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原文及译文全集
1、论语原文加译文
(1)、(译文)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致力于服务民众的义举,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2)、试译:子张说:“士人见到危难奋不顾身,见到好处心存道义,祭祀充满敬意,丧礼充满哀伤,那就到位了。”
(3)、试译:孔子说:“古代人有三种毛病,今人有些已经没有了。古人张狂是志大才疏,今人张狂却放荡不羁;古人自傲是棱角分明,今人自傲却蛮不讲理;古人愚钝是直来直去,今人愚钝却不过装样子蒙人罢了。”
(4)、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5)、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6)、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7)、(注释)①漆雕开:孔子的学生,姓漆雕,名开,字子开。②吾斯之未能信:是“吾未能信斯”的倒装,“之”是用来倒装的同。信,信心。斯,代词,指孔子让他出仕这件事。
(8)、15子曰:“吾自卫反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9)、试译:孔子说:“天生就知道的,属于上等;学了才知道的,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学习,又次一等;遇到困难还是不学,这种人就等而下之了。”
(10)、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11)、十月,孔子受谗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路经匡地,被围困。后经蒲
(12)、(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贪求饱足,居住不贪求舒适,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接近德才兼备的人而改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13)、第五则:学习态度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i)也。」(《为政》)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诲女知之乎!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诲女知之乎!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诲女知之乎!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诲,女知之乎?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诲女,知之乎?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诲女知之乎!(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重点字词解释:女:通假字「女」通「汝」,你。知(zhi):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i)也」:通「智」聪明,智慧。之:代孔子教的东西诲:教,传授。乎:语音助词。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14)、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15)、翻译:孔子说:“默默地增加知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对我有什么难呢?”
(16)、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7)、20子曰:“语(yù)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欤。”
(18)、2子曰:“默而识志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9)、(译文)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是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的呢?”
(20)、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论语原文与译文
(1)、试译:孔子说:“患得患失的人,可以和他同朝共事吗?这种人,未得手之前唯恐得不到,一旦得手又唯恐丢掉。一旦他担心丢掉的话,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2)、试译: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以算大臣吗?”孔子说,“我还以为你问别的什么人啊,原来是问仲由和冉求。我们说的大臣啊,就是用仁道去辅佐君王,如果这样行不通,可以辞职。至于仲由和冉求现今的所作所为,可以称为遵命的具臣吧。”季子然问:“那么他们很听上司的话吧?”孔子说:“不过要是让他们杀父母、弑君主,他们也是不会听从的。”
(3)、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
(4)、(译文)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5)、(译文)孔子评论《韶》乐说:“声音美极了,内容也好极了。”评论《武》乐说:“声音美极了,内容却不够好。”
(6)、(讲解)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7)、(注释)①晏平仲;即晏婴,春秋时齐国著名贤大夫,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时执政。事迹见于《晏子春秋》和《史记·管晏列传》。②之:指晏婴。
(8)、试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缺德啊!”
(9)、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重点字词解释:而:连词,表转折。则:连词,相当于「就」、「便」。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da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1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试译:孔子说:“如理如法的训导,能不答应吗?但还是真照着做才可贵。和风细雨的提示,能不悦耳吗?但还得寻思寻思才可贵。只顾耳朵舒服而不寻思,只是嘴上答应却不改正,我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12)、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措诸枉,则民服;举枉错措诸直,则民不服。”
(13)、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14)、(译文)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15)、(注释)①杇(wū):指泥工抹墙的工具,也作动词用,指把墙面抹平。②与:语气词,同“欤”,下文“于予与改是”中的“与”同义。③诛:责备。
(16)、(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17)、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8)、21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19)、(译文)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20)、试译:子夏问道:“‘一笑这脸蛋好美啊,一双黑眼睛好亮啊,白净净的平添灿烂啊!’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底子白净,文采是画上去的。”子夏又问:“礼也是加上去的吧?”孔子说:“启发我的是商啊,现在可以跟你一起品《诗》了。”
3、论语全文及译文读解
(1)、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2)、试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貌似善良,缺德啊!”
(3)、译文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4)、(译文)季文子遇事总要考虑三次以上才行动。孔子听说后说:“考虑两次也就可以了。”
(5)、试译:颜渊死了。孔子痛呼道:“唉!老天要我命啊!老天要我命啊!”
(6)、试译:冕乐师来了,走到台阶边,孔子提醒他:“这是台阶。”到座席边,孔子提醒说:“这是座席。”都坐下了,孔子告诉他:“这位是某某,这位是某某。”冕乐师走后,子张问道:“跟乐师谈话,就是这种方式吗?”孔子说:“是的,本来就是帮助乐师的方式。”
(7)、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10)、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1)、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却不学习,那就会很疑惑。"
(12)、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3)、《史记·孔子世家》云:“陪臣执国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
(14)、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15)、弟子颜繇生,繇又名无繇,字季路,颜渊之父。
(16)、试译:孔子说:“人能开路走路,不是路开人走人。”
(17)、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8)、 12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欤?
(19)、试译:孔子说:“禘祭大礼,从开头献酒完毕后再往下,我就不想看下去了。”
(20)、(译文)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诌媚呢。”
4、论语原文及翻译古诗文网
(1)、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2)、试译:原宪问什么算可耻,孔子说:“国家治理有方,当官领薪;国家暗无天日,还当官领薪,多可耻。”原宪又问:“逞能、夸口、怨忿、贪婪的毛病都没有,可以算仁吗?”孔子说:“可以算难能可贵了。至于说仁啊,我就不知道了。”
(3)、试译:孔子说:“领导一个有千辆兵车的公侯之国,就要兢兢业业工作,以取得信用;要节约官府开销,以爱养百姓;征用民力要注意天时。”
(4)、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欤?”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5)、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6)、(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7)、3子曰:“赐也,女汝以予为多学而识志之者与欤?”对曰:“然,非与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8)、(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9)、(解读)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时“三月不知肉味”(《迷而》)如此沉醉,当然会认为它尽善尽美了。
(10)、试译:子夏说:做得好,就赶紧学;学得好,就赶紧做。
(11)、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2)、(注释)(1)管仲:姓管名夷吾,齐国人,春秋时期的法家先驱。齐桓公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公元前645年死。(2)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3)摄:兼任。(4)树塞门: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5)反坫:坫,音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13)、(译文)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14)、试译:周公告诉鲁公说:“君子不疏远亲人,不让大臣抱怨得不到重用。老友老臣没有大的过失,就不要丢了。不要求全责备一个人。”
(15)、15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16)、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8)、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un),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4)说:通假字,音yue,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8)愠:拼音:yun,生气,发怒。(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补充词解释: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转折。(可译为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亦(yi):同样、也是。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自:从。知:了解。 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19)、阳虎欲见孔子,孔子不想见阳虎、后二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
(20)、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5、论语原文注释译文
(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摄相事。夏天随定公与齐侯相会于
(3)、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4)、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5)、25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无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6)、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kēngkēng)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dǒushāo)之人,何足算也。”
(7)、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无!”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论语原文与译文精辟8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