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名言和尊师小故事
1、尊师名言和尊师小故事有哪些
(1)、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明帝在位期间,吏治清明,境内安定团结。
(2)、这段文字的大意就是:用铜来做镜子,可以照见衣服和帽子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来做镜子,可以知道朝代兴亡盛衰的原因;用人来做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是非对错。
(3)、秦始皇跪荆拜师,汉武帝东巡望师,唐太宗教子尊师......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在中国古代,教师一直是备受尊重的职业。
(4)、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明帝能放下自己九尊之躯的至高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5)、什么是大丈夫?孟子在这里给出了一个定义:富贵不能使他道德堕落,贫贱不能使他改变节操,权势不能使他意志屈服——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叫作大丈夫。
(6)、小谈的妈妈说,他们还挺担心就这样去学校会让儿子“没面子”,“怕其他小孩子笑话他”。结果,小谈知道爸妈的担心后就说了这么一句话——
(7)、岳飞的老师名叫周同,据说他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周同去世后,每到初岳飞都一定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8)、你还记得奠定你三观的那些名言和小故事吗?在经历沉浮之后你是否还深信不疑?在留言区和大家分享一下,2位幸运读者将获赠今天的主题图书汤一介先生主编的《中华人文精神读本(珍藏版)》,本书曾荣获中宣部、农业农村部“农民喜爱的百种图书”,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等奖项。
(9)、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
(10)、这句话的大意是:孝子如果深深爱着自己的父母,说话就一定很和气;说话和气,表情必定就很愉快;表情愉快,神态必定是很温顺的样子。儒家认为,仅仅赡养父母还不能称为孝顺,赡养的同时还能尊重父母,才是真正的孝顺。
(11)、尚处幼年的孩子缺乏稳定的三观,身边的一切人和事都可以成为他们的模仿对象,需要父母和老师在生活和学习中给他们以正确的指引,而这一过程也充满着偶然性。
(12)、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不改变自己的节操,这等人,可称君子了吧?真可算得君子了!”
(13)、后来,唐太宗又叫礼部尚书王圭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老师。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反映魏王对老师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气,他当着王圭的面批评儿子说:“以后你每次见到王圭,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从此,魏王见到老师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
(14)、又过五天后,鸡刚打鸣,张良便匆匆地赶到了桥上,可是不知怎么的,他还是比老翁来得晚。老翁这回更不高兴了,只是重复了一遍上回说的,就拂袖而去了。这下张良可点急了,又过了五天,他索性觉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来到桥上等着。一会儿老翁来了,见着他便点头称是。从袖中拿出一本书,很神秘地说:“你读了这本王者之书,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十年之后,兵事将起。再过十三年,你到济北,可以与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便是我的化身。”
(15)、岳飞的老师周同去世后,每到初岳飞都一定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16)、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教育学会会员,全国朗诵艺术考级辅导教师。就职于天津市少年宫幼儿教育部,承担全日制幼儿艺术班语言教学及部分管理工作。在工作中热爱学生,有责任心和团队精神。善于观察体悟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并给学生营造快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是孩子们眼里可爱的“大哥哥”老师。
(17)、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18)、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19)、 一个冬日的中午,上课下班后,回到办公室,我刚刚挽袖子动手做饭,揭开门帘一看,一盆冒着热气的鸡黄面,放在我的办公桌上,一股浓香扑向鼻端。我想:“这是谁给送来的呢?也不告知一声。”我浏览了桌面,也无留言纸条,心里便生出了“闷葫芦”。我坐下静等了十几分钟,也无人来告知,就来了个不管谁送的,先吃了吧。鸡黄面切得细如花丝线,汤水飘着褐色葱花花,吃起来香醇,嚼起来劲道,这位女家长擀鸡黄面真是好手艺啊!一小蓝盆鸡黄面,霎时让我全吃完了。饭罢,把盆子刷净,使劲拍一下鼓圆的肚子,自言道:“这顿饭,吃得舒服啊!”
(20)、孔子是我的偶像,走近孔子源于《论语》中那些每次读来总让我情不自禁发出感慨的言论。喜欢孔子,源于再读《论语》,一位务实仁爱而公正、有血有肉、天真可爱、不装腔,不作势的可爱老头儿向我走来。从此,每天必诵《论语》。今恰逢教师节,我以《跟着孔子的弟子学尊师》为题,与同学们分享几个孔子与弟子的故事,希望同学们向孔子的弟子学习,让新翰学子尊师成佳话,争做尊师好榜样。
2、尊师的名言有哪些 简洁
(1)、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2)、北宋时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
(3)、张良年轻时,曾计划要刺杀暴君秦始皇,失败后,为躲避官府通缉,潜藏在下邳。有一天,张良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张良很不高兴。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老翁时,老翁又让他帮着把鞋穿上。于是,张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没客气,笑眯眯地离开了。临走时留下了一句话:“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时分在这里等我。”
(4)、子贡,孔子杰出弟子。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富有者,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
(5)、这话出自《淮南子》,意思是一个人的听觉再灵敏、视力再好,也不足以了解四海之内所有的一切。
(6)、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
(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8)、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家学者。
(9)、一个民族如何培养教师,尊重教师,以及在何种氛围下按照何种价值标准文明地生活,这些都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命运。出自:〔德国〕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10)、那么,“仁”是什么?这里的两句选文回答了这个问题。
(11)、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明帝能放下自己九尊之躯的至高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12)、张良觉得这事很奇特,便用心研读那本叫《太公兵法》的书,果然,十多年后,张良进步神速,足智多谋运筹帷幄,成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为汉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据说,那位老人就是传说中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圯上老人”。
(13)、从今天开始,我们面向全社会征集“小小朗读者”,凡是被红领巾薇电台节目选用的朗读者会成为我们"小小朗读者"艺术团的成员,有机会面对面接受专业老师的指点,有机会参与节目录制,有机会参加红领巾薇电台举办的演出活动。
(14)、有一天,一个叫杨时的学生来拜见程颐,有问题要询问。不巧的是,他来到的时候,程颐正在休息入睡。杨时怕打扰到老师,又不想放弃求学,便站在门外,静静的等待。当时正是冬天,在杨时在门外站立的时候,逐渐下起了雪,且越下越大。但是杨时并没有因此离开,而是继续等待。
(15)、孟子的这句话之所以传诵千古,就是因为它刻画出了中国魂,因为,一代一代有节操的中国人,正是在富贵、贫贱或者武力胁迫面前磨砺出了自己的气节。
(16)、这是《礼记》中的名言,意思是说:凡是为学之道,难的是尊敬老师。老师受到尊敬,真理就受到敬重;真理受到敬重,人们就知道敬重学业。
(17)、教育者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苏〕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18)、天上下起了大雪,而且越下越大,杨时没有走,在雪中站立着,过了一会已经有了一尺厚了,这时候他的老师醒了过来,他才走进了屋内,程颐说那个的时候他看见了一个雪人。
(19)、热爱知识,尊敬老师,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关于这两个话题的言论层出不穷。
(20)、汉明帝刘庄当太子时,向桓荣学习《尚书》,登基为皇帝后,依旧以师礼相待桓荣。
3、尊师的名言古训
(1)、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名言 《荀子•修身篇》
(2)、.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当时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不少知识。四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四十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3)、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一起去程颐家里。守门的人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4)、子贡,孔子杰出弟子。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富有者,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
(5)、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怎么办呢?
(6)、张良按老翁的指示,五天后天刚亮,他就来到桥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里,见了张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约会迟到,岂有此理。过五天再早些见我。”说完就离去了。
(7)、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提倡“有教无类”,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是“七十二贤士”。在孔子的众多学生中,有一个学生,出名,叫做子贡。
(8)、-------------------------------------
(9)、在这首诗中,张若虚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关于生命的感伤让位给了对于生命的礼赞:时光虽然匆匆,人生虽然短促,但是人类的长河无穷无尽。作为长河的一分子,我们虽是一片浪花,却是不可或缺的。从整个长河来看,人类在宇宙中不是匆匆的过客,而是永恒宇宙中的一分子。
(10)、这就要求我们对父母要和颜悦色,以一颗真诚感恩的心来对待他们,只有这样,才会让父母真正地高兴。
(11)、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张良当时应该是一脸懵。尽管老人的语气不客气,张良还是下桥把鞋捡回来,然后又替老人把鞋子穿上。老人穿好鞋,笑着转身走了。但没过多久,老师又回来了,他对张良说:小伙子很不错,值得指教,五天后早上到这桥上等我。
(12)、1949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马上赶回故乡江苏金坛县,看望发现他数学才能的第一个“伯乐”:王维克老师。他在金坛作数学报告时,特地把王老师请上主席台就座,进会场时让老师走在前面,就座时只肯坐在老师的下首。
(13)、当魏昭端着煮好的药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熬的药太烫,而魏昭就再熬一次,送上后郭林宗又说药太苦。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重新熬的药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
(14)、张良年轻时,曾计划要刺杀暴君秦始皇,失败后,为躲避官府通缉,潜藏在下邳。有一天,张良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张良很不高兴。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老翁时,老翁又让他帮着把鞋穿上。于是,张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没客气,笑眯眯地离开了。临走时留下了一句话:“小子可教矣!五天后黎明时分在这里等我。”
(15)、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名言名句
(16)、鲁迅,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革命家,伟人称之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17)、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18)、刘庄曾亲自到桓荣府中,置备好专座和手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并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每次桓荣生病,皇帝就派遣侍从看望问候,并派太医为桓荣医治。桓荣病重时,刘庄亲自到他家问起居情况,在老师所在街道就下车,走上前,为老师哭泣很久才离去。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
(19)、 一个秋天的下午,课后我回办公室一看,办公桌上摆着一盘红嘴桃儿。这桃,有人的拳头大,活艳新鲜,看样子刚从树上摘下来。这件事,谁做的,我心里清楚。是村里一位50多岁的大爷,全国造林模范——孙衍和。他中等个身,古铜色面皮,看着结结实实。他挑头管理着村东一座名曰七宝山的花果山,负责育苗,进行绿化,管理山上的果树。他,每天上山,都经过我的办公室门口,因我上课不在办公室,他把上山捎来的水果,桃、杏、梨、李、桑葚等,悄悄放在我的办公桌上,给我一个个惊喜。这回桌上的桃,也是他摆上的。
(20)、据《宋史·杨时传》记载,杨时小时候聪明伶俐,人称神童。他考中进士后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攻读经书、写作教学,后来拜著名理学家程颐为师。
4、尊师名言30句
(1)、今天,我给同学们讲一个尊师的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古代的杨时,大家知道什么是尊师吗?
(2)、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师从寿镜吾先生读书。鲁迅对寿镜吾老师一直很尊敬。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去看望寿老先生,1902年至1909年,鲁迅出国留学。这8年间,鲁迅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情况。1906年6月,鲁迅从日本回绍兴与朱安女士结婚,在绍兴只停留了短短的4天,但他仍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老先生。
(3)、古语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人尊师重道的精神,被后世传为佳话,令人学习和敬仰,使人追求高尚的道德和树立崇高的信仰。
(4)、人的一生不可能不犯错误,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正视自己的错误并做出正确的行动。
(5)、“良言一句三冬暖,而这一句话温暖的,又何止是他的父母。”这是“主播说联播”对这件温暖小事的评价,而评论区里的网友们也纷纷表达着他们所感受到的温暖以及对小谈同学的肯定。
(6)、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贺信,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老师,您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将来必定还是我的老师。”1947年徐老70寿辰时,又题词“坚强的老战士”送给他,表示尊敬和祝贺。
(7)、没有激情,世上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黑格尔的名言
(8)、“程门立雪”这一成语家喻户晓,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9)、杨时到洛阳拜见程颐时,大概四十岁了。有一天,杨时和游酢来拜见老师程颐,询问问题。不巧的是,程颐正在休息入睡。杨时和游酢怕打扰到老师,又不想放弃求学,便站在门外,静静的等待。当时正是冬天,逐渐下起了雪,且越下越大。后来,程颐终于醒了过来,那时门外的雪都下得有一尺厚了。因此便有了“程门立雪”这个成语,这件事也成为尊重老师的典范,成为学界佳话。
(10)、这两句话都出自《论语》,是孔子在谈论“仁”的时候提出的主张。“仁”是孔子的人生理想,其含义深广,表达的时候却很简约,境界高,又能密切联系实际。
(11)、这段文字的大意是,孔子说:“应该对他说却不对他说,就会失掉可靠的人;不该对他说却对他说了,就是白费口舌。有智慧的人既不会失掉可靠的人,也不会白费口舌。”
(12)、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四面八方来向他求教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13)、永远要爱自己的老师,永远要以尊敬的口吻来称呼“老师”这两个字。出自:〔意〕亚米契斯《爱的教育》
(14)、张良是秦末汉初的著名谋臣,“汉初三杰”之一。张良原先是韩国的名门公子,韩被灭后,张良开始他的“反秦”计划。一日,张良来到下邳的圯水桥,遇到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老人。那老人走到了张良面前,把一只鞋直接丢到桥下,然后对张良说:“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子捡回来!”
(15)、一个真正的仁人不会隐藏他的真实感受,对于自己厌恶的人和事,他不会强迫自己表现出喜爱之情,而是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态度。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的一层意思。
(16)、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好学上进,就能增长智慧,成为有智慧的人;尽力去做好事,就能逐渐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成为有仁德的人;知道什么是可耻之事,就能克服怯懦,成为勇敢的人。懂得了这些道理,就懂得怎样完善自身的品行;懂得怎样完善自身的品行,就懂得怎样治理百姓;懂得怎样治理百姓,也就懂得怎样治理天下国家了。
(17)、当魏昭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他就想拜郭林宗为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答应收其为徒。
(18)、博士桓荣是汉明帝做太子时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的尊敬,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桓荣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明帝能放下自己九尊之躯的至高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19)、 一个教师的作用是永远都无法估量的。一个好的老师能够成就一批人乃至一代人。 老师,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老师,就像粉笔,消耗自己帮助了别人;老师,是永远扎根于我们脑海的一叶风帆,无论风吹浪打,都让我们始终相信生存的希望。
(20)、《周易》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积累了许多用人文精神对人们进行教化的宝贵经验和经典故事,这些无疑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那么,我们这个民族的人文精神是什么?一句话:受教育,学知识,首先要学会“做人”。
5、尊师名言和尊师小故事的区别
(1)、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2)、这段话是讲:两只手臂才能围拢的大树,都是从幼苗长成的;九层的高台,都是从平地一层一层用土堆起来的;千里之远的行程,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3)、后来的人感念此事,在旁边建了三间木屋,立了一座石碑,题为“子贡庐墓处”。也因子贡为孔墓所种的树是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他。
(4)、写《三国志》的陈寿在评价陆逊时也说过这么一句话——
(5)、人民领袖,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而他在尊师方面,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6)、如果留意评论区我们就会发现,“三观正”是出现频率高的评语。因为,这些孩子暖心言行所折射出的正是他们所拥有的正确三观,而如何让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三观则是父母以及整个教育所关心的核心问题。
(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8)、毛宇居,小时的私塾老师。1959年,已是d和国家主席的重回故乡韶山,亲自向毛宇居老师敬酒,毛宇居老人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却说:“尊老敬贤,应该应该!”杨昌济,杨开慧的父亲,在湖南第一师范就学时的老师,认为:杨先生是一位“有高尚道德性格的人”。他常在星期天和节假日到杨先生的住处登门求教。讨论问题,改正笔记,杨先生也特别器重他。而徐特立老人是一直敬重的另一位老师,1937年徐老60寿辰时。
(9)、华罗庚,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在他成名之后,不止一次说过:“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师栽培”。
(10)、上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尝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诸生或避位发难,上谦曰:“太师在是。”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士。帝幸其家问起居,入街,下车,抚荣垂涕,良久乃去。
(11)、古代有个叫杨时的大学问家,40多岁时与好友一起向当时的大学者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屋里打盹儿。杨时便劝告好友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
(12)、 年轻时代,我曾当过八年教师。那时我中学毕业,刚满20岁,分配在沂山东麓的名曰“池子”的小山村,教四个年级的复式小学,只有20几个学生。学校在村梢一个两面无墙的院子里,两间北屋做教室,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隔墙门东办公加卧室,门西为小伙房。一个初出茅笼的小伙子,独自一人住在这里,确实有点举目无亲的感觉。当时的乡村教师都自炊,真把嘴上无毛的新教师,难为大了。每天三顿饭,用得是柴灶,伙房里狼烟把火似呛獾,好不容易做顿饭吃。好心的家长,见到这种情景,都心酸难忍,主动送吃送喝,安抚于我,发生过一串串令我感动的故事。
(13)、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了,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
(14)、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了,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去。
(15)、看到这里我们就会发现,上述诸句加总在一起刚好就是一个完整而成熟的“三观”,而它们竟然都在不知不觉中留在了我们的头脑中,成为了我们已经内化的知识的一部分,时刻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言行。
(16)、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当时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4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17)、郭林宗有一次生病了,让魏昭熬点粥。粥熬好之后,魏昭奉上,郭林宗却大声呵斥他:给长辈熬粥,却不用心,这样的粥怎么能吃?于是魏昭又重新熬粥,再次奉上。郭林宗又是一顿训斥。第三次熬粥,还是挨训。挨了三次骂,但魏昭始终毕恭毕敬,面色不改。这时,郭林宗说:“我之前只见到你的表面,从今以后,知道你的诚心了。”于是将毕生所学的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18)、看了这些古时尊师故事,大家是否也有一些感触。
(19)、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北宋。程颐
(20)、.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1)、子贡,孔子杰出弟子,公元前479年,孔子溘然长逝。
(2)、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开创了“贞观之治”唐朝盛世。
(3)、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广潜书》
(4)、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5)、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
(6)、还有曾经被很多人抄在摘抄本里的《春江花月夜》——
(7)、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8)、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怎么办呢?在封建社会里面,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轿后,其它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迎老师。
(9)、“这有什么好笑话的,我的爸爸妈妈又不偷又不抢,有什么好嫌弃的。”
(10)、事情是这样的。这个孩子姓谈,他的爸爸妈妈在建筑工地上班。某一天小谈同学的爸爸妈妈刚在工地干完活就到了小谈放学的时间,于是他们只能穿着满是灰尘的衣服去接孩子。
(11)、“程门立雪”这一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12)、老人拿出一本书交给张良,说:你下苦心钻研这本书,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十年后大有成效。十三年后,你就可以在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见到我了。说完老人就离开了。
(13)、(从左至右)钱禹豪、杨津妮、孔钰涵、陈梓睿
(14)、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15)、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一起去程颐家里。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16)、这句话反映了孟子的“仁爱”观点。意思是说,关心爱护别人的人也会得到别人的关心爱护,尊敬别人的人也会受到别人的尊敬。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敬”都是相互的。
(17)、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
(18)、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19)、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20)、人民领袖,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而他在尊师方面,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1)、有一次一位学生来拜见程颐,因为他有些问题想要问,但是他在窗户外边看见他的老师在屋子里边坐着睡着了,不忍心打扰他的老师,站在门外边,静静地等着他的老师醒过来。
(2)、魏徵去世后,唐太宗亲自前往吊唁,并说,“现在魏徵死了,我失去了珍贵的一面镜子。”由此,史官写下了这段话。
(3)、后来雪都下得有一尺厚了,程颐终于醒了过来。杨时进屋子的时候,程颐说他在窗外看见了一个雪人,那个雪人就是杨时。因此便有了“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后人也以此作为尊师重道的典范。
(4)、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一天,杨时和学友游酢,因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得正确答案,就一起去程颐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他们行至半途,就下起雪来了。赶到程颐家时,适逢程颐坐在火炉旁闭目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地立在门外等候。
(5)、成长中所有的偶然所得汇集在一起就变成了在此后岁月长河里滋养我们一生的精神源泉和指导我们行动的所谓三观。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温一下奠定我们三观的那些“偶然”,看看这些不长的语句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为我们构建完整又健康的三观的。
(6)、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7)、这就是“程门立雪”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
(8)、又过5天后,鸡刚打鸣,张良便匆匆地赶到了桥上,可是不知怎么的,他还是比老翁来得晚。老翁这回更不高兴了,只是重复了一遍上回说的,就拂袖而去了。这下张良可点急了,又过了5天,他索性觉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来到桥上等着。一会儿老翁来了,见着他便点头称是。从袖中拿出一本书,很神秘地说:“你读了这本王者之书,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后,兵事将起。再过13年,你到济北,可以与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便是我的化身。”
(9)、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被盛赞为“孤篇盖全唐”,而这一段的意思是,江水、天空浑然一色,没有些许微尘,一轮明亮的孤月高悬空中。这江边上,是什么人初见着了月亮?这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初照耀了人?人类代代相继,无穷无尽;江上的月亮一年又一年,恒久地徘徊于夜空。不知那江上的月亮在等待何人,只见月光下,江水奔流远去,永不止息。
(10)、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中〕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
(11)、从人类知识能力道德出发来看小学教师的地位,小学教师是掌握人类的基础教育者。为着爱护儿童,必须爱护小学教师。——〔中〕徐特立《徐特立教育文集》
(12)、幼稚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基础,也可以说是教人做“人”的苗床,则幼稚教师可以说是替人类建筑基础的工人。——〔中〕孙铭勋《孙铭勋教育文选》
(13)、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明帝在位期间,吏治清明,境内安定团结。
(14)、东汉时期知名学者魏昭,他听说南阳的郭林宗德行高远,于是想拜郭林宗为师。
(15)、徐特立是一直敬重的另一位老师,徐老60寿辰时,写信说:“您是我20年前的老师,您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将来必定还是我的老师。”
(16)、当我们谈及孩子与三观时,我们并不意在让他们明白“三观”及其相关概念的准确含义,毕竟,人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年龄稍小的孩子还不具备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我们的目的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的道德观念以及适当的处事原则。
(17)、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北宋。程颐
(18)、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唐朝盛世。李世民懂得国家要兴望发达,长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因此,他给几个儿子选择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诫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
(19)、这句名言用树木来打比方,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一定要珍惜现在的机会好好对待自己的父母,不要到了失去时才懊悔万分。
(20)、他在金坛作数学报告时,特地把王老师请上主席台就座,进会场时让老师走在前面,就座时只肯坐在老师的下首。
(1)、孔子慎言,对说话很讲究。他认为,该跟人交谈而不交谈,是“失人”;不该跟人交谈而交谈,是“失言”;真正的聪明人既不“失人”也不“失言”。“可与言而不与言”是隐瞒,“不可与言而与之言”是急躁。
(2)、五天后,张良到桥上时,老人早已经到了,生气地说:和老人约定却迟到,怎么回事?五天后再来见我吧!
(3)、高中全文背诵过的《赤壁赋》也提到过这一问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尊师的名言有哪些 简洁精辟14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