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实践理性精辟147条

孔子关于实践的名言

1、孔子说实践的话

(1)、要想获得一种见解,首先就需要劳动,自己的劳动,自己的精神,自己的实践。——陀思妥耶夫斯基

(2)、——孔子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3)、(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4)、(注释)(1)劳:辛劳,劳苦。(2)葸:音xǐ,拘谨,畏惧的样子。(3)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4)笃:厚待、真诚。(5)故旧:故交,老朋友。(6)偷:淡薄。

(5)、人类用认识的活动去了解事物,用实践的活动去改变事物;用前者去掌握宇宙,用后者去制造宇宙。——克罗齐(意)

(6)、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7)、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8)、孔子语录: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

(9)、(译文)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10)、我们常从读书中得到很多好处,但也只有在成年后自觉地不按照作者有意安排的那种方式去读时,才能得益匪浅。威斯坦?休?奥登

(11)、译文:聪敏好学,又能虚心地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

(1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3)、翻译:聪敏好学,又能虚心地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

(14)、孔子语录: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

(15)、人们常觉得准备的阶段是在浪费时间,仅有当真正机会来临,而自我没有本事把握的时候,才能觉悟自我平时没有准备才是浪费了时间。罗曼·罗兰

(16)、翻译:说话一定要诚信,做事一定要坚定果断。

(17)、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在私利面前能够想到道义,遇到危难能够挺身而出,虽然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也没有忘记平生的诺言,这样就可以说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了。

(18)、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人的性情本来是近似的,只是由于环境习俗的熏陶,便相距得远了。

(19)、打开一本好书,如与益友交谈;看着一本好书,如受良师教诲;合上一本好书,如与知己握别。世界读书日提醒您:与书为伴,幸福一生。

(20)、(译文)孔子说:“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2、孔子的实践理性

(1)、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2)、     此句原话是“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大意是说:“年幼时不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长,长大后又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成就,年老了还迟迟不死,这样的人简直就是世上的祸害。”用网友们的话来表示就是: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试想孔子如此注重“孝悌之义”的人怎么可能说出那种被千夫所指的话来,自古凄凉者,莫过于英雄末路,美人迟暮。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让多少人唏嘘不已。

(3)、——陆游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4)、以做雕塑为例,一块未经雕琢的石头,在雕塑家的手中,可以有多种可能,因为这块石头还未成“器”。雕塑家遵循雕塑之“道”去琢磨打,就使它成为一个“器”。但一旦成器,这块石头也就定了型,失去了其他的可能性。

(5)、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6)、9)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孔子很重视个人的躬行践履,认为理想人格、道德意志品质来源于自我的亲历亲为和实践的磨炼。孔子认为如下两种实践生活有利于磨炼人的意志。一是在物质的困顿环境中持志如一。孔子开启了儒家应对物质困顿的良方,即“孔颜之乐”的人生境界。物质匮乏非无忧也,然卒可“发奋忘食,乐以忘忧(《论语·述而》)”,以精神性的价值追求来消解人性的物欲之念,以克制自身安逸本能来激荡意志之坚。二是在困难和阻力面前始终做到持之以恒。孔子认为道德意志的修养就是一种恒心和毅力的磨炼,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和阻力,也强调“有恒”,不可三心二意、朝令夕改。孔子终生都在实践其“有恒”的价值理念,哪怕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极端困境中,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极度危险时,也没有放弃坚守,也保持着执著的精神、刚毅的正气。

(8)、与时间抗争者应对的是一个刀枪不入的敌手。塞·约翰逊

(9)、(评析)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10)、翻译: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11)、4月23为世界读书日,多读书,读的知‘书’达理;多阅读,像四‘书’五经;多写作,成为一介‘书’生;愿你以后成为‘书’香门第之家,祝你永远开心快乐。

(12)、(过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来的还是可能补回。)

(13)、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大海中的灯塔,指引方向,给人力量。23世界读书日到,愿大家在书籍灯塔的指引下,扬帆远航,汲取力量,直达幸福快乐的彼岸!

(1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别人的恶行。小人与此恰恰相反。

(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16)、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17)、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朱熹

(18)、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论语》——如果名分不正理论上便讲不通,理论上讲不通,事情便办不成;……因此,君子给某种事物起名字时,就一定要在理论上讲得通,在实践上就一定能行得通。

(1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0)、译文: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为我所学习的人,我选取那些优良的方面学习它,对那些不良的方面则加以改正。

3、孔子关于实践的名言名句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2)、白话文: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中庸》——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为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为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论语》——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对人民施加恩惠,却不耗费财用;使百姓劳苦,百姓却无怨言;自己有所欲求却不贪婪;安宁矜持却不骄横;威严却不凶猛。”……子张又说:“什么是四种恶行?”孔子说:“事先不经教育,犯了罪就杀头叫做肆虐;不先告诫便要求有成效,这叫粗暴;发布命令迟缓,却突然限期完成,这叫残害人;同是给人赏赐,却出手吝啬,这叫只进不出的财务衙门。

(6)、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7)、读了好书之后,应当从中得到希望、勇气和喜悦,开阔视野。池田大作

(8)、不要老叹息过去,它是不再回来的;要明智地改良此刻。要以不忧不惧的坚决意志投入扑朔迷离的未来。作者:朗费罗

(9)、一位哲学家说过:没有书籍的人家,如同没有主人。精读一本书如同一本万利,使你立于不败之地。池田大作

(10)、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大学》——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11)、翻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

(12)、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13)、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4)、孔子语录: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为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为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论语》

(15)、阅读所有的优秀名著就像与过去时代那些高尚的人物进行交谈。而且是一种经过精心准备的谈话。这些伟人在谈话中向我们展示的不是别的,那都是他们思想中的精华。笛卡尔

(16)、翻译: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17)、庸人费尽心思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计利用时间。

(18)、译文:一国的军队,可以强行使它丧失主帅:一个男子汉,却不可以强行夺去他的志向。.

(19)、(君子能够协调左右但并不盲从附和,小人则只会盲从附和而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

(20)、读书如果不与实际结合,知识不过是天空的浮云。

4、孔子有关实践的名言

(1)、用理论来推动实践,用实践来修正或补充理论。——廖沫沙(中)

(2)、孔子语录: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大学》

(3)、     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全文是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我们现在所翻译的,把“知”(智)和“仁”分开来说,说什么智慧的人喜欢水,仁义的人喜欢山,智慧的人好动,仁义的人好静;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4)、(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6)、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有人说:“如果用恩德来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说:“这样的话,你将用什么来报答别人对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对待怨仇,以恩德报答恩德。”

(7)、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你如何利用它。蒙田

(8)、(注释)(1)陈亢:亢,音gāng,即陈子禽。(2)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3)远:音yuàn,不亲近,不偏爱。

(9)、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0)、翻译: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11)、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如果财富能够争取得到,即使让我手执马鞭去做一个车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还不如去干我喜欢的事。

(12)、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13)、"想交朋友,不如去读书,以书会友。想结交聪明的,去看哲学书;想结交好学的,去看外语书;想结交广博的,去看百科;想结交懂生活的,去看生活类的书;想结交有思想的,去看文学书。读书日,愿你读好书,交好友。"

(14)、孔子语录: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中庸》

(15)、白话文: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

(16)、误丨“愚不可及”出自《论语·公冶长》。现在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愚蠢到了极点,别人都赶不上。但孔子口中的“愚不可及”并非这个意思。

(17)、具体而言,孔子认为道德意志功用有三:一是在行为动机发动阶段,具有强化、纯洁道德动机的作用。“苟志于仁,无恶也”《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同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个体通过意志努力,过滤、剔除一些不合理、不规范、不道德的动机,整合、优化道德的动机,使道德主体保持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做到目标始终如推动道德行为活动的发生。二是在行为进行道德判断和选择过程中,作出合乎道德规范要求的决断。如“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论语·子张》)、“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在道德生活中,危与命、得与义、道与食、道与贫,乃至生与死是个体时常遭遇的二难冲突,意志使主体作出符合道义的选择。三是排除内外障碍、克服困难,执行道德意志活动,实现道德目的。“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指的就是君子须有坚持不懈之精神,即使在身心劳顿和危难困厄情势下也不改其志,持志如无稍间息。

(18)、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气却不可以改变。

(1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0)、解读:只学习不会用心思考,就会茫然没有收获;只是苦想,而不用功学习,就会无根据地乱想而使精神不安。引申为:教导人们学习和思考一定要结合起来,不可偏废。

5、孔子谈实践

(1)、(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2)、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3)、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每天懂得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每月不忘记自己所已经掌握的,可以说是爱好学习了。

(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6)、正派的男人连工作的时间还嫌不够,他哪能白浪费时间去打扮自我,去做降低自我身份的事情我宁愿一下子牺牲自我的生命,也不愿意把它减价为零。巴尔扎克

(7)、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自己不愿干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8)、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9)、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0)、读书好似爬山,爬得越高,望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获更丰满。臧克家

(11)、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宋)朱熹

(12)、(译文)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13)、发一回水,澄一次泥;经一回事,长一回智。

(1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论语》——只有到了气候寒冷的时候,才能了解松柏傲霜独立的品格。

(15)、孔子语录: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

(16)、(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恳切地求教,多思考当前的实际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17)、凡是在理论上正确的,在实践上也必定有效。——康德

(18)、聪明人听到一次,思考十次;看到一次,实践十次。

(19)、阅读意味着借债;在阅读总有所创见就是偿还了欠债。里希滕贝格

(20)、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1)、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况(战国)

(2)、孔子语录:《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3)、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陶行知(中)

(4)、(注释)(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5)泛: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5)、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为端正,那么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会照着去做;如果他的行为不正,即使发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不会服从。

(7)、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8)、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论语·为政》

(9)、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张》,多少中国父母将这句话视为家训:“你好好读书,将来才能考上公务员!”“读好书才能有好仕途!”“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这些理解都不对。

(10)、(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1)、读一本好书,你会忘却了紧张与劳累,处事的烦恼与愁绪也会随之消失,没有寒暄与打扰,独自神游于字里行间,世界读书日,让我们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一生与好书相伴吧!

(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读书人不能不心胸宽广意志刚强,因为肩负重任而且征途遥远。他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子难道不重吗?他为这种理想而奋斗,直到死去为止,路途难道不远吗?

(13)、鲁巴金: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1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1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便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6)、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行正道呢?

(17)、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徒讲而不行,则遇事终有眩惑。——王廷相(明)

(18)、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19)、孔子语录: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20)、在无限的时间的河流里,人生仅仅是微小又微小的波浪。郭小川

(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君子的心胸坦荡开朗,小人的心胸则狭隘忧愁。

(2)、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选自于:《论语.里仁》

(4)、翻译:温习过去的东西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过去的事是可以作为老师的。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6)、实践,是个伟大的揭发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车尔尼雪夫斯基(俄)

(7)、翻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

(8)、理论所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实践将为你解决。——德。费尔巴哈

(9)、(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为好,如果在各方面达不到仁的境界,怎么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1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11)、子曰:“赐也,女以予多学而知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孔子说:“端木赐啊!你以为我是一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答道:“是的,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道理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1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

(1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选自于:《论语.述而》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15)、时间就是金钱,并且对用它来计算利益的人来说,是一笔巨大的金额。狄更斯

(16)、(在私利面前能够想到道义,遇到危难能够挺身而出,虽然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也没有忘记平生的诺言,这样就可以说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了。)

(17)、彻底消化几本书,强如把几百本书放在嘴里不咽下去。奥斯本

(18)、(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19)、翻译:父母活着的时,子女不远游外地;即使出远门,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

(20)、孔子语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论语》

(1)、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句话?孔子回答:推己及人,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2)、(君子的心胸坦荡开朗,小人的心胸则狭隘忧愁。)

(3)、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4)、好读书,书读好,勤奋读书才叫好。精读书,书读精,钻研读书才叫精。熟读书,书读熟,用心读书才叫熟。世界读书日,愿你勤奋好读、钻研精读、用心熟读群书,祝你读好快乐、读精喜乐、读熟欢乐人生!

(5)、时间是一条金河,莫让它轻轻地在你的指尖溜过。拉丁美洲

(6)、翻译: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7)、误丨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一般在感情上受过伤害的男人比较喜欢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半句话来忧伤感怀,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却没有几个男人能说出后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孔子的实践理性精辟14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