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的存在是什么意思精辟119条

海德格尔的存在是什么

1、海德格尔存在历史

(1)、既然如此,他们也就没有思考“存在的真”。什么是“存在的真”?从海德格尔的整个思想发展过程来看,海德格尔这里所说的“存在的真”的意思是:存在的无蔽与遮蔽状态,存在的既澄明又遮蔽的运行状况。西方人从柏拉图以来就由于遗忘了存在而没有思考存在的真,而到现代西方人几乎完全执著于存在者时,这一问题就突出出来了。在海德格尔看来,现代西方人没有思考存在的真,因而也就不知道自己究竟处在历史的何处,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历史阶段,究竟向什么方向前进,不知道自己的现在和未来的命运究竟怎样。当现代西方人突然处于不期而来的战争恐怖、经济动荡、社会制度的变革之中时,他们对自己未来命运捉摸不定、处于到处找不到自己的家的状态之中就是必然的了。

(2)、这种冒险更甚的大胆冒险大胆进入对保护的超出,且在那里将我们带入安全存在。这种安全存在绝不消除无保护性。当人的本质完全献身于对存在者的对象化之际,人在存在者中间才是无保护的。

(3)、1960年7月,作题为《语言和家乡》的演讲。次年出版了《尼采》两卷本。1962年4月,前往希腊旅行。同年出版了《物的追问——康德先验原理的学说》和《技术和转向》。

(4)、论演员的“自我修养”,从《演员的诞生》说起……

(5)、存在的意义问题里并没有什么“循环论证”,只不过在这里问之所问明显地“向后关联到或向前关联到”发问活动本身,而发问又是某种存在者的存在样式。存在问题本己的意义中就包含有发问活动同发问之所问的本质相关性。但这也只是说:具有此在性质的存在者同存在问题本身有一种联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联系。

(6)、1913年,在施奈德、李凯尔特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7)、我们尽管能获得设想的“无”的形式概念,但绝非“无”本身。“无”是一无所有,在设想的“无”与“真正的”“无”之间不能具有一种区别,如果“无”还形成完全无区别状态的话。那么“真正的”“无”本身——这不又是那隐藏着的一个有所有的“无”的荒谬概念吗?如今,知性的诘难已经是后一次阻止我们的寻求了。我们的寻求只有靠“无”的基本经验才能证明其为合乎情理的。

(8)、海德格尔认为,意愿便是将某物带到自身面前来,而在带的时候,这种被带到面前来的东西作为事先被表象的东西在任何方面都规定着制造的一切方式。这里所谓的意愿就是制造,而且是在有意贯彻对象化的意图的意义上的制造。这里所说的意愿是指贯彻,这种贯彻的意图已经将世界作为可制造的对象之整体设定起来了。

(9)、相应地,看起来仿佛是安全存在和我们对安全存在的获得这回事情要求一种大胆冒险,一种放弃任何与保护和无保护性的关系的大胆冒险。但这也仅仅是仿佛如此而已。实际上,倘若我们从整体牵引的被锁闭的东西方面来考虑,那么,我们终就会体会到,是什么后将我们从无保护的贯彻意图的烦恼中解救出来。

(10)、第一哲学家ID:firstphilosopher

(11)、存在论在此在的分析工作在其准备阶段中以这一存在者的基本结构即在世为主题。这一工作的切近目标是从现象上端出此在存在的原始统一结构;此在“去在”的方式及其可能性由此而从存在论上得到规定。对“在世界之中”的现象描述到现在依然是依循着“世界这一结构环节及在世的存在者在其日常生活中是谁”这一问题的答案来进行的。

(12)、“……在贫困时代里诗人何为?”“时代”一词在此指的是我们自己还置身于其中的时代。

(13)、我们之所以终无法把握住某一客体,只是因为它可能从来就不曾存在过。这正如莱布尼兹所作的著名发问那样,为什么就非得让有(anything)而不让无(nothing)坦然存在?我们在厌倦和焦虑之时所想象和瞥见的都是一种无,但这种独特的有是如何取代那本该存在的无的呢?既然无实际上有必要存在,那么众多的有同样也有存在的必要,我们大概不会对此感到惊讶?

(14)、这仿佛是此在把自身定位在这两者之间的分野上,犹如一道嵌在那儿的缝隙,又好像两者之间的一种联系或“中介” 因此,存在是主客体相聚时的“空白地带”或领域,既非主体,亦非客体,但似乎也可说是它们彼此之间的自然效应。如果说存在从本质上决定了事物的本身,那么至少在早期的海德格尔看来,事物基本的特征就是,远在我们获得任何关于事物的关键知识之前,事物就能在某种程度上与我们相适应。

(15)、1911年,海德格尔开始进行大量的哲学问题的研究,这是海德格尔思想形成的开始。

(16)、摆拍神器!一波高颜值图书来袭|愿放飞自我在书籍的海洋里……

(17)、尼采是十九世纪后期著名的德国哲学家,近百年来对他的思想内涵众说纷纭、褒贬不从二十世纪初期起,尼采就对中国新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从王国维到鲁迅都曾为他的学说所倾倒,至今仍有许多青年为之入迷。

(18)、本体意义上的此在 西方哲学自亚里士多德以来, 长期把存在者作为本体去追问, 而忽视了具有高普遍性的存在。

(19)、海德格尔的思想从始至终都是一条在不断延伸的道路,这条道路若没有一些“转向”便不成其为路了。这是一种来自存在且关乎存在的思想。更深切地说,这是一场与存在的斗争,它试图将存在的意义——或者至少是其首要的意义——从其中拖拽出来。从1927年起——《存在与时间》正是在这一年问世——海德格尔便开始在他的课上宣称“存在是哲学真正的且的主题”。在一个哲学似乎已经被降格为某种知识和价值理论——更一般地说,某种人类学——的时代,这种提法并非不言自明的。“存在论”(ontologie)这一古老的“希腊式”词语(其实到17世纪才真正形成)似乎指向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它同中世纪经院哲学紧密相联,并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近代哲学。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一反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唯心主义和主体主义,在整个20世纪重新复活了那个古老的存在问题以及“存在论的”学科。即使情况确实如此,但是这种向存在的回转真这么急迫吗?这种回转的正当性又从何而来呢?几乎就在同时,布伦士维格(LéonBrunschvicg)对这种认为我们可以重新集中于研究存在的想法提出了质疑,因为“存在是这样一种词,它只能作为一个词而存在,别无其他”。这就将存在论——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而且“毫无疑问地也包括……所有的存在论”——批判为只是一种咬文嚼字的“空话”,它尤其要仰赖于哲学家所使用的言语,这些言语的“特性”被哲学家不知不觉地“升格为思想的必然而普遍的条件”。布伦士维格的批评当然主要针对亚里士多德,但也指向了他所在的那个时代,并毫无疑问地指向了“社会的无序动荡中”的一群人,他们试图依赖“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想象的特权”。这种将“所有的存在论”都定性为“玩弄文字游戏”和“种族中心主义”的双重非难一直都被用来攻击海德格尔,因此我们或许应该对其做出回应。在“存在”这个词的“空洞性”方面,现代哲学,或者说分析哲学将其责任归于词语的含糊性本身。据说罗素第一个指出并述说“存在”这个动词的含糊不清,它既可以作为系词表示述谓关系中的是(天空是蓝色的),也可以表示存在(我存在,上帝存在),表示同一性(我是皮埃尔),还可以表示归类和从属关系(猫是哺乳动物)。形而上学中的所有谬误难题都源于对这些意义的混淆。谈论存在相当于什么都没有谈,因为对这些多重意义进行抽象的结果(而且我们假设这些意义之间没有任何共同点)只是一个空洞的框架。一句话,那只是一个单纯的“词”而已。我们对此可以回应的是,对存在意义的区分几乎和我们称作哲学的学科一样古老,即诞生于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在《智术师》中就已经触及这一问题。亚里士多德则以某种制度化的形式使这一研究主题确立下来,他的功绩在于从这些不同的意义中发现了一种关键的统一性:即这些不同的意义与一种基础的且的意义(本质或实体)之间的关系。第二个批评一般来说是针对古希腊的形而上学,尤其是针对海德格尔,因为他是一个发现并承认形而上学扎根于希腊语言及其特性之中的人。具有多重功能的动词“存在”只有在某些特定的语言中才能以这种方式出现,这些语言包括希腊语、德语、法语,更广泛地说,就是印欧语系中的各种语言。而这在另一些语言,特别是闪族语和远东民族的语言中不存在。如果说形而上学是关于存在的科学的话,那么,一种中国的形而上学就不可能了(印度和伊朗也许还有形而上学,因为梵语和波斯语属于印欧语系)。海德格尔探讨了这种语言上的特殊性,我们相信这并不是出于某种惋惜,而是出于一种庆幸。如果我们承认“西方哲学首要的且决定性的发动”——“由此,存在者的问题……找到了它真正的开端”——肇始于希腊人那里的话,那么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从思想之可能性的角度来看,和德语一样,希腊语既是所有语言中强有力的语言,也能被视为精神的语言”。总之,精神与一种特定语言之间经由“存在”这个概念和词语而产生的这种相遇很难在事件的层面上加以质疑。一位极少被质疑为种族中心主义的语言学家也对这种相遇做出了确认:邦文尼斯特(E.Benveniste)指出,“希腊语不仅具有动词‘存在’(它不是每一种语言都必需的),而且……从这个动词中派生出了各种相当独特的用法”,他后得出结论说:“只有在某种特殊化的语言环境下,希腊的整个存在的形而上学才可能诞生和发展。”不过对于欧洲人,对于作为希腊人后代的我们来说,这一结论并不可以引以为豪。海德格尔从未停止过削弱他初的这种希腊中心主义思想的干扰,他甚至要颠覆它。在他与一位日本人的对话中(后收录于《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海德格尔询问他的对话者——后者抱怨用自己民族语言表述的概念不甚明确清晰——是否“认真地”觉得这里的问题在于语言中某种东西的“缺乏”,另外,如果不论欧洲语言在回应“技术化”和“工业化”需要方面的优势,“远东民族对欧洲思想概念体系的追赶”是否“真的必要和正当”。不管怎样,翻译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也就是说存在一种转换的可能性,这种转换不是从一个词汇到另一个词汇,而是从一种结构到另一种结构,就像一种受到希腊思想启发的阿拉伯的形而上学的发展情形所表明的那样,因为它们的语言之间存在一种同源和等价的运用(比如,通过动词词尾的形式来“翻译”系词esti),这就使得用阿拉伯语翻译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在很早就成为了可能,如同翻译他的逻辑学著作一样。我们从海德格尔与这位日本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在语言的异质性之外,仍然存在一种“的源泉”的可能性,即使这个源泉在我们所“栖居”的两个“语言世界”中都“仍然被遮蔽着”。

(20)、上帝死了吗?传统的道德只是“一种有用的错误”?是“权力意志”造成了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吗?科学知识有哪些局限性?人类的进化是已经完成了还是刚刚开始?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尼采的哲学提出来的。尼采对于我们现今的时代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性、他对人类的心理、道德、宗教及权力均颇有洞察力:他预见了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符号论和后现代主义。这些都清晰地写在他的文章里。

2、海德格尔的存在是什么意思

(1)、《林中路》是海德格尔重要的著作之已被视为现代西方思想的一部经典作品,是进入海德格尔思想的必读之作。本辑汇集了作者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创作的几篇重要文章,几乎包含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所有方面。这些文章初看起来是很难以统一的。而这也可说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正如本书书名所标明的:《林中路》,林中多歧路,而殊途同归。

(2)、并不是意愿的总体性才是危险,而是在只允许作为意志的世界范围之内以贯彻意图的形态出现的意愿本身才是危险。这种从此种意志中而来被意求的意愿已经决定执行无条件的命令了。这种意愿一经这样决定就已经听从总体的组织摆布了。

(3)、在解答存在的意义问题的地基上,一切存在论问题的中心提法都植根于正确看出了的和正确解说了的时间现象以及它如何植根于这种时间现象。

(4)、但让人困惑的是,恰恰在研究科学的人确实把握住本己的东西之处,而他谈论的竟然是别的什么东西。被研究的应该只是存在者,再无他物。

(5)、他说,存在在本质上比一切存在者更深远,因为存在就是澄明本身,存在是作为澄明而存在的;存在的澄明保持着通往存在的近处,人作为去生存着的人就居住在这近处之中;人不是存在的主人,而是存在的看护者,人必须按照存在的命运来看护存在的真,人作为去生存着的人的尊严就在于被存在本身召唤到存在的真中去。

(6)、可以看出,海德格尔对现代西方人无家可归状态的思考旨在表明,现代西方人的历史乃至整个人类的历史都是被存在所决定的,人类从根本上并不能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类在历史中的能动性是有限的,人类在历史中的作用仅仅在于思考、服从那个支配一切的东西——存在本身。这就说明,海德格尔的现代人无家可归的思想是一种从根本上消解了人类的主体性的历史观,这与他的历史之思的理论出发点(人的生存被存在所抛投)是完全一致的。

(7)、(6)由引文可见海德格尔的此在指的是一种存在者,更确切的说就是一种能够对存在发问的存在者,更具体地说就是特指人这种存在者。

(8)、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者整体的存在被称为具有统一作用的一。存在指存在着、意味着、在场着,且是在无蔽领域中在场着。但在在场中遮蔽着对那种让在场者作为只是一个在场者成其本质的无蔽状态的显现。真正的在场着的只是在场的本身;在场本身作为自身处于它本己的中心之中,且作为这个中心,在场就是球体。

(9)、人总是以缺乏的方式相关于保护,并因此处于保护之内。相反,安全存在超出任何与保护的关系之外,即“超出保护”之外。

(10)、于是“时间性的”就不再可能只等于说“在时间中存在着的”。“非时间的东西”与“超时间的东西”就其存在来看也是“时间性的”。

(11)、神学之所以被称为第一哲学,是因为它的研究物件高于物理存在者;而对后者的研究是第二哲学的事。存在论之为第一哲学是由于它研究所有其他科学分支默认的原理、规律,并研究整个存在世界的第一因。

(12)、海德格尔的哲学主题,并不是揭示人的行为或是解析人的心理,而是通过确立我们通常所说的存在的本质的东西来阐明存在这个概念,而这,无疑是哲学的真正任务。

(13)、经过已经正确领会的存在论研究本身将给予存在问题以存在论上的优先地位,而不止于重新捡起某种可敬的传统或促进某个至今没有透视的问题。但这种事情上、科学上的优先地位并不是惟一的优先地位。

(14)、当我们领悟到我们当下的生存,作为一种由科学规定着的生存的时候,我们同时陷入了一种纠纷当中。通过这个纠纷,一个问题浮出水面。这个问题只要求用特别的讲法来道出:“无”是怎么一回事?

(15)、在解答存在的意义问题的地基上,一切存在论问题的中心提法都植根于正确看出了的和正确解说了的时间现象以及它如何植根于这种时间现象。

(16)、存在的某些性质超出存在者的一切可能的关乎实事而可能归类的规定性之外,超出一切存在者的特殊式样之外,同时却又是任何东西都必须具有的。

(17)、要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需要对海德格尔的思想渊源有一定的了解。从海德格尔的思想渊源来看,其《存在与时间》中的方法是来自于胡塞尔和狄尔泰的“解释学的现象学”,而《存在与时间》的实质内容就是来自于克尔恺郭尔的“生存主义”。

(18)、将无保护性改变而入于敞开者之中,这是说在宽广之轨道中“肯定”无保护性。只有在轨道整体的各个方面不仅是完满的而且是均等的,且本身已摆在我们面前,因而就是实在。只有一种肯定而绝不是一种否定才适应它。即便是生命规避我们很多方面,只要它们存在,就必须肯定地予以看待。

(19)、海德格尔研究发现,存在者不为人所熟悉的地方,存在者没有或还只是粗略地被科学所认识的地方,存在者整体的敞开状态能够更为本质地运作;相对而言,在熟知的和随时可知的东西成为大量的,且由于技术无限度地推进对物的统治地位而使存在者不再能够抵抗人们的卖力的认识活动的地方,存在者整体的敞开状态是很少运作的。

(20)、    “准确而言:存在根本上不可解释——无论哪种方向而来的解释——也就是说,不能作为原因之后果来推导!为什么不能?因为不是存在者。但侟在之本质现身不是作为一切存在者的存在者!然而也恰恰是这存在者,只是这存在所‘是’的东西。存在本质现身地作为此-在—起源—(Ereignis)—‘本质’。存在不是从存在者而来可以解释的——而是作为存在者跃出,以及如此成其本质的!”(GA82,104)

3、海德格尔的存在和存在者

(1)、真理的本质揭示自身为自由。自由是绽出的、解蔽着的让存在者存在。任何一种开放行为都在“让存在者存在”中漂浮不定,且每每对此一或彼一存在者有所作为。作为参与到存在者整体本身的解蔽中去这样一回事,自由已经使一切行为协调于存在者整体。

(2)、本书是海德格尔的重要著作。在上卷中,作者按哲学门类探讨了尼采的主要思想;在下卷中,作者探讨了尼采的形而上学与欧洲的虚无主义。

(3)、此在有两个基本性质其一就是生存既然此在是存在的代言人它就要体现存在这样此在与存在就联系起来了此在以生存的这种属性去存在着所以在此在身上所得出的各种性质都不是看上去如此这般的现成存在者的现成属性而是对它来说总是去存在的种种可能方式此在的存在并不同于其他存在者的存在而是去存在这也就体现了此在的存在并不是规定的现成的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种可能存在它要不断的超出当前状态不断的体现可能性的生存着这个属性就区分了此在与其他存在者标识出此在的特殊性此在的另一根本性质是它的向来我属性任何生存都是我性的都是属于具体的我或具体的生成性的个体另一方面此在在它的存在中可以选择自己本身获得自己本身也可以失去自身或者说绝非获得自身而只是貌似获得自身通过对此在两种性质的规定和探索海德格尔向我们勾勒出一个生动的不同于其他存在者的此在其本质是生存并拥有无限的可能性与运动性去演绎着自己的存在展现出了此在与存在特殊而又密切的联系。

(4)、海德格尔认为,话语同现身、领会在生存论上一样原始。而理解性甚至于在得到解释之前就已经是分成环节的。因此,话语已经是解释与命题的根据。可以在解释中分环勾连,更原始地可在话语中分环勾连。现在,我们将话语的分环勾连中分成环节的东西本身称作含义整体。含义整体可以分解为多种含义;可以分环勾连的东西得以分环勾连,就是含义。

(5)、海德格尔以现象学方法和本体解释的步骤描述“存在”的生存状况,并且把“存在者”解释为在“领会”中去存在的“存在”论。结合此意海德格尔分析了“真理”、“技术”、“语言”等概念本质,后得出“存在”存在于“天地神人”四重合一家园的哲学结论。

(6)、1958年,3月在法国埃克斯作题为《黑格尔与希腊》的演讲,5月在维也纳城堡剧院黎明庆祝节上作题为《诗与思——关于斯退芬·格奥尔格的“词语”一诗》的演讲。次年1月在巴伐利亚美术学会上作题为《走向语言之途》的演讲。

(7)、海德格尔认为,错误与伪装,谎言和欺骗,幻觉与假象,简而言之,诸多的非真理,人们理所当然的将它们归咎于人。但非真理确实也是真理的反面,因此,非真理作为真理的非本质,便理所当然地被排除在真理的纯粹本质的问题范围之外了。非真理的这种人性起源,仅仅是根据对立去证明那种“超出”人而起支配作用的“自在的”真理之本质。形而上学将这种真理看作不朽的和永恒的,是不能建立在人之本质的易逝性和脆弱性之上的。

(8)、究竟什么是“存在”?如果说这个问题是一个基本问题,且只有它才是的基本问题,那么就必须对问题的发问本身做一番研究。任何发问都是一种对答案的探求,任何探求都有从它所探求事物的引导。发问是在“其存在与如是而存在”的方面来认识存在者的探求,这种探求可以被视作对所问对象的规定分析方面的“探索”。发问不仅包含问题本身,更包含了被问及的事物,在探索性的问题,即在理论问题中,被问及的事物应当得到规定而成为概念。而在问题中还包括发问的目的,即“问之何所以问”,这也是发问的真正目标,发问行为在这里得到了意图的实现。另外,发问本身是存在者的发问行为,因此它存在某种本己特征:作为发问者的存在者自身的存在方式。

(9)、首先,海德格尔的这一历史之思的实质精神——人的生存及其历史是被决定的,是他那个时代的特定状况的反映,因此,必然既有其产生的时代必然性,又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10)、1916年,海德格尔获弗莱堡大学讲师资格,与任弗莱堡大学哲学教授的胡塞尔见面。1919年,担任胡塞尔讨论班助教。1922年,担任马堡大学哲学系副教授。1929年,应马克斯·舍勒之邀在科隆康德协会上作题为《此在与真在》的演讲。

(11)、无保护性之被颠倒而入于敞开者之中的过程一开始就关涉到无保护性的本质,那么这种对无保护性的颠倒就是一种对意识的颠倒,且是在意识范围之内的颠倒。不可见东西和内在东西的范围规定了无保护性的本质,但也规定了将无保护性改变而入于宽广的轨道的方式。所以,那些本质上内在的东西和不可见的东西,必须转向那样一种东西去寻获它本身,这种东西自身只能是不可见东西中不可见的东西和内在东西中内在的东西。在现代形而上学中,不可见的内在东西的范围被规定为计算对象的在场领域。笛卡尔将这一内在范围称为“我思”的意识。

(12)、(6)由引文可见海德格尔的此在指的是一种存在者,更确切的说就是一种能够对存在发问的存在者,更具体地说就是特指人这种存在者。

(13)、当人们试图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存在论以及诸如此类的尝试那里讨教的时候,存在论的方法却始终存在问题。由于存在论这个术语是在形式上很广的含义下使用的,因此,循着存在论历史来澄清存在论方法这条道路本身就行不通。

(14)、命题真理的本质在于陈述的正确性。同样,事情真理也总是意味着现成事物与其“合理性的”本质概念的符合。命题的非真理就是陈述与事情的不一致。事情的非真理就是存在者与其本质的不符合。无论怎样,非真理总是被把握为不符合。这种不符合落在真理之本质之外。因此,在把握真理的纯粹本质之际,就可以把作为真理的这样一个对立面的非真理放在一边了。

(15)、由于这本来就是一种“在世界之中的存在”,因而这是其他事物的一种生存形式,此在正是在这种与事物密切相关的形式中,促成了事物的自我显现。在这种标新立异的思想与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先验论之间,存在着一种明显的类似。如果存在首先可理解为客体,那么它就与康德对世界的先验观念有着显豁的联系。

(16)、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出身于一个天主教家庭,17岁时从一个神父那里借到布伦坦诺的《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存在的多重意义》一书,由此对存在意义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7)、海德格尔说,话语自身包含有一种生存论的可能性——听。听将话语同领会、理解与可理解性的联系搞得清清楚楚。假使我们听得不“对”,那就说明我们没弄懂,就没有“领会”;这种说法不是偶然的。听对话语具有构成作用。语言上的发音奠基于话语,声学上的收音也奠基于听。此在作为共在对他人是敞开的,向某某东西听就是这种敞开之在。

(18)、在这一关系中,抛者是存在,被抛者是人的去生存。人的去生存是作为被抛而成其本质的。这就是说,人的去生存本身虽然直接是人自己去生存,但从根本上并不是由人自己所决定的,而是由存在的抛所决定的。

(19)、这就是海德格尔关于人的生存究竟由何而定的思想。显而易见,海德格尔的这一思想与近代西方人学强调人对世界的主体性的思想是完全相反的。突出强调人对世界(自然与社会)乃至人对人自己的主体性,是近代人学的主导精神。相反,海德格尔则认为,人的生存是被存在所支配的,人的主体性是在被决定这一前提下的主体性,因而海德格尔所强调的是人的活动的被制约性、被限制性,甚至夸大了人的活动的被制约性、被限制性。实际上,海德格尔关于人的生存被存在所决定的思想正是对近代主体性人学的消解或历史性反向。这既是西方人学自身发展的逻辑——主体性人学发展到极端必然走向非主体性人学,更是当时西方社会时代状况的反映。

(20)、基于真理在本质上乃是自由,历史性的人在让存在者存在中也可能让存在者不成其为它所是和如何是的存在者。如此一来,存在者就被遮盖和伪装了。假象占据了上风,于此,真理的非本质突现出来了。不过,因为绽出的自由作为真理的本质并不是人原本就有的特性,所以,即便真理的非本质也并不是事后来源于人的纯然无能和疏忽。非真理必然源出于真理的本质。只是由于真理和非真理在本质上并非彼此互不相干,相反是共属一体的。这样,一个真实的命题才能成为一个相应地非真实的命题的对立面。

4、海德格尔在世存在

(1)、感受永远冷峻幽深与澄明(Lichtung)的

(2)、海德格尔认为,每个态度赖以选定其方向的并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是存在者本身。进入存在者整体时用以进行科学探讨的,也就是存在者本身。

(3)、亚里士多德将存在的“超越普遍”视为类别的统一性,以与类或种属的多样性相对应。如“美丽的容颜”与“美丽的心灵”,都是“美丽”的,“美丽”是存在的,尽管一个是外在的,一个是内在的,却都可以蕴意为“美丽”的类别,并且具有统一性。尽管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柏拉图的学说,但仅凭借这一见地,他就把存在问题置于全新的基础之上了。“诚然,连他也不曾澄明这些范畴之间联系的晦暗处。”黑格尔终把“存在”定义为“无规定性的直接性”,并且把这一定义作为他的《逻辑学》中各范畴进一步阐述的基础,在这一点上,他与古代存在论的眼界基本相同。但对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关于范畴的多样性与存在的统一性相对的问题,他反而丢掉了。因此,要说“存在”是普遍的概念,可不等于说它再清楚不过,无须再讨论,毋宁说它是为晦暗的概念。

(4)、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是: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在所有的哺乳动物中,只有人类具有意识到其存在的能力。他们不作为与外部世界有关的自我而存在,也不作为与世界上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本体而存在。

(5)、这里译出的《走向语言之途》系海德格尔全集之第十二卷,是海氏后期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所收录的共六篇文章,都是作者在20世纪50年代做的演讲报告,集中地呈现了他后期的语言思想。这本书是海德格尔关于语言的一个演讲集。

(6)、因为组成人类躯体的原料都是来自地球上无机元素的死物质。所以是先要有宇宙世界的存在,然后有人类的存的。

(7)、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他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曾引用柏拉图的这段话:“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我们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我们现在却茫然失措了”。

(8)、以此观之,倘若客体的存在是极为偶然的,那么不管客体的显像是如何地充塞于天地,仿佛在否定客体存在的偶然性一样,人们是否还是无法以某种无的方式把握住它们?世上有没有什么实际存在过的、其生存有一定必然性的事物,会不同于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那些随手可扔的杂物? 上述这一切,无论是作为令人崇敬的思想,还是被当作神秘兮兮的胡言乱语,都是海德格尔以生涩的语言和总括的方式称之为存在(Being)的某些内容。

(9)、他在《什么是形而上学》一书中,详细论述了他喜爱的一个概念“无”。他认为,解释人的存在,不能用科学的方法,而只能用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

(10)、马丁•海德格尔,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作为胡塞尔的学生,他深受价值哲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哲学——存在主义。他的代表性著作包括:《存在与时间》《康德与形而上学的问题》《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对哲学的贡献》《林中路》《理性的原则》等。

(11)、如这样一个关于引力作用的问题,它总是通过某种媒介提出,如几个天体、一个星系,通过考察宇宙中的天体运动,得到引力的互相作用,这就是问题之根源处。但我们考察引力作用的目的是什么呢?更好地认知宇宙,了解地球,这是发问者的真正目的之所在,即“问之何所以问”。问这种问题的发问者,或是学生,或是学者,总之从事着与物理相关的学习或研究工作,这就是他们作为这一类存在者的存在方式。

(12)、黑格尔说,哲学就是哲学史。对于历史长河来说,哲学不是源而是流。考察一种哲学,只能将其还原到具体的历史条件中去。对海德格尔哲学亦是。

(13)、对于这种事实究竟应如何解释呢?由于这类知识关系到我们生存的重大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假如我们无法弄懂这个世界,那么我们是否就不该在此费神去琢磨它? 

(14)、    GA36/37海德格尔说:“在(洞喻)的第三阶段谈到了解蔽者(dasUnverborgenste),这是完完全全的解蔽者,没有一丝遮蔽的余孽:理念作为存在者,它本真地做成存在者。”(GA36/37,174)

(15)、倘若从现象上来描述“在之中”自身,我们应该在提示这种现象的时候,曾向持现象学态度的人群表示:“在之中”有别于一现成东西在另一现成东西“之中”的那种现成的“之内”;“在之中”不是现成主体的一种性质,好像这种性质可以通过“世界”的现成存在受到影响或哪怕只是开动起来,引发出来;“在之中”就是这种存在者本身的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16)、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889—1976),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17)、这门哲学课程将围绕人生中有关孤独、爱恨、生死、迷惘、欲望等20个“大问题”展开,每个“大问题”分为5讲,为你讲述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叔本华、尼采、加缪、柏拉图、萨特等20位古今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从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策略。

(18)、对现代人无家可归状态的思考,是海德格尔的重要的历史之思。无疑,海德格尔的这一历史之思无论在时代根源方面还是在理论本身方面,都既具有合理意义又具有局限性。

(19)、    海德格尔说的Seiendes(存在者),指的就是与存在(Sein)相区分,但又必然拥有/归属于存在的东西。从西方哲学来解释,存在者因为“到场”而存在。存在者是现实之物、是对象、是理念、形式、太强力意志等等一切被哲学地揭示为本原的东西。但从其后期存在到存在者的思路来看,“‘存在者’——这个词语不仅仅命名现实之物(后者甚至只是作为现成之物,而现成之物只还作为认识之对象),不仅仅命名任何种类的现实之物,而且同时也命名可能之物、必然之物、偶然之物,无论以何种方式在存有中的一切东西,甚至包括空虚和虚无。”(GA65,74)

(20)、1909年,刚满20岁的海德格尔中学毕业,进入弗莱堡大学学习神学。一年后学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

5、海德格尔与存在之谜

(1)、其次,海德格尔关于人的“本质”在于去生存的理论,克服了旧的形而上学而又成为一种新的形而上学。

(2)、什么是形而上学?或者说形而上学意指什么?这是一个很深邃也很难阐释的问题,因此,我们无意大谈形而上学,而是要探讨一个特定的形而上学问题。通过此探讨,将我们自身直接放进形而上学中去。惟有如此,我们才能使形而上学真有可能作一番自我介绍。为此,我们打算先提出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然后试图展开这个问题,后来回答这个问题。

(3)、海德格尔终其一生,只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或者说他认为这样一个问题是一切哲学问题的本源,即“存在”。希腊哲学因惊异于存在而生发,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曾为存在问题而殚思竭虑,然而从那以后,作为哲学的本源追问,“存在”这个问题就不再被单独提出,在经过了世代哲人们的各种阐释与偏离后,留存在黑格尔的“逻辑学”那里。“曾经以思的至高努力从现象那里争得的事物,虽说是那么零碎那么初级,早已被弄得琐屑不足道了。”古希腊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童年,历史、神话、戏剧等文化元素都源于那个时代,民主意识、法制观念也都诞生于那个时代,这样洋溢着蓬勃生命力的童年文明充满神秘,惊异于世界竟可以这样存在着,进而竟有“存在”这回事。而在希腊哲学后,随着文明进程的行进,人类文明也逐步脱离了孩童时期的神秘而渐渐成熟。人们认为追问“存在”是多余而且毫无意义的,“是”或“存在”成了为普遍而空洞的概念,不可能对它下任何定义,并且它也无须下定义,因为当每个人在用到它的时候,一定明白其所指。于是,“那个始终使古代哲学思想不得安宁的晦蔽者竟变成了昭如白日不言而喻的事物,乃至于谁要仍追问存在的意义,就会被指责为在方法上有所失误。”

(4)、这种冒险更甚的大胆冒险大胆进入对保护的超出,且在那里将我们带入安全存在。这种安全存在绝不消除无保护性。当人的本质完全献身于对存在者的对象化之际,人在存在者中间才是无保护的。

(5)、意愿在自身中就具有命令的特性,因为有意的贯彻就是一种方式,在此方式中,制造活动的状况和世界的对象特性会合成一个无条件的因而是完满的统一体了。在此会合中,意志的命令性质就透露出来了。

(6)、存在主义认识到,人的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只有通过自己所选择的行动,人才能认识到自由,因为人的本质是由自己所选择的行动来决定的。

(7)、其次,一切存在者的活动都是由存在所决定的,人无法决定其他存在者的活动。

(8)、从当下可敞开的存在者那里,无论这种存在者是自然中的存在者还是历史中的存在者,我们是无法把握到这个“整体”的。尽管不断地调谐一切,但它依然是未曾确定、不可确定的东西。因此,它可能也是对流行不假思索的东西。然而,这个调谐者并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存在者整体之遮蔽。让存在总是在个别行为中让存在者存在,对存在者有所动作,并因此而解蔽着存在者;正因为此,让存在才遮蔽着存在者整体。让存在自身本也是一种遮蔽。在此之在的绽出的自由中,发生着存在者整体之遮蔽,存在着遮蔽状态。

(9)、他认为,人类当时的危机,产生于西方思想经历的深刻沉沦,即科学技术的片面发展,结果产生异化。这种异化,可以称作“非本真的存在方式”。他说,沉沦,是人类存在不可回避的方式。但是,不同时代和不同个人,程度可以不同。

(10)、将无保护性改变而入于敞开者之中,这是说在宽广之轨道中“肯定”无保护性。只有在轨道整体的各个方面不仅是完满的而且是均等的,且本身已摆在我们面前,因而就是实在。只有一种肯定而绝不是一种否定才适应它。即便是生命规避我们很多方面,只要它们存在,就必须肯定地予以看待。

(11)、海德格尔认为,意愿便是将某物带到自身面前来,而在带的时候,这种被带到面前来的东西作为事先被表象的东西在任何方面都规定着制造的一切方式。这里所谓的意愿就是制造,而且是在有意贯彻对象化的意图的意义上的制造。这里所说的意愿是指贯彻,这种贯彻的意图已经将世界作为可制造的对象之整体设定起来了。

(12)、向死而生的意义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

(13)、“在之中”有别于一现成东西在另一现成东西“之中”的那种现成的“之内”;“在之中”不是现成主体的一种性质,好像这种性质可以通过“世界”的现成存在受到影响或哪怕只是开动起来,引发出来;“在之中”就是这种存在者本身的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14)、在海德格尔看来,随着存在的意义这一主导问题,探索就站到了一般哲学的基本问题上。处理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现象学方法。“现象学”这个词意味着一个方法概念。它并不描述哲学研究对象所包含事情的“什么”,而是描述这种研究的“如何”。

(15)、在贫困时代里诗人何为?荷尔德林借海因茨之口回答道:“他们就像酒神的神圣祭司,在神圣的黑夜里迁徙,浪迹四方。”

(16)、争议,并不是因为他的哲学主张,而是他二战前对希特勒和德国纳粹的支持态度。

(17)、他认为,冒险更甚的大胆冒险,比任何贯彻意图活动更有意愿,因为它是有意志的,为我们“创造”了在敞开者中的安全存在。“创造”意味着:汲取。“从源泉中汲取”意思就是说:接受喷涌出来的东西且将所接受的东西带出来。有意志之意愿的冒险更甚的大胆冒险并不制作任何东西。

(18)、海德格尔思想的整个过程始终围绕“存在”问题而展开,但海德格尔言说的“存在”又不同于以往哲学家所谈论的“存在”,并且其对于“存在”的不同理解影响了各派哲学家从事哲学思考的方法、路径和体系,这样各派哲学家们得出的哲学结论便互有差异。

(19)、所有的解释都奠基于领会。在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意义的概念,由解释分成环节的东西本身以及在一般领会中作为可分成环节的东西先行标画出来的东西,即是意义。只要命题奠基于领会,表现为解释活动的一种衍生样式,那么,命题也“有”一种意义。

(20)、在海德格尔看来,随着存在的意义这一主导问题,探索就站到了一般哲学的基本问题上。处理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现象学方法。“现象学”这个词意味着一个方法概念。它并不描述哲学研究对象所包含事情的“什么”,而是描述这种研究的“如何”。

(1)、1967年4月,在雅典科学和艺术学院作题为《艺术的起源和思的使命》的演讲。不久出版了他的新作《路标》。两年后,出版了《面向思的事情》。1970年,出版了《现象学和神学》出版。1975年,出版了《现象学的基本问题》。1976年,出版了《逻辑学——真理问题》。

(2)、本书是海德格尔晚年自编的论文集,汇集了海德格尔自1919年至于1961年间所出版的重要文章14篇,特别可以呈现海德格尔在近半个世纪的思路历程。在此书中,读者可以全面地了解到海德格尔本人的存在思想之进程和海氏对西方“存在历史”的独特的清理、批判。本书书名亦已明示,它包含了海德格尔在“存在”问题之追问的道路上的各个标记,“路标”。

(3)、“存在者是否显现以及如何显现,上帝与诸神、历史与自然是否进入以及怎样进入存在的澄明,是否以及怎样在场与不在场,都是人所不能决定的。存在者的到来在于存在的命运。”也就是说,人不仅不是自己的主人,而且也不是其他存在者的主人。

(4)、宇宙是一个整体性,人类只不过是宇宙整体当中的一部分,所以人类不可能用客观的身份来观察这个世界的真相。〝我思故我在〞人类只有依靠头脑主观的思维来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存在。

(5)、   在前面的讨论中,还包含一个让人困惑的理解难题,什么叫做“存在者(dasSeiendste)的切近”?

(6)、正如该书第14页所说:“此在是一种存在者,但并不仅仅是置于众存在者之中的一种存在者。从存在者层次上看,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这个存在者在它的存在中与这个存在本身发生交涉。

(7)、1976年5月26日,海德格尔远离了尘世,5月28日葬于其家乡梅斯基尔希。享年87岁。

(8)、首先,存在与人的去生存之间的关系是抛与被抛的关系。

(9)、    当海德格尔在阐述自己的哲学时,过去适用于存在史上的形而上学里的“存在者”的含义也变得不再适用,而是有了全新的含义。“如此询问存在的‘意义’,乃是因为基本问题是询问存在本身。但存在不再是存在着的——除非从它出发或依据它而言——但存在本身只能从其真理出发:其本现的真理,并且这叫做‘意义’。由此而言,存在也是存在着的——这‘存在者’——但是在高的有限性的意义上”(GA82,19)

(10)、让存在者整体存在,是解蔽着又遮蔽着的。绽出的此之在保存着初的和广大的非解蔽状态,即根本性的非真理。真理的根本性的非本质是神秘。非本质并不意味着是低于在一般之物及其可能性和根据这种意义上的本质的。这里所说的非本质,是指先行成其本质的本质。“非本质”大概是指那种已经脱落了的本质的蜕变。不过,在上述任何一种意义上,非本质向来以其方式保持为本质性的,从不会成为毫不相干意义上的非本质性的东西。

(11)、让存在者存在实行于保持开放的行为。但让作为整体的存在者存在,这只有当它在其原初的本质中偶尔被接纳时才会合乎本质地发生。于是,朝向神秘的有决心的展开便在进入迷误本身之途中了。这样,真理之本质的问题便得到了更为原始的追问。真理之本质与本质之真理的纠缠关系的根据便呈现出来。

(12)、当人在创造一种安全之际被整个世界内在的空间所触及时,人本身就在其本质上被触及了。然而,就一种安全存在的创造出于那冒险者更甚者来说,那冒险更甚者一定是带着语言而冒创造之险的。冒险更甚者冒道说之险。但是,倘若这一冒险的区域,即语言,以无与伦比的方式属于存在,超出存在和在存在之外再无其他方式。

(13)、海德格尔说,基础乃是某种植根和站立的基地。丧失基础的世界时代将悬于深渊中。即便有这样一种转变为这个贫困时代敞开着,那么,这种转变也只有当世界从基础升起而发生转向之际才能到来。换句话说,就是只有当世界从深渊而来发生转向之际才能到来。

(14)、自由、沉沦和异化:人的本真存在和非本真存在

(15)、”(5)以及在该书中的第14页中提到:“诸种科学都是人的活动,因而都包含有这种存在者(人)的存在方式。我们用此在这个术语来表示这种存在者。”

(16)、海德格尔认为,话语同现身、领会在生存论上一样原始。而理解性甚至于在得到解释之前就已经是分成环节的。因此,话语已经是解释与命题的根据。可以在解释中分环勾连,更原始地可在话语中分环勾连。现在,我们将话语的分环勾连中分成环节的东西本身称作含义整体。含义整体可以分解为多种含义;可以分环勾连的东西得以分环勾连,就是含义。

(17)、设计与哲学ID:PhilosophyDesign

(18)、哲学的全部任务就源于“存在”这个词,而现代世界似乎已然将“存在”从我们的记忆中逐出。这一问题在今天已经“被遗忘了”。不过,我们所说的这一悖论并非源于这个贫困时代的遗忘症,而是因为海德格尔的批评者们认为这种源自海德格尔的企图重建一种“存在论”的意愿似乎是想告诉我们,任何对存在的探究从一开始就是可疑的。

(19)、海德格尔还认为,人作为自身意愿者,也不受存在者整体特别保护。人作为表象者和制造者处于被伪装过的敞开者面前。因此,人本身及其事物都面临着一种日益增长的危险,就是要变成单纯的材料以及变成对象化的功能。人在无条件的制造这回事情上有失掉自己的危险。落在人的本质上的威胁是从这种本质本身中增长起来的。然而,人的本质基于存在对人的关联。因此,人由于他的自身意愿而在一种本质性的意义上被威胁着,换句话说,就是人需要保护,但又由于同一个本性而同时是无保护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海德格尔的存在是什么意思精辟11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