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歌标准全文
1、二十四节气表顺口溜
(1)、大暑: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2)、夏满芒夏暑相连夏季的开始后,在小满时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然后有芒麦类作物成熟。夏天来临后,小暑时气候开始炎热。而大暑是一年中热的时刻。
(3)、立春:2月4日前后,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4)、因此,早定下来的两个节气,应该是夏至和冬至。
(5)、东北版《廿四节气歌》: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6)、所以,24节气是农历的一部分,它本质上是阳历,我们现在通用的公历也是阳历,因此两者吻合度很高。而农历是阴阳合历,因为有阴历的成分,所以跟通行公历有较大差距。
(7)、四大少:就剩秋了,有点难搞,我们就强记这一个。秋处露秋,处暑,意思是出暑,表露出秋天的特点,秋天到了,暑期,炎热就要离开了。露是白露,白露,这个时候露水很明显的多起来了。秋处露秋的意思就是暑期消退,白露多起来。再看看后面寒霜降,寒露,霜降,你看,整个意思就是秋天到了,暑气消退,露水多了,越来越多了,随着天气变冷,露水不见了,变成白霜了,水的形式从液态变成了固态。
(8)、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9)、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0)、处暑:处暑伏尽秋色美,玉主甜菜要灌水,粮菜后期勤管理,冬麦整地备种肥。
(11)、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12)、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霜降表示天气更冷了,露水凝结成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我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此时树叶枯黄,该落叶了。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初霜到终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为此时菊花盛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13)、就这样,通过北斗七星的周年视运行,斗柄指向,和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构成了一个天象、历法、气温、降雨、降雪、物候、农事、音律、干支等的综合体系,成为古代中国生存发展,从事农业生产,顺应自然规律,“天人合一”关系的理论基础。
(14)、如果只是说个大概的话,那至少在黄河流域,24节气还是能够反映出天气变化趋势的。
(15)、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16)、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中国古时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至今已有多种版本,各地都有传唱。
(17)、(1)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18)、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9)、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20)、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2、二十四节气歌标准全文图文
(1)、冬至起音接近林钟,由冬至到夏至按十二律逆序逐一配合节气,律管依次增长,所以声音逐渐变浊;夏至起音接近黄钟,由夏至到冬至按十二律顺序逐一配合节气,律管依次减短,所以声音逐渐变清。
(2)、24节气诞生于春秋,西汉就已经完整收录入历法。
(3)、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之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始于周代,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历史。
(4)、我推测,古代中国人可能先观测到了月亮的变化,因为月亮的圆缺变化更加直观,信息更易于捕捉。
(5)、 秋分,在每年公历的9月22日、23日或24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80度。“分”示昼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样,此日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相等。此后,阳光直射位置开始进入南半球,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气温降低。秋分,“分”即为“半”。秋分时,地球绝大部分地区这一天昼夜均分,各12小时,在北极点(北纬90°)与南极点(南纬90°)附近,这一天可以观测到“太阳整日在地平线上转圈”的特殊现象。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
(6)、歌渔者新编《廿四节气歌》:立春雨水渐,惊蛰虫不眠,春分近清明,采茶谷雨前;立夏小满足,芒种大开镰,夏至才小暑,大暑三伏天;立秋处暑去,白露南飞雁,秋分寒露至,霜降红叶染;立冬小雪飘,大雪兆丰年,冬至数九日,小寒又大寒。
(7)、4月4日-5日是二十四节气的清明,太阳运行到黄经15度时开始清明节气。此时气温转暖,草木萌动,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清明含有明洁之意。
(8)、小暑:小暑进入三伏天,龙口夺食抢时间,米中耕又培土,防雨防火莫等闲。
(9)、小满:小满温和春意浓,防治蚜虫麦秆蝇,稻田追肥促分孽,抓绒剪毛防冷风。
(10)、原来冷和热虽然是依赖太阳照射,但人们感觉到的冷和热却是原因很复杂,太阳不是的决定因素。所以,季节的概念,初发生是很朴素的,根据人们的直接感受。当人们要定四季的准确概念,并想把四季概念纳入历法的时候,人们认识到不能仅仅根据气温来定四季。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不相同,不同年的同一历时,气温也不总相同。因此必须找到稳定的普遍适用的定四季的标准。我们聪明的祖先,找到了这个标准,那就是太阳的南北位置。这个标准是天文标准。太阳的南北位置虽不能决定一个地方的气温,但它能大体上有规率的影响一年中的温度变化。因此按太阳的南北位置来定四季是有实际价值的。当然这样定的四季必须与按气温来定的直感四季有区别了。通常把直感的四季称气象四季。气象四季不能作历法四季。而刚才说的天文四季才能作历法四季。气象四季通常比天文四季有些滞后,中国的黄河流域大概滞后三个期。24节气中上述八个所定的四季,正是天文四季,也是历法四季。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大暑和大寒不在夏季和冬季的中间了。
(11)、同理,立秋是秋季开始、立冬是冬季开始、大寒是一年中冷的时候、雨水是降雨开始、白露是天气转凉等等,当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一年份时,也都是不准的。
(12)、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13)、湖南的农谚说:“节分候有七十二。”谚语作为人类智慧高度概括并以口头形式广泛流传的、短小而精准的语言形式,虽说是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丰富的创造和积累,但是,居住在广阔地域上的、历史悠久和文化积淀深厚的中国人则创造了极为丰富的各类谚语。有涉及生活知识的谚语,有讲求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谚语,有寓教于乐的谚语……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反映了中国人生活的全部侧面。其中,尤以反映中国人祖祖辈辈农业生产活动的农谚为珍贵。农谚鲜明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人对于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利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同时,又把自己的劳动和生活有序地安排在时间的进程中。这是我们中国人祖祖辈辈创造和传承的宝贵的口头传统,这种升华为精准短语的农业生活经验,是规律的总结,也是劳动生活的指导,鲜明可感地刻画出中国人的勤劳、智慧的影像。
(14)、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15)、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间视太阳到达黄经60°时为小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16)、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17)、这种十二律的顺逆排列是适应二十四节气阴阳盛衰变化的。以音、律配日,就有甲子为仲吕之徵,丙子为夹钟之羽,戊子为黄钟之宫,庚子为无射之商,壬子为夷则之角,六十律(六十天)为一周期。
(18)、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它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时间体系,更是一套具有丰富内涵的生活与民俗系统,围绕廿四节气亦产生了数量众多的诗词歌赋等。 (9)
(19)、201705/t20170504_47836html
(20)、再次,因为有了节气这种时间计算方法后,它作为一种时间制度就进入了中国传统节日的体系之中。比如清明节,到现在依然是我们民族传统节日中一个很重要的节日之一。清明的内涵也是有多种的,从踏青、郊游的层面来看,清明是一种让人走向自然、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节日;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就是把现实和历史联系在一起、把我们自己与先人联系在一起,这就建构了一种历史传承的关系。
3、二十四节气歌标准全文朗诵
(1)、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2)、一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划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3)、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蔷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楝花。
(4)、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二十四节气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候选项目,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申请书的单位是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民俗学会和若干地方社区。中国提交的申报书所给出的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简要说明是:“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5)、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二十四节气发挥着重要作用,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农业灌溉依托于天上降水与地上河流,农耕主要集中于降水充沛与江河水网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农民仍按照节气配合温度、降水来从事农业生产。
(6)、春分、秋分,分别指白天和黑夜一样长的两天,合称“二分”,代表“平分”。
(7)、冬雪雪冬小大寒。(dōngxuěxuědōngxiǎodàhán)。
(8)、夏满芒夏暑相连夏季的开始后,在小满时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然后有芒麦类作物成熟。夏天来临后,小暑时气候开始炎热。而大暑是一年中热的时刻。
(9)、古人认为这种变化是一种“气”,每月的前一个是“节”,叫“节气”;后一个是“中”,叫“中气”,所以每年一共有12节和12中。慢慢演变简称为24节气。
(10)、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
(11)、由于节气反映了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过程,是每年季节变更的重要标志,因此对农业生产重要。中国农民为了更方便地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事,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些相关的民谚。
(12)、冬至:冬至严寒数九天,羊只牲畜要防寒,极参加夜技校,增产丰收靠科研。
(13)、但同时,我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当时的农业生产完全是靠天吃饭,需要严格掌握气候变化的年周期,而这极大地依赖于太阳的变化规律。
(14)、从这一记载中,一年花信风梅花先,楝花后。经过24番花信风之后,以立夏为起点的夏季便来临了。
(15)、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16)、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17)、白露:白露夜寒白天热,播种冬麦好时节,稻晒田收葵花,早熟苹果忙采摘。
(18)、当然,我们平时一般按照习惯,把这一整天都当做这个节气。
(19)、我们古代的先人发明节气,把自然界的变化、动植物呈现的状态以及我们人体内部功能的状态和变化都反映出来,而且相当准确:雨水,草木萌动;霜降,草木黄落;立秋,凉风至等等。这些都是从人们对自然界的细腻感觉出发而形成的,体现出对于客观规律的准确认知,相当科学。
(20)、清明:到了清明,中国黄河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平均温度在10℃以上;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茂,改变了冬季寒冷枯黄的景象。
4、二十四节气歌标准全文后两句什么意思
(1)、 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散播播种。“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左河水的《芒种》诗称其气象和农忙的情况为“艳阳辣辣卸衣装,梅雨潇潇涨柳塘。南岭四邻禾壮日,大江两岸麦收忙。”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2)、徵产生于宫,宫产生于商,商产生于羽,羽产生于角,角产生于姑洗。
(3)、人们在24候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叫做这一候中的花信风。
(4)、四大少:来看看夏,夏什么什么夏。夏满,满是小满的意思,今天5月20日,就是小满,以后下雨就要多起来,下雨一多,小河啊,池塘啊,里面的水是不是就满了?
(5)、小雪: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味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6)、24节气原产于黄河流域,主要反映了这一纬度带上的温带季风气候。但我国幅员辽阔,气候资源多样,在中原以外的大片区域,如新疆内蒙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云贵两广和东南沿海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西藏的高原山地气候、海南和云南广西南部的热带季风气候,无法套用到24节气中。
(7)、冬至,太阳直射南纬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短。
(8)、芒种:芒种雨少气温高,玉米间苗和定苗,糜谷荞麦抢墒种,稻田中耕勤除草。
(9)、四大少:对,你观察的仔细,冬xuexue冬,夏manmang夏
(10)、寒露: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11)、(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4066322202943689&wfr=spider&for=pc
(12)、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13)、夏至:夏至夏始冰雹猛,拔杂去劣选好种,消雹增雨干热风,玉米追肥防粘虫。
(14)、说到二十四节气体系的创立,春秋时代,我们的先祖就曾用土晷测量日影的方法,确定了白昼短、长和长短相等的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时间节点。秦代又确定了四季开始的四个时间节点: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到了汉代,二十四节气的完整体系便彻底确立下来。从地球的视角观察太阳,将太阳按黄经运行的轨迹划分为360度,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即为一个“节气”。运行360度,共经二十四个节气,即每月两个节气。在每一个节气下,更细分为三候:初候、二候、三候,每五日一候。例如,立春三候的表征是:“初候东风解,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既是气候变化的一个时段的标志,其开始的日期和时分同时也是气候物候变化的精确的时间节点。
(15)、 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交小暑节气。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16)、清明: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植树造林种甜菜,水稻育秧选好种。
(17)、后,当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时候,无形中提升了它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增进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许许多多这样的事例,也必然会增进我们的民族认同。民族传统节日本身就是民族认同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如同每到过年,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回家过年一样,要回到家乡,和亲人团聚,所以说,民族传统节日体系是民族认同重要的一个标志。而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民族先人发明的一种时间制度,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今天被放在了一个明显的地位,特别予以彰显,让整个人类社会关注、共享、保护,不仅提升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同时,也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标志。
(18)、 处暑节气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此时太阳正运行到了狮子座的轩辕十四星近旁。夜晚观北斗七星,弯弯的斗柄还是指向“申”。
(19)、秋处露秋寒霜降秋季到来,而处暑是炎热的暑天结束了。天气转凉,露凝而白,昼夜开始平分。寒露时露水以寒。霜降时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20)、(2)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大暑,小暑(3)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5、二十四节气歌标准全文带拼音
(1)、二十四节气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根据日月运行位置、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规律,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到了秦汉年间,完全确立。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对中国人的农耕文明有着巨大的影响。
(2)、要知道,春秋时代的古人几乎没有任何观测仪器,仅仅凭借着简单的观察,加以思索,就发现了日影长短、太阳位置和冬夏交替间的内在联系,创造出了冬至和夏至的概念,这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真是了不起!
(3)、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多相差一两天。
(4)、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11月22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此时称为小雪节气。“小雪”节气间,夜晚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北偏西(相当钟面上的10点钟)。每晚20:00以后,您若到户外观星,可见北斗星西沉。
(5)、24节气的天文意义明白之后,就知道历法以24节气为准绳是多么重要。但是24节气是按太阳在天空走过的大圆的24个等分角度来定义的,不是按一年24个等分时间来定义的,所以时间间隔并不相等,按近似的天数说,有的近似15天,有的近似16天。所以一年的月怎样分才能让既简明,又足够准确的表现24节气,使它们排列得有简单的规律,让人容易记忆掌握,这是设计历法的重要任务。
(6)、于是,机智的古人就在阴历的基础上,补充了太阳的变化,并总结为24节气。
(7)、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体现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智慧。下面我准备了关于二十四节气歌(标准版),欢迎大家参考!
(8)、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9)、物候与农时关系密切。我国是世界上研究物候学早的国家,早的物候专著、西汉初期的《夏小正》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载了物候、气象、天象和重要的政事、农事活动,如农耕、养蚕、养马等。此后《吕氏春秋》、《礼记》等都有类似的物候记载,并逐渐发展成一年24个节气和72候。到了清康熙教撰的《广群芳谱》更有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记载。
(10)、冬雪雪冬小大寒冬季的开始,小雪时开始下雪。大雪时雪量增多,地面积雪。冬至代表寒冬天来临。小寒时天气开始寒冷。大寒是冷的时候。
(11)、中国古代根据气候对一年进行的节令划分。即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详细解释亦称“二十四节”。亦称“二十四气”。我国古代历法,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其名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段开始的一日为节名。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在农业生产上有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夏历的特点。《史记·太史公自序》:“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清赵翼《陔馀丛考·二十四节气名》:“二十四节气名,其全见於《淮南子·天文》篇及《汉书·历志》。三代以上,《尧典》但有二分二至,其馀多不经见,惟《汲冢周书·时训解》,始有二十四节名。其序云:‘周公辨二十四气之应,以顺天时,作《时训解》。’则其名盖定於周公。”
(12)、衡器分为左右两边,因而将十二铢翻倍,于是二十四铢为一两。天有四季而成一年,因此以四乘之,四所以十六两等于一斤。三个月成为一季,三十天成为一月,所以三十斤为一钧。四季合成一年,所以四钧为一石。
(13)、 甲骨文的“年”是一个象形字,是一个人背负成熟的禾穗的形象,表示庄稼成熟,即“年成”。由于收割是农业社会年中的盛事,而且古时禾谷一年一熟,于是“年”被用作周年之年。
(14)、大暑是炎热的意思。表明它是一年中热的节气。
(15)、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16)、5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的立夏,立夏是指夏季开始。但真正意义上的入夏时间各地并不一致。
(17)、再说端午节。六3个月为夏季,五月是仲夏之月。寅月为岁首(正月),卯为二月,辰为三月,巳为四月,五月即午月。午月午日,故曰“重午”、“重五”。午月午日午时(12时),日在中天,所以端午节又有“中天节”之称。是时阳气盛极,阴气初生,故又称“恶月”。在这危机潜伏的重要关节,当然要小心过渡、平顺过渡。邪气萌动,当须避之。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如沐浴兰草汤、登高、采药、戴香包、系五彩线、龙船竞渡等,借助于艾、菖蒲、艾人、艾虎、艾旗、蒲剑、雄黄酒、朱砂等,以防五毒,以送瘟神。同样,也正有了夏历,端午节也告诉我们要与大自然保持紧密的联系。
(18)、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19)、《淮南子·天文训》对于十二律应二十四节气是这样说的:“徵生宫,宫生商,商生羽,羽生角,角生姑洗。姑洗生应钟,比于正音,故为和。应钟生蕤宾,不比正音,故为缪。日冬至,音比林钟,浸以浊。日夏至,音比黄钟,浸以清。以十二律应二十四时之变:甲子,仲吕之徽也;丙子,夹钟之羽也;戊子,黄钟之宫也;庚子,无射之商也;壬子,夷则之角也。”
(20)、《淮南子·天文训》中说:“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斗指子则冬至;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加十五日指丑则大寒;加十五日指寅则雨水;加十五日指甲则惊蛰;加十五日指卯中绳(昼夜相停),故曰春风;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加十五日指辰则谷雨;加十五日则春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曰而立夏;加十五日指巳则小满;加十五日指丙则芒种;加十五日指午则阳气极,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加十五日指丁则小暑;加十五日指未则大暑;加十五日而夏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加十五日指申则处暑;加十五日指庚则白露;加十五日指酉中绳,故曰秋风;加十五日指辛则寒露;加十五日指戌则霜降;加十五日则秋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冬;加十五日指指亥则小雪,加十五日指壬则大雪;加十五日指子,故十一月日冬至。”可见斗柄所指即节气所在,每节十五天,二十四节气共三百六十天(实为325天)而构成一年。
(1)、孟春之月,招摇指寅,昏参中,旦尾中。其位东方。立春之日……
(2)、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体系与其他某些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有些民族的节日体系是以宗教人物或某些社会名人的纪念日作为核心而制定(当然在设置这些宗教节日时,有时也不得不考虑要“挂靠”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文化传统),而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则主要是以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为核心而建立的。
(3)、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4)、谷雨:谷雨雪断霜未断,杂粮播种莫迟延,家燕归来淌头水,苗圃枝接耕果园。
(5)、二十四节气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由于中国地域的广袤,南北东西气候物候的变化有显著的差异,二十四节气交节的时间并不一致。所以,涉及二十四节气的农谚便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人们会根据所在地域的特点,总结出关于自然变化的认知并具体规划劳作的进程。例如,东北的谚语说“清明蛾子谷雨蚕”或“大暑蛾子立秋蚕”,而在浙江则说“清明孵蛾子,立夏见新丝”;在种大田的甘肃张掖说“彭祖活了八百年,田要种在春分前”,而在种水田的长江流域则说“不到清明人不忙,立夏点火夜插秧”。我们看到,在谚语中,广大农民对节令和地域的把握是具体而精准的,并没有把一个地区的经验看成是不变的刻板教条套用在另一个地区,而是因地制宜地总结出适宜于地方特点的自己的谚语。
(6)、电脑中的楷书字体,看上去整整齐齐,但没趣味性、艺术性。
(7)、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二十四节气歌标准全文图文精辟10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