的和神秘莫测的东西。相反的情况倒是神秘莫测的。但同样明显的是,自我意识通过自己的外化所能设定的只是物性,即只是抽象物、抽象的物,而不是现实的物。[ⅩⅩⅥ][注:马克思在手稿的页码中没有标出第XXV页。——编者注]同样很明显的是:物性因此对自我意识说来决不是什么独立的、实质的东西,而只是纯粹的创造物,是自我意识所设定的东西,这个被设定的东西并不证实自己,而只是证实设定这一行动,这一行动在一瞬间把自己的能力作为产物固定下来,使它似乎具有独立的、现实的本质的作用——但仍然只是在一瞬间。

(14)、马克思在《批判》手稿的末尾还批判了黑格尔的《逻辑学》,指出“全部逻辑学在于证明:抽象的思维本身是虚无,理念本身是虚无。只有自然才确是某种东西”。在《逻辑学》中,各种纯概念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发展过程,但是这个逻辑过程到“精神”时就到达尽头了。因此,对于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而言,不得不扬弃“逻辑学”,进入“自然哲学”。然而,在黑格尔那里,自然并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个外在并独立于人的自然,相反地,“精神是自然的真理,是自然的第一性”,这个“者是精神”。既然精神是第一性的,“因此整个自然对于他只是在感性的外在形式下重复一遍逻辑的抽象概念罢了”。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所讲的否定以及否定之否定,都是在纯思维中进行的,从“逻辑学”过渡到“自然哲学”,不过是宗教家的“上帝创世说”的哲学化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15)、中国人的“道”,是有无混一的,“有”亦是道,“无”亦是道,有无不分且同一的“玄”还是“道”。有道理还是无道理,本身就是个破费思量需要“辩证”的事情。也只有通过所谓的“辩证法”才能得以洞悉的。这也正是《道德经》中,有与无之辨,同出于“道”而异“名”的“玄之又玄”所表达出来的观点——“观其妙与观其徼”。观其一妙一徼,就是中国人所认知的《道德经》中“辩证法”的全部。“妙”在于其内有“道理”,“徼”在于其外有“行迹”(现象)。辩证,既要观察它外在的行迹现象,又要思考它的内在道理规律,道理与现象是相配的同一的。这,就是朴素直接的“辩证法”。

(16)、(3)这种外化不仅有否定的意义,而且有肯定的意义;

(17)、一方面,这种扬弃是思想上的本质的扬弃,也就是说,思想上的私有财产在道德观念中的扬弃。而且因为思维自以为直接就是和自身不同的另一个东西,即感性的现实,从而认为自己的活动也是感性的现实的活动,所以这种思想上的扬弃,在现实中没有触动自己的对象,却以为已经实际上克服了自己的对象;另一方面,因为对象对于思维说来现在已成为一个思想环节,所以对象在自己的现实中也被思维看作思维本身的即自我意识的、抽象的自我确证。

(18)、当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这种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而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须是对象性的活动。对象性的存在物客观地活动着,而只要它的本质规定中不包含对象性的东西,它就不能客观地活动。它所以能创造或设定对象,只是因为它本身是被对象所设定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因此,并不是它在设定这一行动中从自己的“纯粹的活动”转而创造对象,而是它的对象性的产物仅仅证实了它的对象性活动,证实了它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动。

(19)、因此,现在不用再谈关于黑格尔对宗教、国家等等的适应了,因为这种谎言是他的原则的谎言。

(20)、马克思如此聪明的人不会不感到自己批判的弱点。在第305节摘评中,马克思终于认识到,第303节私人等级中那个“建立在实体性关系上的等级”,就是“过着自然伦理生活的等级,它以家庭生活为基础,而在生活资料方面则以土地占有为基础”的“农民等级”。(同上,第117页)德文Bauernstandes(“农民等级,’)包括中文的“地主”和“农民”,如黑格尔说:“土地占有者等级分为有教养的部分和农民等级”。(第394页)“有教养的地主”即容克(Jakers)。马克思明白了市民社会中的农民等级是中世纪的遗留,这使得他在第305-306节的评论中一下子抓住了君主制的要害:君主和容克世袭制是中世纪土地长子继承制的延续,“难怪贵族要以血统、家世,一句话,以自己肉体的生活史而自傲……贵族的秘密是动物学”。(同上,第132页)

5、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是什么

(1)、黑格尔在这里,并没有直接地提到“认知反映”与“反思思辨”这两种内在的运动。但,根据黑格尔之后的描述,显然,这两种运动也都是存在的。都是存在的内在运动形式。而,这里没有提这两种内在的运动形式,只是为了重点关注外在的“存在”本身,而忽略了“存在”之内在形式(却是事物自身的本质)。

(2)、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批判了古今中外的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辩证法,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注释为中国特色的辩证法一一矛盾论一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3)、第劳动生产是一种“主观的利己心转变为对其他一切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中介活动。以劳动为中介,一方面,劳动者“通过教育和技能分享到其中的一份,以他的生活,’;另一方面,“每一个人在为自己取得、生产和享受的同时,也正为了其他一切人的享受而生产和取得”。(第219页)

(4)、下面一段话不是费尔巴哈的,而是马克思自己的观点:

(5)、黑格尔的“有论”(DasSein),也即“存在论”,于此有相同的阐释作用,但它更加地“纯思辨抽象”(思想之游戏,极限的形而上思维)而非“形象”。黑格尔在梳理了西方形而上哲学思想后,将“有论”的逻辑(logos)讨论归纳总结为了西方逻辑学的开端。

(6)、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是由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部分组成。

(7)、这里还是转述的费尔巴哈的观点。费尔巴哈认为即使是黑格尔的知识,仍然没有达到真正的感性存在水平,所以它仍然需要直接成为现实的也就是感性的自然界和人。这里要说明的是,费尔巴哈的感性并不是单纯指认识的感性,而是指感性存在,因此感性也被当作肉体性、物质性,等等。所以,当马克思谈到费尔巴哈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现实的(文集翻译成了“实在的”)科学时,他说的“唯物主义”并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而是存在论意义上的唯物主义,即人的肉体存在。

(8)、(5)对象的否定,或对象的自我扬弃,对意识所以有肯定的意义(或者说,它所以知道对象的这种虚无性),是由于意识把自身外化了,因为意识在这种外化中把自身设定为对象,或者说,由于自为的存在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性而把对象设定为自身;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在哲学上来看黑格尔的辩证法给后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精辟8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