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者李大钊哼的歌
1、
(1)、他走在队伍的前面,无畏刀枪,为国家,为民族,他愿意奉献出一切,哪怕是生命。
(2)、李大钊同志和其他无数先烈光荣地倒下去了,但是他们的牺牲没有使中国革命停止,相反,中国革命在牺牲者的血泊中继续前进,直至获得伟大的胜利。作为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钊同志的业绩将永远受到中国人民的追怀和崇敬。
(3)、颈联回到现实中的上海,多少有点联想到“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下雨天令人浮想联翩,不能自已。
(4)、他的妻子赵纫兰始终未能学会丈夫生前教给她的那首国际歌,唯有指尖在琴键上跳跃出一个个音符寄托了她的哀思。
(5)、电影《革命者》以两个小时左右的影片时长来讲述了革命先驱者李大钊先生为国家民族而奔走奋斗的一生。
(6)、谢谢您的相信,开创未来盛世之中华,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7)、与此同时,李大钊公葬的墓碑也在五十多年后,才得以在子女的帮助下重见天日,鲜红色的碑文在雨水的映衬下愈发清晰的将那段荡气回肠的历史画卷再次开启。
(8)、他与陈独秀一同谋划建立属于人民并只为人民群众谋福利谋幸福的政d—中国共产d,他在北京创立共产小组,而陈独秀回到上海发展共产小组,南陈北李的历史盟约就此开始。
(9)、生而为人,没有人不畏惧死亡,如若你畏惧,我也畏惧,人人退缩,国家就亡了。生于乱世,有谁人能够真正做到独善其身?若无国在,何以为家,个人更是无从谈起。
(10)、由中宣部电影局主抓的“庆祝中国共产d成立100周年”献礼影片《革命者》将于7月1日上映,引领暑期主旋律观影新热潮。近日,影片《革命者》“向光明”版人物关系海报全新曝光:在上世纪20年代动荡乱局下,中国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发出“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的呐喊,给一批批心存救国之志却身处迷雾不知何去何从的仁人志士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让革命的星星微光照亮全中国。
(11)、李大钊和陈独秀的对话直接诞生了“南陈北李,相约建d”的历史典故,并成为d史的里程碑事件。后人用“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北李南陈,两大星辰。茫茫黑夜,吾辈仰辰。”以示对于两位创始者的敬佩。
(12)、随着歌声,我们看到11岁的少年独自开着火车兴奋地喊道:“我要去远方了,我想干大事,想做一个有用的人。”这一极具浪漫色彩的蒙太奇手法,为革命先驱李大钊从容走上绞刑架慷慨就义的悲壮结局,做了一个明亮的艺术反转。
(13)、中国共产d成立之后,李大钊负责d在北方的全面工作,并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在d的三大和四大上,李大钊都当选为中央委员。1922年到1924年初,李大钊频繁奔走于全国各地,多次代表共产d与孙中山举行会谈,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工作。1924年,李大钊出席了国共合作的国民d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参加了大会宣言的起草等工作,为实现国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之后,他直接担负起了国共两d在北方的实际领导工作。
(14)、俄国人在我们的地盘轻蔑地训斥着报童,并粗鲁地撕掉了报童手里的报纸。在报童的奋力反抗下,俄国人一枪打死了报童。在这背后,是愤怒上前被阻止的张学良,以及周围胆怯懦弱的自己人。
(15)、尾联收尾,表明心迹,想起万山(家国)无话可说之时,明确要携同道一起划遍五湖四海的舟船。觉得大致可以这么理解吧。
(16)、李大钊撰写的这幅名联,上联中的“道义”是指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志向,“铁肩担道义”就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
(17)、比如,在监狱里抬手伸向阳光的镜头。张颂文受刑之后以一种舒缓的动作来表达对于自由的向往,同时又决绝地选择死亡来展现伟大,那股眼神中略带希望的绝望太出彩了。
(18)、这是李大钊在新文学运动初期写的一首新诗,内容清新,意境优美。
(19)、但很快,坏消息传来,李大钊被捕入狱,并宣布将处以绞刑。临走前,他热情地演唱了《国际歌》,感动了执行绞刑的官兵。李大钊先生真的不怕死吗?不,那是因为他心中有信仰和想法。他坚信自己的信仰。他坚信,在他去世后,成千上万的人将站起来,继续完成他们未完成的事业,直到他迎来一个新中国。李大钊先生对待死亡就像在家一样的精神令所有人敬畏。这种精神将被永远铭记和传播。
(20)、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广大劳动群众。他们理应是天下的主人,理应得到一切劳动成果。
2、
(1)、当时的中国,历经了千年封建王朝的统治,软弱无能的晚清政府在面对西方列强的步步紧逼之下,无力保护国家,签下了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任由国土沦丧,百姓生活穷困潦倒,朝不保夕,已然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
(2)、电影采用了蒙太奇拼接式的转场方式,比如李大钊行刑前剃了光头趴在凳子上,迎来一盆冷水冲干净残留的头发,借着这盆水电影就转场到了教员跟李大钊初见时也在洗澡冲冷水的场景,转场自然、衔接巧妙。
(3)、“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的这一联掷地有声的勉语,正是他自己一生奋斗的真实写照。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4)、他曾经说过,要以一人进入黑暗的代价来换取整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光明之路,哪怕后没有他,也要让革命取得终辉煌的胜利。
(5)、十二岁的报童阿晨被醉酒的俄国暴徒开枪打死,喋血于繁华的歌舞厅前,留下了生活毫无着落的寡母幼妹。
(6)、正是内忧外患,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他毅然回国,将俄国十月革命那一声炮响送来的马克思主义带到中国。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他坚信唯有此方法可以救中国,为此,他开始不惜任何代价正式开启了漫长而又艰辛的救国之路。
(7)、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条》,李大钊迅速加入留日学生总会,展开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著名的爱国志士。1916年,李大钊回到祖国,在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并且积极投身于当时正热火朝天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
(8)、他无畏于牺牲直到后一刻,他从容地走向绞刑架,若以己之死,能唤醒国民麻木的神经,能挽救国家危亡,能让后继之人不断奋勇向前,为国家奔走,便是死得其所。
(9)、他们的意识开始被唤醒,为争取自身权益而拼争,学生们不顾危险上街游行抗议,爆发五四运动,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那是一个国家后的尊严。
(10)、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如今放眼望去,这太平盛世之中国,国富民强,红旗遍地,我们沐浴在五星红旗的光辉下。守常先生,是您置身于黑暗而换来的国家之光明,已如您所愿。
(11)、李大钊的革命活动,遭到北洋军阀的仇视,他们下令通缉李大钊。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李大钊等革命人士。在狱中,李大钊备受酷刑,但始终严守d的秘密,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反对,将李大钊等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地说:“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他第一个走上绞刑架,高呼“共产d万岁”,英勇就义,享年38岁。
(12)、学生被抓,陈独秀不听李大钊建议独身一人撒传单,为学生们请愿被抓。
(13)、镜头迅速转向,聚焦在报童阿晨身上。一天晚上,阿晨被一名俄罗斯暴徒随意开枪打死。旁观者不敢生气,但不敢说话。只有李大钊先生站起来,号召许多底层工人为那些像阿晨一样受到欺凌和羞辱的人抗议。一些人在街上被随意枪杀,但政府却置之不理,这让人们对当时政府的无能和松懈感到担忧和不满。
(14)、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并取得完全胜利,与此同时,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传入中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了李大钊极大的鼓舞和启发,他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为阵地,相继发表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他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积极领导和推动了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成为共产主义的先驱。
(15)、但是张颂文版本的脸型略显圆胖,身材也不挺拔健硕,不过好在他的演技无可挑剔,全程绽放出了激昂的情绪,演技真的可以用炸裂来形容了。
(16)、诗一开始,诗人有意以两行近于重复的诗句,反复强调,直抒胸臆,热烈赞颂了自然的美。接着,诗中描写人迹罕至的山谷中,一泓清泉,流淌奔泻,喧腾不息,一个“响”字,把流泉写活了。
(17)、第二节描绘的画面色彩更明丽。白云与青山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白云缭绕着青山,山中的人则在白云中。这个白云中的人,是诗人自己。诗人曾在河北昌黎五峰山居住过,置身于山水风光之中,饱览了那里的自然美景。五峰山常常缭绕、飘荡着白云。
(18)、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生于清朝末期的李大钊看到了当时政府的黑暗和腐朽,以及人民惨淡的生活现状,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列强肆意蹂躏着祖国和人民。于是,年少的他就矢志救国救民。1907年,他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习政治经济。由于中国社会的动乱和不安,加之教育机制的落后等诸多弊病,李大钊觉得在这里已经学不到能够拯救祖国的知识和方法。1913年冬,怀着忧国忧民情怀的李大钊,毅然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
(19)、下联的“文章”是指宣传马列主义,抨击反动军阀统治,歌颂革命和共产主义的文章。“妙手著文章”就是要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
(20)、在李大钊的感召带领下,各路工人们开始觉醒,同胞在自己的国土上死于外人之手,唯有反抗才能不任人欺辱。劳工辛劳工作,有上顿没下顿,唯有反抗才能不被资本家吸血压榨。
3、
(1)、颔联联想到自己,奔走多年国家仍旧贫弱不堪。
(2)、李大钊撰写的名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原是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所作,李大钊只是在原对联上改了一个字,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因抗御强暴、反对权奸严嵩,而惨遭严嵩杀害,杨继盛就是在临刑前写下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3)、而秦昊饰演的陈独秀虽然没有《1921》中陈坤那样的激情与帅气外表,却多了几分使命感和厚重感。
(4)、纠正后,李大钊先生开始组织学生示威,首先是反对政府,其次是唤醒经历了太多压迫的麻木群众。当时,在骡子比人值钱的社会里,有太多麻木的人忍受着压迫,不知道如何反抗。只要他们能团结起来,群众的力量就会被摧毁。
(5)、当时张勋复辟,李大钊避难上海,想起多年奔走而国事如此心有感怀。
(6)、这部电影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例如,寿昌先生把玉兰花瓣摘下来放在书中。例如,一场学生运动失败后,寿昌先生靠在妻子的肩膀上痛哭。例如,煤矿工人组织了一次罢工,戴着矿灯躺在铁轨上。比如,李大钊没有告诉陈独秀就把他从北京赶走了。比如李大钊拒绝获救,比如李大钊在火车上挥舞红旗。例如,当他临死前剃光头时,一群人嘲笑他的来世……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他为那些巨大的牺牲,以及那些伟大的正义、勇气和善良而流泪。
(7)、新的刊物到了,李大钊兴奋地想要去看书,却没有忘掉在大褂上擦干净自己的手。李大钊对知识充满敬畏,对书本充满爱惜,因为知识武装了他的思想,让他带领国人去探索属于自己的道路。
(8)、生于乱世之中,即便是命如蝼蚁般卑贱,也要心向阳光。当围在监狱门前的众人只见从牢狱中走出的唯有李大钊的妻女,却并不见李大钊,当多年前的旧交庆子想要以劝降之名,偷偷救李大钊出狱时,被李大钊果断拒绝时,想必,他早已做好了必死的决心。
(9)、1927年,在白色恐怖笼罩之下的中国遍地阴影,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d人,国共合作因此破裂。
(10)、李大钊同志替12岁报童请愿,申诉俄国人的画面让年轻的张学良看到希望。
(11)、电影主要以李大钊行刑前的38小时为主线,把李大钊一生中经历的重大事件、有关联的主要人物进行有机串联,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守常先生。
(12)、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是革命,总不乏流血牺牲,是革命,总要有人先走,那么,他愿意做这个带头领路之人。
(13)、云飞人自还,出自《山中即景》,是近代学者李大钊于1918年7月创作的一首新诗。这首诗第一节在清幽、邈远、阔大的背景中讴歌了大自然的美。第二节更在山姿云色的描绘中写出自己的襟怀。
(14)、其中多个带有暗喻的镜头,张颂文都演绎得出色。
(15)、生之伟大,死亦悲壮,一句“我相信”代表了他满心热忱,满腔热血,想要救国之心,从未更改。国际歌是他的心声,更是全天下人的心声。
(16)、建d节献礼片《革命者》在上映后得到了不少观众的好评。观众中有对李大钊感同身受的,有被他引起深度共鸣的,也有被他激发使命感的。而抛开剧情本身不谈,这部由张颂文领衔的电影有很多台词颇值得观众思考与回味。
(17)、首联大概可以理解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西湖歌舞几时休或者美人帐下犹歌舞。
(18)、1920年初,李大钊和陈独秀相约,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活动,预备筹建中国共产d。同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聚集了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为建d作准备。同年秋,他与在上海的陈独秀遥相呼应,积极活动,扩大宣传,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d组织。“南陈北李,相约建d”,成为当时的一段佳话。1921年7月,中国共产d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d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李大钊和陈独秀成为中国共产d的主要创始人。
(19)、1916年9月的一天,李大钊的一位朋友请他题写一副对联,他想起了这副楹联,于是奋笔疾书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十个大字,与朋友共勉。
(20)、声泪俱下,伤心至极,她还是等到了这一天,为了实现新中国的梦,他们都牺牲了太多太多。
4、
(1)、各路军阀为一己之私利,挑起混战争端,不顾百姓死活,任由外来洋人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作威作福,泱泱大国,任人欺凌宰割,是国家之耻,更是民族之悲矣。
(2)、在李大钊的领导和组织下,北方地区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蓬勃地开展起来。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李大钊与赵世炎等人在北京组织五万余人的示威,有力地支持了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1926年3月,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积极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三一八运动,号召人们用五四的精神、五卅的热血,不分界限地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革命者李大钊哼的歌【文案62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