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表达了什么
1、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经典语录
(1)、如果你回头看周林林的前半生履历,你会觉得十分有趣。
(2)、如果我们没忘记昆德拉曾涉足电影,又没忘记他爵士乐手的经历,那么也不难理解他的小说结构手法。与时下某些小说的信马由缰、驳杂无序相反,昆德拉采用了十分特别而又严谨的结构,类似音乐中的四重奏。有评论家已指出:书中四个主要人物可视为四种乐器——托马斯(第一小提琴),特丽莎(第二小提琴),萨宾娜(中提琴),弗兰茨(大提琴)——它们互相呼应,互为衬托。托马斯夫妇之死在第三章已简约提到,但在后面几章里又由次要主题发挥为主要旋律。托马斯的窗前凝视和萨宾娜的圆顶礼帽,则成为基本动机在小说中一再出现和变奏。作者似乎不太着重题外闲笔,很多情境细节,很多动词形容词,在出现之后都随着小说的推进而得到小心的转接和照应,很少一次性消费。这种不断回旋的“永劫回归”形式,与作品内容中对“永劫回归”的否决,似乎又形成了对抗;这种逻辑性、必然性极强的章法句法,与小说中偶然性、随机性极强的人生经验,似乎又构成了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张力”。
(3)、米兰•昆德拉透过这本书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尊严、权利。他带我们思考:到底我们能有多大的自主的权利,安顿自己在世界,在宇宙,在整个生命河流里面的位置?这部作品是他畅销的书,也是他的成名之作。出版这本书之前,他只是小有名气,出版这本书之后,他才声名大作。
(4)、昆德拉先生还说到梦。比方说,有一组剧情说托马斯的妻子特蕾莎做梦见到飞机场有三个男人,好像警察,他们在追着她丈夫,然后,她老公倒下了。倒下之后怎么样?身体缩起来,缩到后变成一只小小的兔子,其中一个男人把变成小兔子的他交给了她。她把那个兔子放进自己口袋,好像很安全,可是也很哀伤。昆德拉严肃地指出:恐惧跟哀伤不太一样:恐惧里面没有美。恐惧是我们看到一种未知事件的爆裂强光,很恐怖。相反的,哀伤必须以我们知道为前提,里面是有美感的。在哀伤里,我们会发现世界笼罩在一片蓝色的柔光之中,万事万物从来不曾如此美丽。
(5)、也许这种茫然过于尼采(FriedrichNietzsche)化了一些。作为小说的主题之既然尼采的“永劫回归”(eternalreturn。或译:永远轮回)为不可能,那么民族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都只具有一次性,是永远不会成为图画的草图,永远不会成为演出的初排。我们没有被赋予第二次、第三次……生命来比较所有选择的好坏优劣,来比较捷克民族历史上的谨慎或勇敢,来比较托马斯生命中的屈从和反叛,来决定当初是否别样更好。那么选择还有什么意义?上帝和大粪还有什么区别?所有“沉重艰难的决心”(贝多芬音乐主题)不都轻似鸿毛、轻若尘埃吗?
(6)、她却和托马斯有着本质的区别,她只是想证实托马斯告诉她的做爱和爱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显然她得到的是肯定的答案。可以说特蕾莎的爱情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托马斯的放纵。
(7)、尽管如此,我对小说中过多的理念因素仍有顽固的怀疑。且不说某些错误的理论,即便是精彩的论说,即便是令读者阅读时击节叫绝的论说,它的直露性总是带来某种局限,放在文学里,与血肉浑然的生活具象仍无法相比;经过岁月淘洗,也许终归要失去光泽。我们现在重读列夫·托尔斯泰和维克多·雨果的某些章节,就难免这样感慨;我们将来重读昆德拉的论说体小说,会不会也有这种遗憾?
(8)、可是,反过来说,轻真的那么好吗?问题是,有了轻以后,有了自由以后,你怎样去安顿、处理呢?怎样追求自我的真善美?《轻》透过精彩的叙事引导我们一起思考。
(9)、好阅读的沉默少年,愿我们能通过文字交流思想,走近彼此。
(10)、背负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烙印,周董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以16岁的极低年龄考进复旦化学系,随后公派留学。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拿到化学博士学位的那一年,他25岁,正是春风得意的年纪。后来在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和世界的精细化工制造商得以工作七年,一切似乎顺理成章。
(11)、而大多中国企业家们在汲汲于生存的时候,太多的急功近利,让整个行业都浮在一个轻飘飘的境地。而唯有一个有负重感的人,他才能焕发神采,让一切重新生机勃勃。
(12)、于是他态度严肃的对儿子说:“不对,listening(听)和focus(专注)是两个概念,你只是在听,但你根本不专注。专注才能吸收东西。”
(13)、不知若干年后,他再在这个场上如鱼得水,是否依然?
(14)、这确实是一部吸引人的小说,而且这书很易读,有时候是讲故事,讲情节,有时候则是作者本人直接跳出来高谈阔论,像现代的视频弹幕一样,提出了或好玩或深刻的作者点评。所以,读这部小说,仿佛一位有智慧的大师陪你说话。我们经常说金圣叹点评四大奇书,很值得看,但不妨也读一些有智慧、有幽默感的外国作家的点评,昆德拉就是这样有趣的作家。
(15)、轻和重的概念是本书的核心。昆德拉认为人生中存在形形色色的“轻”,只有一次的生命本身就是轻。德国谚语说:“一次等于零”。这样的轻让人无法承受。
(16)、集中营,就是日日夜夜,人们永远挤着压着在一起生活的一个世界。残酷和暴力只不过是其次要特征(而且绝非必然)。集中营,是对私生活的彻底剥夺。
(17)、Kindle「来·往」征稿专栏为喜爱Kindle、喜爱书写的朋友而设,是一个表达的出口。
(18)、幸亏后来共产d来了。苏区革命,12岁的苦孩子投奔革命队伍,终功成名就,成为政府要员。
(19)、第一个是要彻底地去除“非必要”的东西,这是为了掌握现代世界的复杂性,而又不会失去结构上面的清晰清楚。必须把一些不需要的东西去掉,不管是思考还是语言。
(20)、“在翻阅一本关于希特勒的书时,我被其中几幅他的照片所触动。它们让我回想起我的童年,我的童年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好几位亲人都死在纳粹集中营里。但与这张令我追忆起生命的往昔,追忆起不复返的往昔的希特勒的照片相比,他们的死又算得了什么?”
2、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表达了什么情感
(1)、不知道在拆除空心房的政策里,这样的房子,能否幸免?
(2)、当然,老红军不会对曾经的过错者如何,他只是看了这个大嫂一眼,继续往生养他的老屋走去。
(3)、这样的故事,在当今世界,在兴国,并不鲜见,且古已有之。
(4)、在一段性关系中,你的地位是怎样的,你的感情有多深,都可以被别人一眼看穿。同时,“性”在某种程度上暗示着书中人物的命运。许多作家通过一段性关系的描写,暗示了双方接下来各自走向何处。
(5)、用时髦的话说,小说的主要人物托马斯和萨比娜是一对渣男和渣女。他们都好“为爱鼓掌”,但各自有各自的出发点。
(6)、投稿邮箱:kindlelaiwang@eub-inc.com
(7)、这部小说中,米兰·昆德拉围绕着几个人物的不同经历,通过他们对生命的选择,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对诸如回归、媚俗、遗忘、时间、偶然性与必然性等多个范畴进行了思考,作者对人生的命运与价值的关注是该书的主题。
(8)、这个命题的提出胜过任何答案,没有答案的命题才是永恒的,笔者认为此命题也不会有答案。
(9)、因此,对这本由捷文进入英文、又由英文进入中文的转译本,读者得其大意即可,无须对文字过分信任。
(10)、托马斯借这个故事发表了讽刺苏共的文章,指出了一个根本性事实:
(11)、李白也有人类的七情六欲,也有三急,也会对讨厌的人破口大骂,甚至也会小心眼。顿时,他的形象无比鲜活,他再也不是神坛上那个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走下神坛和我们一起的人。
(12)、作者认为,人生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人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择,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判断,世人都在为自己的目标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标本身就是一种空虚。
(13)、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1) 里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人应该去选择重?还是轻?
(14)、《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描写了托马斯与特蕾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是,它绝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是米兰.昆德拉的负盛名的作品之一。作品开头以永恒轮回的话题展开,谈论了轻与重、灵与肉等一些值得思考的哲理性问题。
(15)、在我们看来只有偶然的巧合才可以表达一种信息。凡是必然发生的事,凡是期盼得到、每日重复的事,都悄无声息。唯有偶然的巧合才会言说,人们试图从中读出某种含义,就像吉卜赛人凭借玻璃杯底咖啡渣的形状来作出预言。
(16)、新版本译者是许钧,译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7)、譬如,张爱玲晚年深入简出,几乎不与任何人交流,过的生活在外人眼里也极其贫苦。
(18)、《卓越有效的管理者》||BYxinhui
(19)、昆德拉写这本小说用了音乐的思考方法,他觉得小说和音乐一样,重要的艺术成分在于“对位”。这是他对小说看法的重点,等于是昆德拉的小说美学。他深信小说是不得了的艺术,是至高无上的理性的综合体,是美感,也是理性。昆德拉曾引述另一位作家的说法:“小说是人类对世界整体表示怀疑的后一块宝地。”我觉得这句话动人。
(20)、生命因“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在“追求”的名义下,我们不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终只是无休止地重复前人。
3、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哲学意义
(1)、这是米兰·昆德拉的书,大意是说生命因为能够背负起许多重量而显得有意义,如果一个人变得轻而又轻,就会觉得人生毫无意义,这是生命所不能够承受的。昆德拉揭示了人类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但他和我们一样,无力解决这个问题。
(2)、那这么说来,我们是不是应该只追求灵魂而抛弃肉体呢?当然不可以。
(3)、再如写出《瓦尔登湖》的梭罗,也是“轻生活”的践行者。很少有人像他这样,生平放弃这样多的东西。
(4)、那这个梦其实也是特蕾莎的隐隐愿望,就是让她丈夫变成一个根本不是自己的自己。这就可以说起我为什么在不同的年龄里读《轻》会有不同的感觉。
(5)、(本文只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Kindle立场)
(6)、情节剪切有不同:电影《布拉格之恋》中有的情节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都有,而小说中有的某些情节电影却被剪切去掉了。
(7)、然而与“规模经济”相对的是“深度经济”,特别是在网络经济中,“纵深、迅速”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能够彻底做到这一点的人却少。现在的人们,稍微取得一点成功,便感觉自己的能力无所不及。例如乐天,它不去给别人提供市场,而是企图经营自己的证券公司和旅行社,此外还想打着多元经济的幌子经营棒球队。
(8)、极端环境中的一段三角关系,陌生而危险的土地上自我和欲望的缠斗,紧张刺激,不乏诙谐,考验智力。在审视他人生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自己。理性与激情的冲撞构建了这个性感而优雅的故事。拷问文明和野蛮的界限,探寻知性与欲望的守衡。
(9)、中国作家们刚写过不少政治化的“伤痕文学”。因思想的贫困和审美的粗糙,这些作品的大多数哪怕摆在今天的书架上,也早已黯然失色。
(10)、文学之妙似乎常在于张力,在于两柱之间的琴弦,两极之间的电火。有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张力,有主题与主题之间的张力,有情绪与情绪之间的张力,有词与词或句与句之间的张力。爱森斯坦的张力意指内容与形式之间,这大概并不是像某些人理解的那样要求形式脱离内容,恰恰相反,形式是紧密切合内容的——不过这种内容是一种本身充满内在冲突的内容。
(11)、至少在很多情况下是这样。比如昆德拉,他不过是使自己的自相缠绕和自相矛盾,由内容渗入了形式。
(12)、“爱情”是这部小说的关键词之一。人物都思考并寻求爱情,但他们与所爱之人的爱情往往有种种同床异梦的误读,即使是彼此渴望的也在有意无意中相互疏离。理想的状态似乎只在理想之中。当特丽莎终于看清楚托马斯的爱,他们却即将走向人生的尽头。这也许是悲剧,但是在活着的时候还有机会达成深深的体谅,难道不也是值得庆幸的吗?
(13)、——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14)、1968年8月,苏联军队在“保卫社会主义”的旗号下,以“主权有限论”为理由,采用突然袭击的方式,一夜之间攻占了布拉格,扣押了捷克d政。这一事件像后来发生在阿富汗的事件一样,一直遭到国际社会普遍谴责。不仅仅是民族国家主权遭到践踏,当人民的鲜血凝固在革命的枪尖,整个东西方社会主义运动就不能不蒙上一层浓密阴影。告密,逮捕,大批判,强制游行,农村大集中,知识分子下放劳动,等等,出现在昆德拉小说中的画面,都能令中国人感慨万千地回想起过往的艰难岁月。
(15)、该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16)、一些评论家将昆德拉的小说归类为哲学小说。的确,从情节角度来说,此书不算友好。毕竟小说的核心还是讲故事,昆德拉说自己并非一个现实主义作家,这意味着他对小说的情节合不合理、好不好看不负责。该书几乎没有什么起伏跌宕的情节,这或许是大多数人读不下去的主要原因。
(17)、其实这两种风格哪有什么好坏之分,不过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罢了。好比人生往往是在请与重之间切换,不同情况下做出不同选择,如是而已。
(18)、小说的时间背景1968年,也就是苏联的坦克开进布拉格那一年。捷克d内改革派领袖杜布切克出任捷共第一书记不久,便制定了种种改革方案,力图改变长期以来受苏联控制和苏联模式束缚的政治、经济局面,建设一种有“捷克斯洛伐克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于是,捷克国内出现了被西方人称为的“布拉格之春”带有民主化倾向的运动。
(19)、“罪恶的制度并非由罪人建立,而恰恰由那些确信已经找到了通往天堂的惟一道路的积极分子所建立。他们大无畏地捍卫这条道路,并因此而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他进一步追问:“如果王位上坐的是个蠢蛋,那么是否只因为他是个蠢蛋就可推卸自己的一切责任?”
(20)、昆德拉在小说里提出了各种的思考角度,并且追问:我们应该如何思考这些和自己之间的关系?这是昆德拉在不同的小说里面要处理的问题,所以我刚才说不能只看他的一本书。其他的小说,如《玩笑》《笑忘书》《生活在他乡》《不朽》《生活圆舞曲》等,其实都在处理这些主题。这让我想起伟大的欧洲导演桑•雷诺瓦,他说过,所有伟大的艺术家,不管他一辈子拍了多少部电影,其实他只是在拍一部电影。昆德拉也是一样,他处理的就是那些困扰他的,界定他的,也帮助他的,去面对生命存在意义的那几个少数的关键议题。当然,你可以倒过来说:唉,那么我能不能说读完一本昆德拉等于读了所有的昆德拉?那好吧,假如你要这样读一本就够了,那就只去读一本,但我,你一定会错过太多精彩的昆德拉。
4、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谁翻译的好
(1)、然而正如所有人都想做一个正人君子,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
(2)、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生命的存在与价值的问题,生命只是一个过程而已。
(3)、而对于那些德才兼备登高能赋的人士,如果他们每一个人都愿意去改变这个行业,愿意改变这个国家,那么我想那个理想国就离开我们不远了。
(4)、虽然“性”在文学史上算是一个常见的主题,然而至少在我读过的小说中,较多涉及到这一方面的是西方作家,我国的作品相对来说不是那么多。
(5)、忽然想起,多年前某君于京城问:兴国还有谁于京城任高位?
(6)、早知今日,悔不当初。那帮子老者,正是当年欺负人家家穷。
(7)、苏联对捷克占领对四个人的命运均造成了影响:托马斯因为发表讽刺文章沦为清洁工、特蕾莎因为拍摄街头的苏联坦克丢掉了工作、萨比娜因逃离故乡遇到了欧洲学者弗兰茨。而弗兰茨则参加了人道主义救援(书里称之为伟大的进军),小狗卡列宁得了病,故事的结尾他们都死了,昆德拉对故意此轻描淡写,就像他们的生命从未存在过一样。
(8)、昆德拉在《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中写道:沉重的负担压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在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人身体的重量。于是沉重的负担也成了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
(9)、对此笔者抱有悲观的态度,因为如果所有人都能保留目前的记忆重活一遍的话,世界只会更加混乱。假设时间表突然回到了1930年,全世界领袖的职责就是阻止希特勒上台。这样的话二战就不会轻易爆发,欧洲和苏联不会受到战争的伤害,美国发展得也不会那么快。博弈会更加复杂,由于大家都知道将来会有原子弹,并且各国的首要任务是核武器研究。终的结果就是把二战拖到核子时代爆发,正如《第三帝国的兴亡》作者威廉·夏伊勒所说:
(10)、她是一个柔弱,忠诚,纯真,善良的女子,一个不断审视自己灵魂的爱情信徒。她对爱情的忠贞与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在生命之重压力之下,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将精神寄托于卡列宁(一条狗)。
(11)、某个局长某天到他所驻村调研工作,一眼发现这个小伙子机灵,敏捷,工作勤快、细致,有担当。这是这个时代难能可贵的精神,是个人才,局长这样认为。
(12)、如果感觉不到脚疼,岂不白费领导一番心思了?
(13)、对于一个伟大的人,例如李白,或许我们心中充满了崇拜与狂热,把他当作神祗来膜拜,然而终有一天我们忽然发现,这是错误的认识。
(14)、这句话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我们必须怀疑:眼见的这些是真的吗?不管是眼见的、听到的、想到的,所有好像密不透风的、自圆其说的各种生活层面上的说法现象,是真的吗?是完整的吗?是真的逻辑分明的吗?只有小说家能够透过细节的想象和文字的再现对所谓现实提出怀疑。所以说,小说是怀疑世界“整体性”的后一块宝地。
(15)、作为背叛的代言人,萨比娜一生致力于背叛:背叛母亲、祖国、情人。弗兰茨这个养尊处优的欧洲学者,对萨比娜的祖国遭到侵略感到好奇,他本人是个欧式巨婴,萨比娜和他约了几次便对其没了兴趣。
(16)、托马斯是一个生命之轻人物,对女人具有强烈猎奇心理,对性的追逐,不断给特蕾莎带来巨大伤痛,其实,托马斯内心深处对特蕾莎蕴藏着深深的爱,人性的肉体与灵魂两重性矛盾凸现出来。托马斯对希腊神话俄狄浦斯人生故事引发思考,并将看法投向颇有尖锐的杂志,在读者来信中刊发了,他不断受到各种压力,但拒绝收回刊发的思想,因而他失去医生这份工作,后远离尘嚣、逃避现实,与特蕾莎居住于清净、安宁的乡村之处。
(17)、这本书不难读,毫不艰涩,有时候西方翻译小说很难读,不是因为翻译得不好,虽然翻译真的很难解。有时难懂,只因有些大师本身的写作方式,就有一点让你故意读不懂的感觉。感觉好像他们是在跟读者过不去,其实是因为他们的思考太复杂,必须用复杂的方法来表达。这类书你可能看十页,然后就睡着了,勉强睡醒了,刷牙洗脸,再看十页,又睡了……
(18)、自现代主义兴起,世界范围内的文学四分五裂,没有主潮成为主潮。而昆德拉这部小说几乎获得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好评,自然不是一例多见的现象。一位来自弱小民族的作家,是什么使欧美这些书评家和读者如此兴奋?
(19)、这种观念使我们很容易想起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因是因非”和“不起分别”。这本小说英文版中常用的indifferent(或译:无差别,无所谓)一词,也多少切近这种虚无意识。但是,也许需要指出,捷克人民仍在选择,昆德拉也仍在选择,包括他写不写这本小说,说不说这些话,仍是一种确定无疑的非此即彼,并不是那么仙风道骨indifferent的。
(20)、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
5、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语录原文
(1)、莫言说,我只看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为了告别的聚会》,很喜欢。跟拉美、美国作家不太一样,昆德拉生活在奉行极左体制的国家。他的小说是政治讽刺小说,充满了对极左体制的嘲讽。小说中的讽刺有一点儿像黑色幽默,又不完全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味道。而且,这种对极左制度的嘲讽能引发中国人的“文革”记忆,人们很容易对那些描写心领神会,很值得一读。
(2)、投稿邮箱:kindlelaiwang@eub-inc.com
(3)、之后,他又娶了王后伊俄卡斯达为妻,并成为底比斯国王。但他万万没能料到,被他杀死在山中的那个君王正是他的父亲,而现在与他同床共枕的就是他的母亲。终他用针戳瞎双眼,离开底比斯,终身不见光明。本该是关于征服的故事,变成了谋杀和乱伦,俄狄浦斯选择了自我惩罚。
(4)、通常的做法是做一些指标转换,比如盖世英雄可能是指霸道总裁、金甲圣衣可能是阿玛尼的西服、七色云彩可能是指头等舱用户,这便是比喻。类似的话有:“我的男神”、“我的superman”。因此昆德拉说:
(5)、他用这些看似的不着调,去诠释生命的那些无以言说。
(6)、一个乡镇干部要进城,二十世纪后那些年,体制内的人都清楚,那简直如蝉褪羽,如蛇脱皮,不费一番钱财力终究不行。
(7)、第二个是追求小说的“对位性”,跟音乐创作一样,追求对位,可以把哲学、叙事、理想放进同一首曲里面,各有不同的部分,却又彼此不可欠缺,不可失去彼此。各元素看起来好像不相干,比方说《轻》,作者讲了大概2000字托马斯的生活怎么样乱,然后中间又跳出来昆德拉自己的梦或者说自己的评论,然后突然又跳了3000字托马斯的情人跟另外一个教授的关系,或者喝咖啡或者谈事情,或者拍照看电影,然后又跳出来1000字昆德拉的引述,谈不相干的历史中的一些人物和对话。看起来这些情节互不相干,其实它们都像音乐,互相暗暗支撑和推进。这是小说在对位法上的一个写作策略,看起来好像支离破碎,但其实是深刻的一种表达方式。
(8)、因此,不要小看渣男或者渣女,渣的背后不一定是品质恶劣,难说有什么世人从未知晓的理论依据。
(9)、作为从捷克这个小国家出身的作家,昆德拉有句名言:出生于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从第二点来看,昆德拉做到了。
(10)、昆德拉还说,弗兰茨死前不需要再说谎了,因为,男人在死前就只想见到妻子,他对她说不出话来,但是他用眼神向她表达了感激,他的眼睛向她请求原谅,而她,也原谅了他。
(11)、大学毕业出来,参加了乡镇招干,成为一名乡镇干部。他很卖力地为驻村事务忙碌,一切都是那么的安静平稳。
(12)、东欧文学对中国读者来说不算太陌生。鲁迅和周作人译述的《域外小说集》早就介绍过一些东欧作家,给了他们不低的地位。裴多菲、显克微支、密茨凯维支等东欧作家,也早已进入了中国的书架。198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捷克诗人塞浮特(JaroslavSeifert),其部分诗作已经或正在译为中文。
(13)、是啊,这个世界上哪里有十全十美的人类,只有当你发现以前认为英勇的战士突然有了弱点,有着和你一样的懦弱和胆怯,你就会明白原来人人都是一样的,能将天上纯洁无瑕的神和地上匍匐生存的兽融合。
(14)、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年轻,以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本书探讨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种媚俗。
(15)、肉体是灵魂存在的基础,如果一个人没有肉体,即使他的灵魂再伟大再深邃,也没有存在的条件,终将烟消云散。
(16)、谁叫你当着新任局长的面,在老局长面前涕泪满面?你这不是明摆着,你是老局长的人?你只服老局长?
(17)、孤儿寡母。没有父亲的孩子受人欺负。村子大大小小的孩子,妇女,男人,不欺负欺负他家,好像就有些格格不入的样子。
(18)、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人的伟大在于他扛起命运,就像用肩膀顶住天穹的巨神阿特拉斯一样。贝多芬的英雄,是托起形而上之重担的健将。
(19)、命题七:假如所有人都能带着记忆重活一遍,这个世界会变好吗?
(20)、不可否认,有些人真的很聪明,品德修为。然而,哪怕喝口凉水也硌着牙的岁月,没办法他就这给人当孙子的命。
(1)、东欧位于西欧与苏联之间,是连接两大文化的接合部。那里的作家东望十月革命的故乡彼得堡,西眺现代艺术的大本营巴黎,经受激烈而复杂的双向文化冲击。同中国人一样,他们也经历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道路,面临今后历史走向的严峻选择。那么,同样处在文化震荡和改革热潮中的中国读者,有理由忽视东欧文学吗?
(2)、紫霞仙子的择偶标准也会被现实中的女性们参考和沿用。当然,没有人会蠢到择偶时直接采用这三个指标:
(3)、托马斯是个外科医生,皮肤和衣服都是阻挡托马斯探索人体的障碍。从生物学的角度说,人和人之间的基因差异不到百分之一。感受人和人之间的不同是他的大爱好,除了用手术刀,还可以用约的方式。因此他不停约约约,步履不停。小说里描述有次他遇到了一个像鹤的女人,可谓棋逢对手。因为和她调情,托马斯耽误了自己擦玻璃的工作,鹤女人开导他说:
(4)、国庆假日,有机会同京城回乡之友探寻那位首长故居。
(5)、谁要是想要离开自己生活的地方,那他准是不快活。
(6)、昆德拉也写政治和社会,但如果以为他也只是一位“伤痕”作家,只是大冒虚火地发作政治情绪,揭露入侵者和专制者的罪恶,那当然误解了他——事实上,西方有反苏癖的某些评论家也是乐于并长于这种误解的。对于他来说,伤痕并不是特别重要,入侵事件充其量是个虚淡的背景。在背景中凸现出来的是人,是对人性中一切隐秘层面的无情剖示。在他那里,迫害者与被迫害者同样晃动灰色发浪并用长长的食指威胁听众,美国参议员和布拉格检阅台上的共产d官员同样露出媚俗的微笑,欧美上流明星进军柬埔寨与效忠苏联入侵当局的强制游行同样是闹剧一场。这才是昆德拉。作者以怀疑目光对东西方人世百态一一扫描,于是,他让萨宾娜冲着德国反共青年们愤怒地喊出:“我不是反对共产主义,我是反对媚俗(Kitsch)!”
(7)、这是一本成长分析的哲学心里随笔,一部教人正确地看待自我的一部作品,阐述了不同时期的不同学者对于人性的不同的观点,人这一辈子或长或短,到底用哪种方式看待自己,要如何接受各种角度的自我。读完这本书,更觉得不才是一种。
(8)、昆德拉的小说不像其他小说那么容易理解。他更喜欢通过讲述生活中的具体事件来引导读者进入哲学思维,而不是那些有吸引力的情节。昆德拉的小说在结构上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他注重内容和主题之间的合作。通过为大量的叙事情节铺平道路,在小说中穿插了大量的讨论,观点不仅深刻而独特,而且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充分展示了昆德拉的独特思维。
(9)、“在我们不断有新的可怕的杀人玩意儿补充原有的杀人玩意儿的新时代中,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如果竟然爆发的话,那么第一场这样的战争一定是一个自取灭亡的疯子按一下电钮所发动的。这样一场战争不会历时很久,也不会再有后继的战争。这种战争的结果不会有征服者也不会有征服,而只有烧成焦炭的尸骨堆在一个渺无人迹的星球上。”
(10)、直到有一天,他问自己:“从上学开始,我已经跟化学打了十几年交道,我要不要一辈子待在化学实验室里?”
(11)、我从这部小说中提炼出三个主题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也就是昆德拉的目录。
(12)、小说中有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数字“六”对于特丽莎的意义,旧礼帽对于萨宾娜的意义,贝多芬的音乐对于托马斯的意义,……与其说他们的“存在”影响并引导了人物,不如说他们本身是人物精神上的一个组成部分。贝多芬四重奏里的“非如此不可”的主题,正象征着生命之重,所谓的重是一种必然,人必得走完所有的路程,才能恍悟为什么“重”才是我们生命中真正合情合理的东西。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相对的是”能够承受的生命之重”。和托马斯更多地感受到“重”不同,萨宾娜的人生是轻盈的,她背叛一切“非如此不可”的事物——她的父亲、丈夫、爱情、祖国,大量降临于她的是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但她却突然发现:四周空空如也。
(13)、读它时心情很压抑,米兰·昆德拉的笔锋直指人类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望的真实和无德。我想昆德拉要说的是:无德为轻,轻让人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
(14)、有服装热、家具热,当然也会有某种文学热。“热”未见得都是坏事。但我希望东欧文学热早日不再成为沙龙空谈。
(15)、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成了人们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
(16)、他没有学习任何职业;他没有结过婚;他独自一人居住;他从来不去教堂;他从来不选举;他拒绝向政府纳税;他不吃肉,他不喝酒,他从来没吸过烟;他虽然是个自然学家,从来不使用捕机或是枪。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表达了什么情感精辟11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