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什么意思
1、仁义道德是什么意思
(1)、2010年,林远泽教授在台湾东海大学讲学留影
(2)、可是假如这一切会和自己的利益冲突,比如因为在路上帮助别人而考试迟到,进而影响了成绩,这个时候成年人又会给孩子怎样的指引呢?
(3)、有时,今日头条上也喜欢用一些案例来培养人们的道德水平,比如:《小偷翻窗户去偷你们家的东西,不小心摔死了,你要不要承担责任?》引发人们的讨论,我觉得这方式很好。既普及了法律常识,又统一了人们的道德认知。知行合一。
(4)、透过本文的讨论,我们主张宗教对于生命关怀的阐释,实能为道德实践提供有意义性的基础。它使人类在面对生命意义的虚无主义危机时,仍能坚持道德的实践。且这种对于宗教超越向度的期盼,从主张“强义依赖论”的神律论开始,就都不否认它必须建立在人类道德实践的无穷努力之上。我们唯有穷尽道德的一切努力,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的有限性,而需要无限性的超越。在这个意义上,宗教同样不能独立于道德实践之外而存在。一旦我们能区分出宗教对于人类生命意义的关怀,在透过道德自律以确立人格尊严之外,对生命实践仍具有不同层次的意义,那么肯定道德需要宗教,并非主张道德后必须依赖于神律,而是主张唯有透过道德与宗教的相互补充,以道德实践作为人类生命意义之归趋,才能得到理性的证成。
(5)、这段话对我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我感觉自己终于意识到了这种“不暴烈不醉人”的动人方式。
(6)、你每天都能看到很多教程,无论是广告业、媒体业还是商业,无论是发刊词、销售文案、对投资人进行的宣讲还是众筹文案,那些教程都是在教你如何“暴烈而醉人的进攻”。也就是说,告诉你如何富有技巧地抓住别人的情绪,无论是沉醉的情绪还是恐惧的情绪,让他们兴奋、快乐、依赖,然后需要你。
(7)、这套理论在很多领域都产生了影响,但是因为前后几次修改,一般人不太容易懂,这里我们就做个简化,用科尔伯格喜欢的思想实验——“海因茨偷药”来解释(Heinzdilemma)。
(8)、上帝从亚伯拉罕并没有将他亲生的独子“留下不给我”,而肯定亚伯拉罕是真正“敬畏上帝”的人,他后还是派遣天使阻止了这场悲剧,并起誓说日后一定要赐福给亚伯拉罕的子孙。亚伯拉罕大概不是预期上帝会给他回报,才决定听从上帝的命令,因为我们很难想象,在世界上难道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比亲情至爱有更高的价值。而又有谁会愿意用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去换取那些价值较低且不一定能得到的东西呢?但在上帝的命令之前,亚伯拉罕却连至爱的独子都没有考虑要留下来,这表示,亚伯拉罕在敬畏上帝的宗教意识下,已经彻底抛开他个人爱好的考虑,他在上帝的命令之前,不仅愿意放弃一切尘世的价值,甚至必须做出重大的牺牲也在所不惜。在这个意义下,亚伯拉罕成为在上帝眼中的义人,他无条件地遵守超越他个人利害考量的律令。上帝显然认可这种行为配得幸福,因而起誓说,他一定会赐福给亚伯拉罕的万代子孙。
(9)、海因茨发现他全部身家也只有1000美金,可是药剂师坚持不肯降价,付款之类的也不行,怎么办呢?海因茨为了救他的老婆,开始考虑:要不要去偷这个药。
(10)、“道德化的爱情,本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般,是非功利的,不顾一切的。而《倾城之恋》里面的爱情关系是什么?充满了利益的考量,有人形容那是蝇营狗苟的爱情。”唐颖指出,“我们平时看到的爱情都经过了修饰、美化,而张爱玲不是,她从来就是要把生活的真相撕裂开来,这正是她深刻的地方。”
(11)、在这个三段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来,透过神爱论(前提2)对于神律论(前提1)的修正,我们得出神爱论的主张即是:(3)X行为是道德义务,因为X行为是出于爱的行为。但在这里,上帝命令的必要性以及道德命令的义务性质,其实反而消失掉了。因为如果道德行为X本身就是一种来自爱的行为,那么我们并不需要上帝来命令我们做它,而是我们为了自爱的理由也会乐于去实行它。因为一旦道德的行为就是爱人的行为,那么我们只要追求幸福与快乐,就将会是上帝的爱所会意愿的事。这样一来,道德就不再具有义务要求的命令含义,而只沦为由爱好自我推动的需求满足。
(12)、总结一下,前习俗期被认为是一种儿童化的道德水准,小孩基本都是这样,要不就是怕被罚,要不就是想着自己能有啥好处,这是一种幼稚的道德判断阶段。
(13)、过去这一两年里,我几乎把“动人的美不做暴烈的醉人的进攻”这句话当成自己的人生指南了。
(14)、从“道”的虚空到“德”的实有,中间起到连接作用的便是道家中两个重要的概念,阴阳与五行。“道”的存在,是以阴阳的方式来运化万物。
(15)、上述(1)是欧绪弗洛的立场,但代表苏格拉底的立场(2)却是主张,就连上帝做出命令的意志,也不能违反道德律。因为只要上帝是全善的,那么上帝也不可能命令我们做不道德的事。可见,先于上帝的命令,一个行为首先必须是在道德上善的,那么上帝才有可能会要求(或命令)我们去做它。而对于我们而言,若非我们先知道何谓道德上的善,否则我们也无法知道上帝命令我们做的事在道德上是否是正确的。而若我们不知道什么是道德上正确的,那么我们除了服从上帝的命令外,似乎也没有任何基础可以说,服从上帝命令的行为,就一定是在道德上正确的。《欧绪弗洛篇》的讨论并没有结论,但这却可引发我们进一步思考,在苏格拉底的质疑之下,“强义依赖论”的观点是否仍能站得住脚?
(16)、南华真人有言:“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在“道”的层面去看这些是是非非的辩解,真乃是贻笑大方之说。
(17)、第两个词属性有区别。道德可做名词,也可做形容词,而道义只可做名词。
(18)、“明礼诚信”,强调公民应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诚恳待人。
(19)、但现在问题是,在上述神律论的神学与后设伦理学的证成中,我们却正好无法证成(1)“上帝是(道德上)善的”这个前提。因为一方面,若我们认为善恶、对错的来源都在于上帝的命令,那么我们说上帝是善的,只是说上帝(命令的)是上帝的命令,这句话其实是重言反复的套套逻辑(tautology)。神律论的道德上帝命令说,因而将使“上帝是善的”这句话成为空洞的陈述,而不能为神律论提供必要的前提。更糟的是,在上述的神学证成中,“主意志论的上帝概念”基本上否定我们能以道德理性或善的标准来限制或理解上帝的意志,就此而言,我们在原则上并不能排除上帝会做不道德命令的可能性。由此可见,上帝是善的这个前提,不仅不一定能成立,且一旦神律论仍允许上帝会有做不道德命令的可能性,那么它甚至会反过来否定神律论的主张。亦即,一旦“上帝是善的”这个前提是不必然存在的,那么当亚伯拉罕面对上帝要求他做谋杀这种不道德的行为时,我们就不应支持亚伯拉罕仅因他自己虔诚的宗教信仰,就可以决定谋杀无辜的人。就此而言,我们即可以提出对于神律论的批判,并将此批判表达成以下的三段论推理过程:
(20)、由此,首先要着重强调“道”的属性。老子在《道德经》25章中第一次为“道”下了定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在老子的概念中,“道”不再单纯地是人们行走的道路,也不仅仅是我们如今所理解的万物运行的规律,而是在天地诞生之前就存在的某种事物,或者称为某种具有氤氲、混沌属性的状态,是在人类对其有认识之前就已经亘古存在的。
2、道德是什么意思
(1)、从“形而上”方面去探讨万物本我属性后的真谛,是所有宗教与思想致力于的命题;从“形而下”方面去钻研万物的具体构成,是所有实践与技术致力于去深化的历史使命。以此可知,所谓“科学”,乃是一科之学问,而非仅仅只是指实践科目的“形而下”。
(2)、对于范柳原“死生契阔,与子相悦”那样一份不做承诺的告白,白流苏愤怒了,她直接挑明自己的意图——我来见你,是奔着结婚来的。“但像这样一心奔着结婚的目的,是爱情吗?不是,所谓爱情道德就是说我们不应该是功利的。”
(3)、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主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
(4)、在她看来,好的文学更接近生活的真相。张爱玲笔下的男女关系如此,卡波蒂的《蒂凡尼早餐》也是如此。小说中,女主人公郝莉·戈莱特丽是一个红牌交际花,是风尘女子,为了赚取一小时五十美元的交际费,不惜到监狱与黑手d老大“社交”。
(5)、《易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整个世界存在的方式正是以阴阳的互相生化为基础的;“德”的彰显,是以五行的概念来昭类万物的。
(6)、如果你是老师,不妨在学生之间做个调查,当然这个被救的人可以随意改动,比如让孩子选择要不要偷药救父母,救老师同学,或者干脆是一个素不相识的人。
(7)、同学们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8)、坦白说,仍然是后一种东西更能持久的吸引人,而不需要快速更迭(像每年要换几次的广告文案一样)。但后一种东西很少看到,我都举不出几个大众文化里的例子。——如果只能在平庸和醉人、暴烈之间选一种,我还是建议你选后一种。
(9)、具体来说,不可以强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穷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发展中国家遵循发达国家的道德。
(10)、在可普遍化的思考实验中,我们必须能站在别人的立场,来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做,才是大家都能同意的做法,以使得这种原属于我个人设想的主观行为格律,能成为大家都愿意遵守的客观实践法则。在此“神爱论”的“爱人如己”即又被康德肯定为道德律的核心。我们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决定自己应该怎么做,这种可普遍化的思考,意味着我们不断脱离自我中心的思考,亦即不再以我们个人爱好的满足来作为行动决定的依据,而是根据对他人人格的尊重来限制自己的自私自利。遵守具正当性的义务,即必然同时要求我们应抛弃一切个人爱好的考虑,这显然表示,康德仍肯定亚伯拉罕神律论之核心观点的重要性。只不过对于康德而言,我们必须无条件地遵守义务的要求,并非出于敬畏上帝的命令,而是出于对道德法则的敬畏。
(11)、(2)上帝命令X行为,因为X行为是出于爱的行为;
(12)、①道德的认识功能。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13)、一个家长或者老师教育孩子,你要做一个好人,但是你追问一句:什么表现可以叫做好?孩子容易理解的就是好好学习,考个高分,这叫“好”。
(14)、后,也就是的2版本,叫做普遍伦理原则。这个需要你仔细思考:
(15)、白流苏来见范柳原是想通过结婚离开封建大家庭,她采取的方式是老式女人的“守”。她以守为攻,对他露骨的调情不做直接反映。唐颖分析道:“她能看出范柳原这个人讲精神恋爱,而所有的精神爱恋是走向婚姻的,一旦和他上了床,发生肉体关系,他们就完了。她有这个意识,所以两人之间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
(16)、这里我们不是要去探讨伦理学,我们只是稍稍讲“伦理”和“道德”划个约等号,然后做一个自然的联想:一个孩子从小长到大,你觉得他的道德理念是怎么形成的呢?
(17)、没记错的话这句话是尼采说的。短短的句子里有几层丰富的意思,包括对动人和醉人的区隔,对暴烈进攻的轻度反对,对美的含混解释。
(18)、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主要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之服务。
(19)、相对于康德实践设准论的“弱义依赖论”,科尔伯格认为宗教对于道德的作用,并不在于它能让我们设想回报的可能性,而在于它能说明为何道德是人类生命存在之究竟有意义的活动。道德对于宗教的需求,并非起源于要求德福一致的理性思考,而是出于对人类生命存在之意义虚无感的真实回应。道德之所以需要宗教,其真正的理由在于,道德其实并没有办法充分证成:为何实践道德本身终仍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特别是当我们在穷尽道德的一切努力之后,却发现我们仍无法不处在一个遭忧受苦、充满不正义的世界,这时我们就难免会面临到生命毫无意义可言的虚无主义危机。面对这种生命意义的虚无感,“我为何要行道德?”的强烈质疑将挥之不去。这即如同科尔伯格所说的:
(20)、我们姑且把这个类型叫做“避免处罚”的逻辑,其实这跟我们刚才讲的,小孩不去偷糖吃因为怕挨揍是一回事,这个,你可以理解为前习俗期的1版本。
3、道德风险是什么意思
(1)、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跟他讲道德,无异于对牛弹琴。一个对自己父母都不孝顺,对兄弟姊妹都不肯帮助的人,自然没有责任心,也没有道德可言,他交往的人都是为了利,经不起任何风雨的打击,对别人笑脸相迎也只是演戏。
(2)、林远泽,政治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柏林自由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语用学、伦理学、哈贝马斯和霍耐特思想等。
(3)、沈从文《绅士的太太》:“凡是一切绅士的坏德性,他们都不曾缺少。”
(4)、“他真实地写出了这样一个角色,多年以后,这本书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被大家认可。”唐颖说:“我们的文学一定要超越世俗意义上的道德观、是非观,这个是文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5)、以福勒的说法为基础,科尔伯格即能将康德道德自律的观点,再纳入他的“弱义依赖论”中。他指出,道德发展虽然以信仰的关怀为基础,但这并非说我们主张要以宗教取代道德领域的自律性,否则在这些价值核心的领域中,我们又会回退到只服从神令的他律道德中。科尔伯格极为精准地看出,康德的自律伦理学具有一种内在分裂的紧张关系。从他的道德发展理论来看,道德发展的序阶性提升,是以道德判断的分化与统整程度作为衡量的标准。因而道德意识的发展即逻辑地涵蕴了,我们必须不断地在实然与应然之间做出截然的划分,以及必须针对道德规范的应用,做出无条件限制的普遍性要求。因而当我们坚持道德的自律,但却面对“受苦、不正义与死亡”的绝望危机,而发出“我为何要行道德?”的质疑时,我们就只得把生命意义的关怀交给宗教去进行形而上学的解释。宗教的解释从而负有解释我们如何能沟通实然与应然、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以及如何使我们能自我认同于无限存有者的问题,以能面对因道德实践而来的绝望与无意义的危机。宗教必须能构想有一能弭平一切差别对待,以使我们能处身在生命一体性之本体—宇宙论的世界观点(诸如中国哲学所谓的天人合物我一体),这种宗教信仰观事实上已经远离有神论的宗教观,反而比较接近中国哲学的宗教观点。
(6)、1的版本,首先是开始关注到人权问题。比如你不管人家药剂师成本是多少,他要卖2000美金,你觉得不公平你就不买,可是人家有权定价,你不能说他在牟取暴利。药剂师的人权应该首先得到尊重。
(7)、皮亚杰的名气就不用多说了,因为老牌,所以理论相对也简单一些。皮亚杰认为孩子的道德发展大概经历三个阶段:
(8)、如何给孩子解释什么是伦理?当生活中遇到伦理上的两难问题时,我们该怎么选择?
(9)、毕竟,唯有对治家理国有实际作用的作品,才有可能具有流传万世的意义。也正因为此,人们对这一传世之作的理解往往容易禁锢于“人”的概念上,所有的解读都必定是出于人世的价值和判断。而“道”本身所有具有的生化性和超越性,其实是“无情”的,是表现为“天地不仁”的。
(10)、而且事实上,暴烈而醉人的进攻是一种不易获得的技巧,而且它被需要。它可不是针对那些水平不高的人才有用,你会发现,通常越是那些成功的人越容易被此吸引。这说明醉人能力和成功的联系密不可分。
(11)、从亚伯拉罕的例子中,我们看到主张道德依赖于宗教,或道德判断应从属于上帝命令的“神律论”之洞见之所在。道德要求我们应超越只是满足自我中心的个人爱好,而无条件地服从义务。但是,若义务的要求仍然只是个人自己所制定的,那么“义务的要求”就难与“爱好的满足”做出明确的区分。所谓“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即表示,我们种种的道德修辞(所谓满口仁义道德),究其实质,很可能都只是用来顺遂个人利益的借口而已。相对的,我们在现实上,却经常看到那些真正有坚定信仰的人,他们虽谦称只是上帝的仆人,而没有自己的功劳,但他们所做的无私奉献却多么令人敬佩与动容。一旦透过敬畏上帝,遵循上帝的命令,使我们能不受限于个人那些根深蒂固的主观道德判断与世俗价值观点,并在面临可能必须付出重大牺牲的恐惧与战栗之前,仍能坚定信仰,而无所迟疑地跃向实现人类生存意义的宗教向度;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唯有建立在服务上帝命令的宗教信仰之上,真正客观的道德判断,真正无条件地服从义务的命令才是真实可能的。
(12)、(例子)乔治·华盛顿总统在1796年的告别演说中宣称,一个共和国的公民如果没有品德就无法管理自身和充分行使他们的自由权。
(13)、“道”是“德”的内在属性,“德”是“道”的外在体现。但同时,“道”与“德”又是不可分离的,二者共同构成了我们所能够触及的物质世界。所以苏子在那篇著名的《赤壁赋》中写道:“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此“造物者”,即是“道”也;此声色之属,即是“德”也。
(14)、虐待老人不仅违背道德,也是严重的违法行为。
(15)、•修真杂谈,人们常说修行“苦”,你可尝到修行之“乐”?
(16)、情境是现在有一个人,叫海因茨,他的老婆患了一种古怪的病,就快死了,这时候有一个药剂师刚好发明了一种药,能治他老婆的病,可是药的卖价高,要2000美金。
(17)、《敦煌变文集·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都讲闍梨道德高,音律清泠能宛转。”《水浒传》:“我等自是出家人,不曾恼犯了你,你因何夜来越墙而过,入来把斧劈我?若是我无道德,已被杀了。”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忽二女鬼现灯下,向僧作礼曰:‘师等皆饮酒食肉……烦师传语主人,别延道德高者为之,则幸得超生矣。’”
(18)、伦理学作为哲学的二级学科,一句话概括就是讲人类的一切道德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中的一对主要矛盾是“义”和“利”的取舍。
(19)、二则更要脱离我们当下的语言环境,把“道德”二字与日常中所涉及到的个人品质相剥离,从“道”和“德”之内在与外显的层面去理解老子对整个宇宙世界的认知,而非仅仅只是对人类社会的叙说,否则就极容易把《道德经》对整个生命体的关注降低到以人为主的高度上。
(20)、《道德经》,以人为本,主要阐述人和自然的哲学内涵。道者,行之以路也;德者,遵之以行也。德,双人旁,不是一个人遵之以行,而是必须很多人遵之以行。什么意思呢?简单说就是前人开路后人跟着走,而且不能斜着走,横着走,也不能走岔,走丢,这就叫“大道从之,天人合一”,以天的名义指导您的行动。您若不遵道,不守德,那便是“逆天而行”,天必谴之。
4、职业道德是什么意思
(1)、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即“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道德从老师,家长来。人从小就接受老师,家长的教育,才会形成自己的是非观,才会形成道德。老师,家长的影响巨大。记得小时候老师就教我们唱的:“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人民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钱,对我把头点,我高兴地说了声:叔叔,再见!”那是早的道德教育,当时也不觉得这简单明了的歌词有什么意义,现在想想,那是教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在得到别人的认同后的畅快,还知道了对人要有礼貌的教育。
(3)、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以仁义为基础的道德。
(4)、哈贝马斯丨劳伦斯·科尔伯格与新亚里士多德主义
(5)、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方向、方法、技术的总称;德是素养、品性、品质。道德双修是人生的哲学。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6)、当一个社会人人敬畏法律,人人遵守规则,道德水平自然也会水涨船高,二者相辅相成。只谈道德,不讲法治的社会必然是一个伪君子横行的所在。北岛的那句名诗当下似乎要改成“道德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7)、(近义词)品格、品质、人格、品行、品德、德行、人品
(8)、对这个当代病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周濂开出了他的药方。
(9)、凡是令诸神喜悦的,就是虔敬的;凡不能令诸神喜悦的,就是不虔敬的。
(10)、唐玄宗在《御制道德真经疏》中曾讲到:“《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此观点,作为中国古代皇王社会对《道德经》一书的至高评价,一直影响了几千年来人们对《道德经》的理解。
(11)、在这里,欧绪弗洛显然即是以神是否喜悦(亦即他是否意愿我们这么做),来作为一个行为是否虔敬的(亦即这个行为是否能被证成具有道德正确性)的判准。这种观点后来在宗教改革运动中也被许多宗教家所支持,像是路德也说:“并非上帝应当这样意愿,所以他的意愿才是对的,亦即,他不是被约束才如此意愿的;相反地,正是因为他的意愿,才使那因而发生的行为是对的。”然而针对欧绪弗洛所主张的“强义依赖论”观点,苏格拉底却早已质疑说:
(12)、第二阶段,4-8岁,他律期,孩子开始在意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也就是有了规则感,大部分时候这种规则的传授来自于大人。孩子当然不一定能遵守这些规则,但是他们心里知道这样做正确与否,因为这件事会造成某种后果。比如一个孩子偷吃糖,家长发现就打了他一顿,他就知道“偷吃糖”不对,但这个不对,不是偷东西不对,也不是吃糖不对,而是因为偷吃糖会挨揍,是这个因果关系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总的来说,这阶段孩子的道德判断是:这事大人不让我干,因为干了会有不好的后果。
(13)、引证:巴金《家》三三:“他又一次夸张地感觉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过了这个快要崩溃的大家庭。”
(14)、社会意识形态之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15)、道是什么?道就是天地万物的总源头,道的属性:无、虚空、有无限的生发潜力、无中生妙有、无边无际、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永无止境。德就是得到。德的属性:有、实实在在、不断繁衍、千姿百态、有形有象、有自身的生命周期、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永无止境。德: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指的是我们的自然界中的天地万物,大德有大成,小德有小功。
(16)、于是,所谓“有识之士”煞有介事的讨论“国民性”的问题,仿佛这些陋习就镶嵌在中国人的基因当中,一代代地流传。于是,各种反思层出不穷,并且一些极端的人慨叹“生而为中国人”是多么不幸的事情,怪罪自己前世投错了胎。于是,“你的国”成为热词,似乎说出这三个字显得自己脱离了国人的“低级趣味”,变得高人一等。
(17)、神学的证成是在有特定宗教信仰的前提下才成立的,但我们也可以先不预设特定的宗教信仰,而从当代的后设伦理学理论,来为神律论提出理论的证成。当代后设伦理学者Moore指出,我们不能把“善”等道德字词化约成自然性质的存在(例如快乐或幸福等),因为这样会犯了“自然主义的谬误推理”(naturalisticfallacy)。简单地说,善恶或对错并不像黄色或硬度等自然事物的性质,是可以加以经验观察的对象。在Moore之后,有一些后设伦理学家因而认为,我们所谓的对错或善恶这一类的道德字词,其实只是在表达我们个人好恶的情感(情绪主义),或要求他人必须做某类事情的态度(规约主义),而不是在表达任何与经验事实有关的客观真理。在这个意义下,我们即可说,当有人主张我们有义务去做某件事X时,他就必须假定存在着一个能表达他的意志,并能将他的意志以命令的方式赋予他人,作为他人应做之义务的立法者。这个立法者必须能被人格化,因为若情绪主义或规约主义的说法是对的,那么提及义务的概念,其意义就必然与一个能赋予这个义务的人格者之意愿或命令有关。
(18)、《道德真经》即《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共81章,5000余言,分上下篇。老子著。
(19)、倾城的战火似乎促成了故事圆满的结局。香港沦陷了,范柳原没有走,他回来找白流苏了。“但是在浅水湾酒店,两个人睡在一起的时候,从她在想我们至少可以和谐十年、八年,你就能看出她对山盟海誓没有信任。”
(20)、法律才是社会文明的底线,道德充其量锦上添花。底线没了,道德沦为空中楼阁。因此,可以说,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法治为基本保障,空谈道德没有什么意义。
5、人文道德是什么意思
(1)、(例子)公道正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公认的一个人处人、处事应当秉持的基本立场,是国家公职人员一切优秀品格的起点和终点。
(2)、以新加坡为例。比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地铁上吃东西、不遵守交通规则等,都会遭到相应的严惩。据说在新加坡蹭网都是违法的,蹭网者将面临高三年的刑期。有一位新加坡少年就因为蹭网,被判了18个月的缓刑。停车不熄火、贩卖及吃口香糖、不冲厕所,诸如此类,都会收到严惩。至于其他的重大违法行为,可能要鞭刑伺候了。
(3)、•道乃入世之智慧!道,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4)、《敦煌变文集·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都讲闍梨道德高,音律清泠能宛转。”
(5)、即使我们能省察到我们在成年早期所获得的普遍的正义原则,但还是不能排除会有绝望的可能性;的确,它会让我们更感到要在这个世界中找到正义的困难。即使我们已能清楚地觉察到普遍的伦理学原则,而能有效地对抗一般怀疑论的质疑,但是却还会有一个怀疑论的质疑会被大声地呐喊出来,亦即“为何要行道德?”“为何在一个大部分都不正义的宇宙中我们还要行事正义?”在这个层次上,对于“为何要行道德?”的回答,包含了“为何要活着?”的问题,以及相平行的“如何面对死亡?”的问题等。因而终的道德成熟要求能对生命意义的问题,提出成熟的解决。我们因而争论说,这本身几乎不是道德的问题,而是存有论与宗教的问题。不仅这问题不是道德的问题,它甚至不是单纯在逻辑与理性的基础上可以被解决的问题。
(6)、发现头条提的问题愈发玄乎,《道德经》与天文学如何扯得上呢?您要说《易经》与天文学具有一星半点关联,我基本认可。
(7)、可是这显然无关道德,然后你再教孩子,道德是,比如说关心弱势群体,或者看到不公正的事情,能够仗义执言,即便这个事跟自己无关,也应该抱以关心。
(8)、这就要求我们看待事物,言论,行为要用大家都遵从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来衡量对错。抛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作为中国人,就必须严格遵守宪法以及各种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的约束,不但自己要遵守,还要教育家人,身边的人也遵守,这才是道德高人。
(9)、“勤俭自强”,强调公民应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积极进取。
(10)、让我们以《圣经·旧约》中《创世纪》第二十二章关于上帝试验亚伯拉罕的例子,来讨论“强义依赖论”中的“神律论”观点。上帝曾为了试验亚伯拉罕,要求亚伯拉罕杀死他所钟爱的独生子以撒。亚伯拉罕听从上帝的命令,带以撒上山去献祭。到了山上,以撒还天真地问他父亲:“火与柴都有了,但燔祭的羊羔在哪里呢?”他大概完全没想到,亚伯拉罕竟然已经开始动手把他捆绑在木柴上并举刀准备杀死他,作为献祭的牺牲品。这是多么惊悚的场景呀!亚伯拉罕并不是一个道德麻木的人,他曾因上帝要焚灭所多玛城,而质疑这样将会殃及无辜的义人,而直谏上帝说:“将义人与恶人同杀,将义人与恶人一样看待,这断不是你所行的。审判全地的主,岂不行公义吗?”但现在他为何听从上帝的命令,决定亲手杀死自己的独生子?亚伯拉罕在此岂会没有内心的挣扎?当他坚定信仰,决定放弃道德的考量,以表现他对上帝命令的敬畏时,他的心中岂会没有如齐克果所说的———在我们从生命存在的伦理层次跃上宗教的层次时,势必会面临令人难以承受的“恐惧与战栗”?
(11)、曹禺《日出》第三幕:“胡四……你瞧见这个么?大爷有的是洋钱。可就凭你这德性(向黑三),一个子也不值!”
(12)、关启文丨基督教伦理与世俗主义伦理:一个批判性的比较
(13)、这种说法反过来也是正确的,不可以强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富人遵循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发达国家遵循发展中国家的道德。
(14)、金木水火土,并非实指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要素,而是从万物各自属性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相生相克的道理。正是因为有生有克,所以才能保持彼此之间的平衡状态,不会使世界走向“孤阴不生,孤阳不长”的极端。
(15)、切萨雷丨我“对胡塞尔的攻击”——海德格尔、胡塞尔与犹太人问题
(16)、老舍《四世同堂》三六:“和平与刚毅揉到一起才是好的品德。”
(17)、说句实在话,鲁迅大的问题就是用“国民劣根性”很笼统的论述中国人,以至于“谬种流传”,让国人至今还担负着“逢洋人矮三尺”的原罪。
(18)、她以小说《倾城之恋》为例,分析张爱玲小说中“深爱只是为了谋生”的悲凉底色。在她看来,“倾城”一词看似轰轰烈烈、前无古人,实则是对爱情的嘲讽与解构。
(19)、菲威格丨黑格尔论贫富鸿沟的加剧作为现代正义的大难题
(20)、有的受访者说,还是不该偷,因为偷东西就变成了罪犯,大家会说你是个坏人;同样的也有人说应该偷,为了救老婆而偷东西,大家会说这人真是个好丈夫。
(1)、在“虚无时代”,我们该如何寻找生活的意义?这确实是个难以回答,又不可逃避的问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道德是什么意思精辟10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