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有昏君的朝代
1、一个没有昏君的朝代汉
(1)、在1840年好歹只是割让了一个小岛香港的一部分,到了1894年整个台湾连同辽东半岛差点都没了。
(2)、其次就是清朝的懦弱无能,腐败不堪,并且目光短浅,跟不上或者说不愿意跟上世界的整体发展。我们细细研究历史就会发现,中国在明朝时期就已经比较缓慢了,那时候和欧洲的差距还不是太明显,但是到了清朝后,实施了一系列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这些政策使得中国的发展开始倒退。后来又签订何种丧权辱国的条约,将国家利益一点一点的拱手相让。这样的国家,人民打心底看不起。
(3)、万历当皇帝后,很少出皇宫,履历远的地方不过是十三陵,这是为查看自己的陵墓修建状况而做出的“远行”。在立太子的问题上自己做不了主,应该是他内心大的隐痛。在立储问题上,万历帝被文官集团伤害得体无完肤了——导致他空置了皇帝宝座好多年。
(4)、就像朱元璋横扫元末的蒙古军队,主要还是蒙古人迅速腐败战斗力低下的原因。如果这是一百年前,朱元璋那些农民军能够打败精锐的20万蒙古骑兵?
(5)、其与秦国的谋臣将士有关。我们都知道秦国那个地方穷乡僻壤,文化氛围又不是很好,所以很少人才。从秦孝公起各位君主不断推出纳贤令,从其他各国引进人才发展本国。
(6)、以往的朝代都是内部的更替,都是中国人推翻了前朝,建立了新的朝代。然而,大清亡国前的几十年,却有一段其他朝代从未经历过的特殊阶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势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统治与被统治之间的矛盾,而且当时的第一敌人更应该是帝国主义列强。
(7)、通过一系列的自我包装,王莽逐渐得到朝野上下的认可,一个几乎没有任何瑕疵的谦谦君子怎么能被埋没呢?从汉成帝阳朔三年起(公元前22年),24岁的王莽开始进入中枢参与机要。通过认真踏实办事、举止言谈恭歉有礼,王莽的个人形象变的越来越高光起来,这个看起来几乎“无缺”的年青后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举荐。永始元年(前16年)30岁的王莽被封为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元寿二年(前1年)汉哀帝去世,无子嗣。45岁的王莽以大司马录尚书事扶立9岁的汉平帝登基。自此他独揽大权、权倾朝野,走向了人臣的巅峰。
(8)、答案也是否定的,比如一个朝代基本没有昏君,但依然不可避免的进入到衰败,老百姓依然被席卷其中,生命跟财产得不到保障。
(9)、万历年间军备没有出现废驰现象,明朝的军事力量还出现了复兴的势头,平定宁夏兵变和平定播州土司叛乱都显示了明军不俗的战力。在西南防御和抗倭援朝等战争中,均取得了胜利,也张扬了国威。
(10)、可以说,鲁迅先生一直抨击的中国人的劣根性,大致都是大清时代造成的。人人都努力地想去做一个好奴才,直到现在,这种弊病都没有完全得到根治。
(11)、影视组找到一群老戏骨加俊男小鲜肉,把大清历代皇帝演得温文尔雅、朝气蓬勃、平易近人,一个个“鸟生鱼汤”般的明君形象,深入人心,老百姓喜闻乐见。
(12)、在明知道他的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还护成那样,并且在对自己皇后娘家人方面也是让人无语。
(13)、直到秦孝公晚年,魏国由于在前342年的“马陵之战”中惨败,紧接着又被齐、秦、赵三国夹击,接连遭遇战败,连年征战之下,魏国这才彻底失去了霸主地位。即便如此,秦国夺取战略要地河西之地,已经是秦孝公去世之后,秦惠文王在位期间的事情了。秦惠文王嬴驷:五国合纵迫使秦国放弃东出,战略重心转向南北秦孝公去世之后,其子嬴驷即位,虽然族灭了商鞅,却将其变法成果保留了下来。在地位稳固之后,又任用公孙衍于“雕阴之战”中大败魏军,这才使得河西之地重新回到秦国之手,然而魏国战败之后,却接连与三晋、齐楚等国修好,山东六国逐渐形成联手抗秦之势。
(14)、面对山东列国的合纵,秦惠文王则通过重用张仪,以连横破之。后张仪游说魏惠王不成,秦遂于前322年发兵攻魏,夺取曲沃、平周,意图迫魏就范。与此同时,魏惠王有感于惠施联齐、楚抗秦策略失败,遂任用张仪“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楚)”的策略,起用张仪为相,而张仪的根本目的乃是以连横之势破坏合纵。
(15)、关于这个朝代的皇帝为什么会有如此勤政的风气,其实还是很好理解的。满清毕竟还是一个异于汉民族的政权,虽然在武力上占据了优势,但终究还是在文化上相对比较自卑一些。汉人的文化自由以来就是中原的主流文化,所以,要想统治好这个国家,就必须从文化上也抢占优势,所以满清自入关以来,都要求贵族子弟暂时放下手中的刀剑,学习汉人的文化知识。
(16)、同样的问题我们历史上人格的皇帝,这个本身就是个伪命题,难道只有一个皇后就是好人格吗?只是因为没有任何妃子这个皇帝就很吗?
(17)、每一任皇帝他们都深知自己的皇位来之不易,不论是跟着自己的父亲南征北战意或者是经过一系列的斗争和勾心斗角,凭借自己的能力夺得皇位。虽然说在清朝的时候没有昏君,但是在历史上有一个朝代却出现了许多昏君。
(18)、清朝的前几个皇帝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他们的功绩其实就是入关统治中原。
(19)、古代第一酒鬼,被老婆踹进酒缸,说了三个字...
(20)、这当然是大势所趋。所谓的明君有两种,一种是开拓新局面,比如秦始皇,能够把分封制改为郡县制,比如隋文帝,能够开科举。一种是守成的明君,能够保持帝国的正常运行,像清朝的皇帝,称得上明君的,大多都是守成的明君,没有什么创造性的改变。
2、一个没有昏君的朝代历经八代
(1)、说起防止昏君,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就做的很好,从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起到后面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创秦朝,期间一百五十多年,历经七代君主,在位长56年,短一年,虽说这几位君主不能说都是明君,但其与昏君也搭不上边。那秦国到底是怎么做到这样连续多代不出昏君的呢?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2)、在中国几千的宗法制中,都是选嫡长子继承皇位。到了明朝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已是成熟的继承制度。这种制度使政权的平稳过渡,杜绝夺位之争,政权稳固。可这一制度容易造成昏君的出现,古代凡有作为皇帝都非嫡长子继承,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等。到了清代皇位继承制度出现两次重大变革(从汗位推选制到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又到秘密建储制),都出现在康、雍、乾时期,三帝在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演变中所起的至要作用,为其他清帝所不及。
(3)、秦国的建立者名为秦非子,因其养的马太厉害,所以被封了侯,那时候秦国只不过是一个小小附属国而已。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小小附属国,后竟完成了统一的大业。公元前766年至公元前676年间,由于周幽王被杀,秦国开始大力伐戎,经过5位国君的努力,西戎不断败退,秦国将当时的岐山和丰水收入囊中,收复了杜郑之地,当时秦国的疆域到达关中东端。这也极大的扩充了秦国的实力,为后来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4)、“长平之战”后,赵孝成王接连与齐、魏、楚、韩、燕等国交好,再度合纵抗秦。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秦昭襄王见赵国违约拒绝割让六城,遂起兵二十万攻赵,“邯郸之战”双方激战三年,因魏、楚援军到来,秦国战败。兵败之后,秦国遂与赵国修复关系,送嬴异人入邯郸为质。此后,秦昭襄王继续蚕食三晋,连败韩、赵、魏三国。
(5)、从各种文献来看,清朝时期恢复了明末时期荒废了的农业生产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吗,百姓总体上来说是能安享生活的,甚至还创造了“康乾盛世”。老百姓的生活也是越过越好。可为什么人们不领情呢?
(6)、尽管他30年没有上朝,但是由于耳目众多,获悉信息的渠道广,所以虽然没有临朝,但是“天下事”能了然于心。其实,朝廷重大事件的决策权始终在他手中。
(7)、汉桓帝与汉灵帝相比又明智许多,虽然他喜爱美人,听信宦官谗言,但是他在抵御外族侵略上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并非像隋炀帝昏庸无道。
(8)、朱元璋以后,宰相制度已经消亡。而随即出台的内阁票拟制度却有分担皇帝政务与权力的功能。在皇帝 懒政的时候,得到信任的内阁才子们经讨论后,可以拟旨处理一些日常政务、琐事,这样就维持了朝政的正常运转。老百姓还以为皇帝在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地为自己操劳 呢!哪里有反的心思 啊?
(9)、秦朝大一统的实现也是经历了几代帝王的努力才有了这样的一个条件。公元前771年,西周天子周幽王,因为宠爱褒姒,为搏美人一笑,在烽火台点狼烟,等诸侯们狼狈来救时,博得褒姒浅浅一笑。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因此惹来了诸侯们的厌恶和反感,后来西戎入侵,无人勤王,周幽王被杀死,西周就此覆灭。
(10)、而且,作为一个征服者。成吉思汗认为汉人,女真人,契丹人都没什么区别,都是奴隶。在蒙古族被征服者是没有人权的,蒙古人随便打杀中国人。而且蒙古人,不事农业,他们出征所用,都是汉人家庭的辛苦所得。(这段是传说野史)据说,在蒙古统治中原时期,蒙古人拥有汉人女子的初夜权。顾名思义,汉人女子出嫁前都要被蒙古人糟蹋。
(11)、清朝统治接近300年,没有像秦一样民不聊生,没有像汉那样外戚乱政,没有像唐那样藩镇割据,也不像晋一样山河破碎,更没有明那样的宦官专权,这些历代封建王朝的通病清朝是一个都没有。但他的衰落灭亡却是如此的迅速,背负的骂名可能就是多的!这究竟是为何?清朝大的问题还是制度问题,清朝的统治者们从来没有想过改变制度,一心一意地专注于加强皇权,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清朝的灭亡说白了就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它完全不同于别的朝代,自秦朝一扫六国,统一天下之后,就实行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亡以后,这种封建帝国制度一直被沿用,秦虽灭亡,但秦制仍在。帝国制度本身就有它自己的弊端,历代王朝的更替不过是在自我恢复,因此把帝国制度一直延续下去。但这种矛盾和漏洞得不到,迟早也会被改造成另外一种制度或者直接灭亡。而清王朝刚好赶在了这个特定的时间点上,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帝国主义制度的冲击,帝国制度的修复能力远远不及它的破坏力,因此清朝只有面对灭亡,它的灭亡代表着沿用几千年的秦制的终结,它换来的必定是一个新的局面,新的制度。
(12)、赵尔巽对满清王朝一直心怀眷恋,极尽褒扬之辞。
(13)、王莽建立新朝,颇思有所作为,但他随饱读诗书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复古守旧派。他所推行的“王莽改制”到处充斥着返璞归真的原始落后的思想,新朝历一世而亡,其实就是亡于他的复古改制。
(14)、不过他很烦。烦自己的臣子在立储问题上不听自己的话。后来,他见到文官们就不舒服。导致自己处于了画地为牢、足不出户的状态。
(15)、其实,万历帝幼年登基后,一直是权倾天下的首辅张居正主事,万历的生母皇太后李氏、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也参政、议政,这三人一度成为大明的实际统治者。保不定,万历受到了压抑!
(16)、试问,他们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威胁和入侵下,在长达70年时间内有什么作为?
(17)、此后,秦武王嬴荡先以丞相甘茂瓦解韩魏联盟,促使魏国答应出兵助秦攻韩,后以甘茂为主将,率兵斩首韩军六万,攻取韩国宜阳,设立三川郡。之后,秦军又乘胜渡过黄河,夺取武遂并筑城,韩襄王则被迫派公仲倗到秦国谢罪,同秦国议和。
(18)、赵烈文出此言后,果然不出五十年,大清已亡。
(19)、清軍入关 汉族民众的劫难!中华民族由盛而衰、遭受百年耻辱的开始!!"大清帝國"300年 可圈可点的除了前期之"开疆拓土"、于國计民生 鼎故革新俱多方面 一无"成就"可言,即使被部分"前朝遺老情节"严重的汉奸和对历史一知半解的吃瓜群众抬出来无限讴歌之"康乾盛世" 亦不过严重名不符实(大兴文字狱 对汉族人民实行強权奴役之外、穷兵黩武+吏治黑暗致生産力倒退 民生艰难國庫空虚),所谓"盛世"不过是史官迫于皇权的淫威 "书写"出來的贊歌而已??(还真的有人深信不疑)
(20)、满文老师伊克坦去世后,溥仪就再也没有学习满语,实际满语在当时已经失去了实际的作用。
3、一个全是昏君的朝代
(1)、其与秦朝制度有关,我们都知道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使得秦国焕然一新,国力更加强盛。而商鞅又是法家支持者,所以秦国那时候就是用法家治国的。法家比较著名的就是那一句“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因为要用法家思想。故上位者自己本身就要遵纪守法,给底下的人做模范作用,这样才能加强统治。
(2)、在中国的历史上,明朝应该算得上是婚姻多的一个朝代,在明王朝一共有16任皇帝,在其中或许只有1/3数量的皇帝算得上是明君。而剩下的大多数都是昏君,整日沉迷于玩乐当中,从而荒芜了政事。
(3)、第2个原因,朝堂权力制衡皇权。说实话,清朝每一位帝王在掌权的时候,都要先从别人的手上夺权。其实这就能看成是他们的一种试炼,权利这样诱人的东西,其他人拿到之后当然不会拱手相让。但皇帝若想要收回这些权利,就会想方设法,让别人将这个权力让出来。这就是一种斗智斗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君王能够成长很多,能够学习很多权谋之术。当他拿下权力掌管朝政之时,他就已经被磨砺成一位出色的帝王,已经是一位能够把控国家的一国之君。这样的人,当然也是能力出众,有着独特手段,有治理天下,制衡朝廷方法的一位优秀的帝王。而即使有的帝王拿不回掌控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能学习很多,也不会走偏路,不会成为一名昏庸的帝王。
(4)、作为明君,的要求就是让国家使用正确的国策,监督这些国策能够顺利执行,发现国策有问题或者部分缺陷国君要立即修改。
(5)、虽然清朝终还是亡国了,但这所有的罪过并不能由皇帝一个人来背负,就如崇祯一样,他一生勤勤勉勉,但到死也没能保住老祖宗留下的基业。“自古君王皆薄幸,是无情帝王家!”
(6)、满清入关后,先后历经十位皇帝,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十位皇帝都是比较勤政的。当然,皇帝勤政很大程度上都是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这点在一个王朝前期表现的明显,到了王朝后期就很难保持了。
(7)、今人读到的《清史稿》,是旗人赵尔巽1927年修成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没有像以往的朝代那样通过修史来黑大清。中华民国没顾得上抹黑前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更没必要抹黑一个前朝的前朝了。
(8)、每个人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普通老百姓不会满文,在实际的生活中,满族人要想顺利沟通生活必须学习汉语,既然绝大大多数人用汉语,他们也就都经常用汉语了,满语也就是摆摆样子而已,有时可以装装逼,吓唬吓唬人。溥仪为何不会满语?1912年9月退位的溥仪已经六岁了,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请来了陆润庠、徐坊、陈宝琛、朱益藩和梁鼎芬等人教授汉文,伊克坦教授满文。
(9)、万历帝喜欢三子朱常洵——就是后来被李自成做了福禄寿宴材料的那个大胖子,一心想立其为皇储。但是,“立嫡立长”是传统,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朝廷的那帮书呆子不管万历皇帝的喜好,就知道按照规矩与传统争谏,甚至于以死相逼。无奈之下,万历帝只能妥协 ,终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了——他觉得这一件事让自己威严扫地了,再上朝哪里还有脸面?
(10)、而满清真正比较繁荣的时代,就是康雍乾三代。
(11)、秦昭襄王战败之后,不得不再度休养生息,并与楚、齐交好,历经数年准备,于周赧王二十一年(前294年)再度东出,趁楚国、齐国无力关注中原之际,再度大举进攻韩魏,先于“伊阙之战”中歼灭韩魏联军24万,后在数年内连下韩国的宛、邓和魏国的桓、轵等大小61座城邑,韩魏两国日衰。与此同时,秦昭襄王又与齐国并称东西二帝,意图瓦解齐国与列国关系。
(12)、那咱们来说一说汉朝的几位皇帝。首先,开国的汉高祖刘邦那肯定不可能是昏君,虽然在历史上存在一些污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刘邦从一个小小的亭长终成为了一个国家的开国君主,必然有他自己独特的能力。
(13)、中国古代各个朝代都是农业国,农业生产就是国家经济的标志。
(14)、有人说清朝没有出现过昏君为什么被灭亡了呢?这其实跟君王是否昏庸没有关系,而是清朝所处在的朝代已经跟以往的朝代不一样了,当时清朝被灭亡主要还是清朝体制跟不上时代的变化,闭关锁国、思想腐化造成的。而且昏君的概念是帝王任用奸佞的臣子,在国家法度上任意废弛,治国期间穷兵黩武,导致人们生灵涂炭,在国家治理方面荒芜不作为沉迷后宫,细细一想,清朝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帝王。
(15)、刘彻统治国家的期间,国家的领土面积增大了不少,他本来就是一位很喜欢打仗的皇帝。丝绸之路也是这个时候开通的,所以他的功绩也是很大的,虽然在后期有一些污点,但这并不能把他的功绩掩盖掉,整体来说,他是一位贤明的皇帝。
(16)、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商鞅变法给万民立法,给万世立制,秦国历代都坚守法制,因此平庸之君也无法变成昏君,毕竟有制度在那里约束国君。技艺熟练的工匠可以不用规画出一个真圆,不用矩画出一个长方形。普通人则可以用圆规画一个真圆,用矩画出一个长方形。有了规矩,普通人也不会犯什么大错;有了法律跟制度,平庸之主也不会亡国。商鞅曾说在坚持秦法的原则下,除非千古昏君跟万古奸臣齐聚,否则秦法不崩,秦法不崩则秦国不亡。
(17)、齐国退出争霸行列后,秦国继续向东蚕食,虽然赵国此时已经崛起,并在269年的“阏与之战”中击败秦国。但秦昭襄王却采用范雎的“远交近攻”之策,先于“鄢郢之战”中大败楚军,夺取楚国国都;又在“华阳之战”中歼灭魏、赵联军15万,夺取南阳地区;后在“长平之战”中歼灭战赵国大军45万,结果三晋、楚国国力被大肆削弱,新晋强国赵国也就此一蹶不振。
(18)、我們廣泛公認的清亡於閉關鎖國以及重農抑商,可以從這兩點去深入分析。
(19)、汉灵帝的做法就很令人气愤了,首先汉灵帝在对官吏选拔上就不公平、公正。贩卖官职、许多朝廷官员都是名不副实,腐败丑恶;他与汉桓帝一样亲信宦官,对反对宦官专权的官僚士大夫进行禁锢,使其终身不得做官。d锢制度不断加强,扼杀了不少的有志之士,丧失民心;第二点汉灵帝在位期间淫乱无度,每日饮酒唱淫秽的乐曲,甚至做出让狗与宫女交配的龌龊之事。到了汉灵帝晚期汉朝已经支离破碎,各种暴乱爆发。这也使得汉朝不断走向衰败。
(20)、首先是清朝统治者是满族人,植根于汉人内心深处的华夷之分就是他们接受不了的,后来还喊出了“反清复明”的口号,对清廷恨之入骨,而清朝为了思想控制,还制造了许多的“文字狱”,这使得汉人更加不满。
4、世界上诡异的朝代
(1)、清朝的灭亡与当时的统治阶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将权力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谓的祖宗之法就是祖辈说留下来的一些规定规矩。直接的目的就是强调,让自己的子孙后辈继续沿用自己的这些规矩。按照历史上记载的,我们也看到清朝的这些皇帝也是对于祖宗所立下的规矩是十分尊崇的。但是有一点重要,当时的统治阶级认为清朝就是天朝大国,故步自封极大的自满。这也直接导致了他们不能更好的面对一些新鲜的事物。
(2)、整理清朝历史手稿的,大多数人是清朝的遗老遗少。
(3)、赵尔巽,是同治年间进士,一直反对共和,在全国都已经升起五族共和的旗帜时,他才被迫在东北三省降下大清的青龙旗。
(4)、湘王连儿子都没有,说人家谋反,结果湘湘王全家自焚而死;
(5)、但是,明君是否靠得住呢?当时势发生改变时,能否靠明君就过上好日子呢?
(6)、那么汉族男子汉受得了?而且,元朝统治时间太短,又不通汉人文化,没有很好的伪装自己。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很显然元朝胜利的时间太短,他的后人们没有很好的继承成吉思汗的优良传统,被汉族ju在长城之外。历代汉人民族,自然不会吧一个征服者下的那么美好。哪怕宋朝昏君再多,可是宋朝经济发达是公认的,再说了宋朝昏不昏君的是我们自己家的事。蒙古人的朝代,就是强盗进家,我们有刀和枪欢迎他们。
(7)、元朝这个朝代,可以说是成吉思汗打下的基础,忽必烈灭南宋之后建立的。一共历经五代十一帝共九十八年。
(8)、清朝的皇子们每天需要很早就起来去读书。差不多是五更天,也就是现在三点到五点,都说现在的孩子上学不容易,但是跟清朝的皇子们比起来还是好了很多的。起的早晚不说,起码现在有周末还有假期,在清朝就不一样,全年基本没有休息的时间。而且他们不仅要学习满人的文化,还有精通汉族文化。都知道清朝是在马上得天下,所以他们的后代肯定也要学会骑马射箭。
(9)、公元1799年,乾隆和华盛顿去世,前者留给儿子一个糜烂至极的烂摊子,后者留给美国人一个三权分立的民主国家。
(10)、即便是后来的嘉庆、道光、咸丰等人,虽然他们一生碌碌无为,但是就他们个人而言,他们依然努力,咸丰皇帝继位时候,清廷内忧外患,当时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不久,而且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还席卷了全国,继位之初,咸丰也是立志要有一番作为,他任贤去邪,企图重振朝纲,启用了曾国藩等一批汉臣,但无奈仍挽救大清灭亡的局面,31岁的时候便在热河行宫病逝。
(11)、秦庄襄王即位之后,东周君诸侯密谋攻打秦国,秦庄襄王得知后命令吕不韦率军攻灭东周国,后延续了孝文王休养生息的策略,直到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恢复了元气的秦国才再度大举进攻魏国,魏国则以信陵君为将抵御秦国,赵、韩、楚、燕也纷纷出兵救魏。
(12)、从晚清时期的表现来看,满清贵族彻底腐朽,但又不愿意放弃自身的权利和利益,所以就成了社会改革的大阻力。在这种情况下,谋求不去除清政府而实现君主立宪形式的近代化是不可能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维新变法失败以后,社会民众的心态逐步转向革命,在新政推出以后社会大失所望,主流民意普遍转向革命的主要原因。
(13)、古代的皇帝中,有不少“好皇帝”,同时也有一些“坏皇帝”。然而,纵观中国的古代史,几乎很少有哪个朝代没有所谓的“昏君”。而造成朝代更迭的大部分原因,往往都出在当权者也就是皇帝自己身上。当然,也有的时候是因为时运不济,也不能完全怪罪于皇帝本人。
(14)、王莽改制花样繁多,如将天下之田改名“王田”,用“王田”之名恢复“井田制”(商周国有土地制度),奴婢改称‘私属’,与王田均不得买卖。此举初期甚得人心,但后来遭到大批勋臣权贵的抵制。王莽还大搞币制改革,对官制与官名也随意乱改,出现了不少早就废用很久的春秋战国的官名官制,且朝令夕改令行不朝政因此混乱不堪。把盐、铁、酒、铸钱及山林川泽收归国有,百姓失去赖以谋生的生产经济,加重了流民的产生。这些改革以复古改制为目标,但执行过程却困难重重,由于上至公卿下至平民都反对激烈,新朝又采取高压政策滥捕滥杀,这都大大加重了社会的动荡,新朝的统治根基也变得摇摇欲坠。
(15)、其它朝代没事,世界就只有一个中国,大家能守住自己就是胜利。但到了清朝不同啦,世界开始地理大发现,各国涌进来,一个国家的治理就不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还有国家之间的竞争。你就算保得一国的百姓也饭吃不造反,防不住世界的冲击也不行啊。
(16)、唐朝同样如此,李世民李治李隆基这些都挺努力。当然,唐朝的皇室教育抓得还是不错的,但难免也出坏皇帝,比如唐僖宗,就是一个烂皇帝,年纪轻,重用太监搞得天下大乱,黄巢起义就是他那会搞起来的。
(17)、首先就是丧权辱国。在近代,我们的清政府签订了多少的不平等条约,我们中学课本里有的《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你以为这就完了?实际上,这些条约只是清政府签订的那么多条约的一些,还有很多的条约,例如与俄罗斯签订的条约,与法国签订的条约,这些在中学的课本里没有,但是,并不是不存在。
(18)、紧接着这三位大佬,我觉得我不说大家也不会认为他们是昏君。汉文帝刘桓,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如果你要是告诉我这三个人当中的任何一位是昏君,那么我也是无话可说了。你可能会拿汉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和汉武帝的穷兵黩武来抬杠,但是我想说的是,任何一个伟大的君主都不是圣人,他也会犯错误。但是,我们不应该因为这些错误就否定了他们创下的丰功伟绩,更不能简单地将他们看做昏君。
(19)、如果你没有把国家治理好,你就是道德楷模,柳下惠再世,你也是昏君。
(20)、首先这个就是这个昏君是由谁来判断?清代以前都好说,为什么?是因为有后世,后世就可以评判这个昏庸还是英明。但是清代,这个后一个朝代,谁来评判,评判的标准是什么。所以,说人家昏庸不好,那么,既然不昏庸,为何人人鄙视呢?那肯定是有原因的,你说是不是?
5、明朝三大昏君排名
(1)、在瓦解吕氏集团后,国家重回刘氏皇族手中。在周勃和陈平的推荐下,汉文帝继位。这位皇帝更是励精图治,多次减免赋税,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提高。并且这位皇帝十分的节俭,后宫中也没有奢侈之物,嫔妃也不敢穿华丽的衣服。呈现出“汉景之治”的盛世。
(2)、曾有人做过统计,现代人百分之五十接受不了皇帝的工作强度,因为是心累加上身累。很多人可能要说,那就当个吃喝玩乐的皇帝好了,历史证明,此类皇帝都长久不了,不是被民众推翻,便是被亲近之人篡位,因此皇帝可没想象中那么好做。
(3)、到了明朝,同样有昏君,有名的莫过于重用魏忠贤的木匠皇帝朱由校,当然,有一些人认为明朝昏君特别多,一个赛一个混蛋,什么明武宗搞豹房,嘉靖皇帝练仙丹,万历皇帝不上班,崇祯皇帝太刚愎自用……这当然也是夸张了些,全是坏皇帝,早就应该倒台啊,怎么还能撑二百多年。
(4)、朱佑樘表面上看起来只有一个皇后,但是很多事情我们要从两面性来思考,为什么朱佑樘身为一个皇帝,居然才只有一个皇后,连妃子都没有一个。
(5)、内家拳基础核心-混元桩(此课程已销售1000单,10万销售额)
(6)、万历帝亲政以后,则对“三人集团”的d羽和家族势力进行了体无完肤的打压与清算,迅速收回了皇权。在这一点上,万历帝与其爷爷嘉靖帝颇为类似。明面上怠政懒政,其实一起在搞独裁、专制。
(7)、那为什么清朝皇帝都不昏,还是挽救不了大清国呢?
(8)、公元前677年,当时秦国的国君是秦穆公,贾谊在《过秦论》中云“自穆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由此可见,秦穆公可算是当时的一名枭雄。当时秦穆公“结秦晋之好”,建立了强有力的邦交之后,策反了西戎的使臣由余,一举歼灭了西戎的12个国家。此时秦国的疆土和实力开始快速加强,之后秦孝公实行商鞅变法,秦昭王大败楚国,赵国,灭掉东周,为秦始皇的大一统做了后的大的铺垫。
(9)、可以说从小的时候,他的内心就存满了巨大的不安全感,几乎没有可以信任的人,再加上当时保全自己的太监与自己的亲生母亲都死在了万贵妃的手中,可以说在性格方面已经与常人有所不同。
(10)、我们国家的朝代虽然多,但是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有一位昏君,他不顾天下百姓的安危,只知道自己享受,这样的昏君往往都不会有好的结局。但在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个朝代,皇帝个个勤政,一直都没有出现昏庸无道的皇帝。
(11)、与明王朝初期洪武皇帝收回相权,把由儒生充斥的文官集团逐渐变成为皇帝的附庸有关。
(12)、但是很多朋友习练混元桩,却不得法!不能得门径!
(13)、朱允炆的性格比较急,或者说他领导的朝廷太急了。
(14)、但是,纵使如此,在没有列强入侵的情况下,清王朝也很难维持更长的一段时间。有可能会略长一些,但也很难突破300年大限。
(15)、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当中,不能说历朝历代都有圣君,但是都有昏君,像我们熟知的商纣王、周幽王等等,他们几乎凭借一人之力毁掉了整个祖宗留下的基业,背负上了千古骂名。一般我们评价是不是圣君,会从皇帝一生的功绩来说,像秦始皇,他虽然有些残暴,但是就冲统一天下这点,秦始皇依然是被誉为千古一帝。
(16)、辛亥革命之后,他潜心编史,宣称:“我是清朝官,我编清朝史,我做清朝事,我吃清朝饭。”又恬不知耻地自诩为三国时的关羽“降汉不降曹”。
(17)、如果要给大清历代皇帝打一个标签的话,按照时间顺序,应该是投机、暴政、暴虐、愚民、骄奢、窝囊、懦弱、平庸、无能……
(18)、后来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在教育方面清朝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质,皇子们在上书房读书学习,配备有好的老师,每天一大早就起床,无论刮风下雨,日复一日,所以他们的童年并不是跟大家在电视剧看到的一样。而且不仅是皇子,即使当上皇帝后,每天还是要读书学习,很是辛苦。像我们熟知的雍正皇帝,他一年之中除了自己和春节那几天,基本上是全年无休,平均下来每天只睡四个小时,雍正在位14年,除了祭拜老祖宗,根本就没有出过京城,更别说去游玩了,雍正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勤奋皇帝。
(19)、而清朝,说句公道话,还真没有什么特别让人挑的昏君。
(20)、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让朱佑樘看起来表面上人格很是不错,只可惜他是在用这样的方面来掩盖自己无能的另一面。
(1)、“余内直时,届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时部院百官未有至者,唯内府苏喇数人往来黑暗中,残睡未醒时,复倚柱假寐。然已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
(2)、中原各国深怕齐秦两国联手,魏赵于是再度联合各国共同反秦,苏秦也说服齐湣王自去帝号,与列国联手反秦。于是在周赧王二十八年(前287年),齐、赵、魏、韩、燕五国再度联手攻秦,然而由于诸侯联军各怀鬼胎,此次合纵在逼退秦国后,终不了了之。此后,中原列国再度陷入混战,秦国则趁齐国得罪三晋和楚国的情况下,联合燕、韩、赵、魏等国共同伐齐,连下七十三城,齐国就此国力大损。
(3)、这就要从他身体一直虚弱上来说,本身就体弱多病,可以说身体已经虚到远远弱于常人的地步,不是他不想多找一些妃子,而是自己的身体吃不消呀。
(4)、秦昭襄王在位长达五十六年,在位期间接连战败山东六国,虽然由于常年征战,导致秦国国力有所损耗,且在诸国合纵之下几乎丢掉所有战果,但山东六国的国力损耗比秦国还要严重,尤其是齐国和赵国的惨败,使得秦国国力开始力压山东六国。秦孝文王嬴柱、秦庄襄王嬴子楚:抵御六国合纵,持续恢复国力秦孝文王嬴柱、秦庄襄王嬴子楚两代秦王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却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孝文王在位仅有一年(正式即位仅三天),但却停止了对山东各国的攻伐,使得秦国国力得以一定程度恢复。
(5)、但凡在皇帝的位置上,他们就要关心国家大事,并且一定要让国家的事比自己的家事更重要,因为他们所掌管的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天下万民,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来好好的夸一夸皇帝的人格比较,你是在搞笑吗?
(6)、满文普及的有很大难度。满文因为是根据蒙古文创造出来的,时间短,很多满族人本来都是学习汉文或者蒙古文两种文字,既然是蒙古文创作的,熟悉蒙古文的人肯定好学一点,但绝大多数的汉人是不会蒙古文的,普及满文的汉人基数大。
(7)、总而言之,大清近三百年,是中国历史上强权政治严重、统治黑暗、知识文化和精神文明萎缩的朝代。
(8)、当时的秦朝,国力极为强盛,虽然当时经常有匈奴进犯,但是,在实现大一统之后,秦始皇就命令蒙恬率领30万大军去驱赶匈奴,而且还修筑了长城,至此,匈奴的外患彻底解决了。秦国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没有外患的朝代了。
(9)、雍正皇帝之前,紫禁城中轴线上的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从明代起就一直如此。明嘉靖帝以乾清宫后暖阁为寝宫,九间屋子里共设二十七张床,每晚随意挑床休息,没有定数,大概是一种安全的考虑。
(10)、从小的生活让朱佑樘相当的自卑,于是朱佑樘为了找回自尊,只能拼命的在朝樘上勤于政事,毕竟这是可以让自己看起来比较高大上的一面。
(11)、●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为何“没敢”先动手?基辛格一语道出真相
(12)、宋朝当然也有啦,北宋亡国之君宋徽宗就是一位啊,他是坐错位子的坏皇帝。明明是艺术家,不去搞文艺工作,却来当皇帝。
(13)、清朝政府甚至文化方面的培养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财力,为了巩固在中原的统治,也为了避免重蹈前朝的覆辙,所以,清代的皇帝们个个都十分重视文化的学习。
(14)、溥仪学习满语9年,对他来讲学习满文是一种被迫承担的义务,学习只是走走样子,老师如此,学生更是如此。溥仪没有兴趣,也就根本不学习了,溥仪自己就说只学会了很少的满文,主要是皇帝用满文说的一些简单语言,比如满语的“平身”、“起驾回宫”这类的日常用语。
(15)、朝廷之上更无朋d之争,结d营私者在万历朝也知道收敛。
(16)、五国合纵攻秦虽然以失败告终,但秦国当时面临的局面同样极度危险,一个处理不慎,便有亡国之危。因此,为了避免引起列国更为剧烈的反弹,秦国只好将战略重心转向南北两端,进而通过灭蜀败楚、伐取义渠扩充国力,消除侧背威胁,同时继续蚕食魏国国力。秦武王嬴荡:整顿内部继续扩充国力,拔取宜阳再度谋求东出武王嬴荡虽然因举鼎绝膑而亡,导致一直以来评价不高,但实际上对于秦国的贡献一点也不小。即位之初,便通过连越制楚而使秦国东南威胁消除,并通过平定蜀地叛乱、设立丞相,修改封疆、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筑堤修桥等方式,进一步扩充了秦国国力。
(17)、总的来说,清朝没有看到什么拼命作,一定要把江山作没的皇帝。但大家现在说起清朝都鄙视,为什么呢?主要还是清朝开始时,中国还是一个世界强国。清朝灭亡时,中国变成了一个弱小国家,列强入侵,日本侵华,中国差点亡国。
(18)、满清统治着也是不遗余力的推行满语,不过清朝满语的使用有这样一个规律,顺治之前,清朝的官方文书大都以满文形式颁布,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满汉双语颁布国家法令,嘉庆以后,汉语有逐渐取代满文的趋势,很多法令中没有满文了。我们现在看到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奏折中,皇帝们大都是用汉语批改奏折,很少用到满文,皇帝自己都不用,沟通是个大问题。(清朝皇帝们都用汉语批奏折)
(19)、这样的疯狂工作状态,使得雍正留下了1000多万字的批语,这意味着雍正每天就要写下3000-4000字的批阅,要知道雍正是用毛笔来书写的。正是如此疯狂,极大地损耗了身体,终因过量服用丹药而暴毙。
(20)、当时的帝王都有一个济世救民想法。我们都知道秦国在后统一了六国,那时候秦始皇也都是抱着让天下人们安定的心思,所以在乱世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他们都在努力去实现。
(1)、其对手太强所以为求自保不敢懈怠。秦国虽强,其他国也不会弱,不然怎么叫战国七雄。秦国的敌人几乎都是周朝分封后发展了几百年的强国,拥有极其深厚的根基,与其他七雄相比,秦国除了年轻没有任何优势。除了国力,在领导者方面各国也不弱,虽不至于明君辈出,但也不会代代昏君。
(2)、就拿明朝出名的反面典型朱厚照来说,他是一个有性格的人,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主张,这跟文官的行政理念冲突,就被文官写成了昏君,这位昏君其实就是个想要建功立业的冲动年轻人而已,从正德皇帝自封自己为“威武大将军”可以看出来。然而在文官的制衡下。无事可做的正德皇帝只好带领一群太监和武将,突破正常行政秩序,前往塞外征伐蒙古。所有的昏君应有的素质他可一概没有,比如杨廷和屡次阻止朱厚照的行为,但他非但不怪罪,相反对杨廷和敬重有加,除了厚待杨廷和等重臣外,,对于许多得罪他的大臣,他非但不恨,相反却敬佩。比如他北巡的时候,欲取道宣府去草原地区。但宣府御史张钦拒绝为他打开城门。僵持多日后,朱厚照还是趁着张钦去外地视察的机会,才得以进城。他南巡扬州,在当地恣意玩乐,扬州知府蒋瑶非但不逢迎,相反处处和他“针尖对麦芒”,朱厚照向蒋瑶索取银两,蒋瑶拿着自己老婆陪嫁的首饰哭穷说:我家里就这些东西,皇上您看着办。朱厚照又向蒋瑶索取当地的特产琼花,蒋瑶反而嘲讽说:“琼花这东西我们这里原来有,但自从宋徽宗被抓走以后,它就绝迹了。”其实是嘲笑朱厚照是北宋亡国之君宋徽宗,就这朱厚照也没有生气,直接就没有算了,转身走人罢了。
(3)、纵观历史,凡是朝代更替,必有一段黑历史,比如周武王黑商纣,刘项黑秦始皇,李世民黑隋炀帝,大清黑大明……纵然这些亡国之君有千般不是,上台之初总不至于如此不堪吧。
(4)、没有一个皇帝是轻松的,当然昏君除外,一般这样的皇帝位置也坐不久,试想一下,全天下有多少人都盯着皇帝这个位置呢?外人尚且不谈,关键的是自己人,即使是亲儿子都可能盼着自己的父亲早早死,自己早日登基称帝。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下,皇帝能轻松吗?
(5)、在内部稳定、国力日渐强盛之后,秦武王嬴荡开始再度谋求东出,而这次他的目标是韩国军事重镇宜阳。宜阳乃是周王畿与韩国阻挡秦国东进为重要的屏障,秦军若想出兵函谷关,就必须掌控此地,如此才能物资和兵员的输送通畅。
(6)、他就是这样的心思 ,但是,不管如何 ,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控制了朝廷,把大明江山延续了下去。
(7)、第中国能否因此而避开一个艰难的近代化的转型历程?
(8)、满文创造时间较短,肯定没有什么满文教材,相对应的满文文献资料也没有。如果想要普及必须安排大量人员翻译汉语的各种文献和普及教材,这是一项巨大的人文工程,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跨度也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同时要培训大量的满文师资力量,清政府是负担不起的,皇帝们也不愿意负担这样高额的费用。
(9)、原因很简单,列强入侵虽然对清王朝造成了不小的打击,但纵观清王朝的整个衰亡历程,内部问题始终是主要的原因。从乾隆中期开始,清王朝就已经进入了下降通道。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社会流民问题。乾隆时期的白莲教问题,叫魂引发的全国性的风波,嘉靖时期的天理教刺杀事件。这些社会问题实际上是清代社会矛盾激化,政府管理能力下降的表现。晚清时期,云南和西北的少数民族问题,太平天国运动,北方的捻军,极大的消耗了清政府的国力,对于清政府的打击其实远在西方列强之上。甲午战败以后,革命思潮开始涌动,南方各地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武装动乱。后是在武昌起义之后导致了清王朝的彻底崩溃。可见清代的社会问题,早在乾隆时期就已经开始恶化,并不是在道光时期才开始的。
(10)、早已经达到权利顶端的王莽还收拢了很多崇拜他的人,为自己篡汉扫清了一切道路。元始元年(1年),王莽受封安汉公,但据受朝廷封给他的二万八千户食邑俸禄(关键时候还是要装装清高),此外王莽与其三大亲信升任“四辅”之位:王莽为太傅,领四辅之事;孔光为太师、王舜为太保、甄丰为少傅,位居三公上。“四辅”大权独揽,除封爵之事外,其余政事皆由“安汉公、四辅平决”。此时汉朝大权已经完全掌决于王莽之手。
(11)、第1个原因,清朝皇帝,有能者居之。清朝的帝王并不是遵循着立长子,立嫡子的制度确定皇帝,而是有才能的人上位。就拿受大家喜欢的康雍乾三位帝王来说,他们都不是长子,也都不是嫡子。他们能登上皇位,凭借的就是自身的实力。所以说,坐上皇位的人基本上都是有能力的人,这样一来当然就没有什么昏庸的帝王出现。毕竟挑选的时候,挑选的皇帝就是不昏庸的人。
(12)、“大清无昏君”的说法,是一种“没有大错就是政绩”的歪曲理论,是对“庸政”的一种粉饰,然而到了晚清,统治者连粉饰太平的能力都丧失了。
(13)、例如明武宗朱照厚,是明朝的第十任皇帝。这是一个有个性的皇帝,在年少的时候就展现出了异于常人的聪慧,但是由于没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因此玩物丧志。在当上皇帝之后也是沉迷于享乐,并没有对朝廷中的正是有所关心。
(14)、和清朝不同的是,明朝的皇帝职业是极其不好干的,除了开头的洪武和永乐,剩下的诸位整天活在大臣们的阴影里,动不动就被骂作昏君,但要说真都是昏君,恐怕明朝也维持不了二百多年了。这倒不是明粉的见识,而是历史的事实。
(15)、开元盛世李隆基后半生令人嘘嘘,所以称为玄宗。唐朝皇帝得到评价较高的有三人:唐太宗、唐玄宗、唐宪宗李纯,但他们都有自己的庙号。
(16)、满清入关后,皇子的教育越发苛刻,比如顺治、康熙年幼时都有刻苦读书的经历,结果因读书太辛苦,造成痰中带血。清朝人赵翼曾亲眼目睹了皇子们刻苦读书的场景,
(17)、第清政府能够像西方国家那样,实现近代化的改革吗?
(18)、清朝皇帝却是一个特例,我们以清朝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雍正为例,看看他是多么勤政。雍正在位不到13年,从他登基的那一刻开始,就罢鹰犬之贡,向大臣们宣布自己不喜欢游猎。
(19)、万历时代并没有出现刘谨、魏忠贤这样贪得无厌、穷凶极恶的大太监。
(20)、首先是刘邦,他出身一般,当时谁都没有想到这样一个小混混后来会有这样的成就,就连大名鼎鼎的项羽都败在他的手下。或许正是因为他这样的出身,因此他更加能够体会到百姓的心。他在位的时候,勤政爱民,实行了很多对百姓有利的政策,从而让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在他的统治下,国家逐渐变得富强起来。这样的一位皇帝在历史上自然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他能够为百姓考虑,知道百姓要的是什么,也知道在国家中,百姓占据着多么重要的地位。正是因为他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能够让国家发展的越来越好。
(1)、有很多人把中国近代的艰难转型归咎于清政府的无能。这种观点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是并不全面。
(2)、我们历史上有名的昏君商纣王、秦二世胡亥、晋惠帝司马衷……有了一个昏君那这整个朝代就完了。很多人疑惑,为何说清朝没有昏君?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等暂且不谈,道光、咸丰这几个皇帝,也不算昏君?原因很简单,这几位皇帝,并不符合人们对昏君的定义。
(3)、如果说朱佑樘身为一个普通人,只有一个老婆没有小妾,多也只能算是一个不错的男人,离什么人格差的太多了,只是他还是一个皇帝,这就让大家对他另眼相看。
(4)、刘邦百年后,刘盈继位。虽然他没有执政几年,但是他没有胡作非为。并且多次体察百姓的生活,所以社会趋于安稳的发展。刘盈死后,他的母亲开始专政。历史上称为“吕后专政”。吕后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执政生涯,虽说是外戚掌握国家,但是国家也逐步的提升。没有混乱的趋势。
(5)、在《饥饿的繁荣时代》一书中,有关清朝贫困,人民贫困,精神匮乏和专制政治的历史事实已经足够详尽。我们仅在这里简要分析此提议的原因:
(6)、大清误我中华三百年 种种倒行逆施、祸國殃民之过可谓磬竹难书!!!!请不要再來为其召魂
(7)、到了皇太极登基后,他对皇子的教育更加重视,“今诸贝勒、大臣子弟读书,所以使之习于学问,讲明义理,忠君亲上,实有赖焉。自今,凡子弟十五岁以下者,俱令读书。”
(8)、清宗室一开始实行汗位推选继承制,太宗、世祖和圣祖都是由皇室贵族推选的。到了康熙帝想效法汉族历代做法,开始立嫡长子允礽为皇太子,后来发现他不理想,又把他给废了。后来是皇四子胤禛争到了皇位。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一个没有昏君的朝代历经八代精辟148条