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教的说说
1、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2、比如说:有一个人想要去学哲学,他去找佛学大师。佛学大师首先要考查他,看看他有没有资质,看看他有没有智慧。经历过考试之后才会把它收进来。如果水平不行就只能被淘汰
3、……但是假如一个人想去加入佛教的话,则不必任何的考试。和尚们只会告诉他:你来磕头就好,你信这个就挺好。没有任何底线就可以加入佛教,只要掏钱(捐功德钱香火钱)就可以
4、……我现在可以告诉你,你在生活当中遇到任何一个人,如果他主动向你宣传佛理,那么他肯定是一个骗子
5、为什么会出现大乘佛教这样的变化呢?
6、“我从安徽来,来亲近您这位活菩萨。”
7、一切如来,身语意业,无不清净。
8、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禅语书坊”,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免费收到文章了。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9、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
10、既然“天下圣人是一家”,只不过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运用的话语体系不一样,那么,我们可以拿来说一说,借助于佛家的比较丰富的表达方式,来说一说《道德经》,究竟说了些什么。
11、深入的研究、體悟、修行
12、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13、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着。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14、所以認為生命在死了以後
15、杨黼半信半疑,踏上了回乡之路。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走了一个多月,直到家门口,也没有碰到过这样的人。
16、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17、《孝论》中说到,佛陀制定大戒时,把孝摆在了诸戒的首要地位。如果有人声称遵从佛戒,但却不讲孝道,这不是真正的遵从佛戒。孝是大戒之首,持戒才能生出众善。想行善却不持戒,善从那里来呢?想持戒却不行孝,戒从那里来呢?
18、世尊,此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
19、甜蜜的爱情,往往是痛苦的。期待、要求,希望得到对方“真心”的对待和付出,可是,这种心是“真心”吗?《金刚经》中有一段话:“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20、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二、关于佛教说说
1、《孝论》中又言:“夫孝,诸教皆尊之,而佛教殊尊也。虽然,其说不甚著明于天下,盖亦吾徒不能张之。”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就是:孝这种品德,诸家都很尊崇,但比较起来,佛教更为尊崇。不过,虽然如此,由于佛教徒未能很好地宣传,所以世人无法了解这一层道理。
2、拜佛,是心诚意敬的将双手合掌,低头弯腰,五体投地。两肘两膝以及额头着地,完成头面接触佛足的高敬礼,故又称为顶礼。弯腰低头表示谦虚,承认自己的福德智慧不足,而当五体投地,接触到大地时,则令人感动于大地孕育众生,负载众生,涵容一切的精神,所以,能怀着感恩心,以饮水思源的心,感谢大地,感谢一切众生。
3、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4、一个人越是成功,所受的委屈也越多。要使自己的生命获得极值,就不能太在乎委屈,别让它们左右你的情绪,干扰你的生活。坦然面对,一笑了之,你不必行走在高山大川,但内心一定要海阔天空。
5、儒家孝养父母有三个层次: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但佛教孝养父母还有第四层次:孝养父母之智——增长父母慧命,让父母懂得因果,懂得宇宙人生真理,出离轮回,这才是真正的孝。如莲池大师在《七笔勾》里说:“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6、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
7、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8、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9、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10、假如是一个有知识的人来质疑佛教。这个时候佛教的人就会把经过自己包装过的佛学理论典籍搬出来。用来维护自己的神圣性,对人家说:你看我们佛教博大精深,海纳百川,理论高级
11、若能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12、2022年01月11日群分享
13、我来简单说说佛教的哲学原理。以下是我之前学佛总结的,再次分享给大家。
14、人于浮世,独来独往,独生独死,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15、当然,其哲学基础是其所为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诸行无常是指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是无时不刻都在变化中的,而且都是刹那生灭的,前面的因导致了现在的果,现在的因又会引起后面的果;诸法无我是说宇宙没有主宰,同时我们人对于自我的认识也是虚的,所谓的自我只不过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五蕴就是身和心,佛陀说它是种种因缘和合的结果,当中并没有一个实体叫做“我”,但是我们却把此身心称为“我”;涅槃寂静就是说只有真正悟透的人才能终超脱,跳出六道轮回,到达彼岸。
16、佛教劝人学习放下万缘,不要执着感情,却不是要人无情,因为,人本来就是有情众生,只要把爱情的聚散当成因缘变化来看,明白“缘散则散,缘聚则聚”的道理,爱、恨便能在这一念之间转变、释怀。
17、佛学是什么?佛学就是一种哲学理论。
18、喋喋不休不如观心自省,埋怨他人不如即听即忘。能干扰你的,往往是自己的太在意,能伤害你的,往往是自己的想不开。
19、佛教认为众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得到终解脱,只要每个人肯脚踏实地去修心养性,则人人可以成佛,处处可以有佛。
20、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三、佛教说说感悟句子
1、后来分化出来的小乘佛教我觉得更接近原始佛教的教义。只有通过自己在世间苦苦修行,才能抵达涅槃,变成阿罗汉。唯有苦行,祈祷没用。
2、佛说: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3、苦才是人生,痛才是经历,累才是工作,变才是命运,淡泊,就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达观;就是“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然。淡泊之人,得意时不张扬,失意时不消沉;处顺境不失态,处逆境不失志;遇事沉着冷静,待人宽厚优雅;对成败得失一笑置之,对兴衰荣辱淡然自若。
4、“我也想见佛,但不知佛在何处?”
5、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6、▲点击绿色音频聆听梵乐
7、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8、(以下文字略,请听音频)
9、人生犹如一丛玫瑰,没有的美丑,鲜花与芒刺,就看我们关注的是什么。心中充满感恩,温暖时时相伴,念念宽恕别人,和气自然相随。
10、佛学在传承的过程当中,特别重视学生的资质。比如说一个老师遇到十个学生,可能只有这一个学生是智慧高的,能够体会到老师的思想。于是老师只能收这一个弟子,其他的只是滥竽充数。所以这个流派特别容易断绝。
11、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12、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13、如果不读书,行路也不过是个邮差。
14、(这就好比你去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的人会说他们的产品不好吗?那是不可能的,他会说的天花乱坠,让你无论如何都相信这是好的)
15、《道德经》是道家观念的一个集中的代表,一切道家的人物和大师,不论他在修行的境界上,人生的修养上,究竟达到什么程度,他不可能对老子的《道德经》提出异议。也就是说,老子的《道德经》是一切道家人士共同遵守的恭敬的赞叹的一部经典。所以,我们就来说说《道德经》。
16、微信|yujian19841122
17、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18、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19、到了这个时候。第二个学生就开始窃取第一个学生的劳动成果。他把第一个学生的关于老师理论的这些书籍。都拿到自己这个教派来,并且用迷信的手段重新进行包装,让这些经文更加的神圣化。从而又开始欺骗一些高级知识分子。(他一开始骗的只是普通民众,但是后来他有了这种理论进行包装,就可以欺骗高级的知识分子了)。通过反复的这种促进,让自己的教派越来越壮大。
20、所以,就个人而言,我更喜欢小乘佛教,因为更接近佛教的本来教义。
四、人生感悟佛教说说
1、为什么?因为它是以拉人头为主,他需要的是人智商越低越好。因为只有这些人的智商越来越低,他才不会去质疑佛教的庄严性和神圣性。你什么都不用想,只要磕头念佛就能保佑平安,这多简单
2、改信宗教,很正常,不必要有理由。基督教徒改信佛教的有,佛教徒改信基督教的也有。宗教应该互相尊重,才是圣人的弟子。宗教应该宽容,谦让,才是好宗教。
3、契嵩禅师对于佛门孝道的阐释,进一步确立了孝道观念在整个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它是佛教与中国社会相融合的结果,因应了中国社会普遍的孝亲观,并没有将修行之出离精神与世间孝亲之道进行对立,相反以孝道为桥梁,将孝行目标指向的解脱之道。
4、上面讲了,原始佛教中的释迦牟尼仅仅是类似导师的角色。他以一个经过艰苦修行,到达彼岸的智者身份,来教导佛教徒脱离苦海,跳出六道轮回,到达彼岸的方法。每个人也只能按照他的指导,凭借自己的不断修习,才能到达彼岸。没有神可以依靠,连佛陀本人都不行。换句话说,佛陀只不过指出路来,每个人只能依靠自己的实践才能实现救赎。
5、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6、啊呸,佛教中可是没有神的,更没有仙,这是和世界上所有其他宗教大的区别;更不可能是隐居深山的习武之人,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把佛教汉化的结果。
7、每个人都一样,都有一段独行的日子,或长或短,这都是无可回避的。不必总觉得生命空空荡荡,放心吧,一时的孤独只是意味着你值得拥有更好的。
8、看到眼前的母亲,杨黼想起无际禅师的话,恍然大悟。他的眼泪哗地流了下来,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的膝下。
9、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没有感情,佛教称众生为“有情”,就是因为“有爱”的缘故。既然情爱和生命息息相关,无论是否定它,或硬生生地把它切断,既不合乎佛法的因果,也不合乎人情的道理。
10、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
11、明朝年间,安徽太和有个青年叫杨黼,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长大后有感人生无常,立志学佛。他听说四川有位无际禅师是菩萨转世,遂辞别母亲,前往四川,见到了已年逾古稀的无际禅师。
12、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13、你佛教不是有大乘小乘之别么,那我就提倡大乘的教义。其实你们每个人用不着苦苦修行,不是还有救苦救难的菩萨嘛,不是还有慈悲为怀的佛嘛,只要你们一心向善,天天祈祷,感化了菩萨,自然会有人来度你。而对菩萨和佛的经营权,自然而然的就落到了统治阶级的手中的。这也是大乘佛教为什么后来在印度,以及中国、日本等流行的原因。
14、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着空。
15、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16、佛教在印度萌芽,到中国发展,这之中又与中国文化艺术进行了融合,从雕塑、音乐、绘画等等都有中国化的发展。汉代传入中国,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到达了一个,从几大石窟看佛教艺术可见一斑。之后是唐代的绘画,壁画等等。元代也崇尚佛教,可惜太短了。明代信道教,到了清代政府崇尚佛教,各个方面,如雕像,摆件,音乐已经完全中国化了。
17、起诸善业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18、善恶之间,总在一念。一念错,全盘皆输。
19、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20、生命给予我们的,不是那些艰难,而是成长,是学会举重若轻,是将曾经无法释怀的那些过往,统统放下。
五、佛教心情说说
1、坦然的走过每一个心头的起落,选自己好的心情活着,追逐那份生活的真实,放开那份命运的虚幻,好一句,富贵犹如三更梦,荣华好比九月霜,假不假?世间富贵都还在,只是换了富贵人。
2、——《大藏经》第51卷贤劫七佛传法偈(摩诃迦叶)
3、每天出门前都告诉自己:“人生无常,一场空忙。待人为善,活的圆满。遇事随缘,无碍自在。笑口常开,好运常来。”
4、自性就是一个完全自然的状态,完全放松,没有任何所求,来也自然,去也自然,顺其自然,不取不舍,无求无欲,保持一种安祥的状态。
5、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1)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姓新称乔达摩(S。Gautama,P。Gotama),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6、因为老师对于徒弟的要求特别高。而徒弟的水平如如果不行的话,这个门派就很容易断绝。
7、禅师说:“想见到佛并不难,你往回走,如果有人披衾倒屣为你开门,那个人就是佛。”
8、 佛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9、所以我说,佛学属于一种精英教育。你的智商不到那个程度,根本就领会不了深奥的佛理。
10、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用处不同。
11、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12、佛说:沈默是毁谤好的答覆。
13、人生的道路上绝非坦途,别和往事过不去,因为它已经过去;阳光总在风雨之后;当感觉无路可走的时候,凝视周围,用心感受一份亲情一份温暖,你会惊奇地发现:路的旁边还是路。
14、印度在汉语里一开始可不是这么叫的,早是叫“身毒”,一听就不是什么好名字,给人全身是毒的感觉,足见早印度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不好的,当然也有可能我们华夏对周围的邻居都有蔑视的态度,诸如南蛮东夷北狄西戎等等都不是什么好名字。后来从汉朝开始,给印度改了一个很文艺的名字:天竺。我个人认为这和当时佛教开始在中国传播很有关系,因为对佛教的喜爱和朝拜,我们对印度那边土地开始神往,自然而然的就会冠以一个好听的名字。印度这个名字是从玄奘法师开始叫的,因为他真正到过印度,根据当地的发音,改成了印度,这也是贴近真实发音的名字。近代又有阿三的称呼,为什么叫阿感兴趣的请自行百度,我就不讲了。
15、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16、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17、佛曰: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
18、我喜欢两个词:一个叫用心,一个叫执着。用心的人改变自己,执着的人改变命运。只要坚持在路上走,就没有到不了的将来!
19、比如唐僧去西天取经回来之后,主持了大量的佛经翻译工作,并且他还创立了一个宗派,叫做法相宗。
20、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关于佛教说说【100句简单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