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读书名言精辟113条

梁启超读书名言

1、梁启超 必读书

(1)、磊磊落落,独往独来,大丈夫之志也,大丈夫之行也。——梁启超

(2)、他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这些大家都是已有自己的成熟笔路,有了自己鲜明风格后,才在晚年学习李邕的,这点应该值得我们深思。

(3)、你工作是什么,专业是什么,就读什么书,这样就实践快。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就是在努力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做,好过那些天天只知道房子,存钱买房子的人。

(4)、古人之言云:"案头书要少,心头书要多。"说读书与交友像游山玩水一般,应该是轻松愉快的。

(5)、其三就是他主张的的"通其意"的书学思想博大精深,对初学书法者不太合适。

(6)、1924年,梁启超接待来华访问的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

(7)、科耶夫认为儒家与法家之间的争议不具备所谓的特殊的原则性特征。在中国,法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对“礼”的尊重,而礼的终目的也是为了符合宇宙间的自然法则。因而法家不反对中国的世界观的主要思想,只是他们认为这些思想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对于理想的管理方式并没有帮助。他们关于法的学说并不是源于实际上的新思想,而是来源于现实政治的实际需要:他们与儒家的争议不是中国思想不同流派间的争议,而是实践政治家与哲学理论家(如果合适的话可称为乌托邦主义者)间的争议。所以他们的法的概念与罗马的法的思想没有任何共同之处:他们的法不是的,它仅仅是国家手中的一种实用工具,这种工具还处于与国家的职能关系中,或者确切地说是与其首领间的关系。正如梁启超所说,这不是因为法家学者们没有考虑好自己的前提条件,而是他们基本观点的直接后果。科耶夫甚至认为,不能把法家看做亲西方的思想,他们学说在理论方面并没有任何创新之处,对中国的思想不具有深刻的影响。“即使希望在法家理论中寻找关于法的新学说,也不该忽略这种学说与中国一点关系都没有,甚至当今中国的“西方主义者”也不完全赞同他们。” 科耶夫正确理解了“梁启超无法完全站到接近他自己支持的西方的法家观点那边去”,但同时又指出,“作者(指梁启超——笔者注)的阐述带有某种主观局限性。一方面,他所采用的法家学派的概念极其宽泛,将所有观点与此学派采用的主要观点的定义相符的人都纳入了这个学派,而从另一方面看,他着重强调了支撑这一定义的引文,自己却什么都没说。”进而甚至在法的概念和法家学派与西方的法的观念的相似性方面,科耶夫也对梁启超的立场给予了根本的否定。对于埃斯卡拉等译者,他又一针见血地指出,译者们出版这本书的直接目的是在中国传统学说中寻找亲西方的、关于法与国家的学说,从而用罗马法来改造中国人的生活与世界观,但显然这一目的并未达到。

(8)、或作或辍,一曝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明)吴梦祥

(9)、他的笔锋之健,被誉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10)、读书足以恬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培根

(11)、学习如果想有成就,就必须专心。学习本身是一件艰苦的事,只有付出艰苦的劳动,才会有相应的收获。——谷超豪

(12)、就是说只要是明白领会书法精神意象,即使不学习也行。尽管他说的"书意"。也许是蕴藏在各种书体里的共同规律 。 当一个初学者没有相当的苦苦探寻和临习,他怎敢就不学就会写得出一手好字哪?所以即使是大师级的经典话语,学书法的人也要为我所用, 分阶段领悟 ,不可茫然不知的不从自身实际出发去效仿。

(13)、李北海书法从“二王”入手,能入乎内而出乎其外。李后主说:“李邕得右将军之气而失于体格。” 就是说李北海吸收了王羲之的笔法特点 但在结构上大刀阔斧的变革,没有了王羲之的秀逸气。但气势太重,如果是初学者,就容易落入那种虚张声势的张扬虚夸之结体,以后纠正起来就难

(14)、苏东坡的书法更不可能是"误人子弟"还能流芳百世。然而,针对初学者,这些观点还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参考。

(15)、美术所以能产生科学,全从“真美合一”的观念产生出来。他们觉得真即是美,又觉得真才是美,所以求美,先从求真入手。——梁启超

(16)、梁启超教育孩子,尽职尽责就是第一等人物,这个标准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是高的要求。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干大事、创大业,其实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一个不懂得承担责任的人,即便做成大事,也会很快失败。

(17)、宝道在序言中指出,中国人与西方民族在世界观与思维方式上的主要差别是双方相互理解与接近道路上严重的障碍。这两种文化外在的区别首先是显而易见的,但实质上又是次要且容易消除的,差别之根源在于两者世界观基础的深刻矛盾。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有限的世界观”,认为存在统一的“自然法(指社会制度)”,没有人能够在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创造或掌控它——例如自然的对生命的畏怯和人类的历史,而且在某个领域内破坏这种秩序会不可避免地招致整个秩序被破坏。显而易见,这一根本思想对中国人的国家管理和法律观念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18)、现在我是成人了,不该再像伐木工人砍树那样读书。暴饮暴食必定引起消化不良,看书贪多贪快,如饥似渴,也会不解其中滋味。作者:安妮·弗朗索瓦出处:闲话读书

(19)、梁启超在自己所读的很多书目中标有“希望熟读成诵”字样,他认为需要熟读成诵的内容有两种:一种是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另一种是有益身心的格言。

(20)、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2、梁启超的读书名言

(1)、也就说写得太好了,太油滑了。长期学习赵体,就会比较难有自己的个性鲜明特征。当然这只是指初学,有了一定基础 事可以吸收赵孟頫的字体匀称,得其特长。三 再说董其昌的书法,也是争议比较大。其一是"空灵淡雅"之气难以学。有称其书法为“书家神品,往往前无古人”。有赞他“六体八法,靡所不精,本于颜,长于李(李邕)出苏,入米 ,而丰采姿神,飘飘欲仙”。

(2)、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趣。——梁启超

(4)、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曾国藩

(5)、胡适的文章考证扎实周密,文风朴素质实;梁启超的文章平易近人,字里行间充满趣味和情感,二者读起来有很大的不同。这种感受就像你在茫茫戈壁上行走,正为其汗漫无垠而感叹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绿洲,让你觉得这路途不全是苦旅,当中也满是发现的趣味和生命的滋养。

(6)、长子梁思成,近代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之先后成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与其妻林徽因为近代学界著名伉俪。

(7)、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胡居仁

(8)、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朱熹

(9)、其次苏东坡虽然书法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但他笔法也一样有争议,

(10)、他说赵孟頫的字不可学,就如"与匪人游,不觉其日亲者"说学赵孟頫字的浅俗媚态,就会象"至驹王之无骨,心术坏而手随之也",

(11)、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12)、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我们馈赠给孩子一生好的礼物。当孩子徜徉在故事和知识的海洋之时,世界会在他的脑海中慢慢展开。

(13)、《政治思想评论》第2辑以“法国新黑格尔主义”为主题,重点聚焦新黑格尔主义思想家亚历山大•科耶夫和让•伊波利特。本辑收录了科耶夫少为人知的书评、通信和访谈,以及伊波利特的三篇有关《精神现象学》的重要阐释文章。两位思想家对黑格尔思想的阐发深刻影响了20世纪法国哲学、政治哲学的思想景观,是引导我们进入黑格尔政治思想的重要门径。本辑也继续关注英国观念论者,除了阐发其政治哲学,更着重介绍其社会改革实践的情况。学术书评亦为本辑一大特色。

(14)、读书之所以是一种艺术,是因为读者在读书时,要按照认识规律,在自己良好素质的支配下,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调解读书方法,正确地进行时间运筹。——张之

(1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6)、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趣。 ——梁启超

(17)、《礼记》:儒家经典之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18)、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却只漫朗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

(19)、至此,我们不得不来分析一下科耶夫这些评论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原因了。科耶夫的家庭在十月革命中虽然受到冲击,他自己也不得不远走异乡,但按照科耶夫自己的说法,他甚至在革命发生后不久就认为革命是不可避免的。这就决定了他与俄国流亡“反革命分子”的分道扬镳。而此时对中国文化特殊性的证明似乎就是对俄罗斯走上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的有力的辩护。中国文化除了是科耶夫学生时代的学习兴趣所在,还成了他对苏维埃体制的重要反思资源。他甚至在书评的结尾处直接写道,“如果中国与西方——罗马对法与国家的不同见解间主要差异令欧美人担心的话,那么对于欧洲来说,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那些在中国与西方接近道路上的障碍可以被当做‘天朝’和欧亚联盟的民族间互相理解与紧密合作的基础之一。”也即是说,中国与西方在法与国家问题上的不同见解,完全可以成为中国与俄罗斯相互理解与紧密合作的基础。

(20)、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袁牧

3、梁启超关于读书

(1)、敬业乐群:专心致志于学业或事业,与人相处得很好。

(2)、杜甫有句名言:"书贵廋硬始通神,"苏轼对此完全不是赞同,他说 "杜陵评书贵廋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3)、人家不必去论富贵,唯有读书声是佳。——唐寅

(4)、思考才使我们阅读的东西成为我们自己的。——佚名

(5)、物竞天择势必至,不优则劣兮不兴则亡。 ——梁启超

(6)、他的初衷是以过来人的学书经验,针对初学,怕形成习气毛病改不了。所以特别精准的说到了以上"赵,董,苏, 李"这几位大师的书法不可学。这并不是梁启超横空出世所独有的"奇思妙想",而是历代书法家们的共识。

(7)、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梁启超

(8)、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的劳作。倘若有人问我:"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我们对于这种人,是要彻底讨伐,万不能容赦的。今日所讲,专为在职业及正在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何种态度。

(9)、爱国主义是恶棍的后避难所,换言之,假爱国主义之旗号,恶棍们就可肆素无忌惮了。 ——梁启超

(10)、用心灵的眼睛发明艺术,用艺术的才能美化心灵。

(11)、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12)、梁启超教育思想一个核心的关键词就是“平等”,他在信中对孩子的称呼都是“宝贝”、“baby”,和孩子做朋友是梁启超大的特点。我们作为家长是不是多了一些居高临下的说教,而少了很多娓娓道来的交流?

(13)、读了一本书,就像对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俄)奥斯特洛夫斯基

(1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5)、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6)、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刘知几

(17)、从这些批判性评论可以看出,撇开其“西方主义”不论,梁启超无法完全站到他自己支持的接近西方的法家观点一边,而他又追求法家观点与纯粹中国儒家学说之间的某种妥协。这里已然十分清晰,该书明显未达到出版者们追求的目标,但可以向里面加入一系列其他的见解。当然,我认为我本人在对重要的中国思想的作品进行详细评论方面还不十分内行,但我不得不指出,作者的缺点在于带有某种主观局限性。一方面他采用的法家的概念极其宽泛,将所有与此学派主要观点相符的人都纳入该学派,另一方面,他着重强调支撑这一定义的引文,自己却什么都没说。作者正确地指出法家学说中那些与中国思想几大主要学派接近的方面,并与这些学派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如何选择引文和界定中国的学派的问题总是有争议的,(*)也就是说一个原则性的部分*,作者指明,问题在于儒家、道家、墨家以及法家之间的争议不具备所谓的特殊的原则性特征;法家不反对中国世界观的主要思想,只是认为这些思想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对理想的管理方式并无帮助。他们关于法的学说并非源于实际上的新思想,而是源于现实政治的需要。他们与儒家的争议不是中国思想不同流派间的争议,而是实践政治家与哲学理论家(如果合适的话,可称为乌托邦主义者)间的争议。因此他们的法的概念与罗马法的思想没有任何共同之处,他们的法不是的,仅是国家的实用工具,这种工具还处于与国家的职能关系中,或确切地说是与其统治者间的关系。正如梁启超所说,这并非因为法家没有考虑好自己的前提,而是他们基本观点的直接后果。*没有任何一位法家学者想要把法作为某种珍贵的东西仔细研究,或像费希特那样优先用演绎法加以推理,即从人理性的根本之处出发去推理。这样甚至不能将法家看做亲西方的思想。这是现实的政治和国家的臣民,他们经常在中国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然而他们学说的理论方面在原则上不是新事物,对中国思想不产生深刻影响,很快就被完全遗忘了。因此,即使希望在法家理论中寻找法的新学说,也不该忽略这种学说与中国一点关系都没有,甚至当今中国的“西方主义者”也不完全赞同他们。我们看到,本书的出版者的直接目的是在中国传统学说中寻找亲西方的关于法与国家的学说,但没有成功。他们更一般的愿望是按照罗马法改造中国人的生活与世界观,当然也很难实现。然而有一点他们完全正确,即当这点还未达成时,在中国与西方政权接近的道路上还将有数不尽的困难。但如果中国与西方——罗马在法与国家的重要见解上的差异令欧美人担心的话,那么对欧洲来说,这是另一回事了,那些中国与西方接近道路上的障碍可以被当做“天朝”和欧亚联盟间跨民族理解与紧密合作的基础之一。

(18)、猛火熬和慢火炖,就是要我们处理好学习知识和消化知识的关系。

(19)、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苟不尔,则从古圣哲,可以不出世矣。种种烦脑[恼],皆为我练心之助;种种危险,皆为我练胆之助;随处皆我之学校也。

(20)、董其昌书法贬者也很多,包世臣、康有为为激烈。

4、梁启超谈读书

(1)、逐日所读之书,好分两类:一类是精读的,一类是欣赏的。——梁启超

(2)、其三就是针对赵孟頫柔媚流美的楷行体式來说的,

(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4)、“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

(5)、书到精绝潜心读;文穷情理放声吟。——《对联集锦》

(6)、梁启超说有两种孩子气,一种是任性、耍小孩子脾气;另一种就是我们说的童心童趣。

(7)、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8)、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趣。

(9)、再一个强调一下,这四位皆为彪炳史册的大师,他们的的书法艺术举世公认,既然是针对"不可学",所以本文主要还是侧重于其书法不利于初学阶段的环节的探讨,他们的艺术优势以后专门论述。

(10)、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1)、读书第一遍鸟瞰、第二遍解剖、第三遍会通。——梁启超

(12)、和书籍⽣活在⼀起,永远不会叹⽓。——罗曼·罗兰

(13)、三子梁思忠,曾先后在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和西点军校学习,回国后加入国民革命军,任十九路军炮兵上校,1932年的二八淞沪抗战中,表现英勇。不久后,梁思忠于战斗间隙不慎喝了路边的脏水,结果患上腹膜炎,未能及时救治,去世时年仅25岁。梁启超生前,曾在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谈到对三子梁思忠的教育问题:“思忠呢,为活泼,但太年轻,血气未定,以现在情形而论,大概不会学下流(我们家孩子断不至下流,大概可以放心),只怕进锐退速,受不起打击。他选择的术——政治军事——又含危险性,在中国现在社会做这种职务很容易堕落。……从前许多青年的堕落,都是为此。我对于这种志气,不愿高压,所以只把事业上的利害慢慢和他解释,不知他听了如何。这种教育方法,很是困难,一面不可以打断他的勇气,一面又不可以听他走错了路。……所以我对于他还有好几年未得放心,你要就近常察看情形,帮着我指导他。”

(14)、科耶夫在文中对共产主义只字未提,或许可以认为是他想在政治之外来谈论思想和文化的特殊性问题。单就思想层面而言,需要指出的是,科耶夫在1930年代进行《精神现象学》讲座时,完全接受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认为历史在法国革命之后就终结了,不论是俄国革命还是中国革命都是法国革命的重复。他在1943年的《法权现象学纲要》中更是指出,历史的发展方向是普遍均质国家。然而也许让科耶夫始料未及的是,在他的晚年,还是在东方,一次日本之行又让他不得不再一次修正这个关于普遍性于特殊性问题的答案,即通往历史的终结除了有美国化方式之外,还存在另外一条道路,即他所谓的日本道路。在科耶夫的一生中,虽然与中国乃至东方有着十分有限的直接接触,但中国和东方世界对他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无疑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也是因此,《科耶夫评梁启超

(15)、不尽读天下书,不能相天下之士。——汤显祖

(16)、书的作者如果不比自己更贤明,就没有必要去读那本书。……读书是为要了解作者的意见而不是要发现自己的意见。——罗斯金

(17)、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18)、他学钟繇,只能说是董其昌意向笔法的钟繇,钟繇结体严谨平正如楷隶,董其昌的意临是呈左低右高斜上势。

(19)、读书贵在有疑,为学患无疑,疑则进。——陆九渊

(20)、科耶夫出生于20世纪初莫斯科的一个新兴大资产阶级家庭。受家庭的影响,科耶夫从小对东方思想尤其是宗教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马可·菲洛尼(MarcoFiloni)说科耶夫在这个时期俄罗斯的哲学复兴运动中有两位精神导师,一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位是索洛维也夫。两位都是在宗教哲学方面卓有建树的大家,后者是科耶夫的哲学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前者的思想深受东方宗教思想的影响。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明白科耶夫为什么会对东方有如此的关注,“终其一生,他从未停止过对东方语言、哲学和宗教的学习。”俄国内战爆发后,科耶夫被禁止进入大学学习,不得不背井离乡,流亡德国。1921年夏,他来到海德堡大学,第一个就选修了东方哲学和东方语言课程。彼时的海德堡大学东方学研究团队中群星璀璨,拥有诸如著名佛学研究大家马克斯·瓦尔泽尔(Max Walleser)和著名汉学家弗里德里希·克劳瑟(Friedrich Krausse)等学者。科耶夫从1921下学年开始上瓦尔泽尔的印度学课程,两人保持了长达十年的通信。因为佛教中很多梵文经典遗失,只留下了一些藏文和汉语的译本,为了深入研习佛学,科耶夫学习了藏文和中文,并于1921~1922年冬追随克劳瑟系统学习了中国的哲学体系,深入了解了中国的道家和儒家思想。克劳瑟与科耶夫保持了长期的友谊,在科耶夫离开海德堡到柏林求学的那段时期,克劳瑟仍旧给予其学术上的指导,正是在他的建议下,科耶夫旁听了另一位以研究中国宗教著称的汉学家奥托·弗兰克(Otto Franke)的课程,通过对经典的中文佛教文献的阅读来分析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科耶夫在海德堡的博士论文导师是雅思贝斯,这对师徒的相互选择或多说少也带上了些亲东方色彩。与海德堡大学另两位学霸式的人物——里克尔和胡塞尔不同,雅思贝斯从1920年代初开始,尤其是在马克斯•韦伯的影响下,对东方世界给予了特别关注。我们知道他在“轴心时代”的概念中对中国有着很高的评价,甚至人们在一封1947年他写给另一位学生汉娜·阿伦特的信件中发现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能夸张一点说,中国几乎成了我的第二祖国。”研究者们认为雅思贝斯对中国的兴趣与他的这位俄国学生不无关系。虽然二者终未成为汉学研究专家,但这种对遥远的东方世界的关注必然给他们各自的思想体系带去不一样的视角。

5、梁启超读书名言名句大全

(1)、所以如果以他的方法。初学书法,朝三暮今天颜体, 明天欧体,后天汉碑……没有专精的先深入掌握一家书法的特点,再旁通别体的风格,后什么也学不到。也就是常说的成功的路不可复制。四 李邕李北海,字太和。唐代书法大家。据传他擅长楷行,一生写碑达八百多通。既有王羲之笔法,又有碑刻一样的气势。

(2)、机器是世界具有潜在意识的大脑。——杰拉尔德·李

(3)、重人者人恒重之,侮人者人恒侮之。 ——梁启超

(4)、法家出现于战国中期,盛行于战国末期。原作者在第二章阐述了法家学说。该学说可被视为中国思想的三大主要流派即儒家、道家以及墨家的某种总结。法家在三大流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且其不同代表人物总是或多或少地接近三个流派中的某一个。但当时上述的学说已经有对“法”的理解,按照这一理解应该可以很好地安排生活。法家提出了更为明确的法的概念并要求法有明确的书面形式。这一由人制定的要求以及法的书面形式构成了新的学派——法家。然而不该忽视的是,正如原作者说的那样——法家本身的观点与中国传统追求并不矛盾,与儒家一起正名定分,即是说对人与物之间自然关系的清晰界定,他们与墨家的支持者一起,通过使一切都服从于同一终点——法,从而达到宇宙的统一。他们与道家一起无为——完善的国家的宁静;新的内容仅仅在于,他们在法中能够找到完成这些任务的方法。

(5)、今天有幸跟大家一起读到了梁启超这样的语录,我们不妨借着这段语录,更深入来分析一下,探讨一下,反省一下。

(6)、我有极通达、极健强、极伟大的人生观,无论何种境遇,常常是乐观的。 

(7)、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桓宽

(8)、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培根

(9)、精读的时候,要求孩子准备好笔和本子,做三个基本动作:

(10)、本题主眼,自然是在"敬"字、"乐"字。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明。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

(11)、其初衷也就是傅山反对的那"四勿"的观点。"宁拙毋巧,宁丑勿媚"。就是针对以赵孟頫为代表的馆阁体,秀媚体,因为他的书法被评为"因熟而俗"。

(12)、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甚。行百里者半有志当世之务者,不可不戒,不可不勉。——梁启超

(13)、每日所读之书,好分两类:一类是精读的,一类是浏览的。

(14)、这一新观念见诸于现实的政治家中,他们接触生活,确信这些儒家原则是空想。他们反对儒家人性善的学说,认为法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对接近道家(即对于大多数人)的“法家”学者来说,法的概念还与“自然法”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法家著名的代表——韩非子(公元前238年)(接近道家思想)在由统治者随意制定的法之外,根本不知道其他的法。依照作者在导论中所述,法家的这一观念要求积极的政治、进步和其他*的东西,这一观点与道家的“无为”及儒家的保守主义相悖。但是(让作者失望的是),在这两种世界观的斗争中,儒家终胜出,“法家”流派仅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片段。在儒家的这次胜利中应该可以看到那些上文提到过的至今仍存在的中国文化的特点。在中国,法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对“礼”的尊重(*)。服从于法的东西,无法被“礼”掌控;所谓“礼”就是社会的自然法,同时礼也是无可改变的,正如法也无法改变一样。礼的精神是统一的,法的效力也是统一的。如果法的形式有时可能不成功,那么基本概念任何时候都不属于变化的范围,作者们在导论中与宝道一起,在给予这一儒家理想应有的精神高度的同时,也发现这一理想与现代生活的要求相悖,并且对中国有害。他们认为,所有中国对法的理解中有价值的地方都是法家创造的,这些东西为新的中国奠定了基础,新的中国只需要发展这一基础以达到西方已获得的成就。

(15)、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要教到人不惧。——梁启超

(16)、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17)、王羲之更注重尽字体之意态,如"暂,将,随,迁"字之长"。

(18)、成功自是人权贵,创业终由道力强。——梁启超

(19)、朱子:朱熹(1130—1200),宋代理学家,教育家。

(20)、说到这里,那么大家有什么读书心得呢?在没有读梁启超的语录前,我也记得有一段印象很深刻的关于读书的语录,是贾平凹说得,“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了,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1)、如果一个人深入思考所读课文的内容,那么,虽然他并没有努力去记住材料,而材料却能很容易地印入并牢固地保存在记忆里。——赞科夫

(2)、“我有极通达、极健强、极伟大的人生观,无论何种境遇,常常是乐观的。”

(3)、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佚名

(4)、说到这里,如果大家对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满意,我们不妨一起来读一下梁启超关于读书的语录,真的是经验之谈,让人很受益!文字如下:

(5)、当怒读则喜,当病读则痊。恃此用为命,纵横堆满前。——杨循吉《题书橱》

(6)、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列子

(7)、不敢妄为些小事,只因曾读数行书。——陶宗仪

(8)、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提问的人,毕生为愚人。

(9)、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10)、梁启超指出,此种学说主要的不足在于对法的起源问题未给出正确回答。他认为可惜的是,法家未能仔细思考自身不时出现的正确思想,未能思考透彻,也没能进而指出君主的意志似乎是法律的制裁(监督措施)手段,没有发展出可以防止从上而下破坏法律的行为的宪法,并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间划分出明确界线。且它很少考虑后者的意志,同时禁止人民对法律进行任何讨论。此外,法家的决定论与唯物论导致了另一个错误:没有区分法的标准与涉及无生命的事物如度量单位和体积等的法典的确立之间的原则性差别。他们用后者理解前者,理解他们在哪些方面遵循普遍的中国传统。梁启超支持儒家中庸的表述:使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通过法治理国家不如法家学者想象中那般容易,但如果人永远服从法,那么国家的理想状态一个也达不到。因为采用法家原则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国家的机械化以及个性被奴役。假设承认国家是需要所有成员都自由发展的整体,那么法家的理论立刻就无法被应用了,追求理想国家的儒家很清楚这一点。“能尽人之性,人人有士君子之行”,这与法家思想相对立。梁启超改写了孔子的名言,他说:“人能制法而非法制人”,并以下面这句话作为结尾:“儒家以活的动的生机的唯心的人生观为立脚点,其政治论当然归宿于仁治主义一一人治主义。法家以道家之死的静的机械的唯物的人生观为立脚点,其政治论当然归宿于法治主义——物治主义。两家孰优孰劣,以吾侪观之,盖不烦言而决也!”

(11)、读书对于智慧,就象体操对于身体一样。作者:(英国)谚语

(12)、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朱熹

(13)、每个家长都有很多自己悟到的人生经验传给自己孩子,梁启超在给女儿梁思顺的信中说,做官容易让自己的人格受损,容易让人养成懒惰和巧滑,不是能够安身立命的领域。梁启超应该很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做官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梁启超的读书名言精辟11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