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关于和谐的名言有哪些精辟121条

老子关于和谐的名言

1、老子和谐的思想理论

(1)、老子的人生哲学总是延伸到政治哲学的,道通为其学理上逻辑立足点即在于此。就和谐的视角看,“致虚”、“守静”也好、“见素抱朴”也好,通向治国之道就必然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五十七章)诚如黄克剑先生所言:“从‘无为’到‘自朴’是自上而下的‘见素抱朴’,它消解着‘法令滋彰’以至流于文弊的政治,把一向为权力之争所累的政治化导于无形。”

(2)、由此,老庄还注意到机巧、功利带来的道德失落与社会和谐的崩溃。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一始于“失道”的连贯逻辑链,竟终成事实之演绎,而这一切仅由于人为的意识与人为的目标,与自然之道离得太远。

(3)、自然和谐,星辰顺序,天清地宁,风调雨顺,万物繁荣;

(4)、孔子的儒家思想核心的就是“仁”,而老子是一个善于洞察世事的人,他通过现象看本质,指出本质的原因往往就隐藏在表象的反面。

(5)、(译文)塞住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如果打开欲念的孔穴,就会增添纷

(6)、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7)、老子所谓“四大”,即人、地、天和道。地、天和道都是按自然规律运行的,人当无例外。因而天道自然的根本内核就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关于“人天”的基本理念。

(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句,自古及今是极为著名的哲学命题,老子的辩证法已经具备了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性质,相反的东西可以相成,同时,他又知道相反的东西可以互相转化,这种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辩证方法,是老子哲学上的大贡献。

(9)、要测量一个人真实的个性,只须观察他认为无人发现时的所作所为。——麦考莱

(10)、天与地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无须指令而自然均匀。

(11)、(译文)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人要生存,要有作为,要有出息,就要敢于直面内忧外患,就要历经一番艰辛困苦的磨难,就要历经一番肉体至精神的人生锤炼。

(1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13)、道有三宝,若能执道之三宝,大道不难修矣。道之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14)、不识阴阳,先天不足,病魔缠身,本可长寿而中途短命而死者,十中有三;

(15)、(译文)金玉满堂,谁能守藏?富贵而骄横,自埋祸殃。功成身退,是应该奉行的行为准则。

(16)、第三是多闻,这样的朋友见闻广博,知识面宽,我们的精神能够得到一种升华和净化。

(17)、(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18)、在老子的眼里,天下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自然属性,所以高明的统治者理应顺从客观,尊重自然,因势利导,率理而动,一切“道法自然”,凡事“无为自化”。在治国上,首先要求统治者做到海纳百川,虚怀若谷,不以一人之智为智,而以众人之智为智,谦卑处下,宽容包纳,所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的观点是:理想的世界应该是和谐的“混沌”状态,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关键是占据权力资源的统治者主动降低自己的身份,与处在下层的草民们打成一片,消除彼此的隔阂,这就是所谓的“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在上者虚静无为,在下者循理而动,各不逾矩,双方按照各自的自然本性和谐地共存于一个体制之中。

(19)、天若失清明世界变为浑浊,万物不育,自然皆无;

(20)、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喜事也好,悲事也好,一定要淡然处之,心定神一。如果能做到不悲不喜,就能应对天下万变之事。

2、老子关于和谐的名言有哪些

(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第38章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3)、第29章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4)、(译文)马不停地走十天(也能走很远的距离),他的成功在于不断行走。比喻先天条件差的,只要通过不懈的努力,也能取得很大的成就。

(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6)、整句话的意思告诉我们,天道对于任何事物来说都是无亲无疏的,但是它喜欢和善良的人站在一起。而鄙视没有道德的人,那些待人苛刻的人,无法无天,必然会受到天道的惩戒。

(7)、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8)、(译文)完满的东西好似欠缺,但它的作用不会衰竭。充盈的东西好似空虚,但它的作用不会穷尽。

(9)、外欲之人,贪于世事,外求华饰欲乐,贪名求利,对名利取之无度,整日奔波于名利之中,以致心中不静,而生烦恼,身心皆疲。

(10)、(译文)天下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看得见的有形质产生于看不见的无形质。

(11)、(译文)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

(12)、顺于自然,和合阴阳,心清无欲,尽享天年,寿终正寝者,十中有三;

(13)、“自然”和“无为”在老子哲学中是仅次于道和德的重要范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老子所推崇和追求的高价值,“无为”是这种价值得以实现的行为原则和行为方式。

(14)、第57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15)、第1章道可道,道。名可名,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16)、翻译:不要多说话,话说得多了一定会有错误;不要参与太多的事情,事情多了就会有麻烦。

(17)、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没有长也就无所谓短,反过来也一样),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

(18)、(译文)上士听了传道言谈,勤勉行证;中士听了传道言谈,似有所动,但终无所得;下士听了传道言谈,

(19)、第39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

(20)、(译文)孔子说:“君子端庄而不争执,会群而不拉帮结伙。”

3、老子 和谐共生

(1)、(译文)只要是人,不分族群、人种、宗教信奉,皆须相亲相爱。同是天地所生万物滋长的,应该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维持这个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

(2)、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3)、“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4)、第48章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模作样,这样的人很少有仁义之心。”

(6)、第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7)、(译文)广博的学习知识,仔细地询问知识,谨慎的思考知识,明确地分辨知识,全心全意地用知识。

(8)、在大道盛行的时候,仁义就会被人们忽视,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只有在大道缺失的时候,由于人们缺乏仁义,才会加大提倡。

(9)、人生于天地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也。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10)、老子的无为是负面的表达,孔子则是正面而积极的表达。老子的无为教人致虚守柔、以退为进;孔子则相信礼是上天秩序的一部分,因而强调仁、礼并重,内外合一;从而梦想符合礼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性或自发性行为。然而在老子看来,情况恰相反,礼不仅是着意设计的产物,而且是被深思熟虑地付诸实施了。

(11)、翻译:话在于正确,行为在于恰当,而不在于多。

(12)、意思是告诉我们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做事要量力而行。

(13)、(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伙伴。”

(14)、(译文)走失了羊,赶紧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失误要后及时补救。

(15)、万物失万物不生,万物不长,阴阳不通,自将灭绝。

(16)、言行在于美,不在于多。——《名人名言》梁元帝

(17)、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18)、(译文)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刍狗

(19)、(译文)子贡问孔子说:“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说:“那就是恕道吧!我所不情愿强加给自己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20)、比如说,计划经济就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之规律,而市场经济则顺从了这一规律;后者显而易见的效果,是丝毫不以人之意志为转移的。

4、老子 和谐

(1)、(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阔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

(2)、所以老子还要强调:“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从老子的“不敢为”到“无败”、“无失”,我们当能体认老子“无为”的深意所在。

(3)、“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三十七章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命题。“无为”,很容易被人们误解为无所作为,其实它的核心旨意是说顺天道之自然而不妄为,所以王弼注曰:“顺自然也。”

(4)、这是老子强调“尊道而贵德”的根本原由,也是他对“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老子》三十八章)的深刻体验,而这一深刻体验,导引并开启了孔子儒学及《中庸》“肫肫其仁”的人生境界。道无二端,自足其性的中和之道,乃顺从天理自然、純一不已之。

(5)、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

(7)、家庭和谐,六亲和睦,夫妇和顺,家道昌盛,乐享天伦;

(8)、(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年轻时,血气未定,要戒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方刚,要戒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贪得。”

(9)、0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10)、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11)、今人陈鼓应在《老子注译及评介》中亦认为老子的原意还在:统治者自身如能做到清静、真朴、不贪欲,对人民如能做到不骚扰、不侈靡、不扩张私人意欲,百姓的生活自然可以获得安宁,社会自然和谐真实而无所不正。

(12)、人生是一头马,轻快而健壮的马,人要像骑手那样大胆而细心地驾驭它。——海赛

(13)、治世者,应涤除妄欲,消除妄为,积蓄精力,上下合贵贱不分,民心自服,不生争端,天下安泰,君民同心,遵道贵德,这样则无所不治,无所不化。以此为治,则江山永固,千秋万代。

(14)、句意: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包含了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说明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聪明之人不可能永远聪明;看似愚笨的人,他也有聪明的时候。

(15)、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1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7)、道者,天地之祖,万物之宗也。其形也虚,其象也无,其性也自然。天地因之而生,日月因之而行,人物因之而成,不以人之好恶而改之,它是天地万物一切变化中永恒不变的。

(18)、天地造化万物众生,虽生生不息,循环不止,其不外乎一阴一阳之道,人得阳而生,阳尽而死,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此乃天地自然之道,无人能逆。

(19)、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

(20)、人与道的分离毕竟在人类领域中发生了,而这正是老庄道家不断发问而极其关注的问题。老子对此的回答是它起因于文明的兴起,庄子则进一步解说:人的各种有意识的目标——财富、荣耀、权力乃至种种满足新感觉的方式,必将造成巨大的人工机巧取;而大伪机巧诞生之日,不就是巧取豪夺的社会争斗之始?

5、老子对和谐社会的描述

(1)、译文:人类的生活行为的运行是以大地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大地运行的法则是以这天的法则为法则,天运行的是以道的法则为法则,道的运行是以自然而然为法则。

(2)、道者性也,乃天地万物,一切生命之先天之本,原始之性。其无形无象,含而不露,空虚无迹,却无所不在、无所不有、无所不为,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却从不自彰、自恃。

(3)、(译文)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比喻做事须谨慎,不能出一点点差错。

(4)、(《老子》十九章)陈鼓应先生解释说:“仁义本来是用以劝导人的善行,如今却流于矫揉造作。有人更剽窃仁义之名,以要利于世。那些人夺取职位之后,摇身一变,俨然成为一代道德大师,把仁义一类的美名放在口袋里随意运用。

(5)、(译文)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交冲下而成新的和谐体。

(6)、(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彩就会显得粗野,文彩多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文彩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

(7)、因为“和”有共同一起的意思,所以就有连带的意思。又虚化作连词,意思同“与”“跟”。

(8)、(译文)当你有能力可以服务众人的时候,不要自私自利,只考虑到自己,舍不得付出。如果别人有能力,不能轻蔑,更不能妒忌。

(9)、(译文)尊敬自己的父母和老人,同时也尊敬别人的父母和老人;爱护自己的幼小儿女,同时也爱护别人的幼小儿女。

(1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11)、(译文)少发圣言号令扰民,就可以任运自然。

(12)、(译文)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

(13)、德者,道者用也,二者一也。人合于道者则德,物合于道者则序,反之则为悖为逆,人德物序则天下正,人悖物逆则天下乱,和谐是道德学说的基本法则之一。

(14)、所以在老子看来,人所要做的一切(德的领域),不过是顺应自然而符合天道自然,可是人类历史所显现的人为事物,是远离自然之道,所以人为事物的根本取向是理所当然地回归真实。

(15)、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

(16)、(译文)治理天下就要立制度而定名分,名分既已有了,就要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

(17)、曾问道于老子的儒家创始人孔子,竟然也心存敬仰之意地赞赏过“无为而治”之理念。《论语.卫灵公》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看来,儒家仍要靠领袖人物“恭”、“正”的道德人格力量感化,来达到其无为而治的境界。

(18)、正直的东西好似枉屈,灵巧的东西好似笨拙,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不停地动作可以战胜寒冷,安静能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19)、治世者,应涤除妄欲,消除妄为,积蓄精力,上下合贵贱不分,民心自服,不生争端,天下安泰,君民同心,遵道贵德,这样则无所不治,无所不化。以此为治,则江山永固,千秋万代。

(20)、(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单凭语言来荐举人,也不单凭人来废除他的言论。”

(1)、(译文)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2)、观察与经验和谐地应用到生活上就是智慧。——冈察洛夫

(3)、家庭和谐,六亲和睦,夫妇和顺,家道昌盛,乐享天伦;

(4)、从哲学层面看,老子认为万物之本源为“道”,而道以“无为”为其本性,它是无为而自然的,能守此“道”,万物便顺应自然而变化。实际上,宇宙演化及其规律之“道”,对老子而言虽有点神秘(“道”毕竟不可言说),但并不复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5)、第17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6)、首先对万事万物不可过于执著,执著之者难明道德,执著之人,必生妄心,妄心一起,妄欲即生,贪心妄想随即而至,当他的贪欲得不到满足之时,必会心生烦恼。所以,人应该忘却执著之心,万事不可强求,妄求,不为外物所扰,顺应自然而为。保持一颗平常心、清净心,如此即可与道合真,与德合本。

(7)、(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意,居处不求恬静,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8)、此句对美丑、善恶、有无、难易等的论述,表达了对立统矛盾普遍性的辩证思想。老子认识到,宇宙间的事物都处在变化运动之中,事物从产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终、经常变化的,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

(9)、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10)、在这种策略原则指导下,老子的治国之术带有浓厚的阴柔特征。第一是管理制度的设置和管理措施的推行,都要求合乎时机,顺应自然,“静作得时,天地与之”。不可单凭主观的意念率意为之,以至走向事物的反面。同时在必要的时候,让治国的理念与方法随着情况的变化,形势的发展,而有所调整,有所改变,“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第二是主张管理上要由小入大,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和谐混成,而不能幻想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三是提倡管治的方式应该尽可能做到简约﹑明快,不讲求繁文缛节,不违背天然本性,事半功倍,效率至上。为此要“以一统万”,以简驭繁。第四是强调治国的手段要善于体现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的特点,达到“成功遂事,莫知其状”的理想境界。善守雌节,后发制人:“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11)、(译文)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12)、(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重要。”

(13)、句意:年纪老迈而情怀更加豪壮,岂能因白发而改变人的心愿?境遇艰难而意志越发坚定,决不会坠掉直凌青云的志向。

(14)、(译文)真诚之心所到的地方,就算是坚如金石的东西,也要被打开。

(1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16)、其次,是主张顺遂人性,因循为用。老子反对用道德仁义等外在力量去强行改变什么,规范什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野兽吃草,人类吃狗,表面上似乎很残忍,但这却是生物的真实本性,是生物界的天然生物链。假如天地出于仁慈而加以改变,反而会破坏自然界的平衡。因此,天地必须冷血“不仁”,对生物之间的弱肉强食不予干涉。同样,圣人治国也应该“不仁”。在老子看来,仁义孝慈是人类的自然本能,无需汲汲倡导,一旦倡导,必然会在利益驱动下导致大量伪道德出现:“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因此,留给圣人的选择只有一条途径:“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1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18)、如果用现代术语可转换成:按规律办事,你就没什么行动不能成功(无往而不胜);因为你把握了贵真的精神,而贵真才能“自正”,自正才能长久。

(19)、(译文)不恃己能、不居功。由于不居功,所以其功劳不会失去。

(20)、(经典金句·老子系列289)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為和。

(1)、(译文)行动迟疑不决办不成事,做事犹豫不能成功。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老子关于和谐的名言有哪些精辟12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