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谁的著作精辟68条

中庸

1、中庸是什么意思

(1)、自宋代开始,有学者主张《中庸》是子思与秦汉之际的儒者杂述而成。而今人冯友兰、钱穆、劳思光等亦从文献、思想等方面论证《中庸》非子思所作。

(2)、第二种常见误解是把中庸理解为“不走极端”,就是什么都避免做到。这也是有问题的。《中庸》里讲“时中”,所谓时,就是机。当时机需要,那就必须根据时机因势利导,而“君子不所不用其极”(《大学》)所谓“矫枉必过正”。就如同一个人心脏停止跳动,那么电击也好,注射肾上腺素也好,这种时期的极端手段也是要用的。就如同剧痛中的患者,吗啡也好,杜冷丁也好,这些也无可避免。其中原理,其实是取法天地,天地也有惊雷的时候,洪水的时候,地震的时候,这是天地用极端手段让自己恢复平衡的手段。春夏秋冬,水火风雷,天地不仁,有生有杀,皆是自然之道。

(3)、在此章的后引出全书后半部分的核心“诚”,并强调要做到“诚”的五个具体方面。第二十一章到第三十三章的内容,便是围绕“诚”来展开的。

(4)、③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作。提出“中庸”是道德行为的高标准。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称为“四书”。

(5)、白刃可蹈也,俗话就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夠极端的了,即使如此,中庸也是不可能的。除非舜那样的圣人。颜回只不过小打小闹,难得得到一善。

(6)、宋朝的儒学家对中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7)、所以,我们能够从中国文化中吸取的能量太多太多了,把“中庸”,“礼”这样的哲学问题想清楚,是一个人从普通走向卓越的前提。

(8)、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9)、儒家讲惩忿窒欲,讲未发为中,发而中节为和。说通俗一些,比如从情绪这一个层面上讲,如果心清气静没有情绪波动,没有杂念,这是中。如果有感而发,但情绪不过度,不伤害天性,叫和。如果时时刻刻如此,就能养浩然之气,从而回复天性,发出智慧的光明。这也是《大学》说的“格物致知”后“明明德”。

(10)、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拳服膺而弗失之也。”

(11)、中庸,据说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事实上很多人认为中庸是战国时代末期至秦汉时期之间完成的作品。

(12)、儒家说推己及人,老吾老幼吾幼,佛家说众生皆是我父母,道家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说来说去,名词不同,方法一样。

(13)、①原为儒家的伦理思想。中,有中和、不偏不倚等含义;庸,有平常、常道等含义。儒家以此为高的道德标准,并作为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后来则泛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

(14)、[典故出处]鲁迅《彷徨幸福的家庭》:他一面想,这既无闭关自守之操切,也没有开放门户之不安:是很合于“中庸之道”的。

(15)、可见,一个中字,其实内涵真是无比丰富。所以我们的民族叫“中华民族”,国家叫“中国”,河图洛书中心是“中央土”,上古三皇五帝那时候的帝德叫“允执阙中”。我们应当为生在中华德土而自豪和庆幸。

(16)、另一个层面,其实中也是讲身体的。比如孔子在《易传》中讲“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这是讲“命”的。孔子弟子们感叹“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其实孔子讲了,只不过偷偷讲,秘密的讲。

(17)、所以,礼,就是解决这种内在矛盾核心的解决方法,这是一种哲学思想,礼就是结合个体的需求和大环境的情况,选择折中的方式,来解决一个一个的矛盾的。

(18)、比如:有一伙人,生活在一起,大家都要吃饭,12个人,只有6个馒头,每个人半个馒头不够分,那怎么办?方案有很多种,但是符合礼的方式来分配,一定是对大家相对来说合理,而且还能让大家未来可持续发展,所以未必是简单的平均分,每个人半个馒头,因为个人的饭量不一样,每个人的工作类型不一样,甚至有些人还有可能有疾病,所以“礼”就告诉大家,分给每个人的馒头有可能有人分半个,有人分一个,但是多分的人一定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比如出去再找吃的等等。所以就形成了团队的文化,部落的文化,有了“礼”支撑的部落,就越来越强大,就走到了今天,就是咱们的中华民族。

(19)、《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内文的写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作者是谁尚无定论,一说是孔伋所作(子思著《中庸》),载于另一说是秦代或汉代的学者所作。

(20)、《中庸》提倡人们以“中和”为本,各安本分,各负其责,“无过无不及”地忠于职守,不越规范,不犯上作乱,不标榜各自的劳绩和功德,而默默地为自己修养中庸之德而欣慰,以此酿制天下的和谐与安康。

2、中庸是谁的著作

(1)、庸,就是用。所以,中庸的理解,在过日子上,就是生活过得好,在具体做一件事情上,就是很好用,以此类推。

(2)、第一种常见误解就是把中庸理解为“折中”,就是除以就是匀一匀。这种见解也许很多时候看起来不会出什么大问题,实际上却远不是中庸的正确理解。中庸不是平均,不是机械的调和。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去做出恰当的。就像秤砣在秤杆上的位置,可不一定是刻度的中间,而是根据秤盘里放多少东西灵活移动。

(3)、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4)、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5)、从体用而言,“道”是“中”之体,“中”是“道”之用。就如同道家讲的“道”和“德”,佛家讲的“真如”和“般若”的关系一样。

(6)、回到中庸二字,这本经典的核心是一个“中”字,中字又多重指向了天道、人道、修身之道,治国之道,性命之道。所以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在理解中庸的时候,一定避免把内涵局限在某一层面,要整体理解。

(7)、《中庸》一书,共三千五百多字,按照朱熹的分法,分三十三章,四大部分,传的是自上古大圣以来的儒家道统心法,其内容涉及为人处世之道、德行标准及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第一章到第十九章的内容着重从多个角度论述中庸之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8)、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9)、这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仅仅是环保思想的体现,同时也是一种自我的克制与修练,只有当一个人保持着“中和”的理念,才能够让自己心无杂念,与天地实现沟通,达到一种空灵的境界。

(10)、所以儒家说“行中庸之道”,佛家说“行深般若波罗蜜”,道家说“修德以进道”。不同的话语体系,但说的都是同一个地球上的真理。

(11)、显而易见,善与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不是折中调和,而是,隐恶而扬善,择中:善。

(12)、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恒久不变。中庸,就是叙述天下正直而不变的道理。所谓的,中,就是没有偏向的意思。而,诚,就是不虚伪的意思。两者是古代人们的行为|规范。中庸,就是阐述天下事物的一种高超的哲学概念。

(13)、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14)、《中庸》开头就故弄玄虚,云山雾罩。什么“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未发还憋在肚子里,中个什么?

(15)、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中’,一般有两种用法,一是做方位词用,比如中原,中间,中央等;二是指在两端中间的,比如中途,中秋,中学等。显然这里的‘中’指的是第二种用法。

(16)、综合一下,就是无论时空如何转变,都不改变的真理。用今天的话讲,就是“正常”(不偏不倚为正,恒久不变为常)

(17)、《中庸》既是对为人处世的精辟总结,又体现了做人的规范与智慧,因此,它对于人们提高自己的行为修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8)、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19)、这就是中国文化“礼”的核心,用毛主席的思想,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就是发现事物内部的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解决的思路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礼”的内核,这个内核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中庸,就是“中”,可持续发展的“中”。

(20)、在《中庸》经典中,讲中庸内涵,从性、命、教,说到中与和,说到过与不及,说到仁义礼智信,洋洋洒洒涵盖甚广。一句两句难以完全概括,姑且拈出几条核心的内涵试阐述之。

3、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1)、——儒家一直讲“天”。把道之体称为“天理”,这个天理在人出生后,在人身上体现为“性”,性即人身上的天理。率性就是顺从人的天性,也就是天理去生活,就叫道(人道)。而率性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要“修”,一步步的修行,逐渐的达到这种境界,所以实现让天下人都能如此修行回到率性的境界的事,就是“教”(教育)。这里直接揭示了教育二字的真实涵义,其实是教化天下人成为率性之真人、圣人,对照今天人们对教育的浅层理解,是多么深刻的对照。

(2)、书名。儒家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孔伋(子思)所作。内容是宣扬孔子的中庸之道。南宋朱熹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入《四书集注》。

(3)、其实这也是《心经》讲的“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4)、宋代以前,学者皆主张《中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思所作。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子思作《中庸》。”李翱《李文公集·复性书》:“子思著《中庸》四十七篇,传于孟轲。”

(5)、说说“中”字。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6)、中庸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讲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该如何持续,稳定的发展,所以它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就是对待君主有对待君主的方式,对待臣子,父亲,孩子都有对应的方式。

(7)、而中庸、易经“执两用中”,也就是在事物的两端之间,不偏不倚,惟取中正.《易传》阐释“古经”义理,多以“中正”为说,而“中道”、“中行”、“得中”等术语,亦屡屡出现.按照爻位说,每卦六爻分内卦、外卦,故五爻为“得中”;阳爻居奇位、阴爻居偶位“得正”,反之不得正.凡得中得正者,无不吉祥多福.

(8)、儒家把中庸作为通向“大道”的途径,所以常常说“中庸之道”。

(9)、中正原则不仅贯穿于《易传》释义的始终,也体现在对颜色的取舍上.在所有色彩中,《周易》推崇黄色.《坤》卦六五爻辞曰:“黄裳,元吉”.《鼎》卦六五爻辞曰:“鼎黄耳金铉,利贞.”此二爻均居外卦中位,故得“吉”“利”.黄色在“五色”里介于黑与白的中间,在东、南、西、北、中之位置上,则与“中央”相配,所以《汉书·律历志》说:“黄者,中之色,君之服也.”黄色之所以在《周易》中得到推崇,就在于它涵有中和、中央、中正的意蕴,并由此而使黄色在后世成为正色和帝王之色.

(10)、道是片刻也不能离开人类的,可以离开的就不是,道,君子对眼不能见、耳不能闻的道,要时时慎戒于心,努力不使他远离, 他人或许不知,而自己则是心里有数。做事别以为神不知鬼不觉违反正道,是君子就该时时反省,检讨自己。

(11)、天、性、道、中,天所赋予人的称为性,顺从,本性而活动的轨迹,即是那所谓的,道,将这个道提示出来,做为具体的规范,就是,教。

(12)、第二十章承上启下,从鲁哀公向孔子询问处理政务的方法一事着手,通过孔子的回答指出了施行政事与加强人自身修养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进一步阐明天下通行的五项伦理关系、三种德行以及治理国家的九条原则。

(13)、我们中国的文化发源于中原,因为是农耕文化,所以只要按照节气的变化能够种好庄稼,有稳定的粮食收成,一个家庭,村落,城市,就能生存下来。所以,社会的稳定就是重要的前提,社会如何稳定?那就是面对不同人,都有相对稳定,能被普遍接受的接人待物的方式方法,这样社会相对就会稳定。稳定的社会就能给老百姓充足的时间去种植粮食,种族的生存和延续。

(14)、‘庸’,一般也有两种用法。作动词用时,通‘用’,如《进学解》中的“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做形容词用时,有平凡;平常的意思。如《颜氏家训》教子篇中的“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15)、中字不仅仅指喻哲学层面要“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它实在是涵盖太深太广。

(16)、大环境我们理解后,就能明白,儒学的核心目的就是让生活在中原地区的百姓稳定,实用性强,所以什么事情都要落实到行动上,要见效果,那就叫中,中庸,中庸之道。

(17)、佛家也一样,佛家密宗讲“中脉”,讲“你的见地要向你的脊柱一样挺直”。

(18)、天下之达道,诚,是天道,能实行天道,即是尽了人道(诚者天知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人伦道德与国家经纶的原则都是,自天而来,诚,是人性的本质,同时也是天道的本质。

(19)、比如禅宗讲“参念头”,念头与念头之间,上一个念头刚消亡,下一个念头还没生出来的一瞬间,就是“中”,也叫“父母未生时”,也叫“本来面目”。

(20)、黄中,在道家也有很多中讲法。比如其中一种是指“黄庭”,或“玄关”,或“黄道”。

4、中庸全文及译文

(1)、中庸的内涵远不止这些,要说尽是说不尽的,今天先说到这,改天继续探讨。

(2)、[成语解释]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3)、我们在看孔子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核心的,形而上的文化表现形式,就一个字,叫“礼”,礼可以上升为一种哲学思想,是一种方法论,用现代话说,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是毛主席解决问题的法宝,凡事都有内在矛盾,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基本内在动力,比如一个人没钱,那他大的内在矛盾就是没钱和想花钱买吃的,买住的,买各种想要的东西之间的矛盾。当这个人努力工作,赚到钱之后,他内在的矛盾就开始变化了,下一个主要矛盾有可能就变成了内心的空虚,向找媳妇了,所以就开始想方法找异性,谈恋爱。再之后,结婚,生孩子,孩子上学,自己又要多挣钱换大房子,一系列新的矛盾促使个人不断发展。公司,组织,甚至政府,都存在这样的内在矛盾论,从而推动发展。

(4)、中庸之道作为一种中和的思想,强调着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与统并在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局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就是中庸思想的体现,对于自然,人应当秉持着一种节制的状态,不能过度索取,应当对自然保有敬畏的心理。

(5)、也包括儒家作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故中庸之道亦被古人称为中道或中和之道。

(6)、致诚之道,行之不断,所谓天道,一言以蔽之,即是毫不虚伪。诚,是贯通时间、空间的根本原理。它能孕育天地万物的根源。唯有修得此至诚之道的,圣人,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性,如此才有助于天地造化,也唯有如此才能与天地并立。

(7)、指中庸之道。儒家的一种伦理思想。中,指不偏不倚;庸,指平常。中庸,指无过无不及的态度。《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意指中庸是高的道德标准。

(8)、②指才能中等、平庸之人:中庸读我诗,思量云甚要。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中庸是谁的著作精辟6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