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的读法精辟116条

农谚的读音是什么意思

1、农谚的意思解释

(1)、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左传》

(2)、嫑,(方言)不要。如:嫑着急。农谚:“天旱嫑望圪?云,女穷嫑望娘家人。”和“嘦”有异曲同工之妙处,是滇东罗平一带的方言。读音就是把“不要”给缩起来读bù yào=biáo

(3)、答:不应该。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单元,单元教学的目标指向不同,文章的教学重点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篇文章现在编入演讲单元,这就意味着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它作为演讲的特点。

(4)、(名)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5)、谵有之曰。——《国语·越语》。注:“谚俗之善谣也。”

(6)、总之,24节气是依据地球公转确定的,而公历也是根据太阳公转确定的,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每年每个节气的阳历日期都基本确定了,前后不超过一两天的差别。

(7)、    答:应读màn。在专门的古代汉语辞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中,“蔓”没有wàn这个读音。读wàn的情况只适用于现代汉语的口语。

(8)、    答:两种版本都有。教材选录此诗所依据的《全唐诗》作“都”。

(9)、    答:《时间的脚印》一文意在说明岩石如何记录时间,第5段用“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引起,以下直到第29段都是在解释这一问题,其中第6—21段讲的是地质现象,即岩石的侵蚀、瓦解、搬运、沉积和新生的过程,正因为岩石会经历这样的过程,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岩石是一层一层沉积下来的,这个沉积是有一定次序的,我们是可以通过这个次序来了解“过去的年月”的。因此这一部分并未偏离文章的写作目的。

(10)、    《核舟记》中“八分有奇”和“为字共三十有四”的“有”应该读yǒu还是yòu?

(11)、问:第54—57页,《桃花源记》是游记吗?

(12)、但它的本义为“明亮、光明”,唐代诗人韩愈在《秋怀诗·敛退就新懦》写了这样一句话“虫鸣室幽幽,月吐窻囧囧”,其中的“囧囧”就有明亮的意思。

(13)、“农”的基本含义为种庄稼,属于种庄稼的,如务农、农业;引申含义为种庄稼的人,如贫农、菜农。

(14)、问:第108—110页,《一滴水经过丽江》可以说是采取了拟人或者拟物的手法吗?

(15)、也称朝鲜谚文、韩国谚文,是指朝鲜语的表音文字。

(16)、答:应该读xì。“系”读xì有“挂”的意思,读jì则是“打结、拴扣”的意思。两个宫使应该是把“半匹红纱一丈绫”随手往牛头上一搭一挂就走了,而不会还打个结拴个扣。所以应读xì。

(17)、网名,雨中思绪集。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诗眼睛》主编。在《诗刊》《诗选刊》《诗潮》《山西文学》《黄河》《山西日报》《都市》《火花》《山西经济日报》《关东诗人》《长河》《太原晚报》《乡土文学》等报刊杂志和大型网站均有作品发表,作品包括古体诗、现代诗、散文、诗评等。诗歌入选多种选本,偶有获奖。

(18)、    《卖炭翁》中“半匹红纱一丈绫”,过去教材的版本是“半匹红绡一丈绫”,现在为什么改了?

(19)、单击下表中蓝色的词组会弹出相应的拼音、MP3音频、基本释义等相关信息。

(20)、读音是chūnhuáqiūshí,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后引申比喻文采与德行,亦指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变迁。

2、农谚的读法

(1)、娘一辈子心小胆小,就怕我们弟兄们出事。她老人家大的希望,就是看到我们都成为优秀的农民。

(2)、问:第28页,《大自然的语言》预习部分引用了“清明忙种麦”的农谚,但在全国很多地区,清明的时候麦子已经长得老高了,教材是否有误?

(3)、你将每天进步多一点,不知不觉,超越身边的人

(4)、谚,汉字,(形声。从言,彦声。本义:谚语)同本义。

(5)、答:说明文和散文属于不同维度上的分类,落实到具体文本上可能出现交叉。《大雁归来》中包含事理说明的成分,但又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语言优美,有散文的特点,两方面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兼顾。八年级上册的《苏州园林》其实也有散文的特点。

(6)、好的谚语不但通俗易懂,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

(7)、    《核舟记》中“椎髻仰面”的“椎”为什么加注了chuí的读音?

(8)、  瘦螂扛、肥咕鲁荔浦话这些词尾补语你一辈子也学不全

(9)、其记住乡愁,展望美好的乡村,弘扬人间大爱。

(10)、“晚霞行千里,早霞不出门”意思为:就是说有晚霞的话,以后几天都是晴空的好天气;早霞出现的话天气就会变坏。

(11)、特色表现在有常州方言词汇,有常州的民俗文化。

(12)、 菖蒲老艾配香芒,端午节或起源夏至,你知道么? 

(13)、在《偷苇叶》中,“趁着月色,我潜进苇地/好多人都潜进苇地”,这种情景让人想到少年闰土的美好,有趣的是诗人把童年的光芒烛照下的偷,涂了美好的色彩,“反正,是集体出来掰苇叶”“反正——/一片片苇叶在时光里袅袅”,两个“反正”使诗歌有了小说的婉转,有童年就有母亲,“母亲总是第一个煮好粽子的人/我总是迫不及待褪去粽皮的人”,可是,现在物是人非,只剩下“那“呼哈呼哈”烫嘴的声音/一响,就是好多年”,给我们无尽的回味。正如比利时作家弗朗兹·海仑曾说:“童年并不是在完成它的周期后即在我们身心中死去并干枯的东西。它不是回忆,而是具活力的宝藏,它在不知不觉中滋养丰满我们。”

(14)、答:应该读jiāo而非jiào。文中“教学相长”的“教”是承上文“教然后知困”而来的,读音应当与之相同。而“教然后知困”的“教”的意思是“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人”,故而应读jiāo;读jiào则是“教导,教育”这样更加上位、更加宽泛的概念。至于现代教育理念中的“教(jiào)学相长”,和本文中的“教(jiāo)学相长”是有一定差异的:前者强调师生的双向互动,“教”指教师的教育、教导(不仅限于传授知识技能),“学”指学生的学习(不仅限于学习知识技能),都侧重宽泛的、上位的概念,因此“教”读jiào;而后者是指教师通过教别人和自己学习两方面的行为来成长,“教”和“学”都是针对教师自身而言的,偏重于“传授、学习知识技能”这样具体的、下位的行为,因此“教”读jiāo。

(15)、他买一个西瓜,我吃妚西瓜咯。 (i vuai a gai daigoi,va jia mo daigoi go)

(16)、“晚霞行千里,早霞不出门”:就是说有晚霞的话,以后几天都是晴空的好天气;早霞出现的话天气就会变坏。    

(17)、    答:应该读jiāo而非jiào。文中“教学相长”的“教”是承上文“教然后知困”而来的,读音应与之相同。而“教然后知困”的“教”的意思是“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人”,故而应读jiāo;读jiào则是“教导,教育”这样更加上位、更加宽泛的概念。至于现代教育理念中的“教(jiào)学相长”,和本文中的“教(jiāo)学相长”是有一定差异的:前者强调师生的双向互动,“教”指教师的教育、教导(不仅限于传授知识技能),“学”指学生的学习(不仅限于学习知识技能),都侧重宽泛的、上位的概念,因此“教”读jiào;而后者指教师通过教别人和自己学习两方面的行为来成长,“教”和“学”都是针对教师自身而言的,偏重于“传授、学习知识技能”这样具体的、下位的行为,因此“教”读jiāo。

(18)、    《社戏》中“模胡在远处的月夜中”的“胡”字是错别字吗?

(19)、0进入四月下旬以后,华北北部农村春播基本结束,像大豆、玉米、高粱、花生之类,这些农作物此时在地里正是萌芽期,如果四月下旬降雨量过多的话,不但会使种子烂芽,还会因为雨水造成土地板结影响出苗率。

(20)、其关注底层与民生,写日常小事,有悲悯情怀。

3、农谚念什么

(1)、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万籁此都寂”是否应该是“万籁此俱寂”?

(2)、答:应该读chuí,不加注音易误读为zhuī,因此今年修订时增加了注音。“椎”,读zhuī指“椎骨”;读chuí指捶击工具(即“槌”),引申为“打击”等义。在古代汉语里,后者的应用更广泛;但在现代汉语里,读chuí的意义已由“槌”“捶”等字承担,只在“椎心泣血”这样的成语里保留chuí的音义。“椎髻”即“形状像椎(类似于棒槌)的发髻”而非“形状像椎骨的发髻”。

(3)、有些谚语——如果还能称之为谚语的话,就是我娘的原创作品了。比如,她会用一句“洼里跟闹鹅的一样”,来形容地里工作的人多。多到什么程度?闹鹅的一样。鹅,是很令人烦的一种家禽,这家伙一旦心中不满,要是叫唤起来,那是没完没了的。大概我娘也是烦鹅的叫声的,所以制造了这么一条谚语出来,常常以此来催促还在睡懒觉的我,很形象的告诉我,就算我马上采取行动,那也已经落在了许多人的后边。

(4)、    答:不是。当时游记的“正体”——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尚未出现,因此将其视为游记并不符合文体发展的实际情况。《桃花源记》的“记”跟《小石潭记》的“记”并不相同,虽然都有“记叙、记述”的意思,但它更接近《海内十洲记》(旧题东方朔撰)、《搜神记》(干宝撰)的“记”,因此,《桃花源记》应该是魏晋时期的一篇志怪小说。

(5)、作者刘成章是陕西延安人,《安塞腰鼓》写的是陕北民俗,而“红豆角角”正是带有陕北方言特点的表达,即末尾字重叠。《回延安》一文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如“羊羔羔”“树根根”之类。

(6)、“谷贱伤农”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经济学现象: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却反而减少了,这在我国民间被形象的概括为“谷贱伤民”。

(7)、答:不是。有人认为《桃花源记》是一篇“渔人视角”的游记,那按说应该是游记的“变体”(如本册教材第五单元的《一滴水经过丽江》);但问题是,此时游记的“正体”——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尚未出现,哪里来的“变体”?因此将其视为游记并不符合文体发展的实际情况。其实,《桃花源记》的“记”跟《小石潭记》的“记”并不相同,虽然都有“记叙、记述”的意思,但它更接近《海内十洲记》(旧题东方朔撰)、《西京杂记》(旧题刘歆撰、葛洪集)、《搜神记》(干宝撰)的“记”,因此,《桃花源记》应该是魏晋时期的一篇志怪小说。

(8)、谵有之曰。——《国语·越语》。注:“谚俗之善谣也。”

(9)、    答:不是。这个“模胡”在鲁迅写《社戏》的时代,是可以写作“模胡”的。

(10)、答:应该读juǎn。在此前的人教版课标教材中,“卷石底以出”的“卷”注音为quán,解释为“弯曲”。此次编写过程中,经过反复讨论,认为读quán是不妥的。读quán的意思是“弯曲”,形容词;但“卷石底以出”的“卷”从语法和意义的角度看都应该是一个动词,所以这里读juǎn,意思是“翻卷”。我们删去quán的注音,但并未加注juǎn,是因为教材文言文注音有一定的原则,一般只注生僻字或易误读字,如果与现代汉语常用音义差别不大,则不加注。不注,就意味着读现代汉语的常用音,即juǎn。

(11)、问:《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过去放在九年级的议论文单元,现在放在八年级,是否仍应按照议论文的教学方式来教学?

(12)、答:应该读zēnɡ。“曾”读cénɡ时作为副词只有“曾经”义;而这里的“曾”与《愚公移山》中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不若孀妻弱子”的“曾”一样,都是与否定词“不”连用,表示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竟然”,也可译为“连……都……”,应读zēnɡ。参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

(13)、〔古文〕《唐韵》鱼变切《集韵》鱼战切《韵会》疑战切,?音彦。《说文》传言也。《广韵》俗言也。《书·无逸》乃逸乃谚。《传》俚语曰谚。《左传·昭元年》谚所谓老将知而耄及之。

(14)、中国历朝历代都用汉字当作官方文字,汉朝时期汉字还是东亚地区的国际交流用字,甚至在20世纪前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国家的官方文字都是汉字,朝鲜、日本、蒙古等国都曾使用过汉字,不过如今已经废弃。

(15)、徐光启受到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影响,聘请了欧洲科学家翻译哥白尼、第谷、开普勒等人的著作,终完成了137卷著作《崇祯历书》,书中介绍了西方的天文学理论和数学计算方法,并依据西方的方法计算得到了天文日期表。只可惜,这部历法还没来得及使用,明朝就灭亡了。后来康熙皇帝决定使用这部历法,并改名为《时宪历》,在这部历法中,将节气的规定改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每转过15度角为一个节气,这种规定节气的方法称为“定节气”。在冬天,地球转动速度快,两个节气的时间间隔短;而在夏天,地球转动速度慢,两个节气的时间间隔长。

(16)、嫑字表示为不要的意思,在成都方言中biao,就是不要,不要一词可简读为嫑。在河南南阳也有“biao”一读音,嫑人,寓意骗人的意思。如别嫑人了,就是指不要骗人了。陕西关中话“bao”,不要的意思。日照方言:bo山西的地方语言中“bao"通常读第四声。贵州的地方方言,不要的意思。

(17)、答:应该读qiǎnɡ,但读qiánɡ亦通。汉代经学家郑玄注释《礼记》中这一句时说:“自强,修业不敢倦。”按照郑玄的说法,这里的“强”是“勉力,勤勉”的意思,对应的读音应该是qiǎnɡ;也有人理解为“劝勉,勉励”,亦通,对应的读音依然是qiǎnɡ。但读qiánɡ也可以讲通,作“使强大”解释。唐代经学家陆德明在其著作《经典释文》中对“然后能自强也”的“强”字做了反切注音:“其丈反。又其良反。”“其丈反”对应的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为qiǎnɡ,“其良反”对应的则是qiánɡ。也就是说,陆德明认为这里两种读法都是可以讲通的。

(18)、农耕文化的痼疾,今天尚有残余。俊才的《移民》对一个政策下畸形的产物写的生动饱满,这样的“移民”是颇具讽刺意味的。首先,“张三狗家的”“一群灰头土脸”“旧家俱”本身就暗示出底层的生活状态和无助,也写出了诗人对乡民的同情。“一纸红头”“煤老板”“土地闲得长草”“和黑夜一样安静”鞭挞拷问了造成这种苦难的根源,让为政者深刻反思。作者并没有直接陈述这些,而是在后设计了一个颇有反讽效果的“王神婆”的感受,使本诗的表现张力达到无限大。我们再看俊才的诗《楔子》:

(19)、猴子一想:“对,四年太长,我也等不及。”于是拔掉杏树,改种了桃树。

(20)、“掱”的读音为“pá”,能看出这个字上有很多的手,正常人都有一双手,而这里却有三只,通过字形能看出是下面两个手掩护上面第三个手,所以这个字的意思就是“扒手、小偷”。

4、农谚的拼音怎么读

(1)、    《时间的脚印》一文的第5—21段是否偏离了中心?

(2)、答:应该读xì。“系”读xì有“挂”的意思,读jì则是“打结、拴扣”的意思。两个宫使应该是把“半匹红纱一丈绫”随手往牛头上一搭一挂就走了,而不会还打个结拴个扣。所以这里应该读xì。

(3)、    《核舟记》中“曾不盈寸”的“曾”应该读zēnɡ还是cénɡ?

(4)、请以“井底之蛙”为题,讲述在你生活学习中发生的一件事。

(5)、    答:不押韵也应读hēi,而不要读hè或其他读音。汉语古今音的差别是普遍的、确定的历史事实,我们用如果遇到今音读来不押韵的地方都要强行改读以求“叶(xié)韵”,将改不胜改;个别韵脚读所谓“古音”,而全诗又读今音,更显得不伦不类,平添麻烦和负担。因此在教学中,原则上仍应统一使用现代汉语普通话来读,遇到读起来不押韵的古诗,告诉学生这是汉语古今音演变的结果即可。有的地区也可以尝试用方言来读。

(6)、读这样的诗歌,有一种想哭的感觉。那个年代的苦难生活,特别是萦绕在人们心头的落后的意识形态,像阴魂不散,鞭打着每个生活在其中的风雨卑微的人们。打碗花,是牵牛花的俗称,它本身是无辜的,没什么吉利不吉利的,有罪的是落后强加于人的沉重的精神包袱,“在乡下,打碗花是不吉利的”,是的,打碗也是不吉利的,都是生活苦难的错,“打猪草的时候,我们都避着它”,人被自己营造出的思想吓唬着,那个年代恶劣的生存环境形成强大的压力,人的卑微弱小“多像打碗花的孤独”,“一阵秋风,就可以把它送走”,物我化一。作者通过自然物象对一个时代的生活状态表现的何其生动自然。

(7)、问:第27页,“单元提示”中说“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但《大雁归来》是一篇散文,应该如何处理?

(8)、“谚”,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yàn,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

(9)、谚者,直语也。丧言亦不及文,故吊亦称谚。——《文心雕龙·书记》

(10)、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猴子种果树的故事。

(11)、谵有之曰。——《国语·越语》。注:“谚俗之善谣也。”

(12)、苗后还会出现根部腐烂的问题,或是农作物还没扎根扎稳,下大雨会出现被雨水冲坏的现象,对幼苗生长极为不利。

(13)、问:第125页和126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秋天漠漠向昏黑”的“黑”和《卖炭翁》中“两鬓苍苍十指黑”的“黑”读hēi不押韵,怎么办?

(14)、问:第58页,《小石潭记》中“青树翠蔓”的“蔓”应该读màn还是wàn?

(15)、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从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对于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头伏萝卜二伏菜”。

(16)、yǐfènrěnjīdùcánsuì,gèngkānsuìlǐrùntiānzhǎng。

(17)、问:第126页,《卖炭翁》中“系向牛头充炭直”的“系”应该读jì还是xì?

(18)、答:不是。这个“模胡”按照今天的语言运用规范来看是错别字,但在鲁迅写《社戏》的时代,规范并没有今天这样严格,因此是可以写“模胡”的。今天我们编写教材,遇到这种情况一般要改为今天的规范用法,即“模糊”,但鲁迅的情况比较特殊,根据惯例,鲁迅和同志的文章,一般不做改动,保持原貌,只在注释里说明“现在写作××”。但“模胡”一词在本套教材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一课中已经出现过,所以此处不再加注。

(19)、重视农时的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小满芝麻芒种谷”,不误农时才能农作物正常生产,获得丰收。

(20)、又如:农谚;谚言(俗语、直语、直接明说的俗话);“无知便是福”是个古谚

5、农谚的读音是什么意思啊

(1)、译文:稻田因天气大旱而没有多少成熟的,荞麦也因为寒霜来得太早而没了收成。农民们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饥挨饿过日子了,却偏偏又赶上今年闰了一个月,挨饿的日子就更长了。

(2)、揠苗助长是一个成语,读音是yàmiáozhùzhǎng,意思是比喻为急于求成,反而坏了事。

(3)、(释义):民间流传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

(4)、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当然,在中国古代,人们并不清楚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也不清楚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关系,不过聪明的古人通过“立竿见影”的方法就找到了定冬至的方法。

(5)、汉字初是图形,后来逐渐转化为笔画,由初的象形变为象征,字体结构也从复杂向简单转变。

(6)、问:第122页,《马说》中“一食或尽粟一石”的“石”应该读shí还是dàn?

(7)、把握“井底之蛙”的正确含义。叙述事情完整。对人物进行恰当的描写,突出主人公见识浅薄。如果详细讲述“不可做井底之蛙”,则属于偏题。

(8)、我印象中还有好多好多,可是临到写文章了,偏偏又想不起来了。以后若是想起,我再一一的加入到留言里。

(9)、   荔浦芋头,"粉"怎及"蓬(pōn)"丰富准确!

(10)、   生薏米是新采摘的,还是晒干的?生的反义词你知多少

(11)、答:严格说来,《一滴水经过丽江》既不是拟人,也不是拟物。因为无论拟人还是拟物都是修辞手法,修辞手法一般是针对局部的语句而言的,而不用来分析篇章的构思和写法。就像我们从小看的童话,童话中的动物、植物以及没有生命的食物可以张口说话,我们也不会说它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果一定要说《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种写法的特色,我们认为应该是一种虚拟视角,一种外物化、客体化的视角,文章的叙述者、抒情主人公的身份不再是作者本人,而是其他的人或者外在事物。艾青《我爱这土地》的第一节其实也是虚拟视角,与此类似。

(12)、结构左右,电码61区位49统一码8C1A。

(13)、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阳历,又叫太阳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规律规定的历法。人们观察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循环,制订了年的概念,这实际上是把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规定为一年。现在世界通用的公历(格里高利历)就是一种典型的阳历,通过平年365天、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的方法,使平均每年的时间接近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

(14)、“芝麻头上两瓣叶,只怕深来不怕浅”:生动地说明了单子叶植物(如粟)和双子叶植物(如芝麻)对播种深度的不同要求。

(15)、答:字形无误,应该读zhǐ。“祗”在现代汉语中只有zhī的读音,意为“恭敬”;但在古代也常用来表示“仅仅,只”这个意思,在表示这个意思的时候又写作“祇”“衹”“秖”“秪”,无论写作哪种字形,表示这个意思的时候均读zhǐ。而在现代汉语中,对这五个字的音义做了更为明确的区分:“祗”仅读zhī,意为“恭敬”;“祇”有两音,读qí意为“地神”,读zhǐ则是“只”的异体字;“衹”“秖”“秪”均只读zhǐ,“衹”是“只”的繁体字,“秖”“秪”均为“只”的异体字。一些简化字的语文教材或一般读物中使用了“祇”或“衹”,严格来说是不对的,因为“祇”“衹”读zhǐ时并非通用规范汉字,用这两个字不如直接用“只”。

(16)、释义是编写中重要,也是有难度的一个部分。基于对“谚语文化”的认识,本书不仅对谚语进行语词层面的解释,而且适当解释其文化内涵,包括民俗文化、科技文化、乡土文化、生态文化、土地文化等等。

(17)、“秧苗起身,还要点心”:以“点心”来比喻起身肥的作用和分量,恰到好处。冬季种麦子没有灰肥是很大的问题。

(18)、    《子衿》中的“宁子不嗣音”的“嗣”,有的资料注为“通‘贻’或‘诒’,给、寄的意思”,与教材不同,哪个正确?

(19)、不过,冬至表示的是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的时刻,一般并不在正午,所以每年冬至影子的长度也是不完全相同的。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经过长期的观测和计算,找到了一种测量冬至时刻的方法。再通过两个冬至之间的时间,祖冲之推算出一年的时间是32428天,相比于现代人们精确测量出的32422天,仅相差不到一分钟。

(20)、问:第121页,《〈礼记〉二则》课后第五题中“人不学,不知道”是否应该是“人不学,不知义”?

(1)、问:第61页,《核舟记》中“椎髻仰面”的“椎”为什么加注了chuí的读音?

(2)、   荔浦话的刷刮、刷黑、搞刷、刷人的意思你分得清楚么?

(3)、例如:在介绍“百里勿同风,十里勿同俗”一条时,同时介绍了常州地区的不同习俗。常州长江边有上滩、下滩,虽紧邻但有些习俗就不同,上滩办喜事忌逢为“四”同“死”同音,不吉利;下滩人则不忌“四”,所谓“事事(谐音)如意”。这样,读者不仅了解了这条谚语,还了解到了常州的风俗文化。

(4)、释义俗:通俗。谚:谚语。口碑:指流传的口头俗语。广泛流传的通俗的谚语和俗语。

(5)、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性的艺术语句,是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来分,大体有以下几种:气象、农业、卫生、社会、学习、歇后语、俗语。

(6)、妚乜不知怎做动起来咯(mo mi vo dai da do whang ki lai go)

(7)、锄地的时候,娘一首连三句就把锄地留苗的要旨交待得清清楚楚,由你自行分析理解:稀留密,密留稀,不稀不密留大滴。意思是,禾苗行距很稀的时候,你要考虑株距要尽量留的密一些,秧苗关系产量。禾苗行距很密的时候,你要考虑株距尽量留的稀一些,注意禾苗的营养搭配。行距不稀不密的时候吧,就要留下强壮的禾苗。你瞧,这谚语通俗易懂,一学就会,锄地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上手了。

(8)、卫生谚语是人们根据卫生保健知识概括而成的。如:

(9)、    第27页,“单元提示”中说“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但《大雁归来》是一篇散文,应如何处理?

(10)、答:“使子贡问之”是更为可靠的版本。《礼记》一书,版本众多,在今天能看到的各种版本中,确实有“子贡”和“子路”两种文本,作“子贡”的版本可靠性更高(比如唐代的石经,还有宋代的国子监本、蜀大字本等)。此外,这个故事又见于《论衡》《新序》《文选注》《艺文类聚》《白孔六帖》《太平御览》《孔子家语》等书,均作“子贡”,可以作为旁证。因此自清代以来,学者们普遍认为应该是“使子贡问之”。古诗文中存在异文是正常现象,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参看陈恒舒《谈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异文》(《中学语文教学》2020年第1期)。

(11)、又如:农谚;谚言(俗语、直语、直接明说的俗话);“无知便是福”是个古谚

(12)、    答:应该读qiǎnɡ,但读qiánɡ亦通。

(13)、    答:“使子贡问之”是更为可靠的版本。自清代以来,学者们普遍认为应该是“使子贡问之”。古诗文中存在异文是正常现象,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参看陈恒舒《谈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异文》(《中学语文教学》2020年第1期)。

(14)、答:我们认为作者这样处理是有原因的。首先,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我国处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季风影响由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弱,沿海和内陆的差异约略可以等同于经度的差异,当然严格来说应该是“东南—西北”的差异,这与季风的方向更为吻合,但因为具体到这里的例子,讨论的是同纬度的北京和大连、济南和烟台,相当于排除掉了“东南—西北”关系中的“南—北”,只剩下“东—西”,因此表述为经度因素也是合理的。而且第一条因素是纬度因素,第二条因素表述为经度因素,也更符合一般的认知和阅读习惯。

(15)、    答:应读zēnɡ。这里的“曾”与《愚公移山》中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不若孀妻弱子”的“曾”一样,都是与否定词“不”连用,表示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竟然”,也可译为“连……都……”,应读zēnɡ

(16)、    《大自然的语言》预习部分引用了“清明忙种麦”的农谚,但在全国很多地区,清明的时候麦子已经长得老高了,教材是否有误?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农谚的读法精辟11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