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关于孝道的名言
1、论语中关于孝道的名言警句
(1)、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2)、译文:君子通过学问文章来聚会和结交朋友,又通过朋友之间的交流切磋来促进道德完善。
(3)、译文:君子不因为一个人说的话有道理就提拔他;也不因一个人品性不良就不注重他所说的话。
(4)、说句实话,父母年老体弱,大脑萎缩,话语哆嗦,年轻人则工作繁忙,琐事缠身,面对父母,始终保持和颜悦色,真是不容易,要修炼到无论什么情况下,对待父母不冷若冰霜,不横眉冷,不恶语相加,不满脸嫌弃,不心生厌烦,是每一位年轻人要毕生修炼的功课。
(5)、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出自《劝报亲恩篇》。
(6)、翻译:孔子说:“如果能够长时间地不改变父亲生前所坚持的准则,就可说做到了孝。”
(7)、译文:这个人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就说到要害上。
(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9)、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10)、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译文: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2)、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3)、中国人的幸福是以孝道为根本,懂得孝道就知道感恩、恭敬,从而培养善良的心,形成大爱(无我、利他、奉献、为人民服务)的胸怀,那么人就会一生幸福。真正的享福在老年,到了老年还担心孩子孝顺不孝顺,关键是有没有把孩子的本性找到,及早从孩子的存心这个根本下手,才能够解决问题。觉者畏因,明白的人害怕种下不好的因,就会提前预防;迷者畏果,迷惑的人只会害怕果,不重视因。
(1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5)、修祖庙、族谱,家族祭祀活动,清明节祭奠,为了久远。家训涵泳、家风传承、家道不衰,真正实现齐家的目的。家齐则国治,国治则天下平。
(16)、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意思是: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国志·魏书》。
(17)、把帐幕撩起来,因为要去河梁谋生所以要向年迈的母亲道别,看到她白发苍苍禁不住流干了
(18)、但是,在动物的世界里,只有父母对于子女的无私奉献、竭力呵护,而没有子女给予父母的反馈与回报(“乌鸦反哺”是为了让人们行孝而编造出来的故事,并没有事实上的依据)。
(19)、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0)、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论语关于孝道的名言佳句
(1)、何谓尽孝?当下,孝道教育主要是父母长辈在世时如何知孝行孝,但忽视了父母长辈去世后如何履行孝道,有失偏颇,没有完整尽孝,没有慎重追远,民德难以归厚。生孝需要完善,应该随时代变化而转化,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与时偕行。因此,孝道教育需要纠正于全面、复归于正途,即完整地进行孝道教化。《论语》中的孝文化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活孝,二是死孝。即养生之孝和丧死之孝。两者兼顾才算尽孝。家里的老人去世后,向亲戚报丧,接着守灵出殡埋葬,然后晚辈要守孝三月,在胳膊上戴一个孝字。当年春节不贴楹联,不串门走访。
(2)、译文:不担心人们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不知道别人。
(3)、译文: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忠实?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认真复习?
(4)、后,张院长用《驴子孝》这个孝道故事结束了本次讲座,它如春雨一般慢慢滋润着学子们。
(5)、首先,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是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其核心价值观是仁爱—友爱—互助—和平。现在人们被西方重物质享受的思想所污染,带来的后果就是自私,形成以物为本、以斗为贵,其核心价值观就是竞争—斗争—战争—末日。很多人对末日的看法,就是几颗原子弹爆炸,地球毁灭,叫末日。其实,当人们道德沦丧,对世界观、价值观提出质疑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末日。
(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7)、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8)、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9)、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意思是:养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顺你,你就必须首先孝顺你自己的父母。出自《四言》。
(10)、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1)、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12)、王假有庙,致孝享也。利见大人亨,聚以正也。《易经第四十五卦萃泽地萃兑上坤下》
(13)、孔子说的这种现象,在我们现在的社会,就更加普遍了。很多人给父母一点钱,供给父母吃喝用住,就觉得已经尽孝了,父母要是唠叨两句,他就不耐烦,甚至还会顶撞父母,给父母脸色看。如果这样的话,那就还不如那些犬马了,那些犬马,有的都知道恭敬主人,不会顶撞主人。
(14)、4::《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8
(15)、点评:父亲虽然去世了,但父亲在世时的教诲,父亲所坚持的原则,所定下的规矩,还能牢记于心,不轻易改变,这就算已经尽到孝道了。
(16)、《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17)、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父子均是孔子的学生,父子同问孝,孔子的回答也是区别对待,这就是圣人啊!”父母唯其疾之忧。“这个回答真是令人感动啊,可怜天下父母心啊!珍重自我,身心健康,不让父母为儿女的身心健康而担忧,就是孝啊!
(18)、孟武伯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父母只为孩子的疾病担忧(而不担忧别的)。“
(19)、现实中,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对父母以礼相待呢?许多家庭追求所谓的平等、自由,长幼不分,上下无别,尊卑无序,和父母说话、处事,过于随便,甚至在父母面前颐指气使,刺激极端,自以为是,咄咄逼人,读一读孟懿子问孝,孔子之答,是不是有所启示呢?
(20)、鲁国的大夫孟懿子问孔子怎样才算是孝。孔子说:“行孝就是不要违背礼的准则。”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懿子问我怎样才算是孝,我告诉他说,不要违背礼的准则。”樊迟说: "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3、论语中关于孝道的名言及意思
(1)、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希腊伊索克拉底《孝》
(2)、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3)、释义: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要尽心尽力,为君主做事要奉献自身,与朋友交往要诚实守信。这样的人,虽然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4)、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5)、译文: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6)、译文:君子坦荡而不骄狂,小人骄狂而不坦荡。
(7)、立什么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私德公德功德职业道德大德盛德
(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9)、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10)、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11)、如果服从命令,父母亲就会遭受耻辱;不服从命令,父母亲就会荣耀显扬,那就不应该服从命令,而应该“犯上”。
(12)、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13)、点评:孟武伯问孔子孝道,孔子说,能令父母忧愁的事,就是子女生病,所以孝顺父母,就应该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忧。
(14)、译文:为君子办事很简单,但不易让他愉悦。不按正道去讨他的欢喜,他是不会喜欢的;等到他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为小人办事就很难,但很容易让他喜欢。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让他喜欢;等他用人的时候,却吹毛求疵。
(15)、“孝”字释意: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说文解字,大徐本,卷八上,275页);《礼记》。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谓之畜。会意之指。(说文解字注,段玉裁)讲究伦理,注重对父母的关系,要尽心尽力侍奉父母。明显许慎和段玉裁对此字持会意之解,是老(老省)和子的结合,子承老也,其中老是代表父母,子代表其子女,起初应该是一种关系,何为承?
(16)、译文: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里面也是很有乐趣的。用不义的手段所得到的财富与地位,对于我来说好像浮云一样。
(17)、译文: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18)、译文: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谁能知道未来这个人不如今天的境遇。如果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还是没有任何造诣,没有任何的被人熟知的地方,那他就不用在畏惧了。
(19)、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20)、再者,我们自己或者教育孩子做人、做事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目前由于升学形势所迫,我们把孩子拉上了分数,拉向了名利!本来应该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胸,因为升学主义思想的影响,又没有传统文化的根底,以分数评高低,使得孩子患得患失,这样孩子只有压力,不会有幸福的。
4、论语中关于孝道的名言名句
(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2)、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法国拉法格《听风的歌》
(3)、第唯精。正确认识并处理一与多的关系。《孝经》是十三经之与其余经典是什么关系,特别是与《易经》有何关联。
(4)、 各位大德上午好!我回报分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如何做一个优秀传道者,二是如何地履行立德树人使命,三是如何完整地传播孝道文化。
(5)、译文:可以同这个人讲的话,你却没有讲,这是失掉朋友;不可以同这个人讲的话,你却告诉他了,这是说错话。所以有智慧的人在与别人交谈中,能够做到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6)、“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有若这话说的是很有道理的。
(7)、译文: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8)、《论语·为政》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9)、为使我校学生更好地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月21日下午,我校邀请沧州市国学院副院长、沧州监狱副调研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省级优秀心理咨询师张保东先生,为学生们开展了此次国学讲座。讲座以“《论语》中的孝道智慧”为题,围绕“道德——守法——孝亲”这一主线,对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孝道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10)、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11)、我们对待老人就像对待孩子一样,会过度地迎合和讨好。在这里,他们得到的是男人般的尊敬。——美国乔治·古斯里《翻转人生的教育》
(12)、 选取读本为何晏集解、陆德明、宋邢昺疏本,刘向言鲁论语二十篇{夏侯勝,萧望之,卫贤传}→→齐论语二十二篇{王卿,庸生,王吉}→→鲁共王从孔子宅壁的古论语(三者迥别:《齐论语》有《问王》、《知道》多于《鲁论语》,《古论语》也没有这两篇:分《尧曰》下章下章“子张问”为一篇,有两《子张》,共二十一篇)→→张禹{本受《鲁论语》于夏侯建,又从《齐论语》于庸生、王吉,所以择善成为“张侯论”}→→孔安国{孔子十一世子孙训解古论语,武帝以后息灭,马融为之训解}→→郑玄{马融弟子,考察鲁论语二十篇,校齐论语、古论语作注}→→......→→多异说,故何晏集解出。
(13)、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14)、译文:颜回这个人很好学。为人不迁怒他人,不重复犯(同样的)错。
(15)、译文: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16)、千万经典,孝义为先。意思是:成千上万部经典上都说,孝和义是人首先应当做到的。出自(清)《增广贤文》
(1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8)、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9)、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意思是:身上受伤,父母忧虑;道德败坏,父母蒙羞。出自(请)李毓秀《弟子规》。
(20)、慈乌的啼哭声仿佛在哀诉着自己未能及时尽到反哺孝养之心。其他各种鸟类难道没有母亲,为什么只有慈乌你特别哀怨?想必是母恩深重使你承受不住吧!
5、论语有关孝道
(1)、释义:总是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难。遇到事情时,子女为父母效劳;有好吃的,让父母享用,仅仅这样就算是孝顺了吗?其实还不够。
(2)、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3)、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4)、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5)、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6)、释义:梦懿子问怎样才是孝。孔子说:“不要顶撞父母,不要违抗父母的意愿。
(7)、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9)、译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意思是很多东西我们决定不了。所以我们要做好我们能决定的东西,即敬而无失,恭而有礼,这样就会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了。
(10)、孟武伯问孔子为孝之道。孔子说,令天下父母忧愁的,就是子女生病的时候,相对而言,除此之外,一切都不算个事,都不会令父母忧愁烦恼。所以呢,作为子女,就一定要珍惜自己的身体,注意健康,不要让父母为我们担心忧虑。
(11)、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12)、 这一方面收到商周时期的礼制的影响,也是社会秩序的一种,孔子和其弟子代表的儒家都倍加推崇礼制,想运用一种“别样的形式”来完成理想的期待,这种形式里面凝聚的是广大百姓对传统的那种有序的、带有原始色彩的氛围的向往,而死亡丧葬又是关于一个人无息的结束,关乎到大部分的人对生死的看法和猜想,所有《论语》中不得不看重丧葬。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疏)“孟懿”至“以礼”。○正义曰:此章明孝必以礼。生,事之以礼,谓冬温夏清昏定晨省之属也。死,葬之以礼,谓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之属也。祭之以礼,谓春秋祭祀以时思之、陈其簋而哀戚之之属也。不违此礼,是无违之理也。不即告孟孙者,初时意在简略,欲使思而得之也。必告樊迟者,恐孟孙以为从父之令是无违,故既与别,後告於樊迟,将使复告孟孙也。)我们看到孔子对孟懿子的会答就只有两个字,其实所孕育的思想是用千言万语都说不完的,也无法说,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孔子的回答安排做了详细的策划与构思,初回答简单想让孟懿子自己得到思考,领会深刻,但又怕他偏离方向又给樊迟御解释一番,给弟子以明示,又给孟懿子一个正确的指引。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孔子对丧葬的重视可以和对国家态度相对等,看见拿了送死人衣服的人与背负国家图籍的人都要手扶车前横木,看加穿孝服的人极为亲密。“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这一段孔子可谓是带有愤怒之意,宰我抱怨三年守孝太长了,一年就行了。而孔子完全没有把守孝三年看作为一个“简单的形式”,而是因为三年守孝是因为从这个行为感悟到父母的小时候抚养之艰难,如果一个稍微有点感触的人是不会去抱怨的。“不仁”一句话就把他概况了,对丧葬的后期的严格遵守是具有深刻内涵的,不单是要做,而且要一丝不苟的完成。(○注“孔曰:自天子达於庶人”。○正义曰:《礼记。三年问》云:“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郑玄云:“达,谓自天子至於庶人。”《丧服四制》曰:“此丧之所以三年,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檀弓》曰:“先王制礼也,过之者俯而就之,不至焉者?而及之也。”圣人虽以三年为文,其实二十五月而毕,若驷之过隙,然而遂之,则是无穷也,故先王为之立中制节,壹使足以成文理则释之矣。《丧服四制》曰:“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恩之杀也。”故孔子云:“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达丧也。”所以丧必三年为制也。○注“孔曰”至“爱乎”。○正义曰: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者,《小雅。蓼莪》文。郑笺云:“之犹是也。我欲报父母是德,昊天乎,我心无极。”云“予也有三年之爱乎”者,言宰予不欲服丧三年,是无三年之爱也。)“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孝的延续意义得到再一次体现,父没,而不改之臣政,是对父母的孝,能够坚持父母的遗愿。孔子注重丧葬,注重死亡,是提醒人们不应该因为父母的去世而忘记曾经,心里始终要怀有一份敬意,它就像一个警钟在自身为人处世的时候想到这些,能够给自己一些向导。
(13)、为人父母一定要有这样的态度:孩子本性善良,孩子不教育不行了,坚信一定能教好。希望孩子不要成为社会的负担,这是为人父母的责任。要把孩子教好,“至乐无如读书,至要莫若教子。”但是一定要做好榜样,还要有好的方法。《礼记•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今天要把孩子教好,一定要清楚,要长他的善,然后要防止、导正他的过失,因为“苟不教,性乃迁”。很多的孩子有些不好的习惯,要赶快把他挽救过来,刻不容缓,因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14)、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15)、如果服从了命令,父母亲就会有危险;不服从命令,父母亲就安全;那就不应该服从命令,而应该“犯上”。
(16)、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17)、译文: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去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指不过问别人的事情。
(18)、怎样立德?知德行德积德德之本是什么君子务本
(19)、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20)、译文:智慧的人爱水,仁义的人爱山;智慧的人好动,仁义的人喜静;智慧的人容易快乐,仁义的人容易长寿。
(1)、“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篇》)。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违背礼。父母在的时候要尽力侍奉,父母去世要慎重对待,并按照风俗进行祭祀。
(2)、译文: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论语关于孝道的名言佳句精辟10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